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1
当前,乡域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总量较小、特色产业少、民营经济发展慢、全民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的氛围不浓、乡镇干部更新观念不够等难题,这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乡域经济发展方面必须破解的:
一、 抓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抓工业的思维来抓农业,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一方面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大力搞好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重点是从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和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协会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基地化、市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工程,确保按时间高质量完成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建设内容,改变土地零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禽养殖、无公害蔬菜、特种林果加工等农业生产基地,加速推进市场农业建设。三是加大品牌农业建设的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强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培植有规模、上档次、品牌响的农产品,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二、抓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工业立乡。乡镇经济实力的提升,关键要靠工业经济的支撑,乡镇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乡作为第一方略,坚持大招商、上项目、扩总量、增效益,加快工业化进程。一要招商引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发展的强力支撑,力量上要聚合,措施上要激励,要素上要倾斜,环境上要优化,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坚持“大中小项目一齐上、突出招引重大项目”的思路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促进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对已经签约和在建的项目,要强化服务推进,克服要素制约,千方百计促进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打造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要做强载体,以园区带动乡镇。多渠道筹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政府投入外,还应积极探索多种筹资方法,例如引导扶持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三要培大乡镇企业,增强工业竞争力。积极鼓励现有企业重组扩能、投大靠强,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务工中,学会务工经商的本领,扶持有技术、有信息和(来源:文秘站 )有实力的“小能人”回乡创业,发展乡镇经济,掀起“人人忙创业,户户忙增收”的热潮。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乡镇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本乡镇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布局合理、区域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全力推动自主创业。一是宣传发动促创业。加强舆论宣传、典型引路、考核激励,全力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创业。二是培训技能促创业,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更好的转移劳动力。三是政策推动促创业。通过出台政策,鼓励乡(镇)村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带头离岗、待岗创业;通过“真情感动、亲情带动”,动员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兴业;通过提供人员、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激励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运行质态,努力营造“干部带头创业、农民自主创业、能人回乡创业、企业二次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按照“村级集体有实力,农民增 收有途径,生活环境有改善”的目标和思路。一是选准发展路子强村。在 “一村一品”的基础上,乡镇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帮助经济薄弱村,理清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壮大经济实力。在盘活闲置集体资产、鼓励农民土地流转的同时,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创办村级服务实体、建设标准厂房等途径,积蓄发展后劲。二是配好“双带”班子强村。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着力实施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培养“双带型”村干部和“双带型”党员。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2
新型城镇化规划解析及发展现状要求
1、政府规划具体要求文脉的传承,科学的推进;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生态城市;要求谋定而后动,过冷过热均不可取;要以人为本是核心,过去经验教训引以为戒。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的人文和风俗”,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此次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中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不走发达国家城镇化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之路探索出有益经验。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热”,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二是“过冷”,为难发愁,裹足不前。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过热”,切不可将城镇化搞成“”、“运动式”。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了避免走弯路,新型城镇化规划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2、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
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管理,发挥人在城镇建设中的“软实力”作用,构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管理,就是要保质保量完成建设投入的同时,重视后期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发挥各种人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达到“以管理促建设,以管理促商业”的目的,真正做到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实现“人的城镇化”。
3、从实际推动过程来看,一些不合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后劲不足,城镇化现状略显尴尬
城镇化战略的成功推进,背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功不可没,长期以来,保证了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也是带动就业的有力手段。然而,利用投资拉动建设,利用建设贡献经济的做法,近年来弊端逐渐凸显,不可持续性亟待解决。后期管理跟不上,使得前期建设投入大打折扣。
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大范围招商引资,大面积修建开发区,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综合开发区,再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小规模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相关部门“搞建设,带商业”的本意是好的,但楼堂馆所修建起来之后,后续管理和服务没有跟上,招商难度不减,企业无人光顾,一片“无人搭理”的破败景象,最后政府也只能做起“甩手掌柜”。前期规划建设投入的大量资金,因为后续管理没有跟上,使得开发区的设施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大量浪费现象让人唏嘘不已。开发区后期物业管理和经营不善,不仅不能使得前期建设投入效益最大化,甚至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
在新农村建设和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轻管理问题依然严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城镇化,农民进城除了就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住房,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由于户籍限制和房价高企,农民工没有经济实力购买商品房,国家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要求地方政府修建保障性住房。然而,由于建设保障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无利可图,保障房的建设速度和房屋质量都令人担忧。大量的房屋不仅结构设计不合理、欠舒适,很多房屋质量也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尤其是后续物业管理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给入住的低保户带来更大的生活负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还迁房位置不佳,没有医院、学校、交通和商业等配套,使得刚刚进城的农民又走进了“城中村”。有的项目在群众反对声中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公众不埋单,有的甚至成为了烂尾楼。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软土;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数值计算方法
1 引言
神户地震和历史上发生的大震一再表明,对软土地基中的地铁车站等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开展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计算,迄今已提出多种算法[1],然而由于对其涉及的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尚认识不足,不同的计算方法或模型得出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很难鉴别各自的合理性。本文建立软土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并通过对模型试验进行拟合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车站结构动力响应的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以便工程设计实践参考。
2 软土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
软土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分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典型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和地铁车站接头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等三种。试验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包括对地铁车站纵向长度的模拟,场地土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的模拟,模型箱的构造与边界效应的模拟,以及量测元件设置位置的优选等。笔者对这些技术难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并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使试验取得了可靠的数据[2][3]。
试验过程中,首先进行了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用以模拟自由场地土层的地震反应,据以获得模型箱内不同位置处的土的加速度响应,确定“边界效应”的影响程度和鉴别模型箱构造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典型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了解地铁车站结构与同作用时地震动反应的规律与特征,为建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提供试验数据。振动台模型试验记录了在不同荷载级别的EI-Centro波、上海人工波和正弦波激振下,加速度测点传感器的反应;由动土压力传感器,得到了各测点在不同加载工况下的动土压力反应时程;根据结构模型构件上布置的应变片,测得了构件应变的变化。
3 软土地铁车站计算方法
将自由场土体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其动力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M]{ü}+[C]{u}+[K]{u}={f}
(1)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业;新型城镇化建社;作用;发展方向
一、要走出认识的误区
个人和企业都是房地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任何行业发展都离不开的生产要素。我们可以说,房地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基础产业之一。并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房地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带动就业、解决用房、加速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回顾房地产业发展历史
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在这25年里,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起步、摸索、动荡、调整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前行,最终走向成熟。发达国家曾经总结过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房地产业开始起步;达到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开始加速;达到7000美元左右时,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达到12000--1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进入饱和期。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程也与这条规律相契合。在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7000美元,房地产业已接近稳定增长期,这也是与上述规律相契合的。
根据理论,十年以后,我国人均GDP将超过行业发展饱和期的13000美元;这个时候,房地产的供需关系处于临界点,整个行业的发展将开始回落。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有接近十四亿人口;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我国城镇化路径中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70%的城镇化率;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约还需要20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个目标。房地产行业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其未来的发展必然是需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
三、房地产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然要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对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房地产业与城镇化在发展阶段上具有明显的同步性特征。
在城镇化起步初期,由于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一产业无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料,社会资本短缺限制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较小,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行为较少,这个阶段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较为缓慢。
在城镇化加速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增加;由于城市中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作用也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城市人口的急速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的迅猛增长也进一步扩大了房地产市场供需之间的差距。于是房地产业迅猛扩张,行业资金迅速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区集中,投资建设规模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的房地产业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
在城镇化发展后期,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此时城市集聚效应的主要地位已经被扩散效应所取代。城镇化的进程逐步放缓,并开始出现递减;房地产行业进入到成熟期,人们对房地产的消费需求开始回落,并逐渐从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始转向郊区或农村的房地产市场。并且随着城镇化逐步进入到平稳阶段,房地产供需将进入到饱和状态,整个行业将进入到衰退期。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不是简单的指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之中,除生活区域要实现“乡”到“城”的转变外,社会福利保障、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也要实现“乡”到“城”的转变,真正使城镇成为农村转移人口的宜居之所。房地产业作为一项民生产业,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配套设施。房地产业必须要与居民的需求、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一旦出现超前发展,不仅会导致资源、能源的浪费,还会产生房地产泡沫,进而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出现出现滞后发展,不仅会影响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更会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品质过低,对城市面貌和城镇居民生活又产生不利影响;房价过高,对进城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又有挤出效应。所以,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发展房地产业,但需要摆脱过分依赖房地产的问题。如果一味强调房地产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而不考虑其长远发展,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是不可取的。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其涉及人口之多、经济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应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相匹配,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挥其作用,并且必须将土地开发、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综合发展乃至生态环境建设联动起来。房地产业不可能一马当先,而必须与整个城镇化进程匹配起来,这样才能做到多赢。未来的房地产业不但要建设住宅、商贸,还要配套建设医疗、卫生、保健、公园等综合服务。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5
(1)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虽然一些乡镇使用了拉赞助或者采用乡镇补助等方式来增加群众文化的活跃系数,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经费用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乡镇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甚至有一些乡镇的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支出的比例极小,从而使得文化设备出现萎缩现象。
(2)文化建设设备简陋。
文化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就不会使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乡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外加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导致其工程建设难以正常开展。部分乡镇虽然具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健全,过于简陋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文化工作队伍存在缺陷。
现阶段的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欠缺、从事文化行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乡镇的文化队伍中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一些乡镇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文化队伍,但是队伍中缺少专业文化人员和专职文体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专干身兼多职的现象。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人员对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即使一些人员对某一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从事乡镇群众文化以来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的文化发展步伐滞缓。乡镇群众文化的工作是基层工作,工作条件受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设备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文化工作人员面对杂乱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会选择转行,从而导致乡镇群众文化的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国家对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他们技术职称评判的机会,使得一些坚守岗位多年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是初级职称的位置,不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
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
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3结束语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6
摘要: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的基本状况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而如何解决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村治结构中各种权力边界不清,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以及农民非制度参与和非法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将决定农村政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政治 乡镇体制 村治结构 公共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1]。事实上,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如果我们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农村问题的政治方向,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农村各种政治关系,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方案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导致失败。
本文将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后中国农村公共权力组织的构成和运作及与农民公共参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认识市场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