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路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路原理范文1
LED灯驱动电路原理是在需要使用比较多的led产品时,如果将所有的LED串联,将需要LED驱动器输出较高的电压:
如果将所有的LED并联,则需要LED驱动器输出较大的电流。将所有的LED串联或并联,不但限制着LED的严使用量,而且并联LED负载电流较大,驱动器的成本也会增加,解决办法是采用混联方式。串、并联的LED数量平均分配,分配在一个LED串联支路上的电压相同,同一个串联支路中每个LED上的电流也基本相同,亮度一致,同时通过每个串联支路的电流也相近。
(来源:文章屋网 )
电路原理范文2
1.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
经笔者发现,上世纪“电路原理”这门课程已经成为电气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电子、计算机、电气、通信等领域迅猛发展,并且在理论创新以及技术方面不断革新,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电子元器件和功能电路也随之改变,而经典理论体系为教学主体内容的“电路”课程在近二十年中的变化却很小。比如现在市面上用的很多电子器件都是场效应管,但是课程在这部分的重点仍然是三极管和二极管的讲解。这种一直没有更新的教学内容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更不利于服务社会。
2.教学方式单一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填鸭式”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维只跟着老师走,思路根本没有打开。尤其是现在计算机的普及,也为了应对学时压缩教学内容反而扩张的窘况,电路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另一方面,单位学时内学生需要接受的信息量更大了。加上“电路原理”课程本身知识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枯燥,这必然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容易疲倦,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另外,现在的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科研工作量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并且这些科研任务在经济和荣誉上都有利可图,这样一来,教师花在上课的精力势必将大大减少,而是把上课当成一种任务,完成教学工作量。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不重视,师生关系也不和谐。
二、创新型电路课程的几点建议
1.去糟粕,留精华,转变教学思维模式
其一,笔者认为可以从“电路原理”课程特点出发,一开始就给学生建立电路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去学习,以一条主线、几种定律为基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电路原理”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等都是作为“电路原理”教学的知识体系框架。主线还包括电路分析的基本量,电压、电流以及功能等,这是任何电路分析的本质。了解了“电路原理”课程的框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就是“有准备之仗”。其二,突出重点,转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学习暂态电路分析的时候,当学习完RC暂态电路、三要素法之后,对于RL暂态电路可以让学生自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锻炼学生的学习力。笔者认为的学习力就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其三,课程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实际电路的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工科的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都是为了后续的学习打基础,更是为了以后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思维,不能仅仅是针对课程定理、定义等内容进行教学,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或者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另外,从原有“电路原理”内容出发,对于一些重要的电子元件,例如后续所学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课程中涉及电子领域常用的场效应管(MOSFET),以及电力电子技术所用的IGBT等,教师除了书本上的基本知识以外,在教学中还可结合基本元件或者与之相关的常见基本电路,如整流电路、集成电路等层层深入讲解。
2.使用仿真软件,实现多元化
课堂“电路原理”课程作为电气基础专业课,关键目的是让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的应用,所以,电路课程教学当中,可以安排几个相关基本实验操作,学生可以直观了解电路元件、电路原理以及电路定律等等内容,了解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和区别。但是,几个实验往往达不到目的。这样就可以在电路教学当中使用仿真软件,比如可以充分利用EWB器件和仿真功能,仿真出动态的实验图来代表实际的电路实验,既可以增加课程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电路原理”课程教学除了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使用仿真软件来制成CAI、FLASH等课件。这样不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的理论内容进行实时的仿真演示,使得教学更加深刻生动,也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这样一来就可以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旧貌,缩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情感教育在“电路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电路原理范文3
关键词:电路原理;精品课程;电路仿真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7-02
电路原理是工科学生在大学中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整个专业学习起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大多会觉得电路原理学习的内容繁冗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对电路这样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来说如何能讲出新意,如何能做到吸引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业兴趣,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成了每一位讲授电路原理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建设精品课程
建设电路原理精品课程,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实验改革这些方面着手,不断地学习进步和反思,从而提高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教学方法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手段,向着一流水平而努力,达到精品共享。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除了建设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高档次教学辅导队伍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需要改进的方面就是要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方式和内容,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做好以下几点。
1.坚持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做好电路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关系分析,处理好知识交叉部分,同时及时地把新的科技成果引入电路课程,增强电路课程的时效性,并且可以邀请部分教授或知名学者为学生进行相关讲座,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和整个工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电路原理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于整个工科教育体系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自己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对未来职业专业技能的规划。
2.开发和提供多种教学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成果,大力发展网络课堂。例如采用较新颖的任务型教学或任务型学习,即“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学科教学的途径”[1]。要求学生以一个学习任务为中心,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了解任务相关的知识,并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新学习到的知识融合成一个知识体系,然后用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评价,从而使得学生达到一个新的学习高度,不断重复地阶梯式前进。
3.树立教师们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正确认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团队配合和合作的能力,横向比较各个院校电路课程教学的优缺点,组织定期的教学讨论会,提高各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摒除电路原理课程教师对教学一成不变的思想,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了解当前国内外对于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建立适合当前学校定位和学生需求的精品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多听取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做到教师的自我提升和课程教学的提升相辅相成。
4.大力开展教材建设,发展适合自己学校现状和需求的教材体系,集合各类精品教材的优点,并结合国外高校教材的特点,开展双语教学。目前电路原理课程的教材较为固定,知识点设定变化不大,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较少。鉴于目前电路原理教材种类繁多,应当组织教师编制符合自己学校定位和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精品教材,并广泛地听取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宝贵意见,真正让电路原理课程成为一门承前启后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专业课教师的后续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发挥电路原理课程对工科大学生专业教育“领进门”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科思维和良好的学习、科研习惯。
5.改进电路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已有开放性试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开放性实验等新的实验理念的运用。对于电路原理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来说,实验应当在其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当前比较传统的电路实验方式,更加新颖的实验设计和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实践。当前电路原理实验大多按照教材,由实验教师进行电路原理和连线方法的讲解,然后学生进行简单的重复得到预设好的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起点较低,相对来说对于课堂教学仅仅起到了辅助作用,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实验在整个电路原理教学的过程中所占学时较少,不能很好地起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促进作用。在未来的电路原理教学中,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于电路原理实验的重视程度,通过设计合理灵活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二、在教学中融合电路仿真软件教学
电路原理是工科学生其后续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较早地融入电路仿真软件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将电路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尽早地建立起工程设计的思维和知识体系。通过采用之前提到的任务型教学,在学生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为学生提供各种相对独立的小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独立地完成对小项目问题的调研、方案设计和最终实施,并完成相应的报告和实际演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方向和答疑解惑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对工科后续学科体系的兴趣,让学生获得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加形象地掌握电路原理基本理论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成就感。最后可以通过对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工科电路相关各后续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其实际电路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之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走出校园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兴趣和技能培养可以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并可以为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提供知识基础,其中一些突出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实际制作印刷电路板,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可以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榜样,树立良好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
三、电路原理课程学习过程的反馈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课程学习的反馈和评价,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地面对和处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提出对于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要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解决学生对于每堂课的疑惑和不解。对于学生完成的课程相关的小项目多使用正面的评价,积极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客观地提供意见。对于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并且在教学中融合基于任务型教学的电路仿真软件应用,能够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整体应用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电路原理范文4
关键词:谐振电路;工作;原理
在谐振状态下,电路的总阻抗达到极值或近似达到极值。研究谐振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这种客观现象,并在科学和应用技术上充分利用谐振的特征,同时又要预防它所产生的危害。在具有电感和电容的电路中,总电压和总电流的相位一般是不同的,若调节电路的L,C或电源频率f,使总电压和总电流达到同相位,这时电路中就产生了谐振现象。处于谐振状态的电路,称为谐振电路。谐振电路在电子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视机高频头的调谐电路、收音机的中频放大器等。但在某些电路中由于谐振的发生,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损坏电气设备,应设法加以避免。
常用的谐振电路有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
1. 串联谐振电路
在RLC串联电路中曾经讨论过,当XL=XC时,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相位相同,电路呈纯电阻性,这种现象叫做串联谐振,
1.1谐振条件和谐振频率
根据串联谐振的定义,当电路发生谐振XL=XC时,因此产生串联谐振的条件为XL=XC
谐振时电源的频率称为谐振频率,以f0表示。
串联电路发生谐振时的频率仅由电路本身的参数L和C确定。因此,f0又称为电路的固有频率。改变电源频率f或元件L,C,都可使电路发生谐振。
1.2串联谐振的特点
1.2.1电流与电压同相位,电路呈纯电阻性。
1.2.2串联谐振时电路阻抗最小,在电压一定时,电路中电流最大。当发生串联谐振时,其电抗为
X=XL-XC=0
1.2.3串联谐振时电感两端的电压,电容两端的电压比总电压大许多倍。因为串联谐振时UL=UC,两者相位相反,相互抵消,这时U=RI。
Q称为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当R
电压谐振所产生的高电压在电信工程上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外来的无线电信号非常弱,通过电压谐振可以把微弱的电信号上升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几千倍。但电压谐振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例如,在电力工程中,由于本身工作电压就很高,一旦谐振发生,则在电感线圈和电容上将产生非常高的电压,造成电容和电感线圈的绝缘击穿、设备损坏等事故。因此,在电力工程上应尽量避免电压谐振。
1.2.4电源与负载之间不发生能量互换,能量互换只发生在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之间,电源供给的能量全部被电阻所消耗。
1.3调谐方法
使电路发生谐振的方法称为调谐。在实际电路中有以下两种调谐方法。
1.3.1调节电路的参数L或C。
当RLC串联电路的电源频率为一定值时,适当调节电路参数L或C的大小,使XL=XC,就可使电路发生谐振。例如收音机的输入回路就是通过调节可变电容C的容量,使调谐回路的固有频率与要收听的电台频率相等,从而使调谐回路谐振,达到选台的目的。
1.3.2调节电源的频率f。
当串联电路的参数L和C为定值时,可以通过调节电源频率f的大小,使其满足XL=XC,电路便产生谐振。
当电流频率f偏离谐振频率f0以后,电流I则由谐振时的最大值I0逐渐减小,下降的快慢则取决于谐振曲线的形状。当谐振曲线比较尖锐时,稍有偏离频率f0的电流就下降很快,也就是说,只有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电流才具有最大值,而其他频率的电流则很小。因此串联谐振电路能有效地从邻近不同频率的信号中,选择所需要的频率信号。我们把电路的这种性能称为电路的选频特性,又称为电路的选择性。
电流谐振曲线的形状与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Q有很大关系。电路的Q值越高,则谐振曲线越尖锐,说明电路的选择性越好;反之,Q值越低,谐振曲线越平坦,电路的选择性越差。一般规定,在电流I值等于最本有效值Io的0.707倍所包含的一段频率范围,称为电路的通频带宽度,即Δf=f2- f1。若Q值较高,则谐振电路的通频带宽度则较小,电路的选择性则越好。
2.并联谐振电路
串联谐振电路一般只适用于内阻较小的信号源。当信号源内阻较大时,如果采用串联谐振,将会使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大大降低,电路的选择性变差,甚至失去选择性。所以当信号源内阻较高时,就需采用并联谐振。
实际的并联谐振回路通常由电感线圈与电容并联而成。
2.1谐振条件和谐振频率
当I1sinφ1-IC=0时,φ=0,即电压和电流同相位,这时电路中产生了谐振现象。由此,得 I1sinφ1=IC。
通常线圈的内阻R远小于感抗XL,即R
2.2并联谐振的特点
2.2.1总电流与电源电压同相位(φ=o),电路呈纯电阻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谐振时线圈支路电流与电容支路电流的大小近似相等,相位近似相反,互相补偿,所以电路的总电流与电源电压同相位,且电路呈纯电阻性。
2.2.2谐振时线圈支路、电容支路中的电流比总电流大许多倍。由相量图可得,谐振时的总电流为I0=I1cosφ1
与串联谐振的品质因数一样,并联谐振的品质因数也是Q=ω0L/R=1/ω0C R。由于R
2.2.3谐振回路的总电流I0为最小,回路的等效阻抗为最大。
Q值较高时,谐振回路的等效阻抗约为线圈感抗或容抗的Q倍。Q值越大,谐振时电路的等效阻抗|Z0|—也越大,选择性则越强。
并联谐振在电子技术中常有应用。例如,利用并联谐振时回路等效阻抗为最大的特点来选择信号或消除干扰。
参考文献
电路原理范文5
关键词:MOOC;SPOC;翻转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21-02
引言
翻转课堂等模式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应用好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MOOC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过程为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因呈现方式单调、针对性指导缺失、在线参与度不足、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导致学习者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1]。信息技术在实体教学中的应用逐渐从边缘化走向内核式,把迈向深度学习视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标与诉求[2]。在MOOC狂热消退以后,其在线教育与线下实体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SPOC可能会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3]。因此,如何利用MOOC资源,采用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大力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应用于《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探究该模式的有效性。
一、课程介绍
《电路原理》课程为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教学必修课,也是电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着重知识的梳理、学习方法的启迪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准确理解及灵活运用,力图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电路理论知识,开拓思路,培养能力。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1.线上考核:学生可以选择三次通过SPOC线上课程考核,获得SPOC线上课程考核成绩,并以最高的成绩作为本项成绩。
2.过程考核:本项目为竞争性考核,课程组将制订详细公开的过程考核方案,包含自学检查、课堂交流、平时作业、讨论、项目完成等为考核对应,以学期整个过程为考核时间段,以获得最高过程成绩小组为权值100,其他小组计算相应的相对过程考核成绩0―100分。
3.期末考核:所有学生需要参与学院组织的本课程的期末统一考试,即与另外的平行非试点班统考,获得期末考试成绩。
课程学习的综合成绩以上述三项成绩按照30%、30%、40%的比例综合评定。
三、学习组织实施
我们以学堂在线的清华大学《电路原理》MOOC资源为依托,以“翻转课堂”为课堂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SPOC翻转课堂的试点模式。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课前完成教学视频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两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影响着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学习,在课堂内能够协作讨论。
2.线上检测: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和节奏在老师控制下按时完全。老师课前将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通过视频学习,并在网上完成一些基本练习,已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便于老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3.课堂组织:课堂探究的问题由教学团队提前拟订方案。从教师的角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时发现的疑问及同伴交流中未解决的困难提出一些问题。综合两方面来确定用于课堂探究的问题。
学生经过了独立解决问题、小组间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之后,派出学生代表对小组的讨论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采取的形式有演讲、成果演示等,并且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评论及分享学习收获,然后老师进行总结。
四、其他工作
1.针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教学团队每学期都设计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课前观看MOOC视频的投入时间、对翻转课堂的感兴趣程度、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学生提升了对SPOC翻转课堂的兴趣,只有30%的学生说兴趣没有提升,69%的学生喜欢讨论式教学,31%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讨论式教学,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学视频可以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极少部分认为没有作用。
2、教学研讨与交流。《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从项目确定开始,组建了专门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该课程的计划制订、教学组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为了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实施,项目组经常组织教学研讨,项目组全体成员全程参与。项目组完成的教学研讨主要包括项目计划的制订与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授课计划与考试方案的制订、网络课堂内容的组织与建设、网络学生答疑、网络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的出题考试与总结、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分析、期末考试结果分析等多项内容。
五、总结
经过几学期《电路原理》SPOC翻转课堂的试点施,从与平行班级的对比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大部分学生课前养成了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即将讲授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网上MOOCs资源提前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与同学进行讨论,有的放矢。
2.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以前的课堂主要是老师讲解,有时候老师想组织讨论,但由于时间紧,而且学生没有提前预习,很难组织一次像样的课堂讨论。通过学生课前的网络自主学习,发现了问题所在,课堂上就能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
3.提高了课堂效率。简单的内容,课堂上老师不再重复讲解,课堂上主要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没有提出的重要的知识点,由老师提出来,归纳总结。因此,课堂上解决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当然,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整个课程实施进度与大纲的要求的总体协调与把握,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老师课前备课内容如何达到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双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翻转课堂如何组织实施,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梦娇,邹霞.基于MOOCs环境的深度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2014,(7).
[2]张静.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中国电话教育,2013,(4).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
[4]张强,张海峰,唐岩,于歆杰.电路原理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J].实验教学研究,2016,(01).
[5]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6]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
[7]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覃遵S,徐洪智,张彬连,黄云,郭鑫.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SPOC Flipped Classroom in Circuit Principle Teaching
CHANG Ji-bin,YAN Li,ZHU Jia-fu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ongqing 401331,China)
电路原理范文6
关键词: 信号处理 多频扫描 二次电源电路 显示器原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显示器原理”进入了些职业教育和高校的课程。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师多数对电视机的原理较为熟悉,但对显示器的一些特殊电路还不甚了解。对显示器的一些特殊电路与电视机电路作对比说明,希望对同行的教学能有少许启发。如有不妥,请各位读者指正。
对于采用阴极射线管(CRT)的显示器和电视机,外观相似,但内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其实有很大区别,下面对其主要电路的区别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信号处理电路
电视机一般接收的是射频(RF)信号,所以信号处理电路要比显示器复杂。显示器的输入信号一般是由计算机主机中的显示卡经15针信号插座送出的,显示卡有两种形式的输出信号,即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现在,常见的计算机一般都采用模拟信号方式输出。模拟信号包括R、G、B三基色信号和行同步、场同步信号。由于输入显示器的已经是三基色信号,行、场同步信号也很完整。因此,显示器中不再需要视频信号的还原解调电路,故R、G、B信号一般直接送入显示器的尾板。尾板电路中主要是视频信号处理电路和显像管附属电路,它包括视频信号预处理电路和末级视放电路。视频信号预处理电路包括视频放大、自动亮度控制、亮度和对比度控制、黑平衡和白平衡调节电路,该部分电路一般由专用集成电路和元件组成。末级视放电路是由三只高耐压、中功率组成的电压放大器,用来产生调制显像管阴极足够大幅度的三基色信号。现在也有集成末级视放电路的。另外,该电路还有高频补偿电路,补偿信号中失落的高频成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显像管附属电路用来提供显像管工作所需的各种电压。顺便说一句,由于计算机中的音频信号由主机中的声卡通过解码产生,推动外接的有源音箱直接发声,和显示器无关,故显示器中一般没有音频电路。
二、扫描电路
显示器大多数采用逐行扫描。为支持不同档次的计算机和显示卡,以及用户不同的使用要求,显示器的最大扫描频率范围,行频要从15.8KHz到120KHz之间变化,场频要从50Hz到120Hz之间变化,这就是所谓“多频显示器”。普及型显示器都支持VGA和SVGA方式,它们的一般要求是:分辨率调整范围在640×480到1280×1024之间。相应行频变化范围约在30―70KHz,场频范围在60―120Hz之间。为达到这些要求,多频显示器除有和电视机相同的鉴相、振荡、同步、激励、输出等基本扫描电路外,还有以下特殊电路。
1.行、场同步信号频率的自动跟踪、极性处理与同步电路
显示器要在大范围内保持扫描同步,首先要有一个对同步信号的频率跟踪电路,以便对行、场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及时作出调整。原理是让行同步信号通过一个频率/电压(f/V)转换电路,电路的输出端经积分滤波器后输出一个与行同步信号频率成正比的电压信号,用这个信号控制振荡器RC定时电路的时间常数,达到改变振荡频率的目的。极性处理电路的任务是对行、场同步信号的极性进行识别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电路,这是因为由计算机显卡送入显示器的行、场同步信号的极性是随显示分辨率的不同而变化的,这些同步信号的不同极性的组合中含有不同视频模式的信息,显示器就是根据行、场同步信号的频率和极性对各种视频模式进行识别的。经模式识别后的行、场同步信号再进入极性处理电路,一律变成符合该显示器同步电路需要的极性。上过程就是归一化处理。处理后的行、场同步信号分别送入行、场振荡电路对其进行锁频、锁相,完成同步过程。
2.行幅度和场幅度自动调整电路
由公式iy=Ec・Ts/Ly知,行扫描电流iy与电源Ec、行正程时间Ts的乘积成正比,与偏转线圈电感量Ly成反比。当行频升高时,Ts变小,iy也相应变小,因为行幅度与iy成正比,所以,当扫描频率升高时,行、场幅度要缩小。多频显示器中,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一般采用调整电源电压Ec、改变逆程电容、二极管调制器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等方法。调整电源Ec的方法在后面电源内容中介绍。逆程电容调整法的原理是:当行周期一定时,逆程时间与行逆程电容成正比。当行频升高时,行周期变短,这时减小逆程电容,缩短逆程时间,相对增大了正程时间,即增大了行幅,反之亦然。另外,当行频变化时,适当调整逆程电容,使正程和逆程时间关系保持一定比例,也可防止图像右卷边,保证图像质量。实际电路中,一般是由多个逆程电容与开关三极管共同构成逆程电路,由微处理器控制三极管的导通、截止,改变了逆程电容的串、并联接入状态,即改变了容量,完成逆程电路的调整。
现在的新型显示器中广泛采用的是一种二极管调制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原理:电路如图1,图中T为行输出管,D为阻尼二极管,D1、D2为调制二极管,Ly为行偏转线圈,FBT为行输出变压器,Lm为调制线圈,Um为调制电压。该电路的特点是用电压Um的变化可以控制偏转线圈中电流的变化。由微处理器或控制电路送来的行幅度控制信号经放大电路后,经A端由Lm送入,控制Um电压。当Um升高时,抬高了行偏转线圈Ly下端的电压,上端电压保持不变,故行偏转线圈两端电压减小,行偏转电流iy减小,行幅变窄;Um降低时,行偏转电流iy增大,行幅变宽,这样达到自动调整行幅的目的。行幅调整反馈信号一般取自行输出变压器上的绕组。
场幅度调整的原理一般是:由微处理器根据不同的视频模式识别信号给场扫描电路送出适当的控制信号,控制对锯齿波形成电路RC充电电流的大小,以改变锯齿波的幅度,达到自动控制场幅度的目的。
3.枕形失真自动校正和S校正自动调整电路
我们知道,由于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半径和荧光屏的曲率半径不同,会引起特有的“枕形失真”和“延伸失真”。为此,在电视机中都加有枕形校正和S校正电路,由于这两个校正电路的补偿参数都和扫描频率有关,故在多频显示器中,该部分电路也与电视机不同。枕形失真自动校正电路中,去掉了电视机中常用的枕形校正变压器,而利用前面介绍过的二极管调制器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进行枕形校正,原理是:由微处理器根据不同的视频模式识别信号确定场频后,给送入Lm线圈的行幅控制信号上再叠加一个与场频一致的抛物波,适当控制该抛物波的凹凸程度,使一场的行扫描线在水平方向上呈鼓形,刚好与枕形失真抵消,达到自动校正的目的。
显示器中,对图像的几何失真度要求很高。在S校正电路中,当行频变化时,要适当改变S校正电容的容量,以得到最佳效果,即最小的几何失真。实际电路中,在一个较小的S校正电容上并联数个经晶体管控制的S校正电容,这些晶体管作为开关由微处理器控制,根据不同的行频决定电容在电路中的接通数量,控制行扫描电流波形的S弯曲程度,达到最佳S校正。
4.行、场中心自动调整电路
在扫描电路中,由于存在晶体管等非线性元件,以及行扫描电路工作在开关状态等因素,会产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延迟,延迟量与扫描频率有关。多频显示器中,当扫描频率改变时,延时量发生变化,使扫描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这将会引起图像在屏幕上的偏移,行、场中心自动调整电路就用来消除偏移,它们的电路实际上是由微处理器根据频率变化时不同的延迟量,给行、场偏转线圈上加上一个适量的直流电流分量,使光栅产生一个与延时量相反的偏移量,使行、场中心始终和屏幕中心重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上调整和校正电路除有自动控制电路外,还有手动控制电路,以弥补自动的不足,同时也方便使用者。手动控制的方式很多,在新型多频显示器中,一般由不多的几个按键用菜单方式集中进行多项控制,采用面板参数调整电路,在微处理器控制下,把经菜单选中的某一控制量调整的脉冲经D/A电路转换为模拟量加至被控部位。在有效调整范围内,操作者可随意进行调整。该类显示器一般都采用带屏显接口的视频信号处理电路,故调整量可直观地显示在屏幕上。调整内容除对比度,亮度外还有:行幅、场幅、行中心、场中心、枕形失真、梯形失真、画面旋转、自动消磁等。
三、电源电路
显示器电源多采用并联型自激式冷底板,由开关变压器初、次级线圈进行电路隔离,取样反馈电路一般用光电耦合器隔离。国产显示器现多采用性能优良的集成电路UC3842做电源脉宽调制器(PWM),开关脉冲的频率在30―50KHz之间。为降低开关损耗和简化驱动电路,电源调整管多采用场效应管。
显示器电源比较有特点的电路是在主电源次级。前面述及,多频显示器中当频率升高时,行幅度要变窄,大范围的行幅度调节其实要用提高行电源Ec的方法,其它方法只能在小范围调节。如在不同的显示模式下,当行频从31.5KHz升高到48.4KHz时,行电源Ec约从90V要升高到150V。Ec电源的调节电路称二次电源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一般有a、b两种电路。a图为一种串联式电压调节电路,图中T为调整管,栅极由微处理器送入经模式识别后有一定占空比,并经电路放大的方波信号,控制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对直流电源进行斩波输出。显然,输入方波的占空比决定了输出电压的高低。电路的输入端接开关电源给行扫描电路的供电端,输出端的脉动直流电经L、C滤波后作为Ec送给行输出电路。由原理知,该电路输入端电压要高于输出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