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夏的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夏的习俗范文1
结合教学实际,目前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面临以下窘境:
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三元素的教育。
2.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其他学科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同时要强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识、理论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3.要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培养。学生在网络中很是茫然,除了游戏、娱乐外,很少有其他应用,教师应该合理引导。
面对现实,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妥善处理、积极引导,新课程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2.提高学生的其他基础文化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离开基础性知识,信息素养的形成就会变为空谈。
立夏的习俗范文2
一、检律关系的现实冲突所在
(一)关于会见权在新《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律师会见权问题,是影响检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律师会见权,是指律师在接受辩护人的委托之后,依法与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见面并进行交流的权利。它可以帮助律师强化辩护职能,并依法维护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对于监督侦查权力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律师的会见权都被充分地保障,要会见没有被羁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都会顺利,没有很大的阻碍。所谓的会见难,主要是指与已经被羁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会见比较困难。因此,这里所探讨的会见权相关规定的冲突,主要是针对律师会见已经被羁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通过对律师法和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相关的司法解释或部门规章中有关律师会见权的规定,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存在的冲突。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师,可以会见已经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并向犯罪嫌疑人了解一些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同时,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阶段律师若要会见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而律师法规定,案件无论涉及或不涉及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都不用经过侦查机关批准。辩护人认为侦查机关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当辩护人要求实现会见权的申诉不为检察院所认可或支持时,就会在检察院的监督权和律师的会见权之间形成冲突和隔阂。(二)阅卷权在《刑事诉讼法》实践中的展现与不足律师要实现对委托人负责的职责,而检察机关要实现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一定的监督,这样在刑事侦查、审查、审判过程中就会存在权利冲突,在阅卷权的行使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阅卷权是指律师在接受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委托后,依法查阅其委托人相关案件材料的权利。律师的这一权利,是实现控辩平等的强力措施,可以帮助律师对案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为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高效的辩护[1]。有关律师的阅卷权,在律师法中第34条作出了规定:“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审查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案卷材料。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但实践中,检察院对于律师阅卷,尤其是检察院自侦案件的阅卷,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推脱和阻碍,使律师的阅卷权无法实现。律师却又很难通过向检察院申诉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权利。(三)调查取证中的检律关系协调问题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是其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辩护职责的必备权利,同时,也是能够积极地与控方形成对抗的重要权利。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律师经证人或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经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许可,并经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后,可以向这些人收集与此案件有关的材料。把这一规定同律师法中有关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具体冲突有:第一,关于律师的自行调查取证,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在向有关单位或个人搜集材料时,要经过相关单位或个人的同意,但律师法中规定,凭借律师执业证以及律师事务所的证明,就可以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搜集材料;第二,关于律师向被害人及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收集证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必须要经过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的许可,并经本人同意才可,但律师法中关于此项问题并没有做出类似的限制。这样就出现了调查取证中的检律关系不协调的情况。虽然现阶段律师涉嫌伪证罪问题屡见不鲜,但有的检察机关过度行使法律监督权、侦查监督权,无端地对律师调查取证行为进行惩处,甚至入罪,这给律师的活动造成了巨大的被动,导致检律关系紧张。
二、建立新型和谐检律关系的对策
从当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建立和谐的检律关系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检察官与律师的关系也越显微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还是以人权的维护为价值取向,检律关系的必然走向都将是一种互动的而非对抗或者交恶的关系,这无论对于检察机关还是对于律师执业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建设和谐的检律关系,有必要对检律关系定位进行重新思考[2]。(一)定位新《刑事诉讼法》,实现检律关系协调化发展新《刑事诉讼法》对检察官与律师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约束[3],笔者认为,这样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双方权益的一种保护。无论是检察官还是律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是为了维护不同的利益而进行法律的博弈,但是很多地方的检察官却定位不准确,认为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地位就高于律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取的,检察官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权力亦或为了维护应由国家保护的个人利益的得失,其在法律上的定位也是一种法律职业者,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与律师的身份是平等的,并非上下级关系,所以说,无论是在庭审还是在平时的检察过程中,都必然要将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化,这样才能保持检律关系协调化发展,减少交恶现象的出现。(二)严格遵守《律师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实现各司其职在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以及法律条文冲突情况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检察官、律师都要严格实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现新《刑事诉讼法》与《律师法》的衔接,在衔接的过程中避免各种冲突的发生,上文中笔者对新《刑事诉讼法》中出现的检律冲突进行了一定的定位和思考,可以说,在立案、侦查、审查、庭审等各个环节,检察官与律师之间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冲突,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必然要在正确理解新《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实现法律层级的科学分化,在对法律效力问题上,坚持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等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实现检律二者的“分家”,实现各司其职,最终为和谐检律关系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磁场”。(三)摒弃地方性操作差异,实现检律关系制度化发展从现阶段的调研可以看出,超过50%的地方检察官与律师的关系并不融洽,原因是对检律制度定位不准确,检察官往往将自己定位很高。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的法治建设并不是单纯依靠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主要是公诉以及监督职能的体现,律师主要是维权职能的体现,二者本不该存在冲突,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检察机关显得高高在上,不可抵触,这就无形中对律师执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且很多地方的检察机关明确认为律师只是“盈利的机构”,并没有将其看作是法律、正义的维护者[4]。在有的案件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公然称律师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种思想和言论是绝对错误的,应该予以摒弃。只有实现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检律关系和谐发展,才能对我国律师参与诉讼的深度有所影响,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川国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生
立夏的习俗范文3
1.1一般资料2009级护理本科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186名护理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3人,两组中男性均为9名,女性均为84名,年龄均在22~24岁之间,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干预组采用风险管理方法。
(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及分工。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重视风险意识教育。
(3)建立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评估量表。
(4)每月定期对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5)规范护理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工作细则,并对护理纠纷、差错、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教育方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算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差错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对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病区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护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3讨论
3.1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风险因素分析本组研究发现,临床实习护生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护生学习工作的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理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和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在实习过程中,伴随着课堂式的教学方式明显减少,护生的理论学自学外,基本没有集中的课堂学习,取而代之的是理论到实践的工作环节,而此阶段,他们将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和护理治疗任务,其学习方式也由老师讲授转变成自己的观摩学习或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加之病人的疾病,患者的病态等因素都可能对年青的护生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他们要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护生有可能鄙视患者,不愿意接触患者等,甚至一些护生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一些护理失误或差错,以及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
3.1.2带教老师部分带教老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护生的工作态度,加之有的老师将护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尽分派护生干一些工作之外的杂事,如遇上病人突然增多,工作量大,带教老师自身工作繁忙,对护生监管不够或存在侥幸心理,直接让护生单独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也是导致差错事故和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
3.1.3护生护理技术据统计发现,我国医学教育规模高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导致教学资源不足而引发医学生素质下降,培养质量下降等等,加之护生动手能力不足,临床护理经验缺乏。在打针、输液等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往往需要经过很多次的实践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和熟悉。如果护生操作失败次数过多,患者就会心生抱怨,说医院拿实习护生在患者身上做实验,从而产生投诉行为。另外,有时病区患者突然增多,人手不足,带教老师无法亲自指导每一个护生,而由于护生技术不足,观察不仔细,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都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一旦出现护理责任的事故,将给医院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这样的后果,护生本人往往无法承担,处理不当,还可能给护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心理阴影,影响以后的从业。
3.1.4护生服务态度据报道,有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说话语气生硬,解释不到位,应答不及时,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冷漠,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3.1.5护生法律意识很大一部分医疗纠纷则是由于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所致,主要表现在侵权行为,包括侵犯了患者的财产权及人身权、生命权、隐私权、名誉权、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另外因护生或医院的带教老师法律意识淡薄,可能导致较严重的护理事件。我国的《护士法》明确规定,凡未取得护士资格证书,或取得证书但未经注册的护士不得从事护理工作,而在实际护理带教工作中,未取得护士资格或没有注册的护生常常被安排进行一些护理工作。由于缺乏医疗、护理相关的法律意识,一些护生在实习工作中随意性大,出现不遵医嘱和违规操作行为,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3.2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3.2.1对照组传统管理模式,就是按照护理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对护生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没有进行专门的风险意识的教育和管理,护生的风险意识都是通过所有授课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传授。
3.2.2管理组
(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工作细则表,包括制度和流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认真严格执行和记录。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重视风险意识教育。专业技能是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的基础,组织护理学生学习自身专业领域的新知识,以适应医学护理的飞速发展,定期对护生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以提升护生学习主动性。并通过集中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93名实习护生进行风险管理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执业法》、《医疗纠纷现状及其防范》、《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措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护理风险管理、风险预防、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医疗过失等概念;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是否履行了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回避义务”等;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是做好控制风险的前提条件。
(3)建立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评估量表。临床护理工作中,任何操作都会带有一定危险性,因此,我们根据以往护生曾经发生过的差错、风险事件、医疗纠纷等,制定了相应风险事件评估表,组织护生每月定期讨论评价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尽量避免自身操作中再出现医疗风险和差错事故。
(4)加强护生实习前、入院前教育。具体做法是由实习医院派出专人给即将来院实习的护生进行有关护理、医疗法律的知识讲座,并在讲座中以实际案例对护生进行警示教育,加强护生的护理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将医院的现状、工作制度、实习要求等现实情况告知护生,让护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前有个心理准备,可以有效提高护生入住医院后的适应能力。征求护生意见,不断改善护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减少护生担忧。对护生的实习工作,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让护生到科室观察了解一般护理工作情况,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然后再逐步让护生参与到计划的实习工作中去。
(5)重视人性化管理[7],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以人为本”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带教老师及实习生管理者应随时关注护生的思想的心理状况,对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的护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干预,防止不良思想和心理问题影响到临床护理工作。工作中为调动护生积极性,多对其工作予以表扬和鼓励,并鼓励主动呈报自身或他人的护理缺失,带教老师为护生指点工作缺失时,应注意谈话场合和语气,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6)规范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工作细则。如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实施统计。加强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专业技能考核。首先是加强护生的心理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操作训练,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其次是加强护生实习期间学习成果的考核,采取理论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当护生在一个科室实习即将结束,开始轮转到下一个科室时,组织该科护生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轮转到下一个科室。并奖励和表彰优秀护生,从而激励护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通过提升护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7)加强带教老师的能力培训。主要是对带教老师进行提高教学能力的培训,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加强带教老师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并传播优秀带教老师的先进经验,通过培训,提升带教老师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和责任感,减少护生差错的发生。
(8)对于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的临床科室或不利于护生带教工作的科室,如传染病科、ICU、急诊科等,应避免护生在这些科室实习过久,或尽可能避免护生在这些科室实习。
立夏的习俗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高速公路;机电工程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大,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需要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以保障机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益,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行业的发展。
1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机电设备,工作人员应保障机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以此促进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交通出行服务。在高速公路机电管理工作中包含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收费站、通信系统等多个部分,施工涉及面积广、技术性高,导致传统工程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实际施工管理需求。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施工进度、成本、安全、质量、环境等的有效控制,提升施工质量水平。通过互联网、现代技术的应用,可提升高速公路施工监理水平,减少机电工程管理中的人工成本,提高管理质量、高速公路施工效益。
2信息时代下高速公路机电施工管理的优化策略
2.1完善智能信息化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提升了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施工水平,在进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现有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与更新,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优势。我国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管理层的信息化管理培训、创新意识培训工作,使管理人员明确信息化管理制度,深化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效果。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技术在机电工程施工与维护管理中的作用,各业务部门应进行信息化沟通平台的构建,强化不同业务部门间的沟通,做好施工、维护流程的养护工作。该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将机电维护信息及时通知管理人员,避免信息延误等问题发生,以获得良好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管理效果。
2.2强化对生产资料的管理力度
物资资料作为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管理内容,应做好物资资料的管理工作,保障项目的施工成本与效应,为机电设备的后期养护工作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中,涉及较多的物资资料,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各种物资材料的有效分类,再进行物资编号、档案的统一编制。项目管理人员对物资情况进行查询时,只需在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中输入关键词,可获取物资的购买时间、单价、数量、型号等基本信息,为机电工程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发生。通过设备档案的构建,实现对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提升机电设备的利用率、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
2.3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力度
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已形成完善的管理经验,不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内容与建设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在机电工程管理过程中,单一的信息管理系统难以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应不断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机电工程管理软件涉及项目运作、采购、库存、生产、服务等多项工作内容,可使企业迅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机电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针对性。通过强化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力度,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作用,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的机电工程管理水平。
3信息化条件下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管理应用
3.1在设备建档登记中的应用
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应用较多的机电设备数量、种类,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机电设备的出厂与安装环节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的施工与维护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多通过纸质档案进行安装信息的记录与存档工作,易出现档案信息失真等问题,影响机电设备的后期使用与维护。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对各项机电设备出厂与安装资料的存档、登记工作,可直接形成电子档案,提升设备建档登记水平,满足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管理及养护工作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企业在进行机电工程的设备管理工作中,其采用条码的承载信息量有限,存在容错率较低的问题。设备信息需要采用专业的识读设备方可进行读取,无法进行设备信息的溯源。针对这一问题,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应不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力度,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或二维码技术,加强对机电工程建设中各种设备的跟踪管理水平,借此获得良好的机电设备管理效果。
3.2机电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管理工作时,需要在结合具体管理需求基础上合理设置系统架构做好对各业务数据的收集、存储、计算、分析工作,实现对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管理,对机电工程的安装施工流程起到良好的优化效果,确保机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开展信息化技术采购合同管理工作时,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明确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建设需求,在结合项目投资方具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采购合同的编制。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可对机电设备的采购进度状况进行实时控制,保障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在信息系统中引入合同采购数据信息的方式,可实现机电设备采购流程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机电设备的采购需求进行采购计划的制定、,在机电设备采购到位后,需要核查机电设备的质量、数量,针对机电设备的到货计划,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与完善。在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管理时,可明确工程施工现场的机电设备数量、型号,在此基础上编制与优化项目施工方案,提升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应及时将安装的设备信息录入相关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在系统内录入设备安装期间存在的问题,可为后续的机电设备养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3.3实现机电工程的网上监管
在进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需要构建网上审批模块,借此保障施工安全性。在网上监管系统中可通过信息采集、跟踪、反馈等操作形式,将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转变为网上的实时监控,提升监管效率跟监管质量,及时发现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在施工计划管理工作中可分为施工计划月报、次日施工预报、现场施工精报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施工现场管理模块中需要包含施工现场检查、施工问题整改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可实现对机电工程项目的集约化管理,明确具体施工单位对自身的施工内容、管理权责,保障机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效益,对高速公路工程整体施工水平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3.4完善机电养护信息化管理
在机电设备养护工作中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主要对机电设备的相关运行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统计,随后对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出现质量问题的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为了有效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机电养护管理中的作用,管理人员应明确机电系统中的设备型号,在明确机电设备的系统功能、型号、类型、安装位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合理分类,随后对所有机电设备进行统一编码与管理,为后续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机电系统、相关设备出现运行故障后,可通过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准确定位故障所在区域,减少故障的检测与处理时间,提升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可实现对机电系统与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检测,并做好相关运行故障的预防管理,提高机电系统的运行质量和安全性。
立夏的习俗范文5
一、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十分的缓慢,因此在初中实行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变得非常微弱【1】。在施行素质教育之后,理论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变得相对轻松许多,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实际教学之中,相关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效果需要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以体现,教师为了保证较好的教学评价只能够依然实行应试教学,从而造成素质教育成效低下的现象。
(二)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条件太差
物理课程教学不同于语文、英语、数学教学,物理的本身性质决定着其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学习相关物理知识的印象。在素质教育下,提倡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于物理知识的推理和探究,更加注重通过实验来满足这些要求【2】。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很多学校,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供的条件非常差,其中包括教师自身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和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设施不够完善。对于教师来说仍旧停留在旧的教学观念,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对整个物理教学所起到的重要性,对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轻视的态度;在学校来说,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涉及到很多的实验器材,对于贫困地区学校则非常困难,教师想上一堂物理实验课,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进行准备,才能够完成,极大的制约着物理实验教学。直接导致物理教学的效率低下,不能取得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初中物理存在着忽视态度
受我国当前的中学升学模式影响,初中物理课程在中考之中所占比例变得相对较低,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物理课程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初中的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上面。由于此种通过考试时所占比例来决定课程的重要程度,使得初中物理课程教学逐渐走向边缘化,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得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缺乏,没有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物理教学的效率显得非常的低下。
二、初中物理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
造成许多教师不愿意做出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改变的原因在于素质教育下学生学习成绩降低,而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使用当前一些先进并且取得显著效果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结合自身做出适当的调整,有助于素质教育之下,学生仍旧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注重实验教学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外部环境条件太差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从教学管理上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提高物理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认知程度,物理教师对于传授学生物理知识有最直接的影响【3】。因此首先应当针对物理教师,改变物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对于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再通过物理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能够成功的实验教学带给学生较高的物理学习效率。第二,建设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完善相应的物理实验器材。在贫困地区的学校,学校可以向政府和相关的部门提出申请,尽可能的建立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和完善相应的初中物理实验器材,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
(三)改变当前物理在人们心中所占比重
在初中物理教学管理中为了有效的增加学生及家长对物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应当做出一些合理的措施:一方面,在当前初中普遍重视数学、语文、英语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物理科目在中考当中所占的比例,使得物理学科能够成为继语数外三科之后的又一门学科,由此引起学生和学生家长对物理学科的重视【4】。同时,学校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相应的物理学科重要性的普及,改变学生和学生家长过分注重中考的比重而忽略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的态度,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的部分物理现象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进行相关的探讨,以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提高物理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达到改变物理科目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目的。
立夏的习俗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3-0004-03
一、前言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的高发阶段。高中生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往往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进行自我认识,尤其是当个人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他们便更加容易丧失信心和斗志。并且由于长期不重视对自身意志的磨炼,高中生的“耐挫力”往往较差,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延缓偿付”期。既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又必须完成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发展,而且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人际关系、青春期、升学择业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其心理发育远远落后于生理发育,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高中生的这些压力和身心特点使其更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身心发展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试图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于1977年提出,随后在他的经典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学》中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趋向。他将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定义为:研究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成长的人类个体和最近情境(即发展的个体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的性质之间的相互适应,并且这个适应过程受到了不同环境间的影响,也受到了包含这些不同环境的更大的情境的
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把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他周围环境多种水平影响的复杂关系系统。这一概念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环境看成是互相联系的从内向外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每一层环境与人的关系都是双向和交互的,都对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指“发展着的人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如家庭、学校等);中介系统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层系统指“发展的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如父母的经济收入);宏观系统指“各种较低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这些层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同心圆,前者逐个地包含在后者之中,又受到后者的制约。同时各个系统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和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不是以统一的方式影响人们的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人的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个体的发展既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单独取决于个人的内部力量。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
三、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个体是在与其社会环境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实现其心理的发展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构成了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环境变量。
(一)微观系统(micro-system)
微观系统处于环境的最内层,是个人体验和接触的真实的环境,对青少年影响也是最长远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等。
1.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不仅在个体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期望与关注、家庭氛围均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心理状况良好的高中生的父母相对于一般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倾向于民主、宽容而非专断,他们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社会内部特征,而不是外部特征。
父母期望产生的作用机制与罗森塔尔效应相类似。当父母的关注与期望符合高中生的发展实际且有恰当的教养行为相辅时,个体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敢想、敢做、敢说,高中生才能全面健康成长。
家庭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无形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有研究表明,关系和睦、气氛融洽、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高中生多表现出自信、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性格直爽、温和且独立性强;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专制,高中生则多表现得自卑、孤僻、冷漠。由此可以看出,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
儿童从六七岁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在长期受教育过程中,教师、同伴、学校环境会对其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如果说家庭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土壤,那么学校则是雨露和阳光,学校在系统全面培养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作用三个方面。在我国,学习成绩一直是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然而,这种考核评价标准,却成为了正处于成长黄金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学校评价标准的执行者,他们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管理模式以及创造性等都会影响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3.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是由年龄相仿的高中生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拥有共同的行动目标和行为准则,它在为高中生提供情感与社会支持的同时,又有限制与约束其行为和观念的作用。
良好的同伴群体可以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归属与爱的需要,为个体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同伴群体也是个体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既可以为个体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为个体提供比较的对象。
不良的同伴群体关系会阻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由于同伴群体具有行为与目标一致性的特点,在一些不良的群体中,由于群体的压力,个体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往往会随大流,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介系统(meso-system)
中介系统是环境的第二层次,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如学校和家庭对于高中生教育的一致性程度等。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相互支持性,个体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如果系统间联系并不积极则会产生消极后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家庭和学校是高中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中生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高中生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所不可比拟的。但是,学校和家庭都只是独立的微观系统,两者需要内部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人数较少;且教育者即父母或长辈,具有相对一贯性;而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针对许多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具有阶段性。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且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能够凭借各自的优势,给个体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资源。
(三)外层系统(exo-system)
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却能够对其微系统产生影响的系统。对个体而言,外层系统指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如邻里社区、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
1.社会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环境,那么社会教育就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少年宫、科学馆、博物馆等都可以作为社会教育的机构或形式。教育内容上,社会教育涉及的知识比较全面,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2.大众传媒
以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形式出现的大众传媒,其对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大众传媒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说教的封闭式教育,促进了个体对社会最新动态的认知,为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来源。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些不健康、消极甚至错误的信息被传入,由于高中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对这些信息缺乏抵抗力,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便会产生消极影响。另外,随着个体对于大众传媒的依赖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使得个体无法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干扰了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宏观系统(macro-system)
宏观系统位于环境的最外层,包含广泛的文化与次文化环境。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类从一出生便被置于既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了个体发展生态环境中的宏观系统,它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体心理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影响个体生态环境中的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而间接地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1.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传统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以一种强大力量作用于现实和未来,现实的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急需创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
2.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个体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而这种独立性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当人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其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于问题的评价,从而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抑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先进的、正确的观念则有助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是其单独个体的行为,而是受到多层系统的影响,每个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系统及个体互动,并以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个体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限定的局限性。虽然它有不完善的一面,但对个体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谷传华,沈德立.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兰文杰,唐青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4:140-144.
[3]刘杰,梦会敏.关于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250-252.
[4]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5-86.
[5]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综合管理,2009,(6).
[6]黄慧. 个人、家庭、社区资源的整合与运用――问题儿童综合服务接入策略的探索[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方艳娇,苏丽丽.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3:38-40.
[8]裴帅.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研究,2013,1:240-241.
[9]张胜芳,王作军.论高中生心理健康开发的社会文化环境[J].石油大学学报,2003,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