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范文1

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所谓“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教师要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下面是我在执教《芦花荡》时的一个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导演,准备将《芦花荡》一文拍成电影,那么你准备拍哪些镜头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结合相关句子,发挥想象,把这个镜头描绘出来。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中午时分,红日当空,天气闷热,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这时一个只穿着破短裤的干瘦老头撑着一只小船慢慢驶来……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一个个小鬼子被水里的鱼钩穿透了大腿,湖水顿时鲜红了,他们在水里挣扎嚎叫,这时老头子把船撑过来,举起篙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使劲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这些是“放”,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描绘出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创造出鲜活的新形象。因为“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带着智慧感悟文本,感受生活,物我两忘,自然与文本产生共鸣。情交融了,心贴紧了,答案就会精彩纷呈。

师:同学们设计的镜头,角度不同,手法不一。但是,老师感觉到可以给它们归类他们,你能说说怎样归类吗?(“收”,向着课堂预设目标引领。)

生:我觉得,可以归为两类,就是:人物形象描写和景物描写。

师: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追问,再“收”。)

生: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回归主旨,“收”到实效。)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如何做好“放”与“收”呢?

一、“放”

“放”即指语文课的开放性,包括以下两方面。

1.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开放性

内容的开放是指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狭小藩篱,而应该向课外阅读和社会生活“开放”。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十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一旦与生活的语文环境相结合,便有了活脱脱的生命的灵性。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而且要引领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绿》、《荷塘月色》,感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的特点:如诗如画,清丽淡雅,构思精巧,用语凝练,文笔清新自然,读后余香悠远,让其油然而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又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桥之美》等课文时,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使语文课堂得以向生活扩展,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2.课堂教学方式应具有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立了“给课文找岔子”、“与老师比高下”、“说三道四”、“做一做”、“赛一赛”等教学节目,让学生多读多说多议。教师要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充足的时间和语言的鼓励,使学生有时间且敢于发挥自由思想、表达独立见解,而交流讨论多了自然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学代教”,既能拓宽阅读思路,又能培养学生感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故宫博物院》一文的教学中,我就采用“模拟设计故宫博物院”的方法帮助学生学懂课文,以学代教。老师首先给出整体布局的要点,让学生自读自画,然后让同学细读课文内容,结合课后练习的效果图,参与设计太和殿。通过参与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加强化了自主意识,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收”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美术馆;文创设计;教学改革

美术馆文创产品开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在刚过去的2019年中秋的相关产品中,有数十个品牌都与故宫这个博物馆文创大IP进行品牌合作,产品涵盖节庆食品、化妆品、礼品、酒类等多个行业,故宫博物院也领衔众多博物馆文创品牌,成为目前市场认知度最高的博物馆文创品牌。作为人民接受美育的重要机构,美术馆的文创设计与同类型博物馆文创设计设计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推动“中国创造”的步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增强文化自信。

一、美术馆文创设计的内涵

美术馆文创设计究竟是什么?它既包含了物质样态的文化产品,是“带得走的文化”,又包含了精神内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表现美术馆级别、特点、地域等特征的文化产品。其表达的核心包含了美术馆在全球视野下的美术馆级别属性,也包含了美术馆建筑特色、收藏特色等独特属性,还应表现美术馆所在地域的风土民情等。文创设计中的内涵,主要将传统文化观念、美育文化观念转换成普通人能读懂并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设计产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符合生活实用需求,传播美术馆文化价值,满足美育观念并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情怀。美术馆的文创产品设计中,应凸显美术馆所在地域特点、美术馆馆藏精品特点和表现美术馆独特美术内涵。

二、美术馆文创设计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文创设计发展活跃,国家和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设计教育以创新创业为出发点,如“上新了故宫”节目中出现的新文创产品,就是和中央美院等专业设计院校的学生与设计师共同打造开发的,市场反响非常好。这也说明并不是市场上美术馆、博物馆文创产品太多,而是让人印象深刻、有文化品位的文创产品太少。因此,美术馆的大规模发展和人们对于有特色的文创产品的需求,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对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市场上文创产品的热潮依然在继续升温,它要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开展探究制、项目制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目标改革应同步进行。所谓探究制主要基于课程内容,了解课程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式内容的教学,与现在提倡的“翻转课堂”有不谋而合的契合点。而项目制教学,讲究根据项目内容调整上课节奏,凸显项目特色和课程特色。因为我们知道一套文创产品的开发周期不短并具有延续性,所以不应再以一门课结束作为该教学内容的终止,而是用多种复合型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课程效果。教学目标改革方面,主要表现在针对美术馆文创产品的课程教学目标调整和教学体系微调联系起来。打通高年级课程和低年级课程之间的壁垒,建立混龄的班级和改变授课方式等,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笔者在近两年的《文创产品设计》选修课中就采用了类似的办法,课程进行中和课后学生反馈良好,有些同学设计的文创作品参加了相关类型设计比赛并获奖。

2.对学科建设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文创设计的特点,需要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跨学科教学设计。正是因为文创产品设计涉及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等核心观念问题,结合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学科,课题的展开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加以指导。因此,学科建设不仅应该立足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和各学校相关学院的特点,更可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增加跨学科导师,调整学科属性,使非专业同学也能加入研发团队,组织跨专业学生团队模式,以此来降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局限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跨学科视角已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专业特色,国际上MIT媒体实验室在材料、媒介等形式上设计了优秀的设计作品,而我们国内以中央美院为首的院校,也在努力做出打破专业壁垒的教学尝试。比如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的设计团队在2018年11月召开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就了由他们的跨专业团队完成的设计案例,获得了非常好的设计评价。

三、针对问题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根据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共赢模式。产学研共赢,是高校和社会、企业等共同期待呈现的设计面貌。以美术馆文创设计为核心的艺术设计类教育,主要应关注本地域辐射区域范围内的美术馆需要和社会需求,建立学科与专业间的关联并注重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美誉资源的整合发展和信息共享。在实际操作层面,笔者曾带领部分同学进行本区域内美术馆文创设计调研,通过走访、问卷、焦点访谈等方法,收集整理美术馆文创需求数据,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互动机制,利用线上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以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为主,联合政府组织的创新平台为辅助,根据知识主体叠加技术创新进行深入合作,产生良好的叠加和多种正向效能。能够加速市场转化,优化设计流程,打造优势明显的创新业态,推动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环节的有效链接。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艺术;鉴赏;氛围;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46-02

【作者简介】薛金炜,苏少版美术教材副主编,江苏省教育厅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艺术为人类提供了打破常规、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它永远不满足已有,永远追求新的可能的生存状态,是医治迟钝和麻木的良药。一位作家说:“降低和减少艺术在生活中的比重,是一个社会走向愚昧和衰弱的开端。”而艺术经典是人类在千万年延续的精神历程中产生的,经过岁月的淘洗,有着任何当下流行的新图式、新套路所不可取代的文化蕴涵。个人只有一定程度地接触了人类文化遗产和艺术创造后,才真正体会人类生存发展的伟大、美好而又任重道远,才算具备文明人的素养。因此,鉴赏课在现代美术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手卷《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杰出代表。这幅传世名画是五代宫廷画家顾闳中所画,画中的内容是韩熙载在家中宴请宾朋的生活场景。画中的韩熙载是一位躲避战乱的北方贵族,他逃到南方被南唐朝廷所留用。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一千多年前的手卷《韩熙载夜宴图》出现在美术课堂时,如何为学生打开鉴赏的大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来自江苏省邗江中学的王佳曦老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做的。

课前做准备工作的时候,看到每一组学生的桌上、评委的桌上,都放了一卷卷古画的复制品,我就跟旁边的评委说,上这一课,成本可不低啊!口气是玩笑的,心里却产生了一点期待。

开始上课,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和对话,以一种舒缓的节奏,徐徐展开: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类,古人发明的装裱方法,立轴与横批的不同样式等等问题,一一简洁带过。话题似乎有点远,其实教师是在看似不经意中却精心地营造一种特殊的赏画气氛。这种气氛,对于今天的学生,是完全陌生的、异质的,所以是必须的补充。教师接着又在屏幕上展示了明代画家仇英的《竹院品古图》,那是一幅气氛极其浓郁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赏鉴活动场景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增加感性的认识。对画略作评介后,教师归纳道:“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与一身,品鉴中国画就是对书画艺术的审美追求。在古代上至帝王官宦,下至文人雅士都会收藏许多卷轴,并时常与朋友鉴赏。老师最近收藏了一幅字画,今天带来与同学们一起品鉴。这幅名画,就是《韩熙载夜宴图》。”如此轻松,如此自然,一步就转到了教学的主题。

从黄绢包袱中,郑重取出卷轴。这样的仪式感,不能省略。画是横卷,需二三学生,帮着展开,展示于课堂。看到画,免不了介绍一下关于这幅画的故事,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始终没有中断:“这样长的手卷(又一个陌生的名词,教师不忘略作解释),古人是否也是几个人捧在手里看?还是悬挂在墙上看?噢,是在长长的桌上展开,群聚品赏;若是不太长的手卷,一个人又是如何展开,如何看的呢(屏幕上出现图示);看真正的古画,要戴白手套哦……”都似闲笔墨,却又都是不能减省的笔墨;既是知识性的星星点点,又在继续为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加柴添火。经历了如此这般的“导入”和造势,体现了教师的真功实力,学生已经兴致勃勃,课堂氛围热烈。这时,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品读经典的大戏才正式开场。

每组学生都把3米多长的《韩熙载夜宴图》铺展于桌上,在课堂的环境里,已是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古人的赏画方式。分小组看画,既是美术课程标准对于合作学习、共同参与的要求,也是与古代文人雅集最接近的审美活动形式。

面对人物众多、场景转换的长卷,学生最初的兴趣,一般会集中于寻找哪个人是韩熙载,他出现了几次?各在何处出现?他在干什么?他们又在干什么等等?师生间的问答,这时也大致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师的教学设计把这一环节称为“初品夜宴”,把画卷分作听曲、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段,逐段进行分析,虽是一种“看故事”层面的浅表欣赏,却是欣赏这类早期绘画绕不过去的一步。

然后深入一层,分析《韩熙载夜宴图》在艺术上的特点,主要是构图的特点和人物造型的特点。这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在与其他作品的对照中呈现的。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策略,教师引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来做对照。西方古典绘画的焦点透视,与中国古典绘画的无焦点散布,是强烈的对比;西方绘画的观赏方式是定点观看,中国的长卷是移动着逐段观赏,也是很不同的欣赏方式……教师引导着学生的眼光在中、西两幅名画之间几次来回审视、比较,在人物造型、动作设置等方面,都做了颇为精彩的、深入的对照分析。

不能小看这些分析解读。作为美术教师,除了专业基础之外,还得有为上这一课、为赏这一图而专门做的充分准备。王佳曦老师为此阅读了不少相关书籍,其中就有现在美国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著名学者巫鸿的权威著作《重屏》。当我在课后点评提到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文明之旅》节目,不久前还曾播出故宫博物院学者余辉解读《韩熙载夜宴图》的节目时,王老师因为没有看过而感到十分遗憾,并且在赛课几天后主动联系我:已经找到节目视频,认真补看了。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恶补”精神,没有努力为自己创设一个丰厚的学术背景,是不可能把课上得如此扎实的。

不过话要说回来。一面是拥有知识的教师,一面是缺少体验的学生,他们之间的问答、对话和讨论,如何能真正有效地展开,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作为高中的一堂美术欣赏课,王老师以自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解读名画的精严和透彻,也一定程度地给予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也并不缺乏参与讨论的形式,然而学生一面的思考“成果”,仍然略显逊色。这也许是在教师太强、学生太弱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普遍情况。尽管王老师在课上也说了“鉴赏作品,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话,但在具体引导学生更自信、更自由地去感受、联想,从而作出非标准的、另类的分析和判断这些方面,似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韩熙载夜宴图》除了在构图、人物造型、动作、表情等方面的不凡,其高超的设色对于既豪华又落寞的画面气氛的冷静渲染、衣纹勾线的严谨精妙等,也是此图之所以带来审美享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鉴赏时似也可略加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