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范文1

近期上映的《变形金刚4》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津津乐道的话题:截至本文发稿前,《变4》还有不到一个星期就要下映,其在中国内地能否突破20亿人民币票房的话题被热议;此外,作为一部好莱坞大制作,《变4》招徕了众多的(中国)品牌植入,片中蛋白粉、矿泉水、牛奶、汽车、白酒、饼干、鸭脖横飞,令影片毁誉参半。

这种体验我们在电视里也经常碰到,春晚的植入广告现在已经越来越肆无忌惮,尤其无法忍受的是,现在他们居然“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

网站、数字告示的图片、文字以及视频也越来越有被“玩坏”的趋势,标题党、软广告、硬广告铺天盖地,无非就是为了挖掘我们的消费欲望或者直接把我们引向各种形式的购物平台,让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资讯感觉“不会再爱了”。

“不会再爱了”的我们,却每天上班对着电脑屏幕,下班对着手机屏幕,乃至夜深了睡觉前还拿着手机依依不舍入眠。这种悖论让我们一方面不得空闲地在浩如烟海的讯息中搜寻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方面又有感于这种搜寻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让人失去了原本的生活。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资讯?而内容提供者往往又苦于害怕失去自己的“声音”,花大精力持续地为这一资讯的海洋中汇入涓涓细流。这成为了不少的媒体运营商面临的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数字媒体进化的当下

无论是电影、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数字告示,都是数字媒体的载体,或者说是数字媒体的传播手段。随着传播的手段和载体日趋丰富,尤其是伴随着平板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兴起而强势崛起的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形式,更是将数字媒体的进化往前推了一大步,隐隐有除旧革新之势。

根据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我们将当下数字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之一一对应,可得出:

首先,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传播“垄断”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直接和间接的传播主体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传播的渠道和内容趋于海量化;其次,为了赢得受众的关注,竞争在不同的媒体形式间、同一类型媒体间变得越发激烈,这对于传播内容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对于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资讯内容的观看和操作体验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从这一点来看,对数字媒体的传播和营销能力显然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受众的个性化而做出的精准传播开始被广告主和运营商所推崇;正因为如此,传播的效果开始被要求量化,借助诸如智能人脸识别及分析系统等工具,数字媒体能够对观众的观看行为及收视效果进行更为精确的跟踪和分析。

这种种发展特点和趋势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谁能俘获观众的芳心,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渠道为王VS 内容为王

时至今日,数字媒体的发展早已从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现在以受众为中心,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内容提供者和媒体运营商千方百计地寻求提升受众粘性的模式。

手机资讯App“今日头条”近日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超过5亿美元。这一消息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版权问题的争议。

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只是内容的分发者,“今日头条”创始人如是说。跟传统门户网站App相比,今日头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用户浏览习惯、兴趣方向有“记忆性”,通过相关算法,获取用户感兴趣的分类,并向用户推送相关的内容。也正是基于这种精准化运营,不到两年时间,“今日头条”迅速聚拢了超过1.2亿激活用户。在这个用户和数据至上的年代,获得风投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今日头条”的上位,更像是“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争论的一个缩影。它也从反面证明了渠道没有高门槛,谁抓住了用户“痛点”,投其所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就能够风光一时,但未来的运营走向以及如何寻求和保有核心竞争力则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优势易得也易失;而“今日头条”所搬运的对象――内容,则是数字媒体永远的根本,是决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优质高效生产并有效传播内容,则是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面前共同的问题。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说:“信息场越庞大,优质的内容产品越可贵。对于媒体,其核心竞争力是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这一点稳如磐石。形态变化了,就去适应形态;渠道改变了,就去适应渠道。”

移动互动时代,媒体的融合转型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今日头条”等找到了一条资讯整合的成功之路,而大量的传统媒体、资讯生产者却因为服务性差、互动性差、针对性差等难题,遭遇着发展的困窘,也有一大批的类“今日头条”平台失去先机,很难有出头之日。

除了资讯整合,“今日头条”的成功还得益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兴起和网络的提速。这两者也让更多的数字化媒体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7月21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稳固。一方面是网民上网的“碎片时间”占比不断提高,一方面是手机资讯的大爆炸,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信息过载的最后结果,一定是用户离开或选择屏蔽。生产的信息产品需要变得专注而简单,快捷而精确,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赢得受众。

媒体的融合转型是出路之一。

去年,纽约时报的多媒体特稿《雪崩》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开头是动态图片和音效,将读者带入狂风吹拂下的雪地,然后越过激光雷达获取的地形模型,可以看到地表情况,气象状况的动态变化。报道主体是用6个部分,讲述了16位滑雪者在雪崩中的故事。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充分运用,灵活嵌套。6天,该报道就获得了290万访问量。

这件作品探索了多媒体融合报道的多种可能,给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国内的资讯内容,也开始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信息从可读到可视受到追捧,多媒体报道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成为趋势。浙报集团在2013年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收购了边锋、浩方两家基于互动休闲的网游平台。尽管效果显现尚需时间,但该集团的思路不难理解,借力擅长互动运营的团队,实现内容传播方式的转型。

有关“互动”的较量,也在互联网公司之间进行。以微信为代表的紧密关系结构,风头逐渐盖过了以微博为代表的松散关系结构。微信树状传播的特点被营销公司和个人寄予厚望,对传统媒体挖掘和拓展用户群体不无启示。

要有商业模式

无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纷纷出手微信营销,期望能抓住潮流的红利。微信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和新媒体尚未找到很好盈利模式的当下,给二者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更多可能的渠道,这一角色的扮演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也成就了微信本身。

数字媒体范文2

艺术门类。它在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和作品效果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特征。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技术的重要性凸显,但也出现了受制于技术而偏离艺术本体的现状。艺术家在创作中应处理好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数字媒体艺术回归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就业方向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艺术 特征 技术 效果 艺术创作 形式 发展 应用

根据权威调查,我们知道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和数字电影方向发展迅速,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数字媒体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此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此进行一个简单分析。

1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数字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等手段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的分析、编辑等应用,最终得到完美的升级作品。它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三维技术的教学和商业设计等用途,并随科技进步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喜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化巨大发展则遭遇了西方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文跨文化传播体系中又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出了召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下,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产生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凭借着出色艺术感染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影响,新媒体艺术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最近几年,数字媒体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首先我们来了解它的概念,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艺术门类。它将人们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主要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数字媒体艺术特点分析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的互动性为大众的主动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创作的数字性数字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工具的一贯创作方式,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进行创作,大众不仅可以改变作品的效果,甚至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发展 新科技的不断发明和运用引发了艺术领域内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比如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平面设计、以万维网为媒介传播的所谓“纯艺术”,甚至手机铃声等等,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

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3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趋势

3.1 数字媒体艺术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字艺术设计技能 学生毕业后,能够较熟练运用数字媒体工具,从事有关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动画制作、数字音视频编缉以及游戏设计等工作。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缺口,大约每年在15万左右,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3.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促使产业领域扩展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知道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全世界引领了新一轮的艺术潮流。毋庸置疑,数字艺术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电脑动画及其相关影像产品的销售获得了近百亿美元的收益;在日本,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等作品已经领先世界,成为日本的第二大产业;在韩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在全世界都快速发展,并形成产业链,而且通过上述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3.3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全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 数字媒体艺术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必须在实现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手段。数字艺术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产业是新兴的、复合型的、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其作用显而易见。进入数字化信息社会的设计,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设计对象和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J].饰,2006(3).

[2]李四达.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饰,2007(4).

[3]桂宇晖.面向新世纪的数码设计艺术学科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2).

[4]肖永亮.数字媒体艺术教育[A].第二届全国数字艺术教育与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6.

数字媒体范文3

科技的发展使表现艺术作品视觉形象的媒介有了革新式的发展,表现形式的改变同时也引起了审美体验的改变,文章主要讨论相较于传统艺术作品,数字媒体在介入艺术创作后所产生的交互性、沉浸性、超媒体以及综合性特征。并结合相关作品讨论这些特征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交互性;沉浸性;超媒体;综合性

前言

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从而产生了数字媒体艺术,其为艺术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往静态的视觉呈现已变得过于单一,也使艺术形态有了新的蜕变与多元化的成长,相较于传统的艺术传播形式,数字媒体艺术通过设计的过程在传播表现方面呈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是将人类的理性思维与艺术作品的感性思维相结合,并以新型数字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人类的想象力尽可能地用视觉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新型科技手段的冲击下,使得相应作品的审美感觉、体验、逻辑反映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也在影响着观看者的审美习惯。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在为创作者提供表现方法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丰富的自身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作品的显著特点,交互性增强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观看者参与到作品最终呈现的过程当中,将以往静态的艺术呈现转变为动态的交互式艺术呈现。观看者已不再停留在驻足观看的位置,而需要通过自身与作品的操作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交互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1.就虚拟空间而言,观看者通过与数字媒体艺术所自带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交流互动而完成操作;2.就现实空间而言,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通过传感器、激发器和相应的操作系统感应人的具体动态并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生理反应;3.就信息传播而言,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所匹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同时具有信息接收与发送的功能,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交互性的三个特征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特有的设计方式表现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展现结果当中,是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技术发展下所推进的结果。交互性特征实现可“人—机—人”互动的新型交流方式与体验方式,人的互动参与是这里的核心,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强调观者的参与,甚至可以说若没有观看者的互动参与,作品就会处于未完成状态。传统艺术设计作品如:平面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等的呈现效果往往处于观者的脑海当中,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呈现效果则由于观看者的参与而使作品根据不同的互动操作呈现出不同的可视结果,从而使交互性作品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而交互性数字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这种不确定性。《生命的空间》(如图1、2)是新媒体艺术家佐梅雷尔创作的系列作品,在新媒体交互性作品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件作品当中,观看者同时是作品的完成者,观看者通过计算机输入自己想要表达的一段文字,随后通过作品背后的数据处理系统将这些文字信息转化成一种可视的植物图形,随着文字的不断输入,植物图形也会按照不同的方式逐渐生成。同时观看者可以通过触屏系统,将植物图形移动与重组,从而形成新的植物图形。在《生命的空间Ⅱ》中,创作者增加了互动的范围,观看者可以在任意的时间找到自己以往创作的作品,并且再次输入文字及其他符号来增长之前的图形。每位观者参与这一作品后都会有独特的图像生成,观看者的互动操作促成了该数字媒体作品的艺术呈现。

二、沉浸性

沉浸性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即VR技术当中,VR是数字技术当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技术,创作者通过“0”和“1”的比特代码超越物质上数的概念,构建虚拟的或人工的虚拟世界。我们在目前众多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技术的运用,如在《阿凡达》《侏罗纪公园》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不曾见过的“真实”,从而产生巨大的视觉感染力。虚拟现实所产生的沉浸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逼真的视觉环境,并结合其他设备对人的感官产生影响,进而使观看者产生真实的生理反应。布朗在其著作中表示“在场”对虚拟现实研究来说是一个中心观念,用于描述用户将有中介的体验感知为非中介的程度。沉浸性的塑造在艺术潮流中一直便是有的,远古时期的洞穴壁画以及中世纪教堂中将建筑、光线、象征符号的等元素汇集一起的创作等,其目的在于使处于该空间的观看者沉浸在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当中,进而产生精神上的遐想,这一艺术效果的渲染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创作目的当中,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实际是对沉浸性这一特点的一种再发挥。其运用新技术来营造不同以往的沉浸性体验:1.全感官:运用不同的技术及相关的设备创造出全感官式的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情节故事的环境。2.参与性:与传统静态的沉浸性艺术体验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所营造的沉浸性体验往往强调观看者的参与性。3.戏剧性:美国学者考西指出,在动态的数字技术支持下可以产生一种新型的戏剧语言,这种戏剧语言在强烈视觉冲击的作用下匹配这新型的戏剧呈现。这种全新式的体验调动起了观看者所有的感官感受,使观看者完全沉浸在艺术家设定的环境氛围当中,达到精神的遐想与梦幻效果。VR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业内有了不菲的成绩,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近期,谷歌推出了一项全新的“VR+艺术”活动——“chrome”,这项活动能使人们更好地接触和理解VR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件作品由六位艺术家运用3D的形式进行雕刻、绘画等创造艺术作品,而全新的数字技术支撑也由谷歌提供的V8Javascript引擎来完成,它能配合艺术家的身体所提供的数据,将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创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转化到电脑数据库当中,而WebMvideo和WebGL则用来渲染360°的视频内容。随后观看者通过佩戴VR眼镜进入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当中,来体验艺术家通过形式和色彩所描绘的艺术空间,沉浸在全包围的艺术空间当中,以往平面式的视觉体验被打破。观看者佩戴VR眼镜能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氛围,并通过自己的脚步移动达到观景式浏览。这一新型的艺术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审美体验,具有革新式的发展,是VR技术与艺术的突破性结合。

三、超媒体

超媒体是数字技术发展的突出成果。纳尔逊在其著作中指出的伟大构想“超文本”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实现,该特征表现为读者可用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数字技术中,所有的信息都转化为一个链接,处于互联网世界当中的一个节点,观看者可以随意地将其呈现于眼前。在数字技术世界当中,所有的信息共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当中,而改变了以往的平面或线形呈现。

四、综合性

视觉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表现促使了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了综合性的特征。这一特点主要由艺术形式与技术相结合,从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在呈现方式方面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其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作品所呈现的主题传达给观看者进而调动观看者的艺术反馈,共同构成艺术设计作品对观看者的审美体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特点对于传统艺术设计作品是缺乏的,而综合性的特点也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独立并区别于其他艺术设计学科的一大特征。尼葛洛庞帝曾说“现实的质量是一种典型地运用了其他感官体验的收视效果,不单和视觉有关,各种感官构成的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数字化时代的人在整体感知、整体思维以及整体把握世界方面应该有突出的表现,若还以以往单向的、线性的思维来感知世界,那么可能已不再适应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过剩的时代,信息对于人类的冲击效果严重的影响着人类对于信息的选择与接收,当代艺术设计作品的存在不能忽视对于观看者的内心影响,而综合性的特征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探索的方向。2012年上海新年音乐会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便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这一特点。上海音乐厅对面的建筑立面上被投影机照亮,在临近新年的时候这场名为“照亮奇迹”的声光秀即将开始,投影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在随后《彼得•潘》的旋律开始后,跳动的投影图形便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了表演,音乐、光影、建筑这三者此时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件综合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在随后的《龙卷风》音乐节奏中,由于节奏的欢快,光影的3D效果也更加明显,建筑外立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展现,花岗岩、柱子、窗户、雕塑等元素都被充分地考虑到整体的设计当中(如图3)。

五、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独立存在于艺术设计学科当中的基础就是数字技术,在其学科范围中,数字媒体技术已不再是简单工具的意义,对于数字技术的依赖已经深深地辐射到了创作者对于技术的审美化、艺术化或观念化的探索,进而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技艺”成为一种不可分离的混合体。在视觉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也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的构建,而已经逐渐深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并影响着视觉形象的呈现方式与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对整个艺术创作机制、传播、参与的整体创新。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6-27

[2]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4-125

[3]丹尼斯•德弗勒.大众传播通论[M].第三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7-68

[4]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1-24

[5]石长顺.唐亚蕾.影像作为视觉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4-85

[6]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25

[7]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56-257

[8]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137-138

数字媒体范文4

所谓多媒体,即多种信息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介的简单复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科学为标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广告设计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气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广告推广战略也从单纯的品牌推广阶段向更加细化的市场推广阶段转化,开始注重和选择区域媒体、行业媒体以及更加细化市场定位的媒体,数字多媒体广告运作和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广告视觉传达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效应好,视觉传达样式多样

传统媒体广告的信息传播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其诉求策略和表现形式因此受到限制。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形式。它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能传达有限的内容。随着20世纪末数字化多媒体广告的出现,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更加生动和更具渗透力。数字多媒体将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体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例如,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使网络广告在视觉传达的形式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电子显示屏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户外、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广告场所,车载电视广告也出现在公交车和地铁,它们以新颖时尚的姿态,发挥着各自的投放优势。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也广泛使用在展厅、书城、医院以及企业的宣传介绍中。这些新兴的广告媒体样式,不仅丰富了广告的传播媒介,拓展了传统视觉传达的层次,并且获得了较好的传达效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上海外滩游轮上的巨幅LCD显示屏广告,不仅因其尺寸大,而且因其良好的黄金环境,在黄浦江上移动的视觉吸引,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来到外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外滩独具一格的广告风景线。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告领域将会有更多的视觉传达样式,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视觉体验。

二、交互性好,体现人性化视觉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具有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无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传达上都给使用者更多的关心与服务,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交互式广告的真正意义在于体现了用户、广告客户和数字化多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说,数字化多媒体提供高效的广告环境和资源,广告客户则可以自主地进行广告投放、更换、效果监测和管理,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信息及其表现形式。也只有建立了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交互式广告最和谐的环境,才可以让交互式广告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广告的价值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互动式数字多媒体广告不仅使用在商业广告运作中,甚至在非商业广告运作中也得到使用。例如,博物馆、医院、书城、旅游景点设置的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有助于帮助人们按需要获取信息。

三、技术先进,给广告设计提供更大创意空间

人类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的巨大变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几乎可以使一切艺术想象变为现实,给新时代的广告设计师们带来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使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染力。数字印刷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影、多媒体电子屏幕、数字摄影摄像技术,提高了广告视觉传达的科技水准。运用电脑操作的彩色喷绘技术,使广告视觉传达作品的画面幅度加大,形象更真切感人;电脑及其相关软件在广告视觉传达创作中的运用,使广告创作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空间到可以由用户选取交互点的虚实结合的交互广告媒体。毫无疑问,广告视觉传达将会在不断运用高科技及其新媒体中得到发展。

四、形成跨媒体传播的整合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广告使现有的各类相互独立的媒体走向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跨媒体平台。其实质,即统一所有的信息源与传播媒介,将全面的信息与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快速、低成本地传递给最大范围的受众,以发挥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跨媒体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例如,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传达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将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结合在一起,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广告信息的独特优势;互动电视除具备一般高质量彩色电视接收功能之外,将广播电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了双向通信功能。就广告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以数字化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整合时代。

结语

广告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目前,数字多媒体广告形式在我国已逐渐具备了社会影响力,其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数字化多媒体广告形式将成为21世纪广告视觉设计的主流,甚至成为中国广告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3.3.

数字媒体范文5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目前正专注于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缩小其与繁华大城市的差距。引用总理在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一句话‘我们将把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与加快发展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使最终需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到这些缺少有关消费者和媒体的可靠实用的数据的地区中去。”星传媒体集团大中华区CEO张敬鸾女士表示,“带着星传对Human Experience理解的使命,‘扬子・星传中国志’照亮了一个原本不太显眼的角落,这里容纳了中国87%的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凭借这些理解,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在中国广大的低线城市市场驾驭品牌。”

此次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如下,更新了我们对于中国消费者的传统认识:

――虽然电视和户外广告消费者触及率最高,但是年轻一代已经表现出更热衷于在线媒体及在线沟通的趋势;

――明星代言可以有效跨越媒介的界限,正如受访者所说,当有明星代言的时候,他们会投入更多注意力;

――金钱的重要性随着城市级别的下降而减退;

――虽然低线城市的消费者比起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品牌意识薄弱一些,但是他们对于产品安全及产品信任等问题有着同样的担心和渴望;

――移动(手机)设备对于低线城市消费者越来越重要,消费者特别关注其计算能力和浏览社交网络等功能。

据介绍,项目团队从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出发,逐步抵达底线城市、县、乡、镇。整个项目共计采访13507位消费者,覆盖了27个省份的510个地点。这是有史以来在中国境内广告公司所进行的最大的、涉及采访者最多的消费者研究项目。在定量分析阶段,团队成员通过面对面访问的形式了解受访者媒介使用和偏好,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定性分析阶段,星传团队启动了一个历时12天的探索之旅,走进广东、河北、安徽的乡镇,访问包括学生、母亲等一系列消费者,并且同他们一起逛街购物、进行休闲活动,彻底走入低线城市消费者的生活。

数字媒体冲击波

鉴于户外广告和电视在中国消费者的触及率最高,分别达到77%和76%,广告主很自然地在这两种媒介平台上投入大量资源。然而,“扬子・星传中国志”项目显示,数字互动媒体紧接其后在用户触及率上排名第三。不仅如此,数字互动媒体成为占用大部分消费者时间最多的媒体,用户平均使用时间达到3.25小时,而电视和户外媒体的使用时间则分别为2.21小时和0.51小时。更让人吃惊的是,研究还表明,三线城市消费者有可能成为每日使用数字互动媒体时间最长的群体,使用时间高达3.57小时/天,而一线和二线的消费者每日平均使用时间则为3.08小时和3.07小时。

调研还强调了在线娱乐的盛行,尤其是视频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欢观看媒介内容的方式。受访者平均每天花费1.76小时在电脑上观看视频。这其中二线城市消费者所花时间最多,达到1.98小时。鉴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网络很有可能有潜力成为1-4线城市居民观看视频内容的最主要方式。

“我们正在见证发生在中国的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演变。对于日益增长的中国低线城市的网民,他们的家中甚至没有一台电视机,然而他们却选择购买电脑来在线观看电视内容。” 星传媒体中国区媒介调研与消费者洞察总监陈秀明表示,“虽然目前低线城市的互联网使用仍然以即时信息和在线娱乐(如游戏、音乐和视频)为主,但是我们发现风靡全国的社交网络已经开始在低线城市流行起来。”

明星代言很管用

调研发现了一个品牌如何运用代言人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有趣现象。代言明星几乎被低线消费者看成是非常了解的朋友。一些人表示他们自己所熟知的名人代言的品牌更值得信任。而且有一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 那就是看到明星,他们一定会投入更多关注。

但这并不意味着低线消费者想要成为名人。很难在中国低线城市找到一位Lady Gaga一样的人物,他们与大城市的人们不同,低线城市的生活更强调的是“融入”而不是“与众不同”。研究发现,在低线城市,与传统背道而驰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否定,因为在这里流言扩散得很快,社区比较小且很多人都是互相熟悉的。四、五线城市的年轻人也自认为更加循规蹈矩,而不像大城市同龄人那么叛逆。

数字媒体范文6

那是今年5月8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广告论坛上,传媒大学丁俊杰校长在主旨演讲后回到座位,我恰与丁校长邻座,我感慨他的演讲精彩,更赞同其所论述的观点。他说:“目前媒介是从信息碎片化向媒介聚合的发展阶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体共振阶段。”

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角力,丁校长一言中的。作为广告从业人员,从广告角度不难看出,数字媒体近年来呈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同数字媒体的精准营销,并利用各种网络广告形式和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

互联网广告发展初期,客户投放网络广告是作为传统媒体投放类别的补充,预算也很少,投放的形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增加,数字媒体逐渐发展到不仅仅是作为媒体投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突破了传统媒体投放的局限性:数字媒体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技术将整合营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完成了一个营销闭环,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但凭此预测传统媒体的没落,仍言之过早。

数字媒体近年发展迅猛,波澜壮阔,但从整个媒体份额和传播视觉效果来看,还是传统媒体稳坐老大,占据大半壁江山。传统媒体图、文、声、色集于一体,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印刷的精美,传阅率高,易于保存及反复浏览,带给读者感官上的享受又是数字媒体力所不及的。

此外,目前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共存更有活生生的案例:数字媒体经常借传统媒体来进行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宣传,传统媒体也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快速有效地链接,彼此之间的配合取长补短,彼此之间的互动相得益彰。从而实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这也恰验证了丁校长所讲的:“互动”、“精准”是下一代广告的核心,是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共同的课题。

因此,可以说,广告面对的是一个混合的传播体系,传统媒体依然强劲,数字媒体风生水起,我们既不能忽略传统媒体优势,也不能无视新媒体带来的新的信息处理方式,未来的广告传播核心在于追求“共振”效应。

1997年进入北京电通(Beijing Dentsu),现任公司董事 副总经理,曾服务佳能、花王、高丝、山之内制药、奇正藏药、三洋空调等客户,兼任青岛分公司总经理期间服务海尔空调、海尔厨电、龙大食品等。

现任IAA(国际广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公司分会副主任、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综合专业委员会(中国4A)副理事长;荣获2009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影响中国十大广告人物”、2009年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北京广告协会、《21世纪广告》峰会“影响中国广告业年度人物”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