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相声段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相声段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相声段子

经典相声段子范文1

B:那是……

A:幺七年嘛,是幺鸡年。

B:幺……你这儿打麻将呢。

A:在麻将里,幺鸡就是单身狗的意思。

B:对……这俩不是一种生物吧。

A:大家都说一条单身狗,一条……不就是幺鸡吗?

B:这我不同意,交大的就得叫单身狗,复旦的才能叫幺鸡。

A:你想多了,都单身了还孵什么蛋啊……

在上海交大跨年晚会上,两位博士表演的一段原创相声燃爆全场。这段相声,名字叫做《石器时代》。

据说,这段相声“内容相当精彩,笑点密集”,而且都是原创段子,题材都很新,现场“笑”果非常好。有评价甚至称:《石器时代》算是这几年听过的校园相声里水平最高的之一。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博士大多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不过这两位,可能会给你完全不一样的体会。他们身上有两大标签:博士&夫妻档。男博士叫李宏烨,女博士叫郑钰,是他妻子兼学妹。两人都在上海交大学习材料加工专业。

在业余爱好上,俩人称得上是“夫唱妇随”:一起上台表演,一起创办相声俱乐部“新语”。不仅如此,俩人还一起出了几本相声学理论著作。李宏烨把多年习得的工科理论研究能力,运用到了相声的创作当中,比如,在测试汽车安全性的时候,除了撞毁几十台车进行试验,还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接近现实情况的模型,模型的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用到相声创作中,他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有了这套模型,创作相声变得简单、高效,还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到观众什么时候会笑,为什么笑,会笑多久。

其实,李宏烨的才华早有展露。据说,初一的李宏烨写了生平第一个相声段子《雷锋的故事》,竟歪打正着在学校艺g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2003年他上大学,上海交大天津老乡会的相声协会刚成立三个月。因为人不够,李宏烨就被叫去了。一次,李宏烨发着烧,在病中稀里糊涂写了相声段子《骑车》,却一举成为相声协会里的经典之作。

2014年5月,李宏烨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进行专场演出,上海曲艺家协会甚至专门为这部相声剧开了场研讨会,还有研究论文《“高笑”相声剧引爆交大》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两年时间里他们已经做了40多次千人级别的大型相声剧,其中30多部是完全不同的。李宏烨说,“没有原创,生命力就没有了。我不是要拯救老艺术,我只是想让过去的相声精髓为现在所用。”

经典相声段子范文2

刘兰芳:说到现在曲艺不景气,我认为这是事实。当然,也不是光曲艺如此,其他不少艺术门类也存在这个问题。当初,特别是“”刚刚结束那阵,曲艺确实火了一把,相声、评书、小品,热的都摸不得,为什么?因为十年禁锢,文化生活枯竭,人们如饥似渴,文艺春天到来,曲艺轻便灵活,上得快,像一朵报春花,应运怒放,马上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场面,出了不少好演员,好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激烈竞争势头。观众消费观念、审美情趣也都在变化。曲艺赖以生存的小剧场和茶馆逐渐消亡,各地曲艺团体举步维坚,有的改弦易辙,新作品跟不上时展,曲艺演员和作者后继乏人,曲艺观众流失等等原因,造成目前曲艺走入低迷状态,因此,曲艺的市场越来越小。

曲艺后继乏人的问题与曲艺演员成才太难有关,老辈传下来一首《西江月》是这样说的:“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说表评叙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宏亮,二要顿措迟急,装文装武我自已,好像一台大戏。”要求曲艺演员成为复合型人才,一人多角,不用什么道具,独自为战,战之能胜,否则在舞台上就站不住脚,就得“坐白”(没有观众)被观众撵下舞台。

其次是学艺难,难在没有专门的曲艺学校,不像话剧有中央戏剧学院,唱歌有中央音乐学院,只是近年来才有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和苏州评弹学校,过去学徒靠的是传统的口传心授,老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导致了学员综合水平不高,曲艺演员成才率比较低。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同志就说过:“没有20年,出不来一个好曲艺演员。”曲艺演员都是主演,没有打旗的,都得在舞台中间站着,被观众认可才行,所以全国曲协会员数量偏少,只有三千多名,分布在各个省、市、地区,像洒胡椒面儿似的。各省市的会员里有一部分还是业余演员,他们能闯出来真是凤毛麟角。

记者:相声通过各种大赛,影响不断扩大。那么其他一些曲种的市场景况怎样?如何创新?

刘兰芳:前边谈到曲艺不景气,这是对曲艺总体的评估,但是,曲艺是扎根在民间的说唱艺术,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还是大受欢迎的。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许多地方台就有《曲苑杂坛》、《南腔北调》、《小说连播》、空中笑林》、《说演弹唱》、《鱼龙百戏》等栏目,专门播放曲艺节目,有不少的受众面,收视率都很高。近年东北的二人转异军突起,辽、吉、黑三省到处都演,我到过东北某县,县委书记张口就说我给你唱段二人转。更奇怪的是当地有些小青年骑着自行车,车筐里的录音机放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二人转。

再比如广东粤曲,在南方一些宾馆、饭店、茶楼天天有人唱,演员的收入也非常高,今年春节,广东的粤曲演员梁玉嵘在香港的体育馆连演三场,上座率达到七八成,很受欢迎。

评弹在江、浙、沪的城市及乡镇茶馆里演出,每天都有一些老观众边喝茶,边听《珍珠塔》、《啼笑因缘》之类的故事。天津有些茶馆天天有演员唱京韵大鼓、单弦、时调。有时还办相声大会。陕西快板在陕甘地区也倍受青睐。诸如蒙古族的好来宝、藏族的说唱、维吾尔族的达斯坦、白族的大本曲、傣族的章哈等,都非常受欢迎。曲协顾问土登,用藏语说相声颇受好评。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曲艺还都挺活跃,很受当地群众喜欢。

关于如何创新,我认为应按着“三个代表”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对民族文化遗产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作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克隆,时过境迁,书随人变,继承的过程,始终应包涵着创新。做到内容新、形式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时化要求我们的曲艺演员要及时的后映生活,比如在抗洪抢险和扑灭森林火灾斗争中,我们的曲艺工作者深入一线体验生活,写出的相声、评书、快板、鼓词,跟得上形势,深受观众喜欢,这些演员也成了观众崇拜的对象。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演员深入一线慰问白衣天使,起到了战地宣传鼓动作用。我们这次搞征文,本来不知道非典的事儿,但是这类题材的作品一下上来了几十篇,动作相当快。这些段子,大都显得粗糙一些,但凡遇到这样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应该能出一些精品。我想应该耐心点,甭着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常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风情各异,地方曲种受地域影响,各具特色。要注意百花齐放,突出他们的不同风格。各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已的曲种,你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一律要求他们说普通话,那样会失去风格,失掉观众。曲艺要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要有个分寸。一定要改好,不能千曲一腔,千人一面。

当估,我们的各个曲种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移植,但移植来的东西必须与本地曲种相融合,为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有的曲种会逐渐流传下去,也有和曲种不适应时代要求会走向消亡,这是艺术的发展规律。

记者:在相声这个行当中,作者和演员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心态?

刘兰芳:相声是很受欢迎的曲种这一,我们与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了两届相声大赛,大红鹰杯和迎客松杯,收视率很高,仅次于新闻联播,网站点击率也很高。今年我们还要搞相声小品大赛,各地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和重奖作者和演员,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作品。要通过电视等传媒的宣传和推广,使相声艺术的发展插上翅膀。但是,观众口味越来越高,就要求相声作者和演员潜下心来,深入生活,写出优秀的作品,千锤百炼,与观众见面。避免心情浮躁,克服急功近利,改变文化修养浅薄的现状。所以当前相声界要头脑冷静,多思考一些问题,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提倡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增强精品意识,我认为这是作者和演员当前应保持的状态和心态。

记者:相声、小品的创作有其持殊的艺术规律。可观众不管你这些,他要求名演员就要有好的段子,否则,他们就不给你捧场。观众和听众是小品、相声演员的衣食父母。

刘兰芳:大家要求名演员要有好段子,这可以理解。但是这些名演员,社会活动特别多,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非常辛苦,但他们没有忘了是什么让他们征服了观众,有了名气。他们格外珍惜机会和实践。他们很努力,身边团结一些作者,为他们提供脚本,出谋划策。至于观众要求的新段子,好段子,需要一个艺术生产的过程。高楼大厦要一砖一瓦地盖。创作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淀。时代也给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能演,还要能写。我也希望他们能继续努力,也希望大家给他们更多的支持鼓励和理解。有人说,相声目前是七八个人,十几条枪。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发现有一批青年相声演员,非常勤奋,具有潜力,已经显露头角。我相信,经过努力,他们会取得优异成绩的。

记者:其实,一些演员也在着急。他们急着想搞出一些新的形式,拓展相声的表现领域的艺术空间。

刘兰芳:光着急没有用,并键是要创作好作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好作品要靠提升作者的文学水平,只有具备相当的思想艺术功力,才能写出好的相声段子。有了好的段子,就成功了一半。并于表演问题,马季、姜昆、侯跃文、冯巩、李金斗、常贵田等,他们都为相声改革呕心沥血,无论是姜昆搞的相声剧《明春曲》;还是冯巩把人力车搬上舞台,都是为了相声的发展拓宽道路。效果如何,要由观众说了算。这种探索对艺术发展是有好处的。姜昆和冯巩创新步子迈得很大,带动了相声界的改革热情。侯跃文、李金斗、王谦祥、李增瑞等演出都有新意,侯跃文的柳活儿(唱功)好,在传统基础上有了新发展。

记者:相声晚辈应该从何学起?应该给他们传授什么样的经验?有何忠告?

刘兰芳:曲艺界有一句话:“欲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后学者应该说是前程似锦尚需努力。应从基本功开始,学绕口令练嘴皮子练身段,学好经典段子,如子母哏呀,一头沉呀,贯口呀,从头练起。练好传统节目,学好新段子。基本功扎实了,然后通过舞台实践再去创新。大家最好不要一个模子,要百花齐放。春节晚会出了不少好作品,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赵本山的小品《三鞭子》、黄宏和侯跃文的小品《打扑克》等,创意好,给人不少启示。

记者:您从事东北大鼓、评书演艺多年,目前这一领域的市场机制如何?如何培养后备人才?

刘兰芳:说书的分两种:一种是单段,另一种是长书。长书的作者、演员就更少了,连相声演员的一半都不到。我过去是唱东北大鼓出身,搞说唱艺术很难,长书就更难了。长书过去一般是在茶社里演出,观众多时有二三百人。以往,我们一讲长书就是三个月到五个月,来茶社听书的观众多是老书座儿,天天不落,风雨无阻。在这个领域能站住脚的都是不错的演员。这门艺术北方叫评书,南方叫评话。目前,江、浙、沪的评话演员较多,北京演员却不多。一般剧团没有评书演员,这行儿人太少了,作者更少。天津北方曲艺学校教了几个评书学员,据说,只会演短篇,不能演长篇。是何原因呢?并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缺少实践机会。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过去,有茶社,演员长年给观众演出,说三月五月,慢慢也就练出来了。演员了解观众的欣赏口味很重要。现在你上哪儿说去,没有这种地方啦。

经典相声段子范文3

他们,既帮汪峰上头条,也吵着要和土豪做朋友;

他们,坐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在微博上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他们,能让人捧腹大笑,也能让人掩卷沉思。

他们,就是“段子手”,号称“互联网时代最接地气的笑话”。

一场春晚引发的吐槽狂欢

“谭晶的‘葫芦娃三妹裙’亮眼柠檬黄拼接紫色围腰,大开V领双目炯炯――好一个精钢耀目曼妙真人版“葫芦三妹”啊!”

“杨坤很忙!整完三十二场演唱会就开始在神庙里找路,奔跑啊!奔跑!终于,还是抽空来了趟春晚!红得哩!”

大年夜里最流行的群众性活动就是守着电视看央视春晚,今年除夕,比往年更时尚的是边看春晚边刷微博吐槽。由冯小刚导演的2014马年春晚引发了一场年度网络吐槽狂欢,各种高亮热点让看客和吐槽帝们震荡了脑细胞,许多人的微博几乎都被一连串“哈哈哈哈”吐槽春晚的段子刷屏。以至于大家纷纷感慨:“春晚看什么?”“吐槽啊!”

而这些“槽点”就是网络段子手的杰作。微博是段子手发段子的主营阵地,文字少而精,恰如其分地击中了网友内心的小世界,见解独到的内容充满着网络时代特有的喜感,让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笑点疏通整个经络。

段子手的“前世今生”

在网络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用段子调剂生活,于是段子手应运而生。虽然是微博造就了段子,但段子并非微博时代的产物。段子古已有之,微博的出现,让段子有了一个适合原创笑话的载体,其特有的网络特征也更适合大众传播。

以前的段子靠书籍、相声、综艺节目等形式传播,而自从手机普及以后,段子以短信的形式火热传播了数年。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后,微博取代了手机短信成为段子最主要的载体。新浪微博比较活跃的段子手“李亚有鸭梨”最初就是短信起家,专门写一些短信笑话,“那时手机行业刚刚兴起,很多人经常靠短信交流,所以也会愿意接受一些好玩的笑话,并转发给相熟的人”;后来写一些MSN签名,曾一度流传的“爆笑MSN签名”就是他和他的一个叫李善思的哥们儿写的;再后来有了微博,也写,但真正提起兴趣是在阅读了大量“英式没品笑话”之后,直到现在。

微博上诸如“冷笑话精选”、“我们爱讲冷笑话”等营销大号,大多都是抄袭自段子。“相对于短信段子,微博段子更无节操,尺度更大,得到的反馈也更直接。”“李亚有鸭梨”说。《今晚80后脱口秀》创作团队成员赖宝曾这样形容段子手这个职业:“尚不能以此谋生计的行业,且不能称之为技,亦不能称之为名。”“李亚有鸭梨”微博粉丝有27万之多,是微博活跃的段子手之一,他并不反感自己被贴上段子手的标签。虽然段子手在微博上有大量的粉丝,但很少有段子手专门靠写段子为生。”李亚有鸭梨”的微博介绍是“《丝男士》主笔、湖北《我为喜剧狂》总编剧、山东《语众不同》总策划/编剧”,而他的本业是从事移动无线业务;微博上另一个活跃段子手“正宗好鱼头”则是一名与交通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师。

段子手的“梗”与“痛”

很多人好奇,一件普通的事情怎么到了段子手那里就让人忍俊不禁了呢?“李亚有鸭梨”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他的段子生产过程:“灵感来源于生活”。经历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段子手的“创作素材”。

“麦当劳新品,这个是苹果派、这个是香蕉派、这个是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派。”“李亚有鸭梨”在麦当劳买派时灵感突发,即兴改编了刘德华的经典曲目《冰雨》。没想到这条微博引发网友接力,随后有网友跟进,“这个是上块,这个是吮指鸡块,这个是暖暖的眼泪跟冰雨混成一块”,“这是鲜虾烧麦,这是羊肉烧麦,这是你就像一个侩子手把我出卖”。韩寒也加入其中调侃:“好好的一首歌,啊怎么会慢慢变坏.”

“每天并没有用特殊的时间去想一个段子,刻意地想也不一定能想得出来,我看到文字可能会多一点,比如怎么断句,或者说是找其他的解释,生活中的场景也会想得到”,段子手“正宗好鱼头”说。“女汉子只有在搬煤气、搬大米搬不动时才能迫切地体会到男朋友的好处:如果有个男朋友在旁边给我加油打气的话,我就搬得动了。”这条段子的灵感就是“好鱼头”在地铁上看见背大包挤车的女汉子得来的。那些他在微博上逗得网友哈哈一乐的段子大多是利用碎片时间看书,和朋友聊天得来。

别看段子手在微博上嬉笑怒骂,把一切看得风轻云淡,他们也有现实的苦恼。最让段子手头痛的当属“版权问题”。

郭德纲的相声《丝青年》被网友指出,该段相声中许多包袱都与专门搜集原创段子的微博用户“英式没品笑话百科”的内容雷同。时长20多分钟的相声,疑似抄袭段子有13处之多。因为改编他人微博段子而不署原作者名,奥运冠军冯、主持人谢娜都曾引发网友不满。

“现在电视台和网络节目比较重视版权了,情况比以前好多了,我现在接触到的一些国内排前几的电视台节目都愿意支付稿费,而且都意识到和段子手合作的好处。”“正宗好鱼头”所说的这些节目中,就包括了好几个段子手参与创作的《今晚80后脱口秀》和《丝男士》。

一条“段子”的身价

又贱又萌的段子手,用幽默来化解苦闷,用有趣来填补空虚。虽然单纯地在微博写段子并不能获得经济利益,但网络上的人气就是现实中的金矿,许多企业会看上段子手良好的传播效应和平台,私信邀约纷至沓来,甚至有人专门为新浪微博营销号划分了阶层:草根系、明星派、段子手。

粉丝就是生产力,无孔不入的商业和金钱当然不会放过拥有众多粉丝的段子手。赠送手机,付费转发,付费创作――对微博名人来说,用粉丝和号召力换取金钱利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对于稿酬这个敏感问题,“李亚有鸭梨”也没有避讳:“300~1500元不等吧,还是得看段子的质量。”在一份《中国互联网最赚钱的Soho人Top10》榜单中,知名段子手“留几手”意外登顶,段子手市价可窥测一斑。

“‘留几手’的转发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报酬不好说,3~5万,如果有一些联合推广,比如一群段子手打包转发的话会比较贵。像‘天才小熊猫’、‘叫兽易小星’等一起推广大概是18万。”某互联网公关公司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传统广告,微博上的广告更加的软性和隐形,它们依靠大号的转发和评论来获取关注度。段子手制作的广告一般都是集趣味和产品特性于一体,不会让人产生太大的反感。

链接:手把手教你“写段子”

写段子是个技术活,幽默感也可以后天培养,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和训练。

1.制造意外和反差

“大师,我做梦瘦了18斤。”“梦和现实是反的。”“所以我会胖18斤?”“不,你会胖81斤。”

2.巧妙断句

《十年》第一句“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到底是哪俩字?”“‘如果’。”

3.利用双关

“如果三个熊孩子连坐一起能消掉,那该多好啊!”“那得找天天,因为天天爱消除。”

经典相声段子范文4

【关健词】粤语;相声;拓展;之路

自从1958年初期,黄俊英、杨达两位老师到北京参加中国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并接触到北方的传统相声艺术,就被相声艺术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于是立志把北方的相声南粤化,粤语相声便开始在南粤大地上生根发芽。由于黄俊英老师师从一代粤剧泰斗罗品超大师,所以自小就练就一身深厚粤剧演、唱、乐器功底;杨达老师自小练就广东民谣、民歌技艺及魔术表演技巧,使他们本身就具有深厚北派相声演员训练中需要练就的说、学、逗、唱功底,故此对推动相声艺术南粤化、本土化起到积极作用。从开始学习、模仿、移植,例如早期《关公大战方世玉》、《啊海燕》、《吹牛皮》等,到后来的本土原创《歌迷与迷歌》,《广州话趣》、《借电话》、《省港澳大比拼》等等,黄、杨两位老师创作的段子都是充满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凝聚着浓厚的岭南风情,正是凭籍他们的推动,再加上后来广东省话剧院的张悦楷、林兆明、吴克、蔡传兴等老师,以及从业余舞台转型,成为专业相声团体的何宝文、郭逢凯、邹智雄、林运洪等前辈们的推动,粤语相声小品才渐成特色,成为南国曲艺种类中繁荣兴旺的分支。

从黄俊英、杨达两位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作品风格与北方的“侯派相声”表演风格较为接近,这不仅因为曾经得到侯派弟子马季先生的言传身教,更因为侯派艺术的说、批、念、讲的手法,与对地方戏曲的圆熟应用,正好与黄、杨两位老师本身深厚的戏曲、魔术等表演功底相应合,所以学习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同时也从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

但是无论是北派相声,还是我们的粤语相声舞台,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兴盛的年代中。“唱”似乎成相声表演中,最为流行的时髦的抖包袱的方式,从电视到剧场,吉他相声,歌曲相声,戏曲相声、化妆相声曾一度盛行,似乎相声已经是无“唱”不成段子,就算在今天,几经起伏的相声舞台上,从南到北,无论是电视晚会的相声、剧场相声、甚至电波中播出的相声,几乎每个段落里总会听到一两段“地方戏曲”,甚至大段大段的太平歌词,流行金曲。在某些相声演员的眼里“相声”要成为“唱声”了,那么,我们的粤语相声是否也应该唱将起来,似乎只有唱才能把今天因为娱乐形式与娱乐需求,已经日趋多样化的广大受众,从那些泛滥的歌曲选秀舞台旁,拉回到相声剧场之中呢?

笔者以为,我们的相声,无论是根底深厚的北派传统相声,还是艺术特色形成较晚的粤语相声,其根基仍然在于“说”,说是我们相声的生命与基础。

就以我们所熟悉的粤语相声为例,首先,粤语这种发源北方的中原雅语,迄今仍然在全世界有着1.2亿人在使用,粤语不仅香港、澳门人,占据有主导地位,在北美、澳洲等海外华人社区,仍被广泛应用,粤语文化的融合、发展活力,也让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趋活跃,由港澳地区引入的外来语“搭巴士”、“截的士”、“搽毛士”、“有菲士”等等,以及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潮语金句:O嘴 、蛊惑仔、潜水、索到爆……,随手拈来,这些语言、词句,也能引起广大“老广”的共鸣。另外具体岭南文化特色的方言、与地域特色文化,更是我们粤语相声需要深挖的土壤,试想想,当初黄俊英、杨达两位老师,对《关公战秦琼》的移植作品《关公大战方世玉》,如果没有对老西关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李鸡”这些本土传说人物形象的深刻挖掘,没有对珠三角地区方言的娴熟运用,这部作品如何能接地气?如何能轰动一时?如何能成为经典?所以说,对本土语言广州话,与地方方言语言特色、语言发展的深刻理解、挖掘是我们粤语相声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丰富的宝藏。

同时“说”,也是我们铺展故事、针砭时弊的重要的手段,在经历过唱说相声、晚会相声的“繁荣”以后,回归传统,针砭时弊,成为人们重新回到相声舞台前,重新喜欢听相声的一个重要的理由,不疼不痒,只是展示技巧,缺乏与当下百姓关心的话题、热点相呼应题材的相声作品,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在上海的“海派青口”的代表人物周立波先生,甚至经常把当天刚刚发生的热点新闻、时事案件,说进当日表演的作品里,郭德纲的作品也经常会变换网络流行段子,热门事件。所以我们的“说”,就必须加上“说”潮流、“说”热点,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与时俱进、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当然也要说之有“道”,说之有“度”。

近年来,笔者在广州相声艺术团创作的作品,以笑骂无知父母,只要生男,不肯生女,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大群光棍抢老婆为题材创作的小品“N年以后”;以沉溺于网络虚假社会,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导致牛头不对马嘴,乌龙丑态百出为题材创作的小品“网络奇缘”;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金钱、美女,各种花招层出不穷,结果拍马屁拍到屁股上,最后锒铛入狱为题材创作的小品“送礼”;以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的不同人生观、世界观,引发出的三段全然不同人生经历,歌颂廉洁清明、踏实苦干为题材而创作的小品“三个男人的故事”,就是紧抓时下热点创作的作品,也因之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与好评,其中“三个男人的故事”更一举荣获了“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州市文艺奖”。

经典相声段子范文5

早在2007年,春晚曾向郭德纲发出过邀请,但彼时的郭德纲以“作品不合适”为由把导演组拒之门外。之后,郭德纲不仅没和春晚合作,还时不时把春晚揉进自己的段子里,2009年曾在自编节目《我要下春晚》中挤兑春晚。

但在演艺江湖,互惠互利才是硬道理。这些年来央视春晚的影响力不断下滑,迫切需要一些新鲜的元素来吸引年轻观众。今年总导演哈文以“开门办春晚”的主旨邀来了“中国好声音”学员的加盟,又大度邀请郭德纲上春晚,可见春晚多么急迫地想把各种流行、话题性节目纳入囊中。

对于郭德纲来说,加入春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他已经改口说“我对春晚并没有成见,如果哪一天因为‘规则’的改变,我的东西能够合适那个舞台了,我也挺乐意上的。”之前曾经在德云社说过相声的李菁、何云伟和曹云金已经登上过春晚的舞台,而且也因此拓展了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闻,郭德纲和于谦这次的相声围绕着郭德纲开烤串店招募帮手展开,郭德纲将多次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并调侃当下人们热衷于遛宠物的爱好。

焦点:郭德纲

好作品才是硬道理”

——总导演哈文

好多同事为我起誓说我不上春晚,但说句良心话,我也没这么说过,我只能说我的意思可能是被他们曲解了。我这个年龄是看着春晚长大的,春晚不好做,众口难调。如果人家需要我,正好我有合适的节目,何乐而不为呢?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作品,我可以上。”——相声演员郭德纲

据说郭某要上春晚了,这里包含了两个信息,属于赵本山时代的农民低级搞笑时代终于结束,属于郭德纲的城市高级流氓时代终于开始。”——网友司法考试案例网

在央视春晚这竿大旗下,许多草莽英雄纷纷被招安,郭德纲也一样!郭卖嘴看似李逵实则宋江,若问真正的英雄是谁?自然非陈小二佩斯莫属!正所谓:陈佩斯坚持得牛逼,郭德纲妥协得漂亮!所谓平民英雄,只不过是一场戏!”——网友田金双

语言类节目

姜昆+沙溢

姜昆除与徒弟周炜搭档外,还邀来了影视演员沙溢与姚芊羽,四人将合作一个名为《我要上一线》的相声剧。据悉,该相声剧内容涉及娱乐圈,还调侃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王的盛宴》等三部电影。

麻花+嘻哈

继龙年春晚推出“开心麻花团队”后,这支新锐喜剧团队今年再接再厉,沈腾和马丽的《齐天大事儿》参加终审。另外,80后相声小团体嘻哈包袱铺今年也得到了机会参加春晚语言类节目终审。

赵本山+倪萍

“倪萍就是我的梦中情人!”1999年,赵本山曾在央视春晚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过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多年后,当赵本山的老搭档宋丹丹声言不再上春晚后,倪萍有可能搭伙本山大叔。

郭德纲与央视

2006年

央视举办“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郭德纲认为比赛“门派”气息浓厚,临阵勒令德云社弟子退出比赛。

2007年

郭德纲因代言某饮品广告,被央视3·15晚会曝光。郭德纲为此自嘲:“汝终身不得上春晚。”

2007年

春晚向郭德纲发出过邀请,被郭德纲以“作品不合适”为由拒之门外。

2009年

郭德纲在其作品《我要下春晚》宣称:“两个人说的是对口相声,三个人说的是群口相声,62人说的是春晚的相声。”

经典相声段子范文6

上对中戏入错班

别看贾玲现在这么热衷于相声,其实她走上相声之路只是因为报错了专业。

贾玲喜欢的是表演专业,而且她从11岁就开始学习戏剧表演,梦想就是考上中戏的表演班。为了保底,在报专业时,贾玲特意多报了个喜剧表演的相声表演班。成绩公布时,贾玲被两个专业同时录取,她马上给家里打电话,让妈妈给她报戏剧表演班。谁知妈妈错把“戏剧”听成了“喜剧”,结果她就阴差阳错地学了相声。“我因为这事跟我妈哭了一个多月,我要上表演班,不愿意上相声班。”想起当时报专业的事情,贾玲现在还有些耿耿于怀。即便老师是相声界大腕冯巩,贾玲依然对相声提不起兴趣。

贾玲不喜欢相声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认为相声对女孩子的局限性太大了。那时候一个班36个学生,女生只有10个。表演的时候,从来都是贾玲这边铺上一句,那边男生抖包袱,贾玲站在那里就是只“花瓶”。随着在中戏相声班的学习和不断的表演实践,贾玲逐渐找到了相声的乐趣,她发现相声的魅力很大,演员站在台上能让观众笑出来,自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慢慢地,贾玲发现自己喜欢上这个行当了。

毕业后,姐姐不希望贾玲再从事相声这个行业,帮她把工作安置妥当,打电话让她毕业后马上回来。坐在一旁的老师冯巩昕后急了,接过电话说,“你妹妹是好苗子,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在北京,要是混不下去,我管她。”就是这句话,让贾玲留在了北京。

然而,在新人不受重视的相声圈,一个女孩子混在北京谈何容易?摸着囊中羞涩的钱包,贾玲好几次想要放弃,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缍坚持了下来。在这个炒作盛行的时代,有着大牌笑星冯巩为师的她不想借师父的名声抬高自己。她深知,自己的进步才是恩师最愿意看到的,所以,她继续着自己的奋斗之路。

抛了“花瓶”变“花盆”

2005年底,贾玲遇到搭档白凯南,开始只是想试试,没想到一试,俩人特别默契。随后她们又与编剧邹僧合作,效果极佳。在舞台上,贾玲和白凯南这对新人可谓是一对“活宝”,他们用独特的幽默让观众捧腹大笑。贾玲也散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把女性独特的魅力释放在相声中。贾玲觉得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而她也彻底翻了身,真正说起了女人为主角的相声,从捧哏的变成了逗哏的。“现在我已经是‘花盆’了!”贾玲有时会调侃自己。

搭档有了,但是要想被认可并不容易。开始,只要有俱乐部肯让他们去表演就已经不错了,而且很多情况下还是免费表演。慢慢地和俱乐部熟了以后,而且反响不错,贾玲和白凯南的演出也多了起来,由原来的一周最多演一场增加到了一周两场。演出场次多了,但进入腰包的演出费却依然少得可怜。有时候演一场也就100块钱、50块钱。

“相声太累,真不是女孩干的事儿。”这是贾玲的心里话。女孩说相声最大的困难是角色的把握,既要保持女孩的优美,又要表现相声的幽默。在男人插科打诨的舞台上,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辛,用自己的话说:“姐说的不是相声,是寂寞。”都说相声圈里的女人就像错进了男人澡堂,连个给女人更衣的屏风都没有,所以,更多时候陪伴贾玲的只有孤独和寂寞。中戏从2001年至今只招收过两届相声表演班,贾玲班上的10个女同学有9人转行了,只有贾玲一个人还坚持在相声舞台上。虽然日子不好过,但贾玲觉得自己喜欢这个舞台,为了自己的相声事业,再苦也值得。

贾玲是个有些情绪化的人。比如排本子时,她常常会“崩溃”地说“不干了,不干了。”刚开始搭挡听到了会很认真地劝她,但第二天贾玲还是会笑嘻嘻地来彩排。“狼来了”听多了,每次贾玲“不干了”,大家就会默契地说“好好,不干了。”不过贾玲自己却说“每次说不干了,我都是特别认真的。不过就是回去想想,为什么会做不好呢?怎么会做不好呢?要不咬咬牙再试试?”9年了,贾玲就是用无数次咬咬牙,挺了过来。

也正是凭借着喜剧天分和创新精神,贾玲多次在相声大赛中屡获殊荣:2003年,参加首届北京相声大赛,她的男女相声作品《怎么了》得了一等奖;200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相声大赛,她又凭借男女相声《望夫成龙》拿了个专业组二等奖:2007年,贾玲和邹僧合作创作的相声《爱拼才会赢》,获得央视相声大赛三等奖。贾玲的演出总是新颖清新、场面火爆,尤其深受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

标新立异说“酷口”

贾玲自己存有几套传统相声大全,但她认为里面并没有适合女生说的相声。贾玲与搭档白凯南和写相声的老师邹僧,三人开始创作“属于女孩的相声”。一开始,贾玲只是想写一段80后90后“拼客”题材的相声,但写出来觉得和自己想要的有些差距,后来邹僧加了一个很蒙太奇的东西,一下子就到位了。写好后,贾玲请一位老师提意见,老师说你这个相声“巨新”,根本没法提意见。因为她们不但在相声里做舞蹈,甚至加入了电影电视剧中的一些手法。这就是那个获央视相声大赛三等奖的《爱拼才会赢》。虽然不是最高奖,但是它让贾玲有了信心。

贾玲觉得相声表演远远不只是“说学逗唱”,还要有丰富的“唱念做打”,各种鲜活有趣的“包袱”。贾玲为自己创造的所谓“女孩说的相声”起了个名字,叫做“酷口相声”,贾玲是女孩儿,所以相声中从来没有“荤口”,再加上幽默感上男女之间本身就有差异,男人更强些,所以在“说”、“逗”上女演员更难掌握尺度。以往,有些女演员只能用“学唱”代替“说”、“逗”,但时间久了,大家并不爱看,发挥空间也会越来越。为了避免这些局限,她要求自己的剧本要新颖独特,她的相声《灰灰的故事》中捧哏白凯南一句词都没有,逗哏贾玲的嘴却一直不停,不仅把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各种童话故事幽默地“串烧”,而且巧妙地将传统双簧加以创新,大受欢迎,成为贾玲“酷口相声”的重要代表作品之。贾玲新作《白白的梦》一人出演8个人物,每个人物又有两种性格,相当于贾玲一人要分饰16个角色,而且还没有服装变换,可见难度之高。实践证明,贾玲想通过“酷口相声”这种新的表演形式,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些喜欢并想参与贾玲酷口表演形式的年轻人还聚在起,成立了“酷口邦”。

2009年7月18日,贾玲领衔成立了一个相声俱乐部。叫做“新笑声客栈”,每周六晚她和相声俱乐部的成员会在西城文化中心小剧场说相声,并且说的几乎全都是新段子。

贾玲的“酷口相声”除了相声本身概念上的创意,加入了一些时尚元素,

更注重表演,更活跃,更搞笑。贾玲相信女人比男人幽默多了,她上台不是当个傻大姐,而是要表现女人的美、女人的幽默。

黑马笑驰相声场

2009年12月1日,他们接到虎年春晚剧组的初审邀请。他们二人台说的相声《大话捧逗》

路绿灯登上了“春晚”,只是原作品结尾处“大长今版”被导演组要求换成了“宫廷版”,时间也由原来的13分钟缩短到9分钟。

《大话捧逗》是在传统相声段子《论捧逗》的基础上,加人现代元素,以“言情版”、“武侠版”、“宫廷版”三种方式进行全新演绎,台词搞笑,包袱不断。《大话捧逗》在上春晚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品,贾玲和白凯南也在多个演出场合说过这段。虽说春晚前在网上就能看到《大话捧逗》的视频,但更多人还是通过春晚这个舞台认识了这对新人。

春晚演出时贾玲不免有些“紧张”,直到听见台下观众的第一次笑声才算彻底放松。虽然《大话捧逗》几乎压遍了北京城的相声场子,基本上是演一处火一处,不过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新人说新段子,要承受的压力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从鲜为人知到被称为春晚黑马,贾玲的心情直很平静。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夜成名,“能走到今天,我能想象得到,我们俩这么努力,可能这个东西来得太快了,但我觉得我们俩肯定有成功的一天。”现在的贾玲说她特想接点话剧、相声剧来演,还得是那种小剧场的。她其实也挺爱虚荣的,不过这个虚荣不是买个名牌包,而是特别享受在剧场里听到观众欢呼声的那种感觉。

虽说上春晚也是一种成功,但贾玲所认为的成功却另有含义,她觉得俩人的成功在于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小剧场。酷口相声走上春晚的那一刻,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她想通过一些商演、电视台的节目进步推广酷口邦这一品牌。现在的她,身兼女相声演员、俱乐部负责人、经典回眸主持人、外联部主任、演员五种身份,哪个都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