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信息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信息类范文1
贵州大学电气信息类主要分为两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考入电气工程类的学生,经两年基础平台课学习后,根据学生成绩和志愿情况再分流至该类相关专业学习。
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对电力系统发、输、配电的全过程进行自动控制、保护、调节以及对其电气部分进行设计,调试、维护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能从事工厂、民用和高层建筑供用电主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原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机学、自控理论、数学信号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电气信息类范文2
关键词:嵌入式控制系统;课程改革;工程应用型
作者简介:党晓圆(1983-),女,甘肃张掖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自动化系,讲师;马冬梅(1984-),女,四川遂宁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实训中心,讲师。(重庆 40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0206)、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5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以其小型、专用、易携带、可靠性高等特点,已经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系统、电网设备监测、智能仪器仪表、机器人控制、数控系统等领域都需要大量技能型和工程应用型的嵌入式人才。除此之外,工业控制系统集成技术日趋完善,工程人员使用组态软件的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对组态软件的要求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侧重画面。而是要考虑一些实质性的应用功能,如软PLC、过程控制策略、远程联网、冗余等。因此,在电气信息类专业引入和强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课程,使学生掌握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改革目标
近年来,在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形势下,根据行业需求,以行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工程意识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技术能力强,收集、消化、提升信息能力高,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高校就业压力和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增强毕业生市场价值是目前比较重要的课题。“嵌入式控制系统”作为一门“软硬兼施”的综合性课程,涉及计算机、电子及自动控制等多门专业基础类课程内容并具有较强的应用针对性,不仅要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其他门类专业的常规知识,如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是一门入门门槛较高的课程。而独立学院学生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必须设计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重新编写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材,合理调整理论课课时,增加综合实验课课时和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课程改革内容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出版了不少关于嵌入式系统的教材,但是嵌入式系统主流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嵌入式教学内容的多选择性,各教材讲授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不尽相同。并且目前国内除了河北工业大学孙鹤旭教授主编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这本教材是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其他的教材大多都适用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
本文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实验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1.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工业控制领域主要采用ARM微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结合现有教材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接口设计,以软件开发为主,包括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开发,并选择主流、有发展前景的ARM微处理器、嵌入式Linux和嵌入式MCGS组态软件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智能家居系统为例,提炼适用于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内容,简要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详细讲解系统总体设计中嵌入式处理器选型和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的原则。重点讨论嵌入式硬件系统的设计,结合Protel软件讲述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的过程,并演示部分模块的原理图设计。结合嵌入式MCGS组态软件讲述开发控制系统界面的方法和过程,阐述嵌入式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该系统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实现系统中的某一功能,介绍嵌入式系统的测试项目和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外设接口的设计方法,熟悉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底层内核移植、编译下载调试过程、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开发,对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有一个全景掌握,并对嵌入式系统的硬软件系统构成和硬软件协同开发有初步的认识。
2.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着重体现以一线生产和活动的实际需要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注重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第六学期,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了PROTEL和MCGS集中上机课,为“嵌入式控制系统”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做好铺垫。
再者,嵌入式控制系统实践性很强,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多开展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且针对“嵌入式控制系统”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秉着嵌入式控制系统教学的实验不应重复单片机实验的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适当加入操作系统内容,采取自顶向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硬件到软件完全自己做,不仅要进行软件的设计,而且还要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以及软硬件系统的联合调试,使学生建立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的有机联系,让学生熟悉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原理图和PCB绘制、元器件采购、电路板焊接和调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各个环节,使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高。除此之外,利用24学时的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8人为一小组的形式,给定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从芯片选型、操作系统选型、硬软件设计、系统启动、底层编程、操作系统应用编程、图形界面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在实验设备上完成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嵌入式控制系统”课程的特点,认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安排,配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讲授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选择简单、基础、易于理解的内容及实际应用中最常用到的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述处理器和外设的编程结构;变灌输式学习为引导式、启发式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各种系统、模块、外设、协议和库函数的“边界”,搭建简单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集体讨论、观摩教学等形式。建立资源库,尤其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资源,建立答疑库,逐渐积累丰富。
4.教材建设
确定了适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现有教材和实际情况,积极展开自编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的相关工作,适当加入工程实例设计与实验教学内容,将嵌入式系统和控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适用的、成系统的教材体系。
三、结论
“嵌入式控制系统”已成为一门顺应现代化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在课程体系、实验体系和教材体系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为所培养的学生在嵌入式控制系统应用与开发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力.高职院校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4).
[2]张腾飞,顾亦然,王瑾.电气类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3]张菁.嵌入式系统实践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0,(24).
[4]盖玉莲.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
电气信息类范文3
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曾小勇(1980-),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飞龙(1976-),男,湖南耒阳人,湖南大唐耒阳发电厂设备部,工程师。(湖南 耒阳 4218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8-02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1]。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3,7]。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2007年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2008-2009年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
五、结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当前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创新实验区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最后结合本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5).
[2]黄尔烈.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黄达人.研究型大学要努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
[4]卢铁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5]丁坚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
[6]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电气信息类范文4
关键词:数值分析;电气信息类;可视化教学
数值分析是探讨如何借助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门课程,其研究与相关教学工作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2]。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而且还特别注重应用。数值分析的基本理论在电气信息类的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中应用广泛,是一门与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3-4]。
数值分析课程以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等为基础,以程序设计为手段,包括大量理论知识内容。而在传统的纯数学理论课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教学效果受到限制[5-6]。对于部分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数值分析课程的学习后,往往无法将该课程的知识点应用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
为此,笔者从数值分析课程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入手,利用MATLAB平台,探索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数值分析课程可视化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1电气信息类数值分析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电气信息类的专业课程大部分都要用到数值分析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仅满足于死记硬背公式,容易使学生造成畏惧心态,以致今后不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值分析知识。因此,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还需结合计算机程序设计与专业课程实践,使学生具有初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教学的特点有:
1) 公式多、理论推导复杂。
数值分析课程覆盖面广,涵盖了高等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包含大量的理论推导和计算公式,如插值、拟合、数值微积分、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直接解法和迭代方法、非线性方程组的计算方法、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常微分方程数值解等。此外,数值分析课程强调的是近似求解过程,因此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截断与近似替代等技巧,加深了课程的理解难度。
2) 重视实践,面向具体模型问题。
数值分析的本质是应用计算机求解大规模或复杂数学问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重视实践,强调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要确保数值分析方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还要进行误差分析。该课程与电气信息类的相关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因此还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值分析的一般方法运用到电路参数求解、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等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算,而且必须面向具体模型求解。
3) 理论分析与编程实践必须结合。
数值分析课程不但要向学生阐述每个理论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还要通过数值实验证明其效果。因此,学生学习了算法的理论知识后,都需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编程或借助成熟的数学软件完成数值计算的训练,不仅要学会“怎样算”,而且必须做到“真会算”,即不仅要知道问题的解是存在的,还必须求出具体的结果。
2可视化教学方法及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
2.1基于MATLAB的数值分析可视化教学
美国Mathworks公司1982年推出的MATLAB是当前最流行、功能强大的科技应用软件和编程语言之一,它集数学计算、可视化和可编程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易学易用的特点[7-8]。
MATLAB具有丰富的科学计算可视化函数,可以绘制二维、三维的矢量图,等值线图,剖面图以及流线图等,还提供了用户图形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用户只需点击或拖动鼠标,就可以完成复杂的计算或处理任务,在存储计算结果的同时还可通过图形方式显示计算结果,非常直观,便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直观性[9-10]。此外,学生通过用MATLAB完成一些课后练习,有助于他们巩固课堂知识,验证相关的定理、性质等,同时还能开发创新能力。
2.2基于MATLAB的数值分析可视化教学实例
在数值分析课程中,插值算法是基本讲授内容,其中插值算法的Runge现象尤其值得关注。与单纯的理论分析相比,采用可视化方法进行Runge现象的讲解和分析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1:给定 。取等距节点,试建立Lagrange插值多项式 、 。
1)Lagrange插值的MATLAB程序文件。
function y=lagrange(x0,y0,x)
n=length(x0);m=length(x);
for i=1:m
z=x(i);
s=0.0;
for k=1:n
p=1.0;
for j=1:n
ifj~=k
p=p*(z-x0(j))/(x0(k)-x0(j));
end
end
s=p*y0(k)+s;
end
y(i)=s;
end
2) 命令窗口的实现。
>>x=linspace(-5,5,11)
>>y=1./(1+x.^2)
>>xn=[-5:0.05:5];
>>yn=lagrange (x,y,xn);
>>fn=1./(1+xn.^2);
>>plot (xn,yn,'r')
>>hold on
>>plot (xn,fn,'-b')
>>hold on
>>plot (x,y,'o')
>>hold off
通过程序演示插值算法中的Runge现象,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插值算法的使用方法。利用GUI设计数值分析可视化教学演示软件,可以节约开发时间,且便于调试。在数值分析课程中,通过MATLAB平台进行图形化展示,利用可视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教学交互的实现途径。
2.3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数值分析教学实践
在数值分析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及数学模型,使学生对数值分析理论方法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的应用形成初步概念,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专业知识点,加强数值分析的实践教学。如在方程求根知识点教学中,针对电气信息类电路分析专业课程的特点,笔者设置了以下编程题:
例2:已知由电感L、电容C和电阻R组成的串联充放电回路,其中L=5H,C= F,开关合上后,电容器上t时刻的电荷 ,其中 为电容器上的初始电荷,试用Newton迭代法求得电阻R,使电容器上的电荷在开关合上后0.05s内衰减为原来值的1%,即 ,要求误差小于0.0001%。(电阻初值取200 )(篇幅所限,程序略)
数值分析课程在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广泛,如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就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解法;混频器中变频损耗的数值计算需要用到数值微积分的知识。此外,利用MATLAB的GUI平台,结合数值分析课程特点,我们还综合设计了相应的可视化教学演示软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图1所示为二分法可视化教学演示软件界面。
图1二分法可视化教学演示软件界面
3结语
数值分析课程具有理论深、实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该课程与电气信息类众多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完全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可视化教学方法进行电气信息类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借助MATLAB平台的可视化手段,以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模型为基础,加深学生对数值分析课程中有关概念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跨课程的上机实验或课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电气信息类人才的质量。
注:本论文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冯秀芳. 对提高“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3):69-70.
[2] 刘春风,常锦才,杨爱民. 数值分析系列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平台设计与实践[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 113-115.
[3] 董立华. 关于《数值分析》课程的教改实践[J].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6):99-102.
[4] 王春梅. Matlab在数值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2-73.
[5] 李玉玲. 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9(5):144-146.
[6] 谢勇,于卫. 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开放实验教学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111-114.
[7] 戴红.“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9(8):64-67.
[8] 李强,明艳,陈前斌. 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仿真系统的实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5):81-83,114.
[9] 胡异丁,杨敏,甘俊英. 基于MATLAB Web Server的虚拟实验室实现[J]. 计算机教育,2008(10):39-40.
[10] 李书成,石良武,雷道仲. 基于Matlab的B/S模式虚拟实践教学系统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2):60-61.
Application of Visual Method in Numerical Analysis Teaching for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Specialty
WEN He, TENG Zhao-sheng, TANG Qiu, GUO Si-yu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电气信息类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电气信息类;培养模式
一、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1]。首先,我们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工作情况调查:长期以来,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渗透到电力建设、电气设备和电气自动化各个方面,需要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其次,对马寨经济开发区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进行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以市场需求为生的各种食品类大中小型企业在马寨经济开发区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电气信息类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三,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用人机制将会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发展。
二、以办学目标为导向,构建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采用了“三点一线”,三点即理论基础、工程素质、动手能力,一线即工程应用[2-3]。根据这一培育目标,从2011 级开始,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学生从两个方面实施了培养方案。
2.1.教育模式
坚持以基本理论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拟定“3+0.5+0.5”素质- 能力并行教育模式。即在本科前三年中,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需要经过“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所构成的科学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又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四阶段”所形成的学科实践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工程应用能力,并遵循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习特点,在最后一年中将实践训练放于实验与实习、实习与设计、设计与工程实际“三结合”中,这样真正培养出“一个”受企业欢迎的工程技术型大学生。
2.2.教学模式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教育式教学为学习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式教学首先由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并在课前交给学生;课堂教学分答问、讲授、讨论三个时间段进行;课后留习题和学习资料。这样“三管”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这一教学过程,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也提高了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三、以创新学习为重点,优化实践教学
按照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一方面,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了有机整合,将实践教学分为工程认知、技术综合、技术应用、技术创新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承担。按照上述思想,重点承担基础综合与技术应用教学模块的校内实验室在场地和任务上进行了优化重组,将原来按课程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整合为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术应用实验三大类,并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各类实验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形成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递进式(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素质综合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大与苏州瑞仪光电和北京尚承的合作,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特色
在准备本科合格教学评估以来,通过对近几届学生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有效实践,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联手,素质与能力并重的旨在工程技术应用的学科特色。
4.1 一个体系
树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所经历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理论素质和技术应用这一根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只是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区别,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因此,所有的专业教师都在理论课群和实践教学模块中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素质培养和实践训练。
4.2 两个并行
一方面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分层次以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四个理论教学课群和四个实践教学模块既相互对应,又各自独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到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学习、实践,在工程环境中验证、应用所W的理论知识,逐步形成工程意识,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并行。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加快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实际工作需要的脚步,缩短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成熟时间,也给企业发现、聘用人才提供了机会。
4.3 三个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反复地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三结合”的优化整合思路,即:实验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验与实习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为达到实验与实习的结合,采用了内容上的整合、场地的结合。在内容上,一方面,通过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明确各环节的作用,避免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逐步调整实验与实习的比例,实验项目逐步形成向综合性设计性实习项目转化。
五、结束语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既要重基础、强素质,又要讲应用、图创新,即“学以致用”。为达此目标,以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基本概念为课程核心,培养基本的工程素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搭建专业学习平台;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技术结构理论的学习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工程技术素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和训练,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只有继续对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改革,不断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昌明.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工程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究,2000,(4).
电气信息类范文6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渊(1974-),男,山西大同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肖海荣(196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35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交教研1202-71)、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8-02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共有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所高校参与该项目研究。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其中的试点单位,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范围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至关重要。目前在欧美大专院校实施的CDIO培养模式,以及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等,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这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金赛(Mc.Kinsey)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其中有确切数据提到,在2005年,大约60万毕业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程技术人员才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偏于理论,学生几乎没有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而欧美的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
对于山东交通学院来说,学校主要培养在交通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然后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在临毕业前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有的学生就在校内实习,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来锻炼提升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分阶段分割开来,其弊端就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在实习时有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所需的必要知识进行恶补,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不能起到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适应期过长,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偏弱。
二、CDIO及卓越工程师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探讨
通过将CDIO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成功和有效地经验吸取进来,结合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探索和借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以大赛为引,以项目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CDIO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学生科技项目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具有时间短、复杂度低、易组织和见效快等特点。通过以大赛为引,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中,易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在学生层面上,对参赛的学生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优秀毕业设计推荐,优先奖励推荐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教师层面上,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奖励等方面设置考核点,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对于信电类专业,本科生由于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往很少能实际参与到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中去。通过参加大赛,使得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更深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中去,同时,科研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继续参加相关竞赛,这样,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上升动力。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也在一方面调动教师吸引本科生参与自己项目的积极性。
2.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论是CDIO培养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深,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越接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仅靠校内资源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必须要做的。从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环节,在各个环节都通过到企业中进行需求调研、实践、再调研,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改革方案。例如,从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工程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教学大纲从制定开始就应该引入企业进行评估,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大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就要求高校方面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摸清企业需求的规模、方向和基础,然后实践应用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去,再请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评估,进行调整、再调研、再调整,通过往复循环,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3.鼓励教师下企业,企业引进来
CDIO培养模式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而这种了解仅凭短期的调研是不能深入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到企业中去。在这方面,学院鼓励年轻教师采用直接到企业挂职、参加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赴企业进行锻炼。结合教师的挂职意向、学术专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出面与企业接洽,通过企业与教师的对接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同时,学院还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例如,在挂职期间,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教学工作量酌情减免,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优先考虑。[1]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企业引进来是对企业需求了解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引进来包括引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引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引入企业相关项目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科研相关资源实现横向项目合作,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企业中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到高校中来,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
4.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搭配和设置各类奖励,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毕业设计,优先推荐奖励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怎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内容。
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给予科技大赛各方面支持,例如,可由教师引导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向专业学科竞赛方面倾斜,建立参与大赛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并且要注重调研、实践、再调研的环状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如何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真正培养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