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虚拟三维实践教学技术 实践平台

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及实训现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基础课之一,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各部件工作原理及功能、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装、整机维护及性能测试优化等方面。目前该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教学内容与市场结合紧密,更新速度快;(2)教学内容广且泛,知识点技能点涵盖多;(3)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课程教授的终极目标。

针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以实践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来说,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均倾向采用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指导思路,但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设备老旧,往往采用将要淘汰的电脑用于学生实训,这样只能满足学生认识过时设备的类型和断电后拆装的基本需要,无法安排任何加电实训内容。其次,该课程学生实训过程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设备损坏不可避免,如果全实训过程均采用实体设备则损耗快、维修成本高,同时也增加实验员实训准备及器材管理的难度。

因此,虽然说各高职院校普遍比较重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训教学环节,但形式重于实际,学生的学习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与行业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技能训练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2 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搭建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能有效解决实训环节中场所、器材不足以及管理运维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得学生能真正做到“贴近实战、人人动手、反复演练”。教师充分利用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来讲解计算机各部件,使学生直观了解各部件形状、功能、特点以及在组装中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充分利用此平台练习操作后再进行真机操作,不仅强化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的程度,也大大降低真实设备的无故损耗和重复投资。通过将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与真机操作训练,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技能方面受到了全方位职业培养和锻炼,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设计目标

在梳理现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训内容以及需达到教学目标前提下,结合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设计要求,提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设计目标:

(1)平台应包含丰富的虚拟设备种类和型号,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挑选部件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实验。(2)平台具有一定开源性,有平台设备资源库,能允许第三方对库内资源更新扩充,方便增加和删减。(3)平台能提供较为真实的、功能完善的工作台操作环境,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提供虚拟场景,便于学生“贴近实战、定岗实训”。(4)平台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反应迅速,能对操作正确与否实时进行判断,并有正确操作方法的提示和引导,有完备的说明文档,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5)平台数据库应包含比较完善的视频演示文档,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始终得到正确的引导。(6)平台应能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自动检测评分,并将出错步骤及正确做法告知学生。(7)平台应建有实训操作题库,可根据实训内容从题库抽取考题完成学生期末部分实践操作考核。

4 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依据设计目标,虚拟三维实践教学平台要能实现计算机组装、维护、考核三个主要要求。其中组装模块主要是实现计算机各部件的组装,通过该模块使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各部件基础知识,每个配件的功能特性及组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维护模块主要实现计算机常见软硬件维修维护操作,可模仿各类常见故障和问题,通过该模块使用使学生快速掌握软硬件安装调试方法,维护常见应用软件;考核模块主要实现题库的录入抽取和在线评分功能,学生使用该模块可有选择进行自主测试,也可用于期末实践综合考核和技能大赛评分工具。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模块意外,还应包含用户管理模块、实训报告模块、辅导答疑模块、题库管理模块,具体功能描述如下:(1)用户管理模块。分为三个权限等级,一级为管理员级,可对整个平台进行所有模块进行管理和维护;二级为维护员级,可管理维护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题库,并对实训报告进行批阅;第三级用户级,仅对管理员开通的权限模块用户有权进行使用。(2)实训报告模块。维护员可对新增修改和删除实训报告及其内容,并依据虚拟操作可自动或人工完成批阅得出最终评价结果。(3)辅导答疑模块。教师和学生可借助此模块在线或离线对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也具备管理资源库功能,方便学生自主查阅观看演示文档和视频。(4)题库管理模块。维护员可以对题库进行新增修改和删除操作,并根据每题设定的分值和每次考核确定的题目组成能自动生成考核试题,并依据标准答案可自动或人工完成批改得出成绩。

5 结束语

通过该平台的使用,学生能不受场地、设备限制随时开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方面的相关实践操作,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损耗,创新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将极大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 赵杰,向慧慧,彭辉,吴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付向东,金涛.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与软件的开发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1(4).

[3]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2010(2).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2

关键词:课程体系;网络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校逐渐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和条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院课题组从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研制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软件、考试系统、智能化课程网站。

1明确目的,确定核心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工作原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课程具体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2]:1)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2)较为深入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3)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为了强化“双基”教学,课题组设计了下列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包)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和“建模与编程能力”。这些教学方案的应用,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需要,课题组设计了计算机基础的核心内容――“1+4”课程组。这里的“1”是指计算机基本使用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4”是指:1)程序设计――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思想,理解算法的概念,了解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2)数据库技术――了解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了解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了解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与作用,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的体系结构和它们的差别,了解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功能,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掌握防范病毒的基本方法。4)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结合不同学生兴趣,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强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2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零起点与操作熟练并存的问题;2)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问题;3)实践环节薄弱,实验内容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的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和研究建立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是通常意义下的常规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自己的设计题目,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完成个人的“大作业设计”。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使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身都有很好的认识,从而解决相应问题。

2.1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就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参加中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而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中学阶段课业太重和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起点很低,对计算机应用掌握程度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针对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在新生入校后,就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测试和问卷调查。通过测试和调查不但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学生对自己现有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就引导他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媒体应用软件知识模块的学习;对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出新生公共选修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有关内容,实现对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合理组织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问题,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跟不上的问题。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要激发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因此,在新生入校时,我们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所做的成果(如图1所示),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提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知识框架,如图2所示。

通过这些模块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教师座谈,讨论确定第三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目标,并依照此目标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学什么和如何学,对自己的课程设计阶段有了初步期望,自然主动性会有所提高。

2.3内容多课时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容多学时少。内容多主要是指对教学基本要求涉及宽泛,学时少主要是指受本科生总学时控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新课程内容的增加,时间相对越来越少。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开放式教学和新考试模式的引领下,有效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2.3.1丰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多种资源

课题组开发了近4G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全部资源图、文、声、像、动画并茂,生动活泼,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网络平台上,建设有12个资源子库(如图2所示),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查寻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学习交流、作业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和教师测验教学成果,以不断改进教学。

2.3.2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4]。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教案和教学资源等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

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组织力量和探索求解。此举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查找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所有教师都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实际操作更加丰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4实践环节薄弱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等问题[5]。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考试方式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2.4.1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学校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为学生上机提供了大量的软件资源,实验软件覆盖了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授课学时之比不低于1:1。

计算机实验课程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比如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中都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实验指导库,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更充裕的时间逐步完善各种实验。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研究与创新型实验[6],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2.4.2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采用以考核基础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水平为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平时考查、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考试模式,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根据考核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试题库。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都可以使用机试系统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系统会根据题型和知识点设置,随机抽题、随机组卷。这种机试考试系统有效实现了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同时,学院在第三阶段增加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提出选题,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性能指标,供学生选择。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最后给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成绩。题目可能是一样的,但答案是多样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四个以能力测评为主的机试考试系统。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2000道试题和答案。在试题库中,题目类型有多种,设有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有可以区分难易程度的不同题目。每个考试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和任意区间选题三种方法的随机选题。

3教学成果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在2005―2009年连续5年的省大学生“Flas制作”大赛中,一直保持总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通过第三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创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图3所示。

课题组讲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级精品课程(/jpkc/)。与成果配套的两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别在2006年、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果提供的教材、计算机考试系统、CAI 教学系统、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分别在河南省、山西省、广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四川省等九省市,52所高校得到应用。受到了各用户的好评。

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经过多年总结分析,确定了“1+4”课程体系,建立“三阶段开放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需求,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学习,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使毕业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徐久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M].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2.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

[3] 王宏,吴文虎. 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4] 吴文虎.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13-14.

[5] 朱勇.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63-364.

[6] 宇缨,胡天明,侯爱民. 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教育探索,2007(10):135-136.

Research on Reform of the Network-Based cours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GE Wen-ying, WANG Ai-min, LI Peng-wei, GUO Lei, LI Qing-she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ab also is in escalating, and it provides broad space for college lab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figuration scheme of several digital voice rooms at present, and analyz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anguage lab from its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eam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数字语音室;建设;管理

Key words: digital language laboratory;construc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04-02

————————————

作者简介:陈国际(1982-),男,辽宁葫芦岛人,于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应用。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求,高校语音室的建设与管理也正处于逐步升级中,教学模式的丰富多彩在当前的教育中被大力提倡,因此要求高校大力发展现代化教学模式,建立现代化的语音室、实验室及管理制度显的尤为重要。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强现代化数字语音室建设。数字语音室为提高外语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1 语音室的建设

在当今校园网资源丰富及网络的普及的时代,传统的语音室愈来愈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学的需求,数字化网络语音室已取代传统的模拟语音室。

在语音室的建设中,其功能以及使用的效率要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主要的组成部分分为教师机(计算机)、教师控制平台、大尺寸触摸屏、DVD、学生终端、耳机话筒,软件部分包括控制软件、资源数据库、多媒体教育平台等。另外,软件部分要包括教学系统、考试系统、自主学习系统,在教学系统中应该有听力教学、口语教学、同声传译教学等模块,考试系统中要包括听力考试、口语考试、同声传译考试、四六级考试等模块。这样,就形成了视、听、教、考、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多媒体数字教学系统。

数字语音室功能上应能实现广播教学、示范教学、分组教学、单独通话、多方通话、监听、播放教学资料、DVD机的控制、卡座机的控制、小组讨论等。另外,数字语音室能够实现语速调整、变速不变调、随堂考试、录音、自主学习、上机计费管理、教师备课、资料库管理(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资料、制作考试题库及答案等)、试卷分析等教学及管理功能。

语音室是学校建设的重要项目,必须要充分保证其先进性,对于有关设备的选择和装配,要为以后升级预留一定的空间,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在语音室设备的购置时,要充分考虑设备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要选择性能优并保证质量质的设备,并且设备的质保期限大于三年(五年为佳),能做到服务上门,这样方便了日常管理,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行。

近几年主流的数字语音室的配置方案:①嵌入式数字语音室。把操作系统和功能软件集成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中称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数字语音室,具有自动化高、响应速度快、无病毒侵扰、方便升级维护等特点。目前,它适合要求不高的中低端客户。②嵌入式数字网络语音室。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数字网络语音室是为满足国家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在基于嵌入式数字式语音室的基础上推出的升级产品,学生终端部分由嵌入式模块的和计算机组成,可实现同声传译、小组讨论、双轨录音、变速不变调、自主学习、学生机联网、口语考试、远程及自动阅卷、试卷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等功能。嵌入式技术的数字网络语音室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主要适用于高校高端教学需要。③基于纯软件技术的数字网络语音室。其特点取消了嵌入式终端控制器,在学生计算机中加一块语音卡,其系统拥有无限的升级能力的优势,可以利用多媒体机房,发挥资源利用最大化,节约投入,是数字语音室的后起之秀。它的问世对偏硬方案设计的语音室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其方案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教师机需要配备视频采集卡捕捉视频图像的方式将显示器图像传输到学生的显示器上。

2 语音室的管理

2.1 日常设备的管理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语音室管理制度是使语音室工作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数字语音室的作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语音室管理中,管理的基础是语音设备的维护,语音设备采购投资巨大,使用率高,日常性的维护保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健全制度基础上,责任要落实到个人,发挥责任的效力。根据各个学院的特点,建立《语音室管理规则》、《语音室使用记录》、《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整套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学生和外语教师是语音室的使用者,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督促教师按照《语音室管理规则》进行教学。学生是语言实验室的受益者,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与维护,树立主人翁意识,及时制止他人有违规行为,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设备使用记录、运行记录、设备的维修记录、语音室的工作日志等,这样可使我们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建立档案制度,要将设备的相关资料输入计算机,实行微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对外语教师进行设备的使用培训。

2.2 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语音室管理工作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维护经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具备一定的电工学知识及电子器件维修能力。熟悉语音室中的布线情况、网络设备的型号和功能,具备网络的基本知识和管理基础,能够及时排除计算机的一些软硬件常见故障、耳机故障、学生终端故障及线路故障等。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使管理者都能胜任本职工作,确保设备发挥其能效,保证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的管理人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思想素质偏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工作热情不够,缺少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只是应付工作,上进心不够,导致整体业务水平偏低。另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也明显不合理,多数是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非常少,远不能达到实验室评估规定专职人员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的要求。目前业务过硬,受过专门训练的年轻管理人员十分缺乏,这也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语音室管理人员归属实验系列,无论在津贴、职位和职称上都明显低于教师,许多院校在评定职称、增加工资等方面与教师差别对待。这种“低人一等”的境遇,严重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导致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当管理人员,使管理队伍向高学历、高素质方向发展举步维艰。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有计划地安排语音室管理人员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等活动。同时,学院领导应该改变观念,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管理人员和教师是平等的,在晋升职称、职务津贴、外出进修、科研经费使用上都要一视同仁。在学校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实验人员时,管理人员应占有一定比例。要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进修,以适应当今的科技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语音室管理人员的素质;还要有计划地招募高学历人才充实语音室管理队伍,培养工作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

3 结束语

数字语音室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本学院的语音室设备配置。教师要不断探索数字网络语音室教学系统的各种新功能,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设备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语音室的管理更是要求管理人员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语音室的正常运行,提高语音室的利用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最终达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林泽.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语音室的建设与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1,7,20.

[2]郑发榕.试论语音室的建设与发展[J].信息技术,2010,8,13.

[3]张凤伦.数字化网络语音室的应用与管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4]李进.硬件配置—高校语音室管理者之痛[J].科技

信息.

[5]胡志燕.语言管理网络与语音室建设[J].机械管理开发,2005,4.

[6]黄倩.数字化网络语音室在语言教学上的有效应用[J].甘肃科技,2012,9.

[7]杨凡.数字化语音室的维护与管理[J].信息通信,2012,9.

[8]闫淑红.语音室管理员素质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12.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4

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 面试 问题 对策

2012年秋季,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立足河北省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实际,河北省作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点省份,组织实施第一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全国统一考试,实施5年定期注册制度。到2014年上半年,已经组织实施了4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

面试,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也是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涉及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要素资源最多和最复杂的一环。面试工作组织的科学化、测试内容的专业化、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测试过程的规范化等都体现着面试的“公平、公正、公开”,这是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关键。在2年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河北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统筹安排,考试工作有章有序地进行,保障了试点工作的正常运行,也积累了宝贵的试点经验。

一、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基本特点

1.规范、严谨的结构化面试基本流程

笔试2科目合格者方能进入面试环节,面试采用结构化考试,笔者又将其归纳为三段六步面试法。

第一段:抽题、备课。地点:备课室

①抽题,备课开始计时。

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经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并开始备课计时。

②根据确定的考题,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

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根据试题清单内容要求,开始备课。备课室提供与试题内容相关的材料,准备时间20分钟。

第二段:面试。地点:面试室

③回答规定问题。

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④试讲(展示)。

考生按照所抽试题内容和要求以及准备情况,进行试讲(展示)为主,统称展示,这是整个面试的中心环节。时间10分钟。

⑤答辩。

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展示)情况,进行具体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第三段:面试结束,考生离场,考官评分。地点:面试室

⑥考生离场,考官评分。

考生在考官提示下留下试题清单、备案纸,带准考证离场。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软件系统提交评分。

2.考核考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按照当前我国学制体系和基础教育组成分为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各科教师资格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等四个方面。2012年秋季刚刚开始的试点面试中,必答题的问题或情境主要是中学阶段常常发生的教育现象或教学问题,而忽视了各个教育阶段学生(儿童)心智发展的个性和阶段性,针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很少,表现出必答题题源的泛化特点,缺乏不同学段的针对性。试讲(展示)环节中的问题表述笼统、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操作,如小学数学试讲(展示)只是笼统要求达到上数学课的状态,而缺乏具体的、规范的评价要素等等。评价标准只是把中学、小学、幼儿园阶段宽泛地罗列了8个不同权重的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并没有具体给出熟悉程度和基本表现程度指标,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表现程度与等级评定细化标准,不便于各个学段、不同科目面试的实际操作。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不断调研、调整、补充和丰富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内容和要求,截止2014年秋季面试,必答题都是具体根据基础教育各个学段学生(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教育问题或情境,中小学各科试讲(展示)内容和要求表述更加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在原有基础了制定出了每一项不同表现程度与等级评定标准,使得面试环节考核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凸显考核评定考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大程度地保证面试的效度和保障考生的权益,体现面试的“公平、公正、公开”。

3.对面试对象报考门槛提高,注重面试对象的发展潜质考核

2012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河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专业的中专学历即可,非幼儿教育专业的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参加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面试对象打破了师范生的“特权”,让所有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同学习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从而更加明确“师范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师范专业发展潜质”。通过面试,关注考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为“合格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潜质,把好基础教育师资的“入门关”。

根据当前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试报名条件,在校大三(含三年级)师范生,2014年春季及以前,面试的考生主要是想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社会学习者以及少数无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考生原始学历整体程度低、基础教育从业经验者较少,非师范专业背景占主体。但从2014年秋季开始,随着放开在校师范生报考政策,在校待考生即将成为面试的主体,面试主体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担任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考官的工作经历中,发现面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1.考生对面试内涵理解不到位、缺乏准确性,教师基本礼仪和综合素质明显欠缺

相当一部分考生抽到考题后,都会认真理解考题要求,但在面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答非所问,不能清楚地理解要求,从而影响面试结果。简单分析其原因,一是考生对改革后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及其之间的关系都未能准确理解,更无经验可言。二是考生自身的理解力不高,影响了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相当一部分考生在教师基本礼仪礼貌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欠缺,如高度紧张、穿着不当、与考官空间距离不适宜、必答题环节只背答案、缺乏与考官的交流等等,达不到教师基本的仪表仪态和交流水平。

2.当前考试淘汰线的“一刀切”做法,对在校专业学生带来一定挑战和压力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结构化面试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入职性资格审查,有人说把那些将来能成为合格教师的考生“留下来”,也有人说把那些不适合做教师的考生阻挡在入职门口等等,这些都反映着对于教师资格面试性质功能的界定,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淘汰性考试。在当前以社会学习者为主体的面试中,一般都有过与不过的线,比如5个人中淘汰2人左右,而这对于在校待考生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压力之一。在校待考生的整体专业素养较社会学习者而言要明显高、专业能力整体要强,若按当前淘汰情况,从当前允许在校待考生只是在大三应考,也就意味着在校待考生毕业前,特别是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在校生,在毕业时拿不到教师资格证,没有资格证会让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白上,更没资格参加各种中小学入编入职考试或上岗就业,形成教育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相关,所以当前在校待考生潜在压力很大。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也可能影响高考生对基础教育专业的意愿和选择,形成不良循环。同样对于那些具有“发展潜质”的社会学习者在与在校师范专业考生同场竞技中明显处于不利。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与教师资格面试初衷相违背。

3.面试考官队伍有待扩充,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当前面试考官队伍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组成,高校专业教师较少,即使有高校教师,非专业背景教师也占一定比例。面试考官一组有三人组成,基本是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而现有的面试考官专家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偏低,有待继续加强培训。另一方面,河北省中小学资格考试高峰期从2014年秋季开始,现有的考官队伍显然无法应对考试需求,须要进一步扩充,考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完善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对策建议

1.在校待考生树立危机意识,积极投身专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突出强调“专业性、实践性、能力性”。在校待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资格考试,在校期间只有2次考试机会,以当前笔试、面试过关率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前势必拿不到教师资格证。所以要改变以往上大学就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的单纯追求,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毕业前必须取得的还有教师资格证书,树立“学以致用”的专业学习观和危机意识,重视专业认知和理念的自我塑造,积极主动地投身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如立足平时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到中小学校进行见习或顶岗实习,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和加强职业的“元认知”,对面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中小学教师礼仪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寻求具有个性的教师气质和教学风采。

2.加强调研,区别不同面试对象,创新面试评定体系,完善面试机制

2014年秋季开始,是河北等5个国考试点省(市)在校待考生参加考试的第一次高峰期。当前教师资格国考面试使得师范生失去了过去面试的“免考权”,这是国内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对待在校待考生与社会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国考面试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是保证面试实效性和维护广大考生切身权益的关键,也是避免当前入职考试流于形式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面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不同主体的影响或作用,坚持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功能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区别对待不同面试对象主体。如:对于在校待考生可实行在校学习审核制度,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儿童发展、教育教学原理、教师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情况,合格者可免笔试,直接参加面试;亦可调整社会学习者面试科目,综合考查面试者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真正让有“发展潜质”的社会人员补充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切实把好入职第一关。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机制,严格面试标准和程序,保证面试的实效性和公平性,吸引社会上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3.切实加强考官队伍培训和建设,提升考官队伍素质,确保面试考生的权益最大化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从专业角度而言,是一项以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用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发展教育理论,考官通过考生借助一个教学实践片段的试讲(展示)来评价考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所以作为评价者的考官也应当是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和高校教师组成的共同体,高校教师须要强调实践性,一线教师则要加强专业理论修养。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考官队伍培训,制定考官定期评、聘机制,切实提升考官队伍整体素质。

扩充考官队伍一定要选拔专业对口、学历层次较高、职称较高的教研员、一线教师、高校专业教师,建设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结构比例合理,突出理论修为和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家队伍。一定程度上讲,切实保证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家队伍,这也是保证国考面试公平公正的必要保障。

4.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法,重构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素要求。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特点和要求在职前专业课程中也应有具体体现,但同时,职前专业课程建设也应避免陷入“为了入职性考试而设课”的误区,也要体现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发展性”要求和特质,即培养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源于入职标准,但又高于入职标准”应当是今后高校师范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做好入职资格审核考试内容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有效衔接以及相应评价体系的构建。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是解决当前职前师范专业考生面试问题的根本途径。树立“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理念,构建“理实一体化、学训一体化”的校校(高校和中小学校)实训、见习(观摩)、毕业实习、专业志愿活动等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多途径、多通道、多手段、多方式地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内涵和实践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统筹部署,按照原定计划,到2015年底,全国所有省市结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省考,全面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对即将参加国考的省份而言,对考试的组织实施是个考验和挑战,特别是面试环节深刻影响着整个考试质量和考生的切身权益。同时,面试也深深影响着高校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所以非常有必要总结前期经验,为后续面试的高效运行、考生顺利通过面试并对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参考文献

[1] 闫建璋,郭S嘉,赵英.教师资格定期认定制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2] 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

[3] 赵宝荣.教师资格考试之面试环节的思考[J].中国文房四宝,2014(2).

[4] 魏勇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5).

[5] 梁桂莲.美国教师定期更新制度的启示――以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4(1).

[6] 江畅.全面提高教师资格考试质量的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