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战争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战争的诗句范文1
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_________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描写战争的诗句范文2
2、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喜欢写描绘风景的律体,因为偶对整密、诗律纯熟,和讲究严谨的杜甫极为相似,所有后人将他与杜甫一起评价为“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
3、许浑是武则天时期宰相许圉师的后代,唐文宗时期考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因为喜欢写山水风光,所以有“许浑千首湿”的称呼。
4、许浑追求旷远闲适,远离社会现实的生活,所以他的诗里多咏史诗和山水诗,他会感叹过去和现在,情绪偏于消沉,文风有灰暗的感觉,喜欢描写清冷寂寥的风景。
5、《咸阳城东楼》就是在他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一次秋天傍晚去登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日薄西山,乌云滚来而来,伴随着凉风侵袭,就有感而发,创作了“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
6、在日落时分,突然天地景象异变,乌云压城,寒风骤起,眼看就要有暴雨将至,诗人抓住这个变化过程,将其概括为“山雨欲来风满楼”七个字,十分精妙,即是写了自然景象,也是写了诗人面对景色变迁,自己心情的转变,不知道自己应该在这种情势逼人的境遇下,是选择继续观望,还是迎头而上。
描写战争的诗句范文3
一、明确阅读步骤
阅读诗歌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通读文本
要想通读,先看题目,再看作者,三看注解,最后才是读诗文。很多诗歌初看题目就可以知道内容,比如是托物言志诗,是思乡怀亲诗,还是送别诗。如《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这个题目,有很明确的信息:故乡人在外偶然相聚,而且是在客舍中,它的内容里一定有思乡怀亲之念,客居在外又有漂泊流离之感,宦海沉浮之痛,不忍离别之情。
问题是大多数学生不看注解,注解被忽略。教师一定要强调看注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看注解的习惯,知道从注解中寻找信息。
2. 判断手法
分析语言技巧,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正常的顺序是,先找修辞,找不
到,再找表现手法,还是没有找到典型的表现手法,最后才找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定是有的。
很多学生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混为一谈,眉毛胡子分不清。如果学生能够记住表现手法的类型与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记住表达方式的类型及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他就可以像学数学一样掌握了公式定理。
诗歌中表现手法十分重要,常见的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一般在古诗中,描写细微的声音,如露珠滴落,石上泉水流动,秋冬鸟、虫啼叫,落叶的声响,鱼儿跳动等,就是以动衬静;而描写较大的声音,如竹笛响,牛儿哞叫,箫声,爆竹声等,就是以声衬静。教师让学生记住这些惯例,在分析表现手法时,他会一眼就得出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结论。
对比衬托。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什么是衬托,问“很高的人和很矮的人走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胖子和瘦人站在一起什么感觉?”这里既是衬托,又是正反对比衬托。在影视剧中,墙上的钟哒哒哒发出很响的声音,为什么?这里的问题是,学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面衬托,什么是反面衬托。通俗的解释就是好的,同类的就是正衬,比如两个很高的人在一起;好的和坏的,两个相反的在一起,就是反衬。但是不同的诗歌,要做具体分析。
写景抒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歌典型的
间接抒情。诗句究竟是什么表现手法,在脑子里梳理一下有哪些类型,对号入座。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第一句记叙,同时写景,交代了时间、事件、环境,第二句抒情,情感的落脚点是“悲”字,交代了人物。
虚实结合法。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送别诗往往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明写送别时的情景,虚写送别后的情景,同时也是想象送别后的情景。学生记住了这个规律,只要一明确是送别诗,就可以基本上判断采用了虚实结合法。
表现手法是考的最多的,学生往往会判断失误,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既是比喻,又是想象,很多时候,一句诗既有修辞手法,又有表现手法。很可能学生只判断出比喻,不能够判读出想象。像这种情况,如果阅读题目问的是什么修辞法,只须要答比喻;如果问的是表现手法,就要回答想象。
表达方式只有5种: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在古诗中,描写、抒情是最多的,难得有直接议论的诗句,说明几乎没有,记叙是有的。在诗歌阅读中,很少有分析表达方式。
3. 分析手法
答题包括3点: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什么情感。
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把湖水湖面比作白银盘,把远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明丽的美景,又是想象,把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深绿色的远山想象成青螺,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明确阅读的答题模式
诗歌阅读题目的类型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意象类。判断是什么意象,结合原句分析营造了什么氛围,流露表达了什么情感。
技巧类。判断手法,结合原句翻译和分析手法的作用,明确是什么情感。
语言类。概括语言特点,结合原句分析语言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炼字类。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翻译、解释分析作用、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举例理解阅读步骤和答题模式
诗歌的三大特征是语言凝练,音韵美,饱含情感。教师在教授诗歌阅读时,首先需要提纲挈领地告知学生,每一首诗歌阅读的落脚点都是情感,诗歌就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诗歌中通常都是间接抒情。
以诗人戎昱的《塞下曲》(其六)为例,分析诗歌的阅读理解。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VV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解,①VV(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歌的题目告诉读者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中的人物是将领、士兵,这类诗歌作者
对他们是颂扬、怜惜的情感,他们有报国、建功立业、思乡怀亲的愿望,这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VV”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原句,“卢龙塞”是古地名,“烟尘飞至今”就迎刃而解,“烟尘”,借代的修辞手法,仗打得很久了,战争连年。
在这首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月”。“月”在古诗中通常表达思乡,可是有学生说“你怎么知道边将思乡?”这证明,学生连阅读古典诗歌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但是,“月”不仅仅是表达思乡,它的含义还有:清高孤傲,不同流俗;感叹昔盛今衰等,关于这一点,老师须要给学生讲清楚,以免读诗看见“月”就是思乡。
首句为什么是“北风”?“白草”?因为东风是春天,北风是冬天。知道绿色的草,枯黄的草,也该明白白色的草是怎么一回事。凛冽的西北风中被霜打后又披着白雪的凋敝的枯草在瑟瑟抖动,可见天有多么冷。而胡人的马天天都来侵扰。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将七的出场作铺垫。
描写战争的诗句范文4
当时,许多作家高呼“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纷纷走向抗日前线,汇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催生了当时中国最激动人心、最为作家和读者所关注的抗战文学。由于战争,这一时期的长篇作品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战现实,容易发挥宣传轰动效果,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富于感染力、战斗力强等特点,很快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体裁。
诞生于抗战中的诗歌,不仅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崇高的爱国主题,毫无愧色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而且在整个过程,乃至抗战胜利后的半个多 世纪中,一直是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向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不甘于民族文化与国土的沦亡,疾呼守土有责,捍卫自己世代繁衍的家园,是抗战时期诗歌创作最普遍的主题
“九一八”后,《松花江上》首先唱响了抗战诗歌的主旋律,接着《义勇军进行曲》应运而生。由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高度概括了当时血与火的斗争现实,在敌人用刺刀顶住我们中华民族胸口的时候,发出了战斗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悲壮的吼声,发自中华民族心底;这吼声,像狂飚一般,在全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战斗意志,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抗战爆发后,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保家卫国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无数诗人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发表了许多激励抗日救亡的诗篇。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写于1937年底的长诗《给战斗者》,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首。
在这首气势宏大、情感亢奋、形式自由奔放的诗作中,诗人用炽热的语言直抒胸臆,把悲愤的目光投向饱受日寇蹂躏的祖国大地,用简短、遒劲的诗行,有力地表现出反抗的风暴怎样从血泊中卷起。为了从祖国的土地上赶走侵略者,诗人发出急促而粗犷的战斗呐喊,号召“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自己底血管”,“拔出敌人底刀刃”,到保卫祖国的神圣的战场上去:“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因为“战士的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全诗所抒发的感情既沉痛悲愤,又激昂狂暴,充满了从民族灾难中升华出来的强烈斗争欲和复仇欲。闻一多先生由衷称颂:这是一种“鼓”的情绪,它“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力与活力,在这大地上”。
这种激励斗志、战斗号角式的诗歌,在抗战时期相当普遍,汇成了抗战诗歌的主流声音。
正是由于英雄主义本身焕发出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民族面临危亡之际,也往往是爱国英雄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和事迹,吸引诗人去加以描写和表现,以发挥更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战争一爆发,诗人艾青就“拂去往日的忧郁”,迎着“明朗的天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他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的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终于找到了光明所在――延安,投进了沸腾着的生活的激流,以《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火把》、《反法西斯》等诗集,以火热的情感与精炼的诗句凝成了烽火岁月的时代精神。这是作者本人,也是我国抗战前期诗歌创作最丰硕的收获。在长诗《他死在第二次》里,作者描述了一个“把自己的血/流洒在我们所守卫的地方”的英雄士兵。他在第一次受伤痊愈之后,义无反顾重又走上战场,他“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祖国的命运”,他“朝向炮火最浓密的地方/朝向喷射着子弹的堑壕”,勇敢挺进,于是“在燃烧着的子弹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呵――穿过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倒下了/他所躺的是祖国的土地”。长诗歌颂了这位兵士的革命责任感和英雄主义,他的激情来自民族的觉醒和解放,他的无畏联系着祖国的生机和希望,一草一木都鼓舞着他再去为之而战斗,而牺牲。
创作的《义勇军》曾经传诵一时:“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在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了/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不多的诗行,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使人仿佛可以看到战士枪刺下闪亮的寒光。他用形象启示人们:“正在血里生长着”的,不仅是长白山下的高粱,而且有全中国人民心底的仇恨。这个骑着战马、挂着敌头,胜利归来的义勇军,既是现实战斗中的英雄形象,又是人民内心希望的象征,给了读者有力的鼓舞。《阅兵》和《山中――致将军》形象地描写了人民将领的神勇英姿:“师长飞马上山/谁也不曾听见/那马蹄一响/他已到半山间/将军轻轻的/冷声一笑:一块石头/也不许他侵犯”。钢铁似的诗句,为我们塑造了钢铁似的英雄形象。
在整个中,充满凛然正气,壮烈不屈的英雄一再成为我国抗战文学作品所表现和歌颂的对象。正是英雄本身焕发出的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漫长而艰苦的,是我国历史上伤亡和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但是,敌人的凶残,从来就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乐观精神
抗战时期涌现的大多数诗歌作品,都充满着一种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一种明朗的色彩,表现出对民族群体力量的自信和对貌似强大的敌人的高度蔑视!作家和诗人们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人民群众深信:中华民族决不会灭亡,决不会屈服,一定会迎来最后的胜利!
抗战刚刚开始,流亡日本达10年之久的著名诗人郭沫若就“别妇抛雏”返回祖国参加战斗。民族革命的号声激起他歌唱的热情。在《战声集》里,作者以他所特有的奔放和豪迈,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愿望、抗敌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站起来啊/莫再存万分之一的侥幸/委曲求全的苟活决不是真正的生/追求和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天性/然而和平的母体呢/朋友/却是战声。”
描写战争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孟子;诗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30-02
引《诗》之风,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流行。翻阅先秦典籍,不管是史传散文,还是诸子百家的论辩,到处都有引《诗》的例子存在。即便是在日常的交往中,在君臣的对话中,在外交的策略中,也不乏其例。可见,《诗经》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孟子似乎也对《诗经》是情有独钟,《孟子》一书仅仅七篇,然而引“诗”却多达近40次,这不可不说是一典型代表了。
一、《孟子》中引“诗”统计
就《孟子》中的引《诗》情况,历来都不乏学人统计。但由于各家参阅版本不一,以致结果也不甚相同。如洪湛侯在其《诗经学史》中引用梁玉绳之统计,曰:“七篇中言《书》凡二十九,援《诗》凡三十五”,又如汪祚民在《〈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中对《孟子》引“诗”也做了统计,说:“《孟子》一书引《诗》、论《诗》共39次,其中,孟子本人引《诗》共30次,论《诗》4次。”
今以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为底本,统计出《孟子》中引《诗经》38处,就具体篇章来说,《梁惠王上》3处,《梁惠王下》5处,《公孙丑上》3处,《滕文公上》5处,《滕文公下》2处,《离娄上》7处,《万章上》4处,《万章下》1处,《告子上》2处,《告子下》2处,《尽心上》1处,《尽心下》2处。从所引《诗经》篇目来看,《国风》有4处,分别是《豳风・鸱^》、《豳风・七月》、《邶风・柏舟》、《邶风・凯风》。《大雅》有19处,分别是《灵台》、《思齐》、《皇矣》、《公刘》、《绵》、《文王有声》、《文王》(引4次)、《假乐》、《板》、《荡》、《桑柔》(引2次)、《下武》、《云汉》、《A民》、《既醉》。《小雅》有4处,分别是《正月》、《大田》、《大东》、《小弁》。《颂》有3处,分别是《我将》、《s宫》(引2次)。
二、孟子引《诗》之方式
孟子对《诗经》的引用,概括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用诗”和“论诗”。就“用诗”来说,《孟子》引用《诗经》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自己的立论说理服务。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笔者将分而论之。
首先,孟子用“诗”来论证他的治国思想。如《梁惠王上》中说: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在这里,孟子用《大雅・灵台》中的诗句提出了他的“与民偕乐”的思想。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在这里又借用《大雅・思齐》中的诗句来说明他“推恩保民”的主张。
其次,孟子用“诗”来论证他的外交思想。如《梁惠王下》中说: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文中孟子提出的“以大事小”、“以小事大”的邦交理念,是一种反对战争推行王道的邦交政策,为支持自己的主张,孟子用《周颂・我将》中的诗句来说明。
第三,孟子用“诗”来论证他的修身思想。如《离娄上》中说:暴其民甚,则身弑国王;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认为君王当以仁修身,不仁之后果,轻者“身危国削”,重者“身弑国王”,然后用《大雅・荡》中的诗句说明历史借鉴,强调以仁修身是一条经过历史验证的修身经验。又如《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出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在这里,孟子引《鲁颂・s宫》诗句以提出的学子的修身从师理念。
第四,孟子用“诗”论证他的哲学思想。如《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是孟子性善说的具体阐述,其引《大雅・A民》的诗句来证明。
而孟子的“论诗”,又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著名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上。“知人论世”说出自于《孟子・万章下》。其中有曰: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为何会对诗本文产生兴趣,这当然不是他的自觉意识,与他的用诗一样,还是出于学说纠纷、思想争锋的必要。孟子关注本文的举动仍是一项思想举动而非文学举动。后世学者对《万章下》这段话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孟子这一段论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论“读书”(“颂诗”),即“论世”以“知人”,“知人”以解读其诗书,解读其诗书则又有益于“知人”、“尚友”;一是论“尚友”,即“论世”、“读书”以“知人”,“知人”以“尚友”。这两层内容中第一层更有意义,它体现了孟子首倡的解读诗书的方法,它得到后世学者的普遍承认、继承和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主要是在《万章上》中: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以上这一段,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主要概述。文中关于文、辞、志、意的解释,比较通行的观点有两种。一种以《孟子注疏》为代表,赵岐注云:“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孔疏云:“故说诗者不以文而害逆其辞,又不可以其辞而害逆其诗人之志,以己之心意而逆求知诗人之志,是为得诗人之辞旨。”一种以朱熹为代表,“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也从朱说。大体而言,孟子认为“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读者要认真把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和整个篇章,从而从整体上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心志,而不是拘泥于个别的词句,机械地停留在字词或文句的表面而曲解了作者的原意,才是正确可取的读《诗》方法。
其实,在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引《诗》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大多断章取义地用诗,拘泥诗句字义,这也是诗脱离乐的必然结果。然而从孟子的“论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是对春秋以来流行的断章取义引《诗》方法的否定。
三、《孟子》引《诗》方式之间的矛盾
孟子的“论诗”主张,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说诗方法论,其开创之功自然不可被忽视。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复杂,他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他的引《诗》也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不乏断章取义穿凿附会,注重政治效用,引《诗》的主要目的是借以阐发他的王道仁政的思想。也就是说,孟子的“论诗”与“用诗”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点在《孟子》一书中比较显见,如《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这一段中总共引《诗》两处。前引诗句出自《大雅・公刘》,根据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中所说,这首诗是“叙述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民从邰迁豳的史绩”,而这几句诗描写的是公刘率领周民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之后,开始其迁徙行动,与文中所讲的好货完全无关。后引诗句出自《大雅・绵》,“诗从古公父迁到岐山叙起,描写他开国奠基的功业;一直写到文王能继承古公遗烈,修建宫室,平定夷狄,外结邻邦,内用贤臣,使周族日益强大”的诗,而这几句描写的是古公父偕同妻子太姜前往岐地查看建屋的情形,也与好色完全没有关系。可见,孟子并没有从整个篇章来把握作者之意,而是牵强的引用,借以阐述仁政之意。又如《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这一段中所引诗句出自《豳风・七月》,据《诗经注析》中所说,“这是一首农事诗,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这也与文中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完全没有联系。
可见,孟子的引《诗》并不是纯粹的文学审美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说理目的,对所引之《诗》进行断章取义的摘取,有时甚至与自己的阐说完全毫无关联,所以说,孟子的“论诗”与“用诗”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
总之,在先秦时期,引《诗》是一种普遍现象,孟子的引《诗》虽也不乏断章取义,但也可以说这是孟子说理的一个特点。我们不能过分指责他的断章取义,与其说是断章取义,倒不如说是对《诗》的另一种阐释,使《诗》富有了儒家特色。而其提出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更是影响深远,被后来之学者广泛接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7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
[3]洪湛侯.诗经学史[M].中华书局,2002.
[4]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M].人民出版社,2005.
描写战争的诗句范文6
一、从文章的主旨导入
兴奋升温 ,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为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由于刚学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一文,同学们已经对那个封建社会残害的孔乙己有了深刻的了解。一上课我就告诉他们,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残害的人不单单是孔乙己一人,趁机我向同学们介绍即将要学习的《范进中举》,文中写的是那个54岁才中举,为功名富贵挣扎一辈子,结果喜极而疯的范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的残酷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样就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主人公范进的悲惨命运作对比,为加深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二、有意识的创设情境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已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情境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如在导入《国宝——
大熊猫》这课时,我设计了师生间的对话。话题是:你印象中的大熊猫是怎样的?当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就用简洁的语言过渡:大熊猫憨态可掬,温厚活泼,人见人爱,而且非常珍贵。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宝——大熊猫》,去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这样,学生就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和老师一同走进课文。又如教学《春》时,可引导学生背诵古今描写春景的诗句,或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春色导入。这种导入法,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三、从背景导入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做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上《梅岭三章》那课时,我先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
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来导入不同的文章,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四、创设旅游闻味的情境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们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五、从朗读的角度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们上台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也是导入语文教学的一个好方法。如:同学们,你们有谁读过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请同学上台朗诵)“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动情的诗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茫茫宇宙。在浩瀚的星际,除了我们人类已知的星球外,还有什么些奥妙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介绍包括牛郎织女星在内的有关天文知识的文章——《卧看牵牛织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