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传播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范文1

第一,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体验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通过主动体验,他们不断反思和总结,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营造体验的氛围和机会,并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第二,符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大众传播学本就是在综合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和基础上诞生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性、思辨性虽强,但应用性实践性也很强。采用体验模式系统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学生主动将传播理论应用实践,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和技能。

第三,符合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新闻传播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很多学生在实用主义和就业压力等的影响下,往往存在重“术”轻“学”的倾向。在笔者学校,无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还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普遍对实务类技能类课程感兴趣,而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较为冷淡。而体验教学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反思,总结出结论,强调在“做”和“感受”中学,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新闻传播类理论课程的看法,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到达率,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符合培养“厚基础、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2012年“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高峰论坛上,学界和业界一致提出了“厚基础、强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而体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在练习、讨论、完成项目等活动中,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思维、情感去体验、感觉,并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完成学习过程。这种模式迎合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要求,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提高其创新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等素养。

2“大众传播学”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体验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如下两种方式:

2.1情境体验模式

情境体验模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的需要,恰当运用文字材料、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总结、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一定的记忆。采用此模式的教学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情境设置、师生互动、及时反馈。情境设置是实施体验教学的前提。体验情境种类多样,有情感、讨论、案例、表演、操作等情境。如在对比“诉之感性”和“诉之理性”两种传播技巧时,我就用视频设置了案例情境:娃哈哈和乐百氏的纯净水电视广告,让学生在比较、讨论、师生互动等体验过程中,掌握两种传播技巧的优劣和运用注意点。情境可以老师设置,也可以学生创设。在某一段教学时间,我每周会安排一个学生评述近期某一大众传播热点(包括热词热语、热点节目、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等),然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并围绕这个热点进行讨论、交流。此外,一次教学往往会综合设置多种情境。如在讲解“敲警钟”策略时,我就先以两则交通安全电视广告创设案例情境,得出敲警钟这一传播策略的作用;接着以三则分别以轻度、中度、重度恐惧诉求的传播材料让学生体验,以“你觉得那种效果最好?”为讨论主题,通过交流,明确敲警钟并非程度越深越有效。师生互动是体验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有时教师营造体验的氛围和机会,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有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创设情境,通过自主体验和讨论交流形成深刻认识。通过这互动环节,不仅能解决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补充尚未感知到的内容,纠正错误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时还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第三个环节为及时反馈。在学生采用口头或者书面交流等方式强化自己的体验成果时,教师应及时评价,予以肯定或者纠正,使其加强理解和记忆。及时反馈不仅能纠正错误,能保持和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还能使教师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2.2项目体验模式

这实际上是将项目研究的运作方式引入到了课程教学之中,具体指教师设置一定的项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信息处理和团结协作等能力。实施项目体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教学步骤:首先得创设项目任务,由教师提供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和同学讨论,最终确定各小组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学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时,笔者便提供了“在常(常州)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研究”、“我校校园广播台受众接触情况研究”、“限娱后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现状研究”、“常州方言类节目收视情况调查”和“常州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现状研究”等五个研究项目,经过师生讨论,确定了各项目小组的人员、任务及分工。第二步,学生通过制定并选择方案、实施方案等活动进行自我体验。第三步是检查评估,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体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师生一起讨论交流来解决在项目体验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最后注意做好学生体验成果的应用推广,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继续体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就常选择一些质量较高的项目体验成果在班级、学校传播平台中展出,或引导学生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是在这门课程项目体验成果的基础上写成,而还有一些同学则以此成果成功申报了校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3构建“大众传播学”体验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但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做到下面三点:

第一,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我们要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体验教学模式。有些靠学生体验很难总结和理解的深奥理论需要老师精讲,而有些特别简单的教学内容也无需大费周折采用这一模式,只需教师略作点拨即可。

第二,要合理调配教学时间。体验教学需要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思考、总结和交流,所以教师应事先安排好,若时间过短易造成学生无体验或感受,使教学流于形式,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有些体验课题的准备工作应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大众传播学范文2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5万平方米。

本简章只限于介绍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本科专业的招生情况。普通类专业、艺术类本科专业、自主选拔录取专业、艺术类高职专业及其它类别的招生情况另有简章介绍。

(一)专业介绍

传媒产业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传媒产业在当今信息高度密集、高速更新的时代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对具有国际背景的传媒人才的渴求更甚于以往。

媒体与传播专业包括:

BA(Hons)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传媒

BA (Hons)Media Production

媒体制作

BA (Hons) Journalism

新闻学

BA (Hons) Films Production

影视制片

BA (Hons) Drama and Scriptwriting

戏剧与剧本

BA(Hons)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广告与营销传媒

BA (Hons)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 and Media

广告、公共关系与媒体

BA(Hons) Media Management

媒体管理

BA (Hons) Film and Media

电影与媒体

BSc(Hons)Photography

摄影

BA(Hons)Media & Popular Culture

媒体与流行文化

BA(Hons) Multimedia Public Relations

多媒体公共关系

BA(Hons) Film Making

电影制作

BA(Hons) Acting

影视表演

BA(Hons) Films Studies

电影研究

BA(Hons) Creative Industries

创意产业

BA(Hons) Media Writing

媒体写作

BA(Hons) Screenwriting

剧本写作

BA(Hons) Creative Technology

创意技术

BA(Hons) Fashion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

时尚品管理与推广

BA(Hons) Brand Management

品牌管理

BA(Hons) Scriptwriting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电影电视剧本创作

BA(Hons) Popular Music & Culture Studies

流行音乐与文化

BA (Hons) Sound and Music Production

音乐制作

BA Sound Arts and Design

声音艺术与设计

Music Technology BSc (Hons)

音乐技术

BA (Hons) Live Events and Television

现场直播与电视制作

大众传播学范文3

关键字:大众传媒;影视改编;推动与传播

一、大众传媒时代影视作品中文学经典的变身

1.为弥合影视改编需求对文学作品加以再创造

文学经典是历经时展中大浪淘沙般的择捡后留存于世,被读者广泛认可与接受的作品。即便如此,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作品被纷纷搬上大荧幕接受观众与读者的再度检验,文学经典也经受了纸媒时代不曾经历的严峻挑战。为了使文学经典能够更好地融入影视传媒,在大荧幕上谋得一席之地,影视编剧们使出浑身解数对经典原著加以再创造,天马行空的影视改编为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二次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考验,吹响了这支影视文学圣战的集结号。

谈及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外乎近阶段大热的四大名著改编,这些原本便已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剧的再度改编,被赋予了别样的内涵。《新水浒传》中宋江额头上凭空出现了银色纹样,《新红楼梦》中引起热议的昆曲造型,被网友大肆调侃的“铜钱”头饰……都是影视改编过程中文学经典变身的重要标志。然而其改编成果是否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影视改编是终于原著还是与作者愿意大相径庭,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编剧本着怎样的态度对原著进行影视改编,都会在改编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想,使得文学经典更具时代气息与商业气息。

2.传媒时代下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

大众传媒时代的车辙滚滚而来,携着磅礴的气势,一举席卷了传统的纸媒与印刷行业,为传统文学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宏观环境之下,文学经典作品为了延续其生命力,不得不在影视中不断修整自身的文学架构。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射雕英雄传》已被数次搬上大荧幕,然而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位编剧的作品,都不能够完全做到终于原著,甚至于金庸先生自己也曾经表示:“我无法评说哪一版的《射雕英雄传》改编得更出色,我只能说张纪中导演的改编更符合我的作品。”可见影视改编成果孰好孰坏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再举一个《天仙配》的例子,这个取材于经典戏剧黄梅戏的段子,从古至今就备受宠爱,历朝历代对其的改编从未停息,尤其是大荧幕时代,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更加成为了荧屏的宠儿,究其故事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又各具差异,但正是因为这些许的改动,弥补了原著中的不足,融入了改编者全新的观点,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可看性,这是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的代表现象。

二、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的推动和传播

从红楼、西游,到今天的《红高粱》、《白鹿原》,一部又一部经典文学在思维的火花中被搬上荧屏,进而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一夜走红”的典例不在少数。那么,究竟是什么魅力致使这些原本有些生僻甚至晦涩的小众经典文学具有了动辄牵系千万人心的大众面貌与气质了呢?影视剧的改编给出了这个答案。

1.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形象化吸引大众眼球

有道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喜好的文学,多半受到科学技术及时代政策的拘束,想要传承下来也只有通过书籍了。但书中描绘的情节再丰富,内容再详实,也无法将之一颦一笑、一行一色阐述得详实、精确,读者只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附于自身想象将其画面展现出来,虽然赋予了读者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却是欠缺了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真实场景的。

而影视改编作品则不然,它利用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艺术与影视工作人员的后期处理等等元素相结合,使得一个个立体形象、立体场景跃然于屏幕之上,更易于吸引人眼球,使大众接受和喜爱。就拿《西游记》来讲,看过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读者,没办法忘记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的和尚”的形容,然而这“毛脸雷公嘴”究竟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这又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事了。自从影视剧《西游记》播出后,六小龄童披一身猴毛,头戴金箍,黄衣、虎皮裙、行者靴,上蹿下跳、俏皮灵活的样子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实体化了,读过原著的人心中孙悟空的形象更为突出、集中,没读过原著的人被影视作品诠释的孙悟空吸引,至少使其知晓这世间还有《西游记》这么个东西。

2.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通俗化易于大众理解

文学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自身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乃至于历史、社会影响。但相应的,书卷气浓郁、学术气息浓厚的文学经典难免文学性太强,以至于从内容上、语言上都不易被广大受众理解与接受。试想,若是刘邦与项羽著名的《鸿门宴》文绉绉地将宴上范增属意、项庄舞剑、樊哙怒叱、项羽阖然、张良救急、刘邦尿遁这一系列惊险而富有变数的事件通过短短百十字讲述出来,甚至动辄使用“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之类晦涩难懂的文言句式,恐怕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好戏至今仍不能入主街巷。而影视剧将其通俗化,从刘邦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入手,加入略微粗俗的语言与行为动作,更加使这位平民皇帝贴近百姓生活,自然更吸引大众眼球。这是影视改编恰恰通过内容上、形式上乃至语言上的通俗化的表现,不但扩大了受众范围,也变相实现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使文学经典更具生命力。

三、总结

即使众说纷纭,影视改编也已经确然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对其原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影响是一柄双刃剑,纵然有效推动、传播、发展了文学经典的再创造,丰富并增加了其价值,但由于影视作品生动鲜活的特点,致使人们误将其中情节当作原著内容一概而论,这对于基于历史事实而挥就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有一定扭曲史实之嫌的。如《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大汉天子》等等影视剧,其内容情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使人们陷入了正史与野史之间的挣扎中。如何更加完善地运用影视改编作品来展现文学经典的无限魅力、推动文学经典的再生长,而规避由影视改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仍需继续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李松:《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魏毅东,《视觉殖民_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艺术百家》2010年第4期

[5]盘剑.影视艺术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作者简介:

大众传播学范文4

[关键词]网络诉求;网络传播;作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97

1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的网络诉求

W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同时,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而且,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互动化、信息传递即时性、传播个性化、传播成本费用低、权利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当然网络传播也有信息良莠不齐、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传播的隐蔽性等劣势,所以网络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

根据CNNIC在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1]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464%。

大学生,作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异常惊人的群体,能够较好地掌握了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大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追逐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这也给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笔者在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开展的调查显示:3679%的学生第一时间首选网络来表达诉求,8534%学生将网络作为如果第一选择诉求方式不畅时的表达方式。根据福建师范大学林明惠等人在福建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8057%的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诉求;750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相比传统的诉求途径,3748%的学生选择“网络”作为表达诉求的首选渠道,这是所有诉求表达途径中选择人数最多的。[2]数据显示,网络诉求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密不可分的诉求方式。

2大学生网络诉求现状

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在网络舆论中起着主体作用,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更加活跃、成熟,价值观多元,行为方式具有个性,所处环境自由开放,加之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速及时性,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生活方式、对网络舆论、校园稳定和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问卷的统计与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下列数据。

大学生网络诉求需求分类

需求娱乐网购学习生活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其他

比例292%205%203%152%127%46%

根据以上数据,本文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类:第一,以娱乐、聊天、游戏、影像、网购为主的自我情感表达与自我愿望的实现和满足;第二,以高校助学金制度、高校公平、民主等与求学相关的现实表达;第三,以社会事件、为焦点引发的社会责任感表达;第四,以重大国家战略、国民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表达。

3网络传播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诉求

31网络传播为大学生的各类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该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各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表达的那样,在这个网络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大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获得自己想要获得信息,更可以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完成自己想法的表达和计划的实现。对于新上映的电影、电视剧,大学生更多的也是选择网络来观看,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更经济,符合大学生本身的特征。同样的一切的衣、食、住、行都在网络上可以得到实现和满足,在时空上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衣、食、住、行的情感诉求。调查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大学生已经热衷于在网上开展一切活动。

32网络传播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赋权的实现

赋权一般被定义成“给予权力或权威;给予能力;使能,给机会”。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家奎因・米勒指出:“赋权是描述一种管理风格,其含义非常接近于授权,但是如果要进行严格的定义,赋权是指下属获得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它意味着被赋权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和独立性。”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自我能力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资源。

我们看到这些年有很多大学生网络诉求事件,比如大学生消费侵权事件,如2015年的博士中关村买电脑被坑事件;大学生勤工助学、实习侵权事件,大学生暑假打工被骗的案例每年都会发生;大学生在校侵权事件,如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在学位、学历的授予上存在问题等。我们看到,近年来,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大学生最多的诉求或者寻找路径往往是网络。一方面说明我们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太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传播重要性的认知。

作为大学生来说,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时性满足了大学生对自身在高校发展和管理上的建议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对社会不公事件的发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学生自身所追求的公平、平等的新闻舆论得到表达。而且,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事件的解决效果,如厦门PX项目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让更多的大学生看到了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权利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平台。

大众传播学范文5

一、引导—视觉:可视的思维

王建伟曾表示:人们在“看”,更是在“思考”,视觉实则是思维的另一种模式。这是指导我们在向国际交流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中的理论基础,也启发了我们在这该阶段中需努力的方向和达成的效果。

作为践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新模式的第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带领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交流生观赏我国历史悠久、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七宝古镇则是相当契合我们想法的一种体验形式。在七宝古镇中,沿水酒肆、旧式茶楼、石桥、凉亭、长廊曲径、牌坊、钟楼、碑廊一应俱全,无一不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特色。而于外国友人而言,这一切的视觉体验是新奇却极富冲击力的,结合我们从文化角度的叙述与解读,不仅向他们呈现了一种画面,一番印象,更触发了一轮思考。

二、桥梁—行为: 实践的传递

在该阶段,我们通过开展各类动手实践活动,让这些交流生们亲身实践,从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可以请会写书法的同学,一笔一划地带领外国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简单的讲,书法可以认为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这种艺术不仅能让国际交流生在挥毫间感受汉字的力量,更能够让他们从中领会“中庸之道”。另外,我们还能根据节日的需要,在端午节教他们如何包粽子,在包粽子期间必定会引起他们对于这项传统习俗的好奇,也由此可以循序渐进地向他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一边是热火朝天地包着粽子,一边又是津津有味地听着屈原的故事,这样的“动静结合”更能让故事的内涵渗透进留学生的心里,同时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这类“行为的传递”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模仿者在反复体会、自行摸索的过程中接收到更多的讯息,并通过身体力行后的收获更易铭记并留存。

三、启示—共鸣: 人文的感悟

在第三阶段,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人文的展览来引起交流生的共鸣。例如在上海城市规划馆,国际交流生在这里能够从这一个小小的展馆之中窥视上海的变化,乃至中国的变化。在那里不仅能回顾远久的过去,还给人们呈现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上海,这不但体现出了中国的飞速变化、祖国的腾飞之势,更是展现了为之奋斗过的人们一滴滴的血汗。交流生们可以从“城市、人、环境、发展”这四个角度来细细咀嚼这整座城市,从而对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个系统、全面的感知与了解,通过生动的画面、高科技的手段以及最与时俱进的信息,丰富了作为一个外国人脑海中对于我们城市,乃至对中国的单一、片面的了解。要了解一个城市,必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转转,让交流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在这些带有厚重历史感的事物面前会引起思想的共鸣,从而让他们获得对于中国文化的启示。

四、延续—文化: 观念的养成

就微观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起着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而在与国际交流生,尤其是来自欧美文化的友人交流后,亦感受到他们是如何讲求生活的平衡。因此,如何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际友人的文化传播与渗透,于他们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则是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养成。然而,考虑到文化并非朝夕之间可以习得,故我们安排了典型代表传统文化理念的活动形式,以期使国际友人感同身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

结 语

传统与新兴,在此项目中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正是这种融合,给了我们项目的特色一个得以多方面彰显的立足点。作为90后的孩子,新兴一代的骄子,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与各种新潮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网络虚拟文化紧密接触,在这个对传统文化淡漠的时代,年轻一辈对我们祖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更是知之甚少。然而,我们清醒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毅然扛起被遗忘已久的传统文化的大旗,并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要历史担子。

【参考文献】

[1]艾鱼,冯念康. 七宝古镇[J].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

[2]王建伟. 视觉抽象——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J]. 艺术教育,2012(7).

大众传播学范文6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

时下,国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么是“国学”呢?

(一)什么是国学

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中国近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它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是中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的发起者邓实,曾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研究的学问。

(二)国学传播形式

在大众传媒时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并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传媒环境下传播国学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形式:

1. 名家讲坛。以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例,该节目的宣传口号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请来的都是名家大腕,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古典著作,运用现代流行语言思维重现历史,讲述的趣味饱满,吸引了大批观众。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以及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通俗易懂的传达给平常百姓,由此国学常识得到大力普及。大众传媒作为桥梁,使得所谓的高雅文化与普通群众紧密联系,彼此了解。

2. 字词竞赛。去年开始,《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文化教育类节目红遍大江南北,这类节目采取了竞赛制的形式,关关设卡,层层选拔。此档节目旨在传播汉字文化及诗词文化,在敲击键盘的时代,掀起了对手写汉字的重新审视,像当年《百家讲坛》掀起的国学热一样,就是用当时新鲜的形式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同时期的节目类型也一定会有创新,现在这几档节目都抓住了荧屏普及传统文化的新核心――好玩、有趣、紧张。

3. 翻拍经典。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也是呈上升趋势,迎合了读图时代人们的心理:人们不再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的仔细品味名著,而是通过电视、电影了解国学。四大名著被翻拍,在新时代的影视技术下再次演绎不同的视觉效果,电影方面,《花木兰》、《赤壁》、《墨攻》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荧屏。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仅靠一些外在形式慢慢品味着国学真谛。

4. 国学频道。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国学的传播也与时俱进。百度开设全球首个国学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知识搜索,提高古典文化典籍的在线阅读及下载功能,使得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同时,博客界也推陈出新,建立了专门的国学博客,为大家交换国学学习心得提供了一个平台。微博、微信等媒介也为国学的传播贡献力量。

二、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这个新旧媒体交替的时代,各种媒介相互策动,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虽然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但是国学教育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趋势。

(一)国学传播内容失真

在掀起的国学热潮中,大家对国学有着一种非常深厚的热情,以至于在传播的过程中盲目传播国学,将国学里面的部分进行全部传播。很多人已经不关注国学本身,而是以偏概全,更看重的是当代一些名家的调侃理解。在经济效益面前,一些媒体机构拿国学当幌子而大行一些欺骗之术,这就使得国学走向了一种庸俗化,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学传播中国学精神失真、变味。

在这个大众传媒时代,电视、网络等先进手段的加入,使传播速度更加广泛快捷,某些学者与媒体利用这种工具相互炒作,为了追名逐利,媒体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与神秘感追求,报道一些离奇的、牵强附会的情节,而学者们也乐此不疲。例如,纪连海在百家讲坛讲到大禹治水的情节时,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门是因为他在外边有情人,诸如此类的讲解岂不是对国学神圣性的挑战?

国学中既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一定要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切不可过度炒作、盲目传播。

(二)国学传播形式跟风

继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之后,全国各地电视台争先恐后的仿效此节目,文化与商品结合,传播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内容扭曲,国学传播形式雷同,相互模仿却缺乏创新。

这些节目传播形式皆坚守大众化取向,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和文化元素加以包装,本是一种机智的文化引导,却因娱乐至上的心理使得价值舆论导向有失偏颇,“它们的灵魂是娱乐,只是采取了不同形式包装,面向不同娱乐需求的观众”。

如同物质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一样,文化产品同样有它的生命周期。并且,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是通过一系列创新、创意支撑的,受众一旦“审美疲劳”,就会失去新鲜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国学传播时,其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但要秉承一个原则:面向大众、实事求是。切不可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向大众传播国学要揉进多种元素,注入新的智慧,如此才能更好的普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国学传播价值失衡

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传播价值:

1. 提升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国的转型社会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如世界观、价值观等混乱的问题,而国学的传播价值中就具有提升人文精神的作用。在国学的传播过程中通过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让人们能够继续恪守传统的道德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树立文化自觉。国学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一方面,对于国人来说,国学的传播能够让国人对国学更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更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以提升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国学的传播通过国际渠道向外传播,从而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并且更深层次次的了解中国,这是国学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3. 传承文化观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这种价值观念是体现在国学中的。国学传播就担负着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这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当今“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因为国学的传授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多大提升,并没有感受到国学的核心精神与理念,并没有感受到因为国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改进。绝大多数传播者与接受国学的人们都是从功利出发,舆论导向错误。在国学的传播价值的认知上,不注重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与追求,缺乏远见卓识,缺乏最宝贵的东西,偏离了体现文化传播先进性的正确方向。选取一些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的价值观错误的内容进行传播,亵渎了国学的真谛。

三、国学传播对策研究

在国学传播的热潮中,国学中那些积极的理念、精神与价值最应得到关注,并且大力传播。而我们目前在传媒环境的影响下,传播媒介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将国学内容扭曲化,传播形式单一,舆论价值导向失衡,使国学沦为一种“文化快餐”。国学的传播很多都停留在了表层的视听享受上,无法给观众提供更多的营养。因此,对目前国学的传播一定要做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一)丰富国学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国学传播的普及性,要求其传播形式和内容必须充分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国学的传播应该根据受众所处地域环境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状况、民风民俗以及受众个体的文化层次、从事职业、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针对不同层次、类型撷取传播的内容,设计、创造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做到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同时,在国学的传播过程中,要着力保持国学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无误,体现对国学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与应有的敬重,避免对国学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在传播形式上也要推陈出新,具有创意性。一方面要追求趣味性,即讲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两者结合,国学的传播才能健康持续。

进行国学传播不能只流于形式,重要的是内容的精华,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传播优秀的文化部分,而对一些落后的思想应该进行自觉的理智舍弃。在现代提倡国学教育很有必要,“国学热”的出现说明大众有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国学要积极地服务于大众就必须走进大众,走进大众就要健康的普及,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众紧密相连,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

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想要真正汲取其精华,就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的揣摩研读,仅靠“商业化”的文化快餐不仅不能传承真正的国学知识,很有可能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在国学传播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很有必要。

1. 加强媒体自身素养。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的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的传播必须承担起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保持批判、继承、发展的主旨,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履行自觉传播、发展和提升先进文化的职能。

大众传媒要着力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中彰显的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以及自强、坚韧、奋斗的人文精神。激励广大受众追求安宁幸福,和谐社会,引导他们认识、憎恶并抵制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而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国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优秀的东西得以传播并充分发挥作用。

2. 提升受众者的分辨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是也造成了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的情况,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现象。与此同时,在今天的读图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没有时间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传媒成了我们的耳朵和眼睛之后,我们的世界被传媒建构起来。在这样的世界,我们被舆论左右,自己缺乏分辨能力,因为有了无数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却不知道选哪一个,现在的人们迷失了。

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各种媒介交互作用,新旧媒体交换,使得国学的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复杂,需要受众者增强有关国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辨识能力,学习正确的、有益于身心的国学精髓,摒弃错误的、有害于身心的国学糟粕,使得国学教育更好的普及到受众者中。

(三)区分传播的通俗化与庸俗化

国学传播需要通俗化,只有通俗化才能为大众接受、理解并吸收。这就要求国学经典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正确的东西,讲出经典的精义所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

当前国学的通俗化传播效果很好,但是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的现象,例如把“学而优则仕”仅仅理解为做大官,当公务员;网上呼吁在孔庙内树立高考状元碑;通过《百家讲坛》走红的于丹,大家调侃的称其为“学术明星”,堪比“超级女声”……

上一篇rtsp协议

下一篇股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