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诗词

雪诗词范文1

有关于大雪节气的诗词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雪诗词范文2

【关键词】情境教学;活动拓展

情境是指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出来的样子。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引入创造出形象、具体可感的场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良好地发展身心和情感,达到教学目的。

一、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诗词是一种凝练的,节奏感极强的抒情性文学体裁,它是较为纯粹精微的文学种类,是华夏民族文明的瑰宝,是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精髓。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任务,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它起到美育的作用,主要包括陶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鉴赏力。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学习小说、戏剧、散文都可以从诗词入手,培养趣味。一方面,诗歌的教学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他对识字、诗法、吟诵、知人论世、会意都有涉及。在反复涵咏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

诗词的内容大都源自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如远征、离别、谪迁、行旅。离当代学生的生活较远,一些语法、句式、意象的运用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单纯要求背诵而不解其意,虽因诗词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但学生也容易忘记。重复机械训练,学生容易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效率不高。而情境教学就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诗词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

1.直观性

情境的主体就是形象。情境教学,就是要搭建抽象的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的桥梁。这里的直观,不是指将简约抽象的科学知识具化,而是能够将知识、语言和其所表征的相关背景、现实事物连接起来,使理论与实际经验、新知识和旧知识、感性与理性在情境中相统一。

2.审美性

仅有直观的教学方法只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这不是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法设置的场景,往往饱含情绪色彩,教师通过声音、视觉的辅佐,层层渲染,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引发学生切身之感,沉浸其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教学内容,还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熏陶。将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无形中提升了自身品味和素质。

三、情境教学的基本运用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具体运用情景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反复吟诵,课堂导入,品词析句和活动中进行。

(一)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情境

别林斯基认为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诗歌就起源于人们的口头吟唱。因此,诗词从一开始就富于节奏和音律。在小学课堂上,以读代教,反复吟咏,是学生进入诗文意境的最佳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用读把诗的文字符号变为可感的声音形象。如李白的《将进酒》,诗人的文字行云流水,多用夸张和比喻,气魄豪迈,但是全诗却始终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情调。教师可以通过读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学生通过朗读走入到情境之中。在读《诗经》时,还可以配合诗歌本身的节奏,帮助学生记忆。在反复吟诵之中,学生自然就走进了文本中的意境里。

(二)在导入中制造情境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将学生一下子带入情境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主题的歌曲、动画、图片等进行导入,拉近诗歌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也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写作背景,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用情景再的方式导入,如: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脸上,寒在心里,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你看到大雪纷飞的凄凉,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你看到寒屋,听到犬吠,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刻夜半三更,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寒屋柴门有犬在叫着,唯见一个行人,裹紧了衣服,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家走去。齐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学生听完教师情景剧式的描述后,基本能够想象出当时的画面,体会到诗歌内容中的情感。

(三)在品词析句中进入情境

文学形象和诗歌意象都是靠文字表达的,常常几个词语就能表现出很深远的意境。具体到教学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很好的发展,我们要将诗词中的抽象的意蕴用具化的直观的东西呈现出来,使意蕴可听可感可触,由感而理解体悟,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之中。

(四)在活动拓展中优化情境

情境在课堂上的展开多半伴随着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近自然来进行情境优化。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将教材内容迅速替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理解。如在李白的《将进酒》教学中,学生没有社会经验,难以理解李白喝酒的感觉,甚至觉得李白写这首诗是因为读起诗来就无法带入自己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一个扮演李白,一个扮演曾岑,一个扮演丹丘生,进行酒宴语言动作表演,便可更容易揣摩诗人自身情感,从而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少诗词都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教师在情境中搭建诗词和自然景物的桥梁,让学生对身边司空见惯的景物,通过诗歌重新感受,与诗人的情感迸发共鸣,锻炼自己的审美力和想象力。

诗词是诗人在遥远的过去,留下的一声声悠远的回响,而情景教学法,则是让当代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碰撞与成长。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在诗情画意中让生命栖居。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论著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雪诗词范文3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古诗词教学时,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简单地读古诗、说意思,最后再背一背,就匆匆了事。对于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教学状态,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思层面的感知上,难以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领悟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学生就不能品味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和诗词意境的优美。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阅读古诗词,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层面,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读通诗,感知古诗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受到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享受阅读。朗读古诗是整体感知古诗、体味古诗语言、感悟古诗意境的前提,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在指导阅读时,要让学生百分之百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最鲜活的情感信息,把握作品的整个感情基调。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春天:两只黄鹂正在碧绿的柳树上唱歌,几只白鹭排成一行飞向蔚蓝的天空。透过窗户,远处是千年不化的积雪,水面上停着船舶。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要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色彩和声音。之后再让他们去读一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会发现,这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把春天的一幅美景描写到了一种极致。作者使用的对仗十分鲜明,如第二句中的“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边读边想,不知不觉中画面就在头脑中呈现出来了。

二、读懂诗,体味语言之美

在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并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的不多,对诗词中的一些字或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全诗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如记住一些通假字或古今意思有别的古今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等来帮助自己理解。更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字词,即诗眼或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一首词,画面丰富,词境优美,表现了李清照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词人只用了33个字,就使整个意境有跃然纸上之感,这就是词——凝练、含蓄。正因为如此学生理解起来才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也就是“词眼”,来理解全词。其实这首词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醉”,围绕“醉”字,来解读全词。在教学时,还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品悟。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品味文字,在品读中紧扣“醉”字,把学生引入“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的情境中,用想画面的方式丰富认知、感悟材料,感悟李清照为美丽的景色而陶醉,为美好的生活而陶醉。抓住这个词眼后,再去理解后面的诗句,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透诗,领悟言外之意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而作品的意境就是由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学生如能诵文现景、入景生情,就一定能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雪诗词范文4

[关键词]宋代;咏梅诗词;影响

宋代由于社会、审美、宗教、经济、领导因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文人们形成了恋梅、赏梅、咏梅之风。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1991-1996年,第一版)约4000卷,60册,共收诗约二十五万四千首,梅花题材之作(含梅画及梅花林亭题咏等相关题材)占1.85%,计四千七百首。《全宋诗》11万余位诗人中有六百多人都作梅花诗,令人称奇。《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一版)收词计两万零四百首,其中咏梅词1120首,占5.6%[1]。宋人文学创作中咏梅风气是一种特殊并且重要的文学现象。它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物质层面的影响

(一)咏梅诗词作品数量可观

宋代所形成的这种咏梅风气,为后代留下了许多的咏梅篇章。据今人程杰调查;现存宋代咏梅诗词是宋代以前咏梅诗词的50倍[2]。宋代咏梅作品数量之多,十分罕见。在宋代,咏梅诗词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咏梅专题联章组诗多。如宋初林逋“孤山八梅”,梅尧臣《京师逢卖梅花五首》,首开七绝联章咏梅之方式。苏轼以文坛盟主, 有《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都是十首以上的组咏,对宋咏梅之风盛行影响较大[3]。后人在咏梅时,总是或多或少的有宋代咏梅诗词的影子。黑格尔说:“每一门艺术都有它在艺术上达到了完满发展的繁荣期,前此有一个准备期,后此有一个衰落期” [4]。在宋代以后,虽然也不乏写梅的高手,如元代的王冕,它的《墨梅》就是一首咏梅佳作。但是从整个时代来看,宋代的咏梅篇章数量之多、质量之好,无与伦比,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精美的一笔,给我们的诗词宝库里留下了吟咏不断的千古绝唱。

(二)咏梅题材的繁复繁衍

除了大量的咏梅诗词以外,咏梅创作的繁荣更是赏梅情趣内涵的拓展及创作活动的外延。宋代是历史上赏梅、品梅的兴盛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咏梅之作,还出现了许多的栽种梅花的专门著作。南宋范成大为“中兴四大诗人”著有《梅谱》,记所居范村之梅十二种“江梅、早梅、官城梅、古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梅、蜡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艺梅的著作,它的地位不言而喻。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周师厚著有《洛阳花木记》,记载“杂花八十二品”:“黄香梅、红香梅、(千叶)、腊梅(黄千叶)、紫梅(千叶)。”“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5]。品梅专家南宋张俊曾孙张功甫著有《梅品》一书;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分上、下两册,收录 100幅图,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情态的木刻画谱,也是中国最早的木刻图籍。因宋时画像俗称为喜神,故名。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南宋初黄大兴,字载万, 号岷山耦耕, 蜀(今四川)人。其选录唐五代至南北宋之交的咏梅词410多首,编10卷《梅苑》, 为现存最早的专题咏物词选, 也是现存保存较完整的宋人选宋词的最早选本[6]。这些著作都为后代留下了不少植梅、赏梅、画梅、写梅的趣闻佳话。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关于梅独特的历史。

(三)咏梅诗词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入宋后的咏梅文学首先表现出物色征逐、追求赏心悦目的主动意态和情趣。如林逋在《孤山八梅》中描写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幽雅形姿,体现出闲静淡泊的隐者意趣,奠定了梅花作为人格写意的审美发展方向。至宋咏梅丰盛时期,梅花不仅是一个清新芳菲的审美对象、更逐步被赋予君子“比德”品格的意义和思想价值,从而上升为崇高的文化象征。宋咏梅作品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它们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文人们想尽妙法,从各种各样角度写梅,运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写梅。宋人大量发展起以物类聚、渲染烘托、旁敲侧击、横斜取势的手法,林逋首开此例。宋著名画家杨无咎(字补之,号清夷长者)的《御街行》:“破寒迎腊吐幽姿,占断一番清绝。照溪印月,带烟和雨,傍竹仍藏雪。”即为咏梅侧面烘托描写一例。宋人咏梅有白描、设问、比兴、象征、比较、比喻,写了千姿百态的梅花,塑造了梅花这一崇高的形象。又用了亦物亦人、人花一体、追新求异、侧面烘托、以物寓情、造境铺色、以宾衬主,将自己和梅花融为一体。用精炼的语言将梅临寒傲雪的高洁品格写了出来,同时将自己对梅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

二、精神层面的影响

在上古人们的心目中,梅即被视作和羹,意谓梅是上等的调味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梅的审美态度不断改变、审美意趣不断拓展。到了宋代,梅的外观、标格逐渐凝定了下来。中国文人向来重神不重形,宋代所形成的咏梅风气,使梅花的自然品格和人文品格得到了高度赞扬。梅花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赞咏的植物,它最终上升为重要的文化象征,更重要的是从而成为了中国民族性格的一个象征符号。

(一)赞扬梅花凌寒独放、传递春信的品格

梅的美在于它成为了中国民族的精神美的象征。它奇特的自然属性,符合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理想追求。梅花丰富的内涵――报春而不媚春,自傲而不狂妄,高尚而不俗气,有追求而不霸道,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体现,文人爱梅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如陆游《梅花》一诗:“玄冥行令肃冰霜,墙角疏梅特地芳。屑玉定烦修月户,堆金难买破天荒。了知一气环无尽,坐笑千林冻欲僵。力量世间谁得似,挽回岁律放春阳。”梅花凌雪吐艳,寒冬飘香,更送来春的生机和希望 。这与君子所推崇的高洁品性、兼济天下的气节相符合。

(二)讴歌梅花孤高亮节的清姿神韵, 寄托君子的“比德“理想

张先,字子野,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梅苑》收录其《汉宫春. 蜡梅》中赞扬梅花“更孤标俊格, 非雪凌霜“,”应为是、中央正色, 东君别与清香”[7]。从以上咏梅词盛赞梅花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看, 就体现出中国古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志向抱负和感时伤乱、救济时艰的社会责任感, 表达作者梅品即人品,物人同一的气节操守。

(三)借咏梅寄寓词人的身世家国之感或身世飘零之悲与爱情友谊之象征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孤单落寂的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表达其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的苦闷,通过梅花自然代谢描写梅花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用人格化的梅花抒发自己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如表达情思的词作,洪适《临江仙》:“相思凭过雁,飞送一枝梅”。

宋代咏梅文学影响深远,不仅体现了梅文化繁荣昌盛的生动图景,而且主导了梅花审美的基本方式和理念,代表了这一领域文化意识发展的高度。

参考文献:

[1][2][3]程 杰《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阴山学刊》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

[4]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 第3卷上

雪诗词范文5

读者在接受诗词作品时往往会被诗词那精炼的语句和深沉的内涵所感动或震撼,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读者又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对诗词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诗词的感悟。

诗词教学因人而异,各有各的教法,但要将诗词的内涵讲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从诗词欣赏中获得享受、净化心灵亦是不容易的。本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只有读得多,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诗词教学中,反复诵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法宝。古人写诗词,讲究平仄,讲究押韵,故每首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押的韵是“ng”韵,韵脚是“光”“霜”“乡”。教学本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出诗的韵。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诗词的节奏停顿,不仅教师要有节奏停顿示范朗诵,还应该让学生划出节奏、读出节奏。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节奏停顿:“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词特有的平仄韵律,虽不必如寿镜吾老先生一般“把头拗过去,拗过去”,但也要反复强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让学生觉得诗词本身就是用文字组成的美妙动听的乐曲,能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

二、结合背景理解诗词,体会诗词丰富的意蕴美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以在诗词教学中结合作者的背景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教学杜甫的诗歌,首先得知道杜甫生活的时代怎样,杜甫的人生经历,有哪些不幸遭遇等等,然后读杜甫的诗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读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吟。如果我们不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就体会不到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表达的极其兴奋的心情,同样也体会不到“三吏”“三别”的凄凉。

三、注意诗词语言的特点,体会精炼含蓄的语言美

雪诗词范文6

一.加强诵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一首诗词,阅读者若不亲口朗诵,那就不能体验到诗词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而这恰是诗词语言的韵味所在、美感所在,也是欣赏者的享受之源、领悟之本。像舒婷的《祖国阿,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沁园春·雪》等名作,不读怎能体味其中的蓬勃之美、深情之美、依恋之美和磅礴之美?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听读、范读、试读、赛读、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读等,让学生在挑战中激发热情,在比试中获得提高,在多读中获得美感。

二.丰富想象,感受诗词的图画美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不仅是王维的诗,许多诗人的佳作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在一边阅读诗作的同时,一边在头脑中为其配图,那么我们的想象就会越来越丰富,情感就会越来越细腻,描述就会越来越生动,写起文章也就会轻松许多。例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等诗,一句一景,四句四图。又如王维的《观猎》《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诗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名句,句句皆景,图图相连,宛如一幕生动的图画。除了在脑中为诗配图外,还可鼓励学生动手为诗配插图或改编为短剧等。《氓》《静女》《白马篇》《孔子雀东南飞》等诗词名作都适宜改编再创作,这样既丰富了想象力,更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积累名句,感受诗词的语言美

如果一个人在记忆力最好的青少年时期多记诵一些名篇佳作,那就可以开阔自己的联想,增加自己的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在感受诗歌语言美的过程中练就一双欣赏美的眼睛,一颗体味美的心灵。积累名句,可以采取专题汇聚法,如以“月”、“花”、“山”、“楼”、“惜时”、“砺志”等,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选专题、搜集材料、汇聚集中,然后轮流在黑板上摘抄,共同交流提高,待大家掌握得较多较好后,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写一些鉴赏短文,如“李煜与苏轼眼中的月”、“陆游诗中的梅”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串名句为文,学以致用,以用激趣,以趣带学。

四.走进内心,感受诗词的情感美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诗人的感情总是融于语言之中的,通过品味诗词的语言,我们便可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便可领略人生百味,体会千种境遇,感受万种情思:执著甜蜜的热恋,缠绵悱恻的离别,欢欣愉悦的重逢,幽怨惆怅的相思,愁苦凄凉的思乡,恬淡悠然的闲适,雄健高昂的自信,怀才不遇的愤懑,纵情山水的悠闲,忧国忧民的忠贞,斥佞责奸的刚烈等等。当我们读起那传颂千古的《上邪》《望岳》《游子吟》《相思》《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名篇佳作时,我们的情感之弦怎能不为之而共鸣?

五.学习谋篇,感受诗词的构思美

因诗词篇幅有限,所以诗人在构思谋篇锤词炼句上都要极力下功夫,而这些都能在写作上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们有的是话题相同而立意不同,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和杜牧的《乌江亭》,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和的《卜算子·咏梅》等;有的是对象相同而视角不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刘克庄的《清平乐》(风高浪快)和邱应仪的《听月诗》;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月夜》和白居易的《望驿台》等。学习谋篇,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拓展补充,让学生在对比中茅塞顿开,在比较中豁然开朗,领悟到古人的手法之妙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上一篇数控刀

下一篇金庸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