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医学院校 发酵工程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于2002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于2005年3月进入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至今已经连续开设7年。我们从开设发酵工程课程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并使之完善,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手段,注意结合相关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的知识及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形成符合我校医学背景下具有较强办学特色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体会。
1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有300多所,其中有28所高校属于医学院校。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毕业论文上,很少有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经查阅,仅有安徽医科大学胡若磊[2]、滨州医学院焦飞[3]分别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而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无人涉及。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各医学院校既无可参照的教学计划,又缺乏教学经验,如果完全套用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够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顺应了时展潮流,对明确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题组参照相关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删减过时、重叠内容,避免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教法。课程体系编排上坚持生物学和工程学两个基础并重,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发酵过程生物学现象,另一方面应用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原理理解发酵过程动力学和放大优化的基本思想,最终掌握发酵工业生产过程动力学和过程放大中的量化与优化基本方法。
2.2 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
发酵工程涉及生物工业的许多领域,如抗生素工业、有机酸工业、酶制剂工业、氨基酸工业,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在这些生物工业领域中,各种具体的生产工艺,从原材料到菌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生产模式相同、理论基础相同。要调整该课程体系,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医学背景及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医药相关内容的讲授学时,如重点讲解抗生素、氨基酸、核酸类药物的生产工艺过程。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系统讲授法、讲授和自学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和科研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3.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注重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为了吸引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实例法讲授。例如,在讲授《发酵机理》一章时,以啤酒、酸奶、抗生素的发酵为实例,通过讲授其制作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发酵机理的认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一些常见现象,积极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3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充实教学手段
发酵工程课程已经成为泰山医学院优秀网络课程,许多教学资料已经上传到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拓展学习等内容并保持动态更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设了BBS互动论坛、课程快讯、答疑解惑、习题交流、课程建议等板块增加了互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随时从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3.4 朋友班导师制和课外科研活动小组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我们实行了发酵工程任课教师与授课班级结对共建朋友班活动,担任整个授课班级的导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外,重点加强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采用课间指导、课后答疑、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组成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发酵工程所学知识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3.5实验教学的改革
(1)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大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加与医药相关实验的比重。以往的发酵工程实验课为12学时。由于课时少。只能开出几个基本的实验,且是孤立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于2010年修订了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计划。将学时数提高到24学时。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如增加抗生素发酵菌株的分离、筛选、发酵和效价测定的综合性实验,既巩固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又使学生掌握了发酵工程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又如我们设计了“蛹虫草菌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多糖产量为指标,对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企业参观和实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并且将他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知识进行总结积累,用于教学与实践。
4改革和完善发酵工程课程考核制度
发酵工程课程成绩考核一般为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考核成绩(20%)和期末考核成绩(70%)。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考核内容的项目。加大平时成绩占整个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增加到20%,增加学生学科发展动向报告、课程设计等作业分值,如在学期中间,给学生布置“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的作业,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自己上讲台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打分。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既增强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公平、准确地反映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5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发酵工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备课充分,讲课生动,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实际生产的实例讲解工艺技术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例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时精神状态饱满、精力集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2
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特点,探讨了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优化,以不断完善和规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类型,注重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创新[1-2]。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针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殊行业特点,按照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探讨面向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十分必要。
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保证学习质量;二是按照研究生学位条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如何确定论文的要求;三是如何体现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工程硕士特色培养模式。工程硕士教育要抓住这三个环节,进行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考虑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在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期间,我们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并对调查及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用设备类课程的讲解,针对工程硕士要求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加设了与医疗相关的设备维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表现为: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
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四、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技术领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电子、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包括从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评价标体系优化等,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希望能够不断探索出培养该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硕士人才的新实用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太山,朱军,孟伟.试论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30-132.
[2] 梁艳.对完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建议[J].黑
龙江教育,2009,(10):13-14.
[3] 邢淑清,麻永林,李慧琴.冶金和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
士学位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7,(4):31-33.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3
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实验研究类课题,每一个实验都需要多种仪器、生化试剂和其他耗材,特别是分子生物学试剂,价格非常昂贵。对于一些刚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生物院系,教学资源会相对不足,如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不全、少药品等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经费的拨付是通过折算成课时(每位按28学时)以课时酬金的形式拨给指导教师。但许多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经费的投入非常低,如有的高校生平均经费只有100元[3]。因此,大部分经费只能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中拨付。加上大多数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其研究结果发表的价值不大。因此,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考虑,部分指导教师不太情愿投入过多的经费,而这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2提高南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2.1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许多综合性大学生物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超过了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应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可以考虑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时间安排提前,在大三甚至大二时学生即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郑增娟等对某医学院校本科生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42.6%受调查的学生都希望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提前至大三[4]。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创新性和探索性较高的课题,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我校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已开展了尝试,在新生入校起,所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实行导师制,一般每位导师指导2-4名本科生。这样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进入导师的实验室,有充足的时间来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选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责任感的教师承担论文的指导
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细则来实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制度化[5]。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意义。同时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品行操守对学生会有深刻的影响。
2.3全程监控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管理为保障[6]。从任务书的下达、相关文献的查阅和论文的准备、开题、实施、中期检查、论文撰写阶段教师均要全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学校教务部门应制定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制度,全程监控论文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学校还应为学生建立完整的论文档案,如学生的任务书、开提报告、实验记录、论文等。指导教师在论文全程中的指导和监督是指强调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而不是布置任务似的指导,否则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指导教师,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规范论文写作、严格答辩程序、客观评定成绩
论文写作要按正式期刊的发表要求来规范,从科学术语、文献引用、标点符号使用、图表绘制、图表说明等方面都应规范化。学校从2012年起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规定重复率在30%以上的必须修改后才能参加答辩,重复率在60%以上的推迟一年答辩。对答辩过程应严格监督,如采取的教研室小组答辩、院级公开答辩和校级公开答辩三种形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小组答辩以教研室为单位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互相答辩对方评委的学生,严格规定答辩程序和时间(如学校规定陈述和答辩时间必须控制在15min左右)。成绩的评定应采用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好是能量化的指标,如从论文的创新性、理论知识的掌握、论文工作量、实验结果、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给出具体评分标准,成绩评定的主体可采用指导老师、论文评阅教师、答辩评委三级评分相结合。随机抽取30%左右参加院级公开答辩,被评为优秀的再参加校级公开答辩。这样能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进行监控。
2.5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的激励制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应建立完善的本科毕业论文激励制度,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获得了某些等级的奖励与表彰、获得了国家专利等,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通过物质鼓励或以增加综合素质测评绩点、评优、评先、评奖学金、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等形式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2.6加大本科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4
一、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教学学时偏少
生物技术专业五年制生物信息学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生物信息学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实验学时不足,实际操作时间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
生物信息学课程开设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进程的第6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原理等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生物信息学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内容,如查阅的文献、分析的目的则由授课教师自行指定,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一)增加实验课教学学时
从2012年起,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由五年制调整为四年制,同时在修订教学进程的时候将学时调整为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理论课结束后即为该内容的实践部分,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
(二)将基因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与生物信息学实践相联系
在基因工程原理的实验中,我们把家蝇防御素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主要设计的实验内容包括:(1)目的基因的获得:利用PCR技术扩增已经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的家蝇防御素基因;(2)pSK质粒载体的小量制备;(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酶切;(4)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5)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6)重组质粒的转化;(7)重组子的蓝白斑筛选;(8)菌落PCR鉴定重组子[2]。在学生对基因工程实验内容熟悉的基础上,我们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家蝇防御素基因现有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引物该如何设计?获得阳性重组子后我们如何判断获得的插入序列就是目的基因呢?针对这样的疑问,我们结合基因工程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1)PUBMED获取文献信息:由学生通过PUBMED查找近五年发表的有关家蝇防御素基因研究的文献;(2)核酸序列分析:以家蝇防御素基因为对象,分核酸序列的检索、搜索开放阅读框(ORF)、限制性酶切分析、引物设计、载体序列识别、核酸序列的比对、分子质量/碱基组成/碱基分布分析和序列转换共8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学生实践操作;(3)蛋白质序列分析:同样以家蝇防御素蛋白为对象,分蛋白质序列检索、蛋白质序列比对、蛋白质基本性质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亲疏水性分析、跨膜区分析、信号肽分析)、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共5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以科研促进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改革
笔者所在课程组主要集中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涉及了功能基因的获取、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验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所学知识实际解决科研问题。学生可自行完成从文献的查阅、目的序列的获取(由公共数据库获得或实验室测序获得)、基因序列的分析、理论推导氨基酸序列基本性质的分析及结构和功能的预测、系统发育分析,如有可能,学生可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基因、蛋白进行课程设计研究,实践结束后学生将结果以论文形式提交给教师。
三、教学探索的成效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5
2.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产业的新进展
3.我国酶与酶工程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回顾
4.酶工程与有机合成
5.2012酶工程专刊序言
6.酶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7.21世纪酶工程研究的新动向
8.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产业的新进展
9.酶工程研究及应用
10.酶工程专刊序言
11.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2.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3.酶工程技术与进展
14.酶工程课程的教学与思考
15.β-内酰胺抗生素工业中的酶工程
16.酶工程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17.《酶工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探讨
18.案例教学法在《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9.酶工程的研究进展简述
20.酶工程设计型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21.医学类专业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2.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3.食品酶工程关键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
24.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
25.高职院校中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6.生命科学世纪呼唤酶工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27.酶工程与抗生素工业
28.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29.分子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30.酶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31.酶工程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32.酶工程技术在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应用
33.酶工程制药实用技术
34.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35.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36.酶工程教学经验探索
37.酶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38.浅谈酶工程及其应用
39.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40.酶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其未来展望
41.酶工程的新研究及应用进展
42.应用型本科《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3.以应用为导向的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44.酶工程的新研究及应用进展
45.酶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46.酶工程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47.加强生物工程专业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48.酶工程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49.产业化案例辅助“酶工程”理论教学的探讨
50.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1.林业院校酶工程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52.酶工程研究的新进展
53.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54.酶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及后期拓展性应用的探索
55.酶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56.酶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57.现代酶工程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58.DNA改组技术在酶工程中的应用
59.基于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60.民族高校酶工程“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1.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62.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63.酶工程方法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64.酶工程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65.酶工程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66.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67.工科院校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索
68.《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究
69.提高“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70.酶工程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71.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72.生物工程专业酶工程网络课程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73.酶的开发利用与酶工程
74.酶工程等生工课程实践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75.酶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与体会
76.医学院校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77.关于酶工程在蛋白质高值化加工中的运用探讨
78.现代生物技术背景下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79.酶工程实验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
80.本科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81.《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82.《酶工程》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83.生物工程专业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84.酶工程课程的创建及教学改革初探
85.《酶工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86.酶工程情境教学法的探讨及实践
87.鱼渔兼得、师生同行-提高《酶工程》教学效果经验浅谈
88.酶工程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获得中的研究进展
89.酶工程“黑曲霉固定化”综合性实验教学策略
90.新专业背景下《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91.再谈发酵与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92.《酶工程》课程考试命题改革初探
93.基于生化课程群建设的酶工程实验教学探讨
94.酶工程及其新进展
95.酶工程教学方法探讨
96.酶工程近年来的进展
97.高校《酶工程》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98.酶工程研究开发的进展和建议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理论;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29-02
蛋白质工程是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也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融合了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它一出现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就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自从开设本门课程以来,遵义医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就蛋白质工程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原蛋白质工程课程设置
由于蛋白质工程课程成立较晚以及其本身与酶工程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等原因,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一开始把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融为一体,列为《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课程,共计118学时,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52学时。经多年教师课堂观察总结以及课后学生调查,发现这种课程安排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接受掌握蛋白质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二、蛋白质工程课程改革
为了使蛋白质工程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校进行了相应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改革,突出教学目标,同时,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合理,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1.蛋白质工程理论课程设置。蛋白质工程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基因重组等技术改造蛋白质或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而酶工程则是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两者之间虽有紧密的联系,但侧重点不同。当然随着蛋白质工程的发展,经蛋白质改造或全新合成的蛋白质,会应用到酶工程,但笼统地将两者合二为一的作法,在教学工作中已经显示出其不合理性。因此,鉴于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本身的差别,以及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不同,特将《蛋白质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6学时)向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传授。
2.蛋白质工程课程教材的选择。教学工作中,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由于蛋白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且发展速度很快,与其他科目相比,存在可选择范围小,更新速度不够快等问题。我校原蛋白质工程教材选用王大成主编的《蛋白质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教材出版早,内容简洁,对前沿技术讲解比较少,改革后的教材选用汪世华教授主编的《蛋白质工程(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教材知识覆盖面较广、内容难度适中,比较适合于本科生教学使用。但就本门课程的教材而言,加强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3.蛋白质工程实验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的实验放在一起,多设计为验证型实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鉴于此种情况以及蛋白质工程实验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把蛋白质工程的实验设立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时间为1周(28学时),紧跟在理论课之后进行。为了保证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特别进行蛋白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进行仪器设备的添置及规范化管理,保证所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效果。
4.开展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蛋白质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授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专业知识的自我要求以及所希望的主讲老师的授课重点,对学生的反馈积极回应,调整授课策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矫正部分同学学习的盲区。在授课中,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尽可能地向同学们介绍蛋白质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趋势,并积极向同学们阐述本校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学科优势,开阔同学的学习视野,鼓励同学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授课,蛋白质工程课程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学习与积累,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具有很好的主动学习能力。因此通过内容选择,安排学生分组,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教师总结,开展课堂讨论等,课堂气氛活泼,大家积极发言,进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授课中,增加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环节。独立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实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对有关蛋白质工程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握蛋白质工程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动态发展,拓宽学习的知识面。
5.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相统一,扩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地展示了所教授的知识点。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注意到,整堂课都采用多媒体效果并不好,而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适当结合效果会好很多。如在教学中对于概念、原理等,加强语言描述,结合适当板书,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
6.探索双语教学模式。蛋白质工程作为一门综合叉型学科,融合了多门学科的发展成果,要想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课本上的内容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对一些专业词汇、知识点进行双语教学,虽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经过两年的实践,很多同学反映常用专业词汇量有了增加,对相关文献的理解力有了提高。
7.实践教学安排。蛋白质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教研室不断进行实验平台建设,从蛋白质表达、提取、纯化、鉴定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学生们都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当然,前期的条件是学生必须先熟练掌握本学科基本的实验技能,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注意事项等。具体来讲,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菌体培养、诱导表达,蛋白纯化、SDS-PAGE及WesternBlot等基本的实验技能,才可以参加开放性实验。我们实验室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和平台,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方法的学习,还锻炼了学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8.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能力培养,除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更离不开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的改进。在蛋白质工程课程考核中,我们将课堂表现、专题论文的写作、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综合性设计作业按一定的比例纳入最终的蛋白质工程课程的总成绩。在闭卷笔试环节中,增加设计型考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是老师永无止境的目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证明,蛋白质工程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拓了同学的学习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科研问题的关注及探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蛋白质工程教学改革体系中仍需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累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