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病句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病句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病句类型

高考病句类型范文1

【关键词】语病 结构 表意 解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8-01

近些年以来,高考中的病句试题类型不一,主要考查学生全方面解析病句试题的能力,增强病句解析的优化意识。下面以高考病句为例,解析病句中的“疑难杂症”。

一、高考病句试题分析

(一)搭配不当

汉语句子中,词与词有明确的规范性,一旦稍有违背,就会出现词与词搭配不当的问题。包括主谓或动宾搭配不当;关联词、介词搭配不当;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有关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的病句。如:某工厂严抓生产质量,注重企业自身文化,凝聚了一批骨干,生产的服装产量成为超过同行业十亿销售额的著名品牌。

解析:上面的这句话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凝聚了一批骨干”是动宾搭配不当,骨干应该用“培养”一词来限制;第二,服装产量不能成为品牌,这就是主谓搭配不当。

2.有关中心语与修饰语的搭配不当的病句。如:假如要刻画一种语言特征,就与另一种语言进行比较,用比较的方法能很好地发现语言的不同之处。

解析:“刻画一种语言特征”中,特征不能刻画,因而是动宾搭配不当;再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不能用好坏来修饰,这是中心语与修饰语搭配不当,可以改成“很快地发现”。

3.有关介词、关联词搭配不当的问题。如:在过去的那段困难的日子中,不管他病得多严重,生活环境再差,他都依然坚持写作。

解析:这句话中的关联词“不管”对应“生活环境再差”,明显不合理,改成“尽管生活环境再差”就通顺合理了。加入不改“不管”,就可以把“生活环境再差”改为“生活条件有多差”。

(二)成分残缺

语法成分不全就是句子的成分残缺,进而会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达。通常有主语、宾语、谓语、介词、关联词的残缺。

1.有关主语残缺的病句。如,由于青少年的心智未熟,判断事物的能力不强,易被社会不良信息误导,从而导致心理偏差。

解析:这句话只有一个主语“青少年”,然而“青少年”前面的介词“由于”却虚化了本来的主语功能,使“青少年”变成了句子的状语。这样的话整个句子就缺少了一个真正的主语了。

2.有关谓语残缺的病句。如:雷锋日那天,我市很多学生走进敬老院学雷锋活动,这次的口号是“学习雷锋,为人们服务”。

解析:句中“学雷锋活动”作为名词应该有与其对应的动词,但句中却没有,所以这句话缺少谓语动词。

3.有关介词、关联词残缺的病句。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论是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自己找工作。

解析:这句话只有“无论”,缺少与无论相关的关联词,因此要在“研究生”前加上“还是”,形成完整的关联词结构。

(三)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词语的排列顺序不合理。包括状语、定语位置或关联词位置不当,并列词语顺序不当,内部词语对应不当等等。

1.有关状语与定语的位置不当的病句。如:这则故事介绍了相声的摹声、谐音等详细的语言表达技巧。

解析:这句话中的“详细”原本是对“介绍”一词的修饰,却放在了后面,显然不正确,因此,应该将“详细”放在“介绍”的前面。

2.有关关联词语序不当的病句。如:由于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导致产品价格不是比内陆高,就是质量比沿海差。

解析:句中的关联词“不是……就是”其主语不同,前面的主语是价格,后面的主语是质量,应该改为“这些产品不是价格……”

3.有关句子内部的词语对应不当的病句。如:丝绸,因其复杂的生产工艺,舒适的材料质感,成品数量有限,广受社会上层人士的喜爱。

解析:句中“复杂的生产工艺”“舒适的材料质感”属于偏正短语,”“成品数量有限”属于主谓短语,根据句意,应该将“复杂的生产工艺,舒适的材料质感”改成“生产工艺复杂,材料质感舒适”。这句话也可根据语感进行判断。

(四)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语意混杂,偷换主语。如:很多水果都有其独特的美容价值,比如柠檬含有柠檬酸和维C就有美白养颜的作用。

解析:句中先介绍柠檬的成分,后紧接着说出作用,使得前后主语不明确,因此可以在“柠檬含有’后面加上“的”。这样主语就不混杂了。

(五)表意不明确

表意不明确包括一词多义、指代不明确、修饰不明确等。

有关一词多义的病句。如:山上的可饮用水少,我们要准备些给晚上来的人喝。

解析:句中的“晚上”既可以指时间的晚上,也可以指晚点上山的。这样就使得整句话的句意不够明确。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句子意思和现实事理不相符。包括否定不当、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前后不对应、等等。

有关前后矛盾的病句。如:大型话剧《蔡文姬》将于5月1日上演,日前正在忙碌的排练之中。

这句话中的“日前”是几天之前的意思,而后面的“正在”则是现在时,这样就造成前后时间上的矛盾。

二、高考病句试题解题对策

高考中的病句试题有两种错误类型,一种是语义错误,另一种是结构错误。语义错误应对句子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分析句意是否合理,词语表达是否得当,这类错误可主要查找句子表意是否明确、概念是否清晰、是否符合事理,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结构错误应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判断分析。从句子的主干到句中的各个成分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各个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式是否有杂糅,词语是否有赘余,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排查、判断。

在病句解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各种病句类型进行总结,在不断地总结中,发现病句的特有规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性的解题思路,在解题时,能举一反三,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题目。比如,句中有“防止”、“避免”这类否定词时,就可注意句中是否还有别的否定词故意将句意说反。类似这种方式就是病句解题的规律性总结。

综上,在高考病句的解题中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悉心的分析判断,找出不同类型病句的解题规律和特征,在不断地分析研究中,逐步提高高考病句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参考文献:

[1]罗培蓓. 2011年高考病句试题分析及解题对策[J]. 语文教学之友,2012(02)

高考病句类型范文2

2012年江苏高考成语题一改往年的考查形式,考查了近义成语的辨析选择,不仅增加了成语考查的数量,而且丰富了成语的考查形式。这种题型成为了2013年《考试说明》的典型题例,值得备考重视。不过,按照成语与病句轮动考查的惯例,2013年更应关注病句辨析。病句设题一般都选“没有错误的一项”。 所列的三项病句每句只有一个错误,三句错误类型各不相同。所用语料富有现实意义。备考要弄清六大类型,掌握病句判断的基本方法外,还要能熟记典型错例,如并列关系短语错误类、关联词语错误类、数量词错误类等,形成敏感。

第3、4题的语言运用题,《考试说明》选择的题例非常明确,一道考指令性压缩(也叫定向概括),一道考造句(根据提供的情境,按照句式、修辞等要求说话),而2012年命题似乎考虑欠周全,两道题重复考查了“准确”这一个知识点,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表达。2013年备考只要能关注生活,掌握基本知识,在训练理解筛选,提炼整合,概括表达,正确运用句式、修辞等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两种固定题型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关注新的题型,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时就能举重若轻。

文言文阅读的设题是历年高考最为稳定的,近年来的《考试说明》题例与高考命题始终保持一致。三道单项选择题分别为实词解释、信息筛选与内容辨析,另一道翻译题(三句,10分)。2013年应该不会变化。

古诗鉴赏选材为唐宋诗词。阅读鉴赏诗词,要了解诗词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艺术表现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分别涉及形象、内容的分析概括,语言、技巧的分析、鉴赏,主旨情感的鉴赏评价等。《考试说明》所选的题例设题指向具体、明确,尤其是对技巧的考查,设题精细,明确要求指认手法,就这一点而言,2012年江苏卷古诗鉴赏第(3)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设问倒显得太宽泛。

名句默写题,难度属易和中等。课内6分,课外2分。只是2012年江苏卷打破了多年来课内6分中,高中4分、初中2分的分配比例,没有选考有难写字的句子。《考试说明》提醒考生:“这类题目往往因错别字和词序颠倒而失分,这在默写时要特别留意。”2013年更换的三篇初中篇目,备考应加注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会围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主旨情感及互相间的关联,以及语言和技巧等方面设题;散文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具体运用,关注考查词句鉴赏、筛选概括、表达特色、结构思路、形象性格、主旨情感等知识点的试题解题方法和答题要点。要从细节、对话等方面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关于艺术表现要考虑观察、感受的角度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表达。要研究《考试说明》题例的设问与答案,梳理常见题型,归纳答题的常规要点。因为江苏已连续多年考查小说,2013年备考要适当注意散文。

《考试说明》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示例后“简要说明”:“实用类文本在《考试说明》中列举了五种: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试卷中现有选材仅限传记。虽然其他四种也不应排除,但相对而言,传记在实用类文本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文言文阅读选材以传记为主,基于上面的表述,2013年备考仍应以论说类文本阅读的复习训练为重点,注意近年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三种题型:思路分析概括、筛选信息概括要点、词句理解。

作文的备考,要注意到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典型题例不仅收录往年江苏卷的“提示语+命题”的命题作文,还收录了2012年江苏高考新出现的“材料+命题”及全国两套新材料作文题,要兼顾题型,全面掌握。

高考病句类型范文3

究其原因,是对病句缺乏深入的理解,答题时思路不够清晰。

首先,要将重点放在语法性病句上。在病句的六种类型中,“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属于语意性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属于语法性病句。高考以考查语法性病句为主,此类病句占高考病句题的绝大多数。

其次,在辨析语法性病句时,要抓住句子的最基本成分――主、谓、宾。实际上,病句的六种分类只是着眼于病句的表征,而没有说明病句的成因,而语法性病句的四种类型其实都是由于句子成分间的搭配不当造成的。因此,在分析此类病句时,可以从大处着眼,抓住句子的最基本成分――主、谓、宾,分析主、谓、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分析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如2009年“安徽卷”: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在本句中,“狂风”“下了起来”,主谓搭配不当。

(二)暗换主语导致主谓搭配不当

如2010年“天津卷”:天津东临渤海,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是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华北腹地河流交通的枢纽。

“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华北腹地河流交通的枢纽”应该是“天津”,这里被暗换成了“华北诸河”。

(三)缺少主语导致主谓搭配不当

如2010“北京卷”: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在本句中,“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缺少主语。

又如2009“江苏卷”: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由于”取消了主语“青少年”。

(四)主语不明确导致主谓搭配不当

如2009“北京卷”: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利息”是“该集团的资金”的利息,还是“该集团从外界筹措的资金”的利息,不明确。

(五)缺少谓语导致主谓搭配不当

如2011年湖南卷: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缺少谓语。

二、分析谓语和宾语的关系

(一)谓语和宾语(动宾)搭配不当

如2011年“湖北卷”: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发生”与“影响”搭配不当。

(二)缺少宾语(宾语的中心语)导致谓宾搭配不当

如2011“全国卷”: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宾语“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少了中心语“特点”。

(三)宾语赘余导致谓宾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如2011年“北京卷”: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在本句中,第一小句的宾语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为赘余部分,导致句式杂糅。

(四)缺少谓语导致谓宾搭配不当

如2011“新课标卷”: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快乐的人性化服务”缺少谓语“提供”。

三、分析主语与宾语的关系

(一)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

如2011年“山东卷”: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迎接大运会”成为“广阔舞台”,搭配不当。

如2010年“全国卷Ⅰ”: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主语“基地”是“机构”,搭配不当。

(二)主语与宾语颠倒

如2010年“湖北卷”: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主语“专业课”与宾语“我们”颠倒。

又如2009“江西卷”: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主语与宾语颠倒,应该是“宝玉”对“王夫人”弥足珍贵。

高考病句类型范文4

一、纠正观念

进入尾声复习后,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是拼命做题,认为做得越多越好;二是对做题有了厌烦心理,不认真复习,认为复习未必有用,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偏向都是侥幸心理的反映,都是极不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纠正自己的观念。

后期复习,做题是非常需要的,但并非只有做题。首先是“题”的选择。省二模过后,学校都会拿出十套左右的有针对性的模拟试题布置为学生去做,或套题、或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次是“题”的做法。一定要学会用“脑”做题,在做题中思考,在做题后总结,在总结后运用。这样,才能起到“借训练培养能力”的效果,否则就只能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至于后期放弃复习的做法,则是完全错误的。考前一个月,状态的保持非常重要,而这种状态来源于每天的温故知新。因此,不但要复习,而且要保证每天有一段时间的复习。比如,每天给出一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或积累作文素材、或强化基础知识、或熟悉答题模式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最佳状态保持至高考。

二、知己知彼

语文复习中,若能做到对“己”对“彼”明了在胸,那么,复习的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知己”,指的是能清楚自己的备战情况,哪些知识点已经成竹在胸,哪些知识点还需再加强化,哪些知识点至今还不甚明了。比如,病句的六种类型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判断?文言阅读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是否完全掌握?根据上下文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否完全具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表达技巧是否牢记在心?现代文阅读中的几种题型是否能够应对自如?只有做到“知己”,才能在复习中有所针对性,有所指向,也才能使复习的效率最高化。

这里的“彼”有两层含义,一是《考试大纲》;二是高考考点。所谓“知彼”,就是要求大家对大纲和考点十分熟悉。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在解读《考试大纲》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还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试卷的长度、题型的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因此,对《考试大纲》一定要做到仔细研读、透彻领会,把语文高考复习的过程,变成透彻理解和扎实落实《考试大纲》的过程。

除了熟悉《考试大纲》,大家还要对高考的各考点烂熟于心,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将各知识要点融会贯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建各考点的知识体系。以诗歌鉴赏为例,首先要知道诗歌鉴赏的几大考点,如语言、形象、技巧、情感四大类。再以其中的“技巧”为例,不但要知道“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类,还要知道各修辞手法的作用、各表达方式的分类、各表现手法的效果等。

三、有的放矢

所谓有的放矢,就是强调后期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最后阶段有较大收获。如此,“的”内容就非常重要了。

1.薄弱点

薄弱点,也就是增分点,将自己最短的一块木板增长,水桶的容量自然增大。当然了,这首先要求大家对自己的语文情况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哪里是自己的软肋,哪里是自己最短的一块。

2.突破点

语文的各考点中,有些考点是可以在短期内有所作为的,比如作文、诗歌鉴赏、社科文阅读等,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突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使效果最大化。

3.重分点

在语文考卷中,分值最重的莫过于作文和现代文大阅读,占去了82分的分值,可谓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如果这两大板块得分可观,语文的总分自不待言。因此,大家在复习时可以将精力适当倾斜,让这两大块能够有很好的收获。

4.易得点

纵观语文试题,有些考点只要稍下功夫,便可将分数收入囊中。如背诵默写,最近几年只考查教材内容,只要认真记忆,便可稳操胜券。又如病句判断,只要将六种病句的类型透彻掌握,便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5.调整状态

如可以把做真题的时间固定在上午9点到11点30分,提前调节好生物钟,以保证高考时的良好状态。又如可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读书看报,一来张弛有度;二来可以在看报中开拓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在读书中学习多种语言风格和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

高考病句类型范文5

这个话题,积压在心里已经很久了。我想,从两个维度来谈谈,也许还能够比较到位地把自己的想法谈清楚些。

一、宏观评析维度

到目前为止,全国卷及绝大多数的省市卷仍是这样的模式:基础板块+文言文阅读板块+古诗赏析板块+翻译默写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语言运用板块+写作板块。而且,每个版块的命题方式和数量也都基本一致。如,正音辨形、病句、成语运用等仍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文言文阅读仍大都是三个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两三句的翻译,古诗词鉴赏仍多是三道肢解式(一般要涉及诗句、技法、主旨等)的主观赏析,现代文阅读仍是两类文本肢解式(由词到句、段、篇)的主观赏析、探究和评价。语文高考命题到底是否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呢?当然是需要了。关键命题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等要是开放的、动态的、能力化的,绝不能把需考察的内容僵化成固定的板块和模式,定型为十几年都没什么变化的“死规矩”,以至于对中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都构成严重危害。现在,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可以不用心地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了,只要手里有一本练辅和一本考辅(当然必须是备有答案详解,便于照本灌输的)就可以压着学生从高一考练到高三,就可以把以考练代真教学当日子过了。这样的伪语文教学,成绩往往还比较理想呢,还会受到校领导(当然大多是不懂语文教学的)的表扬和器重!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哪怕就是学校的保安人员,也都是可以照本教高中语文了,还可以照着高考试卷的“模子”编制考试题呢。理由很简单,高考试卷模式化,“教辅”和“考辅”资料都“高仿真化”,这“两化”也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流水线”式地作业了。这样一来,高考考什么就教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考练,教师整天按着一个“模子”教和考,学生整天也就按照这个“模子”练和考,眼里根本就没有“语文”,没有“人”,不讲究语文教与学的本质规律,不考虑学生思想、个性、头脑、人格、品格等的健康发育,也就更不用说“民族梦”对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创造品质的需要了。尤其是作文命题,也是动辄五六年甚至十来年风行一种题型而无大突破,而且总是从命题人自我感觉出发,从解读某种政治的需求出发,严重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比如,先是风行六七年的话题作文,接着是风行六七年的“解说文字+命题”,现在又开始风行“新材料作文”了。所命制的作文题大多是考生打心里不愿意写或不大会写的题,逼着考生在那里“挤牙膏”编造骗取高分的“假话”,做“人形鹦鹉”(叶圣陶语)。同时,这种一段时间内形式相对稳定的模式化高考作文命题(据专家讲,这需要有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也给猜题、押题和考辅资料泛滥创造了机会和环境,从而也导引、助推着一线作文教学及考练的极端应试化,只求“高仿真”和“高分数”,根本就不顾及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真发育与真提升。

假如高考语文命题能够一改僵死的模式化,不再总是死守着这个“模式化”来小修、小补、小改进,而是彻底实现动态化、能力化、素养化,在课标、大纲和考纲的范围内,每年在试卷的板块、题型和方式上都有所取舍和出新。同时加大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核力度,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至于高考作文命题,则从考生的思想与认识实际出发,年年有新思路、新样式,且能最大化地激发起考生的写作欲,让考生写真作文,表达真我。比如,直接利用试卷上的阅读材料来命制改写、续写、读后感或评之类的作文试题,让考生自然地写、真实地写、有趣地写,写出真我。

二、微观评析维度

1.字词考查“是”与“非”

高考要考注字音、正字形、成语运用。这该不该呢?显然是应该的。因为,假如高考真的不再考查这些基础性语言知识,一线教学真的就会毫不客气地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可以想象一下,那对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健康发展将会构成多么大的危害!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就该年年都用这一板块的命题方式和题型,更不等于说年年都必须要考查到注字音、正字形、成语运用这几个方面。长期僵化的“ABCD四选一”,结果就把注字音、正字形、成语运用的教与学搞成“ABCD四选一”的教练考模式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长期跟着感觉走,半透明地“猜加蒙”,而不是回归词典和语境,踏实、认真地去深入理解、体悟,更不是充分调动生命积淀地用心学习和探究。所以,就会造成这种可悲的现象:任你高考连年不断地考查,学生字词基本功最终还是一塌糊涂!理由也不难理解,就是学生只是为了死尅、死蒙地多得几分,而不是为了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更不是为了提升自己。再有,为了考练好字音、字形、成语、之类,“死记硬背”全线下移,高一高二年段就忽而一个“多音字辨识集合”“常考成语训练集合”,忽而又一个“病句训练集合”,就好像一个个“死冰冰集装箱”不断地砸向学生,逼迫他们生硬地死记强背,死命地做考练试题,也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长期如此乏味低效地死考练、死记背,直至把学生搞得反感至极,甚至今生今世都不想再提及注字音、正字形、成语运用。

假如高考命题人不是为了追求阅卷省事省力以及所谓的客观评分,而是回归语言文字学习的本质规律,结合语境来设计更灵活的题型,或者每年都在注字音、正字形、成语运用这几项中有所取舍,都能够在动态化、语境化、能力化上多下些真功夫,也许就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危害了。

2.病句考查“是”与“非”

病句该不该作为语文高考的一个考查点?肯定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年年都是“ABCD四选一”这样考查方式,实在是危害深重。课堂上,教师常常置课文里病句于不顾(也许教师也看不出来),不去教学生结合语境去辨析病句,而仅仅是一味地在考练试题上练来考去。学生的意识都被牵引到死练死考为分数上去了,而对课文里和自己身边的语病现象却浑然无知,尤其是对自己口出和笔下的病句更是毫无觉察。不仅如此,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同学交流、口头答题、整理笔记等环节,更是常会出现词不逮意,语句不连续、不规范等现象,而师生对这一切也都漠然无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高考命题方式出了大问题。这种命题方式导致一线师生只有在考练“ABCD四选一”时才意识到病句的存在,而在其他场合却无视病句的存在。此外,由于学生周围的语言环境长期“雾霾”重重,且学生远未形成自觉矫正身边及自己的语病的意识,因此这样的高考病句考查试题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谁的心态好、运气好和感觉好,谁蒙得就对!对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几乎没有什么好作用!我的教学经验就证明,语文功底越好,想得越周延的学生往往就越会在这道题上丢分。

如果病句板块的命题能实现语境化、生活化和能力化,与学生的课内外生活相融通,恐怕学生就不会被考练得恨之入骨了。非但不是如此,反而还会在自己的课内外生活中处处主动自觉地留心语病现象,绝不至于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也同样会处处有不规范的语言现象。高考的病句考查题命得活,教师就会活教,学生就会活学,进而养成主动留心、自觉纠正的意识以及把重视语言规范当日子来过的好习惯。这样一来,他们又怎么能够真正提升规范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素养呢?就算社会处处都充斥着语言“雾霾”,恐怕扭转这种局面也应该是有希望的了。

3.文言文阅读考查“是”与“非”

高考该不该考文言文?这无需回答。关键是高考命题专家把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等仅仅命制成客观题,供考生半透明地猜想、判断,而且十几年都死守着这一模式无大突破。《高考考点说明》的总要求确实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考查点是“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尤其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几点,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命制“ABCD四选一”的形式。这样命题,根本就无法考查出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真实能力,充其量就是在“猜谜语”,即解码命题人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打时间差、以偏概全之类诡招。这样考,一线就“高仿真”地这样教,几乎不问文本的思想文化底蕴,更不做赏析和评价了,“教考练”全盘浅表化,而且愈演愈烈。还有一点,就是年年考文言文翻译。有没有用呢?对一线教师扎实教学文言文应该是有导向价值的,但是这又导致一线文言文教学陷入另一个误区,即仅仅把死板的逐字逐句翻译等同于文言文教学。这起码有两点不妥:一是有些文言文还是不翻译的好,学生摇头晃脑地美读,享受着呢。比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自《兰亭集序》)”这样的美句,翻译成白话文不亚于在人为糟蹋美文!二是有时会把原文的意味给翻译走了或淡了。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谨诺”一般资料仅仅翻译成“行”,这就把意味翻译走了。这句话中的“谨”字有君尊臣卑的意味,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里面。如果实在非翻译不可,那只好翻译成“张良很恭敬地说:‘主公,可以,我一定代您办好。’”之类。就是这样,恐怕味道还不够。再比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引自《赤壁之战》)”这一句,很多资料都严格遵守后置定语须迁移的死规矩,把它翻译成“被烧死淹死的人马特别多”。其实,这句话的翻译根本就没有必要死守这个死规矩,翻译成“人马被烧死淹死的特别多”应该更顺畅一些;但是,学生这样翻译肯定要被扣分的,理由就是后置定语“烧溺死者”没有前移——我们的一线教师和一些考试指导专家就是在这样死教、死导和死评。严格地讲,就是翻译成“人马被烧死淹死的特别多”也远不够味,因为这里面还有“曹操的人马真是败得太惨了!”等意味,翻译时最好补上,译成“曹操的人马败得那个惨啊,烧死淹死的特别多,无计其数啊”。意味倒是接近作者了,但分数可能就被无情地扣光了。

假如命题能换一种思路和方式,把信息筛选、内容评价等命制成主观表述题,让考生真正去用心阅读、筛选、归纳、概括、提炼、评价,发表看法、表达态度,假如阅卷标准不是那么死规定,阅卷老师也不是那么死尅,恐怕一线教学真的就会返本归真了,也不会再那样浅表,平庸,无所作为了。假如命题者和考纲制定者还能够再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文本的写作艺术也有所涉及,那无疑会更有益于一线文言文教学的返本归真了。

4.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与“非”

高考要考查说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能力,而且还要照顾到文体类型,这无需再做任何争论。客观地讲,这个板块的高考命题要求也是符合教学大纲的,(大纲要求不再赘陈)只是命题的思路和一些试题的方式上出了问题。这样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严重忽视了“我读我品我悟我赏评”这个阅读主体,也几乎没有考虑文本阅读的本质规律、思维程序以及考生应考答题的操作实际。命题人总是居高临下地从文本里摘出几个词、几个句子、几个段落让考生解读、赏析和评价。其实,阅读文本是一个很主观深入的过程,至于文中的字词句段到底如何解读、赏析和评价,是必须要建立在阅读者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的。因此,高考命题者应该从考生的角度和思维路径来命制试题。比如,“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有味道的词语、句子、段落是哪几个?为什么?”这种命题角度的变化,会引导一线教学也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以学生的阅读思维规律为本来教、练、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见到考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首先就看命题人问到了哪些词、哪几句、哪几段,而后就直奔问题,肢解文本,只想着如何快速解题得分,严重忽视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整体感知,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命题直接导致了一线课堂阅读赏析教学的极度仿真化、肢解化和伪读化,至于课后的考练和高三备考,则更是不知要甚之多少倍了。

顺便提一点,古诗词赏析也存在类似的严重问题,这里就不赘谈了。不过有一点,必须得重申,高考语文命题不应该一直仅限于读写能力的考查,而拒听力考查。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能力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的常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交际、交流、对话、评论、辩论等语言表达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而丰富,而且对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读不明白,可以多读几次;一遍写不好,可以多修改几遍。而现实生活中,听往往只能是一遍而过;说也往往是一语道过,一般也很少会有人多次重复给听话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听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最迅速、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然而,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却长期限于“读写”的圈子(作者并无否定需考查读写能力之意),这显然是严重缺项的,是畸形和病态的,也是“严重地不靠谱的”(程红兵语)。事实也无情地正告我们,高考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却不见佳。事实上,这种长期仅限于“读写”圈子的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长期“纸上谈兵”,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久不见实效甚至低效、无效,致使广大中学生都成了严重缺乏母语听说能力的“偏瘫儿”。

5.名句名篇默写考查的“是”与“非”

名句名篇默写考查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引导、激励一线语文教学关注名句名篇,注意夯实学生的经典文化素养。然而,现在的名句名篇考查却成了学生最恐惧的灾难,很多学生一谈到默写名句名篇就一腔怨愤,甚至高考刚一结束就撕书烧书以泄愤。这又是为什么呢?

请看,高一高二年段就一次又一次地把“课外名句集合”之类压向学生了,逼着他们数以万计地死记强背,并且一遍又一遍地死考、死纠正。高三年级,更是加倍地有过之而无不及。哪里还是美诗美文美情的享受,简直就是地府炼狱般地残酷折磨啊。没有诗文美感的享受,没有真心诵读的兴趣,没有文化视野的拓宽,没有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没有自觉和习惯的养成。高考几十年就只考上下句衔接(极个别省市有一定变化),学生也就只需长期枯燥乏味地上下句衔接地死记死背、死练死考了,谁还去考虑什么经典诵读、修身养性、活学活用、学文立人之类的事情。

高考病句类型范文6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施把准结构、意义压缩这一关键方法,抓实类型建模形成系统、压缩辨改掌握方法、变形训练巩固强化和综合运用灵活应对这四个环节的教法,可有效地改变病句辨析和修改“多、快、差”的教学现状。

一、类型建模,形成系统

首先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必需的词法、句法等常用的语法知识。词法如词类、词能、词用等;句法如单句中主谓宾定状补的功能、位置等,复句的类别、关系、组合规则与习惯等。

其次要教给学生病句的主要类型,并要求学生形成系统,烂熟于心。病句有很多变化形态,但只要掌握它的主要类型,就可以促使学生触类旁通。病句的主要类型,教师应通过典型的例句去引导学生有效地牢记。有的典例必须一字不错地识记住,如多层定语“我们学校的两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优秀语文教师也当上了代表”,多层状语“许多代表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等。

1.搭配不当。包括主谓、动宾、主宾、关联词语、修饰语与中心语、一面与两面等搭配不当。如四川卷C.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句中“植被覆盖率”与“十分严重”主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应在“但是……森林病虫害等”后增加“问题”或“现象”)

2.语序不当。包括多层定语、多层状语、定语和状语、虚词、主客语词、并列词语、分句等的位置不当。如安徽卷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句中修饰语语序不当,“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应调整为“为其制订专门培养方案”。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词、必要的虚词或附加成分等的残缺。如浙江卷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句中谓语动词残缺,应在“群众”前增加“提高”。

(2)成分赘余。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词、附加成分等的赘余。如天津卷B. 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句中“善款”与“费用”重复,“费用”应删去。

4.结构混乱。包括句式杂糅、中途易辙、藕断丝连等。如北京卷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句中把“依据……结果”和“……结果显示”两句话糅成了一句话,任意保留一句即可。

5.表意不明。包括因动词的施动方向与管辖范围、介词的管辖范围的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因修饰两可而产生歧义,因同音词、停顿而引起语音歧义。如山东卷D. 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句中“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存在歧义,表意不明。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改。

6.不合逻辑。包括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否定失当、强加关系、不合事实等。如江西卷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句中“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两个概念的内涵关系交叉,不能并列。

二、压缩辨改,掌握方法

首先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必需的词病、句病等常用的辨析方法,如压缩法、搭配法(习惯法)、审读法、分析法、识记法、推断法、造句类比法、标志规律法等。

其次要选择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去具体分析、辨认,抓住病点对症下药地进行简要修改,从有效训练的实践中体悟、总结适合于自己的方法。特别要科学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会、牢固掌握结构、意义压缩法和抓住病点简要“调换、删除、调整、增加、修改、综合”等修改方法。

结构、意义压缩法是指在辨析病句过程中,通过压缩句子的基本结构,来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为保留原意、有的放矢地简要修改病句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先压缩句子结构的主谓宾再理顺句子结构的定状补,就可明白地知道搭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合理、成分是否残缺或赘余、结构是否混乱、表意是否明确、句意是否合乎逻辑等一系列问题。辨析和修改单句如此,辨析和修改复句亦然。它是辨析和修改病句最关键、最基础、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1.搭配不当——用压缩法、搭配法(习惯法)辨析,用“换”和“删”修改。如:

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江西卷D.)

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北京卷A.)

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天津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