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之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之效

体育之效范文1

【关键词】 个性;素质教育;小学生

一、从素质教育看学生个性的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它作为身心素质发展的主战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体育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体育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显然,较之其他学科而言,体育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增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责无旁贷,应该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作为实践性强的体育教学,尤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主动自觉的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为此,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小学生年龄小,表现欲比较强,教师上课时应想办法调动起他们的表现欲望。如让每个学生轮流做体育委员、让学生讲解示范或做裁判员、让学生布置场地器材、让学生做小老师,做考核员、记录员、做领操员甚至课后小结都可由他们来进行。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培养优秀品质,而且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认识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学生由于先天遗传造成生理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这一点在小学高年级表现得尤其明显。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厌食”,需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加以解决。对“吃不饱”的,应积极提供条件发展其个性对“吃不了”的可按体能划分小组互帮互学,教师重点指导对“厌食”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三、重视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特长

有些学生从小就对体育或者某一体育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一定的潜质。体育教师应像伯乐慧眼识俊马一样,善于挖掘这类人材。在注重其运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对其兴趣、爱好加以适当的引导,可以通过给他们讲述体育明星故事、放映体育比赛精彩录象或参观体育健儿训练基地等形式,激发学生从小努力锻炼,长大争当体育明星的雄心壮志。与此同时,可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训练,适当加强专项辅导,创造条件发展其兴趣爱好,为他们未来向体育领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开展情景教学

寓教于乐,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团结、友爱、欢快、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幻想、好奇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化,唱游化和情境化教学模式,把教材内容编成片断或完整的小故事,再以唱玩的形式创设一种情景,这样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如有的老师把大纲规定的内容处理成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童话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沉浸在角色的欢乐和情景的演绎中,既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优秀品质。

体育之效范文2

1.1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它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它包括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早操、班级体育锻炼、课间操、学校运动会、课外运动训练、校内各级体育比赛等。这些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所接受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他们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他们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是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这两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我国每天开展课外活动的中职院校占有比例少,那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其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很少有专业体育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年纪轻,他们自发组织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组织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监管的指导,他们不能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1.2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存在的问题

场地和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必要的物质条件,它们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但是,现今许多中职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达标、不合格。由于有的学校和管理部门没有按照正常的需求和比例对学校的体育经费进行分配,有的学校甚至在现有资金的投放上缺乏长远的考虑,使学校的体育投入资金滞后,造成资金投入萎缩现象的产生,使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这样的情况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

1.3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引导者与组织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除了应努力优化学校的体育设施外,学校还应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根据笔者调查得知,中国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合格的、专业的体育教师极少,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十分匮乏,且很多学校在人才配备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再加之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化,这类教师缺乏教育经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主旨还没有认识到位,教学能力较为薄弱。

2中职院校体育训练

学校体育训练多指学生进行的课外体育训练,这种训练的目标是学校为了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它是我国体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石。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课的拓展,可以作为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下对我国中职学校体育训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良性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对策。

2.1中职学校体育训练现状

2.1.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目前,许多学校依靠体育训练来提升学校的体育水平。由于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目标长期以来没有正确的定位,他们更注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却忽视了学校体育训练的真正目标,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学校没有对体育训练投入足够的经费,因此也不能聘请到专业的教练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这种课外训练的任务又落到了体育教师的身上,然而,由于教师们缺乏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现今体育教师多数很年轻,缺乏经验。这样一来,严重阻碍学校体育训练的开展,体育训练水平很难提高。

2.1.3体育训练设备不完善由于学校的体育训练设备不完善,且学校缺乏体育训练的场地,这对于体育训练的开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2.2学校体育训练发展战略

2.2.1加强学校领导和家长的重视发展学校的体育训练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校领导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的价值,熟悉体育的教育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体育教师开展好的体育训练,适当给予体育训练一定的经费,使教师无后顾之忧。

2.2.2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学校应加强对现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只有具备高度责任心的人,才能将体育培训这一工作做好。

2.2.3加强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参加体育训练不仅对他们集体荣誉干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还能增强体质,促进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2.2.4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合理的训练方式对学校的体育训练来说极其重要。

2.2.5建立完善的竞赛公平监督机制。

3结论

体育之效范文3

体育是唯一没有语言障碍的文化和文化产品。

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以及对结果的未知性,使它相较其他文化产品而言,更能激发世界各地众多受众的同一认知情感;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沉淀,体育已经拥有并且有能力不断催生一大批稳定的受众。

在这个基础上,体育得以被制造和包装成为商品,并打上赞助企业的LOGO,在全球化的大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在体育商业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从报纸到收音机,从电视到互联网,都在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媒体,尤其是电视的介入,通过电视信号跨地区、跨国界发送,使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比赛现场,和比赛现场所能容纳的成千上万观众,而是以倍数规模无限量地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愿意付出越来越多的金钱,通过这个平台购买关注度、品牌渗透力和品牌影响力。所以说,在体育营销的金字招牌下,是一个由体育、商家和媒体构成的稳固的金三角关系,缺一不可。如下图所示:

由此而言,体育营销可以由三个立足点来分析,这就是:体育,通常指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商家,通常指依托体育平台,以金钱或实物赞助体育赛事,进行营销推广活动的商业机构;传媒,包括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和分众媒体。

体育机构:针对特定的体育赛事而言,体育机构所进行的体育营销活动,与大家耳熟能详的整合营销模式如出一辙,简单来说,也就是4P所概括的。不同的是,取代了企业制造的产品,体育机构销售的是价值,因此,它们的4P就是:制造价值、定位价值、包装和推广价值、传递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传媒成为它们举足轻重的合作伙伴。

商业机构:对于商业机构,尤其是绝大部分生产制造非体育类产品的企业而言,体育营销是它们完整营销链中的一个部分。它不能脱离其他任何部分而独立存在,也不能凌驾于其他部分之上。只有当某项体育赛事所呈现的价值与企业所想传达的价值观吻合,传递的受众与企业的目标消费者相符合时,体育营销才能够帮助企业迅速渗透和突围,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难能可贵的亲和力以及认同感。

体育之效范文4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浙西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资源状况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查,对我国二、三线城市高校和单位的体育资源整合与管理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资源 职工体育

一、 研究背景综述

国外大学的发展属于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学校与社区的体育设施相互开放。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种国有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工会具有“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义务。在我国高校体育资源服务职工体育是新兴的研究课题。

二、 浙西高校体育资源现状

(一) 浙西高校体育资源状况和管理机制

经调查统计,该本科学校运动场总面积达到53885.3m2,生均达到了11.15m2/人,高职院校运动场总面积4833.2m2,生均达到了9.23m2/人。两所高校高级职称较少,中级职称较多。本科学校体育教师中具有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13人,一级裁判员4人,具有教练员等级证书的11人。本科院校网球教练员现任当地大型企业的职工网球训练工作,健身教练员对地方健身健美运动员进行训练。两所高校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公体部具体负责体育事务管理,承接各类赛事。公体部负责对外出租场馆、承办赛事,学校在这过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二)浙西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情况

表1 浙西高校服务社会情况表

类型 专项赛事(次) 单位运动会(次) 社会培训(次) 单位教练员(人) 场馆出租(天/年)

本科 4 10 18 7 360

高职 3 9 2 2 90

总计 7 19 20 9 315

从表1可以看出,本科学校在师资、场馆以及资源的管理方面更占优势。

三、 浙西单位体育资源和体制管理状况研究

(一)浙西单位体育资源状况

表2 浙西单位体育资源状况表

在职人数(人) 平均年龄(岁) 场馆数(个) 室内面积(m2) 室外面积(m2) 器材价值(万)

国有企业 1283.23±1346.56048 40.8750±3.31393 5.25±1.48805 1559.875±1165.55498 1519.125±1165.55498 23.6250±13.21187

外(合)资企业 923.94±1023.45883 36.2383±2.34999 2.28±1.94993 284.245±193.55443 392.885±199.44332 6.28350±2.59654

私营企业 25.23±16.85923 35.8847±1.48933 0.48±0.19443 20.849±16.99575 23.485±20.4890 1.4520±0.73932

事业单位 482.33±343.56265 40.90±3.28493 1.23±0.94332 45.628±35.85544 60.878±49.57886 8.7567±3.86677

国家行政机关 82.08±72.87464 42.75±4.24844 1.59±0.84324 43.789±33.64223 42.875±38.08765 6.2568±3.85212

政府 283.10±128.34556 41.48±3.45933 2.38±1.83349 53.719±42.85333 18.746±10.63434 3.8558±2.85577

从表2可以看出,浙西地区国有企业在体育资源拥有量上占有较大优势,私营企业最少。

(二)浙西职工体育开展状况

本研究对所调查的单位随机抽取了234名在职员工进行了体育锻炼情况的问卷调查。员工体育锻炼情况如表3。

表3 职工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

人数 锻炼意识 锻炼状况 体质状况

国有企业 45 0.78 0.44 0.49

外(合)资企业 38 0.65 0.08 0.39

私营企业 35 0.71 0.06 0.34

事业单位 43 0.70 0.35 0.53

国家行政机关 41 0.68 0.29 0.49

政府 32 0.72 0.25 0.47

总计 234 0.70 0.26 0.46

该问卷从人们的锻炼意识、锻炼状况、和体质状况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从锻炼状况来看,中外资和私营企业的锻炼状况明显低于其他类型单位,国有企业分数最高。

(三)浙西单位体育体制管理状况

单位的体育管理体制主要以工会管理为主,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宏观上,由省总工会统筹管理。95%的单位都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而职工的体育活动管理方式主要以单位工会部门和单位体育协会为主,83%的单位是由工会管理,只有12%的单位是由单位体育协会管理,12%的单位设有社团组织。

四、 浙西体育职能部门体育管理状况研究

近两年,该地区承办了地方和全省、全国特色体育赛事,非奥体育项目发展迅速,而主流体育项目发展滞后。体育局与高校联合办学,设立培训机构,具有培训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体育局管理基本上沿用了党政干部管理模式。市体育局设立两个职能处室,综合处负责综合协调局机关的各项工作,业务处负责具体的体育事务。同时,各区县体育局由市体育局统一管理。

五、高效体育资源服务于职工体育发展建议

(一)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借鉴发达地区发展模式。

(二)突出高校体育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严格对体育经营进行管理。

(四)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都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衢州学院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122397。

参考文献:

[1] 鞠成军,廉俊颖,张孔军,董官清.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0(2):140-142.

[2] 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11(2):86-87.

[3] 刘小平,陶玉流.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7.28(3):94-96.

体育之效范文5

【关键词】小学 体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3-02

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 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 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1.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体育之效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很多人依然在抱怨就业难、难就业,特别是自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人数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使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那么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够,很多学生是学习成绩还算合格,有的甚至是优秀,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很差了,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素质教育主要着力于发展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高低。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高。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一门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因为受文化成绩第一位的影响,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在时间安排,还是在考核体制上都有一定的问题,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体系中扎根发芽更需要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与理论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潜心研究与内化。本文就体育的“素质教育化”问题进行了初探。

一、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够得到提升为目标的全新教育模式。和我们旧有的教育模式相比,旧有的教育模式仅仅是以成绩来作为学校教学的目标,是一种单一的应试教育,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慢慢就成为了只会学习的“工具”,当他们最终走向社会时,才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什么也不适应;而素质教育,是通过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科学设计各学科教学,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条件,特别是某一方面的特长,提升学生水平,并结合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理念更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

二、体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只是在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一些基本项目的运动技能技巧的理论讲授,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要求通过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在学校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为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同时也能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素质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德育教育,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怎样正确地生活,“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使他们学会生活的科学,学会正确地做人,成为精神丰富、体魄健全、道德完善的人。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决定作用、主导作用的成分。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没有灵魂,没有心灵,教育就等于零。学校体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效是毋庸置疑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身体是德智得以寄存的场所,而学校体育则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条件。

四、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关系

素质教育本身就指向“健康第一”的目的,只有学生具有了健康的素养,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容括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而且较“健康第一”更加注重强调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有机结合,关注体育意识的养成,着眼终身健康必备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所以,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健康第一”作为素质教育的下位解读则更加倾向服务教学实践,两者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休戚关系。

五、素质教育与体育素养的关系

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它主要包含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与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素质教育以着力发展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旨的,完全可以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方面有所作为。

上一篇祖国的诗文

下一篇又见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