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1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比较薄弱,甚至缺失。因此,有必要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二是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三是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挖掘;开发;整合;资源

当今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醒目、简明扼要、概括性强、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在各种媒体中广泛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分析与理性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小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还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现状一: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现状二: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自身对这种文本缺乏研究,课堂上较少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活动。

现状三: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但对于图表、表格、清单、徽标、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较为薄弱,表现在不习惯于阅读图表类的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反观以上的教学现状,应如何提高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度?应如何充分运用现行的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怎样将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相融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样沿着《课标》指引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实践探索与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

许多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实践价值、教学策略及命题方向等都不够清晰。我们可以开展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课题研究,如《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的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策略探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高效教学研究》等。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研讨、课堂观察、主题辩论课、开发校本教材等多种方式,在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与提升总结之中,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从连续性文本中设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但在教学上是相辅相承的。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运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表达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可让学生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画出天安门广场的平面示意图,然后根据示意图复述这段话。这一设计不仅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会场布局,还训练了按方位顺序表达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重点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将“恐龙演化的时间”“生息繁衍情况”“特点”及“作者说明的角度”等分别填入表格,通过对比、朗读、复述等,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化过程,体会说明文采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及用词的准确性,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一课,可以出示线路图,与课后的资料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口述经历的省份及重大战役,谈谈体会,以加深对的了解,为体会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做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例如,开学第一天,学生拿到新的课本,可指导他们阅读目录,了解整册书的编排,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学习课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板书;期末复习时,可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整理知识点。通过这些方式,提炼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2.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效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难觅非连续性文本的踪影,但数学、科学、品生和品社等学科里存在大量的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图表与文字的对比表达,在将“图”意或“表”意用语言文字表述中,知晓图表的功用与价值。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编排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可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进行整合学习。通过观察三幅地图的变化,了解中国近代国土被列强强行租借、巧取豪夺的情况;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了解1800~1838年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牟取暴利的激增情况;通过阅读表格,了解中国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割取或强租中国领土的国家及我国被列强侵占或强行租借的地方……这样的整合阅读,省时高效,可锻炼学生学习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因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单薄,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笔,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新的生命”进行作文指导。布置学生观察各种花,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颜色、气味;布置学生观察青蛙卵孵化过程或小鸡的孵化过程,填写在表格中,了解它们孵化的秘密。之后,指导学生把观察记录的发现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对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及图表与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很有益处。

3.活用生活资源,重视“真实的”“实用的”语文学习

台湾的李玉贵老师说:“为什么非连续性文本会长期被我们集体忽视而不自知?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长久以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了节。”的确,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导游图、楼房设计图、汽车站牌、列车时刻表、合同、产品使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旅游行程安排表等,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将其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高年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将“上网的男女比率”“每天上网的时间、地点”“上网目的”“上网活动”“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家长是否支持”等数据和资料,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并写出结论。布置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业时,可尝试布置此类作业:和父母去旅行,设计一个几日游的旅行计划,到达旅游目的地,学会使用地图,看地铁线路图;到科技馆、博物馆担任小导游,学会看导游图,能根据导游图为游客做讲解;学会看列车时刻表,通过互联网订票,等等。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三)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如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怎样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感受文本表达的内涵?怎样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表述?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一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题目给出的问题进行“定位”,找到信息源,再进行“分析”;三是学会“图文转化”,灵活提取信息,学会比较、归纳、综合;四是分类阅读,各个击破,对于文字类、图形类、表格类等非连续性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总之,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通过“研读教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联系生活”等途径,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对策,寻求“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互转换或相互结合的训练点,更好地突显语文课程综合性及实践性的特质。

[参 考 文 献]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2

【P键词】习作素材 积累 观察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0-02

写作能力是语言素质的综合表现。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进行的是“为了考试而写作”“为了任务而写作”等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没东西写”“不会写”。学生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感受单调,题材雷同;内容贫乏、空洞,毫无特点,缺乏创新;照搬照抄,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结构混乱等,而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有限,见识面狭窄,是习作素材匮乏的主要原因。再者,教师重写法的指导,而忽略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这也是导致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成因。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对于积累写作素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特点,按顺序观察

罗素说:“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处小景,一件小事,只要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就是好的习作素材。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征,学生在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如观察人物从外表特征、表情变化,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四季,从季节变化感受景物的特征。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某种小动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它整体的模样、大小,给人的印象,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其外型特征,比如样貌、身体毛色、尾巴等有什么特点,最后是它的生活习性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学生观察有顺序,思维才有条理,文章的语言表达才会层次分明。

(二)精于思考,用心体验

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用脑去想,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思考边观察,这样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加真实的感知,笔者准备了植物爬上虎,首先让学生观察爬山虎长什么样。学生大都能抓住爬山虎的颜色、形状进行描述:“爬山虎的叶子绿绿的”“爬山虎的脚弯弯的。”笔者让学生用手去感觉,他们对爬山虎又有了新的认识:“爬山虎的叶子向上那一面滑滑的,向下那面却不滑”“爬山虎的脚软软的。”笔者抓住时机,总结出观察的方法:要想对事物有更具体的了解,除了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手去触摸,有时还可以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最后还要用心想一想,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爬上虎的特点,并记住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在迁移写作时能学以致用。

二、挖掘教材资源,积累语言文字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为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提供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现实资源,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过“读中悟情,以写促读”的形式开展随文练笔,活用习作素材,积累语言文字。如扩写文本的空白处,针对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展开来写。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第七自然段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租界里看到的这揪心的一幕,让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课文在写这令人揪心的一幕时,省略了许多语言描写,如果让我们帮作者填句子,添加哪些词句更能表达人物的心情呢?如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对她训斥道:“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洋人的嚣张、妇人的悲愤、巡警的可恶、围观者的无奈。教材中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结尾往往耐人寻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文本结尾,让故事在学生们笔下延伸。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由于感受到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大多数学生都给故事续写了美好的结局,有的写勤劳的渔夫有一天捞到一个瓶子,里面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们一家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有的写渔夫的孩子长大以后个个又孝顺又有出息,夫妇二人过上幸福的晚年;有的编写虽然不太符合情理,但美好的结局折射出学生美好的心愿,他们希望善有善报,希望善良的渔夫夫妇有美好的生活,等等。可见,学生从理解迁移到自己运用课文句式写作,体现了句式、段落仿写的层次性,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三、广泛阅读,丰富素材积累

仅仅注重知识积累,获得写作素材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人杜甫的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多读、熟读、广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办法,阅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视为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首先,要推荐好的读物,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如给学生推荐相关课本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健康、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化,如结合历史题材课文《将相和》《火烧赤壁》等,阅读有关历史故事书;结合常识类课文,阅读相关科普读物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制定相应的阅读加分制,定期评选“阅读明星”。其次,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专门用来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老师每个月检查一次,期中、期末开展阶段性评比,鼓励学生积极积累。第二种形式是制作“阅读卡”。“阅读卡”主要是记录阅读篇目的主要内容,阅读收获和感受,还有向同学推荐的理由。学生在完成文字的编排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上精美的插图,并定期进行展示活动,以此激励学生爱读、多思、勤写。

四、坚持写“漂流日记”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件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重作文的形式和技能,忽视素材积累的指导,和学生写作中真情实感表述的指导,学生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对作文产生了惧怕心理。对于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为了使学生对写日记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笔者选择以日记作为记载写作的形式,通过“漂流日记”的方式促进集体写作机制,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本日记,组员轮流写日记,期末进行评比。学生在写日记的同时,可以一览其他组员的日记,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学到了同学作文的表达方法,打开习作思路,增强习作的兴趣。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不仅有东西可写,也有了表达的愿望,不仅提高了习作能力,也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