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中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港中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港中学

新港中学范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创新方法

一、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孔子最早提出要“因材施教”,这里就蕴含着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类知识,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钢琴教学中尤为明显。钢琴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取得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持续而长久的兴趣和热爱。对于低龄人群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正处于一个最强烈的阶段,钢琴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将低龄人群的好奇心转化为对钢琴学习的浓厚学习兴趣。如何运用适当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使得钢琴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变成了前期教学的重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钢琴教学的前期阶段,更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钢琴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学员进行兴趣引导和心理建设,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钢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应用科学方法的必然结果。

二、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情绪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提高成就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们把整首钢琴曲都弹下来,不要一小段一小段的练习,少练习技艺,多弹奏乐曲,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不会感到厌烦。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采用西方的教材。学习西方的钢琴教材等同于学习西方的文化,孩子们会有水土不服的感受。不如从浅显易懂的儿歌开始,这样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弹起来也更有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钢琴教学中增加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环节,音乐鉴赏课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无论哪个年龄段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基础练习,轻视弹唱伴奏的现象。如果在教学环节中能够从早期就引入自弹自唱和简谱、五线谱的即兴伴奏等课程,就能够使得学生在钢琴教学环节中更加有参与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钢琴教学中增加合作学习模式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主要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在接受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是有的,在社交需求方面有所缺乏。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钢琴教学大多采用独立演奏这样一种形式,强调训练学生独立表现音乐的能力,而孩子长期一个人练琴,时间久了之后产生孤独感,容易对钢琴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钢琴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合作学习模式,采用四手联弹、八首连弹、双钢琴联奏等形式。这样可以产生很多好处。

(三)发展赏识教育,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强调鼓励教育、赏识教育,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性格外向热烈奔放,有的沉稳内敛,性格外向,所以每个人适合弹奏的曲目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乐曲题材。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快乐教学,每次教学时间30分钟比较合适。时间过久,孩子就会产生厌烦、暴躁的情绪。当孩子不想练习的时候,不逼迫去练习,那样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主动想练琴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引导孩子主动练琴。

(四)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激发创造思维首先需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这里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等。钢琴小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一是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钢琴演奏本来就有即兴演奏在里面,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教材去教学,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在正常练习之后给它们一段自我发挥的时间,哪怕弹的不好,也不要去批评,给孩子一点启发。适当的启发练习有助于孩子发泄自己的压力,宣泄自己的情绪。二是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比如在钢琴教学中增加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对不同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设定,强化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学习。钢琴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三、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常见问题及解决方式

在钢琴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学习的内容,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

(一)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创新方式不被家长接受

很多学习钢琴的孩子往往不是自己的本意,是自己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家长培养孩子钢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郎朗、李云迪那样的表演者。但是像“郎朗”这样的天才几十万人当中也就出了一个。原因在于填鸭式的教育,没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们把学习钢琴当成了一份工作,一个任务去完成。在钢琴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中应用创新方式,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从长远的角度上较好,然而却难以得到家长理解,甚至引发教育冲突。作为钢琴教学老师,不能因为害怕家长不接收而不采用创新方法,在教育方式上,一方面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家长心理,和家长沟通,使得创新教学方法得到家长的理解。

(二)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让步于钢琴技巧类课程

钢琴教学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许多钢琴教师往往开设一定的自弹自唱、即兴伴奏、音乐鉴赏课程,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应用于钢琴教学的实践表现。但这类课程的比例相对不够,主要是因为钢琴教学和钢琴考级相关,很多学生参加钢琴教学就是为了考级,更重视技巧类课程,因此在实践中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常常让步于钢琴技巧类课程。钢琴教育者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重视对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配音,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的音乐素质。比如音乐鉴赏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领悟力,从而阻碍演奏技巧的提高。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新港中学范文2

关键词 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大纲 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学课程是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和思维方式,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目前,随着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全面的教与学互动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发展。但是,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使用缺乏相关的探讨,没有体现或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仅仅依靠改变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设计才能最终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1 传统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编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由教师负责编制教学大纲,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教师主要基于自身教学的角度设计课程中的活动和任务,而很少说明学生在课程中应达到的目标,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的能力目标阐述不够明确和具体,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无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向学生发放大纲的很少,造成学生并不知道或不清楚教学大纲,学习缺乏目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1.2 大纲编制内容涵盖面有限

目前课程教学大纲主要作为教师课程教学的参考和指导,教学大纲主要涵盖的范围包括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地位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考核方法等。对于学生需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成绩评定标准等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因此学生无法明确教师的具体要求,也无法主动构建知识。

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三要素:①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设计

一份有效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大纲应达到以下基本的目标:②明确学生的责任;明确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清楚地说明预期的目标和学习成果;建立评价的标准程序;使学生熟悉课程逻辑;建立师生交流的模式;提供学生难以获得的阅读材料。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大纲除了包含传统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还应具备以下内容:

3.1 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我们希望学生由于完成了学业而应该知道、理解和会应用的内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克兰·肯尼迪(Declan Kennedy, 2007)。学习结果应该是具备可操作性的目标,它是可以被测量的。课程学习成果应该比较明确,越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操作性就更强。在学习成果描述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明确的动词来描述(例如理解、解释、比较,评价,分析等),而且课程的学习结果应该与课程的内容、考试和其他评估方式之间具备清晰的联系。

国外学者认为学士学位水平的学习成果可归结为五个因素:③对所学习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解;在有逻辑的辩论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上述知识;收集和处理数据并指出其中含义的能力;掌握交流技能;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描述,可将经济学的学习成果概括为5个方面,如表1所示。

3.2 学生责任和教师责任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大纲中,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应承担的责任。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提供课程讲义、提供专业术语表,列出学生可以获得有效信息的专业网站和数据库,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列出不同的补充阅读资料。学生责任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按时出勤等要求。在大纲中应明确学生课前应该准备的资料,课中需要参与的活动以及课后要完成的作业。

3.3 量化的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中,评价方法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以便给学生定级或分类,评价往往在教学之后进行,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做出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突击的现象。而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中,评价是基于日常学生表现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这种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和给予鼓励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评价应与学习成果相关。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指导,并直接与学习成果相关。多元的评价方法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而且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占60%,后者占40%,同时终结性考核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试题应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基于以上要求,对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多元化的设定,如过程学习文件、论文、演讲等。如表2所示。

(2)评价应建立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特别是在评价非客观性的试题或任务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没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程大纲的设定过程中要将这一点贯彻始终,只有明确了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向学习者阐明教学目标和相关的考核方式,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不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教改项目“经济学大类平台课教学改革研究”

注释

① 顾通达.主体教育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J].教学研究,2012(12):299-300.

新港中学范文3

答: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课程面向全体中职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国现有二千万名左右的中职在校生。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比普高学生多,情绪两极性的表现也较为明显。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校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一项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省市近20个地区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校生的调查发现,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今年初,又颁布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从政策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这个《大纲》还是教育部向各级各类学校颁布的第一个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德育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的内容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保证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说,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问:中职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确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针。我们既考虑到与初中思品课的衔接,又要充分体现出中职特色。《大纲》规定中职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悦纳自我,健康成长”“和谐关系,快乐生活”“学会有效学习”“提升职业心理素质”。五方面内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要围绕学习环节、活动和体验环节以及实践环节来安排。

问:《大纲》强调心理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指出要“加强活动和体验的环节”。您怎么看待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活动?

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各种活动为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研究表明,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是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中职生在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中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过程。其次,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助过程。只有在活动氛围和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把整个身心都融入活动中,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自助的目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实现有趣、有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就必须加强活动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活动是心理训练,就是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问:根据《大纲》的精神,您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材编写有何建议?

答:根据《大纲》,心理健康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可以按大纲的编写次序,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教材编写,要着力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着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内容上加强与学生现有的心理实际需求和求职就业的心理素质的联系。特别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好面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思想准备。中职一年级以心理健康知识、学校环境适应、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潜能开发为主要内容;中职二年级以成长和生活中的自我意识、职业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中职三年级以认识职业和培养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训练为重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

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有哪些评价方式?

答: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要对学生从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可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

问: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学科化倾向。即把心理健康当作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概念、理论。我们认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必要的,但反对那种把课程理解为普及心理学知识,甚至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考试的学科化倾向。因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根本目标是应用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来解决中职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医学化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的领导、教师有这种看法,会误导学生认为只有患心理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现在的人都重视保健,不是生病了才去看病,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是这个道理。据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中职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学习、成长、生活、职业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些适应性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要任务。

片面化倾向。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心理辅导,如果教育对象片面化,就成了针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时候片面地选择一年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但实际上二三年级、特别是即将上岗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需要心理辅导。

新港中学范文4

想要提高幼儿钢琴教学的质量,就要从现在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调整。现阶段的幼儿钢琴教学问题,大多数的问题原因都是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幼儿期学生心理,单方面的重视教学,不能与学生做到有效地互动。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学说,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师可以更加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学习特征,通过这些特点来进行儿童教学,设计出更加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才能够使得日常的钢琴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钢琴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师加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更加了解幼儿学习时的心理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幼儿钢琴的教学水平,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到教育心理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

1、培养幼儿学习钢琴音乐的兴趣

现代教学最常用的说法就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用让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开展,尤其对与幼儿学生,只有提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教育心理学最认可的方法就是通过兴趣来推动人的学习,并且为学习提供强大的支持力。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幼儿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中,讲述不同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认识曲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乐符的形状,通过乐符的排列的不同来讲述不同的故事,这样能够通过新奇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用故事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曲谱。良好的兴趣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幼儿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榜样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幼儿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外界的肯定,并且他们会为了肯定做出很大努力,这个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获得教师的表扬,他会做的更加优秀,而且其他孩子也会消防他的行为来获得肯定。在幼儿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样方法,不是采取批评教育,而是表扬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也不能不管不问,这时候的孩子好坏观念分辨弱,很容易把一些有不好的习惯的孩子当成榜样来学习,教师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对榜样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钢琴的知识与经验积累需要长期的练习,这样的枯燥工作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支持,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而且,教育心理学认为,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最易养成,并且可以跟随人的一生,加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对孩子发展影响深刻。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孩子意志力的养成。

三、结语

新港中学范文5

【关键词】钢琴教学 心理因素

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学习状态和演奏状态所触发的效果是不同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技术、心理、修养等层面的培养,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演奏。良好、专注的心态不但有助于提高演奏效果和水平,也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演奏者希望在演奏时能保持良好状态,准确地把握钢琴作品的意境、情感,因此,演奏者应当认识到,在演奏前就要充分做好心理准备以及心理调节工作。

一、理解并掌握钢琴技艺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天赋,提升学生钢琴技术动作的掌握及理解。钢琴是一种注重表演形式的艺术类别,其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教学内容面前,教师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表演技巧。以以往的钢琴教学为例,教师教学过于机械化,使得学生在一个生搬硬套的环境中被动接受。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难以对学生钢琴能力的生成起到促进作用,更无益于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长远发展。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灵活多变的手法,注重技巧的训练。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对每一个动作要领的把握,控制学生力量的发挥。力量动作到指尖的前提是腕、肘、肩等身体部位的放松,放松绝对不是“绝对放松”,否则便成了“松懈”。钢琴弹奏时,学生常常会出现紧张情绪,影响钢琴表演效果的发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和放松形式来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钢琴前做一些肢体练习,如走路时双肩自由摆动,可使肩部到指关节都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等。这种良好的动作规范会逐渐成为学生的一个行为习惯,在今后的演奏中会自然而然注重这些演奏细节。教师应在课堂上不断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动作习惯和力量习惯,这是非常必要的。相反,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演练,只会使学生对挺和僵、松和懈缺乏深刻理解,不能完全领悟个中的技巧,仓促中就很难正确运用肢体力量。

二、用钢琴音乐的审美思维去丰富演奏的内涵

钢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很多内涵部分无法通过语言或者其他形式传达。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融入一些情感。学生要保持一份良好的钢琴演奏心态,同时,钢琴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艺术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对钢琴音乐的理解不断地积累音乐技法,激发创造热情,表现出更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三、调动学生心理因素,提高钢琴学习效率

在钢琴的学习中,心态是真正能够引导和支撑学生演奏的动力和源泉。在众多影响钢琴演奏效果的因素中,心态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前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相关的心态培养教学。通过心态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够较快地找到演奏的感觉,从而完成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当然,这种心态是自然的,一种源自作品的动力。学生在演奏大量的钢琴作品后,艺术理解力逐渐加深,自我艺术气质得以培养和体现。科学合理的心理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钢琴学习的效率。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词正是《阳关三叠》中的词句,广为流传后被录入乐府。如今又被谱入钢琴曲,可见诗词是多么华丽感人。这首曲子总共包括三段。音乐的层面,最后一段是,整个曲子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学生在演奏时要紧紧把握乐曲的丰富情感,从心理上要有对于音乐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容易摆正演奏的心态,达到演奏的最佳效果。

四、需要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心理

新港中学范文6

一、听觉在认识上的两个层面

1、直接听觉

直接听觉是指大脑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耳朵,直接接收到大千世界的各种声音。其中有自然界发出的,有人为发出的;有悦耳的声音,也有噪音。但不论是哪一种声音都会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一旦需要它,可随时从大脑中提取,并进行加工。如曲艺中的口技艺术,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2、间接听觉

间接听觉即内心听觉,又称内在听觉。它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当需要某种声音时,可立即从记忆中提取。二是当人们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需要宣泄时,大脑把记忆中的声音提取出来,并重新进行组织、加工,以符合自己表达感情的需要,也就是创作。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之所以能在失聪之后继续创作出不朽的名作,全凭他有卓越的间接听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音乐艺术创作中的内心听觉比直接听觉更重要。

3、直接听觉与间接听觉的关系

直接听觉是间接听觉的基础,间接听觉是直接听觉的高级形式。我们就是要通过训练把直接听觉发展为间接听觉,并运用其指导钢琴演奏,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通过耳朵倾听各种声音,并储存在大脑中。在弹奏之前提取它们,通过想象,设计出自己需要的音响效果,然后指导和控制手指去弹奏。进行到这里并未结束,还要检验、校对弹出的声音是否符合自己的设想。如果不符合再进行修正,这样才能最终奏出令人满意的声音。

二、钢琴教学中听觉训练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重要性

钢琴表演技术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演奏者对作品的技术和艺术的把握,最终体现在对音响的审美创造方面,这就对听觉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所有的音乐要素都需要演奏者通过听觉来进行整合。演奏者在进行钢琴独奏时,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充当指挥并用双手驾驭,以达到交响乐一般丰富的音响效果。其中除了需要高超的技巧以及独特的审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外部( 耳朵) 与内部( 内心) 听觉。所以,听觉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听觉训练的第一步,是要打好钢琴演奏听觉训练的基础。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放松自然地弹奏钢琴,在演奏过程用听觉来鉴别弹奏方法和声音状态是否正确;其次,要对节奏脉动有一定程度的内心感应,这样才能够把握音乐内在节奏运动的韵律和惯性,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不仅如此,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耳朵去辨别音值的长短,如何更好地运用踏板,使音乐更加丰富、更加悦耳动听。踏板是钢琴弹奏技巧的灵魂所在,踏板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多听些音响资料,参照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版本,提高对踏板功能的感悟力,演奏时才能尽可能将踏板的功能发挥到极至。

听觉训练的第二步,是内心听觉与演奏记忆。背谱演奏是学琴者必备的能力,它贯穿钢琴学习各个阶段的记忆思维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细的内心听觉过程。学会背谱演奏,标志着大脑在完整记忆音乐进行的同时,能够较为严密地控制情感和演奏动作。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反复强调耳朵在演奏过程中的监控作用,一定要负起对音乐总体音响效果把关的责任。为了使演奏严谨而有激情,同时又更加符合作曲家的表现意图,演奏者应该从理性的听觉角度对作品进行符合规律性的技能驾驭和审美创造,以避免不适当的夸张和错误的诠释。

2、存在问题

我们很多学习钢琴者都有较高的演奏技术,为什么演奏的作品总是不尽人意呢?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良好的听觉和内心听觉,缺乏对声音的想象力和钢琴演奏上的控制力。有些人只顾着弹奏,根本不去倾听。他们认为曲子弹好的标准似乎是只要有速度,不间断、完整就行了,以至弹了错音都浑然不知。少数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聆听自己的演奏,保证一定的弹奏质量。但他们没有养成好的听觉习惯,一旦离开了教师就变了样。这说明他们对音色变化的感受及控制还不稳定,没有在内心形成各种音色的概念。这必然会影响我们内心听觉的形成和内心对音乐想象力的发展,在我们学习钢琴作品时,就不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性质来选择符合作品要求的触键方法,获得较为准确的诠释。一个对音乐缺乏想象、追求的人,势必会在演奏中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盲目性,所演奏的作品是缺乏艺术生命力和音乐活力的。目前,这是我们学琴中的最大障碍和弊病。

钢琴的音色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如果不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点,那就失去了弹钢琴的意义了。钢琴所发出的原本声音,即基本音色是圆润、饱满、通畅的声音。钢琴的原本声音是由连音、跳音、非连音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的。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以这三种音色为基础进行变化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将钢琴的三个基本元素比喻成美术中的三元色――红、黄、蓝。把它们相互搭配就能调出各种颜色,绘出绚丽多彩的画卷。这个比喻是很形象、很恰当的。只要正确掌握了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发音要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手指触键的部位,动作,速度,力度,就能奏出千变万化的音色。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依靠听觉时刻检查自己弹奏的发音,不断提高耳朵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提高手指触键的控制力。我们要不断地去探求、摸索、修正钢琴发出的音响,追求作品所需要的音色,将作品的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

(1)要听,认真地听、细致地听。不但要听高水平演奏的钢琴曲,还要聆听其它艺术门类(如弦乐、管乐、民乐、交响乐、歌曲、戏剧等)的作品,并将它们的音响记于“心”中。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火车声、鸟鸣声也是我们必须聆听的。经过长时间的聆听,在我们心中积累了丰富的音响,就会在大脑里形成(下转第30页)(上接第27页)音乐模板,最后运用于钢琴演奏之中。

(2)要唱。在有了一定的声音信息积累后,就应该试着模仿这些声音。通过反复的吟唱、哼唱、默唱钢琴作品的主题及各声部旋律,使大脑建立起音乐的逻揖思维。唱时必须带着感情,对于连、跳、强弱、节奏、速度等都应尽量唱得准确,把整个作品溶于自己的心中。只有将乐曲完整地唱出来了,内心才有深刻的体会,演奏时就能深刻自如地表达作品了。

(3)要养成正确的练琴习惯,即边看、边弹、边听、边想,充分调动各种感觉神经,有目的地控制演奏器官进行弹奏。首先要仔细观看乐谱,并在大脑中预想出相应的音响效果;再选择适合的触键法后奏出;并用耳朵来检验效果,然后再修正,再检验,这样才能使钢琴作品演奏得完美。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