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诗词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吧范文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体现出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一要求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的试题中。
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诗歌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是通过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而这些便是诗歌的形象,也即诗中情感的载体,而准确地把握形象、分析形象便成了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也就成了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写出诗词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2013年甘肃省白银市卷第24题: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如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卷第12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是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2013年甘肃省白银市卷第23题:本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风飘絮”喻_________,以“雨打萍”喻 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又如2013年湖北省恩施州卷第23题:“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三是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如2013年湖北省黄冈市卷第17题: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_____
_____;第二首:_________。
【解题指津】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和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依据是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鉴赏的角度为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答题时要明确形象的总体特征,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结合诗句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二是景物形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形象的,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和色彩描写等。解答此类试题应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社会属性。
三是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以上三点中,通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是中考常见的考点。
【阅读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_________和________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狼山观海
〔北宋〕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1)首联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蝉
〔唐〕虞世南①
垂■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②■(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③藉(jiè):凭借。
(1)阅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试体悟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南宋〕刘克庄 【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的上片写景,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黯乡魂,追旅思”两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概括。(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北宋〕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选自_______,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_ (体裁)。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五代〕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专项阅读训练之“形象赏析,情感把握”考点攻略》
1.(1)杨花和子规。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1)雄浑壮阔 气势浩大(2)全诗抒发了诗人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的迫切之情。
3.(1)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4.(1)首联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用“凿破”“拍”等颇具表现力的词语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2)尾联抒发了诗人面对浩瀚水面时眼界开阔、心胸豁然开朗的欣喜、赞叹之情。
5.(1)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如蝉一般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6.(1)①姿态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7.(1)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景图。(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心头挥之不去、纠缠不休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8.(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9.(1)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起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写得有情可感,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2)惜春之情、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古典诗词吧范文2
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学中,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的教学,还处于教师讲、学生背的初级阶段。一些学生在背诵经典诗词过程中,缺少情感体验,对诗词内在的含意和思想,理解体会较少。不能真正实现“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达成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华好诗词的兴趣,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达成“润物无声”教学效果呢?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组织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的诵读大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感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场“中华好诗词诵读大赛”,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前期准备
一所学校“中华好诗词诵读大赛”的组织开展,要在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基础和前提上进行。先要利用语文课堂、早自习等,确定经典诵读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语文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的范读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和图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经典诗词的意境。要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诵读形式,要侧重于个人诵读。要引导学生从诵读的语调、神态上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含。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形成一定经典诵读气氛的基础上,才能组织大赛。
二、大赛组织
1.大赛可由校德育部、团委和语文教研组等多部门联合组织。学生参与积极的学校,可让学生自愿报名,报名不踊跃的学校,可于各班下放参赛名额。可先组织初赛,经过筛选后的一定数量的选手,参加正式比赛。一则保证大赛的总体水平;二则,要掌握大赛的总体时间。
2.选定学生会成员,男女同学各一人为大赛主持人。大赛程序要由德育部、团委和语文教师共同研究商定。要在赛前进行主持程序的排练,要确保大赛各环节的流畅。要有大赛画面背景、配乐、不同角色坐位等项的考虑与设计,确保大赛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3.参赛选手,可于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自由选择参赛作品。可自由选择,是否需要配乐、选择什么风格的配乐。确定需要配乐的选手,由选手自己查寻提供配乐素材,其过程中,班级语文教师可参与指导,配乐素材要于大赛前三天,递交大赛组委会,方便编曲。
4.选定对古典诗词有研究的教师做为大赛评委。评委可设七人,评分分值,可在12至20分之间,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记分时,要舍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余合计平均,为选手最后等分。可于下一位选手比赛后计分时间,公布上位选手得分。
5.可邀请语文教研员或对古典诗词有研究的社会人士,做为评点佳宾,对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适时评点,增添大赛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参赛选手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针对观赛学生,可设置现场问答环节,进行现场奖励。奖品以古典诗词的学习用书、用品为佳。
6.大赛可邀请教育局德育、团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和校领导参加,可设置领导讲话和参赛选手发言环节。可邀请相关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效应。可进行全程录像、拍照,便于资料留存,赛后组织未到场的学生观看,扩大激励效应。
三、大赛奖励
1.大赛的奖励要有激励性。凡参赛选手,都应有鼓励奖,以奖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自己和对中华古典诗词的热爱。在些基础上,设置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奖励名额在占参赛选手的三分之一强。要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有努力就会有回报。
2.奖品要与中华好诗词的大赛内容有机结合。以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用品为主,如,古典诗词的词典、文房四宝和其它学习用品等。奖品上要有方字说明,学校公章等来确定奖品的纪念意义。要确有一定的价值,以确实达到激励的效果。
3.大赛比赛环节结束后,要于现场公布成绩,实现公正公开。现场由校领导和上级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可设置领导和选手合影留念的环节,提升纪念意义。颁奖由低到高进行,先颁发纪念奖、后三、二、一等奖。每位选手领奖时,拍纪念照片。
四、大赛总结
古典诗词吧范文3
千古中华第一部 古诗接龙惊天下
在我们丹江口市有这样一所与众不同的幼儿园,这里的小朋友们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他们还与经典同行与圣贤有友。不管是宋朝、唐朝还是清朝的古诗,有如行云流水般的被孩子们流畅的诵读着。他们就是来自丹江口市棒棒幼儿园的小精灵们~听着这些稚嫩的声音你仿佛走进了私塾的学堂。在经典文化薰陶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仁者爱仁的做人道理。
丹江口市棒棒幼儿园是一所具有12年办学经验的幼儿园,她们凭借着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优秀的教师队伍、细致的生活管理,成为丹江口市最有特色的幼儿园之一。
古诗接龙是棒棒幼儿园教学特色之一,他们将各种韵律的古诗演入日常的教学当中,让孩子们在颂读中接受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来到棒棒幼儿园的小朋友虽然他们的年龄很小,但是诵读古诗时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里的孩子对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因此培养孩子对古诗词的背诵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核核体,当今,国家正在大力宏扬国学,它不仅激活了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又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国学的大力提倡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中国以自己的民族特色傲然屹立于世。
(采访李阳:少儿背古诗是最简洁有效的开发孩子智商、增长孩子才干的培训手段,古诗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够丰富孩子的文化底蕴,能够培养孩子的高雅气质,古诗给孩子智慧的源泉。)
本套书籍根据多位专家的精挑细选,以接龙的形式让孩子学习,它便于背诵富有情趣,牢记不忘。古诗的含意及古典意境及优美的画面在情感充沛的朗诵中呈现,培养孩子优雅的人格及良好的心境魅力。胸怀满腹华章就能拥有卓越口才与文笔,从而造就聪明智慧的孩子,并引领她走向辉煌人生。
(采访李阳:亲爱的朋友们,疯狂背古诗吧,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一起来疯狂背诵,背出自信,背出聪明、背出与众不同、背出你能说会道的口才、背出一个美好灿烂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协奏!)
当我们走进丹江口市棒棒幼儿园的大门,便传来阵阵古诗朗诵声。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呀,全园班级互动接龙,集体疯狂背诵、个体比赛接龙、集体与个休声情并茂,背诵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古诗被孩子们演绎的生龙活虎、淋漓尽致、那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流到海不复回。
(采访园长:古诗接龙这套书,编写的非常好,便于记忆。我们幼儿园开展以来应该说孩子们背诵记忆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同时孩子们语言文字的积累也大大增加了。潜移默化的陶冶了孩子的思想情操。)
看着孩子们健康阳光的成长,小小年纪就能背诵那么多古诗词,家长又怎能不由衷的感到自豪?
提问:现在孩子们背诵古诗跟唱歌似的朗朗上口,这是因为书的编排形式不审什么原因?
(采访教授:我们是运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比如说叫语音联想的办法。也就是说一首诗的最后一个字它的读音和下一首诗的第一个字的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我们还运用了音乐的办法,动感强烈,音乐节奏很快,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这样伴随着音乐去背去记古典诗词,它不会感觉到疲劳。她非常快乐、非常兴奋。我们再把古典诗词的背诵和各种游戏结合到一起,因此叫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孩子们背的快背的高兴,记的又牢,朗朗上口。)
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那一首首美妙的古典诗词如一朵朵飞溅的浪花,晖映着璀璨古老的中国文化。不论岁月如何流逝、如何变迁、如何苍桑,历历永存的将是那些千古华章。中华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的其它,在世界艺术殿堂中一样闪光。它更是培养幼儿最好的教材,而背诵古典诗词则是培养幼儿最好的方法。记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由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注意力,而背诵古诗词便是对幼儿最好的智力开发,背诵古诗也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背诵古诗让孩子以愉悦的心情走进审美世界,穿越时空和先辈圣贤对话,聆听教诲,接受古典艺术熏陶,领悟人生哲学。背诵古诗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蓝天自由翱翔。背诵古诗能背出一个思想深邃的伟人,更能背出一个儒雅的孩子,背出一个充实而灿烂的明天。
时光扭转、岁月变迁,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自由和谐的社会里,又能愉悦轻松的接受中国经典文化的艺术熏陶,是何等的幸运
古典诗词吧范文4
古典诗词 小学生 诵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进行古典诗词诵读
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古典诗词诵读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古典诗词诵读的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古典诗词诵读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中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
古典诗词吧范文5
但是,那个清晨带给我无比的沉静、闲适感,或许这就是诗的力量吧。试读《家乡的你》:
童年的记忆是只老鸟/在村前院后到处藏匿/不要惊动过去/它会一如从前接纳你/如同春天接纳一树垂露的鲜花/吞吐你年年璀璨的花季
诗人对于童年玩伴的深切想念,对于乡村生活的诗意点化,非常温馨真挚贴切,怎不勾起心间那最柔软的节点?童年是最天真烂漫的岁月,你我如漫山野草般疯长,成长在静静流淌的河水里,不舍昼夜的记忆,却在藏匿,在闪现,在交织,在迷离中荡漾,在怀念中美好。
牛维佳是小说家,他的诗歌首次结集便如此不凡,我颇为欣喜,自然实在没料到。不过,转念一想,越是信手拈来,诗越可能是纯粹的,对于新诗而言尤其如此。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信然。
若论批评,我一介门外汉,本不会做诗,岂敢岂敢。闻一多先生对于批评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苛刻的要求:“批评家是应该懂得人生,懂得诗,懂得什么是效率,懂得什么是价值的这样一个人。……我们与其去管诗人,叫他负责,我们不如好好地找到一个批评家,批评家不单可以给我们以好诗,而且可以给社会以好诗。”我愿忠实于己意,聊记心得一二。
我一首一首读完后,胸中积攒了满满的意绪,驳杂而又凌乱,多情而又冷淡,我决计想写点什么,可是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又苦于不知从何落笔,难以把握其新诗全貌。
谈论中国诗,绕不开意象、诗意。可以是淡淡的自来水,寡淡无奇;也可以是清冽的山泉,似寓花香的恬淡。古今时空,相异成趣,同样的物象,却可产生不一样的意象,诗意才能静静流淌,滋润心田。
每次读新诗,我心里总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古典的诗意,是否已被大荒山风吹散?现代诗人能否创造属于现代人的诗意?新诗究竟凭借什么与古典诗词分庭抗礼?什么才是好的新诗?黑格尔在《美学》中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以为,诗意当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具有诗意的诗必然是美的,而美又须通过意象的连缀、组合、化用而完成。
中国现代白话新诗,从最初的稚嫩如白话的决裂式尝试,到“新格律派”为社会、“新月派”为人生、“现代派”为个人的多方实验,再经浩劫的口号式叫喊,再到八十年代的朦胧派热潮,及至新世纪的孤独坚持,已历百年。回望历史,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急剧转型,五四时代的不少诗人们似乎有意割裂新诗与古典诗词的联系,从形式,到语言,到意象,都在极力地反叛古典诗词的束缚,都竭力建立新范式,执拗地要掀开有别于旧体诗的新篇章。
但是,工业文明并没有自然地催生出属于现代人的诗意,尽管施蛰存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立下宏愿:“《现代》(诗集名)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现代派因而得名,实际上现代派众诗人的审美追求并不相同。施蛰存参照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派,写了不少以大上海的工业时代都市生活的新诗,但是水土不服,并不成功。反倒是戴望舒、卞之琳等人,擅于化用古代诗词意象,结合时代生活,写出了《雨巷》、《断章》等脍炙人口的佳构。
相比于带有偶然性的单篇成功,新诗的革新尤其难,新诗的成就也远逊于小说、散文、戏剧等门类。后者脱胎换骨后,在西方艺术的观照下,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范式。但是,新诗在与古典诗词的纠缠、决裂、继承、重新发现过程中,始终难以自立门户。需要反躬自问的是,汉语言革命之后,过往的诗歌资源被冷藏,新诗的诗意何以附焉?
牛维佳的诗情令我叹服,235首诗,各具神韵,有对即将远行的女儿的柔情似水的絮叨,也有对逝去亲朋的深切悼念,有羽化成仙、闲云野鹤般的闲适,也有明媚的灿烂遐思,可以说这些都是很纯粹的现代诗。其中,最主要的当属简洁明快的抒情诗,其次是恬淡真挚的叙事诗,第三是通透达观的说理诗,此外就是一些与现实贴得很近的应时之作。
《邻居鸟》《我的生活》等叙事诗,摹写真实自然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受诗人内心的那份诚恳、宁谧与淡定。《后院桃花好》等藏着生活的智趣机锋,很俏皮很活泼,令人想起了鲁迅后期的诗,比如《我的失恋》。《惜别》《雷雨夜话》等洞察自然万象,裹挟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文明》《有和无》《有形和无形》等实则开启哲理思辨之门,闪烁宋代哲理诗的光茫,又是别样风貌。
如果从现代新诗的脉络说起,牛维佳的诗作一方面深受旧体诗的影响,且袒露了有意汇入古典文学源流的雄心,另一方面也兼采五四时代“新格律派”和“现代派”之长,又有所扬弃,以梦归田园的旨趣为审美追求,试图构筑现代都市人的古典诗情画意。
纵观诗集,其中完全使用古体诗形式写成的就有27首,其中多为五言绝句,还有少量三言、四言、七言。这些作品却并不拘泥于平仄格律,而是适应现代人的自由情感抒发,从而使诗篇透射着轻盈洒脱,甚至顽皮的光影。对于21世纪的诗人来说,社会生活早已难觅古典芳踪,却如此偏爱旧瓶装新酒的形式,与其说他欲创新的勇气可嘉,还不如说他追寻传统的理念之执着。
实际上,《蓝色鸢尾花》《末场雪》《花爱》《流光送影》等诗作就十分讲究用韵,且大量运用对仗、派排等修辞手法,不仅使全诗增添气势,且朗朗可读,音律谐美。
以《初雪》第二节为例:
仿佛寻找一座舞台/于冥间流连徘徊/似乎苦觅一盏盏灯/与灯花牵述/为孤萤喝彩
闻一多曾在《诗的格律》文中举例说明:“更彻底的讲来,句法整齐不但于音节没有防碍,而且可以促成音节的调和。……所以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该诗一二句和末句的尾字均押韵,句式整齐,每句基本按照二字格拆分(仿佛|寻找|一座|舞台/于|冥间|流连|徘徊/似乎|苦觅|一盏|盏灯/与|灯花|牵述/为|孤萤|喝彩),显然深受到闻一多的影响。
这首诗写于2008年初,可是这雪的精灵,不受都市尘染,似古寺孤僧枯守,其意境指向的是空远的荒郊原野。这雪的精灵,执着于往昔的寻觅,执着于前世的诉说,其旨趣指向过去,而非当下。
此外,我们还可从诗人对形式的极度讲究、字词的洗练节省、音律的安排营造、意象的精挑细选方面,窥出诗人对古典诗词的钟爱。与“新格律派”所不同的是,牛维佳不是为社会而作,不注重诗歌与社会、时代的必然关联。他像“现代派”诗人一样,更重视为人生为个人的意绪表达。
杜衡曾在《望舒草・序》中,则有更直白的表达。他自述自己和戴望舒等朋友差不多把诗当做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偷偷地写着,秘不示人。
“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底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的地来说,底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显然现代派诗人尤其注重诗歌艺术的纯粹的精进。牛维佳也告诉我写诗的初衷:“并没想到发表,只是为了一种意境和情感而动。”这与戴望舒在《论诗零扎》中的论点不谋而合――新诗是咀嚼个人悲欢的“纯艺术”:
“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畴形的。”
在牛维佳看来,重视格律、为人生为个人,当是他新诗创作的两大原则。而回归田园生活的旨趣,当是他的最高审美追求。
通读诗集,我发现,在诗人笔下,任何物象都是古典式的,泛着远古时代的微光星辉,捉摸不透。梅花、桃花、荷花,明月、星星、土地,草、春、雪,叶子、雨滴、露水,洪荒、郊雾、罡风、小溪、落木、耸石等等无不深深地烙有古典诗词常用意象的印记。同样的物象,放置于不同时空,却又带给人同样的惆怅,不能不说诗人化用之妙。
同样地,在诗人笔下,生活体验始终是田园化的,带有农耕文明的牧歌气质,可望不可及,而时下的都市喧嚣,在这里全部被消解。雁是孤雁,香是暗香,雾是冬郊野雾,鸟是归鸟,牛是漫不经心的牛,宅是深远幽宅,客是飘零客,相思堆积如雪,梦里却要挑灯看,无不体现着唐诗宋词的审美趣味。
消解今人生活的痕迹,将古典田园生活作为他者予以观照,将现代人与古典诗情的嫁接结合,铸就了生花妙笔,自然涌动了许多难以言传的奇思妙想,请看:
你化成西天的霞光/我垂思于细雨茫莽/松涛吞咽溪流/桃花在山中跌宕(《润化的云――于清明》)
空空阔阔不是远/深深浅浅不是坑/走出洪荒竟然是个哭/及至斑斓最高峰/云花开了/雾水变成了虹/雨后太阳高/再俯瞰/人在山下却是虫(《涉世》)
哪怕是抒写《QQ农场》这样如此时尚的网络生活,诗人都可以自然地注入古典式的乡愁与惆怅,带有浓郁的田园气息,让人读来如置身远古乡野,娴静悠远,别有一番新意:
农场空乏人/唯见果蔬荒/太阳闲游荡/孤犬暗自伤/百合开无主/野菊匿芬芳/牧牛独反刍/彩霞落山梁
同样是写休耕QQ农场的诗篇《闭园休耕辞》,用三言形制写成,颇有古风,这究竟是一个智慧的远古农夫,还是一个戏谑的当代网友,皆是或皆非,更传递了一种两可的审美趣味。
牛维佳才情旁溢于新诗,无意间为新诗创作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蹊径,这恐怕是他本人未尝预料到的。不过细究起来,或应有迹可循。
当代东西方文学思潮,作为归属意识的回归与返祖始终存在,往远的说去,它也是人类艺术创作中时隐时现的现象,它也是人类对童年时期的深切怀念。我国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便是在批判中唐以来的形式主义浮华奢靡文风基础上,要求文学创作必须回归到文以载道的方向。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兴起的寻根文学,也弥漫着故土故乡情结,恐怕也是对日新月异的改革进程的过度物质主义的一种反叛,自然也是古代以来游子思乡的归属情怀的自然反应。
我国白话新诗经过五四时代诗人的反复腾挪冲撞,已然出现了新诗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端倪,但是囿于时代紧迫感、现实的困境,这些探索还未充分展开。今天的诗人本可以更加从容地实验,但是文学边缘化、市场化大潮来得如此迅猛,以至于让不少诗人们落荒而逃。坚持下来的诗人们,要求回归田园生活的审美追求,实在是极自然的路径选择。
艾略特的《荒原》、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作品,无不用工业化的特质语言,外在地揭示工业文明的真实生存状态(西方不存在新诗与旧诗的区别,其语言和形式未出现伤筋动骨的革命)。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反叛传统中极力表现出的狰狞恐怖不同,中国诗人幻想回到文化母体的憧憬更加强烈,对精神家园的眷恋也更加深刻美好。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早就有过最朴素的咏叹。第一隐士陶渊明则将这种咏叹幻化成美丽的桃花源梦,这个梦也成为士大夫精神自救的皈依之所。经历过资本主义的疯狂侵蚀、工业文明泥沙俱下的野蛮“洗礼”,现代中国人内心的田园梦,不仅没有破灭,反倒被重新逼出来,更加自然地生长。
牛维佳用真挚的才思,纯粹地构筑了梦归田园的诗歌世界,正是对时代、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探索。他对田园的热爱,对古典的向往,表露无遗。然而,时势异也,再美的田园梦也无法掩饰其间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在他的诗歌世界,田园换了代名词,名曰《荒园》:
这阴森潮暗的世界/只留下飞鸟和走鼠/只剩下残乱和废气/叫你声荒园/你发出幽虫的叹息/你的遭遇是忘记/世界忘记了你/你也忘记了世界/在你的记忆深处/只有遗弃
伤心吗,横枝败叶/期望吗,土沃藏匿/有时候腐朽破裂处青丝/寂寞也凝成了绿/踩着蛙鸣的节奏/是你长眠不醒的鼾声/即便春雷轰顶/也就翻身一笑/不管它花开莽从烂泥
古典诗词吧范文6
关键词:诗词;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40-01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和“象”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作意象的有松、竹、梅、兰,杨柳、梧桐,鸿雁、杜鹃、燕子、蟋蟀,青山、流水、浮云、落花等等,而其中最常用的笔者以为当属月亮了。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词至今保存下来的共有三千多首,诗词中涉及到月亮的粗略统计有三百多处,其中表亲情、寄相思的比例不小,笔者以为最典型的莫过于下面这首了: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久别故乡,在外思亲,每逢佳节之日,病卧床榻之时,思念家乡,想望之情尤甚,写信表达心曲吧,受时空的阻隔,要打很多折扣。白居易的这首抒怀诗和思乡曲,除了平日的常情外,还有战争的特别背景,溶进了生离死别的味道,显得尤为凄怆急切。
《琵琶行》中涉及月亮的句子有五,即: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月寒、春江花朝秋月夜。为了行文需要,下面讲述时,特意将“秋月春风等闲度”和“春江花朝秋月夜”合成一项进行解析。
一、别时茫茫江浸月
想了解此句之妙,必须将诗的前八句做为小整体进行剖析。诗的前八句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二、唯见江心秋月白
古人有言:正面描写音乐之妙,难;传神地写好乐器弹奏之妙,更难!有人还特地选出本诗的弹奏琵琶描写和《老残遊记》中的“王小玉说书”作为音乐描写中的“双璧”予以彰显。此评可信!《琵琶行》用了22句诗154字不但写了弹奏过程、弹奏神态、弹奏精髓和弹奏意境,还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转化将弹奏推向。才到,却收拨一画,戛然而止,让人回味。在高手看来,如此描写可谓至矣!尽矣!叹为观止矣!但圣手毕竟是圣手,圣手能在叹为观止的境界中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补白将推向更。
谁都知道,艺术欣赏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双方情感交流、相互合作的美事,这种交流既有艺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情感方面的因素。白居易描写琵琶弹奏的22句诗尽管相当程度上写了演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但描写的重点毕竟偏重在弹者一方,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就完全落在了听者一方。东船西舫上的听众,既有行家里手元稹白居易辈,也有欣赏水平一般的听众,如今他们全被琵琶声征服了,全都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而且这种因被征服而陶醉的时间是从月亮初上到月移中天的夜半时分,大概从晚八点到十二点前后。能让艺术细胞原本不多的普通听众连续陶醉三四个小时的艺术表演其精彩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如此看来,“唯见江心秋月白”中的“月”的意象至少展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月”的出现补足了听众的强烈反应,在更高层次上显示了琵琶女演技的超常效果。因为艺术是为群众服务的,专家们欣赏的艺术群众未必点头,只有专家和群众都狂爱的艺术才是最好的艺术;第二,从“月的初上”到“月移中天”,这是可计量可感知的时间观念。能征服听众三四个小时的艺术是成功的艺术,能用量化了的时间观念来评价艺术成就的方法自然是一种先进的评价方法;第三,由于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听众因陶醉而根本不会想到抬头望月,而月一连几个钟头自始至终地在“监视”着东船西舫上的人们,月在这里俨然成了艺术成就的鉴定家和公证人。
三、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老珠黄,下嫁商人,沦落天涯,独守空船的琵琶女心灰意冷,前途茫茫。心灰意冷,便要弹琵琶浇愁(要不,“白居易们”怎么会“忽闻水上琵琶声”呢);前途茫茫,往往靠回忆往事以寻慰藉。白天回忆,晚上回忆,醒里回忆,梦里回忆。对琵琶女来说,回忆的滋味非常痛苦,这不但从“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中可以感知,而且从“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更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