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辅导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范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由原来主要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发展到大学生心里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日常事务服务等更为宽泛的领域,如何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有效管理是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现状

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相对不足。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设计,导致辅导员在其岗位上比较迷茫,似乎难以成就事业和实现自我价值,致使不少辅导员将辅导员岗位看作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一旦有机会就想方设法转到其他工作岗位。

辅导员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就学历而言,辅导员的主体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就知识结构而言,辅导员队伍缺乏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不足。

辅导员队伍普遍缺乏身份认同。不少高校教师认为辅导员是行政人员,而行政管理人员却认为辅导员是教师。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接受院、系管理,而且各个行政部门的领导几乎都能考核到辅导员。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制度尚未完善,甚至有些高校的辅导员根本就没机会评职称。正是有了这些原因,造成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认可度较低。

辅导员工作具有“超负荷性”。虽然大多数高校对专职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辅导员职位定位也不是十分清晰,被默认为是一个全能职业,被当做“万精油”使用。这些原因导致辅导员工作繁杂,造成了辅导员被多重管理、多重考核的管理体制,使辅导员难以发挥效能。

二、针对高校辅导员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

(1)明确工作职责,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要正确的衡量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明确其工作职责是前提条件。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指定考核指标时应重点考核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成效等内容,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2)评价人员的选择要全面。辅导员的工作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因此在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时参与的人员的面要广。既应该有辅导员本人、院系领导、学生、其他辅导员,也应该有学工处、团委等部门人员。只有保证评价人员的全面性,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

(3)考评结果要和相关激励挂钩。只有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薪酬、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挂钩,才能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从而增强考评的效果。

(4)考评结果要体现民主性。高校的辅导员评价不能缺少辅导员的共同参与,如果仍然采用“自上而下”单方面的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使辅导员被有意无意排斥于绩效目标制定过程之外,那么考核的结果将难以得到辅导员的广泛认同。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

(1)学习培训激励。当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是年轻人,相对物质待遇,他们对将来能否有好的发展更看重,因此,把参与学习培训机会当做激励的手段对辅导员来说具有较大诱惑力。

(2)物质激励。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者给予津贴补助、工作奖励等物质激励,将会有效刺激辅导员队伍。

(3)精神激励。对能力突出、工作业绩好的辅导员,设置相关奖项对其进行奖励,将起到恒久的激励效果。

(4)竞争激励。在采取其他激励方式的同时,还应建立良性竞争机制。良性的竞争机制,将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增强整个队伍的活力,从而营造辅导员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

(1)培训制度化。接受培训是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人员的基本权利之一,因此高校应该从制度上明确辅导员此项权利,同时还应规定辅导员的晋升也应该与培训挂钩。

(2)培训专业化。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培训机构是实现辅导员培训专业化的前提。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高校培养模式:初级管理人员进修行政管理基础和督导基本原理;中级管理人员进修学校法规、人事管理和教育中的劳资关系等课程;高级管理人员进修教育管理研究、组织理论和涉及等10门课程,合计30个学分,相当于管理硕士文凭。

(3)培训个性化。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供多样化的辅导员培训体制,不仅提供职业能力的培训,还应提供符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培训。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可根据辅导员不同成长阶段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计划,通过举办“新上岗辅导员培训班”帮助新上岗辅导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工作、胜任新岗位;二是提供进修平台,把辅导员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纳入学校专任教室培养计划,享受同等待遇。

(四)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

(1)满足辅导员的基本生活工作需求。从辅导员工作和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如配备办公设备,设立辅导员谈话室,为辅导员提供免费住宿等。

(2)为辅导员职务、职称的晋升提供宽出路。当前,因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许多辅导员对自己在学校里的角色定位、前途出路比较迷茫。学校应该明确他们的职务和职称晋升制度,让他们吃上定心丸。如在职务晋升上,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以及工作成效,相应选任为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辅导员;在职称上,专职辅导员可以按初级、中级、副高级选聘;在出路选择上,表现优秀者可以转岗到其他部门或到专职教师岗位。

高校辅导员范文2

一、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把辅导员当成一种职业,更要把辅导员当成

一份事业来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阶段,文化发展空前繁杂,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一个人都需要面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认清教师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事业,要把教育事业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面对拜金主义盛行我们教师的价值观一定不要盲从,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种风气的错误性,以及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我们教师需要用过硬的素质来抵御这种风气。对把教育当事业的人,我怀有真诚的敬意。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亦为人模范。三尺讲台上的我们,意气风发,教书育人;三尺讲台下的我们,文明尔雅,为人师表。教师是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承者,表里如一是对我们最高的要求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风筝要想飞得高,必须由底下的线牵引着,假如没有了这根束缚它的线,风筝只能掉在地上。我们如果是那只风筝,那师德就是在我们脚下牵引着我们前进的那根线。如果线断了,即使我们再努力,也不会飞的久,更不会飞得高。

三、良师、益友双重身份

高校辅导员范文3

一、高校辅导员德育能力的重要性

德育能力是指运用个人的智力、知识和经验把握、引导和控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并使之符合德育目标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原因的判断能力、策略的选择能力等等。高校辅导员作为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教师,其所具备的德育能力对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德育能力是高校德育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

高校德育的目标是高校通过实施德育,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养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达到高校德育实践的预期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在新世纪的首要任务,它要求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德育教育措施、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充实和调整德育工作的内容、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祖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而要实现此任务,就必须保证高校德育工作顺利推进。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应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保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都迫切需要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把高校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也才能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2.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德育能力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保障

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与大学生联系最多、最频繁、最深入,是学生德育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格品行素质的塑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师,辅导员自身的道德素养、人格魅力、理论水平及德育能力,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辅导员优秀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全面的工作能力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时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只有全面拓展工作能力,才能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向导、生活辅导、行为督导工作。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

3.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德育能力是解决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实效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德育实施的现状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的内心需求;重行为表现轻情感的发展;重灌输轻交流,造成了德育针对性弱、实效性差的后果。一些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往往是因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如果还是用以往那种一味的说教、灌输,或是浮于表面而不深入了解学生内心需求的教育形式来教育学生已经行不通了;第二,从社会现状来说,由于时代的发展,价值判断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文化、媒体文化、影视文化等都在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原来被崇尚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在变化了的时空面前已显得陈旧、不合时宜。而面对这一现实,一些教师却还在用滞后的眼光和僵化的教育方法对待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学生,必然要导致德育的无力与尴尬。处于高校德育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面对这些问题,只有提高自身德育的工作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德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策

高校辅导员教师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要想使他们的德育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就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积极支撑,两者中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妨碍他们德育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1.更新德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因此,德育要重视情感因素,思想认识、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的教育中都应当融入情感。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人格走向成熟、个性开始凸显的时期,在此阶段,作为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使德育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纯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是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把握的工作理念。

2.系统掌握德育内容,培养正确清晰的思想道德认识

辅导员还要有“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意识,不断丰富、充实德育内容。在对德育内容的把握上,高校辅导员要明确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学生要施加何种影响,使学生养成何种思想道德品质。也就是说,要对以下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德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它们有何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如何适当地选择、安排德育内容?可用的教育素材有哪些?社会现象中哪些是与德育方向相一致的,哪些是相背离的等等。要把握德育内容,辅导员就应当在德育方向的正确性、德育内容的全面性、德育素材选择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发挥德育因素的敏感性上更加注重。这也是德育的方向、深度和实效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危机意识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公民意识和网络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使广大学生始终保持先进的政治观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3.掌握德育规律,拓展、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

长期以来,教人习得规范并服从规范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流。德育仅仅局限在规范教育范围内,将道德视为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其弊端在于对学生的德育只满足于掌握道德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学校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受教育者对生活现实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在教育层面上“一刀切”,不认同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德育过程在教育的各方面中是最为复杂的,是一个长期且易反复的过程,心理发展和实践的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既有积极影响又会出现消极影响,既有来自环境的刺激因素又有自身素质在发生着作用。因此,它的实施既要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也要遵循德育的特殊规律。与德育规律的复杂性相适应,德育方法也应当多种多样。教育者应对之详加了解,并熟练运用理论讲解、社会调研、劳动锻炼、生活关怀、榜样示范、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方式,这些方式或宜于正面传输、或宜于矫枉纠偏、或宜于解决冲突、或宜于防患未然,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和主客观条件。高校辅导员要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善于从德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和不断自我追问、自我反思,这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关键。

4.建立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学历和业务水平

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而且关系到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而威信又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对辅导员抱有一种信赖感和亲切感,辅导员的行为举止才会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因此,辅导员要注重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多面手”。同时高校也应该在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提高方面建立培训机制,培训中要强调其目的性、层次性。基本途径有两种:知识传导与实践锻炼。具体的操作办法很多,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历教育、短期业务培训、德育知识专题讲座等,均可使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意识和德育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实践性的如德育见习与实习、班主任导师制(即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对新任班主任的业务指导)等,也能保证其德育能力不断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到长足发展,为全面做好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赵萍.浅谈大学生道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高校辅导员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助理 基本内涵 管理模式 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许多高校近几年来招生规模都在日益扩大。在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的现实情况下,专职辅导员人数却少有增加。由于辅导员工作是个非常细致和琐碎的工作,人手不足必然导致工作任务艰巨,以致于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的日常工作,无法预料及应对学生思想观念混杂等诸多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据笔者对广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了解,目前在许多高校里,这种由于扩招而导致专职辅导员数量与学生人数不相协调的矛盾正日益加烈,诸如工作任务繁多,工作难度增大,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混杂等问题又一直长期存在,因此,寻求解决办法就迫在眉睫。

一、设置“辅导员助理”的初衷与基本内涵

(一)设置初衷

随着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多,必然会出现系辅导员所带班级过多,工作量加重,以致无法兼顾众多学生的问题。为此,想要及时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就需要建立一支高于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辅导员助理队伍,将辅导员的“触角”更深入地伸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辅导员助理这一职务的设立已不在探索、试验阶段,无风险性。早在2000年,湖北江汉石油学院的操绪江书记和杜国锋老师就提出“采用高年级优秀学生当低年级的班主任,即用‘辅导员助理’模式来弥补专职辅导员的不足”[1]。此后,各高校纷纷仿效这一新型的学生管理做法,有的高校还“通过选拔优秀的在读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助理,让研究生在参与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在“传道、解惑、授业”的过程中,作好表率,陶冶情操。”[2]经过10多年的实践检验,“辅导员+辅导员助理”模式在实践中已被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二)基本内涵

1.辅导员助理的内涵

辅导员助理是辅导员直属的左右手,是直接为辅导员分担工作,负责整个年级学生工作的优秀学生干部。要求密切联系所带班的辅导员,加强相互沟通,及时向辅导员通报所管学生班级的现状,协调处理好学生中的各类问题,提出所负责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维护校园安全,保持稳定。辅导员助理与辅导员是平行关系。它与其他管理学生的角色是有所区别的。

2.辅导员助理的角色定位

学生辅导员助理身为辅导员队伍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辅导员助理”作为辅导员的助理和帮手,要积极密切配合辅导员工作,主动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及时向辅导员通报所管学生的现状。遇到紧急特殊情况(学生心理异常、夜不归宿、人身安全情况等),要协助辅导员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保持稳定。辅导员助理与辅导员是上下关系,辅导员助理是辅导员直属的左右手。

二、高校建构“辅导员+辅导员助理”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高校工作的主体。根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24号部长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但从真实情况来看,全国很多高校没达到这个标准。

随着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多,必然会出现系辅导员所带班级过多,工作量加重,以致无法兼顾众多学生的问题。这就使得建立一支高于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辅导员助理队伍变得比较迫切。总的来说,高校“辅导员缺编”这一现状无疑地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在我国现行辅导员制度存在人员配备不足、队伍不稳定的情况下,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助理队伍对于缓和教师辅导员队伍的不足有很大的弥补与调和作用。为此,如何帮助辅导员减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增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成为了学生工作必须加以探索的重要话题。

三、“辅导员+辅导员助理”管理模式的具体建构

(一)严格选聘

国务院便曾提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3]所以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一定要严格和规范,程序公开,公平竞聘,在选聘辅导员助理时,要严格把关。经过竞聘层层选拔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思想政治素质较好、的高年级学生,能正面引导新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

(二)加强培训

在辅导员助理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统一思想,明确工作内容和目标,积极发挥专业优势,解答新生在各方面的困惑,并帮助新生合理安排时间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新生较快地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三)全程指导

学生辅导员助理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的转换。“虽然辅导员助理还是学生身份,但在处理学生事务过程中,他们只能是教师角色。辅导员助理一定要注意角色转换,公正无私地处理不同的学生问题。”[4]辅导员助理应明白自己的双重身份,应随着不同的场合而进行相应的转换,更好地对辅导员负责,对学生工作负责,真正做到在学生中起到模范作用,在事务上起到操作示范作用,在生活中起到引导榜样作用。

从高年级的同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辅导员助理”,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也具有很多的优势。它不仅给更多的同学提供一个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工作平台,也能更好地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给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四、“辅导员+辅导员助理”模式的应用前景

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辅导员助理制度,能有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由于扩招而导致专职辅导员数量与学生人数不相协调的激烈矛盾而引起的诸如工作任务繁多,工作难度增大,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混杂等问题,同时使得辅导员助理的自身综合素质得以增强。从而组建沟通师生交流的新纽带,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生教育管理方法,可以广泛应用。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期,难免会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上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而在这极为关键的过渡期,辅导员助理能有效地帮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及时地了解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与问题,适时加以干预引导,减少学生管理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保证学生工作管理有序开展。

建立、完善、深化辅导员学生助理制度,采用“辅导员+辅导员助理”机制,不仅可以缓解辅导员队伍人员紧缺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更可提高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能力与思想政治水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目的,无疑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因此,实行“辅导员+辅导员助理”模式,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操绪江、杜国锋.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模式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61.

[2]周琴.关于在读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思考――基于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的探析 [J].学理论.2011,(23):221.

高校辅导员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 压力 压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60-01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者,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校园和谐、稳定发展的促进者,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这支队伍的身心状态及工作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由此产生的种种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实效性。如何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分析其职业压力现状,全面认识其负面影响,有效管理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心理压力,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 高校辅导员压力的现状

1.职业精神缺失

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他们在工作中对本职工作的热情会逐渐降低,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也逐渐减少;对工作的精力投入不足、敷衍了事,对工作有诸多抱怨,讨厌甚至排斥工作,敬业精神不够,责任心不强,对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出现职业倦怠。

2.生理健康受损

辅导员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其压力如果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缓解,则会出现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食欲下降、体重骤减、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3.心理状态失衡

工作压力大会使辅导员感到工作没有意义、价值感丧失,认为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琐碎的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面对困难没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容易退缩,不愿钻研;工作能力、应对能力、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容易出现职业退缩行为,如迟到、早退、工作懈怠等。

二 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策略

1.环境压力管理策略

提高高校辅导员社会地位,提供社会舆论支持。良好的形象有助于辅导员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减轻他们的压力;正面、积极的社会舆论能降低辅导员因客观环境而带来的压力感。

2.组织压力管理策略

第一,增加人员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高校要完善辅导员引进制度,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标准,既重学历又重能力,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且抗压能力强的优秀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减少因人员和职位不匹配而带来的工作压力。

第二,明确角色要求,规范管理制度,减少辅导员角色冲突。学校应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是引导辅导员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二是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管理体制,明确学生处、院(系)对辅导员的管理责任和权限;三是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从而在规章制度上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第三,提供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健全辅导员激励与保障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为辅导员营造和谐、宽松的整体环境,为职业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将有效降低辅导员的整体压力,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和事业心。

3.个体压力管理策略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有助于高效、优质地完成工作。高校辅导员要正确地评估自己,在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后,就比较容易知道自己会在何时何地为何体验到何种压力,才能在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及时找到应对的办法。

第二,要正确认识压力,改变不良认知方式,提高心理素质。首先对压力有正确的认识和接受态度。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把工作的压力转化为动力。

第三,有效进行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多、琐碎,可以将每天的工作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安排时间最先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最后做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压力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和高校都要重视和关心辅导员队伍,合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各方面协调发挥作用,进行心理压力管理与调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使每一个辅导员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谭彩云.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广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2]宋守君.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初步编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高校辅导员范文6

一、辅导员队伍现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高校辅导员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是为了仿效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政务院提出在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部四年内出台三个《规定》,要求从干部和学生中选拔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又红又专的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2006年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文件)。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包括本科与专科院校)9180人,比2006年增长33%。平均下来,207名大学生拥有1名专职辅导员,除此之外,高校还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配备逐步到位,结构逐步优化。从队伍构成看,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男女比例相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21岁至40岁占总数的85%。从学历构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2%。

二、职业高原现象

职业高原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费伦斯提出。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发展到现在,“职业高原”通常被认为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上接受挑战的机会、承担更大任务的机会很小。二是个体的职业变动可能性很小,过于稳定而单一。三是个体处于职业生涯的顶峰,获得晋升的可能性很小。而对于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过程中,长期单调的工作过程使个人的心理处于疲惫状态,因为偶遇的外因(如晋升困难、付出与收获不等、他人情绪的影响干扰)的触发,使其从心理上对工作产生抵触或厌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个人发展暂时停滞。一般说来,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是人们获得成就感、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较早进入职业生涯的停滞期,往往会使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进而导致组织效率和效能的下降。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将导致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不但影响辅导员本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学生工作的和谐开展。

职业高原现象大致具有两大表征特点:

一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它侧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反应。“职业倦怠”具有三个核心部分,一是情绪衰竭,即个人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二是人格解体,即个体以消极、否定、冷漠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自我评价的倾向降低。当个体出现职业倦怠时,首先表现为对工作失去兴趣,在工作中出现无奈、烦躁等情绪,当情绪累积加大时,会出现对工作职业的厌恶,急于从该职业中脱身,无法继续从事当前职业的工作。其职业的热情以数学方程来表示,即类似于一个抛物线。

二是职业呆滞。“职业呆滞”是个体仅仅在程式化的工作中走着程式化的步伐,没有创新观念和思想,久而久之,对工作麻木不仁,为做工作而做工作,它是一种工作的表现和态度。长期的重复性的工作,没有有效的调节,会使人在工作中逐渐缺乏激情,无法在工作中创新,使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以数学方程来表示,即类似于一个渐近线。

辅导员的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一般存在以下原因:

1.个人因素影响

就个体的发展而言,人先天就是感性的,在后续发展中,逐渐会产生理性思维,从而发展出个体的性格。然而感性的天性在人的一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就从业者来说,对于一种职业,首先需要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辅导员这一职业较新,致使多数人对其存在错误或不完全的认识。即使是从业者也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种职业。部分辅导员将其作为从事其他职业的跳板,但随着工作的事务化、琐碎化发展,耐心、好奇心等逐渐消退。而这一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与持续增长的负面情绪相对峙时,高原现象随之而来。

2.事务性工作影响

明晰辅导员职责,其工作事务是繁重的,不但要协助学校做好学生诸多方面的工作,还要做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辅导员工作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总是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在这些重复性工作中,可以很简单地总结出工作的规律。规律性的工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的难度,但长期的规律性的事务却使个人的心理情绪得不到有效调节,疲劳感逐渐增加,久而久之会产生惰性,使工作出现停滞,引起高原现象。

3.自身职业幸福感缺失

辅导员是接触学生的一线人员,是个中滋味体会最多的群体之一。辅导员工作的辛苦性,任务的艰巨性,在其职责上可见一斑。当从职的艰苦辛劳并没有得到如期的回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辅导员主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往往这些问题是非实体的,很难产生显而易见的成绩,久而久之,空洞感也会在负面影响下产生。另外当职业晋升、职业进步得不到满足时,心中的价值天平开始出现偏移,感到付出和所得不平衡,就会怀疑甚至否定自我价值。当其职业幸福感缺失,或者个人价值感缺失时,职业的瓶颈便产生了。

4.外界环境压力

辅导员既是一个群体,同时又是一个职业,自然也遵循着职业的特性。社会中各群体之间的竞争比较、职业内部的竞争比较等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些竞争的出现会在有形或无形中给辅导员这一群体增加相当大的压力。当过大的压力超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必然会使其较为稳定的工作心理产生崩溃。即使没有超出承受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工作。

三、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措施

出现职业高原现象并不可怕,正确地对待高原现象,处理好现实情况,有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1.大力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在国外,也有与高校辅导员对等的角色,他们被称作“学生事务教师”,这些人中,博士非常普遍,专业化程度很高。国外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特点:一是专业化,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学生提供辅导,同时也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二是社会化。国外的辅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牵头,同时鼓励社区、家庭和社会公益机构的成员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等工作。既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辅导水平,又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三是多样化。国外高校辅导员主要定位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取其所长。在国内,辅导员工作职能颇多,事务繁杂,需要承担起学生个人成长,价值观的培养等多重责任。但是这些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只是辅导员群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目前国内的辅导员队伍偏于年轻化,无论是专业化水平或者工作阅历方面皆有不足。因此促使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推崇。尝试将企业文化中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引入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对辅导员产生激励作用,使其重新找到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辅导员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各个学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可以尝试通过各种活动来探讨事务性工作,例如学生职业发展、素质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辅导员个性化发展、辅导员自身的提高等等,共同谋求学生的发展。在竞争中求合作,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下,通过健康的工作,度过高原期。

3.培养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