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算术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算术题范文1
按照常理,学生学数学的时候基本上都要进行计算,所以计算能力应该很强了。可事实是怎样的呢?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升反降,主要表现为口算速度减慢、计算正确率下降,等等。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小学计算教学具有实效性呢?
一、以认真审题为前提
在实际生活中,有人以为在解答应用题时才需要审题。计算题中的运算符号、计算数据都“一目了然”,不需要审题。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好多学生做题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才会出现错误的。 在解答计算题的时候,一般应按照以下的步骤审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当然,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运算中有没有可能出现“0”,从而可以省去一些计算步骤。如790×30=?,42000÷600=? 提笔就算确实太繁琐,正确对待题目中的“0”可以让我们在解题时省去许多麻烦,提高运算速度。总之,认真审题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二、以概念、算理和法则的教学为基础
学生计算效率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程度。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概念,只有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才便于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实践证明,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先出示5×3= 15,50×3=150,5×30=150,50×30 = 1500,500×300=150000几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导致积的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铺垫。在学习新课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小数看做整数乘,其中的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后,这样乘出来的结果与原来的结果相比有什么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怎样才能得出原来的结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算理的同时,也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再如,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法则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详尽地说出利用法则思考和计算的全过程,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当堂掌握学习重点,事半功倍。
三、以口算训练为根本
口算具有简便、灵活、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强训练。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让学生在经常的口算训练中提高计算素养。
首先,要加强基本口算训练。20以内,百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乘、除法,整十数乘、除两、三位数的乘、除法,常用计量单位的改写,运用运算定律、性质可以简便计算的口算都是基本口算。只有基本的东西掌握了才能向纵深发展。
其次,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就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地训练实现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的口算练习,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一定显著。
再次,口算训练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如视算、听算、限时比赛以及抢答等,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素养。
四、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1.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微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混合运算59+ 80÷8×4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操作和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如:101与89相乘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101×89 = (100 +1)×89,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作保证
生活实践证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小学生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3.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小学算术题范文2
关键词:口算方法 良好习惯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写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也是笔算的基础,每一道笔算都可以分解成若干道口算题。倘若其中任何一道口算出错,整道笔算也就错了,因此,口算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口算需要较强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得出结果,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种形式训练,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口算要反复练习,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口算训练除一般的直接写答案、视算、听算等方法外,还应在完全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且具有趣味性的形式进行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产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口算训练的效率。如:
1.开火车训练。老师出示题卡,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依次进行口算。这种形式,训练时间短,训练面广。
2.游戏训练。诸如送信、摘果子等游戏形式的训练,迅速完成信封或果子上的口算题,看谁送的信多或摘的果子多。
3.比赛训练。其主要包括个人赛、小组赛、友谊赛、接力赛等,相同的试题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确,谁就获胜。
4.抢答训练。老师迅速出示题卡,让学生抢答,以此来提高口算速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口算的训练方式有很多,要做到多种方式交替使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在平时要坚持分散训练,如每天做5分钟的“天天练”。一段时间后,可进行集中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口算能力。
二、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注重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只求计算正确,不求计算速度,着力于巩固口算知识,为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我将9加几的思考过程整体分成三步:(1)找一找。找一找9和几可以凑成10;(2)分一分。另一个加数可以分成1和几;(3)合一合。10和几合成十几。着重教给学生“凑十法”这一计算方法。打好基础后,随着知识的深化可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能。对算法熟练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深化练习中,学生发展了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口算速度。
由于每个学生在建构新知识时会因原有知识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课堂上就会出现多种算法,例如教学“12×10”,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时,有的学生先用12×9=108,再用108+12=120;有的学生先用12×5=60,再用60×2=120;有的学生把每盒12个分成10个和2个,10盒10个是100个,10盒2个是20个,一共是120个;还有的学生根据12×1=12,想到12×10=120。算法多样,可每种算法未必都能达成共识。因此,在教学口算方法时,要让学生通过比比哪种方法最好,从而优化出一个最易理解、掌握的方法,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口算能力。
三、培养良好习惯,加快运算速度
口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训练,且须做到以下四点:
1.要看清。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常常出现看错运算符号、看错数字的现象,从而使得计算结果出错。因此口算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2.要想好。所谓想好,就是在算之前要根据题目类型确定好口算方法,思考好是用“凑十法”,还是使用“破十法”……从而确定好运算步骤,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要算仔细。有的学生专注力不够,因此在口算时常常不是忘了进位,就是忘了退位;更有甚者,加当减做,减当加做。因此,想好后要算仔细。
4.要回头看。当口算完后,一定要养成回头看的好习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以及时纠正错误。
在教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逐步过渡。一是以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保证口算的正确率为重点,侧重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二是在一定题量的情况下,提出限时要求,训练学生答题速度。三是加大练习量,加强思维分析与答题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简化思维过程,形成熟练技巧,逐步达到脱口而出,使运算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小学算术题范文3
关键词:算理;算法;优化;计算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探索了小学数学主体发展式“五环节计算教学模式”。描述如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螺旋式上升,反复呈现。所以,除了新的运算起始课外,大多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迁移,通过学生尝试和自主探索获得。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联系点提供旧知准备,为新知学习创造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创境激趣,引出新知
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情境,但对于主题(情境)图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而且是生动有趣的情境,才便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而“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对于低效、低思维价值的算法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优化,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尽量避免“程式化”的讲解算理,但一定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可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在例题学习结束后,还要及时强化跟进,尤其是例题中有两道小题的情况,更应强化跟进。最后再进行针对性小结,强化算理、强调方法,形成技能。
四、巩固强化,运用新知
巩固练习是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有力措施,一般以三个层次为主:基本练习,重在明理;变式练习,重在思辨;综合练习,重在联系。总之,既要关注到“点”,又要照顾到“面”,提高学生多角度灵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五、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小学算术题范文4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1.创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
1.1变通书本例题。书本的例题往往枯燥、呆板、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可变为先计算8/12+3/12,再计算2/3+1/4,让学生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个启示和迁移的作用,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很自然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这样就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2补充书本习题。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忽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少的题,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由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2.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2.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最后,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3.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自然地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4.把握好情境与计算教学的关系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这是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强烈地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这一环节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计算与现实情境的结合不管不顾,仍旧延续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总结法则―巩固练习”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循环。教学仍以熟练计算、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学生仍旧只是做题的机器,计算之外的收获则少得可怜。二是教师对计算置入现实情境的意图不甚理解,盲目放大情境的作用。课上按照“观察图意―搜集、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流程把情境图的处理与解决问题混为一谈。本来计算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展开,但因为教师不明白教材意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处理情景图、分析并不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上,使算理算法这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成了附属环节。在这样喧宾夺主的计算课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究计算的原理,没有寻找方法、总结规律的意识,更不用说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也就谈不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算术题范文5
一、教材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教材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支撑,是链接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无论从教学课程标准还是从教学实践活动来说,都要求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有一个宏观和微观把握后才能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因为,教材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教学经验的集体智慧总结,它的广泛应用对其他教学工作者来说具有指引和参考的作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能够反映他们的主体性多样学习需求,以它为主线铺展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但是,随着学生个体不断地发展,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出现,而教材是对以往经验的静态总结,这必将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出现不相匹配和融合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差异体,他们有自己的特征和需求,而教学是从总体性把握学生来编制的,不能够满足这种个体差异性的需求,也必将使教材与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当面对教材与学生需求出现偏差时,就需要教师具有审时度势的观察力,及时作出反应并适当调整。
例如:在计算45-17的时候,教材中实例方法是:①15-7=8,20+8=28;②45-15=30,30-2=28;但是学生自己的计算方法是:③45-10=35,35-7=28;④40-17=23,23+5=28。
学生的计算过程与教材实例的运算完全不一样,教师如何向学生进行讲解和沟通呢?比如上面例子中的方法①其实与方法④思维运作上是一样的,那么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教师可以分别对两种方法解读,让学生明白两者的相同之处,可以让学生灵活应用;而方法②则与方法①、④都不相同,这样教师就把这种计算题作为一种思维扩展题型,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方法③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计算方法,但是在教材教法上却没有体现。是不是因为连续的大点数减小一点数减法,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难以把握呢。如果教师从这样的角度考虑,既尊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体会到了教材的精神所在。从实质上来看,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不矛盾,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值得我们去确立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育理论的尊重。
二、计算法则与实际计算的问题
在我们的数学计算教学活动中,在教材中首先给教师和学生展示的是计算法则的罗列,而后是例题的印证和体现。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中,一般就会把计算法则渗透到计算过程的每一步和每一个环节,而后向学生提醒这个例子应用到的计算法则很重要,如果不熟练背会计算法则的话,计算题就不会做。这样无意识地就对学生进行了误导,让学生记着计算法则很重要,一到数学课的时候学生就像背诵课文那样对计算法则一遍又一遍地背诵,但是总是很纠结计算法则难背,需要背几遍才行,加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更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利于学生在实际计算方面的发挥。背了计算法则后,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确实比较高,而且速度也提升很多,可见计算法则还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的。但是过于强调计算法则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际数学问题运算上的偏离,不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法则的高度概括性并成为学生自己知识体系建构的一部分,只是僵化地把计算法则采用,必将不利于学生面对实际计算题中复杂多变情况的灵活运用。
例如:在公式7×8=56和56÷8=7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计算题中,教师一直强调学生背诵乘法法则七八得五十六,当面临相反的除法时,学生不得其解,因为学生没有背诵过这样的法则,头一次遇到就很迷惑,只有在教师的不断做题训练中才惯性地知道结果,其实对学生来说,还是不能够有效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需要加深法则的背诵,而是对公式的灵活转变上给予学生解答和理解,那么学生就会灵活应用了。
结语: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缓慢持续的过程,人们在知识领域内认识总是有限性和无限织在一起,我们要在无限性中把握有限性,在有限性的基础上对无限性进行扩展,以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小学算术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
引言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组成之一,而计算又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内容。近些年来,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对计算教学的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受制于农村小学固有的问题,如学生基本素质偏低、教师资源匮乏等,学生的计算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当从现有的教学实际出发,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逐一予以解决,为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不断努力。
一、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素质较低
相比于城镇小学的学生,农村小学学生因为从小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鲜有机会在小学入学之前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幼儿园成长时期也没能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学生父母素质相对偏低,加上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不是太高,致使学生的基础素质偏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计算环节表现得非常吃力,常常需要掰动手指计算,或者简单的口算题花费大量时间。
(二)教师的能力有所欠缺
相比于城镇小学,农村小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虽然近些年来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无法掩盖落后这一事实。在教师资源方面,农村小学的不足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很多人看来,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年老体弱”的教师,或许这有些过激,但却真实地反映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在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时,教学效果往往表现得不是很理想。
二、农村小学数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学习而言,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年纪都比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凭借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欢的愿意去做,不喜欢的则不做。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应当清楚这一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计算能力做好准备。现阶段,农村小学都逐步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毕竟对于农村小学学生而言,多媒体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对多媒体教学非常期待,恨不得堂堂课都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时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将会对其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习惯
是从小就形成的,一旦习惯养成,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很多习惯的形成阶段,数学学习中的计算习惯也在此时逐渐形成。所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指导学生“看”。要求指导学生在做每一道题的时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以及每一个运算符号,减少粗心大意造成的计算错误。其次,指导学生“算”。算是一种实践,要求学生在算的过程中要一步一步进行,不得违背运算程序,在算的时候必须要认真仔细,注意将心算、估算、笔算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指导学生“查”。查即表示检查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计算完成之后,仔细检查,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有助于及时发现计算错误。
(三)注重学生挖掘学生
“算”的能力前文笔者提到,农村小学学生计算的基本能力相较于城镇小学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是不可弥补的,其实很多农村学生的计算潜能非常强,很多时候只是缺乏合理的挖掘,导致计算能力被埋没。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口算、笔算、简算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习简单的加减法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进行口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效率。简算相比于口算,其难度稍大,学生如果口算不出来的时候,指导学生运用草稿纸简单地进行计算。笔算相对复杂,难度更高,在涉及几十甚至上百的计算时,并且各数字不是整数,如53、64、35等,这些数字组成的计算题,通过口算、简算计算出来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找到计算的技巧,通过简单地笔算计算出来。
(四)给学生多练习错题
错题练习是很好地用于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做错的错题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思维错误的相似性、计算步骤错误的相似性。由于农村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还未形成,在面对错题的时候,极有可能对错题毫无印象,这就使得学生出现再次错误的“机会”。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课后缺乏一定的辅导和家庭练习,单靠课堂很难对计算知识完全吸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让学生练习一些易错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很多,45÷(15-6)便是一道容易让学生困惑的混合计算题。该题困惑的地方在于不知道先计算45÷15还是先计算15-6,因为在学生的脑海中既有先算除法的意识,又有先算括号中的意识,一旦意识给脑海传达错误的信息,计算便出现错误。教师在面对类似错题的时候,应当重视起来,多加练习,让学生改变以往的错误计算思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难以和城镇小学相比,因而在教学开展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期间,一定要克服面临的困难,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强化学生的笔算练习和错题练习,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4,12(05):109.
[2]郁月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0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