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题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题诗

无题诗范文1

关键词:李商隐 悲凉 朦胧 蕴藉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30-01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名的诗人,他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在其所擅长的扑朔迷离、朦胧含蓄的氛围中,以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章法来表现心灵深处难以言说的感受,遂形成了他极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以致后人觉得他不仅是“晚唐第一诗人”(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甚至七律七绝简直是“唐人无出其右者”,“为唐人之冠”(清・田雯《左欢堂杂著》卷二)

所谓“无题诗”是指李商隐诗作中以“无题”为题的组诗以及以句首二字为题的诗,如《锦瑟》、《一片》等;另外,还有一种“准无题诗”,指的是诗歌意境、意象、语言风格与无题诗相类似,却又被作者冠以确定的名称的诗,如《春雨》等。这些诗歌为数不多,却是李商隐诗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本文主要就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义山无题诗中所展示的爱情受阻的悲剧,其朦胧多义、蕴藉深沉的内涵所具有的别样的美感。

一、悲凉之美

晚唐前期宦官专权,藩镇跋扈,党争激烈,世风薄劣,文人经世治国理想沉落,这一社会氛围促使知识分子由咏赞外在盛世转到追求内心意绪的表述,文人笔下多写自己悲凉的心音。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年孤独贫困,入仕陷于牛李党争,又中年丧妻,一生之中多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平遭际,形成了他忧郁伤感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对命运坎坷有深刻的认识,贯注在诗篇中即呈现出一种深挚的孤孑、迷茫与悲哀。其传世名篇《锦瑟》以象喻式呈现,语言含蓄、迷惘、悲凉,传递出失落与伤感的意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声凄凉悠远,引发怀思。诗人将飘零身世、爱情遭际,用四副似有实无,虽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的图景予以拟化,从迷惘变幻,哀怨凄苦,清廖寂寞,虚渺飘忽诸境隐约呈现。庄生梦蝶,杜鹃啼血等既是诗人个体人生的悲凉体验,又是超越了诗人个体经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整体体验,既涵盖了一切情事,又超越了一切情事,其意境悲凉恍惚,悲情深邃。

二、朦胧蕴藉

朦胧的诗所创造的意境如同雾里看花,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李商隐在它的无题诗中便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境界。诗人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善于把心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的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是一种错综复杂纠结于心中惆怅、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这种情思的心象。喻体本身具有朦胧的性质,诗的主旨即本题又未出现,诗自然就构成多层次的境界,难以理解。

无题诗范文2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引用古时有关人、地、事、物等之史实或传说,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或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者,均可称为“用典”。古诗因为篇幅的限制,需要用浓缩的典故以达到更高更美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效果,而典故具有浓缩性和普遍象征意义的内涵,可以使作品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意境都发生很大的飞跃。在古诗中,诗人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为了援引古人先贤的言行事件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是在于以寥寥数语蕴含丰富内容,追求作品的典雅华美,含蓄婉曲。中国古代诗人用典尤具特色者,当推李商隐,而在义山诗中用典艺术特色最突出的当属无题诗。

李商隐对于用典的喜爱,“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使他的诗“隐词诡寄”(张采田语),“深情绵邈”(刘熙载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语)。但也因用典的频繁和晦涩,使诗“埋没意绪”(冯浩语),“纤曲其旨,诞漫其词”(朱长孺语),因此诗意婉曲晦涩,在可解和不可解中徘徊,以致诗人元好问读后都不免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是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寄兴深微,寓意空灵,以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自我丰富且复杂迷离的情感,而被历代文人和评论家大家赞赏的委婉深曲的朦胧美则归功于李商隐对典故的独特运用,典故的创新运用手法不仅使无题诗通过带有神话志怪色彩的意象,塑造了神秘优美富有情韵的意境,而且也曲折间接地营造了隐秘深邃的内心情感,发挥了典故意义的共性以升华情感氛围、引起读者共鸣。下文将主要围绕以上作用进行分析。

一.李商隐通过用意隐晦的事典文字的多重含义,曲折间接地暗示折射出隐秘朦胧深邃的内心情感经验。今人徐复观曾指出典故具有象征的作用,以简驭繁,着重于借用典故内涵折射层次错综复杂的内心经验。象征作用中的典故意象在诗中含义多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典故的比喻作用不同,指称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不是用一个事物或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李商隐有别于其他用典诗人的不同就主要表现在无题诗中典故称谓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即事典文字不是一对一的指称,而是通过典故的多义性,更加含蓄隐晦地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以《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颈联“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为例。此联并列用典,涉及了四位历史人物,前一对人物源于晋代大臣贾充之女与他的僚属韩寿的爱情故事,此历史典故出于《世说新语》, 韩寿为贾充掾,与充女相悦,两人后喜结连理;后一对人物基于《文选・洛神赋》中曹植感甄事的传说,即曹植曾欲求甄氏为妃,可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后来甄妃被谗言所害,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了曹植,曹植曾梦见甄妃对他诉说爱慕之情不能如愿的遗恨,曹植遂作《感甄赋》。此诗中典故意义非常隐晦曲折,首先,这四位历史或传说人物共通性较少,对应关系并不显而易见。唯一的相似性表现在贾氏与甄妃都用情专一忠贞,但是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如愿以偿,一个抱憾终身,一正一反,这样即便我们假定诗人借典立意,但也难以确定典故文字的具体指称意义。如果义山是借典自喻,那么诗人与典故人物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倘若理不清这层自喻关系,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究竟是用这结局一正一反的典故,意在说明爱情自有它不可扼制的魔力,表达自己相思成灰的绝望和悲苦,还是“借夫妇以喻君臣”,象征马逢伯乐而鸣和士遇知己而达的理想遭逢?

二.李商隐着意发挥围绕典故意义的类型而滋生的审美特性以激起文化群体共同体验的共鸣来达到情感升华,从而更富感染力地揭示自我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无题诗中多以寄托为主,笔者认为其寄托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典故中的或人物形象或言行事迹或风雅事物,从而表达多方面的情感,如自慨生平,抒发怀才不遇或美好理想;又如歌颂真诚伟大的爱情,感慨相思离苦或真情坚贞,所谓“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四库全书》提要)

以《无题》四首其四一诗为例鉴赏借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扬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前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暮春三月,阳光明媚,樱花盛开,垂杨轻拂,筝管相逐,一边是贵族女子纵情游赏、及时行乐,一边是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两幅画面对比如此鲜明,诗中典故所寄寓的内容是可想而知的,东家老女因贫寒而婚嫁失时,正是寒士落拓不遇的象征;溧阳公主恃宠而骄,正是贵显子弟仕宦得意的象征,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的慨叹亦在对比中显现。诗人借典故表达了现实政治的险恶,命运的坎坷以及颇具才华的诗人只能空怀理想、政治失意的悲哀。

再如表现爱情生活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一)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其二) 这组诗写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泾原王茂元幕,时诗人已登进士第并与茂元女儿结婚,又将赴京应博学宏词试,故赋诗留别闺中知己。第一首诗人展现了两个场面,一个是昨夜的情景,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画楼桂堂,相爱的双方眉目传情、心灵相通,同时那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的场面又令人沉醉;另一个是晨钟响起,自己又要身不由己离家应差,于是转篷之叹就自然地流泻出来。第二首首句以神女萼绿华影射意中人,用秦楼客映射诗人自己,结句又以历史上“吴王苑内花”比喻伊人。“昔年相望”谓往日相思之苦,“岂知”句又表达出婚后喜悦幸福之情。两首诗均没有直接塑造女子的形象,但却通过典故中人物形象的灵活运用简洁含蓄地从侧面让读者想象到诗人爱人的美丽,并且借典故中言行事迹暗示了诗人爱情生活的和睦快乐。

如果诗人用普通语言文字在诗中翻译典故的含义,即便能做到意思的完整,也只会是冗长不精练的叙述,不仅冲淡了复杂强烈的内心情感的冲击,更重要地的是失去了经过艺术升华提炼出的精致美,这种美感是超越了个人体验感受的。诗人借用高度浓缩的典故――文化群体共有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经验,使融于集体民族的记忆和个人情感高度融合,更加有效地引起全体读者的共鸣,这也是无题诗长久以来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因。

三.李商隐本着“遗神取貌”的审美原则严格筛选取用典故,使无题诗中的典故都具有优雅神秘且绮丽浪漫的独特美感,从而通过这些意象塑造了无题诗所特有的意境。从诗人选用的典故的出处来看,几乎无一出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出自诗经的也寥寥,而选自神话传说的和神异志怪小说的典故占据了绝大部分,在事典的选用上也多选用访道求仙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与诗人在青年时期曾为道童“学仙玉阳东”,受道教影响较深有较大的关系。作者沉浸于道教典籍,诗中出现大量道教名物,名物的罗列,极富仙风道气的美感,构成了诗面的美丽神秘。如“神女生涯”、“小姑独居”(《无题》二首其二),“刘郎远隔”、“蓬山迢递”(《无题》四首其一),“蓬山青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如刘郎、宋玉、青女、萼绿华、西王母等人物,瑶池、瑶台、玉台、碧城、蓬莱等地点,这些意象都具有一种迷离幽渺的朦胧美,由这些意象构筑成的诗句自然也会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特质,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意境,并与诗人朦胧隐晦的内心情感相融合交织,成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

四.李商隐将多个典故灵活地安排于布局严谨且分工明确的四联诗章中,通过有机组合发挥了强大的整体的象征作用,更加多重地叠加地复杂地塑造了无题诗的意境。这种典故运用手法表现最淋漓尽致的当属《锦瑟》,此诗也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经历代文人与评论家鉴赏分析得最多者。全诗四联各有相互对应,形成了立体全面的结构,首尾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后呼应,由众多典故并列平行组成的中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下对应,首尾联与中二联相互间也紧密配合,形成了完整且具有共同性的结构,增加了全诗文字含义的包容量。典故在平行结构中相互对应,使原本毫无意义联系的典故在各自的内涵上得到突出与彰显。

梁启超曾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出的情感》中写道:“义山的《锦瑟》、《碧城》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杀。”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美在典故,李商隐的典故也美在无题诗。典故对于无题诗的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郭绍虞,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6]董国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用典”辞格探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8.

[7]张宗福,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在意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6.

[8]张明非,李商隐无题诗研究综述.[J].文化遗产,1997,2.

[9]阎海翎,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无题诗范文3

关键词:李商隐;咏史诗;无题诗;性格互补

一.咏史诗――诗人心中无限的执着

在李商隐诗歌作品中,他的咏史诗可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永恒”,沉郁深婉,悲壮朦胧。在诗歌中,他通过“以古鉴今”和“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情感,流露出诗人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报国情怀。

1.“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凌云

李商隐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诗人,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文著,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接受了儒家“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积极用世。“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可见诗人对政治抱有极大的热忱,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他进科举、入仕途。在政治上,诗人向往的是儒家思想中的治世理念,即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模式,圣君模式、忠君爱国模式。在封建社会里,皇权高于一切,皇帝的贤明与昏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衰和存亡。“自叹离通籍,未尝忘叫阍”(《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安危须共主君忧”(《重有感》),并把“欲回天地”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并在自己的在诗歌中不予余力地以古代兴亡之事来谏言统治者,提出了“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的道理,希望通过最高统治者的自救来挽救晚唐的颓败。可惜了一代文人的真知灼见,可惜了大唐王朝。

2.“忧黎元”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倡“民贵君轻”告诫统治者要注意民心所向。李商隐的社会理想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忧民”。李商隐的“忧民”寓于作品中,表现在民本思想里。民本思想是春秋以来社会的普遍思潮,它包含了以德为政和对民众的重视。我们从李商隐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由皇帝的荒无度带来的民不聊生和藩镇割据给人民带来的战争,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二、无题诗――诗人心灵的无奈寄托

在晚唐社会现实面前,李商隐没有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选择了用诗歌去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去抚慰内心的创伤,寄托自己的情思。在这种背景下无题诗就应运而生。通过无题诗我们才发现了诗人的另一方面:委婉含情、无奈的心境。这与咏史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他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自身,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当然对于社会和自身的关注以及兼济与独善的追求并没有断裂,仍和谐地统一在他的思想及实践中,形成了他的完美的人格倾向。

1.“楚雨含情皆有托”――政治寄托

冯浩认为,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言情少。”诗人是“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庄语不可而漫语之。”这也正如李商隐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献河东公和诗启》)确实,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一部分带有政治寄托。这种寄托或隐或现,含蓄地隐藏在诗歌中。这是诗人在不得志时消极避世的感情流露。

2.大爱无疆的博爱精神

李商隐的社会理想复杂甚至矛盾,但其中有一点是清晰可见的。那就是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无题诗中都无一例外的关心社会现实和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思索,这是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和外化,故诗人也就有意无意中将自己的社会理想追求蕴藏于诗歌当中,表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强烈的关注社会现实,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了大公无私的博爱情怀,这也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社会理想的外延和深化,这也是对咏史诗中那种民本思想的补充和具体化。

三.互补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

通过上面分析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无题诗,我们知道李商隐在这两类诗歌体裁中都寄予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我们也发现在这两类诗歌中体现了诗人的双重性格:痴情的追求与痛彻的失落。诗人的双重性格在咏史诗与无题诗中形成互补关系具有自身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然性。

1.互补生成的可能性

李商隐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树立了兼济天下的理想追求,为此他积极用世,考科举,入仕途,可是现实没有给他实现的机会。为此,李商隐后期一度接近佛道,向往那种神仙逍遥的生活,何况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曾到玉阳山学道,更容易使诗人在极度悲凉的时候,通过宗教无形的精神力量来安慰自己。可是李商隐并不是常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执着的追求必定使他无法达到佛道万事皆空的境界,反而会更将他的追求强化。这种儒道互补的人生模式造就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也为他的互补人格的提供了心理因素。

2.现实造就下的互补关系

无题诗范文4

它让你笑,让他哭,更有甚者让人哭笑不得。

向往中的美满犹如水中捞月,亦或是昙花一现,包括所有女人苦苦追求的爱情。

生活中,爱情的美歌唱得最响,最响的往往最悲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

微笑着看着眼前,尽管泪花还在眼角流逝。

女人啊,你的生命之曲为谁弹起?

为了他吗?呵呵,错,绝对的错,爱情是魔咒,相信爱情的女人是傻瓜。

为了孩子吗?为了家人吗?那是责任,是良心。

无题诗范文5

后人称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自从孟郊、李贺、柳宗元、韩愈等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以后,元和诗坛上的那种活泼与锐气的诗风也逐渐消失。直到晚唐时期的诗人李商隐、杜牧等一批青年诗人的崛起,才使晚唐诗风摆脱一种没落的风气,重新出现生机。诗歌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诗风俊爽清丽,各自独树一帜。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来源:文章屋网 )

无题诗范文6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论语》中有“诵读三百”的记载,荀子强调学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要“诵读以贯之”,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更是明确 “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诵读古诗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扬诵读这一古诗文教学传统,让诵读回归古诗文教学课堂,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培养文言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书面语体,由于时代的隔阂和用语习惯的差异,中学生在古诗文理解鉴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作为书面语的古诗文语言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可以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感官功能,眼观、口诵、心记,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而且诵读多了,学生古诗文的基础知识积累也就更加丰富,很多一时难以讲清的语言规律和搭配习惯等语感语用难题,学生在解题作答时也能迎刃而解。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会显著提高,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会相应增多。

此外,班级学生长期坚持集体诵读古诗文,几个人、几十个人一起诵读经典名篇,无意中就营造了古诗文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学习兴趣更加浓厚,阅读鉴赏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深入体味文本内容。

文言诗文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自觉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把握体悟作者的情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必修四中李商隐的《锦瑟》,“锦瑟”虽为题目,但诗作内容却非咏物,只是按古诗惯例以篇首两字作题而已,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而众所周知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构思新巧,想象丰富,用典过多,意境朦胧,隐晦难懂。这样的文章且不说中学生难以理解,就连梁启超这样的文学大家都感慨,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理会不着,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因此遇到这样古诗文的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意象,理解典故,想象意境,在读中理解文本大意,在读中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文本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再创造。在古诗文教学中强化诵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反复读、品、鉴、赏之后,可以对文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锦瑟》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也许是思念而不得相聚的痛苦,也许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也许是自伤的“隐”作……诸如《锦瑟》等文本内容的教学,反复诵读,在读中寻求深层理解,寻求不同见解也许是最好的教学途径。

三、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都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它们情感丰富,意蕴深远,有立志报国的凌云壮志,有尖锐深刻的政治讽喻;有如泣如诉的离愁别绪,有感人肺腑的友情爱情;有民不聊生的乱世之苦,有闲适安逸的田园之乐……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有助于深刻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