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文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1
1.有些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现如今,有些高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运算方法等的记忆,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大量时间进行讲说教学、“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和理解,只是一味地听讲;有些老师在课下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数学试卷,过多地重视解题能力的提高等,这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有关学校的老师应该注重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利用问题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实际教学中新课标要求得不到落实
有些学校老师没有很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例如,因为高考考试中不能使用计算器而放弃对计算器的教学;有些地区高考不考线性方程,在教学中放弃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等,这些做法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问题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与动脑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我们要在新知与旧知间找准联结点,将复杂的新知设计成贴近学生知识基础、具有一定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能够使老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避免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而出现厌学情绪,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等。
三、适当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开门见山,引入课堂所讲的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解决学生的问题。例如:讲“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课时,我提出如下的问题引入课题:(1)我们前面已学习过的椭圆是如何定义的?(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得来的?(3)若把椭圆定义中“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的“和”字改为“差”字,动点的轨迹是怎样的曲线?(4)应该怎样求出曲线方程?这时学生积极回忆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有的低头思考,有的议论,有的动手画,学生信心百倍,很快地形成了双曲线的定义,教师给予肯定,点明了课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之前所学内容来思考问题,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复习,而且引出了新内容的学习。
2.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创新
学校老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函数时,不同函数有不同的图象以及方程,有些图象比较难画,数学老师可以用电脑演示它们的图象,学生观察S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M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这时,给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叫作奇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叫作偶函数。并借助几何画板和Flash演示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在让学生感知奇函数和偶函数概念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数学图形的对称美。利用电脑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数学的奥妙,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计算方程、绘画图象,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最终促进数学的学习与运用。
3.有效结合生活问题,加强实践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中作文教学 尝试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高考的指挥棒不容拂逆,人们总不能不以应试作文的标准去衡量一些性情中文,技术至上、实用为主代替了心灵感受。当我们越来越看重这种应试作文,越来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就会痛心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已是乏善可陈:千人一调,套话连篇,文气低落。学生对作文也是既恨又怕,既憎又恶,总之,兴味索然。
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抒写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呢?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启示:写作指导首先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会学生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本,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事件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
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身边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关心什么,并教会他们把这点滴素材积累起来,才能避免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东拉西扯凑字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边际地随便谈,没什么实际内容,更别说真情实感。
有一次我让学生在放假回家时用心观察一下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回校后写一写。其中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
又是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因为和同学出去买东西晚回家了半个小时,母亲早已在家门口守候,见我回来,急忙上前问东问西,我不耐烦地说了声:“烦不烦呀!”母亲戛然而止,喉咙像是堵了个核桃说不出话来,而我却仍不知道形势危急继续说着:“不就去买点东西嘛,至于吗?唠唠叨叨,耳朵都生茧了。”我与母亲的世界此时似乎如干涸的地缝,愈裂愈开,而刺眼的阳光却肆无忌惮地照射着。“啪”只感到脸上如烧灼般疼痛,眼泪做着加速运动,不断地涌出,掉落,涌出,再掉落。
躺在床上,鼻子总是酸涩再酸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再打转。是我做得太过分了吗?我悄悄来到母亲房门口,注视着她,眼睛早已红了,估计眼眶早已承受不住眼泪的压力,母亲的脸色黄而无气色,头发似乎不像以前般乌黑发亮,就连眼睛也有点深陷了,额上已有皱纹悄悄爬了上去,是因为我吗?是我把母亲变得如此憔悴?我无声地离开了。想起从前,深夜复习时的一杯热奶;卧病床前无微不至的照料;大风大雨中走在前面的身影……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有一双手轻轻地为我拉好滑落的被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到田里喊爸爸回家吃饭时,发现劳作的父亲在歇息时咳嗽不止,那涨红着脸,直不起腰的一刹那刺痛了自己的心,以前父亲高大的形象似乎轰然倒塌了,顿时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了。
我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而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也就不需无病了。
二、以学生的心理为本,用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作文题目激发作文冲动。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作文脱离实际,学生无米下锅;二是作文无兴趣,无激情。对于这种现状,叶圣陶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无话可说,毛病大多在于作文题目出得不好……”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从而使他们有话可说。
我平时给学生所设的作文题尽量贴近生活、新颖别致,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从而使他们乐于写作,勤于写作,作出好文。
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分析了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和影响之后,我让学生阅读《母亲教我的歌》和《丑娘》这两篇文章,并讨论思考其内涵,找一找母爱的特征,然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爱的味道》。
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觉得不脱离生活,再加上对前面课文的学习,似乎找到了一条连接线,触动了心灵,有所感触,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其次我还尽量让文题新颖别致。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就如同人的好面容,又如面容上的俊目,清新明亮、大小适宜。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恰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文情并茂,令人动容,使学生怦然心动,产生要写作文的欲望,乃至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把作文写好。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
平时的作文训练是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对学生所谓的作文指导也仅仅是课堂上题目出来后在审题上的一些分析,或者是在行文结构上进行框架搭建的指导,殊不知这样的指导收效不大。这样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动笔前的构思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阶段。所以,在动笔前给写作主体――学生以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老师所谓的审题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思维,进行构思。
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暑假那些事儿》,学生的反应在预料之中:“啊!有什么呀,那么热,待在家里”“写作业,没啥事”“上补习课”,我就提醒他们不一定非要写学习方面的事,只要发生在暑假就行。有人就说“暑假的义工活动”,这下学生立刻就活跃了许多,一番讨论后,就有学生代表出来交流:“我们家刚种了两亩葡萄园,暑假除了学习最多的就是和爸妈在葡萄园里忙活,特别是采摘的时候,通常我们是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起了,穿上长衣长裤钻在葡萄架下用修枝的大剪刀剪下成熟的葡萄,摆在摊位上或是装箱,一早上忙下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可是爸妈还要在摊位前继续照看,葡萄园里还有其他的活要干,想想爸妈真是辛苦。”还有学生讲道:“暑假里爸爸的腿受伤了,可稻田里要打药水了,看着妈妈独自背起药水桶,我决定和妈妈一起去,帮她提提水,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小时,手上起了水泡,脚酸得不行,结合自己平时的所为想了很多。”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议论纷纷,讲起在暑假中发生的其他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这样既避免了老师指导的大包大揽,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思维,构思出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文章。
作文教学之路是不平坦的。在不断尝试的作文教学探索中,眼里、心里要有学生,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生为本。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变“苦作”为“乐作”,作文也才有可能由低效变为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巧萍.生本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谈生本教育实验与教育走向生本.
[2]庄凉凉.浅谈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
[3]郭铁良.教好高中作文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4]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5]过新艳.敏于思想逸于作文――跨越中学写作教学的尴尬.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3
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收不到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繁琐的直观教学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无法把思想集中到所学的问题上,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培养,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个人的想法是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创设新颖的的环境导入课文,提出有趣的疑问,讲做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例如: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2 引导探究,品味作品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并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引导,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课文情景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理解课文作者的意图,品味作品的精髓,引导创新意识,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给学生铺上了创新之路。
新的教材设置很多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再现生活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多加运用。
3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4 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和相声等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亲手制作演出的道具、设计演出的服装。结果收效颇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本剧也演得有声有色。学生的表演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4
1.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生源参差不齐。一堂课下来,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没几个学生上课能听懂。" 面对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是喋喋不休地讲解,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而忽视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整合和吸收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满意吗?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一次试卷讲评课后,我让学生整理笔记,对课堂所学消化吸收。临近下课,我按照惯例和学生一起回忆课堂所学的知识。当讲到一个选择题时,一位平时调皮学习也较差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一题我来。"我饶有兴致地请他来讲。于是他先分析题目,再讲解选项,最后用排除法推出正确的答案。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不禁竖起大拇指"Well done." 这位同学却说道:"老师,你讲的我没听懂,同桌指点了一下,我才弄明白了。"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心情沉重地回到办公室,陷入沉思。我问自己,在课堂上我有真正关注过这类学生吗?备课时有针对这类学生吗?我的课堂只是适合哪些学生呢?英语教学该如何面向全体同学?我越想越觉得困惑。
2.方法探究
面对课堂现状以及阅读课文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因材施教"的 教学原则,我开始尝试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3.分层教学实践
3.1 学生层次划分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后进生);B层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中等生);C层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习英语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优生)。学生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再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一般4到6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应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并选出一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组员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以及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分工,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协调,谁负责小组发言等等。保证小组活动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3.2 上课的环节分层设计,分类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要求也不同,但最低的要求是达到《大纲》和《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我在预习、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3.2.1 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 A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能找出生词、词组并能读准单词熟悉词义。B层学生除了词汇要求以外,预习Warming up,,Pre-reading中的小问题,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一些知识。C层同生通读全文,重点词汇查字典,把疑难问题找出来。尤其是对字典里的固定搭配、特殊用法要作好笔记。在课堂的前面几分钟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预习作业的问题进行对照学习,相互将学习中的困惑交于小组讨论解决。对小组的学习错误情况及时反馈。学生交流时间要视学生情况而定。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解决一部分独学中的问题。
3.2.2 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是课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无疑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课文引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问答、图片、人物、音乐、图表、分层引入等。课文引入法必须有所选择。例如:人教课标版 高二选修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地理、人文图片导入新课。先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对 A 层学生问一些简单地理知识,如:Can you name the seven continents and four oceans? Where is America? 再展示一张美国地图,对B层学生提问一些更深入的问题How much you know about the USA. 对C层学生则要求更高些。启发他们用现有英语知识表达有关加州多元文化的问题。如展示加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提问:How is each picture relevant to the history of California?
3.2.3 讲授新课。教师一味地"教,基础好的同学会感到厌烦,而基础差的同学仍然是懂非懂。分层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效果。教师讲解过程应适时互动,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了解各层次学生的需求。C层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基础扎实。大多会提出一些涉及新语法、新知识点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如人教课标高二必修5 Unit 3 Using language的课文中有学生提出 " Inside was an exhibition of the most up-to-date inventions of the 31st century."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 这是什么语法?怎么用?教师应着重讲解:当表示方位的介词词组、副词放在句首时,句子完全倒装。并适当对该语法进行拓展,举例说明: In front of the house is sitting a boy. Out rushed an angry man. B层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对旧知识的巩固、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去探究答案,组员分工合作,采用各种途径:集体讨论,查字典,查资料,查课本,甚至向其它小组成员或者老师求援。随后在教师的主持下,小组发言,对集中小组集体智慧的答案进行进一步研讨、提炼、小结。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自己动手参与解决的问题,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提出的问题教师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不需要在全班讲解或讨论,可以指定小组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后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促进互助合作。
3.2.4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巩固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作业。课本配套练习:A 层学生有选择地做部分如选择题、填空题。适当地补充单词、重点句型抄写等作业。B 层学生则要求完成全部练习,适当地补充背诵句子、段落、造句、仿写练习。C层学生熟练掌握生词、词组,完成全部练习的同时,补充复述课文,课文改写、缩写等作业。
3.3 分层检查,全面激励。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当及时检查,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A层的同学可以侧重检查词汇的掌握情况,设计一些单词与词义搭配,根据意思写词组等比较简单的题目进行现场测试,以达到及时复习、加深巩固的目的。B层的同学基础较好,在本课单词、词组、句型的用法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词汇、语法拓展的单选题来测试,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C层学生,基础扎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做到过目、过耳不忘,可要求他们依照课文段落的顺序或情节发展的层次,列出提纲作为记忆线索来复述课文。复述能使学生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C层学生对课文的改写或缩写,教师可选取一些较好的,通过多媒体展台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在教师的主持下与全班同学一起修改。通过这种修改讲评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书面表达的训练中来。各层次学生的表现,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Well done, Excellent, You're Special."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树其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5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数学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要依据本堂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①提问:(1)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2)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发问的目的可有几种:
1.知识结构形成时
学生将获得的数学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形成结构,,联系一体,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2.激动顿悟作用时
数学教学过程中,如遇到数学知识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
3.有关理论的评价时
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4.学习目的检验时
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5.引起学习动机时
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②,提出问题,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使学生已有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6.启发学生思维时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俾可作出适当的回答,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
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合理的适度和难度
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对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能直插主旨的提问。我们提问时要把握住时机,要少而精,要切中要害。比如,在讲授“球面上两点间距离时”,应围绕“点点间的距离与两点间弧长距离的区别是?”教学重点提问;在讲授“正余弦函数的图形特征时”,这样“这两个函数图形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这些特征与它们的性质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我们把提问,讨论,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你的教学收到较好效果。还必须指出,对于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做全面、深刻的讨论,要使它贯彻课堂的始终,真正使问题成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向导。要防止对问题简单从事,只作为讲课主题而简单陈述。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提问“适量”呢?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见得都能提出几个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几个问题,则问题必有难有易、有大有小,难难易易、大大小小的问题凑在一起必然会把主要问题淹没,就只会起到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的作用以及知识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然后考虑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来提问。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例如:两个等差教学数列相加时,下面有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有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当然如果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了学生力所能及的,那也不恰当。
三、课堂提问应追求技巧和方法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6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