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桂花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桂花诗范文1

关键词:桂林;訾洲公园;设计;植物;建筑;文化

Abstract: the ZiZhou park,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city of guilin lijiang river between the river and its fork ZiZhou XiangBiShan, east of the XieFangQiao, the south of, is the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JiangZhou park.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collection ecological,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an open ecology park, again "ZiZhou YanYu" and "ZiZhou hongye guilin autumn" wonderful scenery.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ZiZhou park jiangshan will scene, the humanities ceremony, restored "ZiZhou YanYu", "ZiZhou hongye guilin autumn scenery of, formed the maple leaf leave Dan, pavilion remain, and ten XinJingGuan such as history.

Keywords: guilin; ZiZhou park; Design; Plants; Architectur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漓江由北向南蜿蜒穿城而过,城乡石山林立,构成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独特城市格局,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城市特色。漓江江洲则是桂林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桂林城市规划区内共有江洲5个,它们分别是南洲、蚂蝗洲、伏龙洲、訾洲和大洲,总面积为136.65公顷。因訾洲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桂林市市委市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即已着手对訾洲进行开发建设,并搬迁了洲头居民及造船厂。

项目概况

1.1 基本情况

訾洲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市中心区域的漓江及其叉河訾洲河之间、象鼻山之东、解放桥之南,其沿江群山摇列,东望七星、穿山、塔山,西观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象鼻山、南溪山、斗鸡山,长1350米,宽100-300米,洲内面积约24.50公顷,原始地势平坦,平均高程149米,最高处150.20米。建设前的訾洲公园由四个部门管辖使用,其中自来水公司占地约4.5公顷,桂山大酒店占地约2.5公顷(1984年国有划拨土地),东江苗圃占地约11.4公顷,洲尾占地约6.1公顷,有居民29户约150人。

1.2 景观分析

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徽---象鼻山东面,是其重要的背景线,是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西山、解放桥、漓江大瀑布饭店等重要观景点的视线交汇点,是桂林城市“山、水、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历史文化

訾洲古称訾家洲,又称蛙洲、浮洲,相传古时曾有訾氏家族居住,故得名訾家洲。洲内翠竹簇簇,果树葱笼,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早在元代就已成为桂林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訾洲的开发始于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当时桂州刺吏兼桂管观察吏裴行立独具慧眼,首创对訾洲进行开发。他深入调查,在营建过程中,既注重外观造型,又审视内景的序列安排,强调山水园林的总体构想,开创了桂林山水园林在一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先河。他迁走老百姓,临江营造燕亭、崇轩、飞阁、闲馆等建筑。洲上翠竹摇风,柑桔成林,桃李多艳,境地清幽。碧水环绕、青山簇拥的訾家洲,一时成为桂林宴游胜地。自此,訾洲游人不断,题诗不绝。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应裴行立之邀,从柳州来桂林宴游訾家洲,并写下了《訾家洲亭记》,记中盛赞:“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

宋代乾道九年,时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使安抚使的范成大作诗《访古訾家洲》,诗中不言烟雨,而烟雨自现。陆宋休作《訾家洲诗》亦称:“新春蕊绽訾家洲,信是南方最胜游。”张孝祥诗:“一雨便清凉,风回百草香。云山米家画,竹水辋川庄。”十分生动地描绘了訾洲景色。元代监察御史、广西廉访使吕思诚作《訾洲烟雨》诗,盛赞訾洲:“分合滩头见訾洲,訾洲烟雨水云秋。空细沙头籁,散乱跳珠波面浮。鸥鹭飞翔来上立,蛟龙腾跃此中游。蓑衣箬笠垂阳外,时有渔人横钓舟。”清代道光七年(1827)张宝作七言绝句云:“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以此盛赞木龙古渡和訾洲的秋景。

2规划设计总则

2.1规划设计范围

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为东至訾洲河东岸滨水绿化带,西至漓江主航道,北至九娘庙,南至漓江桥,规划面积51.26公顷(包括水域面积21.82公顷)(图1)。

2.2 规划设计目标

规划设计为集生态、休闲、运动、文化于一体的开放性生态公园,重现“訾洲烟雨”和“訾洲红叶桂林秋”胜景,构筑完整的城市景观视廊,发挥绿廊导风和绿肺的作用。

2.3 设计布局

根据原有地形地貌和使用功能进行设计布局,分为滨水休闲娱乐区、生态休闲区、花溪景观区、体育运动休闲区四个功能区。

滨水休闲娱乐区:此区域位于公园西岸,设计以严格保护公园西岸河滩地形地貌,兼顾安全、泄洪和景观需要为原则,对局部坑洼河滩地进行梳理,平顺河滩,保留西岸现状自然植物群落,增种高大乔木和竹类,适当间植秋色叶树种,重现“訾洲烟雨”景观。此区域西北部河滩,其滩浅水缓,一直以来桂林市民都把其作为天然的游泳场所,设计之初市政府层面就提出必须保留这个天然游泳场地并永久免费对市民开放,设计在保留天然游泳场的基础上,提出对河滩进行局部平整,配套游泳场服务中心作为天然游泳场的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天然游泳场所和河滩娱乐活动地。

生态休闲区:此区域包括洲头和洲尾两部分,洲头6.0米主干道西面设计依托现有樟树林,以大草坪和主入口广场为构图中心,群植银杏、乌桕、枫香和栾树等秋色叶树种,营造和恢复“訾洲红叶桂林秋”景观。6.0米主干道东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结合现状低洼地设计了1.5万平方米的生态水系(龙隐湖)和三座小岛屿,种植水葱、茭白、马蹄、旱伞草、睡莲等十几个品种的水生植物,营造优美的生态湿地景观,力争在訾洲、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重现蓬莱之仙境,同时可以将訾洲河的水通过生态湿地进行循环净化,改善訾洲叉河水质。建成后的生态水系,不仅使周边景观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飞鸿落瀑的动态叠水之雄壮,其清澈见底的静态水面之灵动,其生机勃勃的水生植物之轻盈跳动,其漂浮不定的蓬莱三岛之烟雨缥缈,都足以让每一名游客魂牵梦萦。洲尾则结合现状地形,进行生态恢复,打造自然河岸景观,还城徽一个优美的背景线。

花溪景观区:以訾洲河两岸原生态植被为基底,补植乔木、花灌木、本地湿生性和耐水性地被植物,改善訾洲河两岸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增加现有绿量,增大郁闭度,营造相对静怡的环境氛围,形成四季有花的花溪景观。

体育运动休闲区:在公园中部,利用原有运动场地,合理改建和新建各种沙滩体育场所和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主要以五人制沙滩足球场、沙滩网球场、沙滩排球场为主,填补桂林城市沙滩体育运动场地的空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对沙场运动的健身需求。

3种植设计

公园每年都将被洪水淹没1-2次,每次淹没时间为1天左右,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必须将公园的特殊自然环境和如何突出“訾洲红叶桂林秋”、 “訾洲烟雨”这两个主题联系起来同时考虑。为此,我们首先对场地现有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发现生长较好的乔木有:香樟、枫杨、枫香、银杏、乌桕、桂花、栾树、红花羊蹄甲、榆树、无患子、杜英、竹类植物、柚子树、桂北小叶榕、朴树、苦楝、麻叶树、槐树、棕榈、桃树、李树、水杉等;生长较好的灌木和地被有:夹竹桃、蔷薇、蕨类植物、野芋头、芦苇等。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公园设计布局,进行了详细的种植设计。

滨水休闲娱乐区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地形整理,自然式种植撑篙竹、麻竹、竹等竹类植物和樟树、枫杨、杜英等乔木作为骨干树种,配植桃树、黄槐、红叶李、夹竹桃、芦苇、海桐球、红继木球、野芋头、龟背竹等小乔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林缘线变化有序的西岸植物群落。

生态休闲区的洲头部分,依托现有樟树林,在大草坪的周边配置桂北小叶榕、黄葛榕、香樟、红花羊蹄、杜英、枫香、银杏、乌桕、栾树等乔木,形成疏林草地景观,常绿树与落叶树按5:5进行配置。秋天,树叶都换上了金黄的衣裳,站在木龙洞眺望訾洲,一幅熟悉的画面又出现在你眼帘,那就是清代诗人张宝笔下的“訾洲红叶桂林秋”!

花溪景观区现状植被丰富,通过适当地形整理,补植大量桂花、桃花、樱花、玉兰、紫薇、黄槐、木芙蓉、夹竹桃、木槿、红枫、红梅、腊梅、迎春、蔷薇、金银花等开花植物,形成“春花烂漫多彩,夏荫浓郁葱茏,秋色绚丽飘香,冬景树木峥嵘”的植物景观特色,把訾洲河打造成一条“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花溪。

体育运动休闲区主要以疏林草地为主,配置桂花、银杏等乔木。

4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4.1建筑设计

公园的建筑设计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承载和恢复厚重的历史文化,二是如何解决防洪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公园建筑分为风景建筑和服务建筑两类并确定公园建筑设计原则:一是恢复部分历史文化建筑,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展现公园历史文化,如燕亭、飞阁、烟雨楼等仿古建筑;二是建筑除底层架空用于防洪,局部两层,建筑风格与环境相协调,建筑体量以景观为主兼顾休闲功能,如游泳场服务中心和休闲木屋(后改为盆景怡苑) ;三是建筑用材在考虑防洪及安全的基础上,力求采用仿木、石材等生态环保材料。

4.2交通组织设计

因公园与市政道路之间被訾洲河隔开,所以在公园洲头、洲中、和洲尾设置了三座与外连接的桥梁作为交通通道,其中洲头桥为车行桥,设计桥宽8.8米,洲中桥为人行风雨桥,设计宽度4米,洲尾桥也属于人行桥,为现有桥梁改造而成。公园主要出入口设在洲头桥,并在其东北面设置一个8000的双层停车场,在公园内则结合休息平台和景点设置电瓶车停车场,公园建成后,除管理养护的机动车外,公园内不允许机动车进入。公园内部交通主要以一条南北走向的6.0米宽的主干道和一条在原有环岛道路基础上修整而成的3.5米环岛路组成,道路路面采用本地青石与混凝土路面相结合。结合主干道和环岛路设计了不同的1.0-1.5米宽的游步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步行与观景。

4.3防洪设计

因公园属于漓江洲岛,每年洪水期间公园将有大部分被洪水淹没,所以公园防洪设计非常重要。公园设计将防洪与生态两个概念纳入一起考虑,保持东西两岸河滩现状的生态自然风貌不变,只对坑洼地形作局部平整处理,河滩不建设挡水性构筑物,不设驳岸。同时疏浚訾洲河,扩大水面,提高洪水流速和泄洪量。公园内的建筑(除风景建筑外),位于20年一遇洪水位(珠江高程151.2米)以下的全部采用架空处理,以减小阻水面积,提高行洪能力。

4.4给排水设计

公园给水主要包括生活和消防用水,用水就近接市政给水管网,其中生活用水主要包括绿化用水、服务管理房用水、公厕用水等。公园排水主要包括室外雨水排水和污水排放,公园排水是公园设计的又一难题,在公园开始设计之初,桂林市市政府就提出不能让一滴污水排入漓江,经过多轮方案比选后,我们确定了最简便也最有效果的排水方案,室外雨水通过公园雨水管网就近排入河道,公园污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后,采用污水压力泵站加压后,并入訾洲河东面穿山路市政污水管网内。

5文化设计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化立园的设计理念,提升公园文化品位,坚持园林艺术与园林文化相融合。在公园设计中,创造了许多充满创意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园林小品、园林建筑,如诗画汗青景观就是通过竹简的形式全面展示訾洲文化,同时将古典优雅的文化景观与现代炫丽的舞台、灯光相结合,做到雅俗共赏(图2);訾家洲亭,既是恢复性仿古园林建筑,又融入了新的建筑设计技法和施工工艺,传承了訾洲历史文脉;碑亭流芳景观,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头像和他的《訾家洲亭记》雕刻在一块18米*3米*1.2米的花岗岩上,实现了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图3);此外还有流芳亭、烟雨楼、燕亭等仿古建筑和张孝祥雕像、“岁寒三友”雕像、范成大雕像、韩愈雕像、杜甫雕像、白居易雕像等文化雕塑,公园的文化设计成为了公园建设的最终落脚点,真正体现了“园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园林的精髓”这一文化立园理念。

6结语

訾洲公园的建设于2009年2月正式启动, 2011年春节公园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建成后的訾洲公园江山会景、人文荟萃,是科学保护漓江的又一重大成果,是“还景于民、还绿于民”的又一具体体现,不仅恢复了“訾洲烟雨”、“訾洲红叶桂林秋”之胜景,而且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形成了枫叶留丹、碑亭流芳、诗画汗青等十大新景观,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景区。2011年春节,公园开放期间,共接待游人11万多人次,实现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

桂花诗范文2

把我带到一个梦幻牵萦的世界里,

目不暇接,绚丽多彩。

几回回梦里出现,

几回回在我的心中徘徊。

一朵朵盛开的玫瑰花啊!

包含着多少诗情画意,

渗透着多少迷人风采。

红·白·紫·黄·蓝

五彩缤纷的色泽,

染透了群山,

点缀了山河。

桂花诗范文3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日:“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袁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j”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 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_______。(3分)

2 第②段主要说明了_______。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_______。(5分)

3 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6分)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 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 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 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5 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清简述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解

第1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何谓“故乡”?只要把这个词的意思理解了,此题也就不会出现误答的现象了。参考答案: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如答“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给1分)

第2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做这道题,要仔细阅读第②段的文字,可以看出,第一问的答案就在此段的第一句话中;第二问是考查“创”字在文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创”在这里的意思,即“被砍伤”。参考答案:桂花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近(关系密切)(3分)被砍伤(2分)

第3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对于这两首诗的作用,原文中就有阐述,关键是怎么进行提炼概括。参考答案: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如答“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给1分)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桂花诗范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2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红线图是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或规划设计条件的附图。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图上必须根据需要绘出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绿化、气象、水文、堤坝、水利、文物、市政设施保护范围线,并用坐标限定。图上还须标明车辆出入口方位或位置。

建设用地线、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必须闭合,其面积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沿城市道路、广场设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终日开放,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且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广场、绿地等空间可统作公共开放空间。建筑物本身功能要求的开放空间,不视为开放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控制指标。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1.5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2而小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2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2.5平方米;

增加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总建筑面积的5%。

第十五条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均按国家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较批准方案的建筑面积增加幅度不得超过1%。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六条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日照、采光、通风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

第十七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少于新建建筑高度的0.6倍,新建区不小于新建建筑高度的0.8倍;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5米(含45米)的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在8层建筑间距的基础上对超过8层部分高度旧城改造区按0.3倍计算,新区按0.5倍计算。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不大于24米,面宽大于45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

(四)100米以上高层建筑及其他非住宅建筑的间距,特殊地型、地段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通讯、城市景观的规定条件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八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得小于9米;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5米(含45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不小于9米,新建区不小于13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5米的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3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第十九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十七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十八条确定。

第二十条相邻居住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少于9米;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旧城区不小于9米,新建区不小于13米。

第二十一条相邻两栋居住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4米,新区不小于6米。

第二十二条两栋居住建筑山墙均无窗户时,可以连接修建,但连接后长度必须符合消防规定,两栋建筑连接以后的面宽按整栋计算。

第二十三条相邻居住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建筑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两者之间的距离按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执行。

第二十四条挡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距离

(一)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米,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

(二)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应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于5米。

第二十五条一幢建筑的主要采光面与另一幢建筑主要采光面不开窗部份相对时,或两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

第二十六条建筑阳台不得占用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当建筑作退台时,按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二十八条其他各类建筑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新建、扩建的学校教学楼、托幼建筑、医院病房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相邻建筑、堡坎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还应在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七条的基础上增加3米。

(二)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与公寓式办公楼、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按第十七条、第十九条至第二十八条规定确定间距后,按建筑高度比例确定双方承担退让距离,如为非平行布置时按建筑高度比例确定退让距离;边界外有永久性建(构)筑物时,还应符合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八条全间距的规定。

第三十条旧城临街建筑退让规划道路红线,造成与后排已有永久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足时,其间距可适当缩小。缩小距离不得大于退让距离的1/2。

先建后排建筑的,应按规定间距留出临街建筑的位置。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距离

第三十一条临街建筑物应按以下标准在道路红线的基础上退让:H=A*(B+b)[H为建筑高度;A为系数1.5或2.0,新区1.5,旧城2.0;B为道路宽度;b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特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以下标准执行:

高层建筑计算高度大于50米时,主楼退让道路红线(除满足以上要求外)临支道后退不小于4米;临主、次干道后退不小于6米。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球场、星级宾馆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规划要求确定,但不得小于8米。

第三十二条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筑物转弯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按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执行外,还须作较多退让。具体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规划要求确定。

第三十三条除城市基础设施外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布置时,其地下建(构)筑物不准超越道路红线。

第三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地下部分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必须满足安全要求,并不得小于3米。

第三十五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门廊、踏步、花台、采光井、木厨窗、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二)车道变坡线、工程内部管网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三)雨蓬、挑檐、阳台、招牌等外墙设施,当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3米时,不得超越建筑红线;当净空高度大于、等于3米时,可超越建筑红线,但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

第三十六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及以下规定执行: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应符合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及竖向标高。

(二)道路纵坡控制在5%以下,特殊地段最大纵坡不得超过9%,并应根据不同的坡度及设计车速控制坡长。最小纵坡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

(三)城市道路纵坡不得直接插入交叉口,应设有保证安全要求的缓和坡,城市道路平面交通口范围内纵坡不应大于3%。

(四)人行过街天桥及跨街道的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4.5米,人行天桥桥面宽不得小于梯道宽;人行地道净空高不得低于2.5米;跨越铁路的人行天桥、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6.5米。

(五)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六)特殊地形、地段城市道路建设,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七条新建、改建城市桥梁按照桥梁规范要求并遵循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桥梁的净宽不应小于规划的道路红线宽。

(二)桥梁的设计应考虑管线通过,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得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道。

(三)桥梁的横断面划分应与道路横断面一致。

(四)新建城市道路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宜建设多种管道(线)共用的共同沟。

第三十八条城市各类管线应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和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GB50289-98)的要求控制。

第三十九条沿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走向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结构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确定,在人行道内建设的各种管沟,其管沟预制盖板不得外露,以保证行人通行。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的城市干道、管线可以双侧布线。

第四十条工程管线埋设完毕后,必须作竣工图,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城市规划区范围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应按下列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设置环境卫生设施。

(一)公共厕所设置

1、居住小区按5-8平方米/千人。

2、车站、体育场(馆)、大型商场、文化娱乐中心、农贸市场及加油站等按集散人流12-22平方米/千人。

3、公共厕所的相隔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密集区宜小于300米,一般街道700-1000米为宜。

4、公共厕所按2500-3000人设置一座,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

(二)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

1、废物箱的设置间隔: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

2、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设置在既方便居民又不影响市容观瞻的非临街位置,其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

第四十二条城市各类停车(场)库应执行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按每20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

公共建筑按每15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其中地面停车位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10%。

(二)停车场(库)应根据就近位置、节约用地、利用地形的原则,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三)停车场(库)的设计应按公安部、建设部[88]公(交管)字90号《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执行。

第四十三条汽车加油(气)站

城市公共加油(气)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应必须符合城市景观、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城市消防

城市消防设施、消防站设置,按有关规范执行。

第四十五条户外广告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不宜采用悬挂式广告。

(二)大型户外广告不得遮挡城市景观、城市绿化、标志性建筑、交通设施、纪念性建筑、党政机关、文物古迹及城市小品,不得影响相邻建筑采光、通风、交通、消防。

(三)不宜在道路中心隔离栏杆及车辆转弯视距范围内设置。

(四)必须符合建设部《大型户外广告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七章城市绿地

第四十六条城市道路绿地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道路绿地布局中,次干道及以下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干道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道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

旧城改建道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上述绿地率的一半。

第四十七条居住区绿化

(一)新建居住区、居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配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执行。

(二)居住区内绿地按相应规模配置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三)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5%,旧城改造区不宜低于20%。

(四)建设用地大于或等于20000平方米的应设集中绿地,其比例不得小于绿地率的20%。

第四十八条新建工业与其民用建筑的绿化用地按下列控制指数执行:

(一)行政办公绿地率不小于35%;

(二)金融商业绿地率不小于20%;

(三)文化、娱乐、宾馆绿地率不小于35%;

(四)学校、科研绿地率不小于35%;

(五)工业企业绿地率不小于30%。

第四十九条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不得非法占用。

第八章特殊规定

第五十条本章所列的特殊规定,指在土地利用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在这些区域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其保护性规划。

第五十一条气象观测场、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无线电通信及监测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保护控制的有关规定;新建高层建筑必须综合从城市交通、区域环境、市容景观和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凡对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视景通廊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并报市政府审定。

第五十二条城市传统街区应加以保护,其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而应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应该保护。

历史保护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及有影响的近、现代建筑应按《文物保护法》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加以保护。

第五十三条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改、扩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均应符合保护规划或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地质灾害禁建区,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不可少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

地质灾害慎建区,从严控制工程建设活动。凡在慎建区选址,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经有关部门认可。

第五十五条一切建设活动应避免高切坡、深开挖。需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并经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批准认可。

桂花诗范文5

我们习惯了五年一个轮回,人生也就由一个又一个五年组成了,周而复始、旋转前行。

这些日子上至国家,下至各个政府部门、人民团体以及像我们杂志社这样几十人的事业单位都在做新的五年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过去这项工作被称为计划,显得主观和具体,改成“规划”后就宏观大气多了,更像一个个国家文件。我们单位虽小,也不妨跟着国家一起“规划规划”。

杂志社的十二五规划由顾小宇副总编主持起草,这几天初稿已然形成,洋洋近万言。分为序言、十一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十二五发展规划、制约未来发展的主要难点四大部分,很是正规。虽然其中的内容还要经过研讨,只就遣词造句而言,着实是下了一番工夫,不拘泥、不拖沓,透着一种单位的“国家气派”。

回顾一下吧,用一句官方表述:“我社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整体工作实现了科学、快速、均衡、平稳的发展。”这不是溢美之词,每一个与杂志社共同走过这五年的员工都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不只是数字的翻番,关键是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和良性竞争的平台已经形成并作用于每一名员工的行动和内心。这将昭示着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望一下吧,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残疾人事业大旗之下的媒体,我们的社会责任就体现在全心全意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服务上。

桂花诗范文6

编制重要矿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在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中,重点矿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规划是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细化和延伸,是推进整装勘查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同时对新发现大中型产地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统筹和调控作用,解决了新发现矿产地如何纳入规划管理的问题,适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空间上变化。重点矿区专项规划编制的对象从实现规划功能定位的角度,矿区专项规划编制对象包括三类,一是全国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中划定的重点勘查区和重点开采区;二是国家规划矿区;三是新发现的大中型矿产地和拟开发的大中型矿区,以及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发展重大变化的大中型矿产地等。2010年8月,国土资源部已部署开展了241个重点矿区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矿区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点重点矿区专项规划编制首先要对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规划指标、布局安排和准入条件等进行全面落实。着重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划分,将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新变化,纳入到规划当中,特别是要依据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全面细致的划分勘查规划区块和开采规划区块,为矿业权的设置、调整等提供重要的空间依据。科学预测矿产资源市场形势,做好技术经济评价和可行性分析,提出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的要求。通过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明确勘查开发的准入条件,对矿区的勘查开发工作做出部署,为矿业权的设置和整合工作提供依据。针对矿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活动,通过实施重点矿区专项规划,有效指导矿业权设置方案、矿产资源勘查方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等的编制和实施工作,逐步消除“各管一段,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度

通过矿产资源实施年度计划,将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矿产勘查、总量调控、结构调整、矿业权设置、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目标和任务,按年度分地区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促进规划的全面实施。同时根据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变化,通过调整年度的资源开采总量和矿业权设置数量,适应矿产资源开发在量上的变化。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度的基本原则1)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切实保护战略矿种特别是国家规定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2)以矿业权设置引导资源开发的合理需求,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3)优先保障整装勘查、综合利用和重大整合项目的资源配置。4)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保障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主要内容分解落实重点矿种开采总量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分解落实钨、锡、锑、稀土、高铝黏土、萤石等国家实行总量控制重点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指标。科学制定并分解落实本省实行总量控制重点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指标。调控矿业权投放(设置)数量分别提出年度探矿权和采矿权投放(设置)的总数,并提出实行总量控制矿种的探矿权和采矿权投放(设置)年度数量。矿业权投放(设置)数量要分解到市、县。优化开发利用结构提出本年度禁止勘查开采规划区内已有矿业权的退出数量。按照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区)储量规模相适应的原则,综合考虑矿床(区)资源储量规模、开发利用技术经济条件变化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因素,提出大中小型矿山结构调整年度指标。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设计流程借鉴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的实施程序,结合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的结构,从矿产资源规划的自身特点出发,设计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流程分为七个部分。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实施主体是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年度计划指标的上报和指标的分解落实,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主要矿山企业是计划的主要实施者;国土资源部负责下达指标和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相关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负责对计划实施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指标下达的重要依据之一。

探索矿产资源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目前,国内相关规划的动态调整并不多见,只是在人力资源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规开展了相关工作。探索矿产资源规划的动态调整符合资源勘查开发的动态性特征,能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空间变化、工程投入、技术革新、时序调整等内容及时纳入规划,并定时更新,在提高规划科学性的同时,又减少了规划调整的频次,变规划的“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对促进发挥规划的管理依据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规划动态调整的具体情况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调整不存在法律约束,主要侧重于规划调整后的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动态调整主要针对外部人力资源条件和内部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对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人员调配规划、晋升规划、培训开发规划、工资规划以及人事政策制定等。规划调整的措施有三种方式:一是常规方式,即按照常规的程序性处理方法来应对调整出现的差异;二是专题解决方式,针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机会进行专题分析、突击解决,主要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三是专家模型方式,即根据相关人力资源规划的经验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专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专家应急模型,以备出现严重问题时及时响应。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规的动态调整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侧重对调整程序、机制的细化。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①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法定图则);②指导性内容的调整(管理图则);③控规内容的优化调整,如公共设施位置与用地形态、“六线”线位、除容积率与用地性质之外其他指标的适度调整等;④控规内容的更正调整,如土地权属边界变化引起的调整等。控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以土地开发强度和配套公共设施为主的控规指标调整。控规调整程序分为申请与立项、可行性研究、初审、协商、批准、验收与更新六个阶段。由控规组织编制机关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告后,根据调整内容的不同,分别向不同层级的规划管理部门申报,审批的具体流程也有所差异。最后根据审批结果,对规划成果进行修改并更新规划管理系统。其他规划在动态调整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实施过程建立了规划项目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关于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10〕124号),明确动态调整的范围适用于汶川地震灾区39个县(市、区)内的原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突发或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体现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动态性特点。提出项目动态调整的主要原则包括资金总量不变、防灾效益不减、突出动态实效和确保专款专用等,还明确了对动态调整的主体和调整的程序。矿产资源规划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符合规划调整的程序安排规划动态调整要由原规划编制单位按照法定程度提出调整方案,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同意方可进行,调整后有关内容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后颁布实施。充分论证调整内容的科学性规划调整的内容要符合矿产资源形势的变化,资源勘查开发空间变动,重大资源产业政策调整等要求,要经过认真的科学论证,调整的内容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强。调整结果及时纳入管理系统将调整的内容要及时纳入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通报给相关部门,以便充分发挥规划在管理中的依据作用。矿产资源规划动态调整的内容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和开采规划区块根据上年度新发现矿产地和矿业权调整、灭失等情况,提出勘查开采规划区新增和调整的具体情况,包括规划区块名称、工作程度、面积、拐点坐标、主要矿种、资源储量、已设矿业权数量等。重大工程按照矿产资源规划中重大工程部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需新增和调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安排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储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区土地复垦、绿色矿山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工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根据矿产资源开采、选矿等技术水平发展需要,提出需新增和调整的具体准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