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

现代服务范文1

一、服务业与传统第三产业的关系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服务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按服务对象一般可分类为:一是生产业,指交通运输、批发、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等,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含量;二是生活(消费)业,指零售、住餐、房地产、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属劳动密集型与居民生活相关;三是公益业,主要是卫生、教育、水利和公共管理组织等。

二、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对照工业化阶段规律,服务业结构演变同样具有规律性。一般来讲,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发展住宿、餐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迅速发展,其中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得到发展,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在后工业化社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崛起为主流业态,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三、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外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主要是指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如网络服务、移动通讯、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如电信、金融、中介服务、房地产等。 它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

四、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五、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范文2

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长期以来都是个难解之谜。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地提出服务业发展目标并相继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增反降。江小涓和李辉认为这一现象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认识和政策以及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夏杰长与霍景东认为政府的制约作用是服务业发展较慢的关键;汪德华和白重恩等人在控制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后,认为一个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受制度质量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显示,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如果政府规模较小、司法体系能够较好地发挥第三方执行的功能、创造出更好的契约执行环境,则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会相对较高。裴长洪和夏杰长认为对外开放不足是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多的分析都是基于供给的视角,因而在此基础上所建议采取的政策,不外乎是通过体制改革来放松对服务业管制。我们认为,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固然有供给层面的原因,但需求方面的因素可能更为重要。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是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从需求角度考察服务业发展障碍可能更具现实性和本质性,尤其是要立足转型时期中国政府这个经济发展最大推动者的行为来进行解释。政府公共财政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

二、相关概念、研究假设和分析逻辑

本文分析所用的范畴,主要是Grubel&Walker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对服务业所做的区分,具体来说是三类服务业:第一,现代公共服务。一个国家的公共服务大致有四个层次:基本生存服务,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救助等,主要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权;公共发展服务,主要是教育、医疗等;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公共安全,包括食品药品安全、治安和国防安全等。第二,现代消费。消费服务业主要是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如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体育事业等。第三,现代生产。生产业是为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因此它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如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一般来说,生产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现代服务业的上述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我们在本文中从决定服务业发展的外生角度,提出了这么一个重要的研究假设: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以及长期内处于低水平的稳态状况,可能与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和经济增长模式有直接的联系。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和政绩考核要求,使政府将资源过多投资于基础设施等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领域。而在诸如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有关民生的投入短缺,这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加上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体制的政革带来了居民未来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直接降低了国内居民消费倾向,消费发展缓慢,从而带来内需不足;在内需不足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出口拉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迫使中国选择了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生产需求不足。从而限制生产的发展。由此我们推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核心在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具体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三、政府竞争、公共职能缺失与公共服务业

诺思指出,非洲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专注于经济增长的政治制度,而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奇迹,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能成功执行与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政府治理”模式。保障这种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主要机制,则在于地方政府的竞争。据此而言,财政分权改革是导致中国出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政府组织治理结构中自上而下的集中体制安排的特征,是上级领导拥有任命地方官员的绝对权威,并且中央又根据经济增长作为政绩来考核地方官员,从而导致这种基于GDP考核的政治晋升激励,大大强化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的程度。

因此,地方政府具有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激励,从而使得其有动力来努力发展本地经济。

然而。这种基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激励,导致了政府公共职能的严重缺失。政府将GDP增长视为唯一目标,从而将资源都集中于经济增长相关的领域,而没有将资源分配至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所以导致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张晏等人指出,政府竞争的重要策略,就是为地方经济“招商引资”,尤其是竞相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因此,这就派生了对地方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激励。论文政府会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从而吸引外资并最大限度地加快其经济增长速度。

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中国政府职能逐渐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每年预算内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开始逐渐降低。如图2所示,1978年该比例为64.08%,到1990年降为44.36%,2006年约为26.56%。然而,这是建立在财政支出这个分母也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的,其绝对数增加并不低。1990-2006年间,大部分年份经济建设费增长率维持在13%以上而商于同期GDP增长,1999年政府的经济建设费增长率甚至达到20.1%,远远超过同期名义GDP增长率6.2%的水平。

另一方面,从政府预算内资金按项目分类支出来看,对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与民生相关的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得到显著改善。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科教文卫支出比例一直在18-20%左右徘徊,1996年以后还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04年以后科教文卫支出绝对水平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占财政支出比例依然只有18%左右,这个比例和20年前基本持平。将科教文卫支出进行细分,可发现拥有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其教育经费只有全世界的1%左右,人均教育公共支出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45位。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85%,远远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水平。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为1989.96亿元,占全年GDP的0.8%和财政支出总额的4%,占全球总卫生经费支出的比例仅为2%左右。

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比较特殊。从理论上来说,作为国家发展稳定器的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这个结论只适用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社保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孙光德和董克用的研究表明,1991-1994年间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10%左右的社会保障费用。而且,中国目前大约有4亿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保支出并不能单纯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反映。如图2所示,从1996年开始,社会保障支出额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工人下岗,由此带来的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保险支出也大幅增加,此后,2002年还一度出现增幅下降的趋势,至2005年以后,又恢复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2007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为5447.16亿元,仅占GDP的2.2%,财政支出总额的10.94%。尽管逐年在增加,但是离15-20%的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同期欧盟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都在45%以上。

上述政府资源投入结构直接导致了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政府在这些公共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又影响了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只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由此带来的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医疗为例,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是从公费、劳保制度过渡来的,很多非正规就业和城市居民难以加入,非参保人员得不到任何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建立起一个长效筹资机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服务跟不上;药品方面,价格低、用量少的药品遭市场排挤,药品流通秩序混乱。这些都与政府投入较少有着紧密的关系。四、不确定预期、国民收入不均等分配与消费业

政府对住房、教育和医疗、养老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带有市场化倾向的改革,使中国政府的公共职能严重缺失。在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了居民对未来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谨慎性储蓄动机大大增强。因而消费业失去市场支撑而发展缓慢。

首先,从支出角度来看,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住房改革,使许多原来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支出转由个人承担,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不断提高,导致了支出的不确定性提高。以教育为例,在社会福利良好的发达国家,到高中都是义务教育,高校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通常在13—15%,而目前中国分摊的教育成本占高中全部投入的70.1%,占大学的66%。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支出分别为18%、32.6%和49.4%,个人承担的医疗卫生费用几乎占了一半。一项对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表明,健全的社保制度有助于降低个人储蓄率。Gruber&Yelowitz对于美国bledieaid(一项针对低收入阶层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保险项目)的研究也支持了该结论。

图3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4.25%下降到2007年的36.29%;与此同时,医疗等费用正在大幅度攀升,1990年人均医疗费用为25.67元,占总支出的2.01%,到2007年人均支出增加了26倍,同期个人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8倍多。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指出,“看病难、看病贵”是三大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教育和住房支出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国住房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必然结果。消费结构中较高的医疗、住房和教育支出提高了居民预期消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家庭的储蓄倾向,最终形成全社会的消费不足。

其次,从收入角度看,失业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直接加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1997~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减员增效使职工下岗现象比较突出。2003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就业市场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内外需求疲软导致企业新增投资冻结,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制造业和建筑业是最严重的行业。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8年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约为9.4%,远远超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4%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而且预计2009年上半年失业率估计将升至11%。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当期消费产生后顾之忧。

此外,国民收入的不均等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陈志武认为,如果将整个中国社会分成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民三类,那么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所得到的好处是最多的。以名义收入来看,1990年全国财政收入是2937.1亿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是1510.16元和686.31元;2007年,这三个指标分别是51321.78亿元、13785.81元和4110.36元。从增长率来看,18年来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别翻了16.5倍、8.13倍和4.99倍。从图4中我们发现,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从1996年开始,人均财政负担的增幅就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GDP的增幅,并且十几年来一直维持这种分配格局,到2005年以后,这种分配的差异性更加明显。2007年国家税收收入绝对额增加了45612.99亿元,同比增长33.7%,而同期,名义GDP增长为16.95%。国民收入的不均等分配使政府掌握的财力较多,居民占有财富较少,收入份额的相对下降使其对消费的需求不足,从而阻碍了消费业的发展。

居民未来预期的不确定直接导致谨慎性储蓄的提高。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84.69%,然而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支出的增加却严重滞后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到2007年降至72.52%,与此相对应的是家庭储蓄率不断上升。从国际经验来看,储蓄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服务业相对较为发达。例如,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1999年以来,欧盟27国的家庭储蓄率一直稳定在11-12%之间,美国的储蓄率1998年以后仅为1-2%。

从1985年以来,中国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大大高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各类指数。服务价格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消费需求,从而限制消费服务业发展。事实上,消费者服务支出的扩大并不是基于实际供给能力的增加,而是基于服务价格的上升。程大中的研究进一步指出。

由于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服务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服务价格又在不断上涨,服务支出比重增加,因此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已经显露出“成本病”迹象。

五、代工生产、加工贸易和生产业

居民消费倾向的降低导致本国内需严重不足,储蓄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国内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出口成为其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唯一渠道,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大量依靠出口来拉动。图5是1978-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服务净出口对GDP总值的贡献率。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最终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然而进入21世纪,内需的贡献率出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则相对较高,这主要反映了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而增加的固定投资,2000年以来,其贡献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在2003年甚至达到了63.7%。在消费贡献率下降而投资贡献难以进一步提升时,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转向出口。比较图5中消费和出口的贡献,我们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即在投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内需不足需要依靠出口来弥补。这在1986、1994和1997年这三年内显得尤其明显。随着内需贡献率的不断下降,短期内必须依靠投资来进行弥补,然而当资本形成总额到达一定程度时,只能依靠外需即出口扩大来解决,这在2004年以后变得更加显著。

中国充分发挥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经济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代工生产发展加工贸易,由此形成了世界制造中心。这制约了自身的生产发展空间,这体现在:

第一,需求层面。融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代工生产环节,充当“世界操作工”,只需要低端服务的投入,而不需要高级生产业的投入。在外资代工制造业中,跨国公司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网络生产体系,制造业增加值中很大一部分是由FDI企业创造的,在这种封闭网络体系下,FDI形式的制造业的繁荣。并不对本土高级服务业产生市场需求。

第二,供给可能性。价值链高端所体现的生产业,尤其是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竞争优势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工具,它们往往选择在发达国家配置,但也会追随其高端制造业FDI的需求进入中国,并且加强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排挤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如2002年中国服务业FDI占总使用外资金额比例为20.28%,生产FDI比例约为4.41%;2007年服务业FDI增加到309.83亿美元,占总FDI的41.44%,生产FDI比例也上升为15.36%。

第三,代工企业升级受阻。代工企业在进行功能升级时,即进行非实体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服务业发展道路时,往往会受到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的限制,如以撤销订单等相威胁,从而阻止本土企业的服务化进程,使其处于“被俘获”的地位。

第四,价值链层面。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虽然有利于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但是也会妨碍其功能升级,而功能升级恰恰是发展现代生产的重要载体。相反,国内价值链下的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虽然不如国际大买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但是由于其自行设计和研发,自打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必然有利于生产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注重全球价值链的代工生产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限制了本国现代生产的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过多地发展代工制造活动,会对生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表现为代工制造业在诸如资金、高素质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与服务业形成激烈的竞争;代工制造业发展在相对较低的投人情况下,企业无须发展生产业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这也抑制了企业开发高端服务业的动机;较低的绝对利润也导致企业也没有能力发展生产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现代服务范文3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一个地区经济总量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制造业发展高端化程度、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及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及经济服务化、制造业发展到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要更多地依靠生产业来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的产物,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一个地区能否为其在准入、经营、定价等方面提供富有活力的制度环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1980年至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入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6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已转向服务业。可见,在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在未来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将主要取决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紧密联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增加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以下特征:(1)统一规划。打造城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2)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3)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楼宇连通,人车分流。(4)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和资源集约利用。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因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只有走出一条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从而可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典范。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同时,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载体和改善城市形象的新亮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微型CBD,能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显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

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配套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4、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集聚区会成为总部集中地,能把商业、会展和各类服务业集成,为总部集中地服务。二是集聚区是辐射全国的重要载体,而区域经济也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

到2010年,上海市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全部建成。目前,这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集聚效应得到拓展,更好体现了微型CBD作用。如,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和行业发展。两年内共完成85个商铺的升级工作,调整和引进161个国际品牌,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或上海的国际品牌旗舰店、专卖店共ll家,全方位提升了静安南京路商圈的能级和品位,从而带动静安区的发展。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以“淮海中路”、“新天地”为核心,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世界品牌旗舰店,“太平桥”地区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品牌聚集地的雏形初现,有望达到国际水准的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黄浦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以商业、旅游、文化和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突出体现了上海商旅文结合的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2、在空间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如,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2006年4月份试营业以来,集聚了国际国内众多知名品牌,日均销售额200余万元。七宝生态商务区结合外环线绿地林带建设,打造商务商业集聚地。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

现代服务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咨询服务;网络时代

随着网络的发展,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座建筑,因为网络,图书馆几乎被重新定义,不但图书馆的建设、结构、性能、服务模式,包括图书馆员的素质以及公众对图书馆的要求,都有了从量到质的变化。其中,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世纪图书馆询服务的特性

(一)咨询工作服务对象的广泛化

在传统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中,参考咨询服务长期以来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图书馆对读者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方面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检索。

在信息和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已越来越多元化,现代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服务方式,全体馆员动员起来,积极主动的对读者进行“个性化”的“专题”服务。

(二)咨询工作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形成了集参考咨询功能、文献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网上图书馆介绍、图书馆知识、网络目录咨询服务、用户培训服务、科技查新咨询、网络咨询、光盘检索咨询、提供镜像数据库服务、网络咨询协作系统建设、帮助读者选择和使用数据库、联机实时帮助、远程检索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网络检索工具介绍与评估、咨询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提供服务等一大批新的咨询项目,从而使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三)咨询工作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服务手段技术化即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操作。实现了全文检索、事实检索、多媒体、超文本检索、直接性检索。从咨询问题的提出:用户不必亲临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电话、在图书馆的Web主页和咨询台上留言等方式向馆员咨询;到咨询项目的管理:咨询工作计划、咨询馆员工作分配、工作记录、用户档案、咨询专家文档、咨询解答档案和用户返馈信息等都可直接通过计算机管理;到咨询问题的解答:咨询馆员可通过计算机检索(光盘检索和单机数据库检索)、联机数据库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利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电子公告板、网络新闻、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网络检索工具等方法,多途径深人地获取文本、声音、图像、多媒体及一些特殊的数据信息。简单、重复的问题可直接引向网上专家咨询,复杂的研究性咨询问题可提交网络咨询讨论组或通过网络咨询协作系统来完成;再到咨询解答的提供:由于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检索技术的发展,不仅可通过网络向用户完成线索、数据、知识点和信息单元的提供,还可以提供全文和多媒体信息,而且咨询结果更贴近用户的需求。网络信息咨询使参考咨询馆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主要从事知识性和智力性工作,提高咨询效率。

(四)咨询工作服务机构集中化

传统参考咨询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名称有所变化,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分散性”。总咨询台解答读者一般性的提问,社科咨询室和科技咨询室负责各自学科的文献咨询工作,整个参考咨询工作被分割成几部分,人员分散,文献分散,各部门之间联系较少。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分散的传统参考咨询机构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参考咨询工作由分散走向集中成为必然”。各图书馆纷纷合并分散的咨询部室、人员,成立信息咨询部,以形成强有力的拳头,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代参考咨询机构的集中化特征迎合了当代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具有更强的战斗力,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

(五)咨询工作服务方式多元化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过去以传统型为主体向电子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向既要有书本式文献的借阅服务,又要有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服务,还要有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等一整套信息服务。读者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再仅满足于印刷型文献而是希望能尽可能多地获得网络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如数值型、图象视频型、软件型等各种数据库等。读者信息需求和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带来了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变化要求参考咨询工作不能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水平上,必须探索基于网络的咨询服务新路子。针对读者的需求,顺从网络环境,不仅图书馆内各部门之间要协同做参考咨询工作,而且咨询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读者可以到图书馆内进行咨询,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咨询,参考咨询的服务方式从一对一的单一方式。转变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种方式。

二、图书馆咨询工作现状

(一)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得少

在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内容上,无论是回答一般咨询问题,还是进行用户信息检索,目前基本上是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交流。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但受时空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户如果不在本地或在非工作时间咨询,就不能得到咨询服务。因此,能够跨越时空的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将是未来咨询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咨询人员素质不高

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图书馆员队伍庞杂,综合素质不高。许多馆员的专业知识老化,非专业学历和成人教育学历者偏多,知识结构单一,而一专多能,特别是既懂图书馆专业又懂计算机和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偏少,严重地阻碍着新型咨询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现代图书馆的咨询服务

(一)加强现代化设备建设

新时期图书馆的咨询服务是以现代化设备为技术支撑的。我国部分图书馆配备了相当的技术装备,能上网和进行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也相当丰富,但大多数图书馆由于受经费的限制,不能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服务手段落后,严重地影响了咨询服务工作的效率。因此,图书馆必须配备充足的计算机及配套设备,配备足够容量的服务器,铺设专门的宽带,并要保持足够的网络运行速率。

(二)咨询服务的深层职能

咨询服务的深层次职能就是分析读者咨询中的建议和意见,以分析数据作为依托,改进和完善图书馆服务,以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图书馆资源,满足读者的需求。通常,咨询台的馆员在帮助解决读者疑问的同时,馆员们会纪录咨询内容及相关信息作为工作量的统计而被保留,却忽略了通过分析统计读者咨询记录的重要性。

(三)加强图书馆咨询工作人员的自身建设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道德素质。这是对参考馆员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咨询馆员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咨询服务质量的优劣,因此,图书馆咨询服务人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职业道德、馆员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其次,要注重提高外语水平,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利器。最后,要加强业务培训。

总之,不断提高参考咨询馆员综合素质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的根本。

参考文献:

现代服务范文5

[关键词] 现代物流 服务营销 顾客满意 竞争优势

一、现代物流的定义解析

在百度上输入“什么是现代物流”,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现代物流(Modern 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物流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二、服务营销的理念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和扩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做的。而服务营销观念则是以服务为导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也就是说服务营销比市场营销更加关注服务本身,例如服务的标准、服务的质量、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等。不少学者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服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的营销也是不同的,因为有形产品本身就可以向顾客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就无法做到,任何服务都是无形的,它们的营销更加复杂,如工作人员的表情、态度、举止、谈吐等都是服务营销的一部分。

三、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1.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服务,而且通常是无形服务。服务营销贯穿了现代物流的整个活动过程。例如在运输过程中,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及地点等方面的选择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同样,在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过程中,物流企业所要考虑的都是如何让顾客满意,如何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现代物流离开了服务营销的理念就失去了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标准化的服务,而是符合他们需要的、可以为他们带来便利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客户所期望的程度。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对该企业具有忠诚度和是否愿意与该物流企业建立持久的联系。

2.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长,外资企业的进入越来越多。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益增多,如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物流企业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每年约有2.6万亿元左右的物流支出,要想从中获得较大的份额,关键是物流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现代物流服务的定制化程度较高,不管是对物料供应的服务,还是商品配送的服务,都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去进行服务的设计与提供,这种高定制化的服务只有通过采用服务营销的策略才能够实现。

本文认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制定顾客服务的标准;顾客服务的标准要因顾客而异,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对服务标准的定义也不同。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少物流企业的员工都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很好地为顾客解决问题。服务营销观念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和强化近几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普遍趋势的开放式竞争态势下,如何将服务营销观念进行归纳并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服务营销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在物流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注入服务营销的理念,把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戚安邦:中国现代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6月:30~32

[2]田宇汪宇波:物流服务营销论.物流科技,2001年11月:3~7

[3]马骊:论物流企业的服务营销.特区经济,2006年11月:371~372

[4]汪宝俊:中国现代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79

现代服务范文6

[关键词]津台合作;现代服务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36-02

1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1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从经济总量和比重看,2013年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3701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GDP)10168885元。三次产业方面,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27668亿元,增长127%,其中工业增加值667860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690503亿元,增长1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3∶506∶481。第二,从就业总量和比重看,截至2013年年末,天津市社会从业人员84746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4432万人。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6899万人,比上年年末减少224万人;第二产业35385万人,增加2296万人;第三产业42462万人,增加2360万人,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1%。第三,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3年天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2120亿元,其中,城镇投资952809亿元,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额分别为:6356亿元、420874亿元和525579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06∶442∶552。第四,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长较快。2013年天津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72505亿元。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货运量5160254万吨。邮电业务量持续扩大,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205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方面,2013年实现增加值19025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4134亿元。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3193226亿元。2013年天津市房地产业增加值5193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4808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84711万平方米,销售额161547亿元。

12天津现代服务业的现实问题

121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比重低

天津2013年的生产总值相当于上海的66%,北京的73%;天津服务业的增加值只相当于上海、北京的二分之一;与直辖市、环渤海经济中心地位不相协调,与国际大都市比较差距更大。长期以来,作为传统工商业城市,天津经济格局以第二产业为基础,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三次产业结构为:13∶506∶481(“二三一”结构)与上海的06∶372∶622(“三二一”结构)和北京的08∶223∶769(“三二一”结构)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122服务业从业人数少,比重小

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总数看,天津2013年为4246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01%,远远低于同期上海、北京的水平。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就业人员仍然主要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这三大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到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上海、北京的水平;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现代服务业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吸纳就业人员的速度要慢于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仅占到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远远低于同期上海、北京的水平。

123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部门仍占很大优势,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天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商贸餐饮等传统行业比重偏高,占一半以上,远远高于上海、北京30%左右的水平。而金融保险、信息业、咨询业、科技、文化传媒、旅游、专业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不足一半,远远低于上海、北京70%左右的水平,新兴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2津台两地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新机遇

21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1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是台湾的第一大产业,也是推动台湾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后半叶,台湾的服务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岛内经济萧条,失业严重,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台湾的服务业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是服务业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并未下降。2013年台湾服务业占GDP总量的7165%。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台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业体系,且服务业在规模和结构层次上都已经成熟,特别是金融、流通、医疗保健、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尤为突出。

212台湾现代服务业优势

第一,管理理念先进,与国际化接轨。台湾在发展服务业的起步上较亚洲其他地区都快,国际许多知名服务业品牌都将台湾当作进军亚洲的试验地,这也为台湾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文化,使台湾的服务业相对于亚洲其他地区更早地实现与国际接轨。第二,特色行业日臻成熟,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台湾现代服务业体系完善,并已形成一些颇具特色和优势的行业,物流企业在经营观念、管理水平等方面比较先进,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较高水平。第三,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在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持下,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台湾,在岛外尤其是大陆寻求更大的商机。

213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岛内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不足,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从生活需求方面看,台湾人口增长缓慢,约束了生活市场的规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经济萧条以及失业增加等因素也制约了生活市场的购买能力;从生产需求方面看,从生产需求方面看,近年来,台湾的制造业大举外移,造成岛内出现产业空洞的危机,产业外移带来的结果是台湾岛内对生产型服务需求急剧减少。在岛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台湾现代服务业纷纷出走,在岛外寻求出路。台湾现代服务业投资大陆是大势所趋,并已成为当前两岸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亮点。

22加强津台两地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意义

221有利于加快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多年来,天津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天津服务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实力弱;辐射能力不强,开放程度仍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进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如果天津市能积极引进这些台资服务业,必将壮大天津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改变天津市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较低的局面,促进天津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222有利于引进台湾先进经营理念和模式,提升天津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加强津台两地现代服务业合作,更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在经营理念和模式上处于跟国际接轨的水平,相比之下,台湾的服务业受观念和体制的制约较大,积累不足,发展水平较低,多数还停留在传统服务业的经营层次上,这与天津市的经济地位和未来发展战略极不相称。台湾现代服务业投资天津,可以带来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为天津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促进天津现代服务业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

223有利于天津借鉴台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

在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台湾当局通过政策扶持予以积极引导。例如,强调加强公共设施与相应的服务,进而重视对整个服务业的通盘规划,并考虑对服务业具体区位的选择与布局;对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员实行有计划的培训;健全法制体系,提高行政效率等。天津当前正处于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阶段,完全可以从台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程中吸取有益经验。

3拓展津台现代服务业合作对策建议

津台服务业合作应当整合两地优势资源,以物流、会展、旅游、房地产、教育卫生等为重点,深化产业合作,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平台。

31以物流、会展业为核心,深化津台知识型生产服务业合作

天津的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物流业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潜力极大,而台湾地区物流业发展相对领先。环渤海是台商投资的下一片热土,物流需求大,加上双方物流产业互补性强,因此,津台物流企业合作领域广,在冷链物流、港口物流、航空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会展业的合作可为津台两地经贸的双向合作、交流与发展搭建稳定的桥梁。津台两地应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会展业的合作水平。天津方面要将台湾某些展会引入天津,帮助天津企业赴台办展。在两地展会交流正常化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开创新的两地合作展会品牌,并可向周边地区扩展子展会项目,从而最终形成“巡回于两地,覆盖于东北亚”的两岸合作会展网络。

32以旅游、房地产业为核心,深化津台生活服务业合作

在旅游业合作方面,津台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首先是旅游资源的对接,合力拓展客源市场,加快实现市场共赢。其次是旅游线路的对接,津台应联手推出旅游黄金线,并推动天津游客前往台湾旅游早日形成热潮。最后是旅游信息平台的对接,双方努力共建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在房地产业合作方面,天津市可以通过引进台资来挖掘市场潜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自有或租赁资产的房地产服务领域,除高标准房地产(包括公寓和写字楼)项目外,允许台商设立独资企业;以收费和合同基础上的房地产服务领域,鼓励台商投资,设立合资企业。

33以教育、医疗卫生业为核心,深化津台公共服务业合作

在教育合作方面,第一,应该加强高层次人才交流。积极与台湾社会知名人士建立联系,并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打开对台交流工作局面。第二,建立稳定校际合作关系。加强与台湾高校的联系,积极开展合作项目,以此来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逐步形成对台交流的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拓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扩大招收台湾学生,并拓展联合培养项目。天津应积极创造条件,并争取教育部支持,逐步扩大在津高校台湾学生的招生数量,同时可同台湾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目前天津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状况存在资源相对不足、城乡医疗水平差距较大且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级别与医疗水平低的医院业务逐渐萎缩退化,基层社区卫生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无疑都需要稳妥有效的解决。台湾目前医疗市场趋于饱和不少地方小型医院及诊所受冲击倒闭。因此,首先应通过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合作托管的方式邀请有实力的台湾医疗机构到天津来。其次,逐步建立和完善两地医界合作交流机制。争取每年举办一次两地医疗合作与交流论坛,并建设一个交流网站,作为永不落幕的论坛为两地医疗卫生合作与交流提供服务。最后,邀请部分台湾同人为天津师协会特邀顾问和特邀会员,并定期为天津基层医生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沈丹阳海峡两岸服务业合作:意义、模式及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07(7).

[2]张冠华两岸经济关系转型与服务业合作[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