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涉农企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1

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沼气是指利用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植物茎叶以及杂草等为原料,通过密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厌氧发酵、分解,制取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沼气利用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有机融为一体,通过“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使得经济链、生物链、生态链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良性运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了资源,成为解决农村生态、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载体,推动着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效改善农村用能结构

沼气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一种气体燃料,它是由植物残渣、动物粪尿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经过某些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与化石能源相比具有无污染、清洁、可再生、多效、廉价的优点。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适宜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交通相对不便的农村地区使用。据测算,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养猪5―10头,就可建一口与猪舍、厕所连通的8―10m3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实际可利用沼气500―550m3,可以解决全家当年90%左右的生活用能,相当于减少薪柴消耗2吨左右,保护3―4亩林地免遭砍伐,或是节约用电800度、标准煤0.4吨、液化石油气0.25吨。与液化石油气相比,年可节省燃料费用600元左右。因此,利用沼气做动力燃料,清洁无污染,制取方便,成本又低,既能为国家节省石油制品,又能降低作业成本,开辟了新的动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改良土壤,促进种植业发展

由于人畜粪便及秸秆经过密封发酵后,在生产沼气的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沼肥和沼液,沼肥和沼液中因存留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某些植物激素和对病虫害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质,对各类作物均具有促进生长、增产、抗寒、抗病虫害的功能。

沼液是一种速效的液肥,用于果树叶面喷施,收效快,利用率高。叶面长期喷施沼液,可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分化;花期喷施沼液,可提高座果率;果实生长期喷施沼液,可促进果实的膨大,提高品质和产量。试验表明:柑桔叶面喷施沼液,产量增幅可达到9.3%―27.5%,果实增大,表皮光滑,颜色鲜艳,病斑较少;施用沼肥的柑桔比常规方法种植的柑桔含糖量高出40%。农作物种植有关试验表明,采用沼液浸种技术,可促进水稻增穗,增加结实率,增加种子千粒重,增加产量6%―10%,还能有效控制水稻的稻叶蝉、稻飞虱、纹枯病、小球菌核等病虫害;玉米施沼液肥,产量增加5%―8%;用沼液浇施白菜,比用常规方法提高产量20%,而且提前一周上市。

将被烧掉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加入沼气池密封发酵,既能产气又沤制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扩大了有机肥料的来源。充分利用好沼气,可使有机肥料成倍增加,带动粮食、蔬菜、瓜果连年增产,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产品鲜嫩无污染,总体生产成本下降。沼气技术的推广利用,使广大农民可以将自家产出的沼肥直接用于家庭种植业,为大面积使用有机肥料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改善卫生条件,提高健康水平

发展利用沼气技术是卫生环境工作的一项重大变革,发展利用沼气技术,沼气池、厕所、牲畜圈栏联在一起建设,粪便直接入池密封发酵,取消了露天茅坑,消除了臭气,减少了蚊蝇孽生地。沼池中的粪便经厌氧发酵处理,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以减少95%左右,其卫生效果目前在农村没有其它处理方法可以相比。使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代替清水冲洗畜禽圈舍,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这不仅使农民居住的环境卫生大有改观,而且还能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为搞好农村除害灭菌工作找到新的途径,有利于减少和控制畜禽疫病的传播。

(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沼气技术,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沼气替代薪柴,保护了森林植被,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以沼气代煤,减少了煤生产、运输和燃烧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施用沼肥和沼液,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化学污染。据调查,在燃用沼气室内,一氧化碳的浓度比燃煤降低80%,二氧化碳浓度降低60%,二氧化硫浓度降低80%,飘尘浓度降低90%,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沙、保护农田等功能,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测算,建一口6―8m3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约薪柴2吨。

沼肥和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是富含多种养分的活性肥料。畜粪等经沼气池发酵后肥效可提高1.5―2倍。一个沼气池年产沼肥15吨左右,肥效相当于1.5吨商品复合肥。而化肥所不能比拟的是,沼肥能有效地改良土壤。连续施用沼肥1―2年,土壤团粒结构好,孔隙度增加,容重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全氮全磷及有效磷均上升,有利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良好生长,抑制病虫去的发生。沼肥沼液用于水产养殖,能改善鱼类生长环境,为水生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农户普遍反映,有了沼肥的生物作用,化肥、农药、动植物激素、抗生素等化学物质可以不用或少用,从而产出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取得更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五)创造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个沼气池就是一个“致富池”,沼气综合利用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搭起了一座天人合一的桥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多方面的社会效益,最佳的生态效益。

一个8m3沼气池,一年节省燃料支出600元,节省化肥、农药支出500元,节省劳力75个(折1500元),直接经济效益2600元左右;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公共卫生,防治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农业部成都沼科所专家所估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的四倍计算,一个沼气池的综合效益可达13000元。

二、当前农村沼气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沼气池的累计量达1700万口,并且以每年200万口的数量在递增,沼气的推广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总理在2006年“两会”期间特别提出发展农村沼气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要求各个地方都应把为农民建设沼气当作政府的一件重要大事来抓。在实践的过程中,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积极创新,开发出多种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林等等,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在当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规划,无序发展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户用沼气池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池户各自行事,沼气池建设没有与农村整体建设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统筹考虑,无序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重沼气池建设,轻建后管理

一些地方为完成沼气建设计划任务,在前期建设上花了很大人力物力;但在建成后的使用管护上缺乏必要的措施。随着大规模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技术服务工作和设施管理问题也必须提上日程。虽然大多数沼气池都建在农户庭院中,并由农民自己管理,但总还要考虑一个专门维修、保养问题。我国前两代沼气池没有成功推开,既有技术不过关的原因,也有后期维护不当的因素。所以,管理与维护也不可小视,这是关系沼气池长期良性运转的保障。

(三)重沼气使用,轻综合利用

农村沼气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其好处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各地虽然在宣传沼池的综合利用上做了不少的工作,但不够深入、不够广泛。农村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沼气建设的认识上,对沼气新技术缺乏了解,只知道沼气能够点灯做饭,不了解沼气、沼渣、沼液的其他功能,更谈不上综合利用。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沼气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与档次

部分建池乡村,沼气设备无处买,出现故障无处问,使用技术无处学,农村沼气培训与服务体系几乎空白。部分沼气设备生产企业制造业比较落后,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技术研制及创新能力缺乏,先进技术引进意识薄弱。同时,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及实施单位没有足够的集聚效应,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一些沼气发酵机理还没有进步解决等,这些均影响沼气产业的发展。

(五)相关法规与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与制定

如部分沼气设备生产的税收能否进一步优惠,能否加大沼气相关技术的研制经费与技术力量投入,沼气发电并网的价格确定等。

三、科学发展农村沼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沼气的发展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沼气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建池、改厕,才能形成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首先,要向主管农业的各级领导宣传发展农村沼气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其次,要向农民兄弟宣传沼气的好处与使用技术,增强发展沼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关心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支持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法规,政策调控

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作为产业还未完全成熟,故国家相关法规及政策应对其倾斜,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调节,要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加以引导。有学者建议:规定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物必须要进行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要配套生活污水厌氧净化系统,国家实行资源环境成本货币量化,加大对污染的惩治力度,出台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若干规定,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村能源推广机构建设,实行积极的投资融资政策,建立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等等。

(三)综合利用,发挥效益

效益是沼气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全国还有不少地方没有开展沼气、沼液、沼肥的综合利用,沼气池的效益末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此,必须跳出就沼气论沼气的传统思维,以建设生态家园的思路来定位沼气、发展沼气,研究开发沼气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推广沼气贮粮、水果保鲜、沼液浸种、喂猪、叶面喷施,沼渣种植食用菌、养鱼等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气利用范围,使沼气在生态家园中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四)创新机制,搞好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是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沼气服务体系只有实行市场化、物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运作,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科学发展农村沼气要跳出沼气抓沼气,要拓展外延,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小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加速沼气产业化发展。同时鼓励在部分乡村积极发展沼气协会,通过协会为广大沼气用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设备维修、沼气设备供销等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德金.新形势下农村沼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5).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2

改革开放使花园村人解放思想,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寻找摆脱贫穷的出路。改革开放近30年的花园村致富道路实践表明,创办企业是改变贫穷村的正确出路。

民营企业的成功之路

花园村创办企业的突出特点和宝贵经验是,由工厂制到公司制再到企业集团。1981年诞生了花园村第一家工厂即花园服装厂;1990年成立了金华地区首家设在村里的工业公司即花园工业公司;1993年发展为浙江花园集团公司。由此可见,花园集团是由工厂制到公司制再到企业集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发展、壮大,并以此为基础使花园村走上了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以工兴村之路。

花园村创办企业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清晰的企业产权制度为前提条件。1981年办起的花园村服装厂,就是由邵钦祥等3人用多年劳动所得收入并自筹资金9000元作为企业资本,一靠心齐,二靠勤奋,三靠节约,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办厂致富,不仅有效地解决村民就业和增加收入问题,而且带动村民入股办厂与创办企业,致使全村140多户办起了50多家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使花园村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花园集团从1996年开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花园集团发展进入新阶段。目前的花园集团已基本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拥有15家全资和控股公司,5家跨地区企业。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9.21亿元,利税3.05亿元,出口创汇5589万美元,总资产达22.32亿元。花园集团的发展,为花园村建设奠定了稳健的经济基础与和谐的社会基础,不仅彻底改变了花园村经济的贫穷状态,而且促进了花园村的全面小康建设。

企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2004年当地行政区域调整,周边9个行政村并入花园村,组建为新的花园村。并村后的区域面积扩大了5倍,但村民人口却增加了近10倍。面对并村后出现的新问题与贫富差别,花园集团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加快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花园高效农业园区,包括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温室和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基地等,使全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建成占地14690平方米的花园粮油农贸城,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和购物广场。花园集团的发展不仅是老花园村建设的基础,而且为新花园村建设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带动了新花园村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9260元。

花园集团的发展,在为花园村的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新花园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花园集团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成了三星级宾馆、文化广场、泰山农民公园、影剧院、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建立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奖学金制度、电视收视费、电话月租费、特困补助制度等10多项福利事业。全村男65周岁、女6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费。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或高中分别给予3000元至2万元的奖励。村里的残疾人、困难户、大病患者,可向花园集团申请补助。村民子女上花园技校和花园幼儿园全部实行50%的学杂费优惠。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3

通过分析我国农机行业现状,总结农机企业及其产品存在的问题,引入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提出我国农机企业要尽快树立“设计驱动创新”的发展策略,对内要从技术、用户、使用环境等角度进行新产品研制,对外建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拓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建立稳定、多元的合作网络。

关键词:

设计驱动创新;产品开发;农机企业;发展策略

我国人口数量多、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业机械在农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东北某企业家曾形象地描绘,“如果农业生产是一场战争,农机就是战士手中的冲锋枪”。农机产品也叫农机具,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器的统称,大到耕耘机、大型拖拉机,小到脱粒机、剥壳机等。农业机械产品能够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

1我国农机行业现状

近年来全球农机行业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生产总值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为农机及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农机区域优势逐步凸显,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国内外资本加速进入农机领域,对优质农机企业进行并购、投资,国外农机企业也选择在我国建厂。国内工程机械、农机上游企业、汽车行业资本积极进入农机领域,如建立农机制造基地,对农业机械板块积极进行战略布局。

2我国农机企业与农机产品问题

依前文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机制造大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最多,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喜人。由此可见,我国理应是世界农业机械产品开发与创新的强国,我国农机企业也应该是世界农机研发与制造的领头羊。然而我国并非农机制造强国,呈现出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通病。农机行业与农机产品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机产品种类不足,效率低下

农机产品的数量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农机产品有3500种左右,是美国农机产品总数的一半。2014年9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明确指出,“我国现有农机产品从数量和效率上仍然落后于欧美国家”。尽管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综合利用水平达到59%,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认为“这59%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一方面是农业机械本身的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科技含量不高。农机使用效率低下带来的损失巨大。

2.2农机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短缺

目前,我国农机市场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农机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严重。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展开”,要求“研制推广一批新式高效农业机械”。中国农机研制及工业化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进程,但大型、高效农业配备及中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智能化与进行精准工作的商品缺失。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及地区在农机产品的设计开发上一味追求大功率的高端农业装备,没有经过实地调研,结果在商业上以失败告终,如以高端农机具中具有普遍性的拖拉机开发为例,马力过大的拖拉机并不适合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2.3农机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美誉度不高

近年随着农机产品需求急速增加,大量资本进入农机行业。许多短期牟利性拼装类公司的出现,暴露出行业准入门槛低,进而出现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公司间恶性竞争等问题,未能构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国产农机产品名牌少、杂牌多,大公司不强、小公司不专,新式高效农机商品依旧缺失。另外,国内农机零部件行业虽然也在快速发展,甚至增速高于整机行业,但商场份额多集中于低端商品,自立品牌缺失和零部件开发力量薄弱,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机整体的可靠性。

2.4农机企业创新力不足,研发能力有限

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农机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能力较弱,跨国企业占领了国内主要的高端农机市场。我国农机领域的前十名专利申请人中,只有一家是企业,其余均为科研院所。我国农机技术研发成果很多依然停留在科研层面,实践转化较少,与农机技术集中于企业的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机企业产品研发缺乏系统规划: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线的规划与创新不足,如农机具配套率低;另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研发思路呈点状,如我国农机产品主要关注农作物的生产,而西方关注的是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

3设计驱动创新的农机企业发展策略

设计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是开拓创新思路的工具,也是增强企业发展策略的手段。设计驱动创新是一种前沿的创新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设计思维、设计行为主导的创新模式。强调通过现存技术因素、市场与用户研究、企业资源利用、合作机制建立等方式形成有目标、有规划的企业发展与产品解决方案。设计驱动创新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中不仅需要技术知识,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知识,设计成为连接两种知识的桥梁。其次是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Design,UCD)的设计与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社会形成,用户成为研发制造的关注重点,用户的需求与使用反馈成为技术研究的风向标。最后是由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引发的网络化社会的形成。用户、产品、销售渠道、制造企业等不再是单向的线形关系,而是网状的交互关系。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农机行业仅凭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低价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必须强化企业品牌、产品质量与可持续服务。技术可以驱动创新,市场也可以驱动创新,但是设计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要素。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设计驱动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设计公司与生产企业的嵌入式合作,从调研、概念、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等多个角度的合作,在互相信任且拥有有效保密机制的前提下,让设计公司更全面地了解生产企业,能为生产企业提供更适合的农机设计方案。

3.1设计驱动创新———企业内部

首先要求企业家具备设计战略眼光与思维,将创新设计与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与核心竞争力,企业内部建有工业设计部门和设计研发机构,或者是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部研发团队,能够很好地领悟与贯彻决策者对创新设计的定位与标准,专注于核心业务与文化底蕴建设,对打造品牌与提升价值有长远的期望值。

(1)从农机技术层面上,企业研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适当引入新技术。农机制造企业以模仿抄袭来研制产品不仅会引发因设计侵权而被的风险,而且跟风已经无法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奋而求变、抛弃模仿,逐步意识到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研发创新机制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机企业应建设农机研发中心,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为核心竞争力,产品设计必须要通过深入地分析研究市场需求,根据国情及地理特点,融合农艺,技术领先,大小型兼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农业装备产品,实现农机产品的科学转型升级。

(2)从农机用户层面上,注重用户研究,尤其是用户的时代变化与潜在需求。新型农机的开发不仅需要引入新的技术,还要进行用户研究,以新农民和职业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自2010年起农机用户逐步转变为“80后”“90后”群体,伴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能用、耐用的农机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其使用需求,人们更倾向于好用、易用的农机产品。因此,农机产品的设计方向也逐步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等,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人的心理认知和精神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使产品更具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未来的农机产品应该是多功能、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灵活、作业高效快捷、维护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资源耗费较少、环境生态安全的综合性高科技产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感觉到被尊重、热衷于本职工作且具有劳动的自豪感。

(3)从农机使用环境层面上,企业应该研发适合中国特有的立体农业所需的产品,突出专业性与适用性。转型发展的中国农村的环境、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重物理环境对农机设计的约束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农业劳作对农机的要求,研发适合中国特有的立体农业所需的农机产品,突出专业性与适用性。农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农艺特点,在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注重地域环境的独特需要,使农机具注重通用性,与当地实际作业方式相匹配,适应当地的土地规模集中度,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产品。农机具不仅是部分农民的生产工具,也是当地经济特征的体现,也会受到区域文化影响。部分农机具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特色,可以在传统农具基础上设计出体现地方文化与特色的现代农具。如东北地区的拖拉机,色彩上应以暖色为主,且饱和度较高,驾驶室尽量设计成可挡风的闭合或半闭合空间,手扶部件避免直接使用金属材质,增设具有防冻、减震功能和增强抓握力的泡沫塑胶层。

3.2设计驱动创新———企业外部

(1)树立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CI),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企业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个特定企业有更好的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近些年有学者将产品识别(ProductIdentity,PI)也纳入CI,PI是为了实现企业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使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使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和外在的视觉形象统一的结果。农机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形象的树立、产品设计的规划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创新设计与品牌建设挂钩,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有助于企业不断创造出持久的经济价值,品牌建设与创新设计的互动关系可以保持企业成长始终位于良性轨道,还可以帮助一些企业平衡制造与营销自主品牌产品,配置内外销市场份额。

(2)拓展新型的商业模式。我国农机行业的商业模式发展随着特定环境的变化,赢利模式的引进大致经历了“单件利润模式—规模利润模式—品牌利润模式—结构利润模式”的过程。农机企业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商业模式也要更新,利用已有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将盈利业务分为显性与隐性、短期与长期,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组。如部分农机企业以绿色设计为理念,注重产品全生命周期,产品部件尽量采用通用型设计,便于企业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合作。农机整机与零部件企业可以致力于机组一体化建设,实现“一站式,零距离”农机产品售后服务,是从产品全生命筑起管理,提升服务核心竞争力。

(3)建立稳定、多元的合作网络。制造企业的合作网络可以是区域地方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同类制造企业间的交流学习、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农机企业应该顺应政府农机化发展政策,建立区域地方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推进农业机械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进程。农机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应该是农机企业合作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环,稳固的产业链直接关系到农机企业的生存,良好的产业链关系对于拓展商业模式、提升竞争力也有直接的影响。在农机行业内,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与区域优势,专攻某个农机领域或某项技术,努力成为行业专家,而不要跟风,把短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提高农机装备制造水平。农机企业应该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有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既能提升制造水平,加大研发力度,同时也能降低新产品研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协作,加强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升中国农机技能水平,培育国际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农机行业标准的制定。

4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情形与市场竞争中,我国农机企业要尽快树立“设计驱动创新”的发展策略,对内要从技术、用户、使用环境等角度进行新产品研制,技术研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注重用户研究与农机使用环境,对外树立以品牌为核心的良好的企业形象,拓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建立稳定、多元的合作网络,加快创新速度才能生存。

作者:武月琴 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2]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4):191-196.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91-02

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6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世纪60年代前后相继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尽管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等条件不尽相同,采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实现方式和农机服务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注重农机的合作与共享,走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毫无疑问,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

由于历史、经济、自然、社会条件不同,发达国家农机社会化服务所选取的具体措施、方法不尽相同,大致出现了以下3种类型:一是地多人少,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二是地少人多,以日本为代表;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西欧国家,以法国、德国为代表。

在美国,由于中小农场无力购买必要的农业机械,单个农场购买某些专用的、昂贵的、复杂的农业机械在经济上不合算也不必要,因而农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专业化、社会服务产业化便应运而生。开始是推广的、促销式的。如农业机械销售公司开展农机租赁以及代为操作业务,化肥公司配备专用机械代为农场主施化肥等,后来逐步发展为大部分农活都可以请专业公司代劳,如一个种水稻的农民把地整好,浇上水,便可以雇佣飞机来播种施肥,稻子成熟后,还可以雇佣收获公司把稻谷收获、烘干、入库储藏。美国的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如此之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农机使用社会化、商品化与财政管理的改革同步运行,也就是说,国家从开始就注意了对农机社会服务产业扶持。正因为如此,现在美国投资购买农机的不是农民,而是出租机械的服务行业。

在加拿大,人均耕地资源是美国的2倍多。20世纪90年代后,劳均规模才超过美国,种植业农场平均规模约500hm2,每块条田的面积约60hm2,其产前、产后服务主要由专业合作协会承担(如农机行业协会),构成农业机械生产、推广、销售、维修、使用服务网络。企业主和农场主都是协会会员,协会在政府和工业、服务业、农场之间,充当了桥梁和纽带。政府通过协会了解信息,并向农场主提供贷款和补贴,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享受免税政策,为农机科研、开发、推广等提供经费支持等。农场主基本上采取机械化自耕方式,即在农场的场院内建有住宅、粮仓,备有各种农机设备,形成规模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

日本由于小而全的农机装备方式,形成了其高昂的农业生产成本,因此自1972年日本开始推行农业机械银行,旨在促进国家、地方和农业团一体化,高效率地使用农业机械,降低成本,确保高度机械体系不断完善。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强化和扩大农机银行的职能,增加了农机的中介机构,对外出租农业机械。1988年,又开始推广更大区域的农机委托或农机出租,完善了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在没有加入农机银行的地区,进行农业机械示范设点,在农户或农场主自愿的前提下,将农户的农业机械通过农协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在法国,为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帮助组织了许多农机使用合作社。一些效率高、投资大、专业性强的机械,通过合作社集体购买。1975年,法国的农机使用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04万个,平均每1 000个农场就有7.2个合作社。农机使用合作社拥有的拖拉机占全国总拥有量的4%,联合收获机占30%,牧草收获机占32%,耕整地机械占12%。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所用资金的20%按农户服务面积分摊,80%靠国家低息贷款。农机使用合作社为农户服务按规定标准收费,用收费偿还贷款。机械按5年折旧,农户5年之内不得退出合作社,但可以转让,5年之后如想退出,所交20%的机具费全部退还。

在德国,由于农场平均规模较小,因此农业机械利用率偏低,机械化效益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鼓励土地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农民协会组建各种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机械的利用率。德国共同使用农机设备的合作组织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农机环(又称农业银行)和农机租赁企业。该组织1986年就拥有16.25万个成员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0%,现在已基本覆盖全国,是成员最多的农机合作组织。这种组织在不改变农机所有权的情况下,经过统一协调,组织大型、专用农业机械跨农场使用,使农机所有者能够互通有无,相互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二是农机合作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专业服务组织,机器通常属于集体财产,大多是雇佣技术熟练的农业工人操作。三是农机联合体。是2个或多个农场共同购买农业机械,购置资金、使用费用和保养费用按成员的使用面积分摊。

纵观以上几个国家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都是按产业化进行运作,使分散的农场主或农户通过以服务为主与经济组织合作,得到所需要的服务,分享增值利润,尽决富裕起来,并有效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

2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特点

由于各国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各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区别。但是,农产品的微利和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使各国政府都关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结构大致相同。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公共农业服务系统,主要承担公共范畴的农业教育、科研、试验示范及推广等;二是合作组织,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为降低交易成本、消除私人垄断而组成的自我服务的民间组织,如供销、加工、信贷合作社或合作协会等;三是私人服务企业,如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服务以及农产品购销、储运、加工厂商等。

(2)服务领域基本相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一般按生产过程划分,可分为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产后服务领域;如果按功能划分,可分为技术服务,生产作业服务,供销、加工、储运服务,信贷、保险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至于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依各国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情况而异,是国家与制度的产物。美国和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但服务的模式不同。美国是建立在高度分工、专业化、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市场主导的合同制为主的服务方式,而日本则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高度集中的社团组织主导的半行政体制为主的服务方式。

(3)服务体系层次分明,结构完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明显分开。发达国家农机服务组织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纯民间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社团组织,美国的农机合作社和德国的农机环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二是与政府联系紧密,政府给予补贴,协助政府制定或执行有关政策明显带有中央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农协、日本农业机械化协会、日本农业机械工业会;三是纯盈利为目标的公司和企业,美国的农机经销商、农业机械租赁公司、农机公司,德国的农机租赁公司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四是纯政府机构和组织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肥料机械处、地方农政局和美国的农业部。

(4)注重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农机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农机化发展的农机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德国制定的《农机法》规定农机制造厂商必须保证本厂农机产品有充足的零配件供应和农民操作安全。日本政府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业机械的试验研究、普及推广、产品检查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促使农机化事业有法可依。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确立了农机化的主要参与主体农协的法律地位,并促进了农协的发展壮大。除法律保障外,各国还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扶持。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德国和日本在农业机械方面都实行了补贴支持政策。美国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和税收政策。

3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研究有许多好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1)分工专业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质,就是现代农业的分工体系。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后者是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土地所有者、经营者越来越从生产的主导地位退化到从属地位的商品化、高效率为主的方式。可以说,农业分工、专业化水平越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越高。

(2)市场体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必要基础。从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经济部门的,并通过部门间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现代农业的分工体系之间的契约交易关系,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关系。因此,健全完善的市场体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3)主体多元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进程中,后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体等多元主体互为依托、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国家公共服务领域,不仅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还为其他农机服务组织、厂商服务;不仅提供政策、信息、教育、推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还要承担重大科技开发的基础性投入和研究,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政策和法律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制度保障。从后发达国家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两只手”在发挥调节促进作用,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引导调节;二是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推动和保障。国家不仅承担公共物品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有效供给,还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私人厂商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制定必要的行为规范。

4参考文献

[1] 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 宋树友,孙学权.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3] 许先.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2003(4):124-127.

[4] 祁玉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4(5):66-67.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牧民;合作社;发展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阿拉善左旗采取有效措施,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全面了解全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对策,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笔者对全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1 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阿拉善左旗农牧业总人口有44 364名,集体所有农用耕地总面积14 667 hm2。近年来,随着阿拉善左旗地区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畜产品商品化速度的加快和农牧民市场观念的提高,农牧民群众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在农牧业部门的引导、培育、扶持下,阿拉善左旗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至2012年7月初,阿拉善左旗经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73家,吸收社员近3 000人,注册资金近1.46亿元,带动农牧户15 000余人,基本覆盖玉米、棉花、小麦、油葵、番茄、药材、西瓜、辣椒、畜禽等10多个特色主导农畜品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尽管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合作社效益较低,全旗合作社注册资本最少的只有1万元,一半合作社注册资本在几十万元左右,合作社成员人数也较少,再加上缺少资金、人才、品牌观念等等,合作社规模效益很难实现。

2 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2.1 脚踏实地型

这类合作社有一批有想法、敢作为的带头人,合作社分工明确,运转规范,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一部分农牧民实现增收,同时合作社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2.2 自然消亡型

这类合作社在创办初期热情很高,也曾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捕捉的敏锐性,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日渐下滑,社员对合作社逐渐失去信心,最终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合作社名存实亡。

2.3 投机取巧型

该类合作社的创办就是为钻政策空子,套取政府补助款项。他们花力气挂起合作社的牌子,待办社扶持资金到手后或争取不到补助资金后,便放手不管合作社,更无心带动农牧民开展生产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挂牌合作社。

3 提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3.1 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各项制度

通过悬挂横幅、印发资料、到合作社现场宣传等形式,积极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法规条例,有效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和农牧民能人参与和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为推动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举办合作社法人、会计、致富能手、嘎查长等专业培训班3次。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有关规定,以指导、服务为主,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成立机构,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努力增强其服务和带动能力。

3.2 政策扶持促发展

为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阿拉善左旗各相关部门分别开展便捷服务,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在合作社的注册登记中,积极落实“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的规定,开辟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的绿色通道。同时,积极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工作成效明显。

3.3 典型带动促发展

采取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巴彦浩特镇诺明蔬菜专业合作社、阿拉善盟绒源白绒山羊专业合作社、阿拉善左旗科泊那木格牧民新型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发展典型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合作社。巴彦浩特镇诺明蔬菜专业合作社园区占地面积9.07 hm2,拥有日光温室55座,拱棚8座,主要生产番茄、茄子、豆角等精品蔬菜。该合作社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引进陕西杨凌、山东寿光等地的高科技种植技术,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目前每座温棚产值达2万元,平均纯收入在1.2万元左右,极大地提高了种植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每年向区内外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精品近50万kg。2012年6月1日,阿拉善盟绒源白绒山羊专业合作社为了更好地体现成员户的利益,将名称变更为“阿拉善盟绒源白绒山羊双峰驼专业合作社”,成员户达到548户,共1 973人,其中,羊、驼兼养户257户,共915人,双峰驼13 863峰,折合人民币2 772.6万元(占总注册资金的52.03%),山羊127 828只,折合人民币2 556.56万元,合计注册资金达到5 329.16万元,草场面积971 267 hm2,非牧民成员户1户,现在仍有近30户待注册。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羊绒加工企业对卖方市场的调控,羊绒采取低价收购的策略,由于合作社成员户坚持联合统一销售、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理念,中心产区羊绒价格仍然保持了340~360元/kg,价位最高的牧户达到364元/kg,高于周边地区羊绒价格50~80元/kg,高出市场预测价格40~60元/kg,牧民收入提高1 200万~1 800万元。发展以上典型特色产业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经验积累。

3.4 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动效应,发展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把各类农牧业大户、致富能手等农牧民人才有效组织起来,以联合、合作、入股和投劳等形式,把农牧民有限的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集中起来,形成了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在农牧民最需要的生产环节和销售领域,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中介等经济活动,发展了巴润别立镇富强种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玛拉沁食用菌有机蔬菜、沙舟红文冠果专业合作社、查哈尔滩盛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以巴润别立镇富强种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现已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296座,占地面积60 hm2,由沙日霍德嘎查14.9 hm2设施园艺核心示范园区以及图日根嘎查22.2 hm2和塔塔水嘎查23 hm2两个有机蔬菜生产园区组成,目前已发展社员728户。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和社员有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购销等交易行为中,对社员要按照当次交易量现场一次分红,合作社全年累计产生盈余的80%为当年可分配盈余,其中的60%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进行二次返还,40%对出资社员按比例进行分配。特别指出的是,合作社与中日合作腾格里沙漠生态治理示范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示范区的科技人员组成专家团队专门为合作社量身设计了战略合作委员会科技支撑机构,如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和年轻的博士团队等。

4 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1 缺少人才、技术、信息带头人

目前全旗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仅3人,而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70%,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社经营规模偏小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使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缺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知识、缺乏有实践经验和市场知识的带头人等问题,因此人才问题也是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2 缺少资金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前期建设时,如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 场地建设等占用了大量资金,在后期的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和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严重短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企业法人,只有极少数能得到政府一些财政补助,想进一步向银行融资,银行无相关的具体扶持政策,这也制约了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

4.3 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尽管国家近年来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但由于阿拉善左旗专业合作社规模太小,达不到扶持范围,特别是具体到某一行业,能具体执行的政策就寥寥无几,各合作社只能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无法开拓合作社的业务,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对农牧民吸引力不是很大。

4.4 内部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有些已注册登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定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虽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但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在73家合作社中,理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不到1/5。

4.5 为得到国家财政补贴钻注册登记的空子

一是部分农牧民不明白成立合作社的真正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确实有一些比较吸引人的优惠政策,为了能得到国家财政的补贴,用家庭成员的名义拼凑够法律要求的5人以上成员成立合作社,这种所谓的合作社虽具有法定形式,但其生产规模仍是下的个体农牧民家庭;再加上相关政策不配套,合作社登记后是经营正常还是名存实亡,难以掌握。二是有的组织形式明明不是合作社,只属于个人投资或者合伙,考虑到工商部门办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不需要验资,出资情况只需填写一张“出资清单”,提交简单手续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再加上工商部门对合作社有着“不收费、不年检、不处罚”的优惠政策,导致个别人带着钻法律、政策空子的心理来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4.6 大多数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

大多数合作社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单薄,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服务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和业务仍停留在初级产品贩运销售及一些简单信息宣传、粗浅技术指导的层面上,涉及加工、贮藏、运输、保鲜等环节较少,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商品附加值高的稀少,组织化程度以及合作层次较低,盈利小,发展缓慢,后劲不足,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结构不能适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

品牌战略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牧业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全旗73家农牧民合作社中只有3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

5 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5.1 注重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旗有73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多,仅占总数的20%,更多的是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技术低、管理不规范的小规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相对而言,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较弱。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应尽早开展“合作社联合社建设”行动,整合同类型产业合作社的人才、资金、设备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实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2 注重具体扶持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和弱势群体的联合,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其发展也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的范围,政府应对合作社增强农牧业生产能力、兴办技术信息服务的项目给予倾向支持,以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对社员的服务能力。二要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实行政策优惠,可以对合作社在用电、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使合作社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逐步扩展壮大。

5.3 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对较弱,社员素质普遍较低,合作社很难跟上现代农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节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加入合作社创业,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继续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职能部门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使这些发起人、带头人熟悉合作理论,灵活运用优惠政策,以提高指导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局限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牧民参加并办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5.4 注重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要构建服务平台,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和农资及农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为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架桥铺路,以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要积极举办各种农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等活动,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5.5 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打造品牌

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为目标,根据阿拉善左旗农牧业产业的现状,以西瓜、白绒山羊、骆驼等地方优势产业为目标,在“地方性”、“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5.6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业设施园艺;问题;发展;措施;方向

农业设施园艺在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产业中占据主要位置,技术高度密集是其重要特性,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主要象征。其不仅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必要途径,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下就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我国农业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

1.1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农业设施园艺的生产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农业设施园艺的综合生产效率更是代表一个国家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综合生产效率包括单产水平、产品品质、产品优质品的比率、劳动生产率、出口率等,世界上农业设施园艺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荷兰,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综合生产效率非常的高,而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水平仅占荷兰的60%。在进行农业设施园艺生产时,水、土地和能源都是必备的条件,而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农户都会投入过量的资源,从而导致我国农业设施园艺单位面积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以色列的20%,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只有50%,化肥的利用率则更低。此外,种植人员在施肥时没有正确的指导技术,也没有进行定量使用,导致不仅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近年来我国的农业设施园艺的种植面积与作物质量严重不协调,环境调控能力差,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整体效益,降低了其竞争力。

1.2科技含量低

设施产业规模小。我国的农业设施园艺大多数都是个体农户独立经营的,农户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下,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在进行种植时,农户也没有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调查,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导致农业设施园艺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如此,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但是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且大部分资源出现严重匮乏,使得农业设施园艺的整体科技水平的含量都非常的低,而农户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导致我国农业设施园艺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低,园艺的优势完全得不到发挥,发展极不协调。

1.3种植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人员缺乏。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种植人员均出现匮乏局面,素质也呈现高低不均的情况。农业设施园艺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技术要求非常的高,且发展较快的园艺产业也会用引进新型的品种,因此,其所种植的品种种类会非常的多,这就需要众多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专业种植人员。但是实际情况下,大部分的农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因为发展机遇或者是待遇过低的原因,都不选择投身于农业生产行业,由此也导致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技术人员和种植人员严重匮乏。

2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

2.1建立合理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

我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的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经验基础上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以做到从全局出发、立足长远,依据最新的技术来对农业设施园艺发展进行指导,以促进其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要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提供条件让其得到充分的发挥,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的体系,并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其进行技术交流,对农业设施园艺产品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管,并加强构建产业环境,以促进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健康发展。

2.2做好科技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当地政府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对农业设施园艺市场进行分析,及时采集相关的信息,并对个体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经济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业设施园艺的竞争力,同时进行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政府还可以制定有利于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让农户走 “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现展道路,以此来提高农业设施园艺的市场化、组织化;农户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集约化发展,还可以依靠政府提供的加工、包装、分级和运销等服务来促进自身园艺事业的发展;农户也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生产出高质量、高产、稳产的优质产品;农户还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正确的种植方案,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更改,避免出现盲目种植的情况。

2.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要加强对农业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业专业人员的待遇,让技术骨干发挥带头作用,以此来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农业专业人员都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3现代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3.1农业设施园艺向着专业、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

世界农业设施园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我国农业设施园艺产业今后的发展也将紧跟世界的步伐,近年来,我国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农业设施园艺事业发展尤为迅猛,都已初具规模,在各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带动都较为突出,农业设施园艺在北方主要施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南方地区根据气候在冬季多施行塑料大棚多重覆盖,夏季多使用遮阳网等简易设施进行栽培。

3.2外界生态因素实现自动化控制

针对外界生态因素包括:温湿度、灌溉量、通风、施肥、水温等,要通过设备的控制来达到自动调节的目的。通过调节外界生态因素,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作物达到最佳的生长空间,从而达到有效生长的目的。

3.3生产、作业过程的全自动控制

以往传统的生产过程都是劳动力占用主要地位,在育种―种植―灌溉―施肥―收获―加工―包装等生产作业过程中,实行全自动化,可以有效的节省大量劳动力。在控制外界生态因素以及生产作业过程等两方面,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达到自动化的控制目的。

3.4大力培育农业设施园艺高精尖技术人才以及加大培育设施专用品种

随着我国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本专业的技术人才较为短缺,农业设施园艺人才需要掌握多方面、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更是本专业高精尖人才较难培养的原因之一,我国应该在此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同时,适合农业设施园艺产业栽培的优良品种的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更需要加大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

结束语:

农业设施园艺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农业设施园艺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设施园艺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宁玉生.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

[2]刘二亮,陈飚.浅谈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