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1
组织变革始终是组织管理的中心任务和永恒主题。组织变革与组织本身一样历史悠久…。组织存在于环境之中,环境对组织的存续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一过程已经成为组织变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为表述的方便,本文将人们对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称为环境观。在传统的组织变革研究中,人们认为组织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线性的、可预测的稳定关系。随着复杂适应组织概念的提出,这种环境观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复杂性环境观对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诠释,它有助于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涵义,促进变革有效性的提升,从而为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管理带来积极的启示。
二、复杂适应组织与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
1994年约翰·霍兰(john holland,美国)教授在一次关于“隐秩序”(hidden order)的著名演讲中正式提出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这一概念。霍兰教授等人认为,凡是相互作用的,具有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所组成的系统均可称为复杂适应系统,并强调复杂适应系统是由大量具有主动性的元素(active element)所组成。刘洪,姚立(2004)认为,如果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单位都是一个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具有自主的判断和行为能力、与其它主体之间交互(信息和物质)的能力以及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同时具有相互依赖性,且能根据其它行为主体的行为以及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规则,以便与整个组织和环境相适应,那么,这样的组织就可以看成是复杂适应系统。而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的组织就可以称为复杂适应组织。可见,复杂适应组织与传统组织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正因为复杂适应组织具有不同于传统组织的特征,所以,相对于传统组织的变革,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在内涵、研究内容及变革思想等方面也将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第一,内涵方面,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与传统组织变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形式、信息传递方向、变革目标、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的可预测性、环境对变革过程的影响等方面。第二,研究内容方面,学术界对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组织变革与环境的关系、组织变革的模式、组织变革的干预等。其中,组织变革与环境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第三,变革思想方面,复杂适应组织变革在变革的力量来源、目的、结果呈现方式以及变革的途径、变革的扩散尤其是环境对变革的影响等均与传统组织变革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变革的内涵、研究内容,还是变革的思想等方面均显示环境是影响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最重要的因素。这表明从环境观的视角展开研究将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把握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三、复杂性环境观对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理解
由于复杂适应组织及其变革与传统组织及其变革呈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所以,传统的环境观已不适于用来解释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因此本文根据复杂性理论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进程来对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进行分析。
1 权变环境观
早期复杂性理论根据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来分析复杂适应组织变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称之为权变环境观。其主要观点包括:(1)组织是开放系统,需要精心管理以满足和平衡内部需要并适应环境。(2)没有最佳的组织形式,组织的适当形式取决于所处环境的类型。(3)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组织类型,在同一组织中,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许多管理学家根据权变理论观点对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1961年伯恩斯(burns)和斯托克(stalker)研究发现不同的组织形式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中,这主要是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他们区分了机械系统和有机系统,认为机械系统适宜于稳定的外部环境,而有机系统则适应于动态的外部环境。1967年劳伦斯(lawrence)和洛希(lorsch)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表明,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整合水平应当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而变化,这两者是一种正向关系,而且,即使在同一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也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明茨伯格(mintzberg,1979)区分了五种组织结构及组织形式。并提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形式适应于不同的组织环境。卢桑斯(luthans,1973)认为管理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他以管理技术为因变量,环境为自变量,构建了二者之间的函数模型。1985年德拉辛(drazin)和凡·德·范(van de ven)研究了权变理论中的可供选择的匹配(fit)形式,并提出了选择、互动和系统方法三种匹配方式。这三种方式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尽管权变理论的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在于强调组织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环境的特质。一旦组织的内在特征与环境要求达到最佳匹配,那么组织就能最好地适应环境。这实际上也是权变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根据权变环境观,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呈现出如下的一些特征:(1)复杂适应组织是由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的开放系统,因此它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应当从复杂适应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来研究其变革的问题。(3)在复杂适应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其管理方式和技术应根据任务的不同而不同。(4)管理者的任务在于寻找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变革的模式和策略。
2 适配环境观
权变环境观的基本假设是:组织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分离的,组织和环境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因此,竞争是组织成长的基本形式。随着组织理论的发展,这一假设逐渐受到了组织研究者的批评。一些理论流派对权变环境观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组织生态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存在或自给自足的,它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集合的演变。正如自然界中生物组成环境一样,组织的环境也是由大量的组织构成的,因此,组织与环境是互动的。不仅环境会选择组织,组织也会主动地参与到环境的构建中去。尤其是当组织联合起来时,环境就不再是独立的影响组织的外在力量。组织生态学强调的是合作,即一个相互联系的群体之间通过相互适应实现整体的生存。其主要观点在于:“进化是相互适应者生存(the survival of fitting),而不是最适应者生存(the survival of fittest),它强调的是通过群体间的相互合作以维持系统整体的存续。
上述观点表明,复杂适应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反之,复杂适应组织也是构成环境的组织部分。因此,复杂适应系统要适应环境要求,环境也会适应组织的,两者之间是互动的过程。本文将上述观点称为“适配环境观”。根据适配环境观的理解,评价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复杂适应组织与环境之间是相适配的。这也是复杂适应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谓的“适配”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和“相互适应”。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权变环境观中关于组织适应环境时的被动地位。
3 主体环境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复杂适应组织是由相互作用的适应性的“行为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来考察,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通常人们是根据大多数复杂系统中“行为主体”所共有的特征来解释主体。霍兰把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即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主体”这一概念把个体的主动性提高到系统进化的基本动因的位置,从而成为研究与考察宏观演化现象的出发点。活的主体就是指主体具有适应性,正是主体的适应性造就了系统的复杂性,从而使“适应性主体”获得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基础地位。适应性主体能够识别不同的外部环境,对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且能够独立自主地采取行动,以应对环境及其变化。
主体环境观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环境也视为主体。这样,环境与组织及其构成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就变成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主体的环境也因此具有了适应主体所具有的一些特征:(1)能够自主地采取行动;(2)能够辨别环境并对问题作出判断;(3)能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和适应。根据主体环境观,发生变革的复杂适应组织系统的构成主体与环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构成了整个组织环境大系统的基础和系统进化的主要动力。
4 参与环境观
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清晰的边界。因此,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区分是明显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过于僵化的组织环境观不断受到新的组织理论的挑战。当代组织理论研究表明,组织的边界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随着组织发展过程的演进而日益变得模糊和分散化。组织的资源、设备、人员等所有构成要素以及组织的目标、计划、控制及管理模式等制度性成分均来源于环境。相关研究也表明,环境因素正不断地被纳入到组织的结构中去,或者被组织所吸收。因此,环境要素已经成为组织的一部分,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渗透、融合的势态,并由此而成为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这表明环境不应该被视为组织的“外部”因素,相反,它应该被视为组织的一部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在主体环境观(视环境为agent)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环境看作是构成组织系统的一个要素主体。这样环境与组织相互渗透,环境已经融入到组织系统中来,并成为组织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如果a表示复杂适应组织,它由许多行为主体构成。b为该组织的环境。倘若将环境b也视为主体,那么由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被视为主体的环境b可以看成是组织系统a的构成单元(主体),这样环境就成为组织系统的一部分了。本文将上述观点称为“参与环境观”。根据参与环境观,在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过程中,环境作为组织的外部条件已被内部化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难以分割。
5 适应环境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主动性、适应性,并且主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通过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状态,或者与环境中或其他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系统中的主体可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更大的生存机会。主体与环境及与其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它们的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这种主体和环境(包括主体之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化的主要动力。上述观点可称为“适应环境观”。
复杂适应组织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最大特征是“内设了学习算法”——能够逐渐学会采取合理行动的方式。适应环境观根据复杂适应组织的特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微观方面看,主体的适应能力表现在主体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即,复杂适应性组织能够主动作用于环境,使环境变化得对自己有利,或创造机会和引导向着适应环境并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发展趋势。从宏观方面看,由这样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将在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表现出宏观系统中的分化、涌现等种种复杂的深化过程。既然环境可视为主体(主体环境观),那么环境就应当具有构成复杂系统的行为主体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因此,环境主体对组织主体(如企业)也存在适应性,从而企业的主动性进一步得以确立。根据适应环境观,在复杂适应组织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组织主体与环境主体之间将呈现出一种主动的、反复交互的“适应”过程。正是这种交互适应性构成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思想基础,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6 主体网络环境观
随着组织与环境之间主动性的相互作用的增强,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两个维度来对此加以分析。
首先,从宏观的维度看,这种新的环境观关注的焦点在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主体可能处于同一组织系统内,也可能来自不同的组织,或者一部分来自组织,另一部分来自环境。传统的组织环境观强调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目标差异和利益上的对立冲突。复杂适应组织理论则强调企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共同进化的网络关系。由于主体与主体之间通常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交织的网络结构,因此,任何一个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同其它组织或环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其次,从微观角度来看,由于组织的内部不同部门或个人可以看作是行为主体,从而这些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主体之间也形成一个“网络结构”。不同的部门及个人主体之间因为共同的组织目标而相互结成网络,从而激发了每个部门或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
本文将上述观点称为“主体网络环境观”。根据主体网络环境观,在复杂适应组织发生变革的过程中,同为主体的组织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网络关系,通过要素共享实现整体“低成本”运作。这实际上是一种群体集约化的经营战略,最终有望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主体网络的形成,突破了企业之间固有的屏障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具有高度的弹性。这种高度的弹性使得企业能够快速而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四、复杂性环境观对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管理的启示
复杂性环境观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理解,同时也有望给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管理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1 权变环境观要求将复杂适应组织视为开放系统,认为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有效性取决于复杂适应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因此,管理者的任务是寻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最佳适应性。例如,针对不同的环境采用适宜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制定与具体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计划等,同时,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管理要求尽可能地考虑到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运用整体观来把握复杂适应组织变革与环境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2 适配环境观强调组织与环境的相互适配和合作,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生存和进化。在复杂适应组织中,如果不同的行为主体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与其它主体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适应即可发生。组织变革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复杂适应组织实现与环境的互动,紧紧围绕提高适应性这一目标。在企业日常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企业与环境及其它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着竞争,更重要的是存在着互利合作的空间。例如,高科技企业之间联合进行研究和开发(r&d)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回避风险,更可以大幅地降低研发成本,为合作各方带来更好的收益,最终实现“共赢”。
3 主体环境观要求组织的管理者,把环境也作为主体来对待,这样环境就具有了主体所具有的自治性、智力性、适应性等特征。环境与复杂适应组织共同构成了更大的复杂适应系统。复杂适应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就变成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环境通过对组织的构成单元——主体的作用而对复杂适应组织产生影响。根据这一思想,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两者完全变成了“对等”的关系。这种组织与环境之间对等的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构成了组织环境大系统的进化动力。
4 根据参与环境观,组织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在复杂适应组织变革过程中,组织与环境的边界正日益模糊,环境正在不断地参与到组织中来,环境要素可以内化为组织要素的一部分,组织在很多方面同环境是相互依赖的。环境对组织产生影响,组织也改变和选择环境。环境不仅可以为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还可以和组织相互融合渗透或结成更大的系统,形成一种共生进化的关系,这实际上正是多主体组织的一大特征。
5 适应环境观则从两个方面给企业管理实践带来启示。首先,从宏观角度而言,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其社会经济环境,如政府相关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同样,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时也要与本国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种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是实现最佳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前提。其次,从微观角度而言,由于组织可以被看成是由一个个行为主体构成的系统,那么,整个组织就是其中的主体的生存环境。根据适应环境观,企业中的个体成员或部门必须要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及日常决策时也应当要考虑到其中的个体成员及部门的利益和状况。只有二者“相互适应”,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6 主体网络环境观要求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管理者,不仅要从宏观上认识到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应当着力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收集有利于主体之间传递的信息,促进不同主体及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实现整体优化。同时,从微观上讲,组织管理者也应致力于构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积极合作,从而有效地降低组织运作成本,提高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整体有效性。
五、探讨与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复杂适应组织及其变革的基本概念,然后归纳并探讨了六种复杂性环境观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权变环境观,强调组织变革过程的开放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适配环境观,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组织的主动性有所上升。主体环境观,则将环境也视为主体,从而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对等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参与环境观则强调环境对组织的主动参与,并逐步成为组织的一部分。适应环境观则强调环境作为主体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主动性进一步确立。主体网络环境观,强调组织主体之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网络结构,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已结成一体,密不可分。
其次,本文对六种环境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这六种环境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它们的次序反映了复杂性理论对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认识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如图所示,从权变环境观到主体网络环境观,随着复杂性理论对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认识的层层深入,组织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的主动性在不断增强,同时组织与其环境间的边界却越来越模糊。这表明,在互动中组织的主动性与其边界的模糊性呈现出一种正向的关系。
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2
【关键词】 食管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因食管癌手术创伤大,对机体损伤严重,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大,且病人年龄偏大,免疫力相对低下,术后恢复慢。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护理意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治愈率,也大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0月在我科开胸手术的食管癌病人180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42例;文盲及小学水平96人,中学及高中水平54人,大学水平30人;年龄:43岁~78岁,平均56.2岁。年龄、性别、术式、麻醉方式、健康状况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180例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按胸外科一般护理常规随机口头讲解+文字材料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自入院起在实施上述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图表演示+行为模拟训练和计算机辅导教学,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水平,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及对疾病不同阶段的认知程度进行针对性,适时动态的连续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及时评价,对病人反馈的问题及急待解决的问题再给予重点讲述指导,直到病人理解掌握。
2术前健康教育
2.1入院宣教:病人入院后,护士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并向病人和家属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病区环境设施,陪护制度,探视制度,就餐制度,病区安全管理及入院须知。使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带来的紧张不安。向病人介绍同室病友,鼓励相互交流,帮助支持,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取得病人主动配合。介绍各项检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以免病人对某些措施感到惊恐不安和担忧。
2.2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健康教育的前提。全体医护人员要行为规范,热情大方,亲切友善。通过语言交流,赢的病人信任,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并提供相关信息和压力的应对策略和技巧,正确引导帮助病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做激励性安慰和解释,强调治疗的希望并充分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术者的技术能力,以往手术成功率等并请手术康复者现身说法,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目标,降低心理应急反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3呼吸道准备:力劝病人戒烟。因吸烟可促使气管炎症,使术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影响肺扩张。停止吸烟48小时可降低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从而改善氧供;停止吸烟2周可以改善分泌物的消除能力[1]。通过图表,模拟示范及电脑动态演示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肺功能训练。深呼吸有利用肺部分泌物排出,以及改善静脉血流回心,增加呼吸肌力和控制短促呼吸,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防止肺泡塌陷,获得最大通气量[2]。咳嗽训练能将支气管因痰液阻塞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肺不张和感染的发生。动态电脑视图说明开胸术后肺变化过程及发生肺不张的危害。使病人深刻掌握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的方法,有利于术后排痰,肺复张和控制感染。
3术后健康教育
3.1心理护理:病人对手术结果不能确定,且术后留置多种管导,活动受限,产生恐惧,焦虑,忧郁等心理。待病人全麻清醒后,责任护士应主动介绍手术效果,说明手术已顺利完成,并告知病人术后事宜。术后各种操作要稳、准、语言恰当,增强信任感和安全感。并通过主动参与生活护理,建立独立的心理状态,使病人从濒临末日的自卑,抑郁,绝望状态中找到自尊,自立,独立的社会人的感觉。
3.2呼吸道管理: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同时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及早的床上活动,可使淤积在支气管的痰栓松动并可增加肺通气,利用分泌物排出,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食管癌术后病人最大的痛苦感受就是排痰,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确保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也是促使肺扩张,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3],雾化吸入3-4次/日:因雾化的微小颗粒可达到细支气管和肺泡,有消炎、稀释痰液、活跃纤毛运动的作用。但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积极的排痰。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无异味,注意开窗通风空气消毒。
3.3活动与锻炼: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有利于肺膨胀,预防腹胀减轻吻合口张力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同时有利于预防压疮和健康恢复。术后当日进行下肢被动按摩和主动活动,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3日生命体征平稳应鼓励下地活动,床旁站立移步,但不易下蹲解便,以免性低血压。 转贴于
4结果
试验组呼吸道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胸管拔管时间早,住院时间短。
表1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拔管及出院时间比较
5讨论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病人希望医务人员提供健康帮助,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因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而异[4],而通过实施规范的个性化健康教育,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了不同层面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满足了病人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能够使病人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大大提高了病人术后配合行为。规范的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是改善病人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5]。适时地进行阶段性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更佳:如术前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咳嗽等肺功能训练,术后再次强化,讲解示范只有通过有效地咳嗽咳痰才能使术中被压瘪的肺脏膨胀,有利于胸腔引流,减少肺炎,肺不张,以避免支气管镜吸痰带来的痛苦,以及连带的额外经济负担和延长住院时间,病人及家属均能主动配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病人心理社会负担;缩短了带管和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避免了医疗纠纷,和谐了医患关系。这充分说明了健康宣教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护理工作的地位,由此使得.我们护理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必要,有责任对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更广更深。使更多病人受益,同时也有利于护士业务素质的提高,护士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实现了医患共赢。
参考文献
[1]张翠红:老年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6)706-707
[2]王丽华,崔素雯:危重病护理学-北京:人们军医出版社1990132-151
[3]赵林红:肺切除患者呼吸道管理的分段式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杂志:2006-225(11)
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幸福感;城镇居民;人格特质;郑州市
1 前言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1]。有研究认为,个体人格特质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但是,也有研究认为收入、职业、人格等因素与人们的幸福感无关[2]。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本研究希望探索影响郑州市城镇居民幸福感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性。
2 方法
2.1工具
2.1.1 郑州市城镇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
此量表包含社会环境、能力品质、自我满意、亲密关系4个分量表,24个项目。相关研究表明,该量表具备较好的信、效度。
2.1.2 艾森克人格量表(EPQ)
采用龚耀先教授修订的88道题的成人式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E量表(内外向)、N量表(神经质或稳定性)、P量表(精神质)、L量表(测谎)。
2.2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取样的方式,在郑州市随机抽取360名居民做入户调查,并派发价值10元左右的小礼品一份。调查中要求市、县、乡镇居民各占1/3左右。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67%。
2.3统计软件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
3.1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被试的幸福感总分数为4.396±0.864。性别构成――男184人、女164人。年龄――30.613±14.385、介于15―75岁之间。
3.2艾森克人格问卷各分量表和郑州市城镇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之间的相关性
内外向分量表和社会环境、亲密关系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23(p
3.3 四种人格类型的郑州城镇居民在幸福感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比较
根据被试在EPQ的E、N两个分量表的得分,把所有被试分为四组: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如下表)
4讨论
统计分析表明,内外向与社会环境、亲密关系正相关,这说明性格外向的居民更关注经济、政治、民生等社会大环境,与好友关系也更融洽;神经质与自我满意、亲密关系负相关,这说明情绪不稳定的居民对自己生活更不满意、与朋友关系也更差;精神质与社会环境、亲密关系负相关,与自我满意和能力品质正相关。有研究认为精神质维度得分偏高的人会有些异乎寻常的想法、思维古怪、社会适应能力较差[3],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居民对社会环境更不满意、亲密朋友较少;但也有研究者提出精神质维度得分偏高可能意味着被试有创新性的思维,想法与众不同[4],这可能就是这些居民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生活现状都很满意的原因。
最后,胆汁质、多血质居民对社会环境评价更高,这可能是性格外向的人与社会接触更多的结果;多血质、黏液质居民对自我的现状更加满意,这说明情绪稳定的人自我满意度更高;而多血质居民的亲密关系更佳,则说明性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更融洽;不同人格类型的居民其能力品质无差异,这个看似无用的结论恰恰说明了能力品质的自我评价与人格的无关性。
参考文献:
[1]Ryf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life [J]. Current Direction In Psychology Science,1995(4):99-104
[2]钱宇凤.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87―90
[3]钱铭怡,武国成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7:30-33
[4]焦璨,张敏强等.EPQ信度概化的跨文化比较及其启示.心理科学,2011.11:41―42
作者简介:
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4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状况
檔案作为历史的记录载体,能够详细的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人员配置、工作状况和科学发展等内容进行表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是档案科学、高效的保障,也是事业单位工作重要的依据,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一般具有下面几个问题:
1.事业单位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
要想确保事业单位高效稳健运转,就必须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但是我国受到传统的理念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一直都是业务服务,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很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档案管理的工作不能为事业单位创造出价值和效益,所以,就减少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投入,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比较繁重和无聊。在缺少有效的监督的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并不能依照要求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不够
档案管理的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和专业性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拥有过硬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坚持、耐心的品质。但是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有各种职业和工作,而且有的会因为档案管理工作薪资达不到要求出现懈怠的心理。档案管理部门一直就有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主要依靠经验与他人教授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过硬的档案管理水平,不清楚档案管理的工作规范和流程,甚至会有归档立卷错误的情况出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不高。
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方式不合理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先进的技术在事业单位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也都明确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过却忽略了大力发展电子档案,更没有培养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维护人员。有的事业单位设立了电子档案,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无法满足电子档案的使用水平,导致很多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成为摆设,不能有效应用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去。
二、新形势下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充分的发挥信息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的优势。信息智能化的档案管理不仅能够降低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成本,还能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信息智能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快速高效的与事业单位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减少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繁琐和难度,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事业单位要想促进档案管理朝着信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就要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解: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智能化的技术非常完善,在人们生活工作的普及程度非常高,能够有效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进行档案管理创新和服务模式改革不仅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也是顺应时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的进行事业单位的体制变革,具体就是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事业单位制度进行现代化的变革,设立先进的信息智能化工作平台与系统,能够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变革不仅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机制的变革,也是落实我国变革理念的重要体现。
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的工作非常繁琐和复杂,需要整理的信息非常多,而且受到历史因素、政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经常会有资料不完整的问题,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智能化建设,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的变革符合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改革的举措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和服务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加强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改革的力度,可以下面几个方式进行:
1.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
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运转的关键,要想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服务水平,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事业单位要明确档案的作用,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状况、单位工作状况进行精准的记录,有效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服务态度,能够及时发现事业单位的不足进行改正。事业单位还要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明确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升方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良好的运转。
2.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员配置对于一个单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事业单位必须要切实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要把握档案管理人员的状况,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定期的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培养高效的档案管理人才。此外,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的为事业单位和人民服务。而且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的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管理工作有效的结合事业单位,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事业单位要设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运转机制,设立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监督,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与发展意识的培养,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把档案管理的职责明确到个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还有就是对档案管理部门配置先进的信息智能化系统设备,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光盘、录像等档案管理辅助技术更好的服务档案管理工作。
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5
第二条 当《价格法》第三十条规定实施价格干预措施的情形消除后,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解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第三条实行价格干预措施应当遵循经济规律,有利于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有利于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价格总水平。
第四条 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时,可以对下列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及服务实行提价申报和(或)调价备案。
(一)成品粮及粮食制品;
(二)食用植物油;
(三)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
(四)乳品;
(五)鸡蛋;
(六)液化石油气(政府制定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除外);
(七)其他重要商品及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前款范围内确定在本行政辖区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具体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五条 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时,下列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者应当按有关规定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履行提价申报程序:
(一)面粉、大米生产加工企业;
(二)挂面、方便面生产加工企业;
(三)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企业;
(四)乳品加工企业;
(五)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政府制定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除外);
(六)其他重要商品及服务经营企业。
在全国范围内市场集中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经营者,应当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具体申报产品和企业目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其他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申报,具体申报产品和企业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公布。
第六条列入提价申报目录的经营者提高商品及服务价格,应当在提价前10个工作日按规定将提价申请书面报告送达价格主管部门。
申请书面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名称及近三年生产经营情况,包括经营的主要产品、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利润、纳税情况;
(二)提价的幅度,包括现行价格、拟调价格、提价幅度和提价总额;
(三)提价的理由,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等实际成本费用变化情况。
第七条价格主管部门受理提价申报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告知经营者;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经营者申报内容。
第八条在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经营者申请提价的商品及服务单位提价额不得高于单位成本增加额。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具体规定。
如无正当理由,价格主管部门不得要求经营者亏损经营。
第九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下列经营者应当向所在地的市或者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履行调价备案程序:
(一)零售商。在当地市场销售量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的大中型超市和连锁商店。大中型超市内具体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由超市法人负责向价格主管部门备案。连锁经营的加盟零售商,自行进货、自行制定价格的,由加盟店法人负责向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统一配送、统一制定价格的,由制定价格的连锁店经营者统一向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二)批发商。在当地市场交易量较大或者具有一定影响的批发企业。批发市场内商品价格变动由批发市场法人负责向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需履行调价备案程序的商品及服务见附件。具体企业名单由地级市人民政府提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部分经营规模较大的零售商和批发商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在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调价备案名单的经营者应当在调价后24小时内将调价书面报告送达当地市或者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
(一)一次调高价格4%以上的;
(二)十日内连续调高价格累计6%以上的;
(三)三十日内连续调高价格累计10%以上的。
备案内容包括企业名称、提价幅度、提价理由和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受理经营者调价备案后,有异议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告知,并责令有关经营者恢复原价或者降低调价幅度;逾期未告知的,视同对经营者调价无异议。
第十二条在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限定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和流通企业的商品进销差率。
第十三条经营者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制定价格。
第十四条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处罚:
(一)未按规定履行申报或者备案程序的;
(二)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或者备案的;
(三)经营者申报后提前提价的;
(四)不执行价格主管部门作出的不予提价、降低提价幅度或者标准等决定的;
(五)不按照规定说明理由或者虚构理由、提供虚假资料的;
(六)不执行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的;
(七)违反价格干预措施的其他行为。
第十五条 价格主管部门对列入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范围的商品及服务,以及可能波及的相关商品及服务,应当加强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的监测、预警,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执行。
附件:
调价备案商品及服务种类目录
序号:1
品种:成品粮(面粉、籼米、粳米)、挂面、方便面
价格类型:批发价、零售价
执行范围:批发企业:当地市场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粮食批发企业
零售企业: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超市(商场)
序号:2
品种:食用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调和油)
价格类型:批发价、零售价
执行范围:批发企业:当地市场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批发企业
零售企业: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超市(商场)
序号:3
品种:猪肉、牛羊肉及其制品
价格类型:批发价、零售价
执行范围:批发企业:当地市场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批发企业
零售企业: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超市(商场)
序号:4
品种:鸡蛋
价格类型:批发价、零售价
执行范围:批发企业:当地市场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批发企业
零售企业: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超市(商场)
序号:5
品种:牛奶
价格类型:批发价、零售价
执行范围:批发企业:当地市场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批发企业
零售企业: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超市(商场)
序号:6
品种:液化石油气
价格类型:批发价、零售价
执行范围:经营未列入地方定价目录液化石油气的批发、零售企业
序号:7
品种:其他重要商品及服务
价格类型、执行范围: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上述目录范围内规定具体品种,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新华社北京讯,1月17日《经济日报》)
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7.013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7-0068-05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hardware,software and network technology,the size of large data in library is growing exponentially.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finition of big data,the significance of large dat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in library personalized service.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assive and complex large data effectively,this paper designed a large data visualized analysis frame structure for library.The system frame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rge data mining,help us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data,and contain perfect visualized analysis function.
〔Key words〕library;personalized service;big data;visualization analysis
目前,图书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数据和文献、设备、馆员一起成为图书馆服务生产资源和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图书馆的服务系统构建、服务模式变革和服务质量保证提供安全、可靠、经济、便捷的大数据决策支持。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呈现海量(Volume)激增、多类型(Variety)、快速处理(Velocity)和高价值(Value) 的大数据4V特征[1]。随着云计算、传感器网络、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在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读者阅读满意度的同时,其数据总量和数据类型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数据环境中有效发现和挖掘大数据价值,为图书馆提供全面、精确、可视和可靠的大数据决策支持,成为关系图书馆服务模式科学、服务方式有效和读者阅读满意的重要因素。
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具有信息分散、数据结构不统一的特点,传统的人工分析方式因其本身存在的分析过程非结构性、不确定性和分析流程不可控等问题,难以将大数据调入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价值的有效发现、挖掘和客观表现,不能为图书馆的系统管理、运营和读者服务提供可靠的大数据决策支持。数据可视化分析是有效适应图书馆大数据复杂环境和满足大数据分析需求行之有效的方法。维基百科对数据可视化的定义为“数据可视化是技术上较为高级的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允许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用户界面,通过表达、建模方式实现对立体、表面、属性和变量的显示,并对数据加以可视化解释”[2]。因此,如何借助图形化的手段,清晰、准确和可视地表现出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和从知识中获取的价值,是图书馆增强大数据价值发现有效性和将数据价值转换为服务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1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需求与挑战
11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应用现状
图书馆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赋予可视化展示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可视化展示帮助图书馆从数据中提取价值和知识。据调查现示,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应用还不普及,仅在少部分国家级和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图书馆部署,绝大部分图书馆仅制定了相应的部署、应用计划。从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产品的选择看,绝大多数图书馆偏向于应用免费、开源的可视化分析平台,仅有少数高级别图书馆与第三方共同研发了相应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其中,功能强大、系统开源、兼容性强和易操作,是图书馆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构建中最关注的4个问题。其次,图书馆可视化分析重点关注的方向是数据空间的分布、大数据的定量计算、数据的多维分析、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如何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来有效支持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决策等问题。第三,图书馆大数据资源主要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方式存在。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对象主要涉及服务系统日志文件、图书馆运营与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数据、读者阅读终端和模式数据、读者阅读反馈数据、读者阅读行为和社会关系数据、服务市场竞争环境数据等,且其可控性和可用性将随着大数据总量、数据类型的快速递增而呈现快速下降趋势[3]。第四,随着大数据资源采集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长,可视化分析过程将更多地涉及图书馆保密与读者隐私数据。因此,如何加强大数据的安全管理和访问权限控制,是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2 可视化分析应以大数据价值发现为目的
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具有数据海量、数据结构多样、数据价值分布不均匀和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数据分析过程难以控制和不能形成统一的分析流程。因此,如何有效发现大数据价值和数据间隐匿的关系,并以可视化图表方式展示供图书馆员决策参考,是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根本目的。其次,可视化分析系统服务对象应由图书馆管理层转换为普通馆员,服务模式也应由数据分析员的主动式服务转变为普通馆员的自助式服务。支持不同部门员工通过身份与权限认证,快速获得直观、可视、互动和高价值的图形与报表,有效洞察相关数据中隐藏的价值和数据关系。支持图书馆员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与其它用户可视化分析结果的共享。第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数据环境和硬件平台适应能力,支持用户根据图书馆数据规模分别部署于公有云、私有云和普通IT硬件环境中,有效实现大数据的多类型图表可视化展示、高效关联分析和人机决策交互[4]。第四,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应以数据价值的全面发现和可视化精准展示为目的。因此,数据分析员应控制好可视化分析系统在价值发现和可视化展示间的平衡点,不能过于强调数据价值发现而忽视可视化展示的有效性,也不能片面强调大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形式而影响大数据的价值发现。
13 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运营管理的可视化分析需求 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运营管理具有系统结构复杂、服务负载突发、故障定位困难和问题描述不准确的特点。如何通过可视化分析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运营复杂数据的分析,并以可视化形式全面、完整、准确和清晰地展示出来,是图书馆有效发现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隐藏的价值、明确服务系统运营状况、准确定位系统故障和优化系统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
首先,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可视化分析应加强运营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数据可视化分析和数据价值可视化表现3个方面的内容。须将大数据统计、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仿真学等技术结合,全面、准确和实时地以视觉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数据中心系统运营大数据中隐含的知识,为图书馆系统管理员和服务系统平台交互,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决策、交互和反馈控制支持。其次,读者群阅读需求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不可控性,庞大的读者群在同一时段突发的阅读需求,会导致图书馆服务数据传输网络负荷快速增长,使服务数据传输网络拥塞和运营成本急剧攀升。因此,图书馆应通过部署可视化分析工具实现对服务网络的监控、分析、评估和预测,支持管理员通过提前决策、快速部署来避免未来服务高峰网络拥塞。第三,数据中心系统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运营风险是图书馆应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数据中心系统功能和结构复杂度的不断增长,其系统漏洞、安全威胁和运营风险可控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通过可视化分析系统来发现漏洞、识别漏洞、定位漏洞和评估风险,是图书馆提高数据中心系统安全性和保证读者个人隐私的关键[5]。
14 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需求 读者阅读个性化需求的发现和个性化服务QOS保证,是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应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传感器网络设备、阅读终端运营数据和读者阅读满意度反馈等数据,图书馆能够有效获得读者阅读的内容、阅读群体关系、阅读习惯和移动阅读路径,以及读者对关注内容的有效访问次数、回访者与新访问者数量、不同读者群关注度、间隔访问天数等,最终可准确判断个体读者和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其次,随着个性化服务的深入和读者个体数据的激增,传统的依据读者服务需求建模、提前汇总数据和提取数据分析结果的作法,因可视化图表静态、建模方法预先设置、报表内容不可实时调整、分析员不能动态修改和完善模型,而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服务高效、实时、定制和快捷的需求[6]。第三,可视化分析系统还应满足图书馆管理员即时、简单和交互式分析的需求,而不需要图书馆馆员具有专业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知识,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支持馆员自主决策的可视化分析报告和图表。第四,面对读者个体特征数据海量、快速递增、动态变化和低价值密度的特点,可视化分析系统应采取轻量建模和构建N个视图的方法,确保系统能够随着读者个体数据的导入而实现即时分析与可视化展示,支持使用者根据分析需求实时调整大数据分析的维度和度量计算方式,保证分析结果系统、准确、实时和直观。
15 图书馆对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
百度百科对数据可视化思想的定义是“将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项作为单个图元元素,通过抽取的数据集构成数据图像,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加以组合,并以多维数据的形式通过图表、三维等方式用以展现数据之间的关联信息,使用户能从不同的维度以及不同的组合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观察,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因此,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工具应以服务图书馆员的用户服务决策需求为核心,具有可视化分析过程数据实时更新、系统易于操作、数据知识多维度展示、支持多数据源和数据库的特点。其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示应具有多视图整合、所有数据视图交互联动和强大的主屏显示功能,可根据数据价值展示需求,实现主从屏联动、多屏联动、自动翻屏,以及展现内容的快速查询、缩放、切换功能。第三,可视化分析系统应具备高性能内存分析架构,可根据图书馆员的工作特点、决策任务和分析需求定制系统工作界面,有效实现图书馆智能管理和分析能力的完美结合[7]。此外,还应支持图书馆员通过个人移动数据终端完成移动可视化分析,实现图书馆内不同部门间的可视化决策共享和联动。
2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流程与应用策略
21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流程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应支持绝大多数主流操作系统平台和多种开发语言,可以无缝嵌入到相关的应用系统之中,能够根据可视化分析的内容、对象和结果需求,帮助图书馆员采用不同的大数据分析模式和方法开展可视化分析,并以多种展现方式实现大数据价值和大数据关系的表现。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图书馆通过视频监控器、传感设备、服务器监控设备和阅读终端等大数据采集设备,完成对用户服务系统运营、读者阅读需求和行为、阅读终端运行状况、服务市场竞争环境大数据资源的采集。其次,可通过大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图书馆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的准备、噪声过滤和标准化模式转换,在有效提高大数据价值密度、数据可用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传输至大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第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可通过身身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其他应用系统实现紧耦合或松耦合。依据分析对象的数据总量、类型和决策需求,通过关联分析、时序分析、列表分析、路径分析和群组分析等方法,科学、准确、快速和经济地挖掘图书馆大数据价值和发现大数据之间的关系[8]。可视化展示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交互性和表现多样性,能够辅助图书馆员完成各种图表的操作和静态、动态图形展示。此外,还应支持不同部门的图书馆员和第三方服务商在获得相应数据库访问权后,通过简单的网络参数配置完成数据库的连接、模型定义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共享展示。
22 图书馆员可视化分析的知识发现与获取过程
图书馆员可视化分析知识的发现与获取过程,是由计算机可视化分析系统与图书馆员对大数据的共同作用、交互和分析而产生。计算机负责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而图书馆员则负责大数据知识的获取、识别、修改和完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计算机可视化分析系统负责对所采集的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系统建模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输出。知识通常隐匿在图书馆大数据库存储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图书馆员通过构建科学、高效和简单的分析系统模式,实现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分析和价值挖掘,并以人机交互可视化展现的方式传输给图书馆员,通过图书馆员对大数据可视化展示信息的识别而最终形成知识。由于图书馆员的认知能力具有主面性、片面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通过知识验证过程对所发现的知识进行证明、分析和总结。同时,依据知识验证的结果提出新的科学假设,经过若干次验证循环和后知识产生循环,进而获取科学、正确、可靠和易用的新知识[9]。随后,通过数据传输接口将获取的知识反馈给计算机可视化分析系统,最终提升可视化分析系统的数据处理、分析建模和可视化展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3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应用策略
231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的功能构建
可视化分析平台应满足图书馆决策层、数据分析员和管理员的大数据分析、决策需求,具有平台界面可定制、操作简单、无缝对接任何数据源和分析结果直观可视化展现的特点,能够帮助图书馆完成服务市场环境数据、读者阅读需求与变化趋势、服务风险控制与预警、QOS和读者满意度保证、KPI(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服务系统运营效率、CRM、精准营销和业务流程等多业务领域的可视化分析服务,可为图书馆提供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员工层次和工作流程的可视化决策支持。其次,分析系统应具备先进的内存分析引擎,支持大数据的动态整合和直观的数据分段、分层划分,操作人员可通过简单的拖放而建立数据关系和过滤喊声。此外,系统还应根据用户可视化分析的实时性和复杂性特点,支持大数据的动态和静态可视化分析。分析员可根据实时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结果,满足图书馆服务对读者QOS保障、系统运营安全与效率管理、读者阅读需求变化等应用的时限需求[10]。第三,可视化分析系统应具有较强的语义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关联分析、时序分析、列表分析、路径分析和群组分析能力,可为用户提供管理层决策界面、自助智能分析与查询、电子报表、多维分析、移动商业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报告、数据价值挖掘、ETL(Extract-Transform-Load,数据的萃取、转置、加载至目的端的过程)和数据调度等服务。
232 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应坚持技术开放的原则
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应坚持技术开放、系统集成、统一平台和统一管理的原则。首先,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部署应支持UNIX、Linux和Windows等世界主流系统平台、应用服务器和中间件。可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间移植,支持用户通过浏览器、应用程序和显示终端访问,具有较强的系统独立性和软、硬件兼容性。其次,由于图书馆大数据库存储海量、多类型的特点,可视化分析系统应支持对国内外主流关系数据库(Oracle、DB2、Teradata、SQL Server、Sybase等)的配置、访问、查询、下载和存储等操作[11]。此外,还可根据分析对象的数据复杂度、类型和维度,支持对多维数据库的多维OLAP(联机分析处理),确保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和数据价值表现的多维性。第三,分析系统平台应坚持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并给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CRM系统、第三方大数据库和其它应用平台预留足够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接口,保证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易于和第三方平台、应用程序集成[12]。第四,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应支持分析员的个性化定制操作,有效降低分析系统在特殊环境下对硬件资源的性能需求,支持图书馆员通过移动PC等设备,实现大数据的移动分析与可视化展示、数据共享和数据查询等功能。
233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功能构建应坚持高效、智能的原则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应坚持高效、智能和自动化的构建原则,才能有效提高分析平台对数据价值的发现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图书馆数据分析员的工作量和大数据分析成本的投入,为图书馆管理和决策活动提供精确、实时、经济和便捷的可视化大数据决策支持。
可视化分析平台与大数据库安全、高效、快速和直接的连接,是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平台有效融合数据结构差异、精确发现数据关系和实时开展可视化分析的关键。因此,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应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与大数据库、多维数据集、文件和电子表格的直接连接,确保可视化分析系统无需编程和预先参数设置,即可实时、动态地发现大数据库数据的内容、结构和关系变化,通过有效下载、整合大数据而完成动态变化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其次,当拟分析大数据资源总量有限、静态和结构简单时,图书馆员可通过在馆员个人终端电脑上安装可视化分析平台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大数据的可视化移动分析。而当大数据资源海量、结构复杂和动态变化时,可视化分析平台应支持图书馆员将大数据传输到可视化分析共享服务器上,由高性能可视化分析服务器或者多台用户端设备,共同完成复杂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传输到图书馆员客户端上显示。第三,可视化分析平台还应具备较强的人机交互性。可视化分析平台通过对服务器运行日志、系统安全漏洞和风险监测数据、数据中心硬件设备运行效率数据、服务器负载变化等大数据的分析,将结果以动态的图形、表格等方式展示出来,管理员依据分析结果对服务与安全管理系统的参数进行设置和修正,最终通过智能化反馈控制有效保证服务系统性能最优化[13]。
234 可视化分析应以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为中心
满足读者阅读和服务保障任务需求,是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构建、运营的中心工作。首先,图书馆应利用视频监控设备、读者阅读行为监控服务器、传感器网络和第三方运营商API接口,全面、准确、即时和便捷地采集与读者阅读活动相关的数据。通过对所采集的读者相关数据的选择、噪声过滤和价值发现,为每一名读者构建属于自己的小数据库,依靠小数据全面、准确地展示读者的个体特征和阅读活动信息[14]。其次,对读者个体的可视化分析应基于图书馆小数据库资源,实现从经验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分析系统通过对读者行为的可视化描述和过去行为的回溯、分析与判断,在有效过滤噪声行为数据后,准确、清晰地表述出读者内在的个体阅读需求和所处阅读群体的阅读意愿。有助于图书馆将具有相似特征和需求的读者划分为一个大的读者群,通过采用为用户群整体定制的服务方式而有效降低成本。同时,在严格控制服务成本的前提下,以个性化服务保障模式来满足个体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服务需求。第三,读者个性化阅读服务具有个性化、持续性、多样化和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点。因此,图书馆对读者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分析,应坚持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相结合、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相结合的原则,准确、实时地发现读者新需求的产生和需求变化的总发展趋势,以便更科学地做出大数据服务决策和提供服务。第四,读者行为大数据可视化分析过程应以有效保护读者隐私安全为前提,不能片面强调可视化分析科学性和准确度而侵犯读者隐私,由读者决定自身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决策。
3 结束语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已成为图书馆生产资料组成和服务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安全、高效、经济和快速地挖掘大数据价值,并将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图书馆基础设施构建、读者个性化阅读保障、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模式变革中,成为关系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和读者QOS保障有效的关键。当前,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是图书馆精确发现数据价值,将所发现的数据价值转化为知识和决策依据,并以可视化形式直观展示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建设、应用中,应从自身大数据应用的实际状况、读者服务保障的内容和标准、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大数据分析需求出发,和第三方共同开发出符合自身环境特点和大数据应用模式的可视化分析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与图书馆员、大数据与读者、大数据与图书馆之间的“零距离”,才能为读者服务全程提供安全、精确、经济和便捷的大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4]。
参考文献
[1]代双凤,董继阳,薛健.科学计算中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与应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3):275-281.
[2]王宇灿,李一飞,袁勤俭.国际大数据研究热点及前沿演化可视化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3):282-293.
[3]游进国,杨卓荦,胡建华,等.一种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多维可视化分析框架[J].计算机工程,2011,37(19):26-31.
[4]何非,何克清.大数据及其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60(1):1-12.
[5]牛春华,李慧佳.基于WOS数据的活动理论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2):99-104.
[6]张志强,何文春,朱江,等.基于B/S架构的雾霾专题数据可视化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14,32(s2):140-142.
[7]孙宁伟,赵瑜,刘勇,等.TVBRT:一种基于Radial Tree的具有度量属性的多变元时态数据可视化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4,41(6):5-11,17.
[8]李久松,常晓峰,田丰林,等.海洋和大气数据多模式动态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海洋科学,2014,38(1):10-14.
[9]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9):8-15.
[10]周晓分,黄国彬,白雅楠.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的对比与数据预处理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3,57(23):64-72.
[11]郑伟连,杨敏洁,刘睿,等.基于MBD的检测数据和三维模型关联与可视化技术[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4,50(6):11-14,35.
[12]刘金硕,程力,王丽娜,等.利用CUDA的剪切波数据三维可视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11):1271-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