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故事范文1
通过文献阅读与思考,我开始针对现在所使用的首师大版教材(1-8册)进行梳理。凡是涉及科学史的内容,我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价值优先、少而精的原则呈现给学生。以《光的传播》(首师大版第6册第10课)一课为例,本课的具体概念是在同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建构科学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感受光的传播现象。通过关灯、开灯,让学生感受并观察光传播的路线,从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见到的光传播的事例。我还指导学生通过小孔板、软管等进行实验设计,初步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后,从小孔板引出古代的一个求画故事。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使用蜡烛完成小孔成像实验并思考其中的原理,一方面将此作为一种实验证据;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知识概念,体会科学史的认知价值;同时,让学生从古人研究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在这节课上,我更期待学生能在课堂之外有新的研究或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现象。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法经历了两年的教学尝试,我反复修改,精简内容。通过课后随访,我了解到学生对小孔成像故事及实验印象非常深刻,思维也不断深入。有的学生还建议我把那个古代求画的故事做成动画让它更有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课后自己主动做了小孔成像装置。这些反馈,证明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学习非常感兴趣。当把自己的实验方法与古代科学家的方法对比后,他们更加佩服古代科学家的做法。当得知小孔成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发现时,他们用掌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人的崇敬和自豪。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将科学史融入到教学中的做法。
学习《光的传播》一课时,学生听了故事,又进行了实际验证,可谓“穿越”了一把。这之后,学习《大气压力》一课时,一开始我就用科学史带领学生进入科学课堂,告诉他们马德堡半球实验核心的方法就是减少半球里的空气,达到真空状态。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知道有一位热衷科学研究的市长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科学,长大做了市长也依然痴迷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从故事中明白了:减少半球里的空气可以感受到一种力。然后让学生使用这样的方法找找这种力,并思考原因。当学生找到这种力后,在自己体验大气压力大小的基础上,再回到科学故事中的现场,了解到大气压力其实很大,当年的半球需要16匹马才能分开。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气压力的应用进行科学解释。
科学故事范文2
非常罕见
英国每年出生1,2万对双胞胎,其中有385对是黑人或者混血双胞胎。像伍德兄弟这样的黑白双胞胎更为少见,比例只有百万分之二。目前,黑白双胞胎的出现几率呈增高趋势,一些专家甚至预言拥有一对皮肤颜色截然不同的双胞胎将成为平常之事。
作为“混血儿季”的一部分,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向公众介绍黑白双胞胎。这部纪录片围绕5个拥有伍德兄弟这样的黑白双胞胎家庭展开,探索这种惊人现象的医学解释。爱丁堡大学的人口遗传学家吉姆・威尔逊博士表示:“两个血统纯正的白种人不可能生出一对黑白双胞胎,两个血统纯正的非洲人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既有非洲血统,又有欧洲白人血统,准确预测他的孩子将是何种肤色是不可能的。威尔逊说:“由于父母每人贡献50%的基因,混种夫妇的第一代肤色显然介乎白色与黑色之间。第二代的情况则不同。如果他们的后代与白人结合,由于不存在一半对一半的白肤色和黑肤色变异,他们生下白皮肤孩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夫妻双方一个是混血儿,一个是白人,他们不可能生下一个白皮肤宝宝。目前,混血儿的比例达到十分之一,这也就意味着黑白双胞胎现象将越发普遍。”
基因说了算
伍德兄弟的母亲科莉现年32岁,是威德尼斯当地政府的行政人员,父亲保罗同样32岁,是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的后勤分析师。科莉说:“两个孩子出生后,医生对我说他们有点黄疸,肤色都偏黑。两个小家伙的肤色逐渐发生变化,6周时已经能够看出明显差异,一个是白皮肤,金发蓝眼睛,另一个是黑皮肤,黑卷发。我是一个混血儿,父亲是尼日利亚人,母亲是白人。孩子的父亲也是白人。”
威尔逊说:“已知控制皮肤和眼睛颜色的基因共有大约20个。你的每个基因都存在浅肤色变异和暗肤色变异,如果DNA中的暗肤色变异更多,皮肤天生偏暗;如果浅肤色变异更多,皮肤则天生偏浅。”我们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那里继承数量不定的DNA,如果他们四人的皮肤均不同,后代继承的特定基因数量不仅影响肤色,同时也影响其他特征。威尔逊说:“你会同时拥有非洲人的头发和白皙的皮肤,这是一种非常惊人的现象,也非常罕见。当然,你也可能生下一个黑皮肤并且长着欧洲人头发的孩子,生下黑皮肤蓝眼睛宝宝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肤色的困惑
导致黑白双胞胎现象的遗传因素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容易,相比之下,生下这样一对双胞胎所要面对的社会反应则要复杂的多。科莉说:“最近,我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美国游玩,她是金发碧眼的白人。所有人都认为林顿是她的儿子,只有凯顿才是我的儿子。无论走到哪,我都要解释一下,他们真的是双胞胎。他们的母亲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两个孩子的照片曾被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有人写信说,我应该将林顿交给一个白人家庭抚养,这让我感到心烦意乱。”
凯顿和林顿关系很好,也注意到他们身上存在的差异。科莉说:“在给自己画像时,林顿将自己画成黄肤色,就像巴特・辛普森,凯顿则选择褐色。他们的堂兄弟都是白人,在和他们一起玩时,林顿会将他们一组称为白队,这对凯顿的心理造成伤害,因为这让他感到自己受到排挤。两个孩子都知道,虽然肤色不同,但他们实际上是一样的,都非常可爱。他们是一对与众不同的双胞胎,我要面对截然不同的问题,家人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有助后代健康
科学故事范文3
关键词:化学史;科学故事;情感教育
在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其独特的意义。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兴趣、意志、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不时介绍一些知识的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有时更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的甚至比单纯教授知识更有意义。科学本身就有其内在美感,科学故事更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化学教学中如能穿插一些有趣和富含韵味的科学史实,更能增添它的亲切感和生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化学不再是纯粹而枯燥的一门学科了。想想我们上学时,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生动的故事至今印象深刻,平添了多少学习的欢乐,叫人难以忘怀。我们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故事,定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在讲硝酸一节内容时,可以讲述玻尔巧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
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返回祖国,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也教育着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爱国的人。
二、在讲合成氨时,可向学生介绍哈伯的功与过
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发明合成氨的方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合成了氨,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途径,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帮德国在一战中实施了毒气战,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通过对战争的反省以及为了改变大战中给人留下的不光彩印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并积极致力于加强各国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各国科学家的友好往来。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科学界对他的谅解,同时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哈伯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知识只有造福人类才会为人们所敬仰,当人犯错误时,更要及时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得到他人的认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三、在讲铝的知识时,可向学生讲述铝的冶炼史
铝在过去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稀罕物,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送给了他。拿破仑三世宴会上也曾向贵族们炫耀自己的铝杯。为了使它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里,许多科学家不断探索新的合成方法。而尤其以霍尔和厄鲁尔发明的炼铝法最为成功。这两人一个在法国,一个在美国,几乎同时不同地点发明了同一种炼铝法成为科学史上的奇谈,学生不仅也为霍尔一生为科学求索的精神所震撼,更为两人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离奇身世所叹惋。
四、在介绍放射性同位素时,可向学生讲述第一个用手掰开原子弹的科学家――斯罗廷
斯罗廷是加拿大核物理学家,曾参与二战时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在一次实验中,轨道上突然有两块铀发出了可怕的眩光,眼看就要滑到一起。在常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个极小的意外,但是,这位科学家明白,从物理学的原理分析,两块铀合成一块大于临界质量的铀时,就会发生爆炸。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用手掰开了原子弹,挽救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最终却因辐射过重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科学的求索道路上还有许多科学家不畏生死,不求名利,执著追求,正是他们的奉献推动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
五、格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明人格利雅年轻时却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在一次舞会上,格利雅诚心邀请一位女士跳舞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一句“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深深地刺痛了他,敲醒了他21年醉生梦死的灵魂。从此他废寝忘食,发愤苦读,经过整整两年的努力,不仅补上了以前荒废的学业,而且作为插班生考入了里昂大学化学系。他异常勤奋,短短8年,成为出类拔萃的博士,5年中发表200多篇有机化学论文,且都达到了一流水平。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1912年经世界化学家权威的精心评选,瑞典科学院决定授予格利雅诺贝尔化学奖,实现了格利雅多年来的夙愿。他的故事更有启发意义,使学生深刻懂得浪子回头金不换、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不仅许多科学家的事迹耐人寻味,许多知识的产生过程也有教育意义。如,凯库勒受到梦境的启发推理出了苯环的结构,看似偶然,其实是在于他前期不懈地努力,最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才获得了灵感。要教育学生,没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光靠做白日梦是不可能收获成功的。又如,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留学期间成绩优异,在爆发后,励精图治,为了国家和民族振兴,与杰出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一起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中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再如,我国化学家黄鸣龙在做有机实验时,正是凭着一贯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细节不放过,对失败不放弃,才发现了新的有机还原法――黄鸣龙还原法,并被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像这样的科学故事,只要我们善于发掘,还有许多,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当然,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也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对教学的重点产生干扰,要根据课堂要求灵活取舍,更要收放自如,和教学的整体性融为一体,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落实达到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付成兴.如何将化学史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2(04):107.
[2]唐小英.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278-279.
[3]赖微娟.入手化学史实启蒙化学教育[J].科教文汇,2012(07):125,128.
科学故事范文4
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发明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故事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故事三:
科学故事范文5
1、鲁班接受了一项任务,建筑一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效率很低,徒弟们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鲁班非常着急,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2、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母子俩在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放线的时候,用小钩钩住木料的一端,可以代替用手拉线,一个人操作便可以。弹墨线不用再请母亲帮忙。后世木工便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
(来源:文章屋网 )
科学故事范文6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着《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
一位美丽的女性穿越百年的风尘,从科学的圣殿中向我们走来,她靠的不是引人注目的美貌,而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成就了闪烁着理性之光的居里夫人,也使我们懂得精神的美丽远胜于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妩媚,这种意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