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1

文言文阅读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内容之一。纵观历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不管是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字词考查必不可少。因为我们只有准确地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文言文众多字词出卷者如何选择拟题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字词考查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由于古今词义的变化而导致词的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古今义完全不同。

【例题讲解】

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含在今义之中。例: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已成为河流的统称,词义比过去扩大了。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本义是“城墙”,后来城墙内外的地区也叫城;现代城市即使没有城墙也叫城。

词义缩小

古义大于今义。汉语由于词汇的发展变化,数量增加了,分工细致了,词义也就缩小了。例: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②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石壕吏》

“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今仅指男子的配偶。“致词”古义是“对……说话”,今义是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说的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词义比古代显然缩小了。

词义转移

指一个词原主要表示甲概念,后转移到表示乙概念。例:

①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烈士”本指抱负远大、建功立业的人,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的人。

古今义完全不同。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今指品行恶劣。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山穷水尽、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题技巧】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般在课文注释中均有解释,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应该认真阅读注释,比较它们的古今差异,并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分类整理,加深记忆。临考时要看清试题认真回忆。弄清类型,切不可想所当然,望文生义。

【实战演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线的字词。

1.患其塔动《梵天寺木塔》

2.默而识之《论语》八则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4.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赵普》

5.稍出近之《黔之驴》

6.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7.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8.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9.语时了不悲《人琴俱亡》

10.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1.虽人有百手《口技》

12.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13.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1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1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1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1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曾刿论战》

1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2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曾刿论战》

2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22.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4.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二、下面哪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相同?()()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E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选出下列画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或王命急宣(《三峡》)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008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2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学习从来都是个难题。无论是读、背、考都让学生头疼,很有畏难情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之下,教师总是致力于少教多学,让学生主宰课堂,营造出一民主的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有时候,诵读这样关键环节便被忽视了。

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总是非常重视的,从翻译到通篇的理解,字字到位,全面而严谨。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总是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跟着老师去解读文言文,而忽视了从文言文的诵读中能得到的东西。

古人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由此可见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去理解发现的过程。朗读不等于背诵,背诵更不等于死记硬背。但是背诵必须是以朗读为基础的。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自主加深理解,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字,接受美的熏陶,更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字传达出的情感。一堂没有了读书声的语文课缺失了语文最基础的元素,同样没有诵读基础的文言文课堂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

一、 巧设情境,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课常用的,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时,情境的创设也有很大的效用。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眼观,耳闻,心思。当学生调动起一切的兴趣,并对之用心时,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在学习《核舟记》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学生背诵面临困难。尤其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句学生很容易混淆。我请了两位男生到讲台前表演东坡与鲁直的这一系列动作。我在旁边读,他们按我读的来做动作。学生兴致很好。他们的动作很夸张,同学们都笑了。再一遍时,他们做动作,同学们开始按他们的动作来读书。很快,“左右”的问题就解决了。之后的背诵也变得简单并且不容易出错。

配乐朗读,课本剧表演,角色扮演,课堂小游戏,种种方法的使用,种种情境的创设,都能很好的养成学生诵读的习惯。当他们感受到了诵读带来巨大的好处时,当他们能更轻松地学习文言文时,他们会愿意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 教师范读,有效进行示范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不代表教师什么都放手。必要的范读不可缺少。老师一直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模范能力极强,所以范读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模范作用。

文言文里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和词类活用非常多,还有句读问题,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即便是借助资料也难免犯错误,并且这种错误会严重影响到文章的理解和背诵。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去范读,以此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如在学习《马说》的过程中,我一开始就进行了范读。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中出现的多音字“食”,在读shí或sì的不同情况之下,我会重读。范读之后再特别强调。之后无论是在诵读中,理解中,考试中,学生都很少出现此类错误。

范读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我发现在课堂上,当我把篇幅很长的文言文用标准的普通话,响亮的声音,饱满的情感,适中的语速流利的朗读出来时,学生总会流露出佩服的神情,甚至还会默默地跟着我去读。之后,文言文课上的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诵读便成了常态。并且他们会发现,多次下意识的诵读让他们的背诵变得轻松。让他们觉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是痛苦不堪地死记硬背了。

教师的范读会比一板一眼的讲解更具有感染力。深情并茂的范读,能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范读给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直观体会感知作者的感情。

三、 方法点拨,准确掌握诵读技巧

诵读是通过反复的朗读来加深理解,直至能够背诵的过程。掌握了诵读的技巧,能让学生更轻松的诵读,更轻松的学习文言文。

诵读要能读准字音,读清楚停顿,还有读出感情。读准字音是文言文诵读的基础。遇到生僻字时要翻查字典,查清楚字音,不能随意得根据现代汉语去猜测。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一般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读本音。如“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中“被”通“披”,读pī。

文言文中还有各种异读的情况,如古音异读,破音异读,以及多音字,教者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辨析,引导学生结合上下语境去读准字音。

除了字音外,学生还会对文言文句子的停顿、节奏感到很困扰。读破句子,影响理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时候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停顿方面的技巧,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遇到长句时,需要学生结合词意句意来停顿,哪些词要分开,哪些词要连在一起,以符合语法规则和句意为出发点,很容易把握句子中的停顿。用语法知识也能很好得掌握停顿节奏,如主语谓语之间,动词与宾语之间,转折连词之间,状语与谓语之间,指示代词之后,句首的发语词之后都需要停顿。掌握好停顿有助于顺畅的诵读文言文,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当然,既然是诵读,就要读出感情来,用情感与作品作者交流。用声音读出作品的气势与韵味。

四、 深入文本,用诵读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语文学习的手段。学生在诵读文本的时候,对字音的确认,对句读的分析,对文章的解读,对作者情感的感悟都是对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诵读,主动去思考,发现难题,提出疑问,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在指导下再次感知文本,让学生能和文本有效对话。

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诵读,通过查阅工具书,去读准字音,读懂词意,进而去理解文章。诵读引导学生们走进文本,缩短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不会惧怕篇幅较长,生僻字有多的文言文。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开始关注到音、字、词、句背后的东西,如作者对学习的执着,学习过程的艰辛,当学生开始领悟情感方面,开始用心理感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时,他们开始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本就是交流情感,碰撞思想的过程。有了情感做引导,再次诵读时必定能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在一次次诵读中去加深理解,去品析感受,解决疑问。

诵读是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很好的渠道。老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用诵读去体味去揣摩。让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习惯,习惯性地去与文本对话时,很多学习文言文遇到的难题会很容易解决。并且情感上的认知和价值观审美观的培养更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3

1. 准确识记文言实词。2. 准确识记文言虚词。3. 掌握古音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一般而言,实词是重点,虚词是难点,文言现象是关键点。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临溪而渔 ② 杂然而前陈者

③ 苍颜白发 ④ 太守谓谁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人影散乱; 盗窃乱贼而不作。

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 (2011・江苏省扬州市)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⑤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①(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俾(bǐ):使。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凄神寒骨 ② 悉皆怪石

③ 不可名状 ④ 为之怅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 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 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 以其境过清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3. (2011・江苏省无锡市)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年,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身干阖闾 身: ② 被羔裘 被:

③ 天下谁能伐楚乎 伐: ④ 操鞭笞平王之坟 笞:

(2) 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至之市C 亲戚畔之D 怅恨久之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以上三地的考题,有文言实词的考查,有文言虚词的考查,也有文言现象的考查。

理解文言实词,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掌握文言实词,贵在平时打好基础。平时学习的时候,要加强识记,一课一课夯实。如题1(1)中,有少数同学把“苍颜”的“颜”解释为“颜色”,把“太守谓谁”的“谓”解释为“称谓”,这就说明平时学习不够实在,识记没到位,或者缺少巩固。

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把初中文言文逐篇打印下来,将重点实词一一加点注释,打愣的、不会的、解释错的用红笔圈出,每次考试前将圈出来的再巩固一下。

把握文言虚词,是读懂文言文的枢纽,掌握文言虚词,贵在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就那么十几个,如“之、其、而、且、乃、为、焉、以、于、则”等。上述三题,涉及到的有“之、以、乃、其”四个。

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自己弄一个表格,把十几个主要虚词的用法分分类(如“之”字,有代词、动词、助词三类,助词又有结构助词、音节助词之分,结构助词又有“的”“倒装标志”“主谓之间”之分),附上课文里的重要例句,遇到新的用法或者重要例句及时补进去。

文言现象,通假字比较简单,题3(1)里的“被羔裘”,“被”同“披”,这在《陈涉世家》《送东阳马生序》里都有例句。词类活用要难些,题2(1)里的“凄”,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凄凉”,题3(1)里的“笞”,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用竹鞭抽打”,《陈涉世家》里有“尉果笞广”的句子。

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整理一词多义,初中六册二三十篇文言文,大概能整理出一百五六十个词语的一词多义,里面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熔于一炉,则事半功倍。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1・河北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夹,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这里是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kuò):箭的尾部。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①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②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未冠:

(2) 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 (2011・湖北省襄阳市)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谈笑有鸿儒 ② 花之隐逸者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 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 (2011・江西省南昌市)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B 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 随波而逝(消失)D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2) 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4

【关键词】教学模式;诵读;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对文言文的讲授,往往就是一讲到底,“满堂灌”,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学生上课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结果就是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还是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寻一些更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文言文中去,读懂古文,爱上古文。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5

文言诗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文言诗文的教学,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的教学。从课标要求来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

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就要求文言文阅读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在这个活动中,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相关方法,补充学生需要而在注释和工具书里找不到的内容,评价学生的理解结果。这是属于一般层面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技术性操作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与应试检测的需求。

二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要学习相应的赏析技能,能自主赏析文言文本;二把从文言文中学习到的文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从课标的要求以及现代社会缺乏语言环境等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学习文言诗文,要先学“文言”后学“文”。也就是要先“读懂”文言诗文,再去赏析文言诗文。

先谈学“文言”的问题:

先学“文言”,也就是首先“读懂”文言诗文,主要是落实以下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诗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包括:

(1)常见的文言体裁及其特征,如“书”、“记”、“传”、“说”、律诗、绝句、词、曲、令等;

(2)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创作诗文时的背景、创作缘由。如教学《小石潭记》,就一定要让学生清楚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他当时的心境。

(3)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现象。如姓、名、字、号,古代纪年,古代道德、风俗习惯,自谦、避讳习惯等。

2.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词法、句法、修辞手法等。主要有:

(1)“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词法。学习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语义和用法。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两句中的“策”分别译为“鞭子”(名词)、“鞭打”(动词)等。据统计,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常见实词180个左右,重点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

(2)“倒置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法。如“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一句,正常语序为“弗怠之”,体现的句法规律为:代词做宾语的否定句,代词提前;

(3)“比兴”、“互文”等现代汉语中已经极少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如《蒹葭》一诗中的“比兴”手法;《木兰诗》中的“互文”手法(“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一句最为典型)等。

3.读准字音,读好文言诗文中的节奏停顿。这个目标要求看似简单,实则较难,也极为重要(但这一目标要求恰恰被许多老师所忽视)。这是因为: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文言诗文,不仅是学习目标,更是学习文言诗文的重要手段。余映潮老师提出过朗读有八“是”的理论,即:朗读是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活动形式;是一种灵动多姿、丰美课堂教学氛围的教学细节;是让学生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对学生的气质培养;是引导学生分析解课文的一种特别手法;是学生语言学用语言积累的一种途径;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这八“是”极好地概括了朗读的作用,也同样适用于文言诗文的教学。

而要想读好文言诗文,首先就要读准字音,尤其要关注生僻字、常见字的古音读法。其次就是要能准确的断句,读出节奏。文言诗文的“断句”又称之为“句读”,是古人学习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句读”的基本规律,如: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根据句式结构断句;根据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断句等。

古人讲究“吟唱”诗文(笔者窃以为古人吟唱诗词,就像现代人唱流行歌曲一样),我们现在虽然不宜要求学生“吟唱”,但一般的规律是应该掌握的,比如诗词的朗诵,一般为“上声拖长,去声快”。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不掌握这样的规律,是很难读好的。

另外,文言诗文是非常有节奏的,经常出现“二二三节奏”、“二四节奏”、“四三节奏”等。如七言诗词常见为“二二三”节奏,如“/不怕/远征难”。

等等。

只有这样“读好”、“读懂”了文言诗文,学生才能进入文本,才能培养出文言诗文的语感,才能进一步理解学习文章。可以说,这是深入、有效学习文言诗文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点:

1.文言诗文无需逐字“串讲”,翻译时不宜“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我们在这方面学习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

2.要强化语言积累。让学生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再谈“后学文”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学文”指的是在读懂文言诗文的前提下,深入理解、赏析文章。理解、赏析的对象,不外乎是文中的“人、事、景、情、理”,以及文章特有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结构手段等。

对文言诗文的赏析的着眼点,余映潮老师在他的论著中,有着详细的分析阐述,笔者拜读后大有收获,现据自己的理解转述如下:

1.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主要是欣赏文言诗文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哲思之美。

2.从作品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文言诗文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繁简。

3.从欣赏对象的选择来看,文言诗文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有:字、词、句、联、多联、段、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很多手法,对此余映潮等名师大家有许多专门的论述,如余老师就曾总结过“背景点示”、“文(诗)意概说”、“字词品析”、“诗联赏析”、“集美品读”、“画面欣赏”、“思路分析”、“音韵感受”、“特色概说”、“联文比读”等近二十种方法。在此不多述,但据笔者自己的学习理解和工作感受,想强调两点:

1.要加强诵读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诵读应该贯穿在文言文学习的全部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指导,或者说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极其粗糙。余映潮老师曾提出教学警语:

“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差的教学技能就是朗读指导技能。”“许多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教育离不开这样几句话:大声的读起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朗读指导应该具体而细腻。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读出文章层次,读出文章重点,读出文章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读出抑扬,要让学生读得有情调,有情味,有情趣。

2.要注重提炼规律。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6

文言文是一种简洁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古典的精髓。学习文言文是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可以更好的欣赏传统的文化,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阐述的道理和表达感情。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

虽然文言文的学习如此重要,但是,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谈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在教师中也存在,不愿意教文言文,不愿意上文言文公开课,较少有涉及文言文教学研究的等现象。

二.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中,我认为当今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因为初一所选的文言文课文相对较为浅显易懂,所以初一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还有一种新鲜感。但是到了初二、初三,随着学习文言文难度的加强和应考的成分加大,普遍学生认为文言文很枯燥,更不要说让学生通过文言文增加知识,陶冶情操了。

2.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过分注重应考,逐个讲解文言文中实词、虚词、通假字、句式的解释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也是成套的模式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对课外材料的补充,学生听老师讲得太多,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对于课外的文言文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没有真正的提高。课堂上这种“读――译――抄――背”的模式,不像学习现代文那样可以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探讨,久而久之,学生也因为觉得这样的模式枯燥而失掉了兴趣,甚至翻译时借助参考资料,完全不动脑筋,也没有理解到文言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3.由于考纲考点的要求,明确表明初中文言文只考课内文章,因此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考试要求,这样是很不利于在高中进一步学习研究。[2]在语文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评价范围狭窄、片面,手段单一,缺乏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对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三.针对现状的应对方法

分析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现状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一的现状,要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改变文言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要正确认识初中文言文教学意义所在,明确文言文教学目标;第三要加强文言文诵读,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拓宽文言文的阅读面,加强欣赏。

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牢牢把握以下四个要素“诵读、理解、感悟、联系”。阅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首先要了解阅读过程的深刻的意义;理解是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以及主要内容;感悟是基于前两个目标,加入自己的感受;接触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学习,以及学生的社会生活,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学习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的正确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加强阅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和注意点,比如:发音、停顿、速度、节奏等。一些学习中文的学生只满足于清晰的发音,而忽略了读文言文时也可以读出情感,在熟读中自然成诵,将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段落熟记于心,再进而熟悉谋篇布局和语言、修辞。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3]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背诵前,给学生一些朗读时节奏、停顿、情感的指导,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会让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感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2.理解

对于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个步骤是学习词汇。老师除了指导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词汇,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加强积累。比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有非常多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之”、“而”、“以”等。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归纳用法,分类记忆,掌握学习的方法。[4]

3.感悟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同样应该注意文言文的段篇结构、表达方式、情感、中心,教师在分析文言文词汇的同时,也应该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体悟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中心。前文提到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是要了解祖国的文化经典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启发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深度,了解写作背景,方能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在

上一篇技术支持

下一篇色彩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