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夜宴桃李园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夜宴桃李园序范文1
1、天地,天地是万物的客舍,“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谚语,意思是天地是万物短暂寄居的客舍,光阴是百代匆匆而去的过客,形容人一生的时光极其短促。
2、出处,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来源:文章屋网 )
春夜宴桃李园序范文2
20xx年幼儿园清明活动方案1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会古诗《苏堤清明即事》,并知道意思。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等。
活动过程:
借助幼灯,进行下列活动:
1.回忆春游的情景,让幼儿自己总结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简单描绘,如: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给幼儿介绍今昔踏青、春游故事。
(1)杜甫踏青,吟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2)李白春游,吟诗《春夜宴桃李园序》。
(3)现代博兴县一带吃巧巧饭。
每逢清明,一大早,姑娘们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凑了挂面、鸡蛋,带上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的拾柴,然后烧火煮面条。做好后,再往锅里仍些用秫秸制作的女工用品、然后分碗用餐。在吃饭时,谁若吃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这就是吃“巧巧饭”。吃完“巧巧饭”,就去看柏树开花,谁看了柏树开花,谁就会交上好运气。待旭日东升,她们就到麦田里“踏青”,据说:“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
3.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吴惟信描写春天春游景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给幼儿讲解古诗的意思,启发幼儿想象古人春游时的热闹景象。
4.仿编儿歌:“春天来”。指导幼儿用简炼的语句总结描绘春天的景色,如:春天到,春天到,小河流水 哗哗笑,小鱼小虾戏耍闹。
20xx年幼儿园清明活动方案2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春夜宴桃李园序范文3
这所学校虽然办得不好,校舍简陋,设备不全,但它也有长处。它本来是一所国学专修馆,教国文的老师大都较有根底,所以学生们的国文程度也比较好。有一次,全县中学生举行作文比赛,我得了第二名,为学校争了光,也给我的父母亲带来莫大的欢喜。
那时国文课上常常要学生背诵,我记忆力好,老师要求的内容我总背得出来。譬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老师在堂上讲过后,我再读两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所以老师很喜欢我。但是,小孩子总不免贪玩,而我们那个学校,除了一个篮球场以外,没有其他活动场所。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常在河边玩“削水碗”的游戏。所谓“削水碗”,就是手执一块瓦片,用力向河中水面掷过去,使它在水面上跳跃前进,激起一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溅起,水面上都形成一个水碗模样的波痕。“水碗”愈多,表示你的本事愈大。于是,课余时我便也在那个小小的篮球场上玩起“削水碗”的游戏来了。有一次,不巧我抛出去的瓦片竟将邻居家的天窗打破了,邻居找到我们学校里来,一查,知道这个祸是我闯的。我们的级任老师,也就是那位教国文的先生,没想到我这个他所喜欢的好学生,竟会做出这等事,就把我叫到黑板边,用手指触着我的额角,一字一句地责备数落我,充分显示出他对我的失望与爱惜,使我感到加倍的惭愧与懊悔。从此,我就收敛了贪玩的心念,至少在玩耍的时候,也知道要注意安全,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顾前不顾后了。
读初二的那年,一位教数学的管老师,是上海光华大学毕业的,他喜欢搞戏剧活动。有一次他自任导演,指导学生排演的《苏州夜话》。我们学校没有女生,我的普通话说得还可以,剧中的密丝杨(杨小姐)一角就由我来扮演,效果还不错,后来大家就戏呼我为密丝杨。我们这个学校是私立的,其实是学店性质,由几个人集资维持,盈利所得就由集资人平分,管老师也是集资人之一。我和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都在这个学校读书。我读初二,我哥哥读初三,我们俩的学费都是分期缴的,这是得到校务主任同意的。大概管老师对此有意见,有一次他在我们班上课时,竟在课堂上当着广大同学的面,公开讲了这件事。他声色俱厉地说我们兄弟二人竟欠着七十多元的学费,假使大家都像我们兄弟那样,这个学校还怎么办得下去呢?我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自尊心正强,被当众这样数落,真是难受得恨无地洞可钻。这次心灵上所受的创伤,影响了我的一生,在人前我总是怯怯的,生怕有什么伤疤被人们触到。同时我也从此特别注意检点自己,一言一行都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决不触犯别人的尊严,挫伤别人的自尊心。这,一方面使我多了对人的同情心;一方面也使我在读小说的时候更容易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增加了亲切的情味。
读完初二要升初三的那年,我们乡遭遇了少有的旱灾,还出现了专吃田中青苗的蝗虫,年终几乎颗粒无收。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供我上学,便只能让我辍学了。我们学校的老师知道后,都为我惋惜。那位与我父亲相识的校务主任主动与我父亲联系,表示可以减免我5块钱学费,让我继续读下去。但学费虽可减免,吃饭的膳费是不能少的,这是一个大数目,父亲绝对拿不出来。我还是读不成。后来我母亲想到她的姐姐,就是我的姨母,就住在我们学校附近,她家的经济情况虽也不是特别好,但衣食是无忧的,一日三餐我可以去她家吃,然后由我家用米来补偿。我姨母和表兄表嫂出于对我的爱护,立即同意了。这样,我就在姨母家寄食了半年,到第二年家中情况比较好了,才又到学校食堂去吃包饭。
春夜宴桃李园序范文4
做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做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在耀华学习到的人生真谛。人是社会动物,做人当然脱离不了时代和社会背景。我们80多年的生存环境大体可以分为4个时期,即:日伪统治下的国难期(1937-1945);抗战胜利后的国统期(1945-1949);解放后至时期(1949-1976);改革开放后至今。前两个时期是我们中小学时代受教育的历史背景及在此背景下所受到的教育,后两个时期也就是这66年,则主要是由社会来检验我们所受教育是否成功。前后相结合,就形成了我们一生做人的基本特点。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耀华,做人奠基的地方。
耀华诞生的时代,正值我们祖国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1937年,爆发,这对于出生在 1930 年后的我们,一个生命经历才刚刚开始的天真无邪的少年来说,怎样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怎样对待我们的家园――天津的沦陷?此时此刻,耀华给我们的是关于“爱”的教育。这种爱,不是小众的狭隘自私之爱,而是人性中无私的大爱。要爱祖国、爱同胞、爱我们的大好山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就必然要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校长赵天麟就是我们的光辉典范。
他爱国、爱校、爱学生,他的爱是大爱,是无处不在的。在校内,他坚决抵制使用日伪编辑的教科书;在校外,当他得知南开中学被日机炸毁后,毅然将耀华学校改为二部制,让南开学生在我们下午放学后来校上课。他明知这样做会触犯日本当局,但是他义无反顾。他想的是一个中国人的气节、骨气,一个中国教育家的责任、担当。所以他没有丝毫畏惧,一如既往地进行抗日活动。他留下了遗嘱,安排了后事,并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此正试验华北士君子已否心死时也。”1938年6月27日清晨,我们敬爱的赵天麟校长惨遭日本特务杀害,以身殉职。他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给我们上了“做人”的第一课。从此,抗日、爱国、民族气节就在我们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
继任者陈晋卿校长以“能养成高尚之品行且为有用之人才,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为目的。因为他深知,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当时中国人的道德首要的是爱国、抗日,他以教育为天职,不问政治,力拒干涉,曾多次保护进步学生,保持施教之正则、固有之校风,曾被捕入狱,几濒于死。
一定要让文明击败野蛮,善良击败凶残。两位校长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持守正义,抵抗,义无反顾地为他们所热爱的神圣的教育事业献身。这是怎样一种胆识和精神啊!不管外界环境多么险恶,老师们始终以身护校,为学生遮风挡雨,让我们安心读书。
我们的历史老师柴伯煜壬,当讲到抗金英雄岳飞被杀时,激动得几乎浑身发抖,圆睁的双眼放射出愤怒的光芒。尽管他并没有说出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可是这一课给我的爱国主义教育却永远刻在了心头;文老师教我们岳飞的《满江红》词、轲刺秦王时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名句,尽管讲的是古代文学,但是解说时的神态、语调,却让我读到了她内心的潜台词。这正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正是在校长和老师们的感召下,我们变得坚强勇敢起来,我们一下子长大了。我们虽然年幼,但是抗日爱国之心丝毫不减。日伪时期,我们团结一致抵制日语课获得成功;国统时期,我们集体到教育局请愿,迫使教育局取消了对沦陷区学生的“甄审”;此后我们还赶走了一位教公民课的教员。我们在行动中认识到:就是一种责任;爱,就要敢于斗争;爱,就要不怕牺牲和奉献。耀华就是这样把一批一批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步一步地培养成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耀华,梦开始的地方。
“我们不相信人生是梦,但是许多事从梦想开始。”学校给了我们展现天性的空间和表达智慧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里实现,优雅的气质与神态,则是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莘莘学子。我们49级女生前前后后共有一百多人,从内在的精神气质到外在的举止风度,从当下的兴趣爱好到未来的升学、就业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同学当中,毕业时无论是参军、就业还是考大学,大多数人最终还是归于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工作,并努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梦想转换为革命理想的时候,当“力欲争上游”的校歌与奋斗目标结合的时候,我们豪情满怀,奋力拼搏,竭力奉献,力求卓越。当事业与个人、革命与家庭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坚持走革命道路。当主客观认识与要求存在差距的时候,我们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力图跟上时代步伐。虽然各自的岗位、机遇、贡献多有不同,我们始终牢记耀华校训――勤朴忠诚,校歌――淡泊宁静,守朴率真。深知衡量一个人的尺度,不在于他的地位能力,而在于不为诱惑所动的定力。看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上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时至今日,回眸一生,我们无怨无悔,心平如镜,因为我们尽力了。恰如陆游《破阵子》词:“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H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G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66年的风雨旅程让我们懂得,人生道路绝非青少年时想象的那么平坦,有阳光灿烂,也有阴霾昏暗;有和煦春风,也有暴风骤雨,我们需要不断地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炼和考验。虽然有时步履矫健,有时跋涉艰难,我们却终努力向上,选择前行。当挫折与打击来临时,我们倾听内心的呼唤,选择坚守信仰,坚守道德底线,维护人格尊严。即使被命运之鞭打的遍体鳞伤,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们的灵魂仍然保持高贵。耀华教育我们要成为有梦想、有道德的知识分子,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是一个耀华人,我们将永远捍卫耀华精神。
做一个现代化的知识分子
耀华,走向现代化的地方。
1911年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诞生,天津正是在这新旧交替中崛起的一座新兴工商业城市。我们大都生长在天津的租界地,多数集中生活在英租界的五大道。外在建筑是西方文化艺术的凝固,而居住其中的人,多是中国的没落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体现出来的则是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而租界对于国家与国民来说,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屈辱,一方面是现代文明。
耀华学校建立在英租界这样一个新兴与没落、现代文明与帝国主义侵略并存的地方。赵天麟校长将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所获得的先进科学思想带入学校,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融入了西方教育观念,确立了“勤朴忠诚”的校训和“智德体美群”的教育原则,坚持把耀华建设成一所人文荟萃、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校。他们深知,对于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青少年来说,如此深谋远虑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
耀华的课程不仅文理并重,中英文基础要求高,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人”的全面素质,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生不论出身背景如何,只要入校,一律按照校规办事,任何人不得搞特殊,所以学生之间团结友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学之间的纯洁友谊不仅表现在在校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而是持续贯穿到我们的一生当中。每当有同学受难,总有人不顾个人安危,传递爱心和力量,给他以精神支撑和生的希望。
耀华校歌开宗明义就是“环球人类文明日炽昌,教育神圣业普及万邦”“英俊荟萃,文化吸全球”。可见耀华校长和师们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洞察到当今世界的潮流,发展的走向,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外古今文化基础的精英幼苗。他们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深邃的眼光,从广博深厚的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让自己成为“智德体美群”全面发展的现代知识分子。
在这样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文明的教育熏陶下,耀华学生知识面广博,思想较为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能够较快地走向世界,不卑不亢地与世界学者、同行进行交流和研讨。我们在30年后还能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一点贡献,不正是得益于当年耀华现代化的教育吗?
光阴似水。记得当年在校时,老师讲过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我对“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一句的深意很难领会,而今我懂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时光周而复始中的过客,是无限宇宙中的一种有限。我相信,耀华将以有限承载无限,把树人伟业一代复一代地传递下去,在未来的道路上,会以更坚定的步伐挑战有限,延续无穷。
春夜宴桃李园序范文5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状况,巩固知识,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发问固然很好,但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规定一个大的方向。
一、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积极向上,能引发正能量,引导学生去发现人间的真、善、美
世间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笔者觉得,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在解道授业、解惑前,首先明确怎样去传道,此道不只是大家应该遵守什么道德范畴,而更应该明白真善美是人间大道,世间万物之所以和睦相处,互生互长,正因为都遵照真善美的规则。只有明白了这个大道,才会逐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正能量,并用正能量来感染自己,如学到“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可以让学生在作品中去寻找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
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预见性,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同时,又要做到收放自如
如笔者在教学《阿Q正传》,分析阿Q的多重性格时,学生对阿Q欺软怕硬中“调戏小尼姑”这个情节提出好多问题。笔者急忙转移话题,“你们觉得造成阿Q这种性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才肯从问题中走出来,回归到教学内容上,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提问、讨论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把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一)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提问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若一堂课的切入点把握得当,学生提问的热情就燃烧起来。如在讲《春江花月夜》时,笔者首先播放由春江花月夜伴奏的视频,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笔者就介绍这首诗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还没等笔者介绍完,立刻就有学生发问“这首诗美在哪里啊?”、“对,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学生就沿着“美”这条主线和文本对话,在讨论与思考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找到答案。
(二)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使学生想提问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要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学生只有渗透文本才能生成问题,没有时间的保证,学生的讨论、提问活动都只能沦为形式。如讲《蜀道难》这篇课文时,笔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诵读及理解字词,学生们在一次次讨论和诵读中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并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课文反复咏叹蜀道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李白为什么把蜀道写得那么难呢?”学生的思维在提问中得以提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再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就能点亮学生的心灯,擦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会提问
中国古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提问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有勇气去提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为学生的提问做好引导。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1.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如笔者在讲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时,由诗酒导入作者李白并引导学生读懂题目,接着告诉学生这和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一样,也是一次聚会,搭建好这些“脚手架”之后,学生立刻就提出了“李白为什么召集诸从弟子宴会啊?”“大诗人们聚会做什么,和我们现代人聚会一样吗?”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兴致特别高,当然也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设置好提问的台阶,给予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知识并提升能力。
2.大胆假设,具体论证
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时可以带着学生穿越一下,跨过时空隧道,交换身份,大胆假设,然后验证其存在能否符合生活逻辑,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时,笔者引导学生和裴迪互换身份,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是写信,王维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介绍山中的景色?作者想告诉裴迪什么呢?”于是笔者就问学生:“如果你的好朋友告诉你哪里的景色非常美,目的是什么?”“有机会让我也去欣赏”,再结合王维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恍然大悟,“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他对友人的召唤,以山水美景来呼唤他的朋友放弃对名利的热衷追求,来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乐”……学生独到的见解让人欣喜。当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作为切入点提问时,大胆假设是个不错的思路。
3.设置情景,有效提问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随问而思,随引而发。设置情景对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至关重要,教师设置好情景,学生才能走进文本,在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才能生成一些问题。如笔者在教学《氓》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和一对感情破裂即将离婚夫妻,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对方的称呼一样吗?学生在笔者设置的这个情景下深入文本,并结合生活经验,经过思考讨论他们提出以下问题:(1)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哪种情感?(2)文中主要写女子,为什么题目叫“氓”?根据文中情感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学生在教师设置情景的“脚手脚”上,一步步向上攀登。学生既体验到提出问题的喜悦,又尝试到解决问题的成就。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燃烧的火把,学生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就是引燃点之一,所以我们教师要努力探索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技巧,教给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可唤起学生的想像和创新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语文教学便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可见,引导学生有效提问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春夜宴桃李园序范文6
【关键词】时空观假定性动作虚拟写意性
一、动作虚拟与艺术真实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对“虚拟”一词有过如下阐述:“虚拟中‘虚’的意思是要虚掉戏中与角色发生关系的环境(如登山涉水)和实物对象(如船、马);‘拟’的意思是,环境和对象虽然被虚掉了,却要通过舞蹈身段的模拟显现其存在。”②马也所说的“舞蹈身段的模拟”正是戏曲表演的动作虚拟,而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虚掉的环境和对象得以显现,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舟靠岸、摘花闻花等程式动作。门、楼梯、船、岸、花等环境或对象都没有呈现于舞台上,而是凭借演员的舞蹈身段,唤起观众生活经验中有关这些场景的种种信号,对虚掉的景物进行自主“完型”,从而使观众理解和承认舞台上行为的真实性。舞台行为的真实,即艺术的真实。艺术真实虽不同于生活真实,但它始终离不开生活逻辑与舞台逻辑的制约。观众对戏曲舞台艺术真实性的认同,正来源于那些符合观众生活经验的舞蹈化与程式化的虚拟动作。川剧表演艺术家周慕莲在谈到随其老师周海波学习川剧《秋江》时感慨万分,他对学戏前的那次“考试”记忆犹新。周海波告诉周慕莲如果演员不把河性、水性、船性、风性摸清楚,则无法演好这折戏③。这说明江上行船的虚拟动作之所以使人信服,是因为其符合生活与舞台的逻辑。这些动作通过对物理学意义上的形态、重量、质量、力度的考量,依靠演员的肢体动作与身体韵律予以体现,最终追求心理学意义上的环境、气氛、情绪、感觉的真实。戏曲的虚拟表演是将没有实物的意象,借助演员优美的身段传递出去,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观众去“还原”被虚掉的景物,更是利用演员的身体语言,激发观众的联想,使之承认舞台上所创造虚拟形象的真实性,并将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形体动作与内心活动,最终获得艺术上的审美享受。
二、写意性的戏曲舞台时空观
我国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提出:“中国空无一物的舞台是一个归回到纯粹时间与空间的舞台。”④这个不加布景的空白空间抛开了感官的刺激,转而追求对感官的反省与沉思,它是音乐中的“无声”,是建筑里的“中庭”,是绘画中的“留白”,它的空、无、虚大抵是最纯粹的方式。就连舞台上最具象征性的一桌二椅,也需要演员的出现赋予它们一定的含义,否则便仍是抽象的空间。任何艺术反映生活,往往聚焦于一个侧面或一个点,但戏曲舞台反映生活,则要突破现实舞台环境的种种限制,尽量表现出多种环境与时空变化中的特殊情境,它将无限的生活活动与有限的舞台艺术时空和谐统一,并遵循中国古典美学“以虚显实,虚实相生”的审美要旨,创造出具有写意性质的舞台时空观。从根本上来说,戏曲舞台所表现的时间形态与空间形态,并非实际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反映,它其实是一种由创造者与欣赏者在美学趣味交融与想象力驰骋中所共同建构的心理时空,也可称之为“对戏剧环境的意象经营”⑤。如《昭君出塞》中骑马的虚拟表演,能表现出昭君风尘仆仆地艰难行路,更揭示出她的胆识之义,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拾玉镯》中的穿针引线、喂鸡轰鸡等虚拟动作表现了孙玉娇在自家门前悠闲自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描绘出一位清纯可人的小姑娘形象;《林冲夜奔》的身体语言交代了林冲亡命奔走在茫茫黑夜中,但着重抒发的是其一腔悲愤之情。由此看来,昭君的艰难行路,孙玉娇的悠闲生活,林冲在黑夜中亡命奔走,绝不是实际生活片段的艺术反映,而是由思想情感编织成的一幅幅艺术形象的生命画卷。因此,审美主客体的情感活动对于戏曲舞台心理时空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以虚拟动作暗示戏曲舞台时空的流变
“空白”的戏曲舞台空间具有极大的时空转换自由,然而这种自由的时空变迁,不得不求助于某些特定虚拟动作的暗示。
(一)有戏则长,无戏则短
戏曲舞台表演的时间形态具有极大弹性,它无法与生活中的时间形态同步,更无法得到生活时间的验证。剧中人物可以利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的身段动作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可以花费相当长的舞台时间来描述日常生活中几秒钟的思考和动作,舞台的时间处理根据剧情与刻画人物的需要而收缩与延伸,做到有戏则长,无戏则短。京剧《乌龙院》中“坐楼杀惜”一折,利用了15分钟的舞台时间,演绎了宋江与阎惜娇在卧室里的一夜;京剧《文昭关》伍子胥的“叹五更”与一夜白须,也是通过短短几十分钟的唱做形式,表现了从天黑到天明的时间跨度;越剧《碧玉簪三盖衣》更是围绕李秀英欲给睡着的夫君盖上外套,但欲盖又止的纠结、矛盾的心理,使将近一整夜的行为与思绪浓缩到几十分钟的表演中,使人物情感在适当时间内得到充分展现。可见,无论是“有戏则长”的时间延伸,还是“无戏则短”的时间收缩,这里的“戏”并非戏剧动作的冲突,更多的是人物感情表达的需要,或者说是人物心理时间的收与放。
(二)时间定位,动作显之
戏曲这种代言体艺术,是借剧中人物之口或行动交代故事时间与环境,尤其是演员舞蹈化的身体语言,能够细致而鲜明地描绘出具体的时间定位。传统京剧《十字坡》中有描写摸黑对打的情节,其利用演员虚拟的动作表演,营造出与灯火通明的舞台有着极大反差的黑夜。全剧虽无一句台词,但通过“搜店”、孙二娘“窥探”、武松“格斗准备”、二人“摸黑交战”四个段落,向观众展示了剧中的时间定位。知名京剧演员盖叫天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他在表演“摸黑”场景时的身体表现,大致概括为三点:一要屏气,以免对方察觉到自己的呼吸声,暴露行迹;二是先听、后看、再动步,因为在黑夜里观察动静,首先依靠屏息凝神地听,以听觉引导视觉;三要注意身段,听有听的身段、行有行的身段,盖叫天主要运用了闪、掸、腾、挪、抽、撤、进、退等功夫演绎黑夜对峙时的情境。两位演员用“假装看不见”的表演方式与试探性的舞蹈语汇,揭示了舞台真实时间为黑夜,观众自然从演员的舞蹈身段中接受并认可这一时间定位。
(三)一桌二椅,变化万千
“一桌二椅”是中国戏曲简约性舞台格局的典型代表,它作为舞台砌末,本身并不代表具有特定指向的空间环境,而是代表一种符号,与具体人物所穿戴的服饰、唱腔、念白和一系列身段工架相结合,才能产生形形的住所与场合。有时演员上场还未张口,观众便从其身体语言的暗示中,知晓了舞台的现实空间。《牡丹亭闺塾》中的“二桌二椅”,伴随着教书先生与杜丽娘的入座,便是小姐的书房;《长坂坡》中曹操站于桌上,桌子则象征着山坡;《三岔口》中任堂惠以虎卧式的睡姿侧卧于一张长桌上,于是桌子变成了床榻。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黄克保所言:“舞台环境的确定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即便有时摆着一些大道具,也只起一定的暗示作用,并不说明具体的环境。”⑥
(四)移步换景,景随人动
戏曲舞台的写意性是依靠演员的表演,在一个基本不设布景的舞台上创造出接二连三的具象空间与独特的意境。正如当代戏剧编剧兼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阿甲所说:“舞台上一脱离演员的表演,就没有固定地点和时间的存在。”⑦戏曲舞台调度中“挖门”“转场”“编辫子”的表演程式,均是通过舞台上的既定线路与形象的身体语言,暗示出剧中人物在不同地点之间的转换。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男女主人公和四九、银心的各种场景和时空转换,实际上是借助在空旷舞台上通过步法的移动,以及与虚拟情境相匹配的身段动作来表现,可谓“无画处皆成妙境”⑧,这妙境便是由虚实相生而形成的意象空间。这种虚构的景致不符合物理学逻辑,但在艺术上却是合理的、有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