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星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星空知识

星空知识范文1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包方;控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52-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说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没有经发包方同意;在没有法定理由和充分证据下,不能推定发包方同意,认定土地转让合同有效。

一、案例

原告肖松(化名)与被告(化名)系同村村民。二者口头约定,将原告位于原居住村承包的土地、山林转让给,随后被告给付原告相应款项。不久,原、被告因转让面积发生争议。原告遂以二者转让山林、土地未经发包方(原住村村委会)同意,且事后发包方亦未重新签订承包合同为由向法院,请求确认转让山林、土地合同无效。

建始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原告要求确认的协议内容不具体,属标的不明,故驳回原告要求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诉

恩施州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系口头协议,未签订书面合同,后发生争议,但双方均无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且二者协议达成后,直至前未取得发包方的同意,违背土地承包经营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强制性规定,故判决撤销一审判决,确认合同无效。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发包方同意是以“默示”还是“明示”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并未对“同意”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同意”是否包含“默示的同意”?

据《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四条、三十七条规定,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承包方依法享有的权利,三十七条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转让与转包、出租、互换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无需发包方同意。发包方是否同意主要看双方转让合同书上是否有发包方签字盖章明示批准同意转让。根据《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应当经发包方同意是一种审批权,是实质权利,不是可有可无,不经审批不能默示同意,也不能推定同意,认定发包方同意必须以发包方的明示为依据。

三、对于土地经营权转让未取得发包方同意的刚性裁量和弹性裁量

(一)发包方不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法定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拖延表态的,不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以“无法定理由”和“拖延表态”认定转让合同有效,须以充分的证据为依据,不能无视发包方的审批权。如何正确理解《解释》第十三条中的“法定理由”也是处理好此类纠纷的关键所在。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发包方不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法定理由一般应包括:

1.承包方不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的。

2.转让合同不符合平等、自愿、有偿原则,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是一方受强迫或者胁迫的,应当认定发包方不同意具备“法定理由”。

3.改变了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对象不是所有权,所以不能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方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其他单位和个人不能成为受让方。

5.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二)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转让的刚性裁判与弹性裁判

1.刚性裁判。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象随之增多,但是效力瑕疵的合同大量存在,上述案例就是明显例子。如果对于这类合同一律认定其无效,将会导致部分当事人因土地增值或者其他原因对合同任意反悔,甚至恶意诉讼确认合同无效。这种失信行为长久以往将会产生信任危机,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局,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会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2.弹性裁判。因此,在裁判此类案件时应当弹性裁量不能一概判决合同无效。首先,严格考量发包方不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法定理由,符合法定理由的才能认定合同无效,超出法定理由之外的,应该视情况作出可撤销或者有效判定。其次,可以在一审辩论终结前,经法官使释明,允许当事人事后通过申请,取得发包方的同意,从而补正该合同的效力瑕疵,维护交易的稳定,尊重基于转让合同而形成的既定事实,避免因确认合同无效带来的次生纠纷。

星空知识范文2

关键词:砼小型空心砌块;裂缝;渗漏;控制

随着我国禁止使用粘土砖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砼小型空心砌块(以下简称砼砌块)得到了积极的发展,逐渐成为建筑体系中优质、价廉、环保、施工快速简便的墙体材料。墙体材料虽然改变了,但与之相配套材料和相适应施工方法未能及时调整,其砌筑方法仍沿用传统粘土砖的砌筑方法,加之干缩系数大、孔隙率大、吸水性强等这些砌块本身性能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砌筑过程中,灰缝特别是竖缝的砂浆很难做到饱满和挤揉密实,在墙体与钢筋混凝土梁柱、窗框的连接处等部位,往往因两种材料性能上的差异而产生裂缝,形成渗漏水的通道,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耐用年限、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

一、裂缝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以往工程的实践及调查,总结出砼砌块墙体裂缝发生的主要部位有:

1、在框架梁、柱(或剪力墙)与砼砌块填充墙交接处出现水平和垂直裂缝;

2、在门窗洞口(外纵墙尤为突出)上方出现斜向上发展的裂缝、窗台下方出现斜向下发展的裂缝,底层窗台下有竖向裂缝;

3、砼砌块周边产生裂缝;

4、顶层墙体裂缝;

5、部分墙长过大的砼砌块墙体中部出现竖向裂缝。

二、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一)砼砌块干燥收缩裂缝

砼砌块是由骨料、水泥石、气体、水分等所组成的砼材料,在温度、湿度变化条件下,混凝土逐步硬化,同时体积产生变形。试验研究表明砼干燥收缩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龄期越短,收缩变化越明显;龄期越长,收缩变化越缓慢。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砼砌块的最终干燥收缩约为0.37mm/m,经28天养护后收缩值可完成60%,而砌块变形要完成稳定需要3~5年时间。

(二)温差裂缝

砼砌块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0×10-5,而粘土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约为0.5×10-5,即在相同温差情况下,砼砌块砌体的变形要比粘土砖砌体的大一倍,因此砼砌块砌体很容易受温度变化引起变形而导致墙体开裂。

(三)施工中产生的裂缝

由于砼砌块块体竖向高度大,竖向灰缝不易饱满;由于砌块孔洞大,壁较薄肋较窄(壁厚只有30mm),水平灰缝的接触面积小,不易铺砌,导致水平及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达不到要求,从而减弱了墙体抗剪、抗拉和抗变形能力,引起墙体开裂。

(四)设计方面因素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的墙体结构内的附加应力,而砼砌块砌体的抗剪性能远远低于粘土砖,从而导致墙体产生剪拉斜向开裂或垂直弯曲开裂。

(五)另外,现场材料的堆放不采取有效防潮措施,受潮后仍上墙,引起二次干缩;砌块本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几何尺寸误差太大,缺棱掉角,破碎,也是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之一;砌块在运输过程中,因振动会产生细小的裂缝,上墙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墙体上的宏观裂缝;水电线管预埋位置不准,事后在砌好的墙上胡剔乱凿,造成墙体严重受损等引起裂缝。

三、砼砌块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一)砌筑工人应持证上岗,无上岗证者不得上岗,上岗前应做好技术交底,要求每一层的同部位墙体由同一人施工。

(二)材料选择

1、严格控制砼砌块龄期不得低于28天;

2、砼砌块强度应大于5.0MPa;

3、干燥砌块送到现场后,尽量放在室内,砌块不能受潮,如不能放在室内,露天堆放场地的四周要开排水沟,雨天要遮盖;严禁雨天施工,小砌块表面有浮水时,也不准施工;

4、砌筑前不必预先湿润砌块,这是与粘土砖的不同之处,夏天天气干燥时允许少量洒水。

(三)墙体拉结筋

1、当砌体与剪力墙、柱交接时,应在剪力墙、柱内设2φ6@400/600拉结筋(末端应设置90°弯勾),伸入砌体长度为1000mm(不足1000mm长的墙体拉结筋按墙长设置),两侧拉结筋重叠的搭接长度为15d,拉结筋置于砌块坐浆面的灰缝内;

2、拉结筋与剪力墙或柱拉结,拉结筋施工应选用有资质的队伍采用化学植筋;

3、打孔深度必须大于15d(90mm),种植φ6钢筋的孔径不宜小于10mm,用毛刷或专用鼓风机彻底清孔;

4、钢筋在墙体植筋长度范围内必须清理干净,确保植筋质量;

5、结构胶必须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植筋孔内采用挤胶法注胶,灌注密实后方可植入钢筋;

6、植筋应进行隐蔽验收,符合质量验收标准后,方可进行砌筑。

(四)砂浆设计配合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砂浆稠度宜控制在50~70mm,分层度不得大于30mm,施工配合比必须准确,保证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五)砂{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3h和4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分别在在2h和3h内使用完毕;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或当日最低气温低于0℃时,砌体工程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砌墙过程中严禁使用隔夜砂浆。

(六)卫生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地面以及伸出墙外的雨篷、敞开式阳台、空调机隔板、水平装饰线脚、外楼梯根部等处,为了防止渗水应在墙身下凿毛接浆现浇190mm高度C20砼导墙; 其它房间(居室、厅卧室、储藏间)墙身底部用1:2水泥砂浆或用C15砼找平后砌190mm高度的砼空心砌块,孔内灌C20细实砼。

(七)顶层所有墙体及其它楼层外墙每个孔洞、内墙门窗洞口两侧各1孔、与砼柱(或剪力墙)相连砼砌块第1孔等必须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

(八)砌体中不够整块砼砌块的采用切割砌块,内用砼填充的方法来补砌。

(九)砼砌块墙体应对孔错缝搭砌,搭砌的长度不应小于90mm,如无法保证搭砌长度时,应在灰缝中设置2根φ6拉结筋或φ4的钢筋网片,但竖向通缝仍不能超过两皮砼砌块。

(十)砌筑水平灰缝时用座浆法铺浆,水平灰缝应平直,砂浆饱满,按其净面积计算的砂浆饱满度不宜低于90%。

(十一)砌筑竖向灰缝时,应将砌块竖起,满铺砂浆后再横过来,与前面砌块用橡皮榔头撞紧,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应低于80%。

(十二)水平灰p厚度、竖向灰缝厚度控制8mm≤h≤12mm。

(十三)砌筑时,墙面必须用原浆作随砌随勾缝处理,缺灰处应补浆压平、压实,并作成凹缝,凹进墙面2mm。

(十四)填充墙、隔墙砌至接近梁底部或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30~40mm,待1周后再用C20细石砼填实。

(十五)砌墙时一层不能1天砌到顶,常温条件下,砌块墙体的日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8m内。

(十六)所有窗台都预留100高砼压顶,压顶伸进两边墙体60mm。

(十七)墙体的转角处和内外墙交结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施工,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

(十八)填充墙高度≥4m时,应在墙高的中部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高度宜为砌块高度的模数(190×墙厚),配筋4Φ12,箍筋φ6@200,并和钢筋混凝土墙柱的植筋连接。

(十九)填充墙墙长≥5m时,应每隔5m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截面不应小于190L×190L,配筋4Φ12,箍筋φ6@200,混凝土强度为C20;构造柱上下端应与各楼层梁板或基础整体连接。

(二十)带构造柱的填充墙应采取先砌墙后浇注的施工顺序,并设置马牙槎,沿墙高每400mm设2φ6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二十一)墙体中作为临时施工通道的临时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的墙面不应小于600mm,并在顶部设过梁,填砌临时洞口的砌筑砂浆强度等宜提高一级。

(二十二)电线管宜预埋在砌块内,如用切槽法埋入,应注意砌体上不应斜割槽和水平割槽。如有必须开水平原槽的位置,该部位必须用实心混凝土砌块砌筑。

(二十三)在水电线管布置较密的位置(如管弄井墙)将砌块墙改为现浇砼墙,内配φ8@200双层双向钢筋网片。

(二十四)砌块墙体粉刷时间应尽量延后,在墙体干缩基本稳定后进行;粉刷时,墙体不可浇水。

(二十五)顶层的内粉刷应在屋面保温层施工完毕后进行,以降低温差的影响。

星空知识范文3

关键词:土建工程 施工质量 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大部分都出现在施工阶段,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把好质量关,从制度上、组织上、人员上加强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清除工程质量隐患,保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够达到目标要求,从而控制施工项目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直是施工项目强调贯彻的方针。只有提高建筑质量,才能确保建筑的社会实效性,才能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才能做到不重复建设,节约资源的目的。

1 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土建工程质量,受到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质量波动大。土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特别多、时间产品特别多、工序交接交叉多。因此,工程质量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如果在施工中不及时进行质量检查,不做好质量的事先和事中控制,事后就只能从表面上检查,很难发现内部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

1.1 低温施工时混凝土强度问题。一般来讲,水化作用可以促进强度的增长,而当水结冰时,水化作用就会停止而且体积也会膨胀,这将促使混凝土结构变得较为松散,水化作用对强度的影响原因具体分析如下:水结冰以后体积增加。继而产生较大的冻结应力,水分流向混凝土内部,促使混凝土内的游离水分随之增多,而且冻胀后的体积在解冻后不会变原体积,多余的冻结体积保留了下来。因此,我们会发现,刚搅拌的混凝土冻结后孔隙度会显著提高。当孔隙率增加15% 时。强度就会有10%的下降。当冻胀应力足够大以至于可以产生裂缝时,表明混凝上结构已被破坏,强度就不会再变化了。

一般来讲,骨料表面会有一层水膜或水泥浆膜,在受冻后,其粘结力下降,解冻后也不能恢复。研究证明,若粘结力全部消失,强度将下降13% 。在结冰与溶解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水分输移现象,而受冻时由于混凝土表面有较低的温度,先结冰而后产生冻胀压力。在冻结应力的作用下,水分流向混凝土内部,使混凝土内部的游离水分增加。溶解过程中,外部先溶解,在内部较大应力作用下,水分又被挤向表面.即水分反向迁移,水分体积的反变化,促使混凝土各组分的相对位置也发牛变化,这就是强度较低的新拌混凝土容易产牛结构性裂纹的原因。

1.2 土建工程中混凝土裂缝问题。混凝土的物理以及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在硬化过程中将发生如下变化:水分蒸发、体积减小,结构收缩,从而导致混凝土板的约束应力增大,加之,混凝土板因受周围支座的限制而不能自由伸展。当混凝土结构收缩所导致的板的约束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现浇板必然会产生裂缝,裂缝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当水泥水化后,多余的水分就会在混泥土结构中形成孔隙,缩小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在荷载作用下,应力集中分布在孔隙周围,使楼板表面的这些部位极易出现裂缝,当采用粉砂配制混凝土时,因其含泥量大导致混凝土结构收缩大,拉力强度较低,极易因塑性而产生裂缝。

2 施工质量监控重点分析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以人的工作质量确保工序质量、工程质量。质量监控点,也是质量监控工作重点,其涉及面广,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一工程项目,也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结构件或项、分部工程,也可能是影响质量关键的某一环节。从设计方案、原材料选择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等,每一环节均不应忽视,必须熟悉和掌握以下监控重点:

2.1 图纸会审。设计图纸作为施工的主要依据,施工前必须认真查阅以了解设计意图,会审时要严格审查图纸中的差错,在某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本身符合规范,但受到工期、施工工艺、投资控制等因素影响,要顺利完成工期目标和保证施工质量,还需对设计进行适当优化以保证设计图纸既能满足规范,又有利于施工和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2.2 原材料的质量监控。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是形成工程实体的要素,其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包括材料供应、采购、检测、使用等环节,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以及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需按规定进行复试,材料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调拨单发放,以免造成材料短缺。所有材料必须分类堆放,危险品、易燃、易爆品应设专用仓库存放。要做到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监控。

2.3 严格按规程施工。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监控重点是严格按规范和规程进行施工,以消除事故隐患。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是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故监控应贯穿于全过程,严格按照自检、互检、交接检的施工程序,层层把关确保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3 结束语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房地产项目投资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关系到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且成果颇丰,但质量事故还是不断的出现,这是由于工程项目的影响因素很多,对房地产建筑框架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施工各个环节重视质量监控,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逐步走向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计算机技术将普遍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也将得到很大提高,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完善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星空知识范文4

校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专科层次的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到现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最近十几年校外实习经费基本没有增加,但物价却涨了几倍,很难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在本地企业实习都面临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更不用说到外地去实习。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建立企业注重效益,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又不够,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加之企业担心学生实习影响产品质量和完成生产任务,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校外实习受到安全因素的约束企业怕出安全事故,“只准看,不许动”是企业对学生实习的一条硬性规定。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往往使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变成了参观实习。校外实习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规模团队实习的弊端校外实习一般由实习教师统一把一个专业的学生全部带到一个企业实习。虽然管理方便,但是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而限制了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提高自己对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热情。教师实践能力有待加强高校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特别是实习地点经常变化,指导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也难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针对校外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结合近年来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经验,笔者拟就如何提高校外实习教学质量进行研究与实践。分清阶段,明确目标,编写教材分清校外实习的三个阶段,明确实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热爱,也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做准备;生产实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习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应更加详细地学习实习企业每一道工序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完成了大学四年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到企业深入学习该企业的每一工序的具体设备与工艺参数及相关技术规程,并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该企业为什么采用这些设备与工艺参数,提出其合理性或改进措施。应根据这三个阶段的实习目的、任务及实纲基本要求,结合实习企业的特点,编写实习教材及思考题。认识实习教材主要侧重实习车间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名称、产品名称与规格、产品用途及市场需求、下厂安全教育等内容介绍;生产实习教材应详细编写实习车间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与设备型号及参数,各工序与本专业理论知识的联系,学生上岗操作的技术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针对现场作业的思考题等内容;毕业实习教材应详细编写实习车间典型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本专业理论知识构架,理论知识在生产现场是怎么应用的及为什么这样用,实习车间工艺和设备改进历程,现代最新工艺流程及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内容。

合理安排,分散实习,减轻压力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分金属压力加工、焊接和锻压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每届约150人。认识实习安排30人一组,共5个组,每组由两位指导教师带队,每组轮流交叉在重庆钢铁公司、西铝、嘉陵、建设、长安等企业进行实习。生产实习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每个企业控制在30人以内,每个企业的每个分厂控制在8人左右,每个分厂的每个岗位控制在2人以内。每个企业安排两位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定点定岗位轮流实习。毕业实习可以针对学生就业单位或学生所选毕业题目到相关企业实习,如果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且5人以内,就可以委托就业单位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如果超过5人,就必须安排一位指导教师。如果学生没有到就业单位实习,就安排相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带队到企业实习。每个实习阶段必须合理安排,分散实习,以减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压力。实习动员,灵活指导,定期考核实习动员是校外实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及内容、安排及分组、安全注意事项、理论课程与校外实习之间的联系、实习记录与实习报告、组织纪律及成绩考核等内容。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岗位进行灵活指导。第一,要树立榜样。可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讲解先进工人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从技术上和事业上了解工人,学习工人师傅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第二,实习指导教师每天针对不同岗位布置几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生产实际与专业理论之间的联系。第三,实习指导教师对不同岗位进行定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判断和分析常见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第四,分享学生心得,实时启发与点评。每天实习结束后,要求每名学生讲解当天所学知识和所做事情,存在的疑问和收获,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启发与点评。第五,外聘高级技术人员讲课。聘请实习企业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以及生产中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明确实际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六,实习指导教师要勤走动,勤示范,勤讲解,细心发现问题,耐心指导学生,下决心带好实习。

实习过程中要定期考核与答辩,实习教师要重点向学生讲评实习过程中的得失,并补充学生实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考核,使学生明白自己实习的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为下次校外实习提供宝贵的经验。开源节流,校企合作,拓展基地校外实习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和稳定的实习基地。首先,学校应尽可能地筹措资金、开源节流,合理分配和使用实习经费,调动企业、指导教师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实习计划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二,加强校企高层领导深度接触,签订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师可以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和培训方面的问题,使企业获得利益。近年来,我校分别与重钢、德胜、川威、达钢等企业签订双向合作协议,解决了实习基地及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第三,挖掘教师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潜力,密切教师与学生及教师与校友的关系,拓展实习基地,为学生分散实习与就业广开渠道。

星空知识范文5

(一)研究背景

水是人体营养素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种元素,人不能一日无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水企业作为我国的公用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主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城市的供水企业必须尽快发展才能赶上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但是,供水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财政资金的不足、成本管理意识淡薄、财务控制问题明显等。这些问题增加了城市供水企业改扩建发展的难度。而供水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又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供水企业财务的控制,加快供水企业发展的速度,为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供水行业作为社会公益性单位,其自身财务控制中的问题较多。虽然近年来我国水价不断的上调,但是大多数供水企业普遍存在很难扭亏为盈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供水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渐意识到过去的垄断行业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国际资本、社会资本的引入,使得供水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供水企业而言,其销售量比较稳定,而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财务控制,有效的控制成本。因此,研究供水企业财务控制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供水企业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供水企业作为为社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正是这一特殊性,使得供水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同于其他一般行业。供水企业财务控制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供水企业的销售收入较为稳定

在我国,供水企业、电力企业、电信企业、煤气公司、石油企业等均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供水企业作为垄断行业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中只有一家供水企业,很少有企业与之竞争;供水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例如:直饮水、超纯水等仅仅还是供水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其他行业不可替代;供水行业中,国际供水企业、民营供水企业的介入存在着较大的障碍。由于供水企业的特殊性,由于供水行业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地方供水企业在政府的特许下,受到地方保护,垄断了当地的供水服务市场。另外,由于投资建设供水设施的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投资的回收期长,投资后形成的资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因此,如果新的供水企业想要介入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成本。基于上述因素,供水企业的长期运行机制长期保持固定不变,城市的需求弹性较小,供水企业的销售收入保持稳定的局面。

(二)供水企业水价的政府定价受到严格管理

对于自来水、热力、电力、煤气等垄断行业,由于其是设计国计民生的关键能源,一般都是由政府统一进行价格制定的。在其他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的发展、行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企业对生产效率进行自觉地追求,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供水行业由于其长期以来的垄断性地位,会本能的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样就是的追求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成为政府进行价格管制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政府对水价的管理,政府主要从四方面对供水企业进行管制。第一,防止破坏性竞争的黄翠安,保证社会生产效率与供应的稳定。供水行业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定想办法保证其稳定性,这也就要求政府对供水企业的进入、退出设立壁垒。第二,制约供水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第三,对企业制定垄断价格进行抑制,实现维护税分配效率的目的。第四,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外部的负面问题。例如:供水中产生的水质问题,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更会影响社会与经济的正常运转;在人们用水旺季,出现水量不足、水压不够的问题等引起的负面问题,这些负面问题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供水企业中水价是所有商品中价格最稳定的商品,供水企业不可能为了实现自己更高的利润而随意涨价;供水企业也不会由于经营的不善而赔钱。

(三)固定成本偏高

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而言,其固定成本所包含的范围是不同的。对于供水企业而言,规定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已经占到企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其中:折旧费、人工费占到50%左右,设施维修费、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占到总成本的20%左右。供水企业的资产是其在建设初期一次性投入形成的,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维护,从而也就造成供水企业拥有较为庞大的固定资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供水的税制、供水时的服务质量、供水价格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都迫使供水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各项设施的改造投入,供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也就影响了供水经营成本的增加。目前,大部分供水企业均是按照年综合折旧率6%左右来计提折旧的,这些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0%左右。作为城市中千家万户用水的提供者,供水企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秩序的问题定、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保证社会各界能够使用安全、优质的用水。因此,在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水量的多少就成为决定供水惩恶不能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人民节水意识的增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在加大供水投入的同时用水量的增加逐渐放缓,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从而导供水企业的固定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了供水企业利润的减少。

三、供水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存在很多主观、客观的因素,供水企业的财务控制中的问题还比较明显。

(一)内部财务控制环境薄弱

目前,供水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并制约供水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企业内部因素的总和。这些内部的环境因素是企业可以把控的、可以改变与选择的,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设定了一个组织基调,并深深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员工的诚信、对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员工的道德价值观、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风格、企业管理层的责任与组织、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等。可见,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行起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取决于供水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二)风险管理意识差

供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各种内部存在的风险,还必须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有的供水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面对风险的发生手足无措。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完善的控制流程、各种权限的审核与把关有效的规避企业面临的风险或降低企业经营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的可能性。另外,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可以很好地监督、避免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对风险的发生进行事前的预防是风险评估的主要职责,通过对风险的评估,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存在于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流程、审核权背后可能涵盖的错误与风险,从而根据风险控制点的等级来决定具体的应对策略。

(三)缺乏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供水企业必须尽量降低企业的成本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就目前供水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来看,很多企业缺乏成本管理的经验,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未能有效的控制好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很多供水企业的成本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固定设备的维修费。造成供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受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有管理模式影响而成的,只有不断加强成本管理的理念才能使供水企业的发展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激烈竞争。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供水企业属于垄断行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市场经济体制下。因此,很多供水企业的监督机制只是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予以监管,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经营者获得的报酬并不高,主要是以货币的形式获得,精神方面的激励几乎没有;有的企业内部虽然设立了相关的激励考核标准与制度,但是由于单位领导的不重视、不认真,使得激励考核成为一种走过场、流于形式的表面现象,执行的效果也是该奖励的得不到、该惩罚的也没惩罚。

四、加强财务控制,促进供水企业的发展

(一)加强供水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建设

供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它将伴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直持续下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须从上至下引起重视,首先是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支持,使得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在体系的建设、管理方式的转变、机构人员的配备、体系的执行等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另外,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供水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一直居于垄断地位,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供水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主要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分析,用经济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处理、有效控制,最终实现供水企业的安全、健康、持久运行。首先要在企业内部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组织与领导;其次,不断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状况风险评估模型,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最后,加强对企业外部经营风险的管理,主动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要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严格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三)不断完善供水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目标的同时,明确激励目标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内容,内部激励机制的完善要求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对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的业绩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严格遵守激励机制中的规定,奖惩分明,以健全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内在创造潜力,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强化成本管理理念

降低成本、控制成本费用支出是任何企业都想实现的愿望。供水企业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树立成本管理的新理念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另外,结合供水企业的特点与实际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对各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实现对供水企业成本费用的全面管理。

(五)加快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步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供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实时共享,全面提升供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应变能力。由于受传统处理方法与技术手段的限制,供水企业在各关联的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大数据库、云计算、局域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供水企业财务管理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财务主管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及时了解到企业的财务信息,并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予以及时指导,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六)创建良好的财务控制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能够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朝着预期目标发展下去。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供水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有效的财务控制将大大降低供水企业的财务风险,帮助企业员工摒弃原来的“供水企业国家支持、干好干坏一个样子”的错误思想,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五、结语

星空知识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然而,直到15世纪复式记账法出现后,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实施职能分离的内部牵制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1953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将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随后在1988年,AICPA为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在其第55号审计准则公报《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里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将其细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要素,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内部控制由零散到系统的转变和发展(陈汉文,2009)。

1992年,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的结构和体系,并得到了AICPA、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广泛认可,从而构造了一个共识性的平台和框架,在内部控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旨在为实现以下各类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起步较晚。在早期的内部控制建设中,参与内控建设的部门较多,包括人大常委会、财政部、证监会、中注协、银监会和国务院等。然而由于各部门大多独立工作、缺少配合,故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此外,这些法律法规中所涉及的内容多为实务导向,未形成一个统领全局的综合性理论框架(比如类似于COSO框架等)。直至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在参考COSO框架并兼顾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而对内部控制的内涵、目标、要素及原则等基本内容有了权威性的定位。随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的通知》等具体法规的颁布,大大推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

总体来看,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处于不断前进之中。根据《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制定的时间表,沪深两市主板的上市公司已经自2012年起开始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自此,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然而,对于如何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

内部控制不仅关心与完成企业目标有直接关系的事件,还关心企业管理系统是否维持在一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以达到这些目标的状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管理系统以更加符合需要的方式运行,使它更加可靠、更加便利、更加经济。

管理学认为,控制是监督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确保活动得以按计划完成,并能够纠正任何明显的偏差。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能确保活动的完成,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其有效性取决于它促进目标实现的程度,越是能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系统就越好。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水平各不相同。COSO认为,如果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合理保证防止或及时发现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未经授权的行为,就可以判定该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此外,内部控制体系与主体的经营活动紧密相连,当控制被嵌入主体的构架中并成为企业本体的一部分时,内部控制最为有效。

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协同和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合体系以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动态反应。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指的是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和战略目标的程度。有效的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最大效益是促使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本以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从而增强公司进入市场的能力。伴随着进入资本市场这个过程而来的是向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的责任。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支持可靠的财务报告,而后者能够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内控设计的有效性与运行的有效性。

设计的有效性,指的是某项内部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企业的重大错报。COSO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一书中,针对五个构成要素分别给出了详尽细致的原则作为权威参考。然而,这并不表示任何一条原则都适用于每一家企业,也不是说任一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涵盖所有的原则。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从实际出发来设计和完善内部控制。

除了设计的有效性以外,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还与其运行的有效性有关。运行的有效性,指的是内部控制能够在各个不同时点按照既定设计得以一贯执行。在评价运行的有效性时,需要特别关注控制在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控制由谁或以何种方式运行以及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主体、标准和方法

在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财政部等五部委除了要求执行内控规范的企业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以外,还要求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由此看来,相比企业的自我评价,监管部门更加认可外部独立第三方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主体应为外部独立第三方,比如大型事务所或科研机构等。

从衡量标准来看,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参照国际性协会颁布的框架或指南(如COSO框架、CoCo框架、Tumbull指南及COBIT框架),选取部分内部控制的关注点,采用简单相加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作为目标企业内控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从衡量方法来看,现阶段学术界与实务界尚无统一的结论。目前评价内部控制主要有两类方法:定性与定量。定性方法中,主要是根据内部控制的披露信息来做出评价;定量方法中,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以赋值打分的形式来评价,或是构造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综合来看,两类方法都需要有胜任能力的评价人员对框架或指南中的原则进行取舍,并在赋予各原则的权重时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因而受到评价人员专业素质的直接影响。现有文献中,学者们的研究多数仅考虑十余个内部控制关注点,或虽考虑较多关注点但实例中仅涉及单一公司,故而得出的结论也就缺少说服力。要从整体上把握并比较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有一个涵盖范围广、兼顾内控设计与内控执行两方面、且易于度量的一项评价机制。笔者认为,以内控指数的形式来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不仅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还可以将各企业置于同一标准之上来进行比较。

三、当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仅是探讨个别部门的表现或成果,更是从宏观及全面的角度去了解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及表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其是否实现了企业的总体目标,以及考虑总体目标与子目标、子目标与子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困难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涉及多个目标,并且有些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Seashore(1965)认为,这些目标并非都具有相同程度的重要性,而是具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这就使得总体目标的测量更趋困难。

确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涉及主观判断,它来自对内部控制五要素是否存在并有效运行的评估(COSO,2008)。1992年,COSO给出了一整套内部控制的评价工具,设计出82个关注点以实现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涵盖,通过对关注点的逐条描述来得到各要素的结论及需要采取的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评价。

2003年,普华从管理层评价的角度提出了12项内部控制的评价步骤。这一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以重要错报风险的评估为起点,自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识别相关的控制、认定、重大流程,确定要测试的控制,评价设计的有效性,测试运行有效性,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总体评价。

2004年9月,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参考并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融合在内以后,构建了一个更强有力的概念和管理工具。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其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运行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判断。尽管为了使企业风险管理被判定为有效,所有的八个构成要素都必须存在和正常运行,但是在构成要素之间可能会存在着某些权衡。COSO认为,设计和运行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够为管理层和董事会实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此外,COSO强调,尽管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的有效性却是在某个时点上的一种状态或情况。

除上述定性评价方法以外,目前学术界也在探讨定量的评价方法。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采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将定性观察通过模型转化为定量结果,以此来评估内部控制。有学者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分三层解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而韩传模和汪士果(2009)在解析企业风险管理三维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基于风险导向和示意结构的内部控制递阶层次模型,从而实现对整个内控体系的科学评价。

参考文献

[1][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方红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美]COSO.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司指南[M].方红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J].审计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