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文1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将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概念混淆,以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各的优势,只有将两者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相互补充运用,才能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举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该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是培养开展外贸业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创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既要运用举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部分讲解得清楚透彻,也要较多采用案例进行训练,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外贸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概念混淆,误将举例教学法当作案例教学法来用,以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塑造。

一、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不同之处

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个专业术语、某项国际惯例的规定,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列举一些典型事例进行解说,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便是举例教学法。可见,举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配合对学科内容的教学,通过举例使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举例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而所举的事例在教学活动中则居次要地位,且该事例的涵盖面一般较狭隘。

而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放在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案例则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比举例教学中的例子的涵盖面更为广泛,更为精致。案例教学具有使学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原因所在。

二、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难度比较大,教师不容易教,学生更不容易学。学生对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每一个相关规定的真正领会,都需要师生共同付出多方面努力。若教师将实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用现实的事例来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便能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教学效果。但是若仅靠举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只是单向灌输,师生之间没有双向互动,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案例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从大量的国际经贸实践中选取一些鲜活案例用于教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观念自然而然地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传授给学生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案例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意见的方式,将某项实际业务中所有环节进行全盘考虑,系统安排,从而将平时学到的零散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大量案例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举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举例教学法在课堂讲授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为了搞好举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授课教师应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体系、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扎实的教学技艺,以及深入浅出的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与此同时,列举的事例要典型、新颖、通俗有趣、灵活多样,这样便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运用自如,从而生动、活泼、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举例教学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备课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撰写备课笔记。用哪些事例?用在哪里?怎么用?都要充分考虑,细致安排,使得课堂语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从而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每个业务环节的要领。

2.授课环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过程,只有激活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效益。发挥举例教学的激活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是在导入新课时举例。通过举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起到统领整个课堂语言的作用;(2)是在讲解具体问题时举例。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业务环节中的专业问题,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3)是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举例。通过举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3.课后巩固环节。一节课结束后,所学的内容如何巩固呢?举例教学法的做法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实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见闻中列举实例,通过寻找实例,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例写分析报告。根据教师举出的实例,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报告,提高分析、应用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参观港口、集装箱堆场,走访物流公司、外贸公司等,延伸课堂教学,用实例强化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后,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而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案例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1)根据每章节和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编制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2)精心选择案例。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而选择的案例既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很好地结合,又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联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3)教师案例备课和学生案例预习。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事先熟悉案例,要备好案例课,包括任务布置,时间控制,提示的信息和对案例的评析等;另一方面,学生事先进行案例预习,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2.课堂实施阶段:(1)教师推出案例。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巧,既要选准切入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2)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应少讲多“点”,应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这样才能深入挖掘,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同时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讨论脱离了主题时,或是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清时,教师要把讨论引回到

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正题上。授课教师应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当学生提出的方案大致相同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学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从而引导他们由“学会”到“会学”到“活用”。

3.总结述评。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可由教师总结,也可由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总结中要注意不要简单对案例做出结论,也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述评,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给予澄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讲解方面,举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重要趋势的案例教学法只有在学生对专业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实施,从而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翁爱祥俞林: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2):35-36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转贴于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文3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本文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文4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认为学风建设有必要加强,而学风建设需要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PBL教学法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管理模式。PBL的学习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PBL已被证实为一种经济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国际贸易等经管类课程可以尝试采用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改善学习效果。采用PBL教学法需要满足具有实际问题、建立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的路径、具备合理的考评机制等条件。论文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为例,简要说明了在单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时的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BL);以学生为中心

1、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

笔者从事教师职业均已超过十年。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的不同。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是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基本上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外界新生事物多,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比较活跃。但也因此而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对待学习不专注。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多,即使人在课堂七,认真听课的也不多,老师讲课时学生在下面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老师提问时却三缄其口。对待作业不认真,笔者曾经教过3个班的课程,结果发现提交上来的作业一个班一个版本,甚至错别字都一样。

这些现象绝不是一所学校的个别情况,甚至在一些知名大学也不鲜见,否则就不会有东北财经大学某学生只改地名和数据整体复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的论文抄袭情况出现。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更有教育系统以至整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要想使学生学习状况有所改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革。那么,作为教师目前能够做到的不是无谓的抱怨、简单的指责,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效果。2008年寒假期间,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我校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举办的双语教学培训,对该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对该校在电子工程等专业使用的PBL虚雯学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PBL教学法简介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ra—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自那以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工程教育、商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与此同时,也开始渗透至中小学教育中。它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比较见表1。

也就是说PBL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一般由4—6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由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学习活动。PBL学习过程见图l。由于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使学生对所涉及到的各学科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而不是孤立的为学而学。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要选出团队组长,组长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讨论,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语言表达、书面写作、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等各项能力。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选用图2所示的解决途径。

以维多利亚大学采用PBL教学方法的电子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开课之前会得到一份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将课程所用教材、参考书、教学目的、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每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上课地点、特别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成绩评定方法、评定标准等等内容详细告知学生。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可能有上百人参加)、专题讨论(二、三十人参与)和小组研讨(一般5个学生一组)等方式。其评定方法很有特色。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要提交包括个人思想日记、同学评议、团队方案(每人要阐述自己对团队工作的贡献)、技能检查结果、个人成绩等级建议等内容的一揽子文件,作为确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客观、更全面的对一个学生的各项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在电子工程专业,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PBL的教学模式相配套,包括PBL多功能教室和实验室及焊接车间。PBL多功能教室被隔断成一间间工作室,可供学生召开小组会议。每个工作室有一张方桌子,桌子上有电脑,还配有白板,供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使用。另外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壁柜,供学生存放私人物品,这样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方便,能够吸引他们经常在这里参加学习和讨论。实验室和焊接车间,可全天24/小时供学生进行实验和练习操作,并自行进行技能测试。

3、PBL教学法国内外应用现状

近年来,PBL的学习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从院校或系科层面的大规模推行到单门课程的小范围采用,多种层次并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PBI科研所副主任杜翔云撰文谈到,研究显示,PBL的成效取决于其推行程度,但即使只在单门课程中采用,也有证据显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技能方面的发展。尽管多数情况下推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院校层面上,但小规模的教育创新对于积累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经验尤为重要。丹麦教育质量的几项评估显示,与丹麦的其他高校相比,在院校层面采用PBL教学的奥尔堡大学是学生流失率最低的学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按时完成学业率最高的学校之一。

整体上,在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方面,采用PBL的院校往往排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院校之前。并且,学校的毕业生如奥尔堡大学在丹麦企业的各项评估中被评为最有创新力、最能学以致用、最受雇主欢迎的。从长远规划的角度看,PBL已被证实为一种经济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自杨耀防等在《西北医学教育》1994年第l期《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至今,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PBL的研究和使用已历经15年。但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查阅结果显示,我国对PBL教学法的研究和使用多集中在医学,少量应用在计算机、机械基础、物流管理、体育、思想政治、数学、数控加工实训、研究生信息检索、生物学、化学、高等旅游教育、工程力学、远程教育等的教学。有关经济管理类PBL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仅见黄永斌、谭福和、鞠芳辉等发表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第6期的《基于情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文。该文详细介绍了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做法,对同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PBL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

4.1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它包括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内容。我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大纲规定在32课时的教学时间中要完成以下13章的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贸易措施、区域一体化、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术语、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与包装、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支付、商品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合同的协商与签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内容特点如下。首先,国际贸易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在讲授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时候要与实际密切联系,运用当时最新的统计数据与发生的国际贸易事件来说明有关概念与理论,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国际贸易的磋商、如何商订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其内容与实际更是密不可分。其次,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杂。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13章的内容,每章内容都相对比较独立,也就是说要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每章都需要使用至少2个课时的时间去讲授主要内容的话,至少需要26个课时,这还不包括课堂讨论的时问,而且有些重要章节2个课时远远不够,比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款的支付、合同的协商与签订等。显然,要在课堂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32个课时确实不够。而且,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只讲主要知识,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虽然国际贸易与现代企业经营关系很近,但之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毕竟还是不如上网聊天那么有吸引力,所以,要在32个课时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上述13章的内容就显得困难重重。第三,虽然国际贸易内容繁杂,但多数内容都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自学有关内容,难点并不多。所以,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产生自己学的兴趣和动力。这样,课堂上的32学时如果不够用,他们也会在课下找时间去学。

4.2采用PBL教学法的条件

要想达到4.1所讲的让学生自己找时间自己学的状态,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如前文所说,PBL是以学生为导向,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然而,要使PBL教学法达到预想的目的,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是要有实际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要使用到主要的周际贸易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个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层次,具体分类见表2。随着所谓的实际问题的层次的提高,实现的难度及需要的经费也逐步增加。那么可以先从较低层次开始做起。

其次,要建立起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的路径。除了学校、学院的图书馆、公共网上的资源外,教师要有固定的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要建立学习团队,选出组长负责制定、督促执行学习计划;建立习题库,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以达到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学习效果的目的。

4.3“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的教学设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共32个学时的课程,可用4个课时进行全班授课,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意义、主要学习任务、方法等,并发放详细学习计划,其余的课时由学生分组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计划,最好每个组有固定的指导教师。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含义及区别;贸易差额的含义及影响;贸易量的含义;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含义及研究它的简单意义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含义及研究它的简单意义;出口和进VJ的含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的含义;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含义。

(2)掌握: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的含义及区别。

(3)了解: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和计算;(净)贸易条件的含义和计算;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的其他分类。

如果按照一般的课堂讲授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会感觉专业术语较多,而且对于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采用给出一些媒体上有关贸易状况的描述文字,通过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章的学习不那么枯燥乏味。

具体做法是:1、从WTO官方网站上世界贸易年度报告中选取几段阐述世界贸易状况的文字,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翻译成汉语、找出有关的国际贸易专业术语、分工查阅资料去理解其含义、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的任务。2、分组分析中国前一年或若干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完成对外贸易状况报告。3、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报告,包括收获和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是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本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合理化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程序: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阶段,进出口合同履行阶段,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程序、方法及特点,能填制各种贸易单证,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的能力,特别是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出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避免在贸易操作中因经验不足而陷入国际贸易欺诈的软陷阱,或因工作疏忽而导致的贸易失败,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除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外贸专业的教学将重点置于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上。一个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在以优异成绩走出校门之时,可能对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非常透彻的理解,但可能在一桩实际的国际贸易案例面前束手无策,而这种能力又是外贸行业招聘人员所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技能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为适应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在实际教学中己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通过调查,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过程仍以理论讲解为主,轻视实践教学。目前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普遍偏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仍坚持“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往往喜欢多讲理论,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轻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重视,·这样很难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内实训、实验室相对厦乏。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实验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实践教学建设的效果短期内又很难彰显出来。而且,理科的一些专业,如生物工程、机电、信息等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要远比市场营销、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平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隶学都未能实现。仍然以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有的院校虽有实验室,但利用率不高,只是作为上级检查的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效用。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学生的实习机会少,实习老师相又短缺。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师资、设施、场地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少而简单,只有诸如填制洋证、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外贸函电写作训练等少数几个实践环节,有部分院校开展一些为时有限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很少有学校开压外贸场景实训,从而使得校外实习环节与校内实训环节严重脱节。调查还发现,60%以上的同学反映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更多的来自于课堂学习,缺少实习机会,8096的同学希望到一线企业实习,70%的同学希望有实际业务操作经验的老师授课。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内容,也包括大量的实践性内容,因此对这门课的授课老师要求较高,不仅理论知识渊博,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开展国 际贸易实践教学需要既有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种师资的来源不广。在校教师队伍中虽然教授、博士等高级人才不少,但真正有实际业务经验的不多,难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是提高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

(一)改革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课件、挂图、多媒体、视频等,改变“课堂只能讲”的传统思维方式,把实践技能的培养“请”进课堂,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运输时,单纯的按照书本上的流程讲解,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物流公司的实际装卸货物的视频以及集装箱、托盘的图片,插入PPT课件中,边讲解边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2.精选典型案例,采用启发性教学。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案例。最后再由老师讲评。通过学生先思考,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通过老师讲评,开阔学生思维,为以后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3.改革教材内容,将书本知识模块化、任务化。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组和内容更新工作,这在目前主要体现为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教学整体方案改革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融工作过程于学习过程。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培养外贸业务能力。 4.请外贸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还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

5.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合、教师评定与企业评定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态度和职业能力。

考试是促进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目的是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内容必须有较大的覆盖面,既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通过诸如出口还价核算之类的计算题去测试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更需要通过案例分析题去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参与性和 单元作品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及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 拟实习环境。

1.建立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在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设有银 行(进出口相关业务)、保险、商检、海关、税务(出口退税)、国际 货运等全景实战模拟演练室。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不同的模拟公司(有出口公司有进口公司).模拟公司与真实公司具有的部门一样。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并根据实际公司情况,模拟职业环境,设置仿真岗位,使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氛围中学习相应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实验室里,学生利用教学软件,通过网上模拟,实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从进出口合同的交易磋商、函电往来、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出口货物托运订舱、出口报关投保、出口单据的制作、银行审单结汇、业务善后等具体操作程序通过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案例串连起来,使学生通过实习,产生一种完成一笔出口业务的真切体验,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为学生成功地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与外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商检局、港务局、银行、税务局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在现实企业的实践操作,进行国际贸易工作的实战训练,例如单证业务、单据制作、报关报验等,增强其从事外贸业务的切身体会。通过这一实践,一方面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进二步促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