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1
所谓目标缺失是指教学目标模糊甚至是没有教学目标,有不少教师进课堂是漫无目的的,我曾做过不少这样的实验:在上课的铃声中,与即将走进课堂的教师交流,“这节课您打算教什么?”或者说“这节课你打算让学生学到些什么?”不少教师一脸茫然或一时语塞,不知一时如何作答,有的翻开教案念给我听,其实我知道那是从教案书上抄下来的,有的教师虽然有教学目标,但大而空,目标模糊,动不动就是“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等,又比如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受到“XXXX”教育等,看上去有目标;而且三维目标都有。但是,这是一个万能目标,什么课文都可以用,具体的学什么生字新词,抓住什么来进行朗读不清楚。所谓目标越位是指“肥了他人园,荒了自家田”,目标的语文味没有得到凸显。如有位教师在《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一课的目标是这样的: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2.感情朗读,了解课文内容;3.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要贬低别人的价值(本课的重难点)。其中目标1、2内容模糊,将目标3定为重难点更是弱化了语文的课程性质,难怪不少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社会课或大杂烩会课。
所谓目标错位是指教师对语文课程年段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在设置目标时不是“拔高”就是“降低”要求。如阅读教学低段向中段靠,中段向高段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训练,高年级重视内容的分析,却忽视学习语言,领悟表达;作文教学又存在低段要求降低,中高段存在拔高要求的倾向。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呢?
1.“育好自己的园,种好自己的田”凸显目标的语文性。语文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内容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要紧紧围绕学“语”习“文”来进行,一切与“学语习文”无关的“非语文”活动要尽量减少或杜绝。如有位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运用简单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3能让孩子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还有吉春亚老师设计《恐龙的灭绝》第一课时目标是:1识记课文中的认读字15个,学会写“传染”、“严寒”、“耐”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教学难点:用文章新学的词语说一说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两位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都充分体现了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将语言的实践与生活的实践有机结合。
2.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的阶段要求,凸显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又被细化成“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五个内容到分层分解到各年段甚至是各学期。这些目标都是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识字量、阅读量的变化,到默读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不越位,也不能错位。如吉春亚老师在《所见》(人教版第二册)和《渔歌子》(人教版第八册)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就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阶段性。《所见》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闭立”等生字(教学重点);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渔歌子》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出来。默写生字;2能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书面描绘出来;3通过品诗句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它的到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其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构建起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就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投入课堂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南方的孩子一般都很少见过雪,尤其是农村孩子更是孤陋寡闻。他们对雪的了解一般都是从电视、书本等渠道得来,为了调动学生对雪的兴趣,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美丽雪景图,配上教师有声有色的描述,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紧接着就提问:看到如此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怎样呢?你想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此时的高兴心情呢?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之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下雪啦,下雪啦!”让学生通过读把自己无比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就引出了下文的学习:“这美丽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动物来作画,他们是谁也呢?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些什么呢?”带着疑问,学生便自主地投入到一个如诗如画般的雪地世界里去学习,去探讨,在乐中学,学中乐。
又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了日月潭的基本轮廓,通过图像的展示,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在大致了解了日月潭的轮廓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帮助学生了解日月潭的环境,形状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等。图文结合,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日月潭的瑰丽景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
2.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计的专题、内容、角度灵活多样,有表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有反映祖国新貌和建设成就的;有反映日新月异科技成就的;有喜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关注环境问题的;有歌颂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呼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有表现现代儿童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有启发想象、鼓励创造的;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而不同的年段又有不同的要求,而有些知识学生闻所未闻,听所未听,要准确、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重难点,这对于身处落后的农村的孩子为说,是非常难的。有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将教学重难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如果单靠朗读课文来感悟潮来时的壮观场面,是永远也体会不到那种气势磅礴的场景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播放VCD光碟:远看一条白线移动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而来。这么一来,刺激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理解课文重点,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文章的重难点。
3.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再现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所反映的背景和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过去式”的,特别是一些课文表现的主题和内容距离现代生活显得陌生和遥远,这时利用多媒体的纪录片放映、图片展示等功能,就能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能够更好地进入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兴趣。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恐龙的相关背景,借助多媒体技术,上课伊始,我就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观看大约两亿年前,恐龙在我们的地球上自由自在,盛极一时,“称霸”地球的情景。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恐龙的庞大与不可一世。录象里恐龙活泼的形象跟现实中的不复存在,又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直观教学,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激起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
4.巧用多媒体,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仿真的功效,来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感悟课文内涵,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的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表演,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各种各样的实践能力。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3
一、利用教材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认真选择编排的,其中不乏环保的内容。如《四季的脚步》、《清澈的湖水》、《爷爷和小树》、《恐龙的灭绝》、《小狐狸卖空气》等,就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典型课文,教师可以以这些课文为基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教学《小狐狸卖空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小狐狸从深山来到城市没几天,就得了怪病,浑身不舒服。紧接着我问学生:“小狐狸为什么来到城市没几天就会得怪病?”学生马上回答:“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不新鲜。”我紧追着又问:“你知道哪些现象会使空气受污染,变得不新鲜?”课堂上顿时活跃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汽车、摩托车、工厂排出来的毒气会污染空气;有的说人们乱砍伐树木,会使空气变得不新鲜,因为花草树木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有的说,人们不讲究环境卫生,乱倒、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也会使空气受污染,变得不新鲜。通过以上提问,让学生明白了小狐狸来到城市没几天得怪病的原因就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不新鲜导致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展开讨论:后来,人们为什么不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经过讨论,学生知道后来人们懂得环境保护,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所以人们再也不需要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从而让学生懂得美化环境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再如《乌鸦喝水》一课,当学生说出各种帮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后,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紧接着问学生:“乌鸦非得用这些方法去喝瓶里的水吗?难道其他地方就真的没水喝了吗?如果真的没水了,又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告诉学生,现在,水资源越来越少了,我们一定要注意节约用水。
二、巧用插图、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渗透环保意识
低年级教材中插图较多,且每个单元后几乎都安排了一次看图说话或口语交际,这些图片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又接近学生生活,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
如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领略四季的美丽: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夏天,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到了,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蝴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么美丽的四季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小朋友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让四季的美永远留在我们身边。再如看图说话《节约用水》、《请不要摘花》、《动物搬家》、《保护小树苗》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生抽象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和问题的本质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直观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由于环境破坏给小村庄带来的变化,我把小村庄之前和之后的样子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之前: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之后: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少,出现的土地而且不断扩大,不知过了多少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小村庄前后变化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知道导致小村庄最后消失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的乱砍滥伐,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就是:人类不爱护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顺势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做才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又回来?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爬、折、砍树木,对乱砍滥伐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你看,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到了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以读促思,渗透环保意识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反复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使学生置身与文本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4
关键词:快乐阅读;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教师应在“高效课堂”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人人参与,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得的快乐的学习过程。
一、趣中探索,人人动手
1.变话为画,各画图形
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简笔画,可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进而达到理解词句、了解事物的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的一段时,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两种凿井法的示意图,然后请学生当博物馆馆长,来介绍这两种凿井法。学生在自读、自画、自说中感受到了詹天佑非凡的才能和智慧。运用简笔画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突破难点,课文理解水到渠成。
2.实际操作,各演过程
利用情感因素将表演移植到教学中。表演可以展示学生的才能,边读边表演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就采用了“学学演演”的形式。预习课文时就布置大家:这篇课文我们要边学边表演,请同学们回家多看一些“战国”故事,全面了解蔺相如、廉颇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上课时,我指名三组学生上台表演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学一则,演一则,使学生动心动情,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廉颇两位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教材本身产生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兴趣点,让每位学生动手去画、去做、去演,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语文。
二、给生自由,人人动脑
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的意义,使个人能按照他的知识和理解去行动。我们要大力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能放手的一定要放手,不代替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学习,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空间,演好学习的“主角”。
1.教给方法,自学课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学法指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理、自悟的过程,人人动脑,各有所学。我在教学《猫》一课时,教学了第1自然段后,让学生回忆刚才是怎样学懂这个自然段的:(1)圈出写猫性格的词语,并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想一想,猫的性格怎样古怪,然后用“说它________吧,可是_______”的句式说说猫的古怪性格。再让学生按照这两个步骤自己去读懂二、三自然段,使学生人人都有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
2.质疑问难,各解疑团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应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人人质疑,各解疑问。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章表面质疑,从思想内容质疑,从表达形式上质疑,从对文章的不同看法上质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解到评价。然后引导学生自解疑问,不能解决的再全班讨论。打破了传统的一统天下师问生答形式,改变了学生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使他们朝着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主动创造精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远远超出了读懂课文的范畴。
三、创设意境,人人动情
1.直观感受,各进其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不符合当地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引人入胜,各进其境。如,《恐龙的灭绝》一文,无论教师怎样精辟地描绘,学生都很难入境。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播放《地道战》片段,形象感知地道的巧妙,把学生的意趣、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情景交融,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直观感受,使书面语言还原成具体的情、景、物,使作者感情完全融入学生身心之中。这样,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内容便能心领神会。
2.想象意境,各入其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其所描述的客观情境,感受其语言魅力,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动人,以情明理,人人入情。在教学《我的战友》壮烈牺牲一段时,应让学生说说被烫伤、烧伤时的感觉,有了一定的实践感受后,引导学生想象构建烈火烧身的情境,从而在学生眼前活现出一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再让学生就刚才的感受畅所欲言,学生内心世界积蕴着的情感在这一刻喷薄而出,他们深切感受到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从而达到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依靠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促进形象感染,凭借想象描绘事物,把书中的话变成脑中的画,构成心理图像,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
四、以读促学,人人动口
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之一。我们要确立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着眼于精讲多读。讲读教学的全过程都要围绕读,渗透读,不忘读,人人动口,奏响阅读课上的交响曲。
1.以读代讲,各悟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结构严谨,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妙不可言。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充分利用佳作语言的音韵美,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领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练、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色彩美、音韵美、节奏美。有时还可以配点音乐,学生很快就会被语言文字的内在韵味所吸引、所陶醉,常常读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致盎然。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高品位的佳作名篇,积累规范语言,扩大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
2.以读激情,各明中心
感情体验的基础是朗读。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体验越深,朗读时感情就越充沛。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展开创造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体会贝多芬是怎样通过琴声,把穷兄妹带进美好自由的天地里去的。让学生体会到:美妙的琴声寄托着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蕴含着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读起文章来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富有感情,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相通的完美境界。
五、笔头操作,人人动笔
课堂上让每位学生动手进行作业训练,这是迁移、运用语言文字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笔头操作训练。
1.填空练习,各填体会
填空是作业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我们何不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精心设计一些填空练习,对理解课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位教师在教学《猫》一课的尽职几句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它闭息凝视(说明猫捉老鼠时非常有_______心)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说明猫捉老鼠时非常有_______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说明猫捉老鼠时非常有_______心)!一只专心、耐心而又有恒心的猫在学生的笔下跃然显现,避免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还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
2.升华主题,各写其感
在结课时,也可设计书面练习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江姐》一课结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江姐啊,您……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您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将流芳百世……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句句豪言壮语,对江姐的崇敬之情汇聚在笔头,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言已尽,意无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得以升华,给本课教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3.读用结合,各用所学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因势利导,进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如段式仿写、修辞仿写等不一而足,使文章写作技巧融会贯通于学生作文之中。有位教师在教学《猫》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说它____吧,____。可是,____”的句式特点后,让学生用这个句式写一句身边的事例,学以致用。这样,不但运用了书中学到的知识,而且人人动笔,提高了作文水平,还认识到了事物矛盾的双方面,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