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木兰诗改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木兰诗改写范文1
凄冷的月光倾洒在木兰那略显单薄的背影上,缓缓飘来的打更声突兀的响着,一下,两下……犬吠声幽幽的、空旷的飘荡着,传到很远,很远……狂风卷起厚厚的黄沙,漫无目的的荡动着……
即将奔赴战场的花木兰此时正机警的四处张望着,聆听着这个近乎无声世界的一丁点儿声音。想当年这个柔弱女子还坐在“唧唧”作响的织布机旁,这会儿却已代父来到这荒无人烟的边疆,可木兰从没抱怨过,也从没后悔过。只是,耳边依稀记得父母送自己出城时的失声痛哭,只是,眼前依稀记得小弟送自己出城时的一再挽留……这一切似乎那么遥远,又似乎发生在昨天,那样触手可及。
呼呼的风声在木兰耳边缠绕,把她拉回现在。耳边萦绕着杀声震天的呼喊声,眼前浮现着血流成河的画面,木兰不禁打了个寒颤。毕竟是个女儿家,在家里,连父亲杀鸡都不敢看的她,更何况杀人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木兰就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披星戴月的处发了,箭一般渡过一道道困难重重的关口和一座座直穿云霄的大山。铠甲硬邦邦的“捆”在冷若冰霜的身体上,跋涉千山万水的双腿已是重如宝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来到分外艰苦的驻扎地,木兰没有多做歇息,而是挥舞起光亮如明月的长矛,在冰天雪地里,和着缓缓而落的雪花飞舞起来。
紧急的军令声撕开了黎明的沉寂,紧张的一天开始了……
木兰诗改写范文2
第二天拂晓木兰就辞别爹娘出发了。木兰东奔西走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唯一不舍的,还是爹娘啊!“爹,娘!多保重啊!儿未能在身边照顾二老,是儿的不孝啊!”木兰面对着滚滚黄河水,一座座高山,不禁失声呐喊。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般地度过了一座座山。生活中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并没有让木兰倒下。一阵阵凶杀,一场场战役,木兰运用智慧和勇气过关斩将。十年的战役,虽艰辛,但也值得-----木兰与将士们胜利归来了!
木兰胜利而归,使皇上开心不已,皇上当即策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笑而不接。皇上笑问木兰想要些什么奖励。木兰说:“愿皇上恩准,送臣还故乡,与家人团聚!”皇上见她归乡心切,便恩准了她。
木兰诗改写范文3
[关键词] 花木兰;解释学;阐释;改写
花木兰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其原型来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间叙事诗《木兰辞》。因天子点兵(“可汗大点兵”),老父亲卷上有名,可惜“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孝顺,女扮男装,“从此替爷征”。自此征战于沙场,历经十多年才最终凯旋,受到天子赏赐,却拒受官职,宁愿回归故里,恢复女儿身。花木兰不仅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贞女,在外征战十二年从未暴露自己的真实性别。
《木兰辞》只是给花木兰形象勾勒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阐释空间。历代的读者以自己不同的阐释创造出了大量的以花木兰为原型的文学、影视、戏曲等作品,对这一形象进行了不断地重塑、更新与改写。1998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片Mulan和2009年我国拍摄的同名电影《花木兰》即为其中的代表。这两部电影中演绎的花木兰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木兰辞》中的原初描写,且相互之间也有极大的不同。本文借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探讨,试图找出隐藏在不同阐释与改写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解释学(Hermeneutics,也称诠释学、阐释学等)最早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信使赫尔默斯(Hermes)之名。他不仅传达神谕而且还担任解释者的角色,使神谕清晰而得以被理解。解释学缘起于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古代历史文本的解读,后来经过施莱尔马赫的努力,使它成为人文科学中一门关于理解的普遍学问。随后狄尔泰拓展了解释学的研究范畴,使它跳出了纯人文科学的局限,进入哲学领域并具有自然科学的严密体系。而海德格尔则完成了解释学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变,他提出“理解的本质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的理解,理解不再被看成是一种认识的方法,而是看做‘此在’的存在方式本身”。(伽达默尔,1987:3)理解与解释被看成是以我们已经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先结构)为基础,受到解释者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影响。伽达默尔继承和发展了海氏的思想,成为现代解释学的集大成者。
根据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在理解过程中,人无法根据某种特殊的客观立场,超越历史时空的现实境遇对文本加以‘客观’理解”,(王岳川,1999:208-209)即每个人都带有一定的“偏见”去理解一个文本,也即海德格尔所谓的“前理解”或“前结构”;而“艺术文本是一种开放性结构,因而对艺术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王岳川,1999:216-217)在面对一个文本时,读者不是带着一片空白去阅读,而是处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景况,因而对艺术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会打上自己的个性和存在的烙印。
二、 不同“前结构”下的不同阐释与改写
借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我们不难理解迪斯尼电影Mulan和中文同名电影《花木兰》中木兰形象的不同,也不难找到这不同阐释与改写背后的深层原因。中外电影人身处不同的时空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且具有不同的电影制作理念与经验。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他们拥有不同的“前结构”,因而在面对同一个文本和同一个原型形象时会有不同的阐释,也就会出现由同一个故事改编的同名电影会有不同面貌的情形。
(一) 《花木兰》:中国现代式的阐释
中文电影《花木兰》剧组站在21世纪现代中国的立场上对古诗《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并以其中国现代的视域下所具有的“前结构”对该形象做出了不同于传统的阐释,其呈现给中国现代观众的花木兰形象虽有不少传统解读的影子,但更多的却是新的时空下重新解读与阐释之下重塑的银幕新形象。
《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是个严格遵守忠孝节烈传统伦理道德的巾帼英雄,其所做的一切都处在传统伦理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是作为完美的道德楷模而被传颂的。《木兰辞》一开始便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10个字简约而传神地勾勒出一个传统仕女形象,随后着重描写了木兰出征前的心理,暗示了木兰替父从军之缘由―“孝”,诗的末尾又以“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诗句突出了木兰荣归故里恢复女儿身的喜悦之情,而全诗对其沙场征战的英勇壮举则着墨不多,可见,《木兰辞》彰显的是木兰所具有的传统女性伦理道德。
现代中文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虽也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如因为孝而从军出征和最后回归故里,但她同时表现出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某种叛逆,做出了一些“出轨”行为。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她对爱情的追求。影片中的花木兰很有现代中国女性敢爱敢恨的豪情,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在战场上,为了保护心上人文泰,她可以违抗军令,一次又一次损兵折将。拥有爱情的花木兰做不了英雄,只有当爱情故意隐去后(文泰诈死),她才成为了一个冷静的将才,但她此时的坚强还是来源于对爱还在的信念。孤身率军在沙场奋战多年以后,看见原以为早已牺牲的文泰,她却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我就知道,你没有死!”影片结尾,木兰向文泰表白了自己的内心:“十二年来,我每天在战场上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起你,因为你在,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都会这样!”影片中,文泰为了救重伤的木兰和剩下的羸弱士兵主动做了敌人的人质,而木兰为了救文泰,也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军队,只身混入敌人营地,见机用计杀掉了敌人首领门独,救了文泰,熄灭了战火。可以说,中文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在战场上的所有英勇和胜利似乎都源于爱情,这分明是《花木兰》电影剧组在现代中国视域下对花木兰形象进行的现代阐释,这和《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有着天壤之别。《木兰辞》中没有任何爱情的描写,当然也不可能有。在中国古代,不仅“爱情”这个词不存在,也很难想象一个普通女子如此坚定大胆地主动追求爱情,而且这也不符合传统的女性伦理道德。
(二)Mulan:美国意识下的改写
迪斯尼动画片Mulan中的花木兰形象不仅不同于《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形象,也不同于中文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形象,这也与其在解读与阐释花木兰原型时所具有的不同“前结构”有关。美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使得美国人在阐释中国人物形象时难免会打上美国特有的存在烙印,同时为了迎合具有类似文化“前结构”的目标受众,他们也只好对花木兰形象进行美国式的改写。
迪斯尼电影Mulan中的花木兰不仅没有《木兰辞》中的木兰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伦理道德,也没有中文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为爱而战的单纯。在美国意识形态下的花木兰更多地似乎是为自己而战,也即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支配下的为自我实现而战。影片开头,花木兰因为不能做个好嫁娘和好女儿而深感失意,觉得自己只会让家人伤心失望(“Now I see that if I were truly to be myself I would break my familys heart”),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实现自我价值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替父从军恰好给她提供了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她在征战失意的时候,曾反思自己出征的动机:“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Maybe I didnt go for my father,Maybe what I really wanted was to prove I could do things right.So when I looked in the mirror,Id see someone worthwhile.”这与《木兰辞》和中文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因孝顺而从军是根本不同的,虽然在某一定程度上她从军也源于对父亲的爱,但爱和孝是不同的概念。影片中,年迈伤残的父亲欣然应征入伍,她不能理解,在餐桌上摔碗与父亲争论。仅就这一点来看,她就不具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孝”,因为中国古代的孝顺子女是不可以顶撞父母的。
此外,迪斯尼电影Mulan中的花木兰也是美国女权主义对中国花木兰的改写。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应该是对木兰性别的处理。迪斯尼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身份在征战关键时刻不小心给暴露了,此后她是以明确的女儿身来完成后面的壮举的。《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出征在外从未暴露自己的女儿身(“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而中文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的真实性别也是严格保密的,除了儿时伙伴小虎和恋人文泰,其他军士皆不知,直到战争结束后,受皇上赏赐时,她才主动向皇上披露。可见,中文语境中的花木兰都是在真实性别身份被遮蔽的情形下完成了自己的英雄壮举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女权运动尚还余音缭绕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片Mulan对木兰性别的不同处理恰好体现了女权主义视界下的对女性身份的认同,以明确的女权意识演绎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三、结 语
迪斯尼电影Mulan和 中文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形象虽然都来自于我国古代叙事诗《木兰辞》中花木兰原型,但却又都不同于《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且中西两部电影中的木兰形象也互不相同。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阐释者都是带着不同的“前结构”进行阐释的,经过阐释而后产生的新文本都会打上阐释者自身存在的印记。中西电影制作人因处于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前结构”,在面对《木兰辞》中花木兰形象时自然会有不同的阐释与改写。简单说来,迪斯尼电影Mulan是在西方视域下对花木兰形象进行了重新改写,而中文电影《花木兰》则对同一形象进行了现代中国式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古代诗歌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1999.
[2]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木兰诗改写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文 创新精神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借助艺术来拓展
木兰诗改写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学;文化;和谐
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当前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轻“文”现象。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把语言知识和语法这套工具知识奉为圭臬,将其作为中学课堂上主要的学习和研究内容。以为学了语法知识自然就能提高语言能力,进而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鄙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区。
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它具有“意会”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朱熹就曾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总结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自清曾说过: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赏,增加一番文化见识,古典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对国民的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古今大家学习汉语的至理名言,深入思考一下。这就告诉我们,文言文学习其重心应落在对古汉语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及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的了解和领会。国人的发展走势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学习,才能成为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
追求“文”和“言”的和谐,创设大文化的文言文课堂。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古汉语字词句的教学不可忽视。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要抓好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技法来欣赏文章。同时,更要强调对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要力争通过较科学的方式达到文言、文学、文化和谐相生的良好教学状态。
(一)教学方法上的“文”“言”和谐统一
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但也绝不可忽视教师“主导”。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文化的角度来学习文言文,并注重科学引导的方法,也是寻求三者统一的必经之途。比如串讲、探究、诵读、质疑等方法结合起来尝试促成三者统一。例如:北大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词札丛》的序中对《木兰诗》的引导性分析,堪称典范。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这几句诗多为人所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经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能“无所思”“无所忆”呢?这“思”和“忆”的训诂问题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细检《诗经》的十五国风……国风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就男女相思爱慕而言的,即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的含义。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夫妇之间的思念。由此可见,“思”与“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间的互相思忆。然则《木兰诗》中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
(二)学习方法上“文”“言”和谐
语文素养的根本是语文品质,语文品质的根本是文化品质。语文学习,当然包括文言文学习在内,是一个文化品质的建构和形成过程,一个使人不断获得自由、解放、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语文知识就像房屋、桥梁、汽车等建构的部分一样,单独堆置在空间内只是一堆零碎,却无法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充实进文学、文化的本质才能成为灵动的生命。例如,编演课本剧。学生必须深入其中,在了解文章字面意义的同时,去揣摩一种大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心理、人物行为。才能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会得到素养的提升,通过完满人格的塑造,得到精神的升华。
(三)教学互动中的“文”“言”和谐
文言文学习需要语境和实践,恰当的文言文课堂活动好处甚多。它能为学生创设学习语境,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言语实践机会,还能在活动中实现“文”与“言”的更好地交融。时下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渴望接受传统文化群体的“大众情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讲课方式。
1.让学生学会感受、鉴赏、思考与领悟
这篇文言文好在哪里?以今观古这篇文章有什么文化价值?例如《荆轲刺秦王》我们应该让学生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读出荆轲那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例如《鸿门宴》,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是一种古代版的《无间道》,理由是曹无伤和项伯互为刘邦和项羽阵营中的“奸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学生会找出二者是不同的。项伯有颗感恩的心,是为报答张良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而曹无伤的目的文本交待不很明确。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对“知恩图报”这一现象的文化思考。再例如《五人墓碑记》,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用带“义”的来概括各段内容。第一段突出五人之死是激昂大义;第二段突出五人之死是舍生取义;第三段突出五人之死是义无反顾;第四段,五人面对死亡时的表现是慷慨就义;第五段突出五人的侠肝义胆;第六段是表明五人之死是义重泰山。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为这五人作记,明白了这五人用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义”字,而这“义”应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2.提倡学生读写结合
多读的同时一定要多动笔,多写多练。比如说“写”,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点评。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应培养学生的这种好习惯。可对单个字、词、句进行点评,也可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析。例:读《窦娥冤》尝试写一段戏剧短评。②改写。通过经常性地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文学的乐趣。例如可将《氓》改写成为一个故事,将《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③读写。例如学完《归去来兮辞》后,可以以“回到桃花源之后的陶渊明”为题目来读写,写归去的生活如他所原吗?归去后的他幸福吗?再如,学完《项脊轩志》,可假设归有光60岁考中进士后再一次补写〈项脊轩志〉的情景。④仿写。例如,学完,《劝学》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本文,阐述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等的重要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如此。将文学、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去,让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感染文化气息、进行文化思考,也许可使文言文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木兰诗改写范文6
一.从“读”入手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自古以来,诵读教学就被非常重视。在古代儿童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朝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文言文教学需做到每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应该形式多样,如吟读、朗读;齐读、轮读、赛读;清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和表演读等。“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读”的教学中,要注意一下几种“读”的方式。(1)师读。当前,教师的范读基本上被媒体录音替代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如著名文言文教学专家李桐林先生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抓住文中人物角色地位的不同及朝廷、家庭环境的差异进行范读,以强烈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传神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诠释”了课文,抓住了每一位听课人的心。(2)听读。让学生听别人朗读,学会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进一步理解课文。(3)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解释“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受”。诵读既是培养学生预感、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途径,更是积累优秀篇章、积淀文化素养的必然选择。但应注意,读中有思,思与读不可分离,即达到“熟读精思”的境界。
二.从“写”入手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忽视了“写”,即要重视练笔的乐趣。“写”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然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乐意“写”的,然而我们平时给学生“写”的约束太多,遏制了“写”的天性,文言文中的“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改写。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我在教学时比较重视文言文改写,比如:要学生把《木兰诗》改写成小说或者剧本;把《卖炭翁》改写成记叙文;把《割刈麦》改写成场景剧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仿写,即仿写文言文。文言文难不难写,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3)“用”写,即为生活所用而写。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文言体仍然存在,如祭文、楹联、碑文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撰写,不仅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活动”入手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课文和教师三位一体方式,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把文言文教学与文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根据文言戏剧或改写的文言课本进行戏剧表演,如学习《孙权劝学》,让学生自编自演,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举办各种形式的古诗文背诵会、经典名篇朗诵比赛会,如我市每年举行的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乘借比赛的东风,我让学生掀起了学国学经典热风。优美的中华经典美文,配上和谐的音乐,师生共舞共唱,陶醉在中华经典美文的无穷神韵之中。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而且培养了他们对国学的热爱之情,为经典文言文的学习埋下了一颗“情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