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子语录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子语录翻译

孔子语录翻译范文1

何以谓之文也中何以的意思为:凭什么。

此句出自《论语》,原文为: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谥为文呢?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

(来源:文章屋网 )

孔子语录翻译范文2

[关键词] 情景化;超语言文化能指;翻译策略

一、情景化的儒学典经

电影《孔子》讲述了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到病逝这段经历,挑选了“人殉之争”“夹谷会盟”“堕三都”“子见南子”等几个重要历史片段,展现孔子的政治谋略、仁爱思想。为使影片效果达到历史的逼真和思想的厚重,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成为影片情景和台词设计的主要参照。此外,影片还大量引用《诗经》《孙子》《庄子》《道德经》等名著名言。尘封于书的警言语录,通过电影情节的巧妙设计,声声不绝于观众之耳,添加了台词的古典儒雅,丰富了影片的哲学内涵。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孔子》是一部情景化的儒学典经,一部要用心阅读的史诗片。

二、超语言文化能指及其翻译策略

(一)超语言文化能指

2005年5月,在欧盟“多维翻译”研讨会上,Jan Pedersen在“如何处理字幕中的文化?”一文中提出了超语言文化能指的概念。“Extralinguistic Culture-bound Reference (ECR) is defined as reference that is attempted by means of any culture-bound linguistic expression,which refers to an extralinguistic entity or process,and which is assumed to have a discourse referent that is identifiable to a relevant audience as this referent is within the encyclopedic knowledge of this audience.”(2005:114)超语言文化能指是指“通过属于特定文化的任何语言表达获得的能指。它指代一种超语言的实物或过程。只有相关读者可辨识它的话语所指,因为这个所指属于这些读者百科知识范围内”。(笔者译)

(二)超语言文化能指翻译策略

Jan Pedersen对字幕中ECR的处理提出了七种翻译策略:权威对等译法(Official Equivalent)、保留译法(Retention)、具体译法(Specification)、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抽象译法(Generalization)、替换译法(Substitution)、省略译法(Omission)。其中保留法、具体法、直接翻译是面向源语(SL oriented)的翻译策略;而抽象法和替换法则是面向译入语(TL oriented)的翻译策略。省略译法因其特殊性,既可看做是平行于面向源语的翻译策略,也可看做从属于面向译入语的翻译策略之一。

三、 面向译入语的《孔子》字幕翻译及译文赏析

Gottlieb(1992:162)认为字幕翻译是一种书面的、增添性的、及时的、同步的、多媒介的翻译形式。作为一部情景化的儒学典经,《孔子》台词古典儒雅,哲学蕴含浓重,出现大量超语言文化能指,增加了字幕翻译的难度。影片中不乏运用面向源语的翻译策略之处,如保留译法:“珏者”(Parted jade);具体法:“三桓”(the Three Noble Families);直接翻译法:“九尾鸟”(nine-tailed sparrow)。但总体而言,译者在更多处采用了面向译入语的翻译策略,译文具体分析如下。

(一)抽象译法

抽象译法是用一个更抽象更宽泛的概念指代原文具体的概念,可以用上义词或其他手段实现。

例1 其实季氏应当忧虑的敌人当在自家的萧墙之内。

It might be just that Jis real enemy is from within,not across the border.

例2 我之所以急于求成,是尽早实现夫子的礼制和大同的理想呀!

But my undue haste reflects my wish to realize your ideas of harmony and civility in government.

例1中“萧墙”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译文采用抽象译法,以“border”(国界、边界)泛化“萧墙”(screen wall inside the gate)之义。同时,运用平行词组“…is from within,not across the border”,简明扼要地向译文观众传达出“内忧”才是季氏真正的敌人。例2中的“礼制”“大同”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译文仅以“harmony and civility in government”高度概括,抽象表达“礼制”和“大同”的精髓,在有限的时空内,帮助译入语观众顺利解码这些有效信息。

(二)替换译法

替换译法是指省去原语的ECR,用文化替换或释义补偿省去的ECR的意思。

1.文化替换法

(1)在标注不明显的文化替换译法中,源语的ECR被跨文化的EC(transcultural ECR)替代。Jan Pedersen认为,跨文化的ECR是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交汇点,源语读者或译入语读者根据各自的百科知识可以检索并理解这些。

例3 听说大司徒正在费邑和公山狃进行乡射选秀之礼呢。(I hear that Prime Minister and Gongshan Niu are holding an archery tournament in Biyi.)

例4 臣来时卜了一卦。Your humble servant did a fortune reading.

例3用跨文化ECR“archery tournament”(射箭比赛)翻译“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简练达意,且保留原文化的核心要素。例4中,若把“卜卦”直译为“divine by the Eight Trigrams”,译文不仅艰涩难懂,还引发“文化碰撞”。译者巧用跨文化的ECR“fortune reading”,借他山之石,架沟通桥梁,使译文流畅自然。

(2)在标注最显著的文化替换译法中,源语的ECR直接被译入语的ECR替换。

《孔子》中人物繁杂的职位头衔即用该法,成功实现“达”的要求。如中都宰(Mayor of Zhongdu)、国相大司徒(Chief General of the Army)、大司寇(Minister of Law)、左右司马(the Military Commanders)、大司徒(Prime Minister)、君上(Your Majesty)、代国相(the acting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2.释义译法(Paraphrase)

释义译法是指重新表达源语ECR的意思,可以通过达意释义(Paraphrase with sense transfer)或情景化的释义(Situational paraphrase)实现。

(1)达意释义

例5 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又岂能少了你的陪伴?

He must still need you now that he has passed on to the next life.

So Wei is to become a haven for cast-offs now?

例6 找个机会把这顶祭冕还给鲁君吧。

Find a chance to return my robe of office and the crown to the king.

上述译文中,“九泉”“祭冕”的文化深层内涵均被省略,但其意思或相关隐含意义均以解释的形式得以保留,属于达意释义法,实现了翻译的交际功能。

(2)情景化的释义

使用情景化的释义时,源语中ECR的意思可不必翻译,代之以最适合该情景的其他内容。因此,该策略也可被看做是半省略法(quasi-omission strategy)。

例7 我等带领先锋十乘已尽数到达。The advance party is here!

“乘”是古代兵车单位,四马一车为一乘。如果把“十乘”译为“10 war chariots,each drawn by four horses”,译文势必显得繁冗拖沓。译文以“party” (群、队、组)代替“乘”,突出语义核心,化繁为简,更容易被译语观众理解。

(三) 省略译法

译者采用省略法有时是“排除了其他翻译策略,别无选择地采用省略法,这是负责的;有时是为了省去查证资料的麻烦,对自己不懂的地方省略不译,这是不负责的。” (Leppihalme,1994:93)

例8 打开西进中原的通道。(…clearing our way to the western border.)

本句省译“中原”,突出原句的表达重点(“to the western border”),以“无声胜有声”,是负责的略译。

四、结 语

影视语言具有:“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绍昌,2000:61)五大特点。在一般书面翻译中,译者只能靠文字、符号传达信息,而“字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步出现的画面、伴随的音乐、自然声响、人物说话的语调等语言外信息,为克服文化差异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李运兴,2001:39)因此,字幕中的每一个超语言文化能指,根据其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是可处理的。《论语》主要采用面向译入语的翻译策略处理字幕中的ECR,译文流畅通顺,可读性强,较好地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7).

[2]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1(01).

[3] Gottlieb H.Subtitling: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A].Dollerup,Loddegaard.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raining,Talent and Experience[C].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4] Leppihalme Ritva.Culture Bumps:On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D].University of Helsinki,1994.

孔子语录翻译范文3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孔子语录翻译范文4

妙在精微

我们曾读过《核舟记》,讲述的就是明朝的能工巧匠王叔远雕刻的坡、黄庭坚等文人雅士在船上饮酒赋诗的微雕作品,精妙绝伦,栩栩如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雕反映的就是在微小的木头、核桃、玉石,甚至米粒上雕刻的艺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微”审美情趣。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我们也可以把微雕艺术的精髓比作古代微写作,古人正是用这种精微的表达方法去体现涵义深长的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

远古时代已经距我们很遥远,但是那些飘渺的歌声还散落在典籍中,如沧海遗珠。《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描述了先民们从制作武器到打猎的全过程,“断竹、续竹、飞土、逐失”,短短八个字,再现了刀耕火种时期艰苦的狩猎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位女子一直等待着丈夫大禹的归来,唱出了“候人兮猗!”的歌声。这首《涂山氏女歌》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等待我所盼望的人啊。简单四个字塑造出一位伫立山头,翘首远盼的多情女子等待良人归来的形象。远古先民们记叙事件、抒感多用简短的句子,言简意赅、诘屈聱牙,这是那个时期文字发展不成熟,词汇语言还不够丰富等原因造成的,但是这种含蓄精炼的表达方式,反而成为中国文学在叙事抒情方面的一个发展趋向。

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后来,虽然有洋洋洒洒的汉大赋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但是律诗、绝句、词、元曲还是整个诗歌发展史的主题,简短、精炼、含蓄也成为诗歌的主要创作特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虽短小但精妙的词句,总能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永恒的孤独感和漂泊感,从而得以传唱千古。

微中见趣

幽默并非现代人的专利,也是古人生活的调料,他们称之为“诙谐”。人们将一些世情百态、社会现象加以夸张,写成一个个笑话,借以反映出人性卑劣和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这些笑话,文字短小精悍,也是古代微写作的一个代表。三国时期邯郸淳的《笑林》是中国第一部笑话集,后来又有了隋的《启颜录》,宋的《事林广记》、《调虐编》、《拊掌录》。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笑话这门文学艺术形式发展尤为快速,且收集成册。如:明《露书》、《笑府》、《广笑府》、《古今笑谭》;清《笑林广记》、《笑笑录》等举不胜举。在这里,笑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发挥着讽刺世情、反映世俗生活的作用,当然其中也不乏摆脱一般作品讽谏、寄情作用,单纯只为了娱人、博君一笑的作品。

《笑林》中有很多讽人不知变通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还有讽人愚笨的: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

这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跟生活息息相关,内容活泼滑稽,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古人的幽默与智慧。因此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古代的戏曲、话本,甚至现代影视剧创作中。

微言寄情

微小说不同于微型小说。微小说指局限于140字之内的,适用于微博这个载体的小说创作形式。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纂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可以说是现代微小说的滥觞。《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从中寻找素材。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视内在智慧的时代,风度、言行作为内在智慧的外现成为众人欣赏的对象。《世说新语》中讲述魏晋名士对美的追求:“卫阶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玢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瑜。”魏晋时期很多男子也像女子一样涂脂敷粉,对外在姿容非常重视。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将卫玢的死归于长得太美,时人争相观之,因此把他看死了。这恰恰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特殊的审美趣味,也使故事显得更加新奇,富有趣味。

还有一则故事:钟士季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是当时司马氏的宠臣,摆着浩大阵势慕名来拜访嵇康,嵇康却专心打铁,对其不理不睬。嵇康的傲慢态度,是由于他对钟会为人的不齿,也体现出他独立的人格和不屈于权贵的清高性格。

魏晋南北朝时代追求“神”、“意”,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审美上,在语言艺术中也追求言不尽意的效果。作者以空灵的胸襟、玄学的眼光去体会、观察、把握魏晋时代独特的美,通过阮籍穷途之哭,刘伶放诞醉酒这些故事,反映士人对现实的失望,进而转向对内心的自省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一个时代集体的任诞与风华,寄托作者深深的向往。

微言大义

“微散文”是人们在微博上发表的一些生活感悟、新闻评论,这种个人“语录式”的文字,不乏优美隽永之作,也别有一番风味。近年来,不光微博,在《读者》、《意林》等各种杂志上也开始收录一些名人或网络个人语录,语言犀利、思想睿智,成为一个特色栏目。提到“语录体”,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阐述儒家学派“仁”、“礼”、“中庸”的思想。《论语》对话简短,语言凝练,无论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样的名言警句,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礼教工具,几千年来不断被解读,

甚至成为科举选拔官员必考书目,对中国政治、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往往体现微言大义的特质。它不仅可以表达一个人哲思或学术的精华,也可分享修身养性的心得感悟。明清时代,如《菜根谭》、《小窗自纪》这些语录体散文显示出了与纵横捭阖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风格,多表现生活智慧、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

《菜根谭》中写道:“养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苗矣。”作者将教弟子比作了养女儿,要严加管教,不能接近恶人,否则就像一颗不好的种子,终难茁壮成长。可见作者深得养女儿和教徒弟精髓,将两者融会贯通,把本来严肃的教学之道跟充满生活气息的深闺教育女儿类比,引以自然界的植物生长相喻,比喻生动可爱,清新自然。

《小窗自纪》则更多的闲散之笔:“为园栽植之繁,非徒侈观,实备供具。如花可聚褥,叶可学书,竹可挂衣,茅可为藉。效用自真,颇领佳趣。至于裁菱荷以为农,将薜荔以成服,纫兰为佩,拾箨为冠,检竹刻诗,倚杉完局,松花当饭,桃实充浆,犹见逸士之取裁,更得草木之知己。”你说我耕种栽植或为俗事,或为亵玩,其实你是不懂我的以草木为书、为衣、为食的高雅逸趣。这种自我剖白式的表达在明清这种笔记体散文中屡见不鲜,也体现出明人士大夫从国家大事转向生活琐事,篱笆Ⅲ园。这种微视角正体现出时代特征给生活带来的恬静与安逸。其实,明清人的语录体散文多来自闲庭信步下的信手拈来,并非拈断数茎须得来的精心之作,所以,作者写得自然有趣,读者读得轻松惬意。

孔子语录翻译范文5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重要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是:这。

焉:怎么,哪里。

子:对人的称呼,你。

冠: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

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①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②,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之:到。

戒①:告诫。

女:同“汝”,你。

戒②:谨慎。

无:同“毋”,不要?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常法?

道:规则?

译文:女儿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译文: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由:遵从。

之:代词,代指儒家提倡的正道。

译文: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6.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迷惑。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这里指权势。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二、问题探究

1.这是语录体的文章。这是辩论的关于大丈夫的问题。

2.景春是如何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的?

【答案】反问强调,先声夺人,列举名人,权威有力。

3.孟子提出的三点关于“大丈夫”的要求,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入世前的修身】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入世时的人生境遇】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入世后的处事原则】

层层论证,严谨全面

4.孟子是如何亮出自己观点的?

【答案】连用反问,直接否定“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类比论证,鄙夷讽刺;排比整齐,气势磅礴;层层立论,严谨全面

5.观辩论·学技巧

【答案】景春:反问强调,先声夺人;列举名人,论据充分

孟子:连用反问,直接否定;类比论证,鄙夷讽刺;排比句式,气势磅礴;

孔子语录翻译范文6

一、内容章法评注式。即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和行文结构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品评赏析。其考查的样式是:对所指定的文段进行画龙点睛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注意的是,它和赏析句子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面”和“点”的关系。

例1.(2104年山东省东营市)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刘元卿《猱》,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时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两篇文言文在写法上异同。常见的写法有借景抒情、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抓住其中的一点去思考,不求面面俱到,尽量摈弃那些人所共知的东西。

【参考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二、画面描述式。即描述古诗词中的意境,其考查的样式是:根据句子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

例2.(2014年贵州省安顺市)《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描写语句进行形象概括的能力。解答方法是:不是干干巴巴地直接翻译,而是必须带有生动形象的修饰语,表现出一定的文学修养。

【参考答案】“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三、纵横比较式。这种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对所比较的文段内容都熟悉了解,才能进行纵横比较。其考查的样式是:梳理文段中内容和写法(或句法、语言等)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谈出自己的看法。

例3.(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甲文陈寿《隆中对》;乙文陈寿《进表》,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解析】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怎样刻画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文都写出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和容貌伟岸的气质。

四、课外生活延伸式。其考查的样式是:由文段的内容向课外迁移,生发出新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作适当的联系,做到活学活用。

例4.(2014年浙江省舟山市)《桃花源记》,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文章分析判断现实的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当前人们心理去分析“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用意,最后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应用文体活用式。应用文体如广告宣传语、手机短信、节目主持语、主题语、解说词、对联等,在近几年的中考别走红。其考查的样式是:借用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来推动现实,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例5.(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报恩塔》,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解析】本题是结合古文考查考生拟写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需要注意:1.注重构思。即讲究新巧,一般要从所写的对象本身出发,考虑采取适当的表现手法,或正反相对,或虚实相衬,或俗中见雅,以期更好地表现客观对象,抒发主观情感。2.把握特点。从情调上讲,春联应激情满怀,喜联须喜气洋洋,挽联应情谊深深,讽喻联应战斗性强,山水寺庙联应文学色彩较浓。3.讲究格调。对联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奋发向上的精神,充实而真挚的感情,雄放而高昂的格调。要体现出时代特色,万不可陈词滥调。4.锤炼语言。对联的语言要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具有直观形象感;还要富于音乐美,即讲究平仄格律,注意节奏。

【参考答案】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六、时事拓展式。即围绕当前的最新时事结合文言文的内容作答。这类题目新颖富有创新性。

例6.(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孟子两章》,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解析】本题是结合孟子的主张,考查考生对当前时事的运用能力。考生回答问题前,抓住两章中心论点,用论点来评价当前的时事,语言得体简明中肯即可。

【参考答案】略(提示:考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择一个,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并言之有理。)

七、读后感式。这种题型主要是检验考生对选文是否真正理解。其考查的样式是:让考生谈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或启示、感想、感悟、体验、影响等),开放性强,可以说是一种微型读后感。

例7.(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甲文《孙权劝学》;乙文《说苑》,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解析】写读后感,首先要对原作读懂读透。其次,在写感悟前对原作要有适当的引述,告诉读者自己是因何而感,这个引述就是写作的切入点,为下文写“感”找到落脚点。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文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另外,写读后感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这也是写读后感的现实意义。本题考生围绕“知错就改”、“学习没有时间限制”等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肯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八、课文链接式。即用课外的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知识,在理解文章内容时链接课文,让考生将考察内容与课本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做到了课内课外兼顾,多角度立体式考查考生。

例8.(2014年陕西省)《孔子家赞》,【课文链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请结合【 课文链接】 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