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1
【关键词】 农业农村; 节能减排; 财税政策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节能目标是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减排目标是: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各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各下降10%。要实现这个目标,不能忽视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工作。
一、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现状
(一)现有的税收政策
对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鼓励性质的税收政策,也就是对于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主体和行为进行正向激励;一类是限制性质的税收政策,也就是对于不利于节能减排的主体和行为进行限制。现有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增值税: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再生资源的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这些文件中规定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的行为免征增值税,有的行为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另外,对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委托自来水公司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
消费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包括高耗能税目小汽车、不可再生能源成品油以及对环保不利的鞭炮焰火和轮胎。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文,对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进行了调整,新增了5个税目,把不利于环保的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也纳入了消费税征税范围。
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在境内开采和生产原油、天然气、煤炭、非金属矿原矿、金属矿原矿和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征收的,现在一刀切的资源税“从量计征”逐步转向“从价计征”,原油和天然气从201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从价计征,这样更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企业所得税: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可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企业也有所得税减免政策。
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对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现有的财政政策
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非常多,主要有:1982年颁布《排污收费暂行办法》,2003年颁布《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把排污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筹集了大量资金,对节能减排有很大的贡献;2004年底,正式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提出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2008年8月,国务院下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推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央财政形成了一套推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体系来支持城市和农村的污水处理以及污染企业的整治;2011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一批8个示范城市,以城市为平台,以整合财政政策为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城市节能减排综合示范。
二、现有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节能减排是社会节能减排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财税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支持力度不够。
从现行的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来看,主要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里有条款涉及,没有形成系统性,没有专门针对节能减排或环境保护的税种;有些鼓励性的税收政策采取的是正列举的方法,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变化,而且这些税种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关联性并不大;现行资源税只针对矿产品和盐征收,与农业农村密切相关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没有包括在内,农村居民对资源税没有什么概念,不利于其节能减排理念的形成;现行的消费税经过2006年改革以后,已经增加了不利于节能环保的征税项目,但与农村生活相关的一次性塑料袋、电池、会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等没有包括在征税范围之内。
从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来看,国家和各省级的节能减排财政支持与补贴大部分集中在生产企业、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以城镇为主,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排污费收费标准太低,没有包括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等,起到的限制作用有限,特别是对某些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的个体工商户的污染物排放,限制的政策较少且起不到限制作用。
三、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
农业生产自身能源消耗所占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农业生产中投放的农药、化肥、农机等是高耗能的产品。按农业部统计显示,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化肥利用率为35%左右,农药利用率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为45%,农业生产中能源浪费情况严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推进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
(一)建立农村节能减排服务机构,宣传节能减排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2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综合十七大和十的成果,生态文明是指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总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引导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的重点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自律地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开发行为。
2.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和存在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在农村垃圾中所占的比重居于首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邢台市借鉴多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使得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2.1生活垃圾产生量庞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为0.86kg/人,其中随意堆放量为0.32kg/人[1,2]。按照邢台市农村人口654万人计算,一年内产生生活垃圾200多万t,其中约80万t垃圾属于随意堆放。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堆放方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直接因素,可见,如果没有合适规范的堆放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大,其随意堆放量所占的比例越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严重。
2.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系统不完善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尚处于分类收集的初级阶段,村民只是把能变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据调查,邢台市农村有65.3%的村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选择随意丢弃,而进行分类集中后处理的只占到17.6%。可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浪费。
2.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农村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日趋升高,但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却不及增长速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为焚烧、高温堆肥和卫生填埋,农村生活垃圾还没有达到城市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邢台市处理农村垃圾的主要形式是填埋和焚烧,垃圾的贮存场或填埋场大部分选用村庄废弃的坑塘或洼地,不符合垃圾填埋场科学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属于简单填埋。垃圾焚烧也只是采取简单的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
2.4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复杂,造成新的污染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多样化,其特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调查,同以前的以厨余垃圾为主相比,邢台市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中具有毒害性的垃圾比例在增大,比如金属、电子废物、塑料等废弃物的产生量约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30%。
3.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源分析
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大大超过产生量,此文明状态下,村民人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显然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根源主要是:
3.1农村居住方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高
农村地区的人口居住较分散,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种分散居住的方式决定生活垃圾设施购置和系统运行的成本高。垃圾桶、中转站、运输车辆等环卫设施的人员配置数量大,垃圾收集、运输路程远,交通成本高,环卫人员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也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
3.2村镇经济承受能力弱,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正常运行取决于经济承受能力的高低。虽然农村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治理生活垃圾的资金和上级政府的财政扶持。近3年来,邢台市加大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但无法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治理负担加重。
3.3缺少成熟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目前,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且利弊各异。卫生填埋法虽部分地解决了简单填埋法造成的二次污染,但存在投资大、占地多的缺点。高温堆肥法需要有完整的处理设施,规模大,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高。焚烧技术要求垃圾的平均低位热值不小于5000KJ/kg,因投资建造的费用很大,目前只在极少数城市规范采用。因此,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有效、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供农村地区选择。
3.4环境教育缺失,村民环保和消费知识欠缺
近年来,虽然农民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环境教育的相对缺失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在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意识仍相对淡薄,同时思想观念的更新也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农村居民为了方便,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做法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村民并不理解消费领域的“意义”消费,在认识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变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增加,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途径探讨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困局有其产生的根源,生活垃圾的现状不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管理、技术、经济手段等方面多层次寻找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4.1完善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依据地方需要,丰富细化国家有关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实施细则,加强在农村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次,针对农村小型的垃圾贮存场和填埋场,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需要;最后,注重长远和实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成立专业化环卫机构,强化生活垃圾的监督管理,对乡镇进行公开考核,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4.2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乡镇领导干部和村民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其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强弱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目标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而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有关环保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单位下基层,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政府机构需要积极组织多种环保知识培训班,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4.3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根据当地条件,在农村配备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设施,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村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乡镇的环保机构要进一步宣传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引导村民从自身的垃圾分类做起,积极投身农村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通过农村的告示栏、橱窗、与村民面对面沟通等形式向村民传播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推广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的活动信息,促使生态文明理念付诸日常生活实践。
4.4转变消费方式,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农民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生活垃圾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村民节约保护资源、环境友好地消费。首先树立村民的节约意识。在农村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开展节能减排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其次要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为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保持农村环境的整洁,需要农村居民必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消费品的高效用和高质量,自觉注重消费品的环保性能,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对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良好互动,培养可持续消费的市场。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3
关键词:农村;综合实践;第二课堂;整合
目前,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备不足等实际情况,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提出了具体的结合对策,通过多元活动和弹性化时间安排,确保全面整合教育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是一种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与互补性、有着自己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形态,它代表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结构性的突破。基于农村的实际教学情况,综合实践课虽然有教材,但这方面的师资薄弱,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材料没有,教师任课也就照本宣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尝试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利用现有农村教师的特长,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然后利用第二课堂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为各个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辅助教学。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虽然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但是基于课程内容的相近性、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整合还是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发挥学生特长兴趣,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够彰显出实际效应。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实施
1.多元化活动
整合教学的开展必须保证能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而为了实现这种多学科的整合,必须重视多元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第二课堂教学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兴趣培养空间。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我校利用教师的特长,开设了毛笔书法、钢笔书法、写作、奥数、英语口语、环保手工艺品制作、折纸艺术、剪纸艺术、篮球、乒乓球、电子琴、舞蹈、美术绘画等,还打算开设烹饪、毛线编织等。其中较为有特点的结合模式包括:
(1)农村生活类活动
农村生活的学生最为熟悉的就是农村的生活,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开展相关的整合教学活动有着积极实际的意义。例如,开展“小学生农科院”的第二课堂,通过一系列融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实践活动以实现“发现问题形成方案实验过程成果分析形成报告评审成果”的教学过程。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观察、查访、调查、翻阅资料、搜集信息、开展试验、动手操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这种农村生活类第二课堂的开设可行性较高,多数农村教师都会干农活,对于农业技术也有相关的知识累积,进行教学更为容易,而且农村科技活动的相关活动也有农业基地。另外,小学科学学科、美术、语文等综合实践活动都能在科技园之中完成,例如,以“叶的研究”为例,学生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研究叶的形状,有的研究叶的功能,有的研究叶之多彩等。通过观察、研究、动手尝试,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既发挥了学习潜能,又提高了认识自然的综合能力。总之,整合教学模式使得活动与学科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2)农村艺术类活动
民间戏剧、说唱、器乐、剪纸、雕刻、陶艺、泥塑、农民画等,都为农村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当然,各类艺术类的活动要考虑到教师的培训能力,同时要在与自然、社会生活联系的同时,把握当前的社会脉搏,使学生活动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学生融入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
2.弹性化时间
第二课堂的时间是课后时间,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则属于课上时间,基于这些问题的情况,整合教学可以尝试进行弹性化时间安排。所谓弹性化时间安排包括:
(1)长周期实施模式
利用寒暑假进行长期活动,将课堂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挪到寒暑假的长周期活动中来。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观察的项目,例如,“牵牛花的成长”等内容就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需要真实的观察记录。
(2)短周期实施模式
以班级为模式,开展小主题、小活动,这主要是利用综合实践的课堂时间分组完成活动。同时,课后第二课堂也是开展短周期活动的主要形式。总之,弹性化时间安排模式巧妙地解决了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规教学课时安排不易把握、难以操作的难题,同时又显示了农村的特色。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的有效整合可行性较高,能够确保农村地区综合实践课程更好地发展,确保学生能够不断增强主动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慧华.如何让综合实践有益身心,惠顾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2(5).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4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想学好古诗词,就要让我们的学生注重广泛积累。
一、要让学生注重从生活中去积累
生活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源泉。我们带领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大多属于间接经验,但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直接经验可供我们去学习。比如: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有两句诗,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孩是真的正儿八经的在学吗?谁愿意讲一讲?”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自己童年的事讲起来总是津津乐道,思维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积累了经验,储备了素材。学生也从其他同学讲的惟妙惟肖的故事中,积累了一些有趣的习作素材,学会了一些表达方法。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去观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并积极动脑去思考去记忆,做生活中有心的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汲取到无尽的知识养分和精神食粮。
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到“有心”呢?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最好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把认为有意义的琐事或发现串联起来,就成了学生们作文创作最真实的素材,这些真实的资料不仅是他们过往生活的历练记录,是心灵成长的足迹,更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二、在各种活动中学会积累
学生参加丰富的、有兴趣的活动也同样可以积累素材。在《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结尾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呢!大家想听吗?”随后播放《四时田园杂兴》的古诗新唱。儿歌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古老的呆板的古诗教学以歌曲的形式植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积累新知,再让他们边唱边自编动作跳一跳。这样新颖的活动形式会让学生的积累处于主动的状态。
为了进行有效的积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再搜集听听其它古诗词新唱的曲目,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当然收听要有个合理的计划,如古诗词积累,可以把听后的诗记录在积累卡上,这样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样反复巩固积累,所掌握的知识就扎实了。如果能够创造性地想出合适的方法,从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的规律上去积累他,则能进行深层次的积累。如,诗词可以编故事记忆、比较记忆、想象记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关注细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把握主旨、品味文字描绘的意境……总之,把想到的好方法运用到课内外的知识积累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从而渐渐引导孩子把积累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边积累边思考是必须坚持的方法,思考后的理解是积累的最好方法,积累也会促使学生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积累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学会汲取精华有选择性地进行积累的能力。古诗词积累贵在持之以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数不胜数,诗是其中灿烂的奇葩,这些诗歌,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需要长期坚持下去,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才能学懂弄通。
三、古诗词学习后的活学活用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5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5条也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根据这些规定,相邻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场、厕所、粪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险废物、恶臭物、垃圾等的时候,应当与邻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气等污染。如果未与相邻的不动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其污染行为已损害邻人的,应及时处理,消除损害,排除妨碍,并应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显然,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连填埋也没有进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场附近农民的相邻权。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浒庄村农民董国良,由于住所和田地处于垃圾场附近,10年来天天闻垃圾场的恶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邻损害为由将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场告上法庭。[5]环境相邻权是基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和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无疑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对不按要求故意倾倒垃圾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以及违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为进行严惩,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促进人们行为自觉。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要探索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努力克服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相关困境。
2、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
应该肯定,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还是实事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农村垃圾的一般收集处理的程序,垃圾堆放点确定的原则,方圆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该有几个多大的垃圾堆放点,责任人是谁,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学规划。这么大的一个国家,9亿农民,这么多的农村生活垃圾,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觉悟、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规划先做起来;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做起来。同时,科学规范生活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生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一旦发展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的境况,其现实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4、通过制度和教育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合力不足,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又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干部考核体系之中,放在同样的地位加以重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一票制否决”原则,使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和强度,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
引注:
[1]话说新农村:农村的垃圾应该放到哪儿?顾兆农,人民日报,2007-04-29第09版。
[2]别让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环境,人民日报,2007-02-09第16版。
[3]环保要讲社会公平(专家解读),市场报,2004年10月29日第4版。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6
关键词:民俗学;感受生活;现代担当
一、由传统落后的民俗到现代生活世界
民俗学的研究一直被认为具有一种“向后看”的视角。作为一个被建构的概念“民”经常被界定为传统农村的农民或手工艺人等那些保持着传统,“本真”地生活着的人们,而民俗学研究多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研究,这样就很容易将人们在民俗实践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感受忽略。[1]但是在今天,“向后看”视角逐渐为“向当下看”所取代。面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民”的含义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对应的不再是那种封闭的、传统的农民或手工艺人,而是指向社会的大多数人,他们不仅生活在农村也生活在城市,民俗意味着不同阶级和群体“文化的”生活的某种方式,意味着生活世界。
“民”作为一个被建构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很多学者在论文中都曾论证过,例如高丙中[2]、董晓萍[3]、户晓辉[4]、吕薇[5]等。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不同国家对“民”的建构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最初他们对民俗界定的“向后向下”、传统落后的视角是一致的。而如今随着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民”的概念已经逐渐转向立足于当下,民俗也转变成了一种生活世界。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这样的过程:“民”的性质概念从二分法中的被统治阶级、劳动人民到“三分法”中作为社会中下层的市民被纳入到“民”之中。“民”的外延扩大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扩大了,之前被排除在外的城市文明基本受眾,以及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传统民俗的变迁都被纳入到了研究范围内,[6]民俗的概念也就转换成了高丙中所说的“生活世界”,即民俗学应该确立关注生活文化模式性的研究和生活整体性的研究,所有的相关者都应被纳入进来,“别人是,我们也是”民俗之民。[7]
而在西方,“民”的概念则经历了“殖民主义、欧洲发现和自然科学”三个时期,从野蛮人、原始人、未受过学校教育没有文化的农民,到使用信息工具如网络人的过程,[8]“民”的范围扩展到全部人,而民俗则意味着日常文化,既生活世界,而不再仅仅是指传统。生活世界便是一个社会空间,传统和现代性在那里融为一体,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群体、不同阶级的生活方式相互碰撞混合,而又彼此划分。人们通过对待服饰与食物、音乐和文学、休闲和社会聚会以及友谊和爱情等生活方式的不同来区分我们和他们,进而形成我们的文化习惯和社会地位。[9]因此,对民俗的研究,不仅要考察文化,还必须要关注社会性。
二、感受现代生活的民俗学
(一)用民俗感受现代生活
刘铁梁曾指出,民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往往学者所研究的已经不是原本在生活中的民俗,而是在文本资料中被改变的民俗。[10]因此说,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应该是指明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就是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或群体人的生活,通过对细腻的民族志研究来理解和感受人们的生活,其核心在于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民俗学其实就是通过日常生活对人的关注,来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关注。那么现代生活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二)乡村与城市的变迁
卡舒巴认为,“传统的村落及其文化具有一致性和紧密性的特征,”[11]就中国之言,确实如此。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村落内部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因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每个人的观念不会差别很大,每个人的全部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村庄内进行,是一个紧密的单位。然而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就笔者所知,在华北地区很多农村的中青年,经常会外出打工,在这些村子里的,农民工的去向形成了一个集群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村子的农民工去某个城市的人多、或者这里的收益高,其他的人也会跟着多数人去这个城市打工,而这样形成集群之后,后来的人很多都会想当然地去这个城市,在这里他们就相互关照,甚至形成一个排外的集体。如果影响足够大的话,会造成整个县、市甚至省的农民积聚到一个城市去,就比如说上海的安徽人。那么在揭示农村的一致性和紧密性时我们必须对现实的改变进行深入的观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农村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
受工业化及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社区中所有的观念几乎都在发生变化,例如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对死者的敬畏以及对祖先崇拜的观念是最基本和最强的,而在前人去世之后,为其举办一场隆重的丧礼是一种大孝的直接体现,以示对死者的孝顺与怀念。但是现在农村大量出现专业丧葬队,虽然都是办一场隆重的丧礼以示对先人的孝敬,但是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我们看出商业化对农村的影响,人们的心态甚至价值观、人生观都在发生变化。而“城市的原则是多样性和差异性,因为所有的城市都是在人群、物品和观点流动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12]在城市里一切都是变化和流动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也是相互融合、相互交错的。通过旅游和移民、书籍和电影、广告和商品,音乐和互联网,我们总是把新鲜的、不同的、陌生的东西整合进我们的生活。
在城市里,我们不了解我们所住的小区都是什么人,甚至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来自哪里、是什么人、在做什么工作等。在工作中,我们的同事很多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虽然我们共享着同样的城市文化、职业文化、阶层文化,但是我们之间仍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加之现代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以至于我们很难真正成为知心的朋友。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在发达的城市里,但是我们还经常感到内心孤独与空虚的原因。因此,网络便成为打发时间的方式,游戏、购物、交友、聊天等,以至于手机就成了现代都市人的一种依赖,没有了手机就感觉自己的世界好像是缺少了什么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城市生活是被网络所整合起来的,网络成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特征。
另外,在今天的城市里,我们也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会自然而然走进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这类快餐店,并以这些地方所提供的食物和饮料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欧美人则将这类食物视为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在美国,你或许会因为走到一家中餐馆的时候接到一个“幸运饼”而感到吃惊,但当地人或许会因为你的诧异反问你“这难道不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么?”可谁又知道这却是美国人自己创造出的中国民俗。在城市生活里,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些新的、陌生的东西所所改变,所创造。
卡舒巴在论文中也提道,不仅城市的生活在发生变化,城市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以欧洲的城市为例。但是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所经历的则是一个过渡阶段,它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城市文化,而是处于一个巨大的变化之中,人的生存状态也处于一个相对困难和不稳定的时期,例如高房价、就医难、上学难等涉及民生的大问题,而这些民众的生存状态,都是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都是民俗学应该去感受的。而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民俗学的视角又是独特的,我们不是去提出对策,也不是去关注社会结构,更不是要考察整个社会的变迁,我们关注的是其中人具体的生存状态、生活感受以及具体的生活变迁。而如何关注人的状态,刘铁梁认为“结合个人生活史的书写,能在最大程度上把人的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是感受的民俗志。[13]
三、民俗学的现代担当
那么民俗从文献资料转换为生活世界之后,民俗学便不再是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而成為一种利用生活世界中的民俗去感受民众生活的学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城市生活逐渐占据生活的主流,农村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而逐渐城市化,因此民俗学的研究不再只是关注传统农村,而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活。乡村以一致性和紧密性为特点,但是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只有对民众的具体生活进行详细的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文化。当城市生活成为现代生活的主流时,民俗学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特点的城市生活。城市是移民很流动性的结果,他们在文化和社会上体现异质性的原则,一切新事物都对城市生活的塑造发挥着影响,同时城市自身也以自己的规律在时代中发生着变化。民俗或者说生活世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民俗学关注的也是人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