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挑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挑战范文1
偶然之说已经站不住脚,此类事件充斥了媒体。那就是必然了,我们忍不住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速些类事情的必然?根源在于对巨额收益的追采,诱因则是日益高企的房价。在这里,追逐高额收益的主角有二一为房地产开发商,一为地方政府,由此,从高房价出发,我们可以演绎出这样一条逻辑链:高房价导致了房地产开发商对土地的争夺,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升,进而导致了地方政府要求提高容积率和强拆的冲动,这就导致了“屡屡违法强拆、楼层越建越高”的后果。
为什么房价会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飞速上涨呢?单纯因为投机?还是有别的原因?根据经济学理论,价格上涨源自供不应求。不可否认,流动性过剩问题这几年来一直伴随中国,加之其他原因,对住房需求增加快速增长,这推动了房价的上涨。但要说中国的高房价问题单纯由此而来,则太过于不负责任了,供给不足要对高房价负更欠的责任。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严重不足,经济适用房等政策变形,无法分流需求,而将基础设施和高端功能过分集中于某些狭窄地域,则进一步人为制造了住房价格上涨的预期。
理解需求的快速增长,我们要基于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国情;理解供给的严重不足,同样要基于中国的城市化战略。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的较低水平也达到了75%,而像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城镇化率则达到了95%,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仅为46 6%,离75%的发达国家水平还有28%左右的差距,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要顺利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转移4亿左右的人口。如果中国能够在未来三十年成为发达国家,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为1500万左右。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化进程。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观点,中国的城市化是:十一世纪上半叶全球范围内的两大主要事件之一,另外一件是新技术革命。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震撼以及将面对的不可预测性。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预测的,那就是大量需要城市化的人口需要大量的住房,这将进一步扩大住房需求,推动房价上涨。由此,中国的城市化首先面临高房价的挑战。
按照政府的主张,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从目前看,大城市确实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小城镇建设却整体滞后。如今,有些学者提出由于“鲍大部分小城镇无法承担大城市特定的服务。对外来人口没有吸引力”,因而“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提法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中国城市化不能走蔓延型、分散化、低密度的道路,而应建立紧凑型、集约化、高密度的城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王小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城市发展的最佳人口规模在100万-400万之间,低于100万,城规模经济的聚集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出来;高于400万人口之后,城市运行的外部成本大幅增加,聚集效应逐渐递减。他的研究也否定了小城镇的发展,因为小城镇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
或许是一个巧合,这些学者的结论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实际行动相统一。地方政府通过垄断的土地产权和规划权,赋予了特定区域(主要是大中城市)高端定位和高密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在这些区域,公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尤其是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实施。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口和产业聚集于这些特定区域,对房产的需求暴增,房价自然是暴涨。根据国际经验,经济、人口的聚集是必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部分地区将成为核心区,是资金、人口的主要聚集区。但这种聚集必定以在市场法则下获取更高收益为前提。看看当前的中国城市,以北上广为例,人口之多、房价之高、交通之拥挤、居住成本之高令普通人难以承受,但国人还是趋之著骛。何故?我们不应质疑国人的判断,而是应该去思考为什么这三个城市对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譬如说,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又是文化中心,在经济发展上也不甘落后,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这样的地方,资源如此之多、基础设施如此之好,国人能不趋之若骛,房价能不直线上升吗!
城市挑战范文2
城市管理面临的任务往往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执法相对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可以说城管对以小商贩为代表的执法,还折射着社会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城市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部门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城市,如何协调、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管理部门该如何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挑战呢?
一、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开创城管工作新局面
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不能给综合执法以强有力的支撑等弊端,因此给我们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造成了执法难的尴尬局面。城市管理制度保障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要敢于开创性地开展工作,要勇于尝试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管理理论工作研究,促进城市管理保障制度的跟进。
同时注重加强地区间城市管理工作经验的交流沟通,建立有效的城市管理工作评比机制,全面掀起树品牌、创特色的工作局面。对各种具体违规行为要具体研究,研究工作要有针对性,研究成果要有可操作性。对具有时段性的工作要有预见性,例如季节性水果上市、夏季冷饮摊点占道等,要有针对性的提前考虑好具体的解决方法、疏通渠道、规范方式。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先进的思想、创新的意识、系统的知识。
二、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这条途径,让市民全面客观的了解城市管理工作。我们在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工作时,不能只强调工作业绩的宣传,不能只注重工作成绩中数字的罗列,工作或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途径也要作为宣传重点,城管执法队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等也要全面宣传,要让市民百姓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只有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更多地为市民所了解,才能得到更多市民的支持与理解,这是亲民的基础。同时注意加强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所做努力的投入与宣传。
三、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贴近市民、服务市民、惠及市民,让广大市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方便、更舒心。各项政策、规定的出台,都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要认真解决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满足群众的需要。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突出人性化管理,努力做到不扰民,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城市管理工作要从细节抓起,做到精细化,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从提高标准抓起,只有标准提高了,细节问题才能发现;要从规划抓起,对每个片区、各类便民设施都要统筹考虑,详细规划;要从具体事抓起,抓好每处工地、每块牌匾、每个路口,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
适当组织公众参与到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中来,例如和教育局联办,组织青年志愿者、中小学生加入到我们的城市管理中来,切实感受一下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我们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城市管理工作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强行政执法宣传、增强广大市民对行政执法工作的了解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决策,加深他们对城市管理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通过利用多种媒体构筑宣传工作的立体平台,采取多种互动方式拉近城市管理与市民的距离,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畅通宣传工作渠道,提升宣传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宣传工作的社会效果。
四、畅通监督渠道,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执法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产生腐败。一要强化内部监督。通过执法公示制、错案追究制、廉政谈话戒勉制、民主测评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时检查与动态跟踪监管制、投诉举报制、效能监察备案制等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切实把好执法腐败的关键环节,实现队伍规范执法、廉洁执法的新目标。二要加强社会监督。通过社会监督员和监督热线的作用,通过新闻舆论监督、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密切执法部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树立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夯实执法的社会基础。三要完善司法监督。通过司法监督,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保证行政执法权不被滥用,时刻敲响腐败的警钟。此外,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监督资源,提高执法监督的科学水准,建立起动态、灵敏、高效的执法综合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把城市管理工作中处理案件的违法行为的证据、处罚依据、处罚决定及处理情况等及时在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同时有益于增加行业间的交流,有益于增强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了解。
五、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树文明执法形象城市管理队伍充当着文明使者的角色。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城市管理执法者的公众形象,首先要从执法者自身做起,惟有城管执法人员确立了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的绝对权威和完全信仰,具备了内在的、自觉的法治理念,并通过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城管[:请记住我站域名/]执法效率,确保文明执法的顺利进行。
提高执法队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增强执法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摒弃特权思想和简单粗暴行为,形成执法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执法人员业绩进行定期考核,促进执法人员知识、业务结构的更新,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执法能力。
城市挑战范文3
东北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东北现象”的病症在哪里?东北地区经济该如何寻找新的动力和活力?针对这些问题,8月19日至20日,由哈尔滨市政府、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的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哈尔滨举行。
本次论坛主题为“激发内生动力,闯出振兴新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4个城市的市领导晒出成绩和问题,政商学界代表为破解东北经济难题建言献策。
“东北四城”晒问题
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是东北地区十分重要的4个城市,其经济总量占据东三省一半以上。在外界对于“东北现象”的关注和讨论中,这4个城市也常常被作为样本来讨论。论坛上,4个城市的市领导呼吁东北四城之间协同发展,攥紧“东北拳头”,共同应对经济压力带来的挑战。
“当前,中国东北经济面临着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的阵痛时期,这一时期为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带来了很大压力。”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坦言,当前哈尔滨和其他东北城市一样,都面临着经济减速断挡,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较大压力,产业结构不优,受计划经济体制机制惯性影响,市场化进程迟缓,创业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能力水平不高,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矛盾和问题。
沈阳市市长潘利国则表示,当前沈阳市正在进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先行先试,部分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结果”。他认为,以东北四市为代表的东北城市群,应当充分借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下同一盘棋,共唱一台戏,助推老工业基地再创辉煌”。
对于外界对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担心,大连市常务副市长曹爱华提出,振兴东北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北城市要认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要做到不失位也不越位”。目前,大连的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已经到了“4.0”阶段,要建设出一个创业的生态圈。“大连的民营经济数量很大,仅今年上半年注册的小微企业就有17900多家,平均每天新生100家企业”。
长春市常务副市长张晶莹则更直接地抛出了一些经济增长的指标:上半年长春的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3%和7.2%,工业用电量、土地出让量和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5.6%、31%和15%。“整体看,长春的经济是稳中有进的。”她也表示,客观而言,东北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和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体制机制不活、创新机制不活、转型发展缓慢、人才流失的共性问题”。
东北未来难以“齐步走”
虽然“东北问题”在许多城市是共性问题,但具体到各地,所面临的挑战又不一样。
在杨荫凯看来,东北振兴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增速比较低,困难比较大,整体处于触底回升之中。而且总体来看,东北城市大多以资源型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比较大。
杨荫凯认为,目前东北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从省级层面看,吉林的发展速度跟全国持平;黑龙江发展速度虽然低于全国,但是差距在不断缩小;辽宁的问题比较突出,压力比较大,上半年辽宁工业增加值增速为负,所以目前辽宁的形势比较严峻。
此外,他还提到,东北三省也存在新旧产业替换程度上的差距。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吉林的总体态势要明显好于辽宁和黑龙江。他判断,东北未来难以按照“齐步走”的方式前进,很可能是“雁阵式”的发展。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曾实际调查过“东北问题”,在他看来,从发展看东北,东北是短板;从开放看东北,东北是前沿。
“东北经济困难,不是靠上多少基建项目或者说资金扶持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而体制的症结是国企问题,东北改革应瞄准国企‘攻坚’。”常修泽说。
怎样闯出振兴新路
东北该怎样闯出一条振兴的新路?创新、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成为此次论坛的高频词。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表示,东北的发展要把坚持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并且实现三个转变: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从速度向质量的转变,从产品向品牌的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针对东北振兴议题,可以提出颇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国企体制、政府行为以及人的观念等。但仅解决其中几个问题,作用不大,应考虑整体环境问题――包括“显性体制”和“隐性体制”。刘世锦补充道,东北要振兴需要反思以往思路的成败对错,未来应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在一定范围内“换环境”,先换小环境再调整大环境。
他建议,东北可以考虑由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水平较高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与东北三省分别对口合作,开办特殊合作区,面积可以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范围,主要沿用东南三省已有的政策、规则,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出实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开放度低、开放进程滞后是东北振兴需要突破的“短板”之一,因此要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和互联互通为依托,重点发展生产贸易和服务业市场开放。
城市挑战范文4
关键词:智慧城市 运营模式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82-02
1 运营模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智慧信息化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如下:
(1)基础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相关整合因素。
目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等相关的管理规则并不清晰,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和行业数据产权部门化和区域化。并且在法规规范方面缺乏硬性规定,极大的制约了政府信息服务效能、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2)运营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的市场机制因素。
政府占有60%以上的社会资源,并且分散于各个部委办局,数据信息资源市场开放和使用效率不足,普遍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缺乏竞争、激励和考核机制,缺乏对公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和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造成国家数据资源开发产业化比较低。
(3)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运营的政策保障因素。
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形成鲜明反差,关于政府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保存等方面缺乏相关规定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行业和区域角度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规标准。
(4)多维信息安全的需求保障的相关保障因素。
传统的静态安全措施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多维互联的智慧系统应用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范围内各行各业的数据资源,加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所对应的安全机制没有完善,保障数据安全成为首要任务。
(5)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统筹规划因素。
科学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的实现跨门、行业、领域的信息集成和利用,兼顾目前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合理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智慧管理。
(6)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组织保障因素。
智慧城市运营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综合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建设,梳理、规范建设、运营、行政各项流程,以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智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营。
3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 政府运营
智慧城市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相关平台和系统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3.2 市场运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城市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1)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2)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属于政府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项目建设和移交后,政府按协议赎回相关设备和设施,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和层次。
4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参与者和面临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有几个主体要素,分别是政府,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确保智慧城市的良性运营发展,必须把握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服务需求、行政服务需求,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大数据树立服务和可视化分析,集合社会厂商相关资源、建设相关服务标准、行业标准、数据标准,共同推动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运营生态环境。
4.1 主体建设者分析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牵头组织者,必须对智慧城市整体设计、建设、运营以及服务进行全程监管,优化和综合各种应用,集合各种资源,形成城市的整体发展合力。
(1)智慧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信息和资源数据中心,构建融合的基础网络,通过分层、分内容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
(2)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随着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围绕建设创新应用,开放运营,资源整合共享资源,高效服务的智慧城市,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负责统筹实施,顶层规划,运营保障,服务保障,服务拓展等工作。
同时打造能力开放平台,吸引多方资源参与,整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核心平台,为城市搭建城市级别的数据仓库,循环运营整个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
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模化建设,实现集约化投资和设施资源的共享,完善的运营与服务保障制度以及流程,建设安全的信息保障和监管。
(4)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
提供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4.2 面临的挑战分析
4.2.1 协同方面的挑战
(1)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形成政策体系。
(2)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资源的共享机制性。
(3)加强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的能力,增强业务协同能力。
4.2.2 技术人才方面的挑战
智慧城市行业近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保障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4.2.3 安全模式挑战
加强人、专业技术、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密意识、增强保密安全防护能力,完善保密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4.2.4 资源整合挑战
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资源、民生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政府需要解构和整合各种资源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1)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对各领域业务信息加以整合,建设统一有序的信息资源体系,支持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聚合。
(2)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3)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4)只有遵循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 单志广.智慧城市与大数据运营[J].财经界,2012(06).
城市挑战范文5
一、全球的城市化趋势
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从1950年到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几乎翻了三番,从7.34亿人增加到23.90亿人,或从占我们这个星球总人口的29%增加到45%。绝大多数增加的城市人口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从i,〕50年的2.86亿人到1990年的15.15亿人,增加了5倍。城市人口每年大于3%的增长率在发展中国家内是十分普遍的。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爆炸性增加,城市人口在今后的3。年中增长势头将更为迅猛。预测1990年到2020年,世界总人口将由52亿增至78亿(增加50%),所增加的26亿人中的23亿将居住在城市里。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迅速的增加是两个因素的结果: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而另一方面,由于出生数大于死亡数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从总体上来说,当国家达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移民的影响将变得不那么大,而自然增长就更为重要,尤其在低收入的人群中。
二、城市化给健康带来的问题
城市生活的物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都对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通过如人口流动、工业化、人造和自然环境及社会组织的改变等施展影响。这些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综合作用大于它们的简单的总和。发达国家城市中健康问题包括高发病率的心脏病、中风、癌症;滥用药物和酒精;意外伤害;暴力行为;AIDS和其他性传播疾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上述健康间题与传统的健康问题例如妇女、儿童、孕产妇、婴儿的高死亡率并存。
经济因素失控的工业化{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引起污染、高昂的物价、实际收入的减少、失业、公用事业投入下降、经济非良性发展等。移民和自然增长导致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与之相平行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传染性疾病低下的机体抵抗力、不充分的免疫、不良的营养状况等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条件。而这些情况又因不安全的饮用水供应、简陋的卫生设备、不适当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不适宜的地面排水系统、不良的个人和家庭卫生、不充足的住房和过分的拥挤等问题变得更糟。而个人行为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HIV感染和AIDC对城市居民健康是一大威胁,因为其病例大都集中在城市地区。贫穷、不安全的、滥用静脉注射药物、不安全的血制品等都是传播HIV和AIDC的要素。有效的干预需要公共、私人、志愿者等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非传染性疾病许多慢性病和精神创伤,以及中毒、烧伤和损伤,与城市环境、生活方式、疾病早期防护和治疗不当、薄弱的健康教育有关。危险源还包括室内空气污染、道路交通危险因素、结构陈旧的工作场所、不安全的建筑材料等。
精神障碍城市生活给予居民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然而,城市生活也有增加个人和家庭孤独感的缺陷。社会和情感上的压力对新进_入城市和尚无个人家庭及生活来源的人来说是严重的。城市的压力经常通过意志消沉、不安、自杀、滥用酒精和药物、犯罪和家庭暴力来显露。在老市民中不断上升的精神障碍发病率也有报道。情绪不安在农村移入城市的孩子中间不是常见的,自私自利、药物成瘾、犯罪、和自杀是威胁居住在城市贫民区儿童或街头流浪儿的灾难。
敏感人群城市中最大的危险人群是城市贫民。贫穷强化了陪伴他们的危险。贫穷也经常被缺少健康、教育、社会和其他公共服务而加剧。所有城市中的儿童都是敏感者,贫穷的儿童尤其如此。没有法律地位或脱离家庭的儿童处于危险的状态之中。估计仅拉丁美洲就有超过24万无家的街头流浪儿童。从整体上看,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已下降,但在城市贫民中婴儿死亡率仍然是高的,尽管在对抗可免疫的传染病方面取得成功,但每年仍有280万儿童死于传染病,300万儿童身患慢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1/3儿童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在非洲几乎有一半的儿童患有营养不良。
妇女可能从出生开始由于没有适宜的营养、缺少教育、沉重的工作负担、早婚、早孕和多孕使健康受到损害,不适当的避孕、不安全的流产、缺少卫生设备、低劣的健康保健可解释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妇女中,分娩时死亡的危险性比工业化国家的妇女大100倍以上。
随着数量的增多,所有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在迅速增加。在过去的5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是最令人瞩目的,到2025年全球期望有12亿年逾60的老人,其中71%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间题由于贫穷、生活压力、地位和收人的改变、朋友和亲戚的丧失而增多。
世界上残疾人数估计已达5亿。下一世纪初可能翻一倍。每5个残疾人中有4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1/3是儿童。有关职业卫生和意外伤害的统计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薄弱的,但总的来说,意外伤害率是相当高的。住在工厂附近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庭经常直接地接触高浓度的污染或受工业事故的影响。
三、发展城市环境卫生服务
城市环境卫生不是个新问题,环境卫生曾做为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认为治疗学将成为未来健康改善的钥匙,许多国家忽视了公共卫生环境任务,环境卫生被置于不被重视的位置。然而,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更多的环境卫生问题。那种把环境卫生仅视为与环境污染有关的观点显然已不适时宜了。这种观念错误之处在于没有把环境卫生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忽视了它在促进改变危害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的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环境卫生是一项社会工程,有效的环境卫生活动将包括比以前更多的部门。既然健康的保护和促进是全社会的一个大目标,环境卫生必须被所有能影响环境状况和人民健康的个人或组织所关心。在许多工业化国家,环境卫生已不再由卫生部门独家管理,而在发展中国家如此重任仍落在卫生部门的身上。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常面临资源短缺、专业人员不足、信息缺乏等问题的困扰。
环境卫生服务的目标包括:
1.充足安全饮用水的供应安全水对生活、卫生、预防腹泻和其他传染病是最基本的。同时,在改善生活标准的工业和商业活动中水也是不缺少的。近十几年来,城市供水项目中的主要压力是增加管网水的供应点,这个压力甚至超过了对水质、安全性水源和废水处理的关心。
2.基础卫生设备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垃圾和废水的处理设施建设未能同供水设施一样受到重视,因此,生活在贫民区的居民面临传染病的威胁。经济因素经常限制一个满足公共卫生需要的项目发展;近年来,低成本基础卫生设备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些间题得到实际解决的前景。
3.固体和有害废弃物的处理在城市地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更为困难。近来,家庭和商业废弃物的数量不仅增加,而且包含更多的非微生物能分解或有毒的成分。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也产生有毒的渣滓,医学废弃物的处理则是一个特殊的问题。除了废弃物的收集处理系统外,还需要通过使用可再利用物质以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总量,此外有害废弃物的鉴定和监测,安全处理办法的评估,被弃的废弃物堆放点的清理,公众教育和信息等也不容忽视。
4.空气和水污染的控制在城市地区,工业生产过程、能源生产和个人交通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室内空气污染问题随气候而变化。在热带国家,健康问题能产生于在通风不良的住房内燃烧生物燃料。在寒冷的地带,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室内,房屋的设计疏忽r室内外空气的交换,污染物可以在住房和工作场所内蓄积达到危险的水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排泄物和垃圾不安全的处理,溢漏的工业废水等。预防和处理环境污染需要鉴定和评估危害的技术,建立标准和规定,监测污染情况和强制实施规范。公共教育和促进“初级环境保健”都是必需的。污染控制还必须涉及许多部门和组织的合作,特别需要政府内部的合作以解决河流上游城市的排污染问题。
5.化学安全工业、农业、食品加工和家庭化学物质的广泛运用意味着现在需要把控制重点放在减少急性危害和早期暴露,预防和处理影响范围较大的化学事故上。农业化学品使用的不断增加使农村地区产生了现实的危害,而人口的集聚使化学安个在城市也成为一个重大的环境卫生问题。
城市挑战范文6
关键词:电视媒体 媒介产业 媒体企业化
国内新崛起的强势媒体集团完成了在本地的扩张和资本积累以后将向其他地区扩张,因而对众多势力薄弱的地方性媒体形成全面冲击。另外,受数字电视的逐渐普及的影响,观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了,原来各自拥有的大小不等而又带有垄断性质的传播市场正在被瓦解。几乎在全国所有的新闻传播市场上都或明或暗地涌动着资源重组、市场重组、媒介重粗、力量重组的浪潮。原有的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媒体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不足以抗击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和境内外强势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各省级卫视以及境外媒体的巨大压力,城市电视媒体都在积极地寻找转变和改革的出路,然而在政策、资金、人力等发面都很有限的情况
下,改革的步伐缓慢,问题重重。
一、企业化改革的“有名无实”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