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纤维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纤维瘤

纤维瘤范文1

关键词 软纤维瘤;诊断;治疗

软纤维瘤(Soft Fibroma)亦名皮赘、软瘊或有茎纤维瘤,为体表良性肿瘤,可分为三型:小丘疹型、丝状型及单发有蒂型。多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项、腋窝、躯干及女性外阴。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可有家族倾向。小的软纤维瘤可作激光、微波、电灼或冷冻治疗。较大者应予手术切除。为探讨软纤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我们对32例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软纤维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软纤维瘤患者32例,其中男4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1:7,年龄47~76岁。中位年龄61.4岁,病程8个月~18年。

1.2 临床表现:本组32例软纤维瘤患者中,女性占大多数,以中老年为主,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体积不等,小的可如针头,大的可似黄豆或鸡蛋大或更大,表面光滑或呈状,推动自如,有蒂型可增长很长,最大可达数公斤重。大部分松弛悬挂,触摸柔软,同时有色素沉着。本组患者,颈部10例,胸背部8例,腹股沟区4例,腋下6例,颜面3例,部位1例。

1.3 所有患者均行激光或手术切除,标本依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由病理科医师做出病理诊断。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所有瘤体外面均有完整的结缔组织构成的包膜,切面呈淡红色,经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为瘤细胞成分多,以成熟的纤维细胞为主,夹杂着少量的胶原纤维,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稀疏,细胞呈星状,细胞之间的间隙中含有胶样液体,瘤组织中含血管比较丰富,有的地方能看到血管状裂隙,可见由年幼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中心灶,另外病理变化呈真皮瘤样增生,胶原纤维疏松,毛细血管和中央处有成熟的脂肪细胞。

2.2 术前诊断:本组32例患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皮损主要发生于颈部10例、胸背部8例,腹股沟区4例、腋下6例,颜面3例,部位1例,常为针帽头至绿豆大小的柔软赘生物,通常有蒂,呈肤色或淡褐色。

纤维瘤范文2

【关键词】非骨化性纤维瘤;X线平片;体层摄影术;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55-01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组织肿瘤,10~20岁青少年多发,其发病率占骨肿瘤的3%[1],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多在查体或外伤时发现,四肢长骨为好发部位,尤以胫骨、股骨最为多见,病程缓慢,症状轻微,本文介绍我院收治的1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对其X线及CT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15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15~26岁之间,平均19.7±3.2岁,病程在1个月~3年之间,平均1.1±0.2年。8例患者因局部疼痛就诊属隐痛或酸痛,4例患者因外伤后疼痛首诊,体征未局部隆起,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沉、血钙、碱性磷酸酶无异常。

1.2方法 :X线检查:应用Kodak DirectView CR850 SYSTEM,包括正、侧位片,部分加斜位或切线位,CT扫描采用菲利普Brilliance螺旋CT进行扫描[2],扫描后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出力,扫描厚度为2.0~3.0mm,重建间隔1.5mm,螺距为1,扫描范围包括病灶及周围关节,宽窗1200~1500,窗位200~300观察骨质病变。

1.3统计方法 :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P

2结果

2.1手术病理表现 : 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晰,偏位性,质实有韧性,切面呈黄色或暗棕色,瘤体组织中混有棕黄色区域,周围有硬化骨质或纤维骨质包绕,局部骨皮质变薄,肿胀,与正常骨有明显边界[3]。

2.2X线表现 :皮质型4例,股骨远端干骺区2例,胫骨近端干骺3例,胫骨上段骨干1例,病灶以侵犯骨皮质为主,多为椭圆形或分叶状,长轴与骨长径一致,长度为2.4~5cm,边缘有较窄的硬化线,病灶由骨性分隔,无骨膜反应。3例患者X线检查表现为界限清晰的透亮区,呈偏心性生长,紧靠骨皮质内侧,外形呈卵圆形长轴与骨纵轴平行[4],可见骨嵴,周围见硬化带,无骨膜反应。髓腔型位于,股骨远端干骺3例,胫骨近端干骺1例,股骨上段及股骨颈1例,病变主要侵犯骨髓腔,整个骨干呈轻度膨胀性改变,为多房状,有不规则骨嵴,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

2.3CT表现 : CT可见病变对骨皮质、髓腔侵犯范围,见硬化缘、骨嵴分隔等,无坏死低密度。皮质型多为椭圆形或圆形,内有粗细不等骨嵴,有厚薄不均花边状或弧形硬化缘,CT表现与X线大致相同,但是显示病灶内为密度与肌肉相同的软组织影,密度均匀一致[5],无死骨嵴钙化,可准确反应病灶向髓腔生长情况。髓腔可清晰显示病灶轮廓以及有无骨嵴、骨性包壳的连续性及邻近正常骨病灶,轻度膨胀。

3讨论

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由骨髓结缔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无成骨活动,在骨折趋于成熟时,可自行消失,曾经被命名为孤立性黄色瘤、黄色纤维瘤、黄色肉芽肿,最早由Jaffe和Lichtenstein提出,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起源于骨髓结缔组织,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无症状,能自行消失,不自愈能继续发展到骨髓腔[6],成为非骨化性纤维瘤,属于良性肿瘤,发病率不高,约占骨肿瘤的1%,组织学特征为漩涡状或轮辐状裴烈的纤维组织,有不同数量的胶原纤维合成纤维细胞及吞噬脂质和含铁血黄色,国内有学者根据病变起源、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将本病分为偏心型及中心性,即皮质型及髓腔型,皮质型呈偏心生长,以侵犯骨皮质及皮质下为主,病灶为单囊型及多囊型,病灶内无死骨及钙化[7],周围无骨膜反应,不伴软组织肿块,多囊型病灶内见纤细不规则骨间隔或骨嵴。髓腔型多见于长骨干骺部及骨端,常侵犯骨横径,病变主要侵犯骨松质,在骨内呈中心性生长,向长轴扩展至长骨骨干。同时注意本病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症、骨皮质内溃疡,骨巨细胞瘤、多发性骨囊肿,骨样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良性结缔组织肿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参考文献

[1] 周文学,张覃泉,欧士欢,等.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3O例x线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18(3):205-208.

[2]Huvos A G. Non―ossifying fibroma in bone tumors,diagno―sis, threatment and prognosis Sounde[J], Philadelphila2008,7(13):297.

[3]Schjowicz F.Tumors and tumors likes of bone and joint[J].NewYork:Springer Verlay,2009:17-21.

[4]甄平,葛宝丰.长骨非骨化性纤维瘤9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6(8):616.

[5]钱向东,龙从杰,曹彦军,等.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平片及CT诊断(附14例报告) [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19(3):244-246.

纤维瘤范文3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胸膜;病理;临床表现;CT表现 ;鉴别诊断;治疗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s ofthe pleura SFTP) 是一种来源于间皮下的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的罕见肿瘤, 大多出现于脏层胸膜[1]。占胸膜肿瘤的比例不到 5%[2]。其 CT 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3],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稍有增加,以个案报道及探讨病理方面表现为主。 本文旨在通过报告我院 3 例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巨大孤立性纤维瘤的 CT 影像表现, 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提高对 SFTP 的 临床及CT 影像认识。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例均为女性,年龄26~55岁,平均40岁。3例均接受过隆胸手术,其中1例就诊时有胸痛症状,其余2例均为体检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

1.2检查方法

1例采用siemens sensation双层螺旋CT机,2例采用采用philip公司的MAX8000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层厚为5mm。

1.3影像分析

由2名5年以上CT诊断经验的医师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病变的CT影像表现,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特点及与相邻器官或结构的关系。

2结果

2.1手术病理

3例均被病理证实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1例来源于右侧胸膜,2例来源于左侧胸膜。

2.2CT表现

CT平扫可见胸腔内一侧单发的巨大的软组织密度影,平均约,肿块CT值为18~50Hu,其内密度尚均匀,其中1例中央略有小片低密度影,但均无钙化,肿块边缘光整,无分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同侧肺组织受压明显,肿块与同侧胸腔呈一狭窄的间隙,因为3例均为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人,故无增强影像较为遗憾。

3讨论

3.1 命名与病理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临床上相对少见。1870年Wagner第一个详细报道了孤立性纤维瘤的组织学表现,但直到1931年它才被Klemperer和Rabin正式列为一种独立的病变。 以往认为肿瘤中的梭形细胞由间皮细胞向纤维母细胞分化而来, 故也称局限性间皮瘤、纤维间皮瘤、良性间皮瘤、局限性纤维瘤、胸膜纤维瘤等。近年来的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显示,肿瘤来源于间皮下具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的间质细胞, 并不具间皮性特征; 另一方面,SFT 也可发生在躯体很多非间皮性的部位,提示 SFT 属于一种间质源性肿瘤。目前认为,SFT 起源于表达 CD34 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 后者弥漫性分布人体的结缔组织中。胸腔内 SFT 主要发生于胸膜, 脏层胸膜多见, 约占 70%; 约半数肿瘤带蒂, 肿瘤血管经蒂进入肿瘤。胸腔内 SFT 也可发生于纵隔及肺组织。胸腔外 SFT 可发生于腹部、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上呼吸道、甲状腺、眼眶、脑脊膜、脊髓、腹膜、肝脏、肾脏、膀胱、骨膜及软组织等。起源于胸膜间皮下间质细胞的肿瘤目前比较统一的命名是胸膜孤立性或局限性纤维瘤。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 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胸膜间皮下的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 大多出现于脏层胸膜[9]。病理学上 SFTP 多为孤立性肿块, 平均大小为 5~6cm, 大者可达 20~30cm, 突出于胸膜, 基底有细蒂或为广基, 表面有光滑的包膜覆盖, 切面呈均质或结节状, 灰白色, 也可见到黏液样区、出血和坏死、玻璃样变等。镜下可见肿瘤由成束的梭形细胞组成, 细胞之间与细胞束之间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有时胶原纤维可见玻璃样变, 也可出现灶状黏液样变。部分区域细胞丰富, 但细胞异形性不明显, 核分裂像少见。目前认为 SFTP 最大的组织学特点是无定型结构, 细胞聚集区和细胞疏松区交替分布, 其间可见胖梭形细胞。细胞聚集区由一些完好的纤维胶原分隔的胖梭形细胞组成, 可见轻度异形性和核分裂像。细胞疏松区由均匀一致的胖梭形细胞组成,其间被透明样变性的胶原和胶原束分隔。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

3.2病因与临床症状

其发病原因不明,过去有人认为可能与接触石棉有关,目前观点多认为SFT与接触石棉无关。本组3例均无石棉接触史。男女及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部分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略多于男性[12]。发病年龄以 40 岁以上患者多见。约 50%的患者特别是肿瘤较小者没有症状。当肿瘤较大压迫或侵犯邻近器官时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咯血、胸痛、胸闷等。全身症状包括畏寒、出汗、衰弱及体重减轻等。有的出现低血糖、肥大性骨关节病、杵状指等, 一旦出现可提示 SFTP 的诊断。约14?3%的SFTP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甚至低血糖可为首发症状。1930年Doege和Potter首先描述了伴有低血糖症状的胸腔内巨大肿块,此后非胰岛素瘤性低血糖症被称作“Doege-Pottersyndrome”。SFTP与低血糖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Chang等提出假说:①肿瘤压迫自主神经,迷走神经极度兴奋;②肿瘤细胞耗糖增加;③抑制糖原异生;④产生胰岛素样物质IGF-Ⅰ和IGF-Ⅱ。Kishi报道1例SFTP伴低血糖症状患者,从其血清中提取出一种高分子质量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经手术切除肿瘤后血清中即检测不到IGF-Ⅱ,低血糖症状消失。免疫组化发现, IGF-Ⅱ位于肿瘤细胞的高尔基区。Filolsso等报道1例严重低血糖的巨大SFTP患者,手术切除后仅3天,其血糖明显回升,IGF-Ⅱ明显下降。蔚 青等[17]认为低血糖症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张炜[18]等报道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引起的低血糖一例术后两个月,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有作者称巨部SFT伴肺性骨关节病(杵状指、趾)的占1/3[,但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极低。杵状指(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肿块压迫所致的肺不张引起的长期低氧血症,因此手术后杵状指、趾会逐渐消失。

3.3CT表现

3.3.1定位

当肿块较小时, 最大径线邻近胸壁, 与胸壁间形成钝角或直角, 据此可认为肿块来源于胸膜而不是肺组织。带蒂小肿块可随改变发生位置变化, 如能看到蒂直接起自胸膜则可直接明确病变来源, 但此征像很难见到。当肿块较大时, 与胸壁间形成锐角, 且夹角光滑呈逐渐变窄的间隙(smoothtapering margin), 此征象也可作为病变来源于胸膜的依据; 当肿块巨大时, 则上述“夹角征”往往难以显示, 而表现为一侧胸腔或大半胸腔巨大肿块, 与胸壁间间隙存在, 邻近肺组织受压不张, 移位, 与肿瘤分界清楚, 纵隔受压移位, 由于肺实质病变缺乏这种征像, 因而也可作为鉴别病变来源的依据。钱元新等报道两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肿瘤巨大, 未能显示上述定位的特征性“夹角征”, 但均显示与胸壁间间隙清楚、邻近肺组织受压不张移位且与肿瘤分界清楚、纵隔移位等征像, 因此可判断肿瘤来源于胸膜。

3.3.2密度、边缘、大小、增强特点、伴发征象

肿块较小时, 表现为边界清楚, 边缘光滑的软组织肿块; 肿块密度均匀, CT 值类似邻近肌肉组织。较大的 SFTP 表现为边界清楚、分叶状肿块; 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更明显, 呈特征性的“地图样”强化模式, 由强化的肿瘤实质与无强化的坏死和/或囊变区混杂形成; 部分强化实质呈结节样, 与病理上切面肿瘤实质螺旋状或结节状改变一致; 由于肿瘤富含血管, 因此肿瘤实质强化高于邻近肌肉组织, 肿瘤内可见葡行、紊乱、粗细不等肿瘤血管.病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方式不一,可能与病变内部组织成份不同所致。在一般情况下,病变是均匀增强的,这是由于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富血供的肿瘤,而造成病变不均匀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肿瘤坏死、粘液变性和出血所致,而且肿瘤生长越大,发生坏死、粘液变性和出血。约 7%的肿瘤可发生钙化, 一般发生在较大的肿瘤,且与肿瘤坏死有关. Melissa的研究中 82 例患者26%有肿瘤内钙化,表现为小斑点状钙化。最常见伴发改变为胸腔积液。Meliss的研究显示恶性 SFTP 胸腔积液更常见,而且显示 8%患者伴有邻近肋骨硬化或压迫性骨质吸收; Saifuddin A等认为 SFTP 不引起纵隔淋巴结肿大.钱元新等[5]报道两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均有肿瘤内钙化,表现为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钙化,两例均有胸腔积液,其中一例有邻近骨质压迫吸收改变。

3.4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病的CT表现虽有一定的特征性,还需要结合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来分析确诊,其免疫组化表型特点:Vim(+)、CD34(+)、CK(-)。鉴别诊断包括以下几个:①恶性胸膜间皮瘤:多呈弥漫性生长 ,累及脏层和壁层胸膜, 致胸膜弥漫性增厚 ,常合并胸腔积液、胸廓体积缩小和纵隔固定等改变,CD34在所有的SFTP中均呈阳性,而在恶性间皮瘤中呈阴性,具有诊断意义。②肺硬化性血管瘤:较少见,通常为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中等程度强化,可部分强化、部分不强化,与瘤内反复出血纤维化有关,病灶内常见钙化,仅依影像表现难与本病区分。③肺动静脉瘘 AVF:呈不规则形、分叶状或麻花状,增强后与肺动脉同步强化,MPR 可见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④肺炎性假瘤:较常见,大部分有感染史,通常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可呈四边形,增强扫描中等程度强化,周围可见“晕”征。⑤血管丰富的错构瘤:常见于肺周边部,边缘光整或深分叶状,平扫边缘密度较高,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有时可显示脂肪密度及爆米花样钙化。⑥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缘分叶或细毛刺,也可见胸膜凹陷征,增强扫描轻中等不均匀强化,可见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

3.5治疗与预后

SFTP占所有SFT病例90%左右,其中恶性占9% ~10%,恶性SFT中的播散和转移率为20%[21]。SFT远处转移部位多为肺、骨和肝,脑转移非常少见。在治疗方面,大部分报道认为完整切除是唯一根治SFT的方法。恶性SFTP有较高复发率和肿瘤相关死亡率,但完整手术、密切术后随访以及其后的积极治疗仍能保证约70%患者的长期生存,复发多发生在初治后24个月内,而一旦出现转移则预后不佳。谢立等报道1例恶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伴脑转移,肿瘤在局部和全身均进展迅速,脑转移放疗无效最终死亡,提示转移性SFT对现有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有文献指出临床症状甚至病理为良性,也不能排除以后恶变可能。因此,完整的手术切除及术后长时间随访无论对于良性或恶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Robinson LA .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 [J]. CancerControl, 2006.

[2]钱元新,等.胸膜孤立性纤维瘤 CT 影像表现(附两例报告)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7.

纤维瘤范文4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7岁,1年前体检偶然发现右卵巢肿物,2012年4月体检,肿物可见增大,来本院就诊。

彩超检查示,盆腔可见巨大囊实性肿物,边缘光滑清楚,肿物大部分呈实性不均匀强回声,其内可见散在小泡状无回声影;小部分呈囊性无回声。盆腔CT平扫显示,盆腔可见类圆形囊实性软组织肿物,大小约为9.6 cm×8.6 cm×8.5 cm,边缘光滑清楚,1/2肿物体积呈不均略低密度,CT值为33.5~38.6 HU,其内可见散在小囊状低密度影,1/2肿物呈低密度,CT值为21~24 HU,两者交界不清。增强扫描示肿物软组织部分呈“缓升缓降”型不均匀轻中度强化,高峰CT值可达51~55 HU,肿物囊性部分及实性部分内散在小囊状影未见强化。盆腔及双侧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像,无盆腔积液。

手术及病理结果:肿瘤切面囊实性,肿瘤大小约

9.5 cm×8.5 cm×8.5 cm,呈灰黄色。镜下见纤维间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和腺管样结构,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及鞋钉样细胞,胞浆透明,部分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核大、深染,核仁清晰,偶见核分裂。无间质浸润。免疫组织化学:上皮膜抗原(EMA)阳性,CEA、CA125、CK阴性,Ki-67约5%。诊断为右侧卵巢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

2 讨论

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是一组少见的卵巢透明细胞肿瘤,属卵巢表面上皮肿瘤。迄今文献报道30余例[1],绝大多数为临床及病理报道,而影像表现少见报道。

多数报道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瘤体巨大,本例大小约为9.5 cm×8.5 cm×8.5 cm。良性和交界性肿瘤均为实性,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实性成分质硬,囊肿含有透明液体。90%以上的病例中两者均为单侧,大小从几厘米至20 cm[2]。本例肿瘤呈囊实性,单侧发病。实性成分区病理可见于增生的纤维间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和腺管样结构,彩超及CT均表现为实性不均回声和不均密度,其内均可见散在小囊状无回声或液性密度影,此特点有别于其他卵巢囊实性肿物影像表现。病理示,肿瘤实质为缺少血供,且基质为大量增生的纤维间质,CT增强显示肿瘤实质呈“缓升缓降”型不均匀轻中度强化。有些交界性肿瘤整体呈独特的海绵状表现,伴有无数薄壁小囊肿[2]。本例肿瘤囊性部分彩超显示其体积明显小于CT检查显示的体积,与病理对照在实性部分与囊性部分间有无数薄壁小囊肿样结构宽带状区域,CT平扫显示密度近似与囊肿,增强扫描延迟期多点测量该区较大囊区域略有轻微强化,CT值差2~5 HU;而彩超显示为强回声表现。

本病CT呈囊实性,实性部分内散在小囊状影,增强扫描呈“缓升缓降”型强化等表现,与其他卵巢囊实性肿瘤可进行鉴别,但与其他细胞型腺纤维瘤不能鉴别,需依靠病理鉴别。

参考文献

[1] Silverberg S G, DeLellis R A, Frable W J, et al. Silverberg’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urgical pathology and cytopathology[M]. 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2006:2011-2012.

纤维瘤范文5

【关键词】护理干预;乳腺纤维瘤;手术;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4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60-02乳腺纤维瘤属于临床中常见良性的肿瘤疾病,手术是其临床治疗主要的手段,但是患者皆担心术后效果以及瘢痕[1]。而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患者依从性,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应用护理干预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乳腺纤维瘤患者82例,年龄为21-49岁,平均年龄为(27.1±0.3)岁,单发50例,多发32例,病灶的平均直径是(1.2±0.4)cm,哺乳期15例,既往有手术史17例。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皆实行乳腺纤维瘤切除术,对照组予以护理、麻醉护理、切口护理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

1.2.1术前的护理干预因为乳腺纤维瘤手术部位以及病变部位具有特殊性,导致多数患者对手术切口产生的疼痛感以及手术影响美观等具有恐惧以及排斥心理。因此,实施手术之前,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倾听患者内心需求和想法,运用自身较为丰富心理学知识以及护理经验,将术后疤痕的恢复状况、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与流程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其消除手术治疗的恐惧感与紧张感,使其树立面对疾病乐观的心态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配合。

1.2.2术中的护理干预当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应该全程跟随,进入手术室后交由手术室的责任护士进行疏导。当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要立即将患者静脉通道开通,用于药物输注。对合适的切口进行选择时要依据患者纤维瘤的位置与大小,与此同时应做好引流的准备。在操作的过程中要一步到位且动作温柔。此外,要将术中腹式呼吸方法教给患者,尤其对于一些病灶较深患者,因为腹式呼吸具有降低呼吸的幅度,将术中对胸大肌的损伤减少的作用。

1.2.3术后的护理干预当患者麻醉苏醒后护理人员进入病房要对患者的脉搏、神智、呼吸、心电图、体温以及血压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术后伤口较为严重且难忍患者,护理人员应予以镇痛或者止痛药治疗。要指导患者对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进行食用,并且禁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此外,指导患者对进行自我检查,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及两侧塌陷与否,检查时间为月经干净后一个星期之内。

纤维瘤范文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17岁,右下肢不明原因持续疼痛1月,加重24小时,无法下地行走。查体:右胫骨下段疼痛明显部位皮肤无红肿、破溃及压痛,软组织无肿胀,无静脉曲张,四肢关节活动良好。肌张力及各种生理腱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无阳性发现,肝脏、肾脏功能正常。X线片:右侧胫骨下段中心梭形单囊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与骨干长轴一致,部分骨皮质变薄轻度硬化,病灶内有纤维骨脊,无骨膜反应及钙化.大小约3cm×7 cm,病灶周围软组织无肿胀。诊断:右胫骨下段良性病变。MRI所见:右胫骨下段骨髓腔局限性信号异常,信号不均匀,T加权呈稍高信号,T加权呈等低信号,注射造影剂后病灶无明显强化,骨质变薄、完整,病灶周围软组织间隙清楚,无肿胀及异常信号。MRI诊断:右胫骨下段良性骨肿瘤。手术及病理所见:病灶区骨膜增生变厚,打开骨髓腔为鱼肉样,伴有腥臭,完整刮除病变组织。病理诊断:右胫骨下段非骨化纤维瘤,右胫骨下段骨膜增生、水肿、黏液变伴细胞浸润。

2 讨论

非骨化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X线、CT报道多,MRI少有报道。NOF按影像学分为皮质型(偏心型)和髓腔型(中央型)两型,以皮质型(偏心型)较多。皮质型是指位于骨皮质内或皮质下,多单囊.与长骨长轴一致,边缘可有轻度硬化,无骨膜反应,病灶周围软组织无肿胀,X线、CT可以明确诊断。X线平片能清楚显示病灶位置、整体形态、有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的情况。CT则更清楚显示病灶位置、病灶内结构、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病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NOF的髓腔型(中央型)较少见,病灶位于骨髓腔内,MRI信号不一。MRI信号强度取决肿瘤组织成分的含量(如纤维、含铁血红素成分多在T加权是低信号)。病灶中心扩张.呈类圆形或者椭圆形骨质破坏区,有硬化薄环,可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MRI可清楚显示病灶骨髓腔的位置、信号、骨质结构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本例NOF需与骨囊肿鉴别:在发病年龄、部位、信号、X线表现上与骨囊肿无法鉴别,临床表现骨囊肿:无临床症状。而本例NOF可有不明原因持续疼痛。MRI信号区别:骨囊肿:T在W呈均匀低信号,TW呈均匀高信号,非骨化纤维瘤:TW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W呈不均匀低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