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习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本文化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本文化习俗范文1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 发展历程 发展效果 驱动因素

日本是亚洲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各国播放的超过60%的动漫作品都来自日本,在西欧更是达到80%,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目前,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达7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0亿元,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国民总产值增长速度。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和资料也在明显增加,但其中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驱动因素的内容却不多。本文在以往理论研究基础上,基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理论研究概述

学界对日本文化产业的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和发展特点的研究,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发展效果和驱动因素的不多。例如:唐任伍、赵莉(2004)从文化艺术业、信息传播、体育与健身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其政策优势;根据中村伊知哉(2006)的研究,日本学界将国际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为三类,分别以美国、法国和韩国为代表,而日本的发展模式属于中间型,在领域选择和政策方向上尚不够明确;张胜冰等(2006)主要论述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以其内容产业的特点为典型进行分析和探讨;韩骏伟、胡晓明(2009)则着重从日本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制度层面解读日本的文化产业,强调了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在促进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现状、特点及发展政策的研究,鲜有涉及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驱动因素的分析。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强国,深入、系统地研究其发展及驱动因素,不仅可以填补对日本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空白,具有理论创新价值,而且对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现代日本的发展战略,依循着“军事立国―经济立国―文化立国”的沿革脉络。目前,正处于 “文化立国”战略阶段,明确文化及知识产权在产业振兴中位置,以文化和创意为关键词,改造产业结构、推动都市再生。日本的文化产业又称为内容产业,从最初的萌芽阶段,经历了过渡、成熟和再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形成了持续的发展动力,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周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增长周期,日本文化产业在经历成熟期后,不是落入衰退期,而是迎来了新的战略提升,形成了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日本兴起了电脑热、手机热和信息技术热,移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内容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90年代后期,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在继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把战略重点转向扶持、振兴文化产业,1996年7月,日本文化厅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通过知识产权内容产品的创造,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打造国家软实力。日本文化产业凭借其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

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日本内容产业的产值约为中国的两倍,约为韩国的四倍。即便在2003年至2007年日本经济的低迷期,2009年全球经济的低迷期,日本文化产业仍然保持着稳定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日本文化产业即内容产业主要是指电影、广播、音乐、书籍、艺术、动漫、游戏等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即便在其经济低迷时期也表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从2003年至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影片、音乐、游戏、书刊报纸等的总收入情况,分别为132190亿日元、13525亿日元、138320亿日元、13818亿日元,在平稳中保持稳定增长。2004年-2007年的年增长率则分别为2.30%、2.30%、0.30%、0.30%,虽然2006年之后年增长率幅度变小,但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二)产值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各主要国家文化产业产值情况,如表1所示,美国雄踞榜首,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日本文化产业中各主要产业的产值情况为:电影产业达11061百万美元,广播产业为25834百万美元,音乐产业约5658百万美元,游戏产业为7366百万美元,总计为49919百元美元。而中国文化产业中各产业产值情况及相对于日本同类的比值分别为:电影产业约1206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10.9%;广播产业约13062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50.6%;音乐产业约153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2.7%;游戏产业为4520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61.4%。虽然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相对于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1 2009年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三菱UFJ调查与指导,《日本促进内容产业的海外进展的基础调查》;统计方法:宽口径统计。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并非特指一种产业的成长,而是更侧重软实力对产业整体的海外发展与吸引海外顾客的推动作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时尚、创意、设计、食文化、动漫文化等将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渗透在方方面面,加深消费者对日本的良好印象,由此带动了家电、汽车、日用品、化妆品等所有消费产品的外需。

三、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日本文化产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中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客观存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学习日本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必须探寻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所谓驱动因素是指影响组织和系统向着某个既定目标靠拢的力量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了引导其发展的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市场因素、科技人才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一)政治法律因素

日本特别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一是基础面,政策法律中的基本措施,旨在夯实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发展面,政策法律中振兴内容产业的必要措施,旨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是国家知识财产战略有机的内在组成部分,日本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际战略,是基于对知识财产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战略性地位的自觉认识。不管人们对文化产业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是,对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日本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很好地平衡了基础与发展间的关系,基础与发展并重,并使之相互促进,富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2002年以来看,日本文化产业政策、法律沿革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11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战略沿革

(二)经济市场因素

近年来,日本经济的发展,为日本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在日本文化产业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各潜在市场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行细分,分析了日本在各个国家(地区)具有的潜力,重点部署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开拓,这也是成就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时尚方面,主要开拓中国市场;在媒体创意方面,主要开拓西欧及美国市场;在食文化方面,主要开拓西欧、韩国和美国市场。再者,日本对文化产业实行科学的融资体系,除了增加政府预算,还结合民间的力量,设立“艺术文化振兴基金”,资助各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人才因素

日本内容产业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内容产业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较早地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人才的独创性和创新力,而优秀的创造者是从扎实的培育和高度竞争及异文化交流中诞生的,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积极支持。一是,建立日本海外留学和研修制度;二是,打造接受海外高级人才的环境;三是,注重国内创意人才的培养,例如,日本2011年启动的COOL JAPAN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国内相关产业人才的战略计划,并在2011年拨出预算11.5亿日元用于培养人才。

(四)社会人文因素

首先,日本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和故事性,饱含民族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将多样的故事引入漫画,把朴实真诚的情感融入动漫作品,这种动漫文化使得日本的动漫作品达到老少皆宜的市场效果。其次,日本政府积极在海外普及日语,推广日本文化,也为其作品的市场渗透奠定了文化基础。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2006年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学习日语的人数:韩国在91万以上,中国在66万以上,澳大利亚在36万以上,美国在11万以上。日语在中国,是仅次于英语,人气排名第二的外语。日本政府还积极在推广日语的同时,还积极宣传日本文化,例如,2010年日本接受了印度政府的邀请,支援印度设立设计奖,那么印度当地设定优秀设计奖的过程中,自然会渗透日本文化标准。

参考文献:

[1]沈强.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2010.12

[2]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日中韩内容市场统计数据.[M].2012

[3]山口广文.内容产业振兴的政策动向与课题.[J].2008(5)

[4]贾旭东.日本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R].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

[5]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数字内容产业白皮书.[M].2011

日本文化习俗范文2

那么,怎么在日语教学中发挥日本文化的积极作用呢?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创设一些合适的文化背景的氛围材料,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使之进入日语课堂,让学生亲眼目睹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如讲到《校服》这一课时,我们可以从网上挑选一些日本学生身着校服的学校生活视频资料、校服图片,使我们的学生从视觉直接感触一下日本学生的校服以及日本同龄人的生活情景,这对引发同学们的兴趣、深刻理解文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比如讲到《成人式》的时候,我们可以下载日本各地的一些“成人式”的盛况及各种各样的和服图片来引发学生之间谈论、深入学习的兴趣等。

其次,在课堂之外还应尽可能多地引入一些合适的文化录像片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学唱、欣赏日语歌;或者选适合中学生看的日本影视影片定期给学生欣赏。通过实践、欣赏,可以使学生了解日本的流行时尚、生活方式、说话技巧,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日语的语境、语言魅力之所在,不断提高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最后,除了在日常教学中穿插相关的日本文化知识外,可每周专门安排一节日本文化专题讲座。

其步骤如下:

(1)每周一教师布置专题题目,或征求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2)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搜寻日本文化内容,集中大家搜寻出的成果,共同分享。

(3)教师进行一些相关的补充。

我今年教初一年级的日语课,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周起,一直进行着这个文化专题讲座活动。内容涉及日本的诸多方面,比如日本人的礼仪、饮食文化、传统的服饰、旅行名胜、文化习俗等。通过这些专题活动,同学们对日本及日本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了日语语言的内涵,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日语的兴趣。美丽的富士山、和服、寿司、樱花图片及录像,使学生了解日本和日本的礼仪,使学生们变得彬彬有礼。很多英语班的学生也掀起了学习一些日语的热潮。

日本文化习俗范文3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跨文化领域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日语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根据最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和观察发现,目前很多日语系的学生都掌握着较扎实的日语基础,而且还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与日方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时,表现极为不适应,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将语言交流与文化人为的分割开来,单纯的把语言当做工具,没有融入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二者结合不好,日语的真正熟练运用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的教职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方面的培训,还应从文化的导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一、文化导入的概念

所谓文化导入,就是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许多文化奥秘,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就应该立足于理解所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文化导入究竟指的什么呢?文化导入又被称为“文化移入”,结合日语教学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对学习者传授语言及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意义,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结构,设法让学生了解以及习得所学语言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应遵守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课后主动去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建立学习者自己的对比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这一语言,同时避免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日语表达中去,以日本人的思维去思考与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日语教学一直强调挺、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的训练,去忽视了文化因素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即使有文化课程的设置,也今单一的从文化角度进行知识的阐述,而从语言相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的较少。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且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来说,语言与文化知识密是不可分的。文化知识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目前的教学与应用存在脱节现象

外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得到这样的一种经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包括词汇量的增加,还包括实际的应用。只有把应用好,才能做好实际的文化交流,实现语言的真正掌握。但是在日常的教职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把教学的重量放在理论的学习以及影视方面,然而应用方面的运用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学习和运用脱节。

(二)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学习日语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的进行。众所周知,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日语学习者是不可能只围绕日本国家的文化跟日本人大谈特谈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是交流双方在进行彼此国家文化的分享与对比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增进友谊、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熟悉。当日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不会表达的本土文化知识时,就给本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同时,本土文化针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是第二种语言的基础。由于中国与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源源不断,经久不息。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在行为、价值观、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对日本及其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我国和日本文化对比,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学习。通过日语的学习,既能增加对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又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目前日语语言教育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日语的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课堂集中例解单词、精讲语法、辨析各种近义词的区别及分析各种语法现象为主,处理课后练习巩固复习为辅。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不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符合日本人习惯的误用。

另外,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了“日本概况”“日本世情”“日本文化”等相关课程,学生也能学到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日本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

(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还存在着考试成绩至上的看法,教师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学生也更加在意考试成绩如何。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只知道“武士道”读作“ぶしどう”,“歌舞伎”读作“かぶき”,但是当问及武士道的内涵及歌舞伎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却知之甚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怎么讲,也不涉及考试。

另外,我们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导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日本文化都不甚了解的话,谈何去给学生讲解?所以教师也必须多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比较强调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常常有很多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词汇量也很丰富,但说出来的话却支离破碎,有的看似正确却不符合日本人的习惯表达。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第一,选用正规的日本原版会话教材。原版教材简单易懂的对话自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日本人编写的教材,相比国内出版社的教材,对日本文化的渗透更加深刻,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人际沟通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原版教材中的会话为日本人编写,大多是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所以自然都遵守既定的文化行为,因此对话能够表达出他们正规的相互响应。日语教学初级阶段,应选择一定比例涉及日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的日文原版书作为会话教材。有了这种教材,教师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就有了出发点,文化知识的导入就变得很自然。

第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设施通常是黑板、粉笔、黑板檫。而现在包括专业的培训学校在内的都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教师的口头讲解不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比如日语。而现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很快捷的帮助学生了解到日语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直接看见、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或视频影音,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就比如,很多日语学习者都会看一些日语电视剧来学习日本的文化和语言语境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积累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材料。教师应该大量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内心世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要大量阅读日文报刊、杂志,除此之外,网上阅读是迅速获得最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留心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

第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日语运用的恰当性。培养学生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和中日两国的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减少汉语习惯对日语交际的干扰。另外,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都要不断更正或提醒。在讲授知识文化的同时要加大交际文化导入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别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日语外籍教师的作用。日语外籍教师地道的发音和表达,相对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适中的音速、适当的音量、抑扬顿挫的音调,都能对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和语言专家来到中国讲学,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被引进中国,外籍教师是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他们懂得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方法时的心理变化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能够及时地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通。

第六,运用实践教学,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学好日语抓住几个关键,而发音就是关键之一,学生课堂上开口讲日语的机会不多,大都是老师在讲解。鉴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说日语的机会。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办日语角、搞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剧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的六种基本途径,无论哪种途径或方式的采用,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因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循序渐进。教法要得当,内容要适度。

五、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就体现在语言中。日语在各种外语中受到重视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学习日语,不仅要会怎么运用,而且要精通,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也就是把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日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了解文化又能学习日语,一举两得,同时也能开拓了自身的知识面,满足了社会对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晶.论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孙满旭.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林娟娟.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本学习与研究,2009

[5]王冠华.试谈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6]杨冬雪.日语教学中如何兼顾民族文化差异[J].文学界,2012

日本文化习俗范文4

【关键词】中国民间绘画;历史渊源;融合;唐文化圈;审美趣味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灿烂,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的长河中,中国民间绘画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成果绝对是一座后世艺术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中国民间绘画是一种综合性极强,包容性也极强的艺术,同时它也是其他艺术的源头,这不仅仅只是中国,还包括日本,以及更遥远的欧洲各国。中国与日本在文化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在历史渊源上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民间绘画大多与民间习俗有关,在人类各种活动中,与艺术靠得最近的就是巫术活动。歌舞,音乐,图腾都是艺术产生的最初来源。而民间宗教的产生是以一种有极强综合性特征的方式:有对鬼神﹑动物的崇拜,也有伦理﹑道德的融合,还有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民间习俗的传说等等。民间绘画中包含的除了民族习俗,宗教之外,还包含了一部分不可忽视的内容,那就是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哲学的内容,比如民间艺术所褒扬的“仁”﹑“义”﹑“礼”等等,民间艺术比之传统的艺术或者统治者所倡导的艺术来说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民间艺术的直白这一特点。民间艺术是最贴近老百姓的艺术,普通百姓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都包含在民间艺术之中,是最朴实的艺术语言。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存在其中包海蜇我们中华民族的很多讯息,而这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智慧。就以中国民间绘画与日本浮世绘的形成来说,这其中的联系和相同点实在是不胜枚举的。例如:中国最早的民俗画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门神画,当时的门神﹑灶神的文化中融合了释﹑道﹑儒等宗教文化,这就显示出了世俗化的特征,随之演变成年画。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创造也使版画开始形成。

日本的浮世绘绘画是日本美术最为优秀的成果,而浮世绘的形成与中国民间绘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从630年开始日本就多次向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当时的中国处于盛唐时期,日本排除多批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去往中国学习。这些人在日本文化和艺术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文化全面繁荣的时代——奈良时代。当时的唐朝文化在日本十分兴盛,这是一次规模庞大的文化传输,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浮世绘形成于稍晚的江户时代,由最初期的肉笔浮世绘发展为版画浮世绘。“浮世”本为佛教用语,是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到了美术上就发展成了世俗的绘画。“浮世绘”绘画在题材上以市民生活为主,描绘日常生活﹑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方方面面,可是说是诚实反应当时日本社会的百科全书。后期浮世绘的美人画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美人的特征与中国唐代绘画中的仕女图的构图和审美趣味都十分相同。(如图1﹑2)

图1图2

中国民间绘画与浮世绘之间具有以下几个相同点:

1﹑题材相同,都是以世俗内容为主要题材,反应市民生活﹑文化﹑历史﹑神话传说等等,充满浓郁的本土气息。

2﹑构图和设色有很大相同点,中国民间绘画设色浓丽,构图饱满,浮世绘绘画也有这样的特点。(如图3﹑4)

3﹑包容性强,中国民间绘画和浮世绘都是吸收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技法和内容才形成的。例如杨柳青年画就是既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工笔重彩的艺术,又受到了文人艺术情趣的影响并且色彩上又加以描金﹑半印半画的手法,兼容并蓄,雅俗共赏。浮世绘也是前期的手绘后期借鉴中国的木板雕刻印刷,末期还受到了西方铜版画的影响,工艺中也有红绘﹑漆绘﹑红印等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技法。

日本文化习俗范文5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1520)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文化的特点,而文化则决定了语言的社会性质以及未来发展。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化的研究与理解是语言教学的前提和重要环节。中日文化有很大的渊源,但也有区别,因此,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应重视对中日文化差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本文对中日文化的主要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导入中日文化差异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日语;中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72—02

收稿日期:2014—03—01

作者简介:毛树罗(1986— ),女,四川简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

文化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语言则是构成文化系统的一种要素,语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语言的学习要与文化的学习相联系、配合,而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上联系紧密,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程度很深,但是,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及社会状况的不同,两国的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要重视对中日文化差异的教学,充分认识与研究中日文化差异,增强学生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大学日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日文化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存在差异

早在2000年前,中日人民就有来往,发达的汉朝文化传到了扶桑。在唐朝时,日本许多著名学者、诗人、僧人如鉴真、阿倍仲麻吕等来到中国留学,将中国的建筑、艺术、医学、丝织技术等传入日本,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然而,日本历史的发展毕竟与中国不同,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与典故,在表达相同意思时,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色。例如,在赞美心中的偶像时,日语常用“花は桜木、人は武士”,因为樱花是日本国花,代表了美,而武士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统治阶层,代表了其最高精神。相比来说,中国常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赞美一个人的优秀,不同的两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历史特色。

(二)语言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在常用的各国语言中,日语的表达相对比较丰富细腻。在表达肯定和否定意思时,肯定与否定的语气只有在全部说完后才表达出来。例如:“我不想吃寿司。”汉语表达中在主语之后便使用否定词“不”,简洁明了,而日语用法则是“私はお寿司を食べたくないです”,其否定词出现在句末,这就需要对话者在听完说话者整句话后才能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三)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文化差异在语言词汇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明显存在。例如,日本人就餐前通常会说“いただきます”,中国人则没有这样的习惯,在将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时,很难找到贴切的汉语词汇。实际上,在日本封建时代,人们认为食物乃上天或天皇之恩赐,因此,在吃饭时会说“いただきます”,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来源于大自然与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用餐时不能忘记劳动者的辛苦及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此句话就带有了崇尚自然与劳动的心理特征。在不了解日本文化的情况下,很难正确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带来语言交流障碍,或者在使用时不明就里,感到莫名其妙。

(四)观念上的差异日本人的等级观念与等级意识根深蒂固,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等级意识,学习各种礼节。人们见面时都会鞠躬,而根据鞠躬对象的不同,鞠躬也会有时间长短与深度上的不同,日本人如果没有掌握这种礼节,就不能跟别人正常交往。日本人对于等级的区分很明显,在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丈夫与妻子,在学校中,高年级与低年级,在工作中,上级与下级、老员工与新员工、年长者与年轻者之间都有分明的等级关系。以前日本人的等级关系非常严谨,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法律上人人地位平等,等级制度早已废止,但在礼节交往上,人们还是遵守着严谨的等级关系。因此,在日语交流中一定要正确使用“前辈”等敬称。

(五)节日民俗上的差异

日本在历史上从中国吸收了很多先进的文化,其传统节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其本土历史、民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日本的“年中行事”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不同,一些节日风俗虽然与中国神似,但具体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大学日语教学中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教学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打好日语学习基础

正确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既是文化差异教学的目的,也是有效开展日语教学的基础。通过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在语言交际中避免不必要的常识性失误,正确合理地运用日语去表达。科学的文化相对论是认识到中日文化在本质上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在文化上没有民族对错之分。通常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文化上的共性,但对于文化差异的了解却不够,很容易使用不得体的语言词汇。另外,在日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培养一种跨文化交流意识,在对本国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理解日本文化,理性把握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二)充分结合课堂教学,灵活融入日本文化知识

在进行词汇的讲解时,教师要注意词汇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利用图片、实物来展示说明,增加学生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加深理解。在课堂上,要向学生介绍日本大众文化,使学生了解其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等基本常识,这就要求教师对中日两国文化足够熟悉。在讲解中要注意自己所用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还要注意语言使用是否正确。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展示日本民俗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的图片、电影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各类语言词汇在各种语境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提高日语听说和交流能力。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书籍,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关于日本文化的书籍和读物,尤其是对中日文化进行客观对比的书籍,了解中日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并提高日语水平。

(四)营造优越的跨文化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

大学日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合理的语言交流环境,例如,引进日语外教,为学生提供机会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外籍教师代表的是其本国的文化,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的交流,学生能够学到许多在书中学不到的知识,直接地感受中日文化的差异,了解日本文化,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另外,通过开设关于中日文化比较的专题讲座,开展日语演讲、辩论赛、影视作品配音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日语应用能力的平台,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提高日语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双成.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J].神州,2013(5).

[2]田静.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3(5).

[3]赵迎新.浅议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日本文化习俗范文6

(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如何在日语教学中自然地导入文化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流利地表达日语,还能从对象国的文化层面进行思考后进行正确的交流,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现下中国的高校日语文化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误解和不快,保证日语文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文化导入;高校;日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DOI:10. 16083/j. cnki.22 -1296/g4.2015.08.030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66-02

单词、语法都掌握得很熟练,可与日本人交流时却经常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日语的学生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因而,仅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去学习日语,才能掌握日语的精髓,说出地道的日语。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导人文化教学至关重要。”所谓文化导人,就是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人到语言教学中”。卡希尔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他的这一观点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和融合打开了一扇门。

在外语教学中导人与语言国相应的文化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观点已被各国教育界所认可。但是,受到教学大纲、教材、教师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日语教学中,偏重听说读写练的教授模式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取得国际日语能力一级考试证书,但应用能力相对薄弱,最明显的就是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组织语言来表达日语,出现与日本人交流受阻的现象。本文拟在分析日语文化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矛盾的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实践日语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构建日语开放式的文化教学模式。

一、文化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矛盾的原因

(一)《大纲》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主要还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设置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而《大纲》对如何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及标准,只有一个抽象的渗透概念。这也说明如何在现行高校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和用何种方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没有得到中国日语教学界的重视。

(二)现有教材的问题

在当前出版发行的日语教材中,在基础教学中以图像或音频的形式融入日本文化的教材很少,在日语教学中介绍日本的生活、文化、交际等的教材几乎没有,这很不利于现代语言教学的开展。

(三)教师的问题

现在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文化教学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且没有把文化教学融入到基础教学之中,依然按照老式的听、说、读、写方式来训练语言技能。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文化是除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之外的“第五技能”,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其不能很好地将文化教学融人到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训练中去,“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二、改进的方法

(一)调整《大纲》刻不容缓

现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对培养文化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借鉴2000版《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如“在课堂上开展具有语言交际性意义的任务型学习活动”、“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等。

(二)重新制定及编写教材

要想让学生不用中国式思维去理解日语,就必须在基础教材中加入文化讲解,使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并存,只有全面、透彻地理解了具体文化,才能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用日本人的思维去思考日语。同时,教材中的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应该被置于一种对比的构架之中。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势在必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教师的文化修养格外重要。例如:可以定期派教师去日本进行短期进修,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日本商务活动中,有意识地引进有实际跨国工作经验的人才,鼓励教师参与到与日语文化相关的课题中,定期组织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讲座等,通过此类方式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互动性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日本社会文化教学融入到基础教学之中。

三、文化导入的教学实践方式

有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要想帮助学生充分地了解异国文化,除通过“课堂输入式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和渠道来吸收文化知识。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讲座,邀请日本文化人士进行日本礼仪文化、企业文化、生活实践文化的讲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日本本土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利用日剧、电影、日本网站等方法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以上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开阔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