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身气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范文1

一、“气”的几种认识

现代生理学认为,“气”就是呼吸之气。即呼吸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中医对“气”的认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是指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动力。前者包括呼吸之气,但内涵更广。后者是生命运动之象,对生命活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属于“气”的哲学范畴。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一切自然事物和人体都是由“气”构成。主要有两层含义:气态物质之气;生化之本之气。对于气态物质之气,古人关心的并不是它们的有形之体,而是它们的功能作用,认为风雨博施、阴阳大化是万物生成演进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条件。生化之本之气是无形的真灵之气,物之化生、人之有生、心之能知全依赖此气。古往今来,大量事实和深层体验证明,此真灵之气有确凿的存在的依据,并非全是想象。它们是构成“气”概念的主体,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健身气功中的“气”

健身气功锻炼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对“气”的认识相伴随的。由于“气”更具有哲学的意义,因此,健身气功锻炼过程中对“气”的认识不仅仅是指有形的呼吸之气,而更应用无形的“生化之气”来进行心性的修炼,借假修真,由术人道,最后复见人之本性。即如老子常说的复归于婴儿般状态,达到超越自我,能与天地往来的无为之境。根据笔者个人的练习过程,把健身气功中的“气”分为以下几种:

呼吸之气,也称自然之气。通过有意识的进行呼吸锻炼,可以使人体更有效地吸人大自然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进行吐故纳新,调节改善人体呼吸系统功能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功效。

静定之气,指通过调息和意念引导使全身放松,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练功上来,以获得最佳练功效果。这样,可以使心境平和、心情愉悦,从而对自己实行合理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现代研究已证实,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健康的身心是其他活动的保证。

中正之气,也称修德洗心养性之气。古往今来,练功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具有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等人生境界的追求。许多练功之人都把道德的修炼放在首位,特别注重练功培德,以德养功。具体来说,通过在前面获得的静定之气的基础上,启发人自觉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荡涤污浊,洗心革面,处于恬淡虚无之境。关注自己平时很少意识到的内心,努力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在“不如意者常八九”的人生环境里保持心态、情绪、感情的平稳,从而保证身心处于良性状态。

真灵之气,真灵之气就是在中正之气修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自我束缚,以求认识人之本性,回归自然状态。达到不喜不忧,不惊不惧,无烦无恼,进入天人合一之境。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其基本内涵是从自然之道来领悟人生真谛,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老子讲无为就是要求人们依自然规律来行人为(有为)之事。如老子认为:儒家所讲的“君子”、“圣人”等,并没有修炼到最高境界,这实际上是被社会同化了,没有了自己,丧失了人应有的“赤子之心”和童真。打个比方:常人“见色是色”,经不住诱惑;有修养的人“见色不是色”,努力抑制私欲;老子的“婴儿”则“见色是色”,但是“婴儿”是不会见色乱性的。

三、“气”的具体练法

1 重视练功前的调息。每次练功前进行15分钟左右(时间可以更长)的调息。要做到排除杂念,放松身心,呼吸与意念配合。以五禽戏的调息为例,两臂在体前向前上平托时吸气,下按呼气。①第一阶段为调气。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即两臂上托吸气,下按呼气。初学者容易走神,但要立即集中注意力。初学时可闭上眼睛,减少外界干扰,练习时间以2分钟为宜,慢慢延长练习时间,以达到15分钟以上为佳。通过练习不但可以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循环功能,还能排除杂念,进一步宁心安神,提高注意力,放松身心,使身心的能量得到一定的恢复。②第二阶段为控气。在上阶段熟练的基础上,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气的控制上。每次吸气或呼气都要做到气息的深、细、匀、长,就像水龙头里缓慢流出来的水一样又细又匀。气虽然看不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呼吸的频率和力量来控制。这个阶段较上一阶段更难持久保持,需要更高的注意力。刚开始可以缩短练习时间,慢慢提高。如刚开始只练习5次,多练几组,慢慢地提高到10次、20次……以至更长时间。当能达到15分钟以上时,基本可以排除所有的内外干扰,甚至可以在有干扰的环境里练习。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只有心灵达到这样的自控和宁静,才能使我们从日常干扰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我、社会和自然。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自觉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无知和妄为,感悟生命的可贵。这个阶段要自觉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加强社会道德实践,体会生活,知察人与自然的奇妙辩证。③第三阶段为化气,超越有形之气的气之本源,即天地自然、万物众生相通相融。在上阶段的基础上,通过调控呼吸与大自然进行“气”的交流。具体做法是,吸气时想象吸入的气是来自于周围生命体直接释放之气,呼气时注意呼出的气被周围生命体直接吸收,如此循环往复。慢慢地感觉自身的毛孔都在与自然进行气息(气和信息)交流,意识上已经忘了自我的存在,觉得自己是一颗树,一株小草,一只小虫,或一片流云等等,达到真正的忘我之境。这种状态持续越长对我们的心境越有洗涤作用,并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这种心境来调控我们的生活,时间长了,就是不练功,也能获得较高人生修炼,接近天人合一之境。

2 练功过程中的调息。首先应练熟基本动作,做到动作柔和圆活、连绵不断、虚实分明、上下协调。其次,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配合呼吸,一般动作外开、上升为吸气,内合、下降为呼气。刚开始练习最好每一势单独练习,然后整套练习。用意由重转轻,然后慢慢淡化、消除,从有意的练习而逐渐习惯成自然。最后是式无式,身无身,气无气,意无意。

健身气功范文2

健身气功习练中的慢,从直观来讲主要是指动作慢,这是健身气功区别于一般锻炼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传统气功及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并由三个方面组成:一个是看得见的身体,另两个是看不见的气和心意。其中身体最直观,气也能在一呼一吸中体会到,心意却只能意会而难于表现了,但所有人都能确切地感受它的存在。如果我们细心体会身体、气息和心意的运行速度则不难发现:心意最快(心猿意马,猿者孙悟空也,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身体其次(动作受心脑支配可快可慢);气最慢(只能在体内以它固有的速度循经运行)。

众所周知,练功目标是“三调”:调身、调息、调心;练功的高境界是三调合一。要能将三调合到一处,至少速度要大致相同吧?因为气息的速度改变不了,那么可改变的只能是身体和心意的速度了。于是在练功中习练者要想办法让心意放慢(安静下来),让动作放慢(松沉下来)。因此,“慢”成为练功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从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广的9种健身气功功法来看,共同的特点都是慢。笔者曾用《陪你一起看草原》的音乐率领学员进行健身气功・大舞展演,一致反映优雅、舒展、气定神闲。

习练9种健身气功功法时,很多动作不仅要慢甚至还略停。譬如,健身气功・六字诀几乎每个动作定势后都有略停。一般来说,动作总是比气息快。古人云:“一呼一吸气走六寸”(同身寸),而一举手一投足其幅度要大得多,所以有时要略停,等待气息交汇。例如:健身气功・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段锦、大舞等多处都注明要略停,有的功法虽然没特别注明,但大体上每个动作形成定势以后都会略停。如果习练者不明白其中奥妙,快速动作且往复无常,那就前功尽弃了。因此我们无论习练哪种功法,最好都要知道,哪些地方要求略停?在实际习练中还要细心领悟略停后气息有何变化?日久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如果说,初学时因为要熟悉套路而来不及领悟,那么在熟练以后如果还是不善于总结经验,甚至总是跟在别人背后瞎比划,那就白白浪费练功时间了。

在此,还应说明的是,所谓略停只是动作的略为停顿,气息并没有停下来。因此练功中要求的连绵不断,主要是指气息,形虽断、气还连。

所谓“大”,主要是指动作的幅度要舒展大方,而不拘谨。人类在站立起来以后,大脑变聪明了,但也付出了代价,脊柱变形弯曲了。所以健身气功的很多动作都意在抻筋拔骨有时为了特殊需要还得做反向运动予以矫正,其目的在于利气血畅通运行。

这里介绍一种“两点伸展法”。例如:站立时,意想头顶天、脚抓地,此时头和脚是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又如:两手平举,形成一个汉字的“大”时,意想左右两手分别伸向最远方,那么这左右手的中指是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再如《大舞》中的抻腰势,躯干前倾约45度,两掌合十朝前上方伸出,至上臂内侧贴耳,同时后脚跟向后下方牵引,此时的合掌中指端与后脚跟是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接着,手臂继续向前上方延伸,后脚跟提起,后脚掌抓地,则合掌中指端与后脚掌又形成了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在健身气功9套功法中,类似动作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动作都要求“两点伸展法”。练功讲究驰张有道,有紧张必有放松,紧张只是略停的瞬间,接着的放松才能更好地促进气血运行。放松时两臂伸展呈圆弧形,运行的路线也呈圆弧形,体现了功法的圆活松柔和舒展大方。“功走圆道,圆则通。”因此,动作的幅度大,不仅包含“直”,而且包含“圆”。

《新华字典》对于“观”的注释是:看(观察、观光);看到的景象(奇观、壮观);对事物的认识、看法(观点、观念);观(道教的庙宇)。本文所探讨的“观”,只取“观察”之意,并且还要附加条件“旁观”。

练功日久且方法得当以后,我们将可能体会到一些现象,较明显较普遍的是有时会出现跳动、酸、麻、胀等感觉。这时,练功者就可作为一个旁观者,任由这些现象在体内一掠而过而不妄加干涉。心如一面明镜,所有经过的现象过了就过了,不用费神分析,更不用费心指挥。否则容易出偏差,走火入魔。

不过,有感觉总比没感觉好。练功有长进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让自己对身体敏感些,能观察到自身气血是否畅通,以利我们更好地调整练功的方法。

“观”者内视也。对于已经习练了一段时期的功友来说是可以体会到清静的内景之感。例如:大多数功法的“收势”都有上抱和下落的动作,上抱时,两手大幅度地圆弧上举,配合吸气,此时体察到吸入的清新空气与体内的丹田之气在胸腔汇合;然后下落,此时只需呼气,两手不用力就能自由回落,如果配合意守丹田则胸腔内的交汇之气也随之回落丹田。

健身气功范文3

关键词:健身气功 养生保健 内外兼修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2-05

1 健身气功的起源

中华神州乃健身气功发祥之地,健身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古代原始健身气功逐渐演变为导引、吐纳、食气,独立运用于健身和医疗保健,成为祖国医学五大医疗技术的一部分。后经诸子百家,儒、道、佛、医纷纷研究应用,世代传习发展成为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健身方法。广大民众运用这种医疗健身方法,从修炼健身气功中受到了健身、祛病、延年的益处。现代人所了解的健身气功,有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六字诀等养生保健功法。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民族人们就发现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人体通过打呵欠、伸懒腰等动作,并配合深而长的呼吸、身体通常保持静坐、站立或者活动四肢的方式来调节局部或者全身的疼痛,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和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放松和减少疼痛的功效作用,因此也具有了医疗和保健的作用。根据古书历史的早前记载早在四千多年的“尧”时期就有了通过“舞”的方式来却病治病的记录。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华夏氏族部落初期时代,人们为了抵御阴天多雨、天气阴湿等条件和气候对人们身体的侵害,人们通过练“舞”的方法来驱赶身体的湿气,通过这种练“舞”的方式动作来使肌肉和关节通达的目的。这里所提到的练“舞”是早期导引术的前身,也同样是健身气功早期的初级形式。总之,健身气功是华夏民族人们早期与大自然恶劣条件和环境斗争的产物。从此之后,健身气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史书中所记载的“吹”、“嘘”之法、导引之术、吐故纳新等法都是健身气功的早期形式,而后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创新。

在健身气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还模仿动物的习性和运动的特点,诸如飞禽走兽的爬行、跳跃、展翅等动作,补充和矫正人体的不足。汉末名医华佗,通过观察摹仿自然界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鹤的动作优点,创造出一套五禽戏的导引法。这些健身气功的萌芽,为后世的健身气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尚有文献记载中却很少见到有“气功”二字,见到的都是导引、行气、吐纳、禅定、修道、练丹等,多达几十种之多。据考证“健身气功”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署名为许逊道士所著的《灵敛子》一书,书中提到“气若功成,筋骨如柔、百关调畅。”另有学者认为,健身气功术语最早见于《太清调气经》。

2 健身气功的概述

2.1 “健身气功”一词的由来

根据古代多数学者和史学家的研究和公认结果认为,健身气功一词最早可见为在中国晋代记载的《灵剑子》一书,此书详细简述了健身气功,而此后同样有很多的史学大家和学者等编著了《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一书中也详细的提及健身气功一词。然而有很多学者和史学研究者认为健身气功最早其实是在《太清调气经》中,在中国古代很多的书籍当中都提及了健身气功一词。这里所提及的健身气功有明确的意义,健身气功中的气所指气术,而健身气功中的功所指功德,而并非人们想象当中的武术功夫,因此,早期健身气功所指的总体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修炼者可以通过修炼气术的身体动作,并伴随自身的修身修德的方法,因此这里这里早期所提及的健身气功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一特定含义的代名词。因此从这以后的漫长历史记载当中,随着中华健身气功功法逐渐与宗教慢慢结合在一起,而时值明清时代,中华民族的宗教活动逐渐从繁荣走向衰退,中华传统武术与健身气功慢慢的相结合到一起,而后最终形成了健身气功。其中对今人影响较大的易筋经主要以强调气为主,反复强调练气的重要性,道家武术也十分重视练气,武当拳注重内功的修炼,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达到提高内功修炼的地步,通过内功的提高,来增强外功的修炼,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功法。传统拳术的很多功法都强调内功的修炼,没有很好的修炼内功,外功自然也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习武之人非常注重内功的修炼,注意气的运行,通过内功的不断修炼来提高内功功利,有利于外功修炼。

2.2 健身气功的定义

健身气功是一种练气的功法,通过深呼吸配合肢体的动作来达到对身心的调节的健身方式方法。这种健身气功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自身身体形态和精神状态的调节和修炼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主动的进行自我整体性调整,从而起到了自我修正、调节、调整和修复的过程。健身气功中所指的“气”是真气,真气中又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两种。先天之气又可以分为精气和元气两种。先天之气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和动力之源。后天之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来源。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都是依靠先天之气所推动,而后通过后天之气不断的对身体补养。两者之间相互依靠,互为存在的基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真气。练习健身气功就是指通过使真气在体内经络运行,通达身体内脏器官和四肢,达到疏通活血,增强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提高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了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在我国刘贵珍早在1987年就在其再版的《健身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对健身气功做出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的阐述:“健身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代医书中都有记载。诸如:‘吐纳’、‘导引’、‘定功’、‘静功’、‘内功’、‘调息’、‘静坐’等都属于健身气功的范围。这里所提及的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健身气功的论及,同样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通过调气、身体动作的变化来增强修炼者的元气为主要目的。在中国古代传统养生学理论当中,气的意义较为广泛,并且从人体自身来讲,气是一切自然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的基础,并且包含了人体自身的全部生命活动,如果生命活动一旦停止,气也就会随后而逐渐消失。健身气功功法中所指的元气的强弱是决定着人体自身体质强弱的关键,元气强则身强,元气弱则身弱。所以,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法称之为健身气功,这充分体现了‘以气为本’的祖国医学传统理论观点”。

3 健身气功的分类

3.1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类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健身气功可分为性功、命功和性命双修功。我国古代的道、佛等家都重视性命功的修持。道家以精、气、神为本;医家以精、气、神皆为性命修炼的主旨,而性命双修则集性功、命功之大成,为佛道功法之根本大法。

第一,性功。“性”指心性、神意的活动。古称“心为地,性为王,王居心地上”(《坛经》)。性功主要从练神人手,完全集中于意识活动的锻炼。开始多从上丹田练起(但守上丹田者并非都属于性功),或不靠意守,任其自然。佛家参禅,以及以一念代万念等凡以调心为主的功法均属于此。当然,涵养道德,陶冶性情也属性功范畴,脑力劳动者宜练此功。

第二,命功。命指肾精以及身躯有形之物与气。命功从练精入手,有聚津生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阶段,开始多守下丹田。导引、按跷等凡是以调身为主的功法多属此。

第三,性命双修功。首先,任何一种功法的高级阶段都双修。有先修性功,而后修命功以完,先有修命功,后修性功以完双修者;有开始就上练神慧以修性,下炼元精以修命而行双修者。总之,性命双修对于任何功,特别是道佛两家功法都特别重要。

3.2 从练功的姿态分类

总体上可分为动静两大类。凡是具有形体运动的统称为动功,保持静态姿势的称为静功。动功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静功则是外静而内动,强调意和气的锻炼。因此古有“内练精气神(或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实际上动静内外之分也并非绝对的,往往是动静结合,内外兼练。

第一,站功。站功又可以称为站桩,它是练习健身气功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练习武术的基本功,也是练习武术典型内功之一,对增强习练者的内力有较好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运用真气等效果。熟话说得好: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练起;站桩是内家拳的基本功,武术习练者都非常重视站桩的练习,站桩适合的人群较为广泛,男女老少都可以练习站桩,通过站桩的练习来增强体质。练习站桩要注意其动作要领,首先两脚站立并与肩同宽,通过调身、调息、调整呼吸的方法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两膝关节略微曲,上手在体前抱拢,两手要求与肩关节同宽,同时五指保持张开,要充分体会沉肩坠肘的动作要领,同时要求含胸拔背、头顶百会、松腰、尾闾上提等动作要领,同时保持目视前方,心无杂念。

第二,坐功。是静功锻炼的基本姿势。此法易于启动真气而不外散,有助于打通经络,并观察内景,故为历代健身气功界所推祟。坐功姿势也有多种,通常有平坐(坐在椅、凳上)、盘膝坐(又分为自然盘即散盘;单盘即其中一足上抵会阴,另一足置于大腿根部;双盘即两足分别压于两腿上)俗称“五心朝天坐”和跪坐(跪姿,臀部坐在小腿和足上)等多种。

第三,卧功。以卧式练功。作用与坐功相似,启动真气稍慢,较坐功更有利于放松入静,但也易入睡。卧功姿势又有侧卧和仰卧之分。以卧姿练功,气机发动较其他方式明显。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卧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第四,行功。在行进中练的功法。行功多从武术的一些基本步法脱胎而来的,如太极拳中的蜗步,八封掌中的磷泥步等等。行功易学易练,也不易出偏差,而且有和畅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实际上,多数健身气功功法是动静相兼:一是练动功又兼有静功,二是某些功法具有动静两种特点,要求外动内静,由动归静。

3.3 从健身气功流派的角度来看

历史上存在着医、儒、道、释、武等不同流派的修炼方法,实际上这是同源而异流。在修炼方法上各流派互相渗透、互相移植,已无法界定清楚,不过在修炼目的方面,却是各不相同的。但儒、道、释、医、武各家的修炼方法都有健身作用,健身气功应广征博采,取其精华。

3.3.1 道家健身气功

道家的创始人普遍认为是老子,老子之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后又发展的很多信奉老子的道教组织同样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的鼻祖,而实际上老子也是继承了前人的道德思想,后来才逐渐总结出道家思想的核心“道”与“德”学说。道家健身气功的精髓核心是主张修生养性,并提出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之说的理论。练习时通过练习丹田之气来达到性命双修的功效目的。其核心思想在于人要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清静无为的方法进行修炼自身,已达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几千年来崇拜“道德”学说的人们按照这种理论来修炼自己,有的组织了宗教,加进了其它目的,但是都有共同的修炼内容。总的来讲道家健身气功有―个共同特点,即是按照“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来修炼的。道家健身气功术法林立,内容丰富。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故以精、气、神为修炼的基础,以宝精、固气、啬神为修炼原则,从而达到精足、气充、神旺的目的。道家健身气功十分重视自身内功的修炼,强调性命双修,注重精气神的修炼,并终结了一整套完整的从有为到无为和练功先修命后练习养性的理论基础,在练功时还有相应的功法口诀予以指导。无论动功、静功都是有理论、有系统、有次第、有方法,并且还有一套纠治练功偏差的方法,以及练功与“服饵”相结合的营养学和炼丹炼汞的技术。这一系列所谓“有为无为”、“修命养性”以及医药、炼丹、服饵、吐纳、导引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3.3.2 儒家健身气功

儒家健身气功的功法特点可以总结为人与社会为核心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习练者内心的修养和社会实践为目的。儒家健身气功的基本练习方法是通过儒家传统创始人孔子所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先秦儒家的许多著作中有关健身气功理论的论述,然而并没有真正形成了儒家功,当时所指的健身气功只是总结了修炼者健身气功的实践感悟。儒家健身气功的理论学者认为健身气功修炼以静为主,健身气功的修炼方式上主张以静坐为主,其功法来源主要来源于佛道两家。儒家健身气功主要以练习修炼者的“心”为主要内容,着重体现在儒家健身气功的道德的修炼和陶冶,在修炼者练习健身气功时引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又重视修炼者自身的治学,从中提取修养生机之气。儒家健身气功重点强调了“修身”,并在此基础之上用“齐家”和“治国”加与延续,而后又反向重复“修身”的一个循环的过程,儒家健身气功通过这三者之间的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最终形成了儒家健身气功的独特风格特点。

3.3.3 佛家健身气功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由古印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所创立,佛家健身气功是以佛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达到成佛、修成正果的最终目的。佛教自从传人我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历代君王的高度重视,反观佛家健身气功就可以知道功法和佛家思想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其中的健身气功部分是以坐禅和意念活动为主的,能产生一些健身气功功能和练成舍利子等等。中国佛家健身气功又有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众多流派,其中每一派又分出无数支流,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乃是举数之言,实则是“法门无量”的。佛家健身气功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讲求“依戒资定,由定生慧,依慧而断除妄惑,显发真理”。

3.3.4 医家健身气功

医家健身气功是以医疗健身为目的之健身气功,吸收融合各种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自我锻炼方法,这里与道家、佛家健身气功是交叉的,道家、佛家健身气功可以健身,也可以给人治病,医家健身气功中也有关于道家、佛家练功时修炼的成分。与道家相比,医家更重人体本身的生命运动,对于经络、脏腑的气化过程和规律,有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医家健身气功不仅是医家修身治学的基本实践,也是医家济人惠世的重要方术。《黄帝内经》所列医家治病的五种主要方法中的导引、按跷、吐纳、行气本身就是健身气功,而按摩、针灸亦和健身气功有密切关系。由于各派健身气功修炼的目的不同,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医疗健身气功方面,《黄帝内经》对健身气功理论进行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后世医家结合自身的练功体会和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对此进行了补充,使之逐渐完善。对于儒家健身气功从传承和不断发展的角度讲,它是以孔子为创始鼻祖,而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健身气功主要以静坐的方式进行修炼,在修炼的同时加上并融合了中庸的儒家思想精华,松静自然、练养相兼、准确活泼等练功原则中,无不深深地烙上了儒家中庸核心思想的烙印。中医健身气功学中的和,也是儒家中庸核心思想之说的不断影响,并掺杂渗透的结果。此外,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中以卦象及其变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更是健身气功说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充实了儒家武术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

3.3.5 武术健身气功

武术在古代作为军事专用技能并没有在民间真正得到传播,直到明清时代才真正融入民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武术健身气功顾名思义就是武术和健身气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功法技能,是兼顾技击和养生的一种功法,它主张内外双修,动静兼顾。武术健身气功习练者十分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意念、呼吸、发力和动作的有机结合,在练习武术健身气功时注重气的运用,其功法的核心要领是以意念带动气、以气来引导动作发力,从而达到增进自身体质的目的,同时也能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4 健身气功对人体的影响

4.1 健身气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非常重视肢体运动和呼吸的配合,在练习传统健身气功是通常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要做到呼吸和动作的协调配合,采用深而缓慢的呼吸方式。在联系中,练习者通过调整呼吸方式,使得机体呼吸速度减缓,由通常的每分钟十六次到二十次,逐渐减少到每分钟十一、二次,传统健身气功练习者的呼吸速度变慢,呼吸的深度逐步增加,因为机体呼吸深度的加深,潮气量也会随之增加,增加了机体肺泡的通气量,提高了呼吸细胞摄氧的能力,相应的改善了肺换气的能力,提高了肺呼吸细胞的气体交换律。这种深而缓慢的呼吸方式对呼吸机起着锻炼的作用,对改善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对于人体呼吸方面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通过深而长得呼吸,能有效把肺组织内的浊气有效排除,吸入较多新鲜的氧气,通过这种方式的呼吸运动能有效增强机体肺部组织的弹性,可以有效降低肋软骨的钙化率,增强胸廓的呼吸活动能力,这可以有效防治肺气肿。

4.2 健身气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支配机体组织和器官的中区枢纽,人体通过控制神经系统来不断调整从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的大脑的神经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很大,当练习者进行传统健身气功锻炼的时候,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脑神经细胞需要更多的氧,这样可以加快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对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有着较好的影响,从而能有效延缓大脑的衰老。练习传统健身气功要求心静,精神专一,身体放松条件下进行的锻炼,沉肩坠肘,上顶下沉,练习传统健身气功动作时要注意,动作不能僵硬,要求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不间断,其动作的发力点在脚上,通过腿发力来完成动作,腰是上体运动的轴心,以腰来带动手臂的动作,脚、腿、腰、手的运动腰一气呵成,周身协调,动作连绵不断,传统健身气功动作是由肌肉和骨骼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来完成,通过传统健身气功的运动可以锻炼到肌肉和骨骼,同时也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细胞比年轻时要少得多,神经细胞会出现凋亡现象,进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相互协调能力不断下降,机体细胞的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逐渐变慢。传统健身气功的动作中快慢相间,动静结合,使得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相互转换,这对于由于大脑过度紧张所产生的神经衰弱等症状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传统健身气功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睡眠质量,深度睡眠时间得到延长,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因此建议失眠患者可以把传统健身气功运动作为治疗失眠症的有效健身方法,并长期坚持坚持锻炼。传统健身气功练习时特别要注意上沉下实、气沉丹田,通过腹式呼吸调节呼吸,这种深呼吸方式能使植物神经得到良好的影响。传统健身气功能够对机体大脑神经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协调一致,从而对机体各种神经方面疾病起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4.3 健身气功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向血管输送血液,将血液不断输入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确保机体组织细胞有足够的氧气和充足的营养物质,有效地排除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传统健身气功动作的特点是缓慢柔和,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长期坚持传统健身气功运动能够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有利于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

临床学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参加剧烈的运动,应该从事运动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传统健身气功运动是典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有较好的健身价值,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有效防止肥胖的发生,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减少机体内脂肪的含量,并可以加速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过程,从而还可以有效防止心脏方面疾病的发生。

4.4 健身气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是采用深而缓慢均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即是传统的气沉丹田,机体通过腹式呼吸是对内脏器官的一种柔和的按摩,这种腹式呼吸的自我按摩可以增强胃肠大的蠕动能力,促进机体内脏消化器官的分泌和消化功能,从而提高了机体对所吸收食物的消化,提高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通过这种腹式呼吸的自我按摩能加速机体肠道内代谢垃圾的清除,能够有效缩短代谢垃圾在机体肠道内滞留时间,使得人体出现便秘的情况减少。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参加传统健身气功锻炼可以起到增进机体食欲,有效预防和减少机体由于不能完全消化食物,导致食物在机体内大量残留,从而产生毒素,导致机体产生各种消化方面的疾病。

通常情况下,人们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这个不良的情绪会对机体的消化系统产生消极的影响。思伤脾,怒伤肝,即使再可口的食物也难以下咽。如果人体出入长期的不良情绪当中,就会引发诸如脾胃方面的疾病。而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能有效调节人体的精神系统,消除不良的情绪,因此,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对增加机体消化和吸收系统功能有良好的作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对治疗和预防人体消化和吸收方面的疾病有着良好的作用。

4.5 健身气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有研究实验表明,通过长期的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淋巴等免疫器官的功能,从而促进NK等免疫细胞生成,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样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血清免疫蛋白的含量。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有助于机体延缓衰老。人体的衰老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影响衰老的因素也很多,诸如营养状况、生活习惯、自由基学说等,而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是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人到了中年以后,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等到老年后机体的免疫能力已经很弱,抵抗能力不断下降,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疾病也随之增多,衰老也就越快。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经常练习传统健身气功的人,患感冒和呼吸道方面的疾病等较少,这都是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和听到的事实。

5 结语

健身气功范文4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理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养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热议话题的今天,大众对健康的追求更加迫切。近年来,随着健身气功不断向外推广与普及力度的加大,尤其是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启动“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以来, 海外参与习练人数已达200多万,海外推广健身气功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健身气功以其健康性、文化性和参与性受到世界各地民众的喜爱。在此次出访活动中,两个国家的两个人物分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温文尔雅、极具绅士风度的墨西哥籍法国人――劳伦夏博莱,因为一次意外得病改变了他的人生理念,在接触到健身气功后,他希望通过习练健身气功恢复自身健康,同时,更为了能有意义的活下去,他将自己所有财产捐出,修建了一所专为癌症病人康复训练的康复中心,并请进健身气功教练,除自己坚持习练功法外,还派专人到中国参加各种健身气功培训学习,回国后常年免费为患者进行健身气功功法康复训练指导,同时每年邀请中国健身气功专业教练员赴墨西哥为爱好者们做全面、详细的功法辅导及演示,积极推广中国传统养生知识,举办养生讲座,使患者及广大学员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健身气功以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达到了让健身气功更好的服务于全人类的目的。

另一个“人物”,是古巴赫赫有名的武术学校校长,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人士――李荣富。20多年前一个偶然机会,他有幸得到师傅的推荐,被公费派往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武术。从此,一个20出头的古中混血小伙子就这样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武术学校,在我国也许并不稀罕,大大小小也有那么多,但在古巴,一说起李荣富,几乎无人不知晓,因为他的武术学校学员不仅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过众多优异成绩,还常年坚持免费在古巴全国进行演出,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这次随中国健身气功代表团赴古巴教学,有幸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的上课全过程。

健身气功范文5

关键词:健身气功;公共服务

2003年,我国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运动项目并对健身气功进行了定义。健身气功是指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健身气功以“健身”为目的,采取比较和缓的运动形式,注重于调身、调心、调息的运动状态。作为一项普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气功对于练习者的要求不高,但练习目的明确。当前比较流行的健身气功有9种: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十二段锦、大舞、导引养生功十二法、马王堆导引术、太极养生杖。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丰富,从内容到组织形式上都逐步得到了提高,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我国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健身气功舍弃了对抗性和激烈性的动作,以健身为目的,力求使健身者在强度不大的运动中达到“三调合一”的身心状态。这种运动特点受到了广大健身者特别是老年人的喜爱,并且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

一、健身气功公共服务基本特征

健身气功作为一项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体育资源,通过统筹、组织、协调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向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产品,保障体育爱好者的体育权利并确保其得到充分的体现。

1.健身气功的运动形式和运动特点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公平性,即健身气功服务和资源要均等公平分配,以保障和服务于所有健身人群为基本定位,保障人人享有基本体育服务。健身气功动作柔和、舒缓,动作舒展大方,不紧不僵,练习时呼吸深、细、匀、长,注重呼吸与动作的深入配合,强调意念上的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体现了低强度、长时间阈值下的运动特点,可避免大运动强度后给人体生理带来的各种负效应,没有年龄、性别等多方面的限制,有利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健身人群进行锻炼,提高生理机能,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健身气功这一运动的快乐。

2.健身气功的内容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是指健身气功提供的练习内容具有丰富性,满足不同运动层次、不同运动需求的所有成员各种各样的体育需求。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试行推广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的新功法。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健身气功。另外,健身气功对场地环境要求不高,注重对练习者内在身心的修炼,这也就使得练习者可以更加适宜的选择自己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环境。在我国体育人口分层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他们已经将体育活动视为自己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但由于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退化,她们能选择的运动项目有限,而健身气功的运动特点则刚好迎合了老年人的需求,使得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内容能够丰富多样,具有可选择性。

3.健身气功的练习环境体现了公共服务的便利性

健身气功主要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内外兼修,运动强度不大,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练习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甚至是家中进行练习,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从根本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的体育服务需求。这种练习形式和练习环境体现了健身气功公共服务的便利性。

二、健身气功公共服务研究

1.健身气功指导服务健身气功经国家体育总局推广时就进行了健身气功指导员的培训工作,设为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社会指导员。这些指导员是健身气功公共服务的主力军,对健身气功的健身咨询,健康促进以及广泛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

2.健身气功组织服务

健身气功基层组织是保证健身气功公共服务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层组织不仅能扩大健身气功的体育人口数量,更能促进健身气功多方面的普及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气功表演、比赛,组织自发性的健身气功群体活动,丰富社会大众的体育活动内容,宣传健身气功的特点和优势,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到健身气功中,可以促使健身气功加快成为社会体育公众项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3.健身气功推广服务

通过各种各样的健身气功推广活动,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生活,引导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进行健身气功练习,这不仅能够创新健身气功,还能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利于各项社会工作的开展。

健身气功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对祛病强身、陶冶性情具有积极的作用。健身气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吸引着更多人积极参与,随着健身气功的发展,全面健身的新格局必然形成,而健身气功在成功推广的同时,已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

课题来源:河北省社科联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4040803)。

参考文献:

[1]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29).

[2]路光.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7(26).

[3]刘庆山.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32).

健身气功范文6

笔者少年时期曾从川西书家赵鼎臣先生学书法,对于气功与书法的关系深有体会。赵老精篆隶,作书时首先聚气丹田,运气于笔,预想字形,然后才落笔生花。赵老如书斗大扁额,则还需鼓荡丹田,传力于手,自发挥毫,一气呵成。于是,一幅苍劲奇险、妙笔传神、久看不败的佳作就展现出来。赵老享年八十余岁,幼年曾患病多端,自坚持书法后,数十年来很少患病,而且矍铄精神,有似壮年,这不能不归功于作书的收益。

赵老的书法分基本功和实习功,其特点是有意识地将气功功法运用于书法。这正如拳术家运用气功进行搏击一样,是各有其独特的练法的。下面就将赵老练书法的基本功和实习功介绍于后,以公诸同好。

基本功每日凌晨,选择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处,面南而立。两脚开立与肩等宽。头容正直,体态端正。两眼轻闭,放松全身肌肉与关节。心情宁静,排除杂念。自然呼吸三、五分钟,然后随吸气设想气由头顶百会穴缓缓进入丹田(脐下腹腔前面部份)。待自觉丹田气满时,用意念想象将气运达两手。这时两手就从两侧分别向外划圆弧,向上提至胸前距胸约一尺的地方停住,两手相距约五寸,五指分开如抱球状。接着就用意念引动五指蛹动(即先屈小指,再依次屈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随屈指的同时,两腕由上向下同时转动。缓慢转动两、三分钟后(约转二十圈),可收手下垂稍作停息,然后又提手再练。视情况反复几次即可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