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诗范文1

金秋送爽,万里河山披锦绣;丹桂飘香,一轮明月寄深情。在我国的两大传统节日即将来临之际,以迎中秋、庆国庆为契机,以发扬中国诗歌文化为初衷举办一次中秋诗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年中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总会让广大旅人思绪万分,明月千里寄相思。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亦可望月怀远,聊寄相思。

中秋诗会,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中秋诗会,我们等你来……

【活动意义】

(1)大三同学将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压力,本次活动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在大学。像诗歌讲座这样弘扬中国文化的活动也不多,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也很宝贵。他们可以通过诗会诗人对诗歌的讲解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像这样的机会在他们参加工作时就不多了。

(2)大二年级的同学需要通过这次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继承和发扬我国的诗歌文化。

(3)大一新生刚入校,新鲜感很强,新生在军训将要结束期间就举办这次诗会活动既能展示自我并向他们展示高年级学长的风采,又能通过活动消除陌生感。营造健康、开放、多姿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让他们体会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魅力。

一、活动目的:为了进一步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大学校园的诗歌文化氛围。

二、主办单位:世界汉诗协会河南省分会

协办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策划、承办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

河南中医学院青鸟文学社

三、参赛人员:在校的大学生均可参加

四、活动时间:9月6号——9月22日

五、活动主题

主题一:飞扬青春,诗意生活

主题二: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家思国思社稷

六、活动流程:

(一)诗歌征集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期策划,安排人员分工。

2. 制作宣传页和海报,做好各方面宣传工作。海报(五张:新公寓两张、进修楼一张、餐厅一张、教学楼一张)

3. 准备比赛所需各项物品。

活动流程:

1.9月10号----9月19日收集各班参赛作品并分类。

2.安排评委评定优秀诗歌。

3.统计获奖作品,并公布结果(颁奖典礼将在诗歌讲座环节进行)。

4. 获奖作品将有幸收录在由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编排的第一期内部杂志中供本校大学生参阅 。

活动要求:

1以活动主题为主,两个主题任选其一,或者自定主题,进行创作,必须原创。

2征稿要求:题材字数不限:诗、词、歌、赋、联及近体诗均可参赛

截稿日期:xx年9月19日晚七点

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二名 三等奖三名

评委: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诗人 本校资深教师

投稿方式:参赛人员将作品交与各班宣传委员,再由宣传委员转交以下人员

于红 李

(二)诗歌朗诵

一、诗歌朗诵流程

1朗诵诗歌内容式:(1)原创诗词朗诵。

(2)自选诗词朗诵。

2普通话朗诵,作品形式自由创新,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3比赛日期: 9月16号晚7点初赛第一场,9月17号晚七点初赛第二场,地点一教教室

9月20号晚七点决赛

4报名方式:报名时间9月10号至9月15号

报名方式: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直接报于各班宣传委员处并由宣传委员报于比赛报名负责人处,大一新生可直接在校园内设立的报名点报名。

负责报名人员:王雪洁:09中英,15036190398

陈 超:09药学,15188552767

5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6特别注意:

1)各工作人员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宣传工作的到位。

2)着重做好大一新生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大一新生参加活动的热忱与兴趣

a、以宿舍为单位,我工作人员可以上门宣传此次活动,使其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从而参加此次活动

b、借助于各宿舍学导,可以让其帮忙宣传

3)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在校园内进行汉服展示,以达到宣传目的

(三)诗歌讲座暨中秋诗会闭幕式

在活动后期我们将举行中秋诗会闭幕式,由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诗人在本校进行讲座,并公布诗歌征集环节中的获奖名单,颁发诗歌征集和诗歌朗诵奖品。

具体细节安排如下:

1申请教室,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宣传,如海报、宣传页、展板等

2在闭幕式开始前工作人员提前到场组织同学入场,并维持会场秩序

3闭幕式开始嘉宾致辞

4名师讲座:我们将邀请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的诗人给同学们进行一个有关是个鉴赏与创作的讲座,并对诗歌征集环节的优秀的诗歌作品给与现场点评,鼓励大学生创作,写出自己的风格。

5互动环节:为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与诗人以及名家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我们设置了互动环节,在会上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提高自己。

6抽奖环节:在观众入场时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带编号的纸。在诗会结束时由主持人在抽奖箱里抽取号码、抽取的号码与他们入场时获得编码相同的将获取由xx提供的奖品一份。(奖品一共4份)

7颁奖典礼:将邀请到场的诗人和老师给获奖的创作及朗诵的选手颁奖。

8合影留念:闭幕式结束时将邀请著名诗人及领导老师与参赛学生们合影留念。

七、活动准备及分工:

1活动前期策划,策划书主要由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负责初期策划撰写,清晰活动思路,完善活动方针,并由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青鸟文学社修改完善。 2工作安排分工,活动前期宣传,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

3赞助事宜

4准备好一切可能到突发事宜的应对措施:如现场音响,话筒,舞台,灯光等。

5 工作人员:

(1)主持人:xx、xx(一男一女)

(2)签到组两人(负责参赛人员的签到工作并把签到顺序报与主持人)

(3)礼仪四人(负责参赛人员、观众以及到会老师的座位安排以及指引工作并且负责给老师倒水)

中秋诗范文2

1、最经典的中秋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神话色彩的中秋诗词——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李商隐这首诗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为背景,写出了诗人清高的品格。李商隐的这首诗被选入新课标课本,李商隐擅长用隐喻,孩子熟读李商隐的诗会更加有助于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3、最雄浑的中秋诗词——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张九龄是一代名相,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哦!张九龄遭到贬谪时,恰逢中秋佳节,于是望月伤怀,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中秋表达思念的名作。这首诗也入选了新课标课本。

 

4、有亲情味的中秋诗词——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杜甫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但是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只好把相思寄托在月亮之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这首诗入选新课标课本。

 

5、最寂寥的中秋诗词——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解:这首诗展现了一种寂寥的意境。先写月色,后写思念,“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更是被世人所赞誉。这首诗是一首经典之作,在新课标也是要求背诵的唐诗。

 

6、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月亮总是古人用来传达思念的意象,同一个月亮,分隔两地的人却不能一起观赏。李白这首诗写出了妻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7、最浪漫的中秋诗词——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此诗明明是写秋天月色,但是却充满了一种活跃的气氛。虫声喧嚣,赶走了秋天的寂寥,让人感受到一种浪漫。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8、最伤感的中秋诗词——白居易《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战,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怨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解:白居易一直是以叙事诗见长,但是这首《中秋月》却写得十分缠绵伤感。中秋月圆夜,本是团圆时,但是思念之人分隔两地,白居易说月亮不懂得这种断肠的牵挂,可谓伤感至极。

 

9、最俏皮的中秋诗词——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解:这首中秋的诗写得十分俏皮,恰如皮日休的名字一样。皮日休写下这首诗的前一年刚刚高中进士,所谓意气风发,因此此诗的意境也是清新明快,是众多中秋诗词之中为数不多的“俏皮之作”。

 

10、中秋诗词

 

《中秋》

 

作者:李朴 年代:唐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译文】: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中秋诗范文3

关键词:民生新闻 浙江日报 佳友民情工作站

一、“快”,及时反映民生

党报民生新闻之“快”,追求的是“大快”。即并不看重一时一刻,而是在于大时间、大季节、大环境,在于把握大方向,紧跟大时代,反映大变化。

7月26目《浙江日报》“今日关注”以《杭州:高温下的24小时》为题,用半个版篇幅报道了杭城的高温民生:接连两天冲破40摄氏度这63年来的历史纪录,杭州的热,表现在第一个高温红色预警中,在全副武装出行的人们脸上,在绿化工人的汗水里,在被晒焦的绿色背景墙面前,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无论多热,从白天到黑夜,依然有那么多人在奔忙,在坚守;有的为了生计,有的为了责任,有的为了这个城市的有序运转。《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上午9时的出租车司机林根华、下午3时的环卫工人黄红梅、晚上7时的绿化工人姜洲、凌晨1时的公安PTU队员高温下的生活状态,聚焦了杭城红色高温下的24小时。这一报道,追求的就是党报民生新闻之“大快”,体现的是“63年来”的一个节点,体现的是每天24小时的关键时间。

党报民生新闻之“快”为“多快”。即并不看重一人一事、鸡零狗碎、街头巷尾,而在于关注新闻主角的大多数,关注大多数受众的关切,述说大民生,体现大情怀。

6月20目《浙江日报》第4版“今日关注”中有了“民情同期声”栏目,以《别被“热”趴了窝》为主题,反映了三则“民生新闻”。第一则是《市民呼唤路口“遮阳篷”》,反映的是烈日下斑马线前简直就是暴晒台,等红灯成了折磨。杭城市民不禁疑惑:5年来广受称赞,往年这时早已安装完毕的路口遮阳篷为啥还迟迟不装?第二则新闻是《你赶上“最难就业季”了吗》:毕业生找工作,最易盲目跟风、定位不清。起步不怕低,证多不压身,找工作有时就似找对象,放低身段就业不难。第三则新闻是《坐轮渡跨钱塘江,顶一个》:如今的钱塘江上虽然已经横跨了多座大桥,也有了过江隧道,地铁一号线也已开通运营,但“过江难”仍是来往于江两岸人们最头疼的问题。有市民问:“为啥不弄个轮渡?”钱塘江轮渡,这回真的有可能委回来了。杭州港航部门草拟了《钱塘江市区段恢复轮渡调研报告》,正在向市民广泛征求意见。

二、“实”,切实传播民情

真实,就是要把真实的民生传播给读者。要真实,就不能“走马观花”“听之记之”,而是要深入基层和现场,全面了解情况。

《浙江日报》2013年3月22日3版刊发了《佳友民情快车关注苍南大棚番茄受害户——尽快恢复生产,种好放心菜》一文,反映的是仅在2月份的半个月内,温州春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苍南县金乡镇东山蔡村的60多亩番茄基地,眼看就要成熟上市的番茄遭到人为破坏。为真实地报道这一事件,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和省农业专家赶赴苍南实地调查。正是记者深入田头,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报道中报出的“大棚番茄枯萎”更加触目惊心,写到的“农民赚点钱不容易”更加令人感慨,报道中提出的“谁来保证农产品安全”更加发人深省。

实在,就是所传播的民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不花哨,不卖弄,不炒作,不虚张声势,不哗众取宠。

6月23日,《浙江日报》推出“关注孩子暑期安全”系列报道,这是一个牵动着众多人而且又是实在的大问题。系列报道首篇《都市候鸟谁来关爱》一经见报,就引起了浙江省文明办、省关工委、团省委等单位的关注。浙报热线接到许多热心读者和小候鸟家庭的来电,浙报法人微博@浙江日报和@佳友民情快车发表关注暑期安全话题后,也被十几万网友转发、评论,探讨孩子如何安全度暑假。

三、“效”。有效解决民忧

《浙江日报》4月11日第4版《今日关注》中刊发消息《满山好茶等你采》。目前,东阳市佐村镇宅口片片长王生明向浙报求助,去年浙报“佳友民情快车”曾组织百名“爱心采茶工”前往东阳三单乡义务采茶,帮助当地茶农解了燃眉之急。今年,希望再次伸出援手。时到4月14日早上6时30分,两辆大巴车载着百名爱心采茶工,开往距离东阳市区约40公里的位于山顶处的宅口村……

中秋诗范文4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中秋诗范文5

八月十五,一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本该和家人坐在圆桌前一起吃月饼的节日,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愿望不能实现。那些乘着火车离家而去的的大学生们,将在陌生的学校度过一个不能“圆”的中秋节。第一次远离家乡,老师为了给他们一个温暖的中秋节,放弃了和家人团圆的机会,在中秋播撒浓浓的师情。

今天的中午非常明丽,我和妈妈赶去姥姥家吃团圆饭。走在路上,我叹了口气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能和我们在一起吃午饭呢?”妈妈脸上挂着浅浅的笑,说:“你爸要去和学校的新生们会餐。”我撇了撇嘴,“新生会餐能有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重要吗?”妈妈笑着摇摇头,讲大道理一样的跟我说:“那些新生第一次离家,过中秋节了,老师就是他们在这里的父母。”听罢,我觉得自己的确有点自私。爸爸从家离开,给我们带来了一丝遗憾,我却不懂,他给远在他乡的学生们带去了怎样复杂的感情。也许,爸爸作为一名老师,学生就是他的孩子,过中秋节,父母难道不应该和孩子在一起吗?

我和妈妈来到姥姥家,围坐在圆桌前,我再次想起了爸爸,他应该也想到我了吧!不在特殊岗位工作,也不远离家乡,而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和不是自己家人的人们会餐。哦,为什么?只因为——老师。老师,放弃了中秋和家人团圆的机会,送给第一次离家的“孩子”们一个温暖的中秋佳节。我想,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了解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吧!

八月十五,一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本该和家人坐在圆桌前一起吃月饼的节日,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愿望不能实现。那些乘着火车离家而去的的大学生们,将在陌生的学校度过一个不能“圆”的中秋节。第一次远离家乡,老师为了给他们一个温暖的中秋节,放弃了和家人团圆的机会,在中秋播撒浓浓的师情……

中秋诗范文6

中式台球的摆球规则是:开球前目标球排列为三角形,共5排,每排球数分别为1至5颗。第一排的1颗球置于置球点,8号球位于第三排的中间位置,其它目标球全色和花色间隔开随意摆放,但必须彼此紧贴。

中式台球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前叫法有中式8球,中式9球,十六彩,美式落袋,普尔,八球等。中国台球协会于2012年强行改名为中式台球。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