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马说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马说翻译

马说翻译范文1

可怜父母心:绯闻深处为女儿撑起艳阳天

2009年2月,网上惊现一组冯小刚深夜携美女同返公寓的照片,很快冯小刚和徐帆离婚的消息传开。此时,徐帆收养的女儿徐朵只有两岁多。徐帆知道,以冯小刚的火爆脾气和直性子,受到这样的冤枉,肯定会暴跳如雷。

徐帆在卧室一边陪女儿看《花园宝宝》,一边等冯小刚,冯小刚脸色铁青地回来了。见他脖子上的筋突突直跳,徐帆急忙掩上卧室的门,把冯小刚拉进书房。冯小刚愤愤地说:“这叫怎么回事啊?太离谱了!我非要找那帮人掰扯清楚不可!”

“清者自清。你别冲动得罪人。”“不行!这么害我,我跟他没完!”“你还是先冷静冷静。”

“我没办法冷静!我受够了这娱乐圈!等五年的合约到期――”冯小刚猛然收住了话。徐帆顺着冯小刚的目光看过去,徐朵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进来了,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胆怯地望着他们。

“朵儿,爸爸妈妈不是吵架。”徐帆本能地解释。

冯小刚走过去抱起女儿,脸上的表情和说话的语气柔和起来:“爸爸妈妈在对台词呢!”见女儿光着脚丫,冯小刚心疼地说:“怎么没穿棉袜?脚最容易着凉。”说着把女儿放进了被窝。

冯小刚给女儿讲故事,徐帆用食指轻轻画女儿的掌心,为她唱催眠曲。冯小刚和徐帆一阵忙活,女儿甜蜜地入睡,小脸上挂着笑意。看着女儿天真无邪的小脸,积压在两人心头的阴霾迅速散去。

“孩子真是天使!”冯小刚感慨地说。“你刚才变得真快!我说什么都不顶用,还是女儿能管住你。”

收养徐朵之前,因大女儿冯思羽跟着她的生母及姥姥生活,冯小刚在家里没有为谁做表率的义务,口无遮拦,像个任性的大孩子。徐朵的到来,让冯小刚再次体会到为人父的责任。他在家里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一次,冯小刚在洗手搓肥皂泡的时候没关水龙头,徐朵对他说:“爸爸,你怎么不先把水龙头关掉?妈妈都是先关掉水龙头,冲洗的时候再打开。妈妈说这样省水。”这是冯小刚多年的习惯,徐帆曾说过他无数次,他依然故我。“朵儿说得对!爸爸错了!”女儿的一句话,让冯小刚改掉了这个延续多年的习惯。

一个多月前,大女儿冯思羽在学校举行18岁成人礼。正为电影《非诚勿扰》紧锣密鼓做宣传的冯小刚,提前一天从千里之外的广州飞回北京。当天夜晚,冯小刚挑灯夜战写发言稿。写完一稿,他读给徐帆听,让徐帆给他提修改意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夫妻俩忙了半夜,冯小刚才把稿子定下来。临睡前,冯小刚还怕第二天起床晚了,调了闹钟不放心,又把他和徐帆的手机闹钟功能启动。

清晨6点,冯小刚被此起彼伏的闹铃惊醒。他仔细地洗脸,认真地刮胡子。喜欢穿休闲装的他,有板有眼地着西装、打领带,出门前还忐忑不安地问徐帆:“你帮我瞧瞧,这样行不行?”徐帆前后左右打量了冯小刚一番,说:“没问题,很棒!”冯小刚这才放心地出门。

冯小刚代表数百位家长致词:“按理说,我不该紧张的。但是站在这儿,讲老实话,我还真有点儿紧张。女儿长大了,当爸的是应该放心了,还是更担心了呢?心里很矛盾……”冯小刚的发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孩子和家长。冯小刚这篇精心打磨的发言稿,被收进北大附中图书馆珍藏。

对大女儿的未来,冯小刚也早早地有所打算,他对徐帆说:“我们俩当初在北京,只能靠自己。但是咱现在有这个条件,还是要让女儿有所依靠。”冯小刚为大女儿选择北京电影学院的剪辑专业。徐帆也认为,大女儿有一双巧手,肯定会有好前途。

大女儿刚安顿好,自己又“闹出绯闻”。冯小刚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小女儿这里,千方百计地把不良信息排除在外,不让女儿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大地震”前夕:女儿让父母七年之后再牵手

《唐山大地震》开拍前,冯小刚埋头做准备工作。他深有感触地对徐帆说:“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角色内心很复杂很难把握。我真担心演员不能很自然地把它表现出来。”

冯小刚是个工作狂,《唐山大地震》是大投资大制作,他的压力很大,见冯小刚焦虑着急,徐帆也跟着上火,却又爱莫能助。

冯小刚来到工作室,开讨论会的时候,制片人王中军笑眯眯地问冯小刚:“你心目中有女主角的人选了吗?”冯小刚摇摇头说:“没有。”王中军笑意更浓了:“你不觉得徐帆最合适吗?”冯小刚“啊”了一声,半天说不出话来。王中军继续说:“徐帆也做了妈妈,知道母子连心的滋味。她演技好,有观众缘。女一号非徐帆莫属!”

徐帆的优势冯小刚当然明白,只是身为丈夫他不想力荐自己的妻子做女一号。而且他和徐帆自七年前的电影《手机》之后再也没有合作过,没想到制片方替他锁定了徐帆。冯小刚一直为物色《唐山大地震》的女主角发愁,王中军的提醒让他心头豁然明朗。

冯小刚把让徐帆出演《唐山大地震》女主角的事告诉了她。徐帆没有说话,却无限爱怜地看着徐朵。自从收养女儿之后,徐帆减少了工作量,尽可能陪在女儿身边。徐帆陪女儿看电视,徐朵只要看到电视中有人哭,就不由自主地说:“他(她)一定是找不到妈妈了!”找不到妈妈,是徐朵所能想到的最悲惨的事情。

“让妈妈和爸爸一起出去拍片,好不好?”玛小刚问徐朵。

徐朵嘟着小嘴想了半天,勉强地点点头,紧拉着妈妈的手,生怕妈妈跑掉。见女儿这样,冯小刚心中很是不忍,对徐帆说:“孩子这么依恋你,让你出去拍片,我都有种负罪感!”

徐帆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对冯小刚说:“我很感谢中军他们对我的信任!要不我还是别去了……”

“妈妈,我想让你跟爸爸一起去。我和姥姥待在家里。”

女儿的话让徐帆和冯小刚都愣住了。冯小刚激动得揽过女儿,“真是好孩子!帮了爸爸的忙!”

“我想让爸爸妈妈相爱!我不要你们离婚!”

女儿一语惊人。冯小刚和徐帆面面相觑。冯小刚急忙说:“爸爸妈妈不会离婚!你怎么会想这个问题?”“我看电视里,妈妈就离婚了!妈妈还哭了……”徐朵说着伤心地抹起了眼泪。徐帆明白过来。徐朵看过电视台重播的《结婚十年》,徐帆所扮演的角色经历被背叛、离婚、复合等纠结的情感。尽管徐帆已经对女儿解释过,那是妈妈在演戏,不是真的发生过,深爱妈妈的徐朵还是耿耿于怀。如果外

面的那些传闻被女儿知道,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过不下去要离婚,女儿一定会心碎!离婚对大人虽然也有伤害,但毕竟是成年人,还可以用新的感情来填补内心的缺失;孩子一旦被伤害,伤痕就很难修复。

是夜,夫妻俩看着熟睡的女儿,思绪翻滚。这些年,冯小刚和徐帆忙于各自的事业,奔波劳碌,像两辆超级赛车,家只是他们的加油站,加满油就继续向前冲。相比冯小刚,徐帆情感更加细腻丰富。冯小刚在外面忙得团团转,徐帆于拍片之余陪在女儿身边。女儿灿烂的笑脸,纯净的眼神,天真的话语,对妈妈的崇拜和依恋,把徐帆的心房填满。顺着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那么纯真可爱!冯小刚曾悄悄嫉妒过徐帆把过多的情感放到女儿身上,但看到徐帆享受为人母的快乐,他又渐渐释怀。

“女儿希望我们相亲相爱。我们一直相亲,有多久没有相爱了?”徐帆喃喃地问。

“这些年我们跑得太快,以后放慢节奏。”冯小刚说,“再拍5部电影,我就彻底退休,打打高尔夫球,陪陪你和女儿,找回过去的感觉……”

曾经热恋的日子像电影一样在冯小刚和徐帆眼前回放。那情景近在眼前,却又恍若隔世。“帆子,你知道你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吗?是你叠衬衣的动作。每次你陪我去买衣服,试完衬衣你总能很快把它叠成没拆开前的样子。这一点我特别佩服你!我曾偷偷试过,怎么都叠不出那个样子。每隔两天,你都把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衣、裤子和袜子放到我床头,你让我找到男子汉大丈夫的尊严!这种尊严,是别人给不了的。”

“那些事情,现在我也在做啊。”“我知道。时间久了,就麻木了。当初的惊喜变成现在的习以为常。那时候感觉真好!帆子,我们再来一次吧?像刚认识一样!”

“那你再追求我一次。”

“行。我们就从这部电影开始,重新认识!”

让爱重来:父母合力给女儿一辈子的快乐

2009年7月,徐帆和冯小刚一起到《唐山大地震》拍摄现场。

第一场拍徐帆的“儿子”在大卡车上吃冰棍。那时候的冰棍6分钱一根。开拍之前,冯小刚问:“找到6分钱了吗?”负责道具的工作人员骄傲地说:“还真被我们找到了!”“拿来我看看。”工作人员把6分钱拿过来,冯小刚把钱放到掌心一瞧就急了,“你们看看,这是哪个年代的?电影讲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可这却是80年代印制的钱!”

退后一步观察冯小刚,徐帆发现他是那么执著敬业。冯小刚的嗓子本来就不好,现场专业演员加群众演员多达2000多人,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冯小刚都一丝不苟,他的嗓子喊哑了,就用手势。后来手累得抬不起来了,他只好用眼神示意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个男人如此刻苦敬业,沉浸在工作中的他很有气场和魅力!

徐帆在剧中饰演被亲情撕裂的妈妈,和两个小演员有大量对手戏。冯小刚知道和孩子演对手戏是最难的,因为孩子的状态很松弛自然,专业演员如果入戏太快,就不合拍。镜头面前,孩子的眼神和生活中的没什么两样,纯真又充满梦幻;专业演员的眼神很集中很有穿透力。两者若协调不好,会有一方显得很假。冯小刚紧张地在监视器前盯着徐帆看,发现徐帆的状态也很松弛自然,和孩子们一起表演得不着痕迹,浑然一体。拍完一条,冯小刚情不自禁地冲徐帆和孩子喊:“你们真棒!”

孩子们很高兴,徐帆却愣住了。从《一地鸡毛》、《永失我爱》到《一声叹息》和《手机》,徐帆和冯小刚合作过多次,因为两人特殊的关系,冯小刚在片场对徐帆只有批评,没有表扬。急脾气的冯小刚甚至在片场对徐帆大喊大叫,弄得徐帆总是很紧张,生怕自己表现不够好,被冯小刚当众指责。

徐帆有一场在狂奔中摔倒的戏。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徐帆反复地跑,反复摔倒。后来工作人员都看不下去了,对冯小刚说:“帆姐的膝盖都摔破了,你看血都渗透了裤子,往下滴。”冯小刚问徐帆:“还有发挥的空间吗?”徐帆说:“再拍几条吧!”

夜晚回到宾馆的房间,看到徐帆血肉模糊的膝盖,冯小刚心疼地为她消毒包扎。冯小刚由衷地说:“七年之后,你的表现让我惊喜!”

徐帆说:“我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你!”“为了配上我,你才更努力吧?”

“我是不想让你那么费心。我这儿让你少费点心,你就能把省下来的精力用来指导别的演员。”

“那还是心疼我、爱我。”“这么矫情,让人不好意思!”冯小刚嘿嘿傻笑。

徐帆每天还要带着受伤的膝盖拍一些摔倒的戏。冯小刚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对徐帆说:“你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尽管讲,我会尊重你的意见。”此前冯小刚拍戏,徐帆只是被动地执行他的意见。

剧中的徐帆有一双龙凤胎儿女。地震时,儿子和女儿分别被压在一块水泥板的两头。因为余震不断,徐帆面临艰难的选择,儿子和女儿她只能救一个。每场戏开拍前,演员都要预演几遍。预演时只需走一遍,说说台词就行了,大家都不会太在意。虽然知道是预演,徐帆看到一双儿女被压在水泥板下,心理还是瞬间崩溃。监视器前的冯小刚眼圈也红了。

徐帆对冯小刚说:“如果在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必须做这样的选择,我宁愿自己先死!”

徐帆根据剧情,选择救体弱多病的儿子,放弃了女儿。那种割爱之痛深入骨髓。徐帆对冯小刚说:“不行,我得回家看看朵儿!”

徐帆趁拍戏间隙连夜赶回北京,看到女儿,她紧紧地把女儿抱在怀中,生离死别一般。徐朵见妈妈满脸是泪,伸出小手给妈妈擦眼泪,“妈妈,你怎么哭了?”

“没什么,妈妈只是太想你!”

徐帆很怕女儿看到自己膝盖上的伤痕,洗澡的时候反锁上卫生间的门。陪了女儿半天,徐帆又匆匆赶回唐山的片场。

拍摄完成后,徐帆和冯小刚回到家里。夫妻俩把在片场的和谐带了回来,冯小刚不再像以往那么急躁霸道。夫妻俩有说有笑,徐帆偶尔还亲昵地摸摸他的脸颊。徐帆发现,女儿不理冯小刚。起初她以为是自己太敏感,仔细观察了两天,女儿还是不搭理冯小刚。徐帆好奇地问冯小刚怎么回事,冯小刚也摸不着头脑。

为了让女儿亲近自己,冯小刚常给女儿买巧克力、芭比娃娃,带她去游乐场,请她吃各种口味的冰淇淋。女儿的态度仍然很冷淡。徐帆耐不住好奇,问女儿怎么了。徐朵说:“他让妈妈受伤,他不是好爸爸!”

徐帆这才明白,女儿发现了她身上的伤痕。“那不是爸爸的错,妈妈是拍戏摔倒的。”不管徐帆怎么说,徐朵就是难以释怀,总是尽可能地和冯小刚保持距离。冯小刚拥抱徐朵亲她的脸蛋,她蜻蜒点水似的让冯小刚碰一下就迅速跑开。冯小刚说徐帆:“女儿这么护着你,以后我更得小心了!不怕惹你急,就怕惹急女儿!”

马说翻译范文2

一、在趣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探究的动力。丰富的语文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如果能结合课文,选择有趣的故事,可以很快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穿插了坡去拜访王安石的故事。在苏轼等待主人时,看到王安石桌上没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其中的黄花就是,苏轼觉得不对,怒放在秋风中,怎么会被吹落呢,所以,他提笔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里当然还有讽刺王安石的意味:难道是耐寒的你也不懂吗?再接着说苏轼的简介,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教学中引入逸闻趣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高涨起来。

二、在文言文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正确的朗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加强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须步骤。朗读中需要注意的是: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掌握语速、把握节奏等,必要时可以适当加入体态动作。很多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扫清文字障碍会读就可以了,其实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尤其是若干重要篇章必须熟记在心,例如,《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送东阳马生序》等。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句等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大多包含在这些篇目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可以了解文言文的构思与立意、布局与谋篇、语法与修辞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诵读,并且在诵读中要读出语言的抑扬顿挫和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越多,积累也就越多,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也就越来越强,阅读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三、在工具书使用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应注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习惯于工具书的使用,对归纳和总结文言知识使之系统化具有作用。例如,在教学《马说》和《爱莲说》两篇课文后,总结“说”是古代的文体,与杂文文体大体接近,属于议论文体。文言知识的归纳非常重要,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如果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能够系统化,就会由此产生类化和迁移,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文言现象离现在的年代久远,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导、归类和积累。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就非常多。像“以”、“之”、“而”等虚词很多,而且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混淆,需要指导学生归纳虚词的多种用法,然后分类记忆,这样学习就容易多了。通过不断的日积月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联系实际生活中走进文言文世界

“文言”和“白话”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文言文。例如,在教学《幼时记趣》一课中,文中有“以丛草为林”一句,其中“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意思相当于“把……当做”。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像“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句式,早已耳熟能详。课文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以……为……”意义与用法完全一致。只需要把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即可,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对特殊句型的记忆。

五、在规范的练习中理解文言文的本意

文言文中有些字义不能停留在表面,有些句子,感觉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翻译出来的意思并不对,这除了因为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之外,还有可能是古今语义方面的区别。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一句。其中的“念”和“悲”的意思是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在注释中,就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但这样是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也不符合古人行文之法。究其原委,原来在古代“念”也是“悲”,就好像“木”就是“树”一样,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所以,念和悲都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还没有到“惦”的程度。加强对文言文的翻译训练,对提高阅读文言文意义重大,翻译中应该以准确规范的语言为标准,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练习来获得。

马说翻译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重门;深度解读;激发思维;精到点评

语文教师犹如农民,其教学犹如田间耕耘。语文课堂只有给学生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才能使他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达到提升其语文素养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冲破语文教学的三重门:

1 第一道门:深度地解读

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语文学科有着较大的隐蔽性。不同的教师面对同样的文本,所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所得到的感悟是有深浅之别的。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对语言精细、独到、敏锐的感悟力,方能在文本细微处发现敏感地带,从而带领学生优游涵泳,炸出语言的香味来。

试举《老王》(人教版八上)一语言品析为证: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句话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平淡的叙述,质朴到似乎黯然无光,所以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对之就如同喝白开水一样无味,每次教学提问:“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吗?”学生除了只能答“老王很孤独,很悲苦”,而且回答时脸上拥有的是一脸麻木的笑意,再问之,则是一脸茫然!究其为何?

此时,教师只有在解读文本时发现这朴实的句子中2个“逗号”所蕴藏着的巨大的情感波澜,抓住这2个“逗号”作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支撑点,才能化平淡为绚烂,变学生的“无情”为“动情”。通过深情的诵读拨动学生的情弦,继而引领学生用情品读,再则引发他们谈谈读后的感受。此时你会发现,学生的表情会由先前的“笑”转到“凝重”,会由先前的“不以为然的回答”转化到“深度”的品析:

师:同学们,此时,能再告诉我,你从中读出什么了吗?

生1:老师,我切身感受到老王的孤苦无依了。

生2: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中的4个逗号韵味十足:4个逗号把“死了”、“没出息”、“没什么亲人”加以强调突出,从而使读者的情感波澜横生:“有个哥哥”后面的逗号使句子有一个小停顿,带给人希望,让人为老王高兴,而逗号后的“死了”让人的高兴化为虚无,变成悲伤,“有两个侄儿”之后又一个逗号,再次给人希望,再次让人为老王高兴,而逗号后面的“没出息”再次让高兴化为虚无,希望变成失望,“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使人陷入绝望的深渊。

师:能从逗号入手,分析情感,十分精妙,可以说是杨绛与老王的知音啊!

生3:我觉得杨绛多年之后对老王的情感依然很深,从刚才的分析中我觉得杨绛已经把自己和老王融为一体了,与其说我们的情感在跌宕起伏,还不如说杨绛的心理在流泪,是杨绛在写还是老王在说?我们已经很难分清了。

师:是啊!言到极致便质朴,情到深处自然浓啊!此时的杨绛在情感上已经与老王融为一体了。让我们再次去诵读这极致的言语,感悟其间的情怀吧!(生再次深情诵读)

师:同学们,杨绛在这个句子里,借助逗号,把深厚的情感通过质朴的语言传递了出来,那我们能否也借助逗号,通过添加一个逗号,让这个句子发出更大的光芒呢?(生思考)

生4:我觉得可以在“此外就没什么亲人”的“此外”后加逗号,因为,这样在读了“此外”两字后,可以再次掀起读者的希望:“老王还有其他亲人吗?还有好的处境吗?”而后面的“就没什么亲人”则让人陷入绝望的深渊,这样让读者的情感经历从原来的两次“希望”到“绝望”变成3次“希望”到“绝望”,情感波动多1次,情感也会更深一层。

师:精彩!再读!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敏锐的目光,抓住逗号大做文章,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涛,使一句质朴之言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这得益于教师细腻、深刻、敏锐的文本解读!否则,很难让此处发光。

2 第二道门:激发思维的提问

课堂上师生交流释疑犹如将士战场杀敌,疆场上主将只有得到下属的认同与支持,方可形成合力,令出军行,战胜仇敌。同理,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有牵引力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震撼学生的情感,使其欲思难止,欲言难休,从而进入文本深处,提醒升思维品质。

比如,我在执教韩愈《马说》一文时,在疏通文意之后,提出了一个似浅实深的问题。

师:同学们,“虽”在古文里有“虽然”和“即使”之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这句话译成“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课件大王张国生在其《马说》的课件上也将其定位为“即使”;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参也是如此。那么,你们觉得“虽”字在这里该取哪个词义呢?

生1:我觉得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的理解是正确的,因为把这句话翻译成“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这样十分通顺,“即使……也……”是一对关联词语,说明了马的悲惨遭遇,况且我买的参考资料及练习册上也是将“虽”做“即使”来理解的。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参考资料为证。那其他同学呢?(稍侯)

生2:我觉得不能作“即使”来理解,因为“即使……也……”表达的是一种假设情况,但如果结合前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我们会发现,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常有”,所以“虽”应该取“虽然”之义,因为“虽然”表达的是一种“事实”。

师:你能按你的理解翻译一下吗?

生2: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但是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生3:老师,我赞同“虽”取“虽然”之义,但我觉得还有新的发现……

师:不错,会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

生3:我觉得,“虽”取“虽然”还是“即使”,这不仅是一个句子的正确理解问题,他还涉及到文章的思想深度……

师:啊—洗耳恭听!

生3:因为韩愈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只是“待命”,难以施展抱负,他不得不依附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才写出了《马说》。

师:从词到句,从句到文,我很欣赏你的思考,也很赞同你的见解,谢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课文,我们需要“敬”,但不能“敬畏”,而是要“敬”而有“疑”,在思考中提升自我。

在这一教学环节,我抓住“虽”字含义的疑惑点,让学生选择,看似十分的微小,实则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生1凭借关联词语和原有知识储备而赞同教材的“即使”取义,到生2结合文章语境,批驳教参观点,再到生3结合韩愈背景,再次选取“虽然”之义,进而还原文本的真实意旨,可以说教师在其间似乎“很不得力”,但这恰是星火燎原,因为这一切都得益于教师找准了提问之点,从而引起思维爆发,到达文本深处。

3 第三道门:精到的点评

“精”在此处乃“及时、恰如其分”之意,它需要教师点评的时间及时,点评的语言力求“切中肯綮”,“一针见血”、“一言以蔽之”。

马说翻译范文4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把文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文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4.根据文段(一)和文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文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文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文段(二)用②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⑧________。

马说翻译范文5

一、多读,做到熟能生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以往的文言教学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在讲,因学生不熟悉文言文本,在翻译和理解时也就容易遇到困难。应该说,读是理解的基础,在文言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多去读文言文本,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理解,更胜于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

首先,要保证读的时间。在文言教学实践中,先要在课前安排相应的朗读任务而引导学生去读文言文本,进入课堂后,要在检查课前读的情况基础上再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的方式上要多样化,如除了让学生自主朗读外,可两人为一组,相互朗读并纠正错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在节奏上要注重指导。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即“可以之一战”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故而要在“可”和“以”之间断开。

其次,从读的要求上看,要让学生能在读准的基础上读流利,能读出一定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对于文言生僻字,要让学生能自主通过查阅工具书标出其音,尤其是通假字和古今字,要让学生在读准的同时辨析其意义。如《马说》的“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中“食”为“吃一次食物”,而“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中的“食”通“饲”,译为喂养,对于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在学生读的时候给予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二、多说,促进自主感悟

说即表达。在以往的初中文言教学中,学生说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听教师将其翻译、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而没有机会去参与表达。提倡在文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去表达,即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句子、内容、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而去表达, 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悟。

首先,在探究前要注重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表达活动。如《刻舟求剑》的教学中,对于刻舟求剑的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说过,教学中,先围绕题目,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然后以问题“楚国人是否能打捞起自己的宝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都很容易理解楚人无法打捞起自己的宝剑,那么,原因何在呢?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阅读活动,然后再深入辨析。又如《晏子使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晏子的了解而说其人,让学生初步感知晏子的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特点。

其次,要注重围绕内容引导学生说感悟。虽然学生在读中尚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但却容易生成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表达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围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而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起感悟,体会月光之美,这对感悟作者的心境就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又如《桃花源记》中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可引导学生说说桃花源是否真实的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多议,合作探究理解

议即讨论。文言作品不等同于现代文,需要经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而在翻译过程中,因学生文言知识有限,翻译也就容易出现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压缩时间,课堂中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其翻译、内容,虽然学生也能通过记忆的方式记住一些,但不牢固,且应用能力不高。提倡让学生在文言学习中多讨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去翻译、去理解,在合作中去感悟,从而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为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伴合作,弄清其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基本的文言词汇,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文言工具书而尝试理解,对于不能理解的同桌合作交流,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提出由教师指导。如《人琴俱亡》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中的“因”很学生都会翻译为“因为”,而通过合作辨析,学生很容易就记住应该翻译为“于是”,再联系其整句话来翻译也更容易理解。教学中对于特殊的文言词句,教师要重点讲解。如《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是形容词作动词,翻译为“使……活下来”,教学中就应该向学生讲解。

马说翻译范文6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编创作;拓展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识记字词、翻译句子、背诵篇章为主,所以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诵读、翻译、识记、背诵。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背得头昏脑胀,咬文嚼字式地翻译,毫无兴趣可言,为应付考试没办法。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能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做了有效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可有多种方式,如多媒体的动漫、视频资料、历史图片等,也可自身模拟,讲台表演。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一个最本位的教学方式是语言教学,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色。语言描述情境关键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我在教学《马说》一课时,手拿教鞭,扮演了一个“识马者”形象。语言描述:(1)导入:望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翻开历史的篇章,名人辈出。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见一位唐代的文豪大师——韩愈。他有话要向我们述说,说一说他看到的“马”的事。(2)情景表演:年轻的韩愈很有才华,几次赴长安赶考,却不中,终于第四次考中进士,做了宰相手下的一个小官,曾三次上书要求擢用遭拒绝,他郁闷地走在街上,看到这一幕情景:

一位手握马鞭的人,满脸横气,正怒冲冲地对着马棚里的一匹马,啪、啪,狠狠地抽打着。喋喋不休地吼到:“什么破马,谁说你能日行千里?光能吃,不能干的家伙。当初我看你个也够高,腿也蛮长的,有日行千里的素质,我才花了重金买了你。可今天,你却跑不快,不中用。气死我了!怎么?你还叫,还流泪,委屈吗?还饿,还想吃?哼!既然你不中用,干脆去磨坊拉磨吧。走,走!去,去!左转,左转……”皮鞭一次次落下,马的哀鸣一声声响起。

唉!要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天下哪有这样的马啊?天下无马!”韩愈沉思了。

这样的语言描述,情景表演,实际暗含了有关课文的几个问题。如千里马的食量,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它的悲惨遭遇,人们的愚妄无知等。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学生边回答问题,边朗读课文,既有兴趣,又能领会原文旨意。这样的教学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学生很喜欢。

二、改编创作,拓展学生能力

精深的文言文是我们知识的源泉,是写作最需要汲取的营养,是训练写作的素材。应该好好地利用它,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绽放光芒,让它的精髓继续支撑着我们民族精神。

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改编课文,训练写作能力。

老师:“唐雎胜利了。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爽朗、自豪的笑声,仿佛看到了他那正气凛然的面容,试想,在回国的路上……”要求学生写一片段。

学生写道:黄沙滚滚,古道漫漫。在秦国通向安陵小国的土路上空,时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哈哈!哈哈!……有一个人正昂首挺胸,阔步行进在这荒凉的古道上,严峻的面庞上透出一股正义凛然,藐视一切邪恶的骨气;智慧的眼神中,映射出不容欺凌的股股杀气……

当他眺望见远处的安陵国时,严肃的脸上现出亲切温和的笑容,眼中流露出了骄傲、自豪且深情的目光:祖国,我的安陵小国,卑臣唐雎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我胜利地回来啦!各位先王,你的后代儿孙,保住了你给后代留下的土地……我骄傲地回来啦!各位臣民们,你们不必惧怕虎狼似的强秦,我保住了你们的性命安全……

深情的目光在远处眺望着,欢乐的心声在荡漾着。只见他又转过身,对着刚刚出离的秦的边城,望着那高高的城墙和手拿兵刃的士兵,微微上翘的嘴角冷冷的发出:哼!哼!

这高高的城墙,我何所谓。那锐利的兵刃,只能恐吓那些贪生怕死的小人。还有那骄横奸诈的秦王,收起你那颗假惺惺的慈善之心吧,五十里之地是先王所留,我等愿以死所相守。

秦王,收起那吓人的面孔吧!什么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你不晓得专诸、聂政、要离这样的壮士吗?

哈哈,哈哈,这笑声在朵朵白云间飘荡传到天边,这笑声在座座高山回响,一直回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真理终将战胜邪恶,正义凛然终将战胜残暴强敌。

利用课文素材,尝试改编,唐雎不畏,义正辞严的斗争精神,再次彰显出来。写作技巧由原文的顺叙变成倒叙,且增加了个人的想象内容,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由表及里,由感性变理性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获得也是渐进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