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有助于大学生启迪思维开发智能;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关系不仅为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也是心理辅导、治疗的重要资源。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人生要取得成功,人际关系更不可或缺。美国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但是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尽管取决于双方,当代大学生却不能也无法要求别人来顺应自己,大学生能做的就是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性,重在调整自己,培养自己积极的交往态度与应有的交往能力,也只有把着力点用在自己身上才能去赢得和谐、宽松的交往氛围。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来说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差异以及学校环境的变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交往范围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交往意识较强,他们不仅与校内的同学交往,他们还因工作等其他需要积极投入社会,主动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但有些大学生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例如,有些仅限于班级同学及老乡,他们形成一个小圈子,就因为几个同学相处很好,导致不自觉地排斥他人;有些同学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仅与寝室室友有接触,很少走出寝室与其他同学交往;有些同学一旦谈恋爱,就沉浸在二人世界中,完全忽略周围的人。
2.同学关系方面的问题
进入大学以来,不少同学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和同班同学相处特别困难。表面上似乎同班同学经常在一起上课、搞活动,大家接触的机会很多,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相互之间显得比较冷漠。有些学生在路上遇到时相互之间根本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一般,感觉非常不好,还有学生甚至大学四年都没跟班上好多同学讲过话。
3.寝室关系方面的问题
寝室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最直接的形式,相互影响最为明显。但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却在寝室里煎熬着。资料显示,有一所高校一年来接待类似处理不好寝室内人际关系,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的心理咨询就达1100余人次。20世纪90年代逐步升温的校外租房现象中,逃避集体生活的约束和不适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
4.异性关系方面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认为异性之间的相处会比同性之间的相处更容易些,许多女生觉得与男同学交谈更轻松一些,不会有任何压力。但是大学生中的异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异往的感受上,男生比女生更紧张,更困难,因此女大学生能够比较大方地对待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而男大学生对于异往比较敏感、害羞,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当地与异往。
5.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时常会有感觉不到老师存在的感觉,好像老师正从他们的生活中退出;有些同学对老师缺少亲近的欲望,不敢惹他生气;有些同学认为许多老师根本不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有同学将其他同学与老师的相处特别是与班主任的相处看作是他们通向成功的一种手段而觉得这种人际关系特别恶心。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造成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原因很多,既有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其主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误区
对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的不良认知,常常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关键原因。有些同学不敢与老师走得近,认为老师总是喜欢性格开朗的学生。有些女生没有信心与男生交往,认为男生都喜欢漂亮女孩。有些同学很看不惯女生交往广泛,认为是“交际花”。当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很少有人想到自己是否失误。这种认识将使问题变得更难于解决,人际关系长期陷入紧张。
2.心理缺陷
从情绪的自我控制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极不稳定,控制能力欠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走极端。一旦取得成绩这些学生便沾沾自喜,一旦失意,往往非常郁闷,有人甚至将自己的不快迁怒于人。由于严重缺乏自制,这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不受欢迎,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从大学生个性品质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嫌弃型”个性特征:一是具有攻击性,他们常常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造成交往的紧张,使他人望而生畏;二是具有退缩性,他们常常让人感觉压抑,交往起来需谨慎小心,不能伤到他们的自尊心,让人觉得很累。
3.行为缺陷
大学生的行为缺陷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宜人度下降,有些大学生习惯了在不该麻木时麻木,不该畏缩时畏缩。二是交往的易变性,今天跟这个好,明天又跟那个好,甚至有些原本是好朋友的由于某件小事而反目成仇的也有。三是“重色轻友”,许多有了男女朋友的同学其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四是人际关系低俗,在大学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低级趣味的行为,这些行为缺陷直接导致了人际交往困难。
4.交往经验与技巧缺乏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远离家人,面对同龄人与老师,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极度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几乎没有什么人际交往技巧可言。首先,语言缺陷,有些同学说话尖酸刻薄、冷言冷语,也有些讲话唯唯诺诺。这些言辞常会引起他人的不快,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其次,交际礼仪缺乏。今日的大学生在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许多大学生跟老师说话就像是父母教训小孩。跟老师说话尚且如此,与同学间说话更是没有礼貌,而且有时还表现得极不道德。这种礼仪上的缺乏使同学间的第一次交往就成了最后的交往,在求职中他们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调适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改善人际关系状况,提升人际沟通品质应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努力的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
出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调整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措施。它要求我们调整思维模式,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首先,调整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对人或事的绝对化和过分概括化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它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阻碍人际交往。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认识到有些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之处、不现实之处,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只有将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用合理的信念代之,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才能趋向于和谐。
其次,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的优点,承认他人的长处,虚心向对方学习;正确全面把握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自我肯定。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存在短处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大学生要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去克服它们,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开它们,使自己的长处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增强人格魅力
首先,增强自身的仪表魅力。仪表既包括外貌的美丑,也包括人的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它们对人际吸引力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合适样式和色彩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我们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仅注重外表美是肤浅的,由内而外的美才是最具魅力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才能、风度。
其次,增强自身的个性魅力。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大学生要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真诚、心胸宽广等性格特点,培养健全而有魅力的个性。
3.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技巧。交往是双向的,讲与听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大学生在谈话时更喜欢陈述己见,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事实上,用心倾听不仅是一种友好的表现,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暂时把个人的成见放在一边,用心去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及感受,更深入地了解对方。
首先,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尽量表现出聆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再次,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还有,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妄加评论。
4.加强角色扮演的心理训练
模拟现实问题场面,让自己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以便了解别人的需要、感受,从而改善待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仅仅从自身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没有站在对方角度来考虑他的感受、需要,无法理解对方,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心中扮演对方的角色来了解对方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例如,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在公交车上我们是普通乘客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随着场合的变换,能及时调换角色,作出与该角色相对应的心理、行为反应,否则将导致角色僵化,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倪道良.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曹玲.浅谈人际关系中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4).
[3]张丽琼.试论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3).
[4]魏泽,孟祥宾.人际关系团体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2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优越许多,其思想以及理念和老一辈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社会上不乏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1 90后大学生
1.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但孤独脆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更多的关爱,优生优育的他们从小就很聪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缺少心灵与感情上的沟通。除了课本和作业,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制定周密的个人计划,却不执行;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事检查手机有没有短信,每两周换一次彩铃。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过激的行为。
(2)自我个性鲜明,自尊心强但反叛消极。90后大学生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个性的鲜明就像他们增长飞快的眼镜度数,敢爱敢恨,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同时,他们觉得父母的期望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时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3)自信心强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经历“减负”和“素质教育”等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物极必反,有些极端的学生会认为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学习是浪费时间,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和高雅,染上彩色的头发,穿上流行的豹纹,戴上各种各样的配饰,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4)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但对网络十分依赖,内心空虚。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需要查阅课本和资料,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他们有着很丰富的信息知识,对各种网络用语很熟稔。他们的网络游戏品种很多,他们的聊天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纷繁的网络让人眼花缭乱,流动的课堂让他们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很多学生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无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体现在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1)更加个性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不再以僵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弹性多样的形式传递着这些信息。他们将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开放、坦然。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时,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有想法。当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时,他们将会更加淡定、更加自然、更加坚韧。
(2)更加人本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人本思想。虽然他们总想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更加重视人性的善良和世界的美好。
(3)更加世俗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在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将会更加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人生、接近自然,更多的是存活于当下。也许他们曾经张扬个性,曾经喜欢偷懒、喜欢动漫、喜欢追星,但他们会为了生存,不断强迫自己多学一点本领,多掌握一项技能。
(4)更加娱乐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而生的,在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剂的大环境下,他们自身也将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不管是时尚的动态,还是娱乐的动向,他们通常有着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是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2 90后人际交往的现状
90后大学生会在孤独中思考、磨砺和畅想,也将会有所担当。他们或许整日沉浸在烦恼里,但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90后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中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我们学院90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和走访。
调查的结果显示:1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应人际交往,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勉强可以;32.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适应人际交往;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心理很成熟。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人际交往,在新的环境中很拘束,不能完全放开自己,适应性较慢。同时在与不熟悉的人或是非同龄人交流时,会紧张,怯懦,不会去主动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说也想去关心别的同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何时做,他们也想去赞美表扬人,但却怎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也想交很多的朋友,但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也想温柔地表现自己,结果是言语硬邦邦的,无意中伤害他人。
(2)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放开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从抓住双方的共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觉得自己很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不会让双方感觉尴尬;他们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中。
我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90后大学生有孤独心理。目前有着诸多的交流媒介,他们渴望过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进行交流的状态,总以为没人能了解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从而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以前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交流机会很多。大部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么性格过于自负,要么是受外界的影响过大,对与人交往有抵触情绪。有句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0后大学生要让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就要不断克服自己自负、自傲的消极心态,多与人相处、沟通,才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90后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突然发现人外有人,有着强烈的落差,他们自卑、忧郁,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和别人交流沟通。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他们很难在学校中完全融入集体,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己身材不够高大、相貌不够靓丽、出身不够高贵、学习不够优秀……这些都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90后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上帝是公平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虽然在有的方面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3)90后大学生有嫉妒心理。他们对在学习、才能、名誉等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学会产生自惭、不悦、怨恨的情绪。有的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有的人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挖苦、讥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90后大学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努力,更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转移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积极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3 小结
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的人的特点,有着自己人际交往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谈到了人际交往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J].科教文汇,2011(19).
[2] 周静.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 吴雅萍.网络社交下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5] 权丽娟,岳效飞,文晓洪.90后在较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调查研究,2011(7).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28-03[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心理教育对策研究”(〔2015〕-JKGHZD-001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资助(15A190003);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YB20152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SH091)。
[作者简介]张耀庭(1981―),男,山东定陶人,硕士,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0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会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出现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营造和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
(一)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冲击
人从出生那天起,就预示着自己要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生活。社会文化环境会影响个体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人格特点。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产生了某种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使他们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1]另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热衷于仰慕强者、贬低弱者,人际冲突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如果说社会是人体骨架,那么家庭就是融入这个骨架里面的细胞。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独立性很差,思想偏激,做事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和建议,总认为自己的都是对的,遇事寄希望于父母。第二类是放纵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做事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对人对事没有自己的原则。他们遇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从不换位思考,自己高兴时就哈哈大笑,自己不高兴时就愁眉苦脸、火冒三丈,无视他人的存在。第三类是民主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人际交往技巧相对娴熟。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向父母袒露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见解和看法,与此同时父母也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反馈信息,这类学生能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他人能够坦诚相待。通常情况下,这类学生能够与同学和谐相处。
(三)社会认知偏差的影响
社会认知偏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效应三个方面。第一,首因效应。顾名思义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和他人见面时在自己大脑中形成的对他人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就好比一个光环可以掩盖对方的其他不足,比如说一个人五官长得很端正,当人们评价他的人品时,通常会做出好的评价,这就是首因效应。但是这种评价由于接触时间短暂,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得出的评价主观性很强,很有片面性。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谨慎地对他人进行评价,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他人。第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最新形成的印象比第一印象更占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评价舍友时往往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比较大。第三,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指个体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养成一种固定的行为习惯,按照自己对周围的人的了解而把他们归为某一类人。而这种评价往往主观性更强,因为它掺杂很多个人色彩。例如,如果对方是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对他做出好的评价;如果对方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会对他做出不好的评价。这种刻板印象容易造成对人的评价发生偏差而激化矛盾。
(四)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个性作为一种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情感的特殊模式,能够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情感复杂而丰富,他们希望走向独立、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展现。当这种个性的差异难以调和时,就会产生人际冲突。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之一。[2]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希望能和别人多沟通,但是由于自己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性格又不够外向,致使自己周边的朋友不是很多,遇到事情后不知该向谁诉说。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很多同学关系都不错,看似身边有很多朋友,但是一旦他们遇到困难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帮助他们的人寥寥无几。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常会感觉到无助、压抑、落寞,甚至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遗弃了自己,当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连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都没有,这种孤独感常常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封闭。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对策
(一)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黄金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益无穷。
第一,平等原则。所谓平等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两个人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里包含自我尊重、自我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你对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才可能换来他人对你的尊重。要有人人平等的意识,无论贫富、才学高低,要一视同仁,不戴有色眼镜看人。[3]一段友谊能否长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双方彼此尊重的水平,而双方要想彼此尊重,必须彼此平等。
第二,正直原则。所谓正直主要是指对人、对事要坦诚,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真心换真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坚守正直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减少对对方的误解,化干戈为玉帛。在平常生活中要对自己从容一些,对他人包容一些,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交互原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忠实粉丝,所以每个人更愿意接受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所想所做都是正确的,同时也更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喜欢自己被人接受、被人重视。在人人都想成为焦点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做的就是在学会接纳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试着包容别人的缺点,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对方的优点,多称赞别人。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修正不良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环境的状况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生的发展都是有决定性作用。[4]温暖、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首先,提高父母的文化素养,增强父母的心理健康意识。父母自己的文化素养、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如果自己心情不好,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你的关心,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加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支持,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频率会降低很多。
其次,提倡科学的教育方式,加强父母的沟通技巧。尊重是和谐交往的前提,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盲目地强加于孩子,更不能盲目地为孩子包办一切。现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和看法,对人对事都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不再希望父母为自己提供一切,而是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可以自由翱翔。另外,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当孩子达不到家长预期目标时就会受到家长的责怪,久而久之,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逐一化解,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会在父母的关爱中得到提升。
再次,增加沟通的渠道,全方位了解孩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外部的要求不一致也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冲突,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感。现在的家长多数时间都忙于工作和应酬,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关心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致使孩子人际交往技能相对缺乏。父母应该在业余时间多与孩子交流思想和看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心中有他,父母很重视他,并且愿意认同他、理解他。
(三)大力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出现面红耳赤、说话结结巴巴、过于紧张等现象。对此,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活动场所,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和看法,同时也可以让一些专业的教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方式可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他人、了解他人、接纳他人。另外,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缓解自身的各种压力,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提升人际交往技能。
(四)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社会应该为其提供心理支持。首先,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自己思维定势的局限,获得更多的外界信息,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其次,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一个专业性的指导,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或者令自己困惑的问题时有一个规范的可以参照的模板,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再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倾诉对象,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心理安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技能。
参考文献:
[1]张耀庭.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理论观察,2015(1):136-137.
[2]程孟瑾.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适应性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4-107.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村落环境;影响因素
一、概念综述
1.村落环境
本文的村落环境是相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的,是指大学生村官所在的村落的本身环境的总合。一般情况下,它包括村落的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包括自然环境、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状况包括风俗习俗、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
2.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村官与所处的村落的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而这里所指的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并不是指单个大学生村官与其他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期间在工作或生活中与村落中的人所形成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第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意义
“根据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并不完全只追求金钱,他有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需要,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能给人正向的激励。”①由此可知,大学生村官在村落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在农村中发展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快地适应农村生活,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村官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此外,“根据人际关系理论,组织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岗位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②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度有着巨大影响,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正向支持时,组织目标更容易达成,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负向反对时,组织目标的实现就可能遇到重重阻碍。相应的,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除了正式组织外,往往存在着由无数复杂人际关系而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只有与这些“非正式组织”搞好关系,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调解纠纷,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激励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更是顺利达成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对既有文献的梳理与评价
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不长、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文献分类评述。
1.大学生自我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职业规划,张慧(2011)通过对湖北省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与村官的个人因素有关,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毕业院校、职业规划等,其中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成熟度对大学村官的人际交往影响最大。她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大学生对村官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对淮北市杜集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方式相关,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④
2.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认为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组织部门的培养和管理现状、政策落实情况、期满出路相关。她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多方保证机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
3.社会环境对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一视角的文章注重于社会舆论、城乡结构、父母态度、村民态度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赵锦山(2008)在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村官人际关系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因素相关。特别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村官人际满意度有着强关系。对于个体大学生来说,当周边的舆论对其支持时,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满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社会资本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快速适应农村生活,融入农村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省或市,样本总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实证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取样,涉及31个省,抽样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质、毕业院校类别、交往能力、职业规划等;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社会舆论如媒体环境;他人的态度如父母态度、村民态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环境。本文探究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并探讨村落环境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力的大小。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与概况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12JZD043],该项目就全国31 省向4528名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4252张。
2.研究框架(图)
3.研究假设
假设1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相关性显著。
假设2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假设3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村长和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4.研究方法
⑴访谈法。先期对全国12 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的36名优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进行了个别访谈,对108个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以及对108个乡镇的国家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分别采用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等。
⑵问卷调查法。在对先期访谈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访谈材料进行筛选、编码,形成问卷,向31个省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
⑶数据分析法。在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编号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使用如下的数据分析方法。
①加权平均方法。村落环境大分为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可以分为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这五个维度同样选取各问题来测量(详见表2-2)。对题目进行重新编码,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等级方向一致。再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维度上,我们用问题“我感恩上级对我工作的支持”,“领导很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处理”来测量,在与村民的关系上,通过SPSS19.0 因子分析降维,我们选取问题“答应了村民的事情我尽量会去做”,“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我很乐意处理村里的琐事”来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
②描述性统计。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性别及其所占的比例。
③独立样本的T 检验。检验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④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学历、年龄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⑤Person 相关分析。探究村落环境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
⑥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比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的大小。
五、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31个省4528名被试者,本研究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统计数为4252,具体见表。从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点,而且大多数村官的年龄在21~25、26~30 两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大多数为本科,这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的职业,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主。
2.差异性分析⑴性别与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F值和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区间,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都没有显著差异。
⑵年龄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⑶学历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对于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性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村落环境各变量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主要运用spss 的Person 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6可知,村落环境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度达到17.9%。故假设1成立。
由表7可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度呈正相关,其中语言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相关度最高,达到35.8%。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方面,村落环境的五个变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且自然环境、宗族或家族势力与上级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工作作风与上级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级人际关系两者相关度高达36.1%。
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相关分析解释的是变量之间相互的联系。但它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即无法明确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自变量。故我们在做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在剔除非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spss19.0做回归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
⑴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为0.129,调整R方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体拟合度为12.8%。村落环境的各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且均为正影响。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
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33.4%并呈正影响(beta值为0.334),即语言环境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提高0.334个单位。也就是说,语言越一致,越容易沟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就越趋向于融洽。语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George Herbert)在结合了库利、托马斯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⑤该理论无疑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再如时蓉华(2005)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那种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享和理解过程。“其中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们语言沟通时所运用的字、词;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身上所承载的非言语类的符号,主要指肢体语言。该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双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过程。”⑥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互动的符号,在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对事物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大多数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进行沟通,特别是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方言不但种类多,而且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自身独特的书面语言,外来村官很难听懂读懂。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隔阂,这是阻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达成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消除这种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聘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虑的一点。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15.7%(beta值为15.7),村落经济越发达,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就越可能融洽。这同样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对管理、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越强烈,故通常对大学生村官呈欢迎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确也能为村民带来“社会报酬”;而在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落经济通常还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支柱的产业,简单的农耕经济使村官无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会认为,村官的出现不但没有带来实惠,反而占用了资源。从而导致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人际不和谐。其次,根据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人交往,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往往更开放、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与村民之间差异也越小,村民与村官容易相互接受。
⑵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为0.215,调整R方为0.214,也就是说模型2 的整体拟合度为21.4%。由模型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看似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无关联的因素,却能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上达到33%的正向影响力,即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33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村落经济越发达,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越好。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官经济待遇、福利等也比欠发达的地区要好,这使经济发达村落的村官比较重视所在的职位。而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村官的晋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村官尽力搞好与上级的关系。其次,“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人们进行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得“社会报酬”为基础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⑦在经济发达的村落,上级通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因为经济发达村落往往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农耕经济,村落里通常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使村落管理出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就更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辅助上级进行管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辅助,上级能得到想要“社会报酬”,也更乐意与大学生村官处好关系。故经济较发达的村落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更为欢迎。再次,相较于欠发达的村落,经济发达的村落通常与城市的差距小,这使这些村的干部眼界更开阔,也使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的思维更趋同。
此外,村长村支书的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影响力也不小。Beta绝对值达到17.5%并呈正影响,也就是说,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175个单位。究其原因是在绝大对数情况下,村长或村支书就是大学村官的上级。在4252份问卷中,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长、村支书助理的达到90%。所以,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特别是进入到两委班子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显著性相关,假设1成立。但是各维度的影响力不同,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方面,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均影响性显著。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在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影响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引文注释
①②程方正.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95-96.
③张慧.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现状研究—基于湖北省调查研究[J].2011(6).
④余迎.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人际传播一基于淮北市杜集区大学生村官的一项实证研究[J].2012(5).
⑤乔治·H·米德. 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13-216.
⑥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4—135.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团体辅导式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ing out Group Counseling Classes
——Tak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group counseling style classes will be targeted at the general problem in the student growing focus on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allow them to experience, to discuss growth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exchange, encourage wide audience, the formation of a counselor with activitiesgood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discus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ally popularize ment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mental effec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group counseling clas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由于个别心理辅导的低效性,不能消除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困扰。而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比,有着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易巩固迁移;适用于发展性问题群体等明显优势。主题班会作为实现主体性德育的有效载体,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团体辅导式班会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就共同关心的成长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受众面广,利于形成辅导员与学生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真正达到普及教育的效果。
1 团体辅导式班会的理论基础
(1)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团体心理辅导也称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
(2)团体辅导与主题班会的结合。主题班会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以班级为单位所开展的集体活动。在团体辅导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将之与主题班会有效结合,将团体心理辅导巧妙贯穿到班会过程中,既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又借用了班会的日常活动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打消部分敏感学生的顾虑和猜疑,争取到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
(3)团体辅导式班会的内容。团体辅导式班会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可以是为了解决班级某个时期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型教育,比如“快乐自我”、“学会适应”,可以是为了防止不良行为或风气的预防教育,如考试动员、诚信教育,也可以是为了促使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而开展的加深认识教育,比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等。
2 团体辅导式班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意义
2.1 团体辅导式班会的设计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我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每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式班会。
(1)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适应性和生命教育班会,着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素质。新生进入高校后,往往会发现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相差甚远。针对这一特点,大一时期主要开展学会适应、生命教育两大主题的团体辅导式班会。适应性团体辅导班会在两学期分阶段进行:大一上学期完成对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大一下学期寻求发展和提高,帮助学生形成人格的独立,以及快速融入团队的能力。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式班会同样贯穿两个学期。主要以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历程为线索,启发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感悟。
(2)针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训练,着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但由于性格、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同学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际矛盾,针对这一特点,大二主要开展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通过2~3次班会,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发展受欢迎的人格特质,增强人际交往素质。
(3)针对大三学生,开展自我成长团体辅导式班会,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素质。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自我成长主题班会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了解和自我探索,提高自我感受和自我体验,并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处理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心态。
(4)针对大四学生,开展毕业生训练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格素质。由于应届毕业生普遍在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技巧、团队协作上存在问题,班会将着重培养其职业性格素质,明确个人就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竞争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2 团体辅导式班会的作用与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团体辅导式班会,让学生通过自我倾诉与比较认知、规划等活动提高了自我认识的程度,增强了自信心,减轻了面对新环境的压力,有效地改善了精神症状;通过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学会应对挫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的青年期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亲密感的建立、社会关系的变化、职业的适应和人格的变化等。团体辅导式班会的包容式氛围有助于大学生确立稳定的自我;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有助其他学生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沟通与交流能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而针对毕业生的团体辅导班会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3)促进了班级建设。将团体辅导运用到班会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在班级中开展团体活动,促进了班级成员的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提高了班集凝聚力。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利于同学间的团结合作。
(4)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团体辅导式班会引导学生对活动情境的感知与体验,通过影响其认知来解决心理困扰,促进行为改变。这种形式大大增强了班会趣味性,使学生在会上都有机会动,都能动。而不是只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和“记者”,“听”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鄢呈玥,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3] 石红.团体心理辅导在德育课中的应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 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124-126.
[5] 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76-79.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6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