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成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范文1

在整个教学问题的研究中,合作与交流始终是问题研究的灵魂。合作与交流既在教师之间进行,也在教师与专家之间进行,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专家,还有在民主平等的讨论中发表真知灼见的老师,合作交流中观点碰撞,智慧共享,最终形成共识。如在教学中,有人主张应该以“教”为主.而有人认为应该以“学”为主,还有人主张“教”与“学”有机结合。如何做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效果,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佳的?这个问题一直让大家感到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如下步骤进行探究解决。

1激情碰撞产生智慧火花。主张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和“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三类看法并存。

2课堂验证出真知。根据大家讨论出来的三种主要方法为假设.学科教研组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验证假设,由专业老师执教,公开教学,展示过程,大家观摩。为确保验证结果的科学有效,上课前,确定好各自的观察点,并由专门教师负责课后的课堂效果测试。这样便会使观课有的放矢。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一课的教学时,选择平行班上课。

第一节课堂上教师大包大揽,主要采用了“教”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当堂测查,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看来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的教是远远不行的。

第二节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来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学”这一方式,当堂测查结果表明,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仍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此时有人建议:如果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取二者之精华,效果是否会更好?于是第三节课上教师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当堂测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意外地好。

从教学效果对比三种方法,优劣不言而喻。

教师成长范文2

自我认知

在如何看待教师成长的问题上,特别赞同《张文质说①教师的“微革命”》中所说的:“我关注更多的还是教师如何自我发展,如何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借鉴人类的S富的文明与教养来提升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精神高度。可能这一类的努力,成效总是很微小,不留痕迹,但是,就教育原本的意义而言,教师不就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这样的微小工作吗?也可以说,所谓的更可靠的影响力,其实并不是今天就能够给予他的,或者今天就能得到确证的。”

记得几年前张文质老师曾经出过一道题让教师们思考:“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工作,不断地找到自己,发现自己,面对自己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确立自我认同,并在深入的反思中增强我们职业与生存的优势、强项和可能性――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

曾经和工作室的4位教师一同参观西安的碑林,教师们非常认真地在古老的文明前认真研讨着,我被他(她)们的严谨态度吸引,偷拍了几张,其中两张为突出细节我只取了手的部分。当时灵机一动,让他们4人猜两张图中分别是谁的手。我以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没有人猜对。最让人惊奇的是两位手的主人在自己的手面前全然不知,评头论足地错误论证着。其中一位男教师对着自己的手说:“一看那个兰花指,就知道是谁谁的手,他不是爱唱戏吗?”另一位女教师对着自己的手说:“一看这手就是男人的手,不是他的就是他的……”大笑之余也让教师们深思:自己对跟了自己几十年、几乎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身体的重要部分――自己的手都不认识,那么教师如何谈得上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成长,发现自己的影响力,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自我认知,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在西安大兴善寺流连时我有一个念头就是那些生长在古刹里,听晨钟暮鼓、沐缭绕香火、闻诵经念佛的花花草草鸟儿大树们的生长和野地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长的花花草草鸟儿大树们有何不同?只要你是花,在哪都是花;只要你是草,在哪也是草;只要你是大树,你总会长成大树……问题的关键是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你自己是谁,就做那个最好的自己。不要自己是花,却一心一意想做大树,羡慕大树的枝繁叶茂。花开放的理由只有一个:是因为是花而开放,不是为了其他什么才开放。是花,就做最美的那一朵。这才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交代。

正是教师自己对自身成长的认知不同而导致态度不同、行动不同乃至成长不同。参加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是把专家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实践相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顶礼膜拜。正如张文质所说:“如果一个人拥有能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这里的‘钥匙’就是个人的自我抉择,对自己身份的重新勘定,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这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即使你处于牢笼之中,你的精神也是高蹈的,是可以飞翔于天际的。”

无悔的人生归根到底是一个在不断自我修正中自我成全的过程,教师的人生也不例外,那是个自我认知、自我器重的过程。

自我器重

教师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究竟应该在现实社会中大张旗鼓地张扬自我,还是审时度势随应潮流来修正自我?当理想的自我与世俗的现实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抗争、迂回还是妥协?如果说“距离产生美”“难得糊涂”,那么越认识自我未必越悦纳自我。会不会雾里看花,凡事不较真,教师自己会更快乐、更幸福?

教师认识自我的目的是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要做到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就必须自我器重。

“器重”一词原指当珍贵的器物看待,引申为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看重,重视。教师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然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选择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自我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器重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当我们说一个教师具有影响力的时候,我相信首先也是指他通过自己的看上去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最本分的教学工作所产生的成效,即经过教师的传授、启迪、点化,学生在知识上的理解力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生命成长变得更为丰富、开阔,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生命自足与自觉的意识。教师的本分既是指一种知识素养,又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的最基本的技巧、技艺,缺了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艺,一个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让学生信服的教师。”

去厦门旁听了第四届“老虎文学奖”,须一瓜老师的获奖感言让人很感动,也很发人深省。她叙述了一个感人视频:一个小男孩在看阅兵式,学着那些战士们敬礼,他一直认真地向那些士兵们敬礼,最初没有士兵发现他,但是他坚持表达着自己的敬意。后来渐渐有越来越多的士兵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并向他敬礼。须老师说她就是那个孩子,不是为了获得谁的检阅、谁的重视才敬礼,而是自己喜欢,自己想向士兵们表达敬意而敬礼。她说:“今天,我就想到那个小孩阅兵的视频了。这种湿润寸心,天地谁知?我想念那个孩子的侧背影,想念那个孩子久久敬礼的小胳膊。我知道――前几年就知道,我的写作之路上,无论是彩排还是正式亮相,大概都不会有主流目光注目的阅兵式,可能只有路边那个孩子所象征的――小小的、专注的、有点持久的致敬。”是啊,这就是自我器重!

我想我也应该是那个久久敬礼的孩子。

如今“1+1读书俱乐部”这个小小的民间组织马上就要成立十周年了,这些年来,正是张文质老师的引领和鼓励以及朋友们的支持和参与,我才能将这个有助于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器重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坚持下来,让成员们在“有选择地阅读,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中获得各自的成长,实现自我的成全。张文质老师说:“在任何一个思想的共同体、精神的共同体中,我们彼此都是对方的湖面,彼此都希望能够成为在湖面上映出倒影的那只天鹅。”

如果说我原先是作为一个人在阅读,那么从组建、组织“1+1读书俱乐部”之后越来越从随性到知性,从感性到理性――也就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在阅读,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共同研读中不断加强和坚定。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我还是更愿意强调耐心地坚守,一个人耐心地坚持做自己所认定的有意义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极其微小,耐心地坚持也能让它形成某种气候,形成某种因其个人的坚守而产生的风气,这种风气可能成为很多人的参照。当大家都在说‘不能’的时候,你以你的能力竖了一把标尺,这种标尺就能形成无穷无尽的影响力。时间的长度,足以说明爱的深度与精神的高度。哪怕你所有的力量就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用在一个班级里面,用在一个小小的乡村学校之中,但由这把标尺所形成的某种精神的辐射,一定能越过个人所生活的那块狭窄的区域,照耀更多的地方。”

真诚地感谢张文质老师,作为“1+1读书俱乐部”的主力队员,我到中年后依然在教育教学的田间地头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这与十年来坚持教育阅读、思考、写作是分不开的,也是与张文质老师倡导并践行的生命化教育的感召力分不开的。十年来,“1+1读书俱乐部”的成员们收获的不仅是深厚友情、教育智慧、生命润泽,更是继续前进的动力。十年来成员们的成长有目共睹,大家在各自的讲座中常常不约而同又不假思索地冒出张文质老师的名言,比如“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好教师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5岁”;我更是反复和听课的老师们分享“读书是‘为己之学’”“受学生伤害是教师的宿命”“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读书、因为思考,教师们发现自己的眼界、胸怀都不可遏制地发生了变化,更加长远也更加广博。“这些教师有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他们坚信教书育人才是一民族最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他们相信自己今天所作的点滴的改变、耐心地对人的启迪,就是对整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复兴在做添砖加瓦的工作。”

“真实的教师成长是教师的自我成全”的结论,是我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多年从事教研和教师培训的经历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教师内心的向上力量即自我认知、自我器重是真正推动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师成长范文3

听课,是个老之又老的话题。也许正是因为对其习以为常,听课这一教师间互动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才长期为人所忽视。而校园里习以为常的“任务式”被动听课,则是听课的功能被弱化的重要原因。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在听别人的课时做些自己的事,或者几个人低声说话,能做一个忠实的“记录员”的就已经是很认真的了。试想,这样的听课有何效果?浪费了时间(听课者与被听者时间的浪费),破坏了和谐(上课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培养了惰性(认为听课活动就是走走过场)。长此以往,教师之间合作互助的纽带就会渐渐松散,作为教学活动中关键因素的教师群体,就会成为一群消极的、松散的、只会单打独斗的个体,积极、严谨、踏实的校园文化也就无法形成,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听课的意义。

一、 从听课者的角度说,同行的课堂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个体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的渠道很多,纸质的、电子的、平面的、立体的、静态的、动态的,但无论哪种信息渠道都无法与课堂相比。

首先是课堂信息的全面性。小到一个知识点,再到课堂活动的方法技巧,大到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都可以通过课堂得以传递。一个人的知识再全面,也不可能穷尽所有;一个人接触的信息面再广,总难免有盲点。在课堂上,了解别人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理念;接触别人的理念,融会自己的思想。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资历层次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课堂获得新知与感悟。其次是课堂的现场感。置身于课堂与观看教学视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场感,在课堂上听课者也是课堂氛围的一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感受,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每一个细节的了解,都是最直接、最细致的。特别是课堂上许多非预设的、最能体现教学智慧的、在“那一个”情境中才有的教学环节,听课者只有走进课堂,亲身经历才能准确把握,而这些方面的“经验”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收获得更全面。此外,许多听课的反思性收获,往往是在听课的现场第一时间得到的,因为当时的感触最真切、最深刻、最有价值。

二、 从被听者的角度说,同行的听课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促进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课堂上有人听课和没人听课还是有些不同的,同样被听者在课前的准备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一些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公开课,教者会在课前进行各方面的准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从预习的安排,到课堂各个流程的精雕细刻;从教学辅助资料的印制,到课件等多媒体材料,都会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备课时,还会考虑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上该如何体现,本人的教学特长该如何凸显,课堂上的亮点怎样才能打动听课者,等等。总之,精心准备一堂好课,是对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全面“检阅”,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会在“检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成长,而这种成长是发自教师内在的真正的专业成长,这种成长给教师带来的教学自信,不是评课时的一些“溢美之辞”所能相比的。而教师教学自信的良性循环,是推动教师专业进步的最实在、最强劲的动力。可以说,某个时段被听课频繁的教师,一定是这个时段进步最快的教师,而不少教师专业水平的停滞不前,也与多年无人走进他的课堂大有关系。所以说,这种听课的“演习”进行得越多,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越快。从这个角度说,这种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成长范文4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关怀型教师;关怀教育

随着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大众化,校园霸凌事件频频成为新闻热点,“中关村小学事件”“三里小学推搡”等短时间内引发强烈争议,成为舆论焦点。拳加的暴力视频刺痛着每个人的内心: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遭遇着什么?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然而,审视青少年暴力预防研究,在校园里还存在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的身体没有遭受暴力侵袭,但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周围人以歧视、嘲讽、侮辱等方式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猛烈的攻击,造成他们严重的精神伤害,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校园暴力:校园冷暴力。究其原因,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占很大比重。所以,从做关怀型教师出发,减少直至杜绝校园冷暴力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霸凌”:校园冷暴力的概述

(一)校园冷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园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优势主体以非暴力手段对弱势客体进行心理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亦有学者将校园冷暴力定义为指不采用传统的殴打等暴力形式解决问题,而是以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态度致使他人心理上和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侵害者一般占据心理优势,有发言权与威望如班主任、班长等。被侵害者以内向自卑、成绩较差者居多,不受欢迎,没有朋友甚至各种侮辱性“外号”是他们的“校园标签”。在近来争议不断的“中关村小学事件”中,以“学生问打闹不构成伤害欺凌”为代表的言论以及事发后各方面的不作为最终引发热议。这种息事宁人的漠视心理,无论是出于校方或是社会,都是校园冷暴力。在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向暴力说不”的论坛上公布的一份有关“校园冷暴力”的社会问卷调查,900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份专门面向厦门的中学生。调查发现,300名厦门中学生中,27%的学生遇到过教师的“冷暴力”现象并分析了校园冷暴力成因。

(二)校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校园冷暴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非暴力手段的隐形惩罚。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如山东烟台的某老师在“调皮”的孩子校服上盖章以示惩罚,这种贴标签式的处罚方式在校园内屡见不鲜,小学尤甚;此外语言暴力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师冷暴力,“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考不好以后只能去捡破烂”“你要是我儿子,早就一巴掌下去了”。相信许多教师都可以在校园冷暴力的话语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案例都体现出部分教师素质低下,缺乏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

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不涉及身体伤害,但是却更直接伤害到心灵的那种歧视或者刻意疏远,冷漠对待。比如笔者接触到的某小学班级中,一位先天性心长病儿童偶尔出现短时抽搐等现象,这并不会影响他人,但班级上没有孩子愿意与其同位,更可怕的是班主任收到学生联名要求其转班的申请。这种形式的校园冷暴力原因很多,可能是父母教育不当、学生个性缺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但很大程度上,学生之间的冷暴力也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施加冷暴力的行为可能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念,造成学生的无知模仿,如案例中心脏病儿童最先是某位教师在课堂上训斥挖苦,继而学生效仿。另外,师生沟通缺失、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关注也是滋养学生间冷暴力的温床。

二、“关怀先行”:关怀型教师的概述

(一)关怀型教师的提出背景

关怀伦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汇聚众多学者和著作的重要伦理学流派,其中,理论最具深度和最为系统的当推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关怀型教师这个全新的概念。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很少有教师把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独特的心理需要和真实的利益需要上,而关怀学派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首要的角色是关怀者,是一个并非以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他必须具备关怀素质和关怀能力。

(二)诺丁斯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诺丁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第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关怀型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智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更关心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而不会强求学生掌握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冷冰冰的学科知识。第二,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关怀型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知识是无情感的,而教师讲述知识时伴有的热情会传递给学生,使知识带上感彩,进而影响到学生与知识及学科的关系。第三,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师生间关怀关系的顺畅流动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而不是一意孤行。关怀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绪及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提供恰当的反馈,从而促进新一轮关怀关系的建立。第四,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负有关怀学生的责任,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关怀型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因而关键在于,教师是通过“行”道德而不是“讲”道德模塑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使者”:向关怀型教师成长,杜绝冷暴力

在很多德育工作者眼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识、实践了如指掌,相关理论知识倒背如流。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关怀――更重要的东西。道德教育相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来说,更需要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小心翼翼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他不仅仅是知识的重播者、课堂的管理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关怀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应该谨言慎行,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怀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更加实际的温暖。

(一)关注学生需要,学会关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箴言启示我们关注学生应当从自己和学生的内心出发。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关怀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是一种投射性的还是接受性的。比如激将法是教师针对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经常使用的方法,而这其中的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正确判断学生的需求,或许激将法对一些学生有用,但这些行为更多的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非有效激发。有的学困生可能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有的可能家庭发生变故、情绪受到干扰,有的可能兴趣点并不在此,正如西谚所言:一个人的美味在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所以,做关怀型教师,应首先学会对学生投以接受性关注,深入了解学生,方能对症下药。 在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之后,教师应当通过“共情”与“动机转移”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在德育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班一名女生学习刻苦但经常旷课,批评教育后其辅导教师偶然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出自一个贫困家庭,母亲由于生病使生活压力完全落在她的身上,她不得不偶尔旷课以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随后教师决定找个机会和其聊聊。在一次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与其一起在操场上走走,她感到有些意外,不过也很爽快地答应了。聊到了她的家庭,刚开始她不愿触碰痛处,到最后才谈及她的妈妈,没有教师想象的难过,她很平淡,只是笑笑。教师说希望她有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她也只是淡淡地笑笑。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善言谈、内心平静的孩子!后来教师经常私下找她谈心,用温和的言语、真诚的交流去舒缓她的情绪,倾听她的诉说,站在她的立场给她具有实践价值的意见,帮助她战胜内心的恐慌,承担起生活与学习的责任。最终得到关注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有了美好的前程。可见,如果心理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那么,学习上的问题必能迎刃而解。这是关怀型教师妥善解决此类事件的过程,而对于唯分数是从的老师来f,这过程中就很可能伴随着冷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可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打击这个学生,学生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受到如此攻击,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另外,学生的心理受家庭影响产生了扭曲,会常表现出易怒、烦躁、冷漠的情绪,由此,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学生在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后,会通过“认可和回应”来予以反馈。当然,这种认可和回应是以学生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例中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打开了心结,但由于生性腼腆,并没有直接向老师表达谢意,但以更端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是对老师的认可和回应。 可见,通过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能有效避免诸多冷暴力事件的发生,形成师生问热烈的情感交流。

(二)关怀教育的路径 做一个合格的关怀型教师,从根本上杜绝校园冷暴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具体的方法。诺丁斯从长期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提炼出四种方法。

教师成长范文5

组建策略

教师工作坊的组建策略是:自主申报,协调配置,责任明确,架构清晰。

我们首先对全体教师普及教师工作坊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帮助教师厘清工作坊的性质和工作要领之后,动员有研究意愿和发展志向的教师自由申报研修小组。

学校挖掘现有资源,选择校内骨干教师担任坊主。根据学校的课题任务、项目实践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凸显出的问题和研究兴趣,设定研修方向。经学校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实行坊内自主招募,做到人员双向互选,主题自主设定。再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专业评估和坊间整合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教师工作坊由1名坊主、5-6名教师和校外指导专家组成,在活动中坊员接收专职教师的理论点拨和区骨干教师的经验传授,之后由坊主组织坊内成员和校外专家一起研发专修课程。最终形成平等对话与成果分享的学术文化以及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态圈。

在校内外资源的整体规划和服务支持下,教师工作坊形成了坊主激励、区级骨干扶助、校级骨干示范、同伴分享、校外专家把关的分工策略,学校委员会随时评估工作坊的日常工作和成果展示。

学校已形成了五大研修坊组,即德育研究坊组、教学研究坊组、课程研究坊组、积极情感发展坊组、评价研究坊组,在五大坊组系统之下,又下设了14个分支工作坊。

运行策略

教师工作坊的运行策略是:参与-体验-探索-分享。

在区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帮扶指导下,每个分支坊的坊员根据研究兴趣和问题明确研究主题、确定目标,全员参与方案设计,制定研究成果和进度检查的标准。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坊主带领坊员接受专职导师、校外专家和区骨干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并自主组织学习交流、坊间互访和课堂展示,接受校内领导和其他坊主代表的工作检验和反馈意见。

结合校内外资源的学习,教师工作坊不断实践和反思,明确自己的研究点,在听取专家讲座和校内外骨干教师的指导下提升理论素养,提炼实践经验,形成课题成果。最后将成果进行资源共享,还要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反馈和交流,以实现策略整合和措施改进。

评价策略

我们将评价的落脚点放在教师和学生原有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评价基于教学过程,鉴于教学结果,做到自评和互评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短期与长期统一。我们在学期末开展“五个一”的工作坊成果展示。

一个研修计划:建坊之初,工作坊教师自主制定坊内研究目标、内容、成果和进度等,作为考核的时间节点和评价标准之一。具体内容方面包括三次理论和三次实践,要做到人员合理分工,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研修成果层级推进。

一个研修回顾:基于短期与长期统一的评价原则,教师工作坊成员会定期进行个人教研成果的交流,梳理研修进程和深度,期间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并群策群力总结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个研修案例:在回顾研修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提炼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并将研修活动进行整理,形成做法示范,在坊间或校内进行宣传和展示。

教师成长范文6

1.配备导航仪,让教师成长驶向正确的方向。教师要寻找自己的“导航仪”,让自己的成长有一个比较明确、比较正确的方向。首先,教师可以向自己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很多新教师在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都有着满腔的教育热情,但有时这种热情因为缺乏导向,慢慢地就会被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所冷却,最终失去自己的成长方向,失去教育的幸福感。其实,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应该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这些优秀教师因为所处的教育环境、所享有的教育资源以及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新教师是极其相似的,他们的教育经验完全可以借鉴。教师应该虚心地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这样的学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其次,教师可以向名师学习。名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他们身上必定有许多普通教师所不及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上网、阅读书刊等方式来了解这些名师的成长轨迹,看看这些名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的,多读读他们的资料介绍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让自己的成长保持正确的方向。无疑,身边的优秀教师与那些名师就是教师自己在教育之路上的“导航仪”,教师要在这些“导航仪”的引领之下,让自己的教育方向更加明确。

2.装好发动机,让教师成长有强劲的动力。教师的“发动机”从哪里来?笔者认为,教师的“发动机”来自于教师自己。首先,教师一定要热爱教育,一定要把教育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在教师的内心一定要明确,当好教师、做好教育是自己一生的选择。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带着热情去工作,才会带着热情去研究教育、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问题,让学生得到发展,去成就自己的教育梦想。其次,教师要有反思的习惯。在平时,教师不光是兢兢业业地工作,而且要留出时间来反思,反思教育的一些困惑,反思自己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反思可以让教师变得有思想,可以让教师的自我发展更有紧迫性,让教师发展变得更有动力。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发动机”完全取决于自己。教师应该把视野放得更远一些,但又要立足于小事,让自己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动机”,让自己有强烈的成长愿望,让自己成长的动力十足。

3.途中加油,让教师成长保持充足的能量。教师的“加油”其实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充电”。对于“加油”,有些教师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有些教师来说,他们从教已经有好多年了,对教材比较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层次也比较低,他们还需要“加油”吗?时代在发展,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可能不用“加油”就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变化。教师“加油”首先是对学生负责,其次才是对自己负责。比如说,对于当今的课堂教学,如果还是按照一些古板的方式来教,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能手。所以,教师平时要“加油”,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时,不能抱着走过场的态度,而是要真正地坐下来,切切实实地去学习,让每次培训都使自己有所收获,让每次培训都使自己有所成长。教师要让“加油”成为自己平时工作的一个常态化的动词,只有不断地“加油”,才能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充足的能量,才能让自己在成长的道路越走越远。

4.拐弯超车,让教师在转型中不断升级。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教育科研方面比较弱。这些教师有时候会把教学方面的一些东西放下,重点发展教科研方面,但结果却是两头都没有做好,这也是教师在“拐弯”的过程当中没有拐好。而有些教师原本某一学科教不好,但是换了另外一门学科之后就成了那门学科方面的名师了,这就是教师在“拐弯”的过程当中拐好了,而且“超车”了,做得比其他教师好。在平时,教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并朝着自己定位好的方向勇敢地向前行进。当自己到达一个层次之后,还要朝着更高的层次奋进。如果需要转型,教师更要定位准确,然后果断地转型,来个华丽的转身,并实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