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发展战略范文1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作为全国首家以文化为主题,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大学科技园,积极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探索。将高新科技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应用科技手段实施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是人大文化科技园的重点发展方向。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正是人大文化科技园在这一方向着力探索,建设科技与创意相结合的“新文化”的一次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围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成都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北京作为全国教育文化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迅猛的增长态势。2005年北京市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GDP的10.3%,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人大留创园的资源优势

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所在的北京市中关的科技园区,对促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发展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人大文化科技园的园中园,与人大文化科技园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借助人大文化科技园的服务平台,为入孵企业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人大文化科技园内的版权贸易基地,为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版权相关产业提供了基础平台。

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所依托的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特别是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等学科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这些为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打造创业管理的专业服务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人才基础。

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地处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辐射区内,作为中关村首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方向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充分利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园区周边著名高校云集,国家图书馆近在咫尺,中关村图书城、海淀图书城、第三极书局、金五星图书城等图书交易中心密集,国内外160余家著名出版机构集聚,具有丰富的学术及文化资源。

人大留创园两年来的实践探索

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是以孵化器模式运作的创业园区,主要致力于创业企业成长前期的孵育工作。按照美国企业孵化协会(NBIA)的观点,成功的孵化器一般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有明确的使命和目的;有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团队有丰富的服务资源――包括社区的专业服务、融资途径、社会网络资源等有针对入孵企业的切实可行的信息搜集及诊断标准等。综合来说,就是要具有专业服务能力、专业资源协调能力、产业引导能力、产业要素集聚能力。

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两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明确园区定位,坚持园区专业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的专业特色,决定了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与一般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差异。根据人大文化科技园关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结论,结合人大学科优势和产业优势,留创园决定将园区定位于出版与版权贸易、广告与会展;根据人大学者关于版权相关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研究,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下,园区认为通过发展版权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与此同时,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能充分借助北京市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政策优势,园区将发展方向定位丸将高新科技手段应用于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将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企业孵化。

自2006年5月首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入园,到2008年2月底,园区累计吸引留学人员创业企业38家。其中将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占60%,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纯高新技术企业占16%,成为特色鲜明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与创意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典型代表有;开发了国内首创、基于wiki的在线协同写书平台的北京昊海菁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开发广泛应用于版权保护的查抄软件、商标侵权搜索软件以及过滤软件的北京恒金恒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在线平台实施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的北京爱米莉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线上线下协同媒体,致力于为创业者服务的创业家;传媒机构等。

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强化专业化管理机构建设

构建专业运营实体,理顺管理运营机制,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开展园区间的经验交流,积极参与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2007年5月,配合中国人民大学校企改制方案建立“北京人大文化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并根据园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引进剑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的专业人才,加强人大留创园的建设工作。2007年,园区运作公司引进1名博士、2名硕士。目前公司管理团队1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完善文化创意专业服务体系建设

1)开展中介服务项目

园区与人才交流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园区中介服务工作站,为园区企业开展工商注册、财务、税务、资产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

2)建设行业信息交流平台

开通并持续改进园区网站,增强园区与创业者之间的互动,为入园创业者提供稳定的行业政策信息平台。引进充实专业人才,编辑行业刊物《文化创意产业通讯》。为文化创意创业企业提供行业信息交流的专业刊物。

3)建设创业者交流平台

与中关村管委会合作推动中关村海归俱乐部建设工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提供海归创业者的公共交流平台。

4)建设创新创业的园区文化

园区通过一系列的论坛、政策法规宣讲、管理者培训。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如2007年5月举办的“中关村民族品牌创业高峰论坛”,为园区创业者与中关村成功的创业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对激励创业鼓励创新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5)加强园区融资能力建设

园区设立了文化创意种子基金,用于对园区优秀的在孵企业进行投资。积极推进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增强园区产业要素整合能力,逐渐形成产业引导能力

首先是优秀人才要素的集聚。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两年来,先后吸引留学人员55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留学人员占98%。其次是资本的集聚。通过建立园区的种子基金、与金融机构建立关系网络,园区企业的投融资渠道逐渐打开。如2008年3月举办的“2008第二届创业天使投资论坛”评选活动就是园区建立投融资网络的重要举措之一。然后是产业引导力的培养。“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落户人大文化科技园,成为园区努力构建市场平台、培养产业引导力的典型事件。通过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太平台,为创业企业特别是版权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合作共赢的基地。

大学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7-0019-05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成为大学在适应变化以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应对策略。从现实情形来看,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有三种分析模式:一是大学决策层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大学发展战略分析;二是委托外部战略规划专家团队进行大学发展战略分析;三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本校决策层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又借助外部战略规划专家的智慧支持。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建立在制定者对大学发展及其规定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一般可通过理性和结构化的分析程序对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清晰的定位,从而引领大学实现卓越发展。

一、大学发展及其规定性

首先,大学发展是大学完成自身使命的一种积极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有量的扩张,但更为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在大学发展的语境下,大学的要旨在于:一是通过发展满足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并实现大学人的发展:二是通过发展实现大学的现代化。其次,大学发展是大学内外部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发展既建基于环境遗传因素,又是一个逐步完善和走向现代化的东西方互动过程。第三,大学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既是大学发展规律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学组织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发展的结果。大学发展既不是自然的变化也不是随意的过程,而是有意识的改变自然状态的一种变化过程。大学发展有一种价值理想,这种发展以大学人为中心,或者说是以大学人为根本。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干预。

大学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高度相关,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整体性,大学发展则具有具体性与实在性。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是通过大学组织的具体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大学发展包含以下维度:(1)大学形态发展。主要是大学物化形态的表现形式。即通常所指的大学基本建设的发展。(2)大学治理发展。主要是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是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古典到现代的变化过程。(3)大学学术发展。包括大学学科、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发展以及学术理念的发展。(4)大学人员发展。包括大学学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等的发展。大学人员的发展决定了大学发展的水平,但并非拥有一流的人员就会带来第一流的发展,进行有目标的匹配以实现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发展效果。大学形态的发展意味着大学基本建设得以完善,办学客观条件得以改善;大学治理的发展显示了大学制度逐步完善过程。然而,这些发展只是大学形式上外显的发展表现,并不能显现大学的实质性且内在的发展。大学实质性的发展是大学核心的发展和大学主体的发展。[1]只有大学核心和大学主体得到了发展,大学才能或才算是真正的发展。大学发展有以下两个特征:(1)价值取向性。大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决定其发展选择的深层次影响力。[2]与生命有机体不同的是,大学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其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引领下实现的。(2)阶段性。大学发展是大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往往具有阶段性。大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并不意味着大学的发展不能超越其阶段性。

二、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首先,战略管理理论为大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随着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协同性差的特点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兴起,[3]为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行动与决策指导,成为企业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所普遍运用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大学组织的企业化或者知识的资本化特征,又使得战略管理理论具有某种适切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进入社会经济发展体系,成为一种类似于企业的组织,既在外在表现形态上具有某些企业特征,又在事实上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经常得到的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企业”。[4]大学组织特征的变化,学术机构的企业属性增强,为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提供了可能。

其次,法律意义上的充分自与现实意义上的相对自的确立,为大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现实可能。《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七项办学自,在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中,虽然办学自尚未完全兑现,但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依旧得以确立。这就使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成为可能。此外,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使大学开始“从只重视生产和传播知识,转向技术转让和组建企业。大学的重心发生变化,并与生产部门形成了一种新的组合。大学正日益从依赖别人捐助的机构变为自力更生的机构”。[5]大学依靠其所掌握知识的资本化来获取发展资源变得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三,竞争法则的确立及大学所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使大学发展战略成为迫切之需。竞争法则在大学的确立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因。换言之,没有竞争或者说没有竞争法则的确立,大学就没有必要担忧其生存与发展问题。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已不是稀缺资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规模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选择的多样性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给主体进一步侵蚀了大学得以安逸发展的空间。现代大学已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与供给的唯一主体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始成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发源地,部分实力企业正在设立研发中心或企业大学等机构,开展实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人才集聚、科学研究、社会声誉等方面各大学正面临着竞争对手多而可替代性强的外部竞争形势。生源短缺将危及大学,加之国外大学抢滩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大学问的生源竞争将日趋激烈。竞争语境下的“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的时代需求。任何大学想要生存必须极力彰显自己的个性,实现特色发展,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觅得一席之地。外部的发展资源获取过程也是竞争性的,大学必须得采取某种策略以应对种种竞争性的发展机遇。从内部言之,大学发展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可能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大学所拥有的资源往往相当有限,而大学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又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这成为大学必须应对的一对矛盾。在资源紧缺时代,运用战略规划合理配置发展资源,进而实现大学发展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策略。

最后,部分大学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了快速或跨越发展,为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参照依据。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引入战略管理理念,运用战略规划指导办学实践。走上了一条能够被控制和预计的道路,学校整体实力得以超越平庸,迅速地脱颖而出。例如:斯坦福大学原来是一所很平庸的学校,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中默默无闻。这所大学在1955-1975年间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所饮誉世界的高等学府,秘诀就在于其制定了良好的发展战略。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战略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最重大、最核心的战略就是几年中引进了150位美国最优秀的学者;第二是有序的重点发展,先是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工程学和物理学),接着是社会研究领域,然后是人文科学,重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第三是大规模地筹资,以改善办学设施,建设有吸引力的住房,吸引有才华的学者。[6]就国内大学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战略管理理念被引入大学管理之中,一些大学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依靠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大学发展战略走出了发展困境,开创了学校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分析范式

大学发展战略的分析范式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供研究者或实践者参考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发展战略分析框架,或对于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看法和分析思路。事实上,战略分析有时更倾向于提供一种思考方法而不是提出一种立场,因为对问题具有洞察力的判断比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意义更为重大。

(一)大学发展的外部分析

大学发展战略制定必须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使决策者能敏锐地审视大学所赖以生存和对大学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使大学发展战略的决策具有相对可靠的现实基础,以识别环境对大学未来发展的战略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决策。大学发展的外部分析主要涉及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1 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分析

政治和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环境等构成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这也是不同类型大学在竞争中需应对的环境因素。大学发展无法脱离于社会政治发展与法律政策环境,大学的管理体制、办学行为等均会受到社会政治发展与法律政策的制约。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影响大学发展。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制约着大学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大学发展提供未来事业拓展与延伸的战略机遇。经济发展环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依存环境,也是大学发展的客观基础。经济发展的体制、结构、水平、形势等既为大学发展带来机遇,也会给大学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学学术发展中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往往具有与经济结构的若干联系性,大学人员发展中的毕业生就业也与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了国家整体的教育财政投入。因此。客观分析与预判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将会使大学在发展中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对大学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往往聚焦于社会人口因素、社会需求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大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人口变化对大学入学人数的影响,社会整体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对大学教育供给的影响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大学发展造成的影响往往成为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的着眼点。社会需求往往也会成为大学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在科学技术环境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向与潮流应成为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向导。快速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要求在战略环境分析时,必须及时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大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将资源配置、人员发展、学术发展等诸方面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保持相对同步。

2 大学发展的特殊环境分析

大学发展的特殊环境是指大学在发展中所处的具体竞争环境,它对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首先,分析大学发展的竞争格局。大学发展是个体鲜活的发展,个体大学在大学整体发展中的地位悬殊。就具体大学的发展而言,具体大学的发展总是置身于大学整体发展也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之中的,大学发展竞争格局分析就是分析具体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与发展阶段。其次,分析大学发展的区位环境。这是大学发展战略分析的重要一环。主要将具体大学辐射地的那些可能影响大学未来发展的区位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解析,以便从中找出大学发展战略的突破点。第三,分析大学发展的竞争对手。高等教育内部各大学的发展是存在激烈竞争行为的,尤其是在这个资源稀缺时代,谁掌握更多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超越竞争对手。大学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竞争者的多少及力量的对比;竞争者的办学战略;竞争者办学能力大幅度提高。[7]竞争对手分析就是要理性地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资源与能力,以深刻认识并应对大学发展的外部竞争威胁。大学往往可以规避竞争对手的优势,从比较优势中或自身发展的薄弱之处寻求一些具体发展战略的突破。

(二)大学发展的内部分析

很多大学往往具有相似的发展可能性,而其发展可能性的实现过程却是漫长的。在所处的外部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些大学之所以能在外部一般环境与特殊环境基本相同的境遇下得以跨越式发展,就在于这些大学具有其竞争者无法复制的资源与核心能力。大学发展战略的外部分析为大学决策者描述了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现实状态及发展的若干可能性选择,即大学可能在哪些方面进行战略选择,而大学发展战略的内部分析可明确大学能够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

1 大学发展组织范式分析

正像战略的经验视角所认为的,战略制定是个人和集体经验的结果,同时也是组织文化最能代表的前提假设作用的结果,是在组织经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学发展战略的形成,有的建基于组织范式,有的则会违背或者颠覆组织范式。“战略规划可能改变大学的传统与价值观或者调整其导向,也许会改变学校的抱负。但是学校如果不重视这些无形因素,那么它是永远不可能生效的”。[8]大学发展战略分析必须深入了解存在于大学中的组织范式,“尽管学校的某些传统追求就像旧衣服一样,显而易见,已不合身,但学校的战略只有在这些传统和追求大体保持一致或者对其在某些方面予以拓展延伸时,才能得到较好地实施”。[9]这些传统与价值观往往会形成大学的某些组织范式,成为大学人恪守的行为导向。有些传统与价值观有利于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现;有些传统与价值观则可能成为制定与实现大学发展战略的隐。大学发展战略分析必须首先着眼于这些组织范式或者大学文化传统。

2 大学发展资源分析

大学发展的内部分析必须对本校的资源基础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进而认识本校的资源优势与不足,以寻求相应的战略选择。“大学在战略选择过程中选取哪种模式,取决于两个重要的事实:学校的资源基础及学校的主导性学术定位”。[10]由于战略行为是一个资源消耗与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发展资源分析也就可以为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严格意义而言,大学发展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大学的物质资源清查,大学的财政状况评判等有形发展资源的分析以及大学人力资源评估,大学的品牌度测量等无形发展资源的分析。大学发展建立在基本建设基础上,建基于大学物质资源的储备。大学发展有稳固的物质资源储备,将会为大学人员发展与大学学术发展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大学发展的历史也早已证明,资金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是大学基本建设、大学人员发展、大学学术发展等的重要保证。大学发展战略必须紧紧依靠大学财政的有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大学财政状况评判主要分析大学经费总额,财政来源,筹资能力等。大学发展是由大学人来推动的,要靠人力资源开发来实现。大学发展资源分析中的人力资源评估主要是评估大学人力资源的结构、素质、水平等。另外,大学发展往往会带来大学品牌度的累积,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对大学发展阶段性结果的评价。

3 大学发展能力分析

大学发展能力是指组织协调和运用内部发展资源的能力。大学发展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校长及决策层的领导与管理能力以及大学核心竞争力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源的拥有不一定意味着发展。它只是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或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大学发展必须依靠战略性的管理内部各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达到大学发展的战略目的。虽然大学发展战略并非校长或决策层意图的直接转化已获得普遍认同,但他们在大学战略形成与执行过程中实在是不可或缺。由于领导与管理能力往往不可直接度量,而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治理结构则与大学的管理能力高度相关,因此也就成为校长或决策层领导与管理能力分析的重要因素。资源与能力的组合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内部分析中大学发展核心竞争力分析是构成大学发展能力分析的重要一环。大学只有充分运用核心竞争力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才能占取优势。从大学发展核心竞争力所在之处谋划发展战略行动,往往也会取得大学发展的若干战略突破。

参考文献:

[1]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07,(9):55-58

[2]钱强,大学发展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评论,2007,(4):21-23

[3]王昶,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

[4][5]亨利·艾兹科维茨,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83,182

[6][8][9]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84,205,205

大学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教育 国际化

[作者简介]尹志国(1966- ),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13)薛艳(1977- ),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JDSZ3054)、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型法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80126)和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SZJ11104)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23-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转型标志,交流与合作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题,改革与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源。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面临着国际挑战和国内竞争的双重压力,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综合性大学因其所处地域环境、办学水平、学生认知、国际化氛围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国际化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开展更加频繁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充分认识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形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这为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与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配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教师、学者、学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加快国际化进程成为大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广泛接受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成立于1994年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之所以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跃居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其创新举措之一就是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聘请全球最优秀的教授,1998年以来就涌现出了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样,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也采取从全球聘请最优秀教师的策略,几乎所有教师都拥有世界名校博士学位,也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一举跻身世界最佳200所高校的第39位,书写了大学跨越发展的传奇。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倡导各国教育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生存与发展。这方面,欧洲国家给我们率先做出了榜样。大学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国际化水平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积极投身高等教育国际化,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使命和需要着力完成的艰巨任务。

2.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需求。一所大学要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世界学术分享和科学文化交流的中心,都普遍把国际化程度作为自身学术实力的体现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水平等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评价,查找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深层、高端合作的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所以,加快国际化进程是学校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国际化工作进程,就是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面临严峻挑战

大学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58-04

[Abstract] The strategic mod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ey disciplines in large general hospitals mainly includes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ecialty subdividing,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ceiving introduction and so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ategic mode selection can unify the key disciplines fulfill the purpose and meet the demand, combine of opportunities grasp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omote talent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uppor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afety control, promote service improvement and brand cas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

学科是医院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患者完成诊疗流程的最小单元,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培育优势的学科群体,打造鲜明的学科方向,探讨研究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尤为重要。近年来,某医院在巩固发展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建设积极进行战略模式管理,学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现拥有1个全军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医院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1 医院战略管理与战略模式的概念

学科战略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医院建设发展的全局视角对学科所做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和战略模式的选择[1]。学科代表医院在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即技术领先的层次和学术影响的范围,因此,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制订,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的技术前沿和整体趋势,全面掌握国家医药卫生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结合区域医疗市场份额的划分,对自身技术力量、床位规模、设备设施、发展潜力进行研究论证,遵循愿景明确、定位清晰的原则,进行整体的战略决策[2]。战略模式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选择,是战略管理的行动保障。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中重点学科尤为突出。所谓重点学科,必须满足人才完备、技术领先、设备先进、规模可观、服务优质、感召力强、注重协作等条件,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龙头和支柱。因此,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4]。一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医院主体优势,更好地满足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的工积极性,形成医院建设发展的凝聚力。三是,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科学解决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有利于优质高效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战略模式

2.1 持续投入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点学科的形成,常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医院在人才配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推动学科建设呈放大式发展[5]。某医院神经内科1987年被评为全军专科中心,30年来该医院持续投入近亿元资金,学科建设始终运行在快车道。该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设有脑电图、肌电图、经颅多普勒3个临床检验室,神经病理、基因诊断、神经免疫3个神经病学研究室,并有1个细胞培养室。该科自成立以来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98项,在国内首报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等,有11项临床和实验室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该医院医学影像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始终跟踪世界影像技术最前沿,640排CT、2.0TMR、PET-CT、ECT等设备均居国内领先行列,学科带头人被选为全军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军放射诊断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双主委,是军队医学科技领军人物,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等奖5项。

2.2 资源整合模式

综合医院学科门类多,发展快慢不同,规模大小有别。为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可以对医院现有专科人员、特色技术和医疗设备等资源实施优化组合,发挥其最佳综合效益[6]。资源整合不是单纯的“1+1”,而是构成新的数列与集合。对全院学科实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可打造出新的重点学科,实现效能的倍增。某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暨肾脏病研究所包含泌尿外科、血液净化科、肾内科3个临床科室,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实施“一条龙”流水作业式诊疗,肾移植总数近5000例,血液透析患者3万人次,肾活检技术覆盖4省32市63家医院,被推选为全国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器官移植学会主委单位。某医院急救中心是驻地“120”联动单位,共8辆救护车3个出车点,急危重症患者多,监护床位少。为解决学科发展瓶颈,医院将急救中心与重症医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推动了学科快速发展。

2.3 内外联合模式

基层医院或下级医院可以与国内外知名院所的重点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先进理念、优势技术和资金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地域优势[7]。某医院针对脊髓损伤多发的特点,成立了全军医院第一个脊髓修复科,是在国内外率先成立的以外科手段为主治疗脊髓损伤的专业科室,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技术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该医院创伤骨科、骨病科、脊髓修复科3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人才、规模、技术、科研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被评为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学科。某医院以消化内科为主体的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拥有各类消化内镜近100台套,所开展超声引导下食道曲张静脉交通支硬化治疗、神经节阻断术、内镜下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等,技术辐射山东、河南等五省市,是中华医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与军内外90家各级医院的消化科形成稳固的内外联合关系,定期实行现场演示、远程会诊、教学培训,共享学科发展成果。

2.4 专业细分模式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学科细分呈现明显优势。医院可以专注于单病种,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以优势专业技术为基点,把学科进一步细化,分别做大做强,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又一战略模式。某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成立,建科7年4次扩大病区,现展开床位80张,平均住院日低于8 d。科室成立后,迅速开展三大类10项特色手术,特别是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甲状腺微创手术在国内形成良好影响力,综合效益成倍增长。全军优生优育中心在原来妇产科基础上,细分为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中心,年收入由原来3000万元增加到过亿元,医疗工作各项数质量指标名列医院前茅。尤其是生殖医学中心作为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建立的不孕不育症诊治及辅助生殖医学重点学科,完善了门诊、实验室、治疗室、观察室等学科体系,能够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浆内单注射、胚胎冷冻、冻融胚胎移植、或附睾穿刺取精,以及优生优育领域胚胎移植前遗传病诊断、人工授精等技术,学科在军内外获得较高声誉。

2.5 中西医结合模式

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特色是生命,方向是灵魂[8]。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坚持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有独特优势,病源广,专业细,科研平台高。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关键在于医院的引导和学科战略模式的正确选择,尤其要注重特色形成和方向明确,以规避院内无序竞争。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上,某医院形成五大学科特色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肿瘤诊治、肾病诊治、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和训练伤防治。益气活血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痰软坚散治疗恶性肿瘤,清热化湿凉血法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伤,清利化瘀健脾益肾治疗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清肠扶脾法治疗结肠炎等,在临床诊治、科研课题、成果转化、院内制剂、保健养生、对外宣传等方面,均发挥了品牌优势。该医院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和军区肿瘤研究所开展的“羊藿甙抗放射损伤和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及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复方汉己冲剂防治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疗效的研究”分别获得省部级高层次奖项,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军中医药先进学科。

2.6 接收引进模式

某医院利用军队医院调整整编的时机,直接接收或引进一个学科和一个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本地域的优势学科。该医院接收全军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后,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小儿心脏外科技术水平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已在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先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及心肺联合器官移植、婴儿心脏移植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学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2.8 kg低体重婴儿法洛四联征根治术,对体重1500 g早产儿实施Switch手术,出生11 h新生儿成功实施大动脉转位调转手术。该科室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被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科”荣誉称号。

3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作用

3.1 履行宗旨与满足需求相统一

医疗卫生行业是公益性事业,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还承担抢险救灾等突发性宗旨任务[9-10]。因此,确立重点学科适宜的战略模式,可以紧紧把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密切关注疾病谱的变化[11],瞄准国内外医学技术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攻关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3.2 把握机遇与持续管理相结合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行业进入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基本医保全覆盖,支付方式多样化,“以药养医”问题的逐步破解,对医院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2]。某院作为全军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的试点单位,圆满完成评审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在医院迅速掀起学科建设精益化质量管理的新,建立健全816项规章制度,制订了1200项各专业科室技术操作规范,并在部分科室组织了标准化医疗试点。组织编印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卫生战备应知应会》《医务应知应会》等6本手册,使医院管理更加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同时,医院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实施精益化内涵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学科的最佳配置。研究制订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建立起门诊排队叫号、分诊和银医一卡通系统,新建了高清远程会诊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成本核算,医院和科室综合效益率大幅度提升。

3.3 人才梯队与科研能力相促进

重点学科战略的选择,学科带头人是关键,人才梯队是根本,科研能力是标志[13-14]。医院坚持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优先保障,充分激发内在动力,更加注重外在引力,努力提高科研层次,实现重点跨越[15-16]。某院建立300万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选拔24名人才培养对象,与7名院士、20名全国全军知名专家签订带教协议。每年择优遴选15名技术骨干出国学习深造,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利用军区唯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吸引人才,目前在站博士后近60名。近年来,医院有1人荣获“中国医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1人荣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求是”奖。同时,医院建立健全了《科研创新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各项科研管理规定,设立学科发展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6个奖项,大力提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盘活用好高层次科研资源,创办中华系列专业杂志,成功申报国家、军队重大课题50项,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68项。

3.4 质量提升与安全管控相支撑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安全是学科发展的保底工程[17]。学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实施三级监控,加强全层督导。首先是科室质量管理的控制,负责年度计划制订,组织自测自评,督导履职尽责情况,分析质量数据,查找缺陷隐患。第二级是机关职能部门质量管理的控制,将各层面质控信息进行总结,实行进行反馈。第三级是院级质量管理的控制,对质量结果进行分析评议和综合评价,进行质量战略管理,进行管理决策。三级质控有利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全面管理,有利于对医疗安全缺陷隐患的层级监控、现场解决、持续改进,能够调动全体医务人员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组成“我的安全我负责,科室安全我有责,全院质量安全人人尽责”的无缝网络,使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在质量安全管理实时互动,形成全院齐抓共管学科质量安全的良好格局[18]。

3.5 服务改进与品牌铸造相推动

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规模、设备等硬件条件上,更体现在优质服务、文化品牌等软件表现上[19]。综合医院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技术、作风、纪律、信誉等特点,积极进行服务改进,铸造品牌优势[20]。某院本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汇集民智、宣传推介”的原则,在院内外广泛开展医院院风、院训、院徽和形象语征集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学科”“我与医院的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营造关注医院学科、热爱医院学科、展示医院学科的氛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打造“为军爱民医院”为切入点,走入贫困山区、走到偏远农村、走进城市社区,定期组织巡诊义诊、免费体检和送医赠药活动;开展“关爱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同时,大力宣扬重点学科及科主任等一大批“名科”“名家”“名医”,使医院重点学科和专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医院的“名片”“代言人”。这些活动开展,从不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医院重点学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铸造了医院的良好招牌。

4 讨论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占医疗卫生资源主导地位的大型综合医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明确要求,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是深化医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施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收入分配、人事编制、医疗监管等方面全面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层级人才培养,确保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型综合医院只有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才是推动自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根本途径。医院管理要素多元、相互关联,只有紧紧把握学科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把质量意识、资源统筹、技术创新、人才提升、效益优化等医院管理的内涵牢牢聚焦在重点学科发展上,才能保证医院建设整体推进、聚能增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大型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应用,目的就是遵循需求原则、效益原则和适用原则,在国家医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体现医院的公立公益性质,科学适度控制规模,不断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倡精确医疗和个体化诊疗,严格管控药占比,合理降低平均费用,真正让患者放心满意。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长远建设与当前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以患者的健康需求为着眼点和出发点[21]。学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来源于临床,归于临床,与国家和军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按每5年确定3~5个重点学科建设来规划,有计划的在人员、资金、设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力支持,重点扶持,提升学科层级。在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管理中,明确学科主攻发展方向,理清战略思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提;强化人才队伍,打造精尖技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加强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助推力。同时,医院各学科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运行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激发每一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所有学科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宏.中医医院战略管理与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8):70-71.

[2] 唐蔚蔚,柴建军,李岩,等.公立医院后勤改革战略模式选择[J].中国医院,2013,17(1):63-65.

[3] 史文川,丁政,赵宁,等.中医医院发展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国医院,2012,16(3):75-77.

[4] 王玲,吴雯,张翔.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6):48-50.

[5] 邹晓风,吴建元,黄建英.学科建设在高校附属医院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2):90-91.

[6] 马中立,邹志康.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循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4-15.

[7] 汤欣,湛保民.以学科建设促建精品医院[J].医院与医学,2015,3(1):12-14.

[8] 李维国,张玉维,张侃.军队研究型医院建设关键要素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9):891-892.

[9] 张蓝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该如何打造[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24):19-21.

[10] 张怡冰,苏澎,王果,等.区域军队医院医学专病技术中心建设进展与问题[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05-306.

[11] 刘本臣,张寄,刘建平,等.强化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临床研究,2014,28(6):130-131.

[12] 娄淮建,汪演,孟辉.某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发展现状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10-911.

[13] 孙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医生职业行为研究的制约和突破[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100-102.

[14] 陈建明,邓华,杨听,等.驻边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2):1158-1159.

[15] 冯常森,张志,吴钢.立足临床做好临床科研工作[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3):216-217.

[16] 黎爱军,吕芳,魏芹,等.论综合型医院临床科研建设与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07-909.

[17] 王宾,李伟荣,刘力戈.我院临床科室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4,34(9):24-26.

[18] 郑锴,杨美娟,郝峰.全面质量管理在综合医院住院诊疗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1):41-42.

[19] 姚锦,柳丽爽.公立医院品牌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69-70.

[20] 刘承志,杨廉洁,陈四喜.医院集团的品牌建设与拓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7):610-611.

大学发展战略范文5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度审视并有效地解决图书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实现资源建设、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7-02

2014年4月25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1]。目前,随着高校转型的热潮,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改变思维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摸索并探讨转型发展的走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校和地方的信息枢纽平台,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的联盟,参与校地互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一方面达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壮大图书馆规模、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实现地方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1遇瓶颈,剖析亟待解决问题

1.1宏观认识存在欠缺

从表面上看,高校图书馆转型只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图书馆转型与高校顶层设计、图书馆领导的理念以及图书馆整体改革都有直接的联系,其不仅涉及战术层面,更关系到战略层面。因此,高校图书馆转型必须要着眼宏观,熟悉当前国际上图书馆领域变化的进程和特点。图书馆领导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先行的理念,从而影响学校关于图书馆转型的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加大图书馆转型的力度,提升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内涵建设不到位

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图书馆在内涵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要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馆目标,构建服务教学科研、贴近学生实践教育的服务体系,以内涵提升为抓手,加强资源建设,优化内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使图书馆实现从知识中心向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的转变。

1.3转型依然存在许多发展的障碍

图书馆如何转变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大空间大流通格局;如何构建严肃的科研服务与阅读多形态、休闲文化方式等多样化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方面如何协调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大体系建设和新增专业、应用专业集群建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传统纸质图书建设与数字联盟和移动网络飞速发展下的数字资源之间的并重发展,这些都是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3]。

2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切入点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首先要理清思路,结合实际,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创新图书馆业务流程,变革服务方式,建造新的服务环境和社会交流空间。图书馆要积极融入地方发展,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共同搭建高校院系与地方联合的平台,形成产学研共建、共享的柔性机制。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优势,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在缩小社会上新出现的“技能鸿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图书馆转型发展服务机制,立足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走出一条符合图书馆实际的特色之路。

3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3.1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重新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并重发展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资源建设多元化,其理念主要体现在:①馆藏结构多元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要以学校专业建设为龙头,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并向重点学科、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倾斜,以“应用型”为支撑,以重点学科为主,集文、理、工、贸、经、体、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②数字资源多元化。在数字资源建设上,高校图书馆应将科研型和应用型数字资源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建设,既引进科研类数据库,提高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又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各类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列入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大力购买、自建适应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数据库以及适应用户需求的应用数据库。③人才培养多元化。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聘请知名的社会学者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④资源建设渠道多元化。图书馆应注重高校专业建设的需求和读者阅读取向的发展,引进应用型的书籍,扩展资源的获取渠道,从而使资源建设能支撑专业发展、贴近读者需求、适应阅读趋势。

3.2空间设计多元化

对于现代图书馆空间的认识,必须注重两个层面。①虚拟空间的建设。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核心,首先就要让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其通过将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报纸、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种文献系统地整合于同一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图书馆还可以利用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获取文献、整合数字资源,形成科研参考、视频教学、网络自修、电子阅读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从而成为服务于高校和地方的数字资源学习中心。②物理空间的设计。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的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丰富的功能、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图书馆在设计和布局上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其要在原有的传统阅读大格局的基础上,完善文化氛围建设,优化微环境,建设多元学习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述求[4]。

3.3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重点和中心任务是要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构建互联网、高校与地方的网络服务平台,以功能现代化为标准,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多媒体导读系统、通信系统、咨询系统以及文献查阅系统等,从而使整个图书馆的流通借阅系统和信息输送服务系统更具现代化和自动化效果。图书馆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创建智能化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建立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以电子资源为切入点,以网络联盟为途径,整合基础设施资源、人才资源、网络资源、读者资源,扩大流通领域和流通渠道,变拥有为付出,变静态为动态,变分散为整体,变自足为共享。图书馆要积极搭建政府信息网络中心与高校网络中心联合的平台,借助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构建集高校、社会和科技情报所三位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大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图书馆还要充分利用共享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开展咨询解答等,形成集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型咨询服务体系。

3.4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应用技术大学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高校领导在顶层设计方面的支持以及宏观的管理和引导。创设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需要图书馆以追求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服务一流、流通多元化、读者满意等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信息个性化为突破口,在开发、整合、流通、传播、应用等工作中实现创新。对于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矛盾、分析矛盾、逐一化解矛盾,从而切实解决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宣传,创设有利于馆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以及数据库,建立应用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5]。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联盟平台,发挥图书馆在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积极参与和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服务职能。

4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是紧密配合地方高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挑战巨大,涉及制度建设、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因此,其应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快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进程,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ZK(#]张祺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44-48.

[2]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3]何青芳,姚俊兰.“第二届(2014)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8):110-112.

[4]王丽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基于在美国的访学感受与体验[J].图书与情报,2014(3):92-96.

大学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语文;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眼前的就业谋生问题,还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作长远打算。“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过后,所达到的知识、技能、素质,应既可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要的能力。”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能力应该指向“社会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社会适应能力”能满足学生当前就业需求,要在职场中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具备“再学习能力”,而要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这是一种潜在的要求,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虽然属于基础性学科,但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说来,有三大策略形成培养方案。

一、挖掘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后走向社会是绝大多数高职生选择的道路,而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之一便是帮助毕业生尽快尽好地实现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体现在课程教学中,那便是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即至少能满足学生的当前就业需要。当学生跨出学校大门时,等待他们的便是如何在单位找到立足之地并站稳脚跟,此时,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为其职业生涯抢占有利先机。这里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耐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其实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情商的培养。大学语文是关于语言的、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情商方面无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具体操作方面,笔者认为最好的策略就是立足教材,深度解读文本,探寻文本内容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交集,形成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涉猎深广,包罗万象,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文本中与“情商”有关的特质,放大体现它。一些文本本身,显而易见地拥有这些特质,如苏轼的《定风波》,游赏途中突遇暴雨,却“吟啸且徐行”,雨过天晴之后,依然淡定如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再联系苏轼一生政治生涯的沉浮,生活经历的坎坷,其身上的旷达、乐观精神正是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强调突出的,以适时引导学生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司马迁的《垓下之围》中,项羽在面临失败之际,始终固执地认定是“天之亡我”,并自刎乌江,也是很好的情商培养的范本。即在工作生活中,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莫轻言放弃,因为“卷土重来未可知”。再如的《卜算子•咏梅》,借意志坚强的梅花表达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乐观,也是学生在今后工作生活中应当具备的一种情怀。而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都是针对一具体问题成功地说服了皇帝,这是一种劝说的技巧,也是语言的沟通能力,而在今后工作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跟同事、领导委婉提出建议的情况,教师正好可借此类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沟通训练。上述易于关联能力的文本在具体教学中操作起来当然方便,而教师需要下功夫的是在一些关联能力不那么明显的文本中,挖掘相关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敏锐性。如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梅花是一副饱受摧残的形象,然而,即便是沉郁的风格与词风完全相反,教师也可以做到别具一格地去挖掘新意,从他的梅花“寂寞开无主”,挖掘孤独和执着的话题:当你面临枯燥、单调的工作时,你耐得住寂寞吗?从梅花“无意苦争春”中挖掘淡泊与坚持的话题:职场需要淡泊吗?“苦争春”的坚持能否得到“香如故”的结局?从“一任群芳妒”中挖掘无奈与洒脱的话题:当你因“优秀”而被“群芳妒”时,你能洒脱吗?你将如何面对呢?诸如此类的作品文本还有很多,教师如果深挖教材文本,总能找到文本中的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只要找到这些“社会适应能力”的某一个点作为突破口作为课堂内容,也就凸显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这也正与“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运用”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

二、改变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

当代社会,随着科技信息化速度的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变得更快,而新的职业与工作岗位的要求层出不穷,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跟上社会的节奏,就必须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占到他终身所需知识的很小比重,而大部分所需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再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身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避免狭隘的专业技能传授,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学习能力”。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的长期存在有其合理性,突出了大学课堂中知识面传授的广度与深度,但从根本上讲,仍是教师成为课堂主角,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教师在讲台自我陶醉,而学生并不买账”的尴尬局面。能力的培养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该依靠学生自身的参与,他人无法替代。这就促使大学语文课堂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任务驱动法,具体说来应该包括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公开的成果展示、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以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为例,这篇散文对于大部分陕西学生来说,易于理解并能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传统的课堂上,可能就是引导学生梳理西安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找出关键语句进行解读,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而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这样进行:把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需要形成常态定势),分配给每个小组具体的任务,如西安城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来历、西安城的古建筑、西安方言中的古语保留、西安民俗、西安人特点等等。把任务分配给小组以后,小组开始合作探究,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讨论交流,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查阅手机等。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最终,由小组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时就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比如可以制作一个评价表,有评价依据(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概括全面等要素)和对应评价分值,最终的分值总和反映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组织课堂,适时补充总结。这样,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每个人参与进来并得到反应回馈,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得到充分突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以外,课下也可探索其他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结合学生习惯了手机、网络的生活实际,组建班级网站或QQ群、微信群,定期或不定期在此平台上,课程任务,激励学生参与完成,或分享对学生生活工作有用的美文,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需要,继而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最终树立“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必须终身学习”的理念。理念一旦确立,即便走向社会,只要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便也轻而易举了。

三、拓展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变决定出路,创新才有未来。”当代的职业人置身于这种社会潮流背景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之间、同行之间脱颖而出,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也绝不是难如登天的事,只要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引导,一定会卓有成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拓展学习形式方面。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重在打破固有观念、思维,即尊重学生质疑、求异精神,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教学过程中应当贯穿先生提倡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鼓励学生言之有理。如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优美的文字意境著称,但在赏析过程中,也有学生直言文章让人读不下去,语言表达优美但过于啰嗦,修辞的反复运用有卖弄文字之嫌,意境的美被文字的大网缚住,难以心领神会。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如何为朱自清辩解,用学术大家的评论来纠正学生的观念,而是给予充分肯定,呵护学生的用心思考,这会给学生埋下一颗创新的种子,说不定哪天创新的能力就开了花。教师还可以尝试其他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遇到诗歌类的题材文本,要求学生将诗歌改编成歌词。比如诗经中的《静女》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学生正处于爱情的敏感期,对爱情歌曲痴迷,可以结合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把这首古诗改编成现代韵味的歌词,具有别样的效果。也可以把一些诗歌,加上细节想象,改编成故事。如杜甫的《羌村三首》,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学生通过自己对安史之乱那段历史的了解,加之自己的想象,改编成趣味生动的故事。还可以把一些小说文本进行续编故事,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如电影剧本《泰坦尼克号》,假如杰克没死,他和露丝的结局会如何?再有,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经常举办辩论赛,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可以将此作为辩论赛的话题,去理解当代中国的自信与不自信,进而知耻而后勇,学会社会承担与责任。最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很多学生在网络中娱乐精神很强,段子手、方言配音秀、小咖秀等,才华横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手段,不妨以“娱乐的精神”化解学习中严肃的问题,可谓寓教于乐,也不失一种创新能力培养的蹊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改革,改革应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以上的三大策略,教师应该进一步深思:如何发挥大学语文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发展、个人发展更好地服务?这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必须完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云斗.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