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1

一 、成果提出与内容界定

(一)成果研究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3.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综合实践;主题式探究学习;模式

我们在实施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主题式探究学习”时,基本操作模式可分五个阶段:

1 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知识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要求学生亲身经历,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活动的时候会考虑内容是否能够很好的实施、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而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将这些问题收集系统化就可以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主题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从蚕卵的孵化――蚕的生长变化――蛹――蚕蛾,学生需要经历半个学期左右的探究。在这段期间学生有许多新的发现,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如蚕宝宝身体发绿了怎么回事,蚕一生脱几次皮,如何抽丝,怎么区别雌蚕蛾和雄蚕蛾?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科学课上生成的,学生都非常好奇、感兴趣。但对每星期只有两节科学课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所以科学探究中会出现时间不够充裕的问题。假设让这些科学探究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和时间上作统筹的安排,就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没内容和科学时间不够充裕这两个问题得到比较好地解决。

2 拟定方案

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3 快乐探究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课题探究的研究学习方案,分布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1 科学老师和综合实践老师指导力量的整合

各班将拟定好的活动方案交教导处审核。教导处根据活动内容、教师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安排指导任务。如对蜗牛的观察研究活动中,科学老师主要负责上方法指导课。观察蜗牛的身体,运动方式,怎么观察研究蜗牛的吃食和排泄以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科学专业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主要负责带领学生按计划展开探究,指导整理研究中的资料。但这些方法指导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学生有需要了,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指导,以推动学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范围、实施程度、实施效度,主要取决于这一课程的指导教师。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配置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量进行统整,使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师资不足或教师专业指导不够的现象有所好转,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序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条件下的科学教学,非常强调灵活性、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因为科学本身具有灵活性,这就为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衔接创造了条件。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三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就可以结合植物园里植物生长的情况穿插在其它单元之间教学。从活动的开展情况,从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两者整合以后的教学效果大为增强。

4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评价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交流与评价中,学生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学会了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了自我,欣赏了别人。

5 总结反思

成果展示不仅是成果分享、经验交流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求指导、商讨问题的好机会。所以,在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课后,教师要注意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课的后续思考,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搞清自己还没理解的一些问题、在科学研究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得到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将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教师也将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活动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效率,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为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磊翻译.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顾建军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活动课教学;研究过程;教学能力;教学质量

从2001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新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它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其专业性、综合性都很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具体分工教学,需要与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目前为止没有课标、没有材、没有教学指导用书,作为学校管理层及一线的老师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仍存在许多困惑。

我校于2003年9月建校,七年来我校有了六届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占本县总人数的10%以上,且逐年上升,六年中考中分别有四、五、六名同学总分进入全市总分前十名,各学科人均分在全市也都是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教学质量得到了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认可。学校办学成功的经验是提高老师队伍素质,搞好学习与教研,到2008年3月我校已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省级课题。

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学校在这方面也花去不少力气,安排教师去安徽省蚌埠市、安庆市、阜阳市、黄山市等地学习,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能较好地进行整合,学校要求各学科利用教研活动、备课组备课时间,加强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学校数学教研组于2007年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2008年被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批准立项并进入研究阶段。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师要教好数学,首先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当是把数学知识通过一定形式设计、融入课堂双边活动中去。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数学教学形式设计与实施,这种设计可以是多学科间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非常大的两个课题,作为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是专职的研究学者,无论从专业知识、研究时间、物质设施等都不能有较深的研究,只能就各地区、各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数学教师多花时间去学习、探讨、讨论与合作

教学。

一、有明确的目标

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利于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的探索与创造,通过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通过课题的开展,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有明确的分工

任何一项研究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加强研究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学校成立了课题组,教导处专职主任负责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的申报、制订课题的实施方案、领导课题组开展工作;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事事有人做,课题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有的负责制订各个阶段的计划及调查了解计划实施情况;有的负责学习材料的搜索、整理、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的负责计划的实施检查及各个阶段的总结的撰写;有的负责网站的设计、建设、充实、提高;有的负责计纸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有的负责电子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由教师本人选定,但所选择的内容必须在课题组会议上作出通报和说明。我校已实施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测量旗杆高度、通过某一路口车辆统计、丢弃塑料袋的调查分析、白塔河水污染情况调查、农村中学初中学生年龄结构、我市市区中学生的零花钱、数学兴趣题快速抢答等,把活动课贯穿到学校教学的始终。

三、时间上有保证

课题研究学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一般一个星期安排两节课的固定时间为全课题组活动时间,其余分散安排在下午活动课时间。每周固定研究时间,主要是学习、交流、讨论。每学期召开两次正规的汇报交流会,每位成员必须有准备性发言,学校有关领导参加会议,对课题研究工作加以督促、检查和指导。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9~2008.8,各成员制订其所负责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学年结束时及时加以总结。

第二阶段:2008.9~2009.8,各年级按计划正常开展活动;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对实施方案及目标进行修正;加强理论学习,各成员撰写论文并积极参与评比或发表。

第三阶段:2009.9~2010.6,对前两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加以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数学小论文并积极投稿;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学生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汇编研究材料。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撰写研究报告。

材料整理好后,由学校安排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提出申请,请上级主管部门验收结题。

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能规范深入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坚持理论学习,学习相关文献,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研究论文。每个学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学习内容由课题负责教师确定,同时课题负责教师给予适当的学习辅导。

学校经常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只要上级或兄弟学校举行教学研究会,我校必定会安排教师前去参加。几年来我校教师到周边省市学习机会日益增多,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泰州市洋思中学、金湖县金湖中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安徽省教科所每年召开课题讨会我校都有领导和教师去参加,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五、检查与激励机制

我校对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每学期学校要对教师教学教研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教师考核、教师晋升晋级、教研组考核的重要依据。

每学年对课题组有中期报告或按期结题,学校还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六、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课题研究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困惑,这也正是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教师能力提高了,学校教研工作能力加强了,学校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滞后及一些现代教学技能、素质的欠缺,导致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两种不良倾向,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从活动内容看,由于受传统影响,实验往往数学味道较重而实践味较淡;从活动过程看,教师一人主宰整个活动过程,教师的活动仍占据着大量的时间,活动过程仍是以教师的提问、讲解、指令为主线安排的,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实践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如何消除以上两种不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数学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呢?课题组人员认为教师是个关键因素,只有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所提出的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那实践活动才会真正迸发出活力,体现它的多种效能。教师的积极回应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主体性要求教师要有“退居”意识。

(2)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互动性要求教师要有“收放”能力。(3)数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新颖性要求教师要有“开发”精神。

开展好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单纯的课题研究问题,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把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第一目标。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这样我们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六年时间我校数学组已完成两个数学课题的研究。两个课题结题了,虽然没有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但课题的研究过程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学校教研氛围和教研能力,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几年来学校有十多名数学教师在市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特别是年青教师得到了迅速成长。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点滴、教学设计在省市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我校毕业班数学成绩连续五年平均分位于全市第一,且人均分高于第二名近二十分(市教育局有内部分析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4

一、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是该课程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的保障。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的师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1.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与协调

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县(市、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并设立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对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划与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评价体系,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领导、师资配备、校本研训实施、教师评价及教师工作量等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

2. 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正常课时计算其权重系数不应低于语文、数学。教师指导一个学生小组,并经历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活动过程整个完整过程,即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应适当奖励标准课时工作量。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的课时待遇,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予以政策倾斜。教师需要在双休节假日指导学生活动的,应按加班计算。

3. 学校要成立相关组织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和大队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校长必须亲自抓,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师资配备、学业评价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和规划、教研组活动指导、教师研训和课题研究与指导工作。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领域活动实施,指导班主任实施活动。

4. 构建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 着眼于区域实际,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1. 师资配备

师资配备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大量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其师资结构组成应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公务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2. 师资要求

专任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应由观念新、知识广博、组织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教师担任,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并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主持校本研训,总结课程实践的成功经验。兼职教师、指导教师要按照多学科结合的原则,选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学校要鼓励班主任、任课教师(如劳动技术专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科学教师、社会思品教师、辅导员等)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管理,按课程表上课,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方案,参加课题论证并作点评,参与小组成员任务分配的协调,参加课题论证会,对课题作出点评,并提出答辩中的有关问题,评审课题组的“课题手册”,批阅研究报告,作出课题评价的初步方案。为保证教师指导的实效性,一个指导教师一学期指导学生课题1~2个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个。

三、 以课程培训为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课程研训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要以课程研训为切入点,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训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

1.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对于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上进行更新。为了使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本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内容选择、学习方式、教育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知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向“常态化”发展,要分类分层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专题培训会。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和学生活动方案撰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课型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学习方式及指导策略;学生活动方法及指导策略。

2. 专业引领,示范教学,体验感悟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体验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背景以及实施注意事项,在理念上和实践上作更加深入的探索,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领会其实质。健全课程组织,成立县(市、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室,加强研究工作。

3. 同伴互助,经验交流,互学互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5

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到高考升学压力和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学生进入社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错位和变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高中学生缺乏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情感,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效益低下,结合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实践,我们觉得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研究日益重要和紧迫。

笔者所处的贞丰中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和结合本校实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我校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课程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大体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为推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将以“树教师形象,做合格学生,创文明校园”为抓手,以治理校园“七乱”(即进出校园乱、就餐秩序,集会站队乱、乱贴、乱丢、乱涂、乱停)现象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卫生习惯,创造安全的优美的育人环境,扎实做好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第二阶段:由班主任担任活动课指导教师,各班根据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学生兴趣等方面制定班级活动课程,开展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如:团队凝聚力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研究当地的文化风俗,电影赏析,读书分享等活动。在活动中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以活动为载体,教育为目的,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阶段: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各班自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并在計划时间内开展探究活动,由本校班主任和社团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并形成规范的课题研究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6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上一篇美好人生

下一篇元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