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改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改体会范文1
在培训中听了不少校长的教改经验报告,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杜郎口中学初二数学课堂的一段视频。这节课的课题是“梯形”,一位同学给他们小组在黑板上讲利用转化思想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知识从而得以解决梯形问题。梯形这一内容是初二的难点,他讲到用转化的思想转化成三角形这就要构建辅助线,而辅助线的构建又是几何中的难点,这样难上加难的问题,学生讲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如。令我感慨的是我的课堂什么时候能变成这样的课堂?我一次次的比较着,我拿自己和录像中的老师比较着,拿我的课堂和录像中的课堂比较着,拿我的学生和录像中的学生比较着。我深深地感到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要想达到高质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真正潜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
在学校的带领下,我实行了小组合作制。然而,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是我们一直探究的课题:
一、课前对小组成员作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时,我就要求学生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为真正的小组合作活动作好铺垫。
二、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在学生单独试验与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准备课时,首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定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
三、正确进行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课改体会范文2
诸城市龙都街道孔戈庄小学罗敏;金丽娜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3-01
当前,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之中。通过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地组织专题讲座和听评课等交流活动,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平时的听课,笔者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并未真正融入这股洪流之中,他们重形式,轻实质,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重教轻学的老路子。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情况,笔者认为,新课改要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以下两方面取得突破:
一、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败的先决条件
观念主导行动。教师必须吃透新课改的实质,充分认识旧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和新课改的根本要求,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尤其要获得能力的提高,以便为今后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解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和束缚,明确告诉学生自己教改的思路、做法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明确自己的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发展自己,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就教师的作用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非削弱了,而是对我们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方面下功夫,在彻底放弃“一言堂”做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创造机会。重点做到“三要”: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提纲”。提纲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点问题的提炼,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使之真正起到指导学习的作用。二要全面把握和调控课堂局势,科学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有效性。三要搞好“精讲”环节,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精讲点拨,解除学生疑惑,拓展知识空间,强化知识网络化建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课改系列工程的重中之重
习惯决定成败。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新课改形式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口头号召,而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训练措施。一是要有方法上的指导。比如预习哪些内容,如何预习,达到什么目的等。二是要跟上检查督促。比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互查,上课伊始时的抽查等。
(二)独立自学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组织学生“依纲自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默读课本,整体把握当堂所学内容的全貌,独立解决“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发现疑难点,以备小组交流时进行讨论。这个环节最主要的是强调学生的独立自学、静心默读、目标明确、注重发现,最忌讳的是心不在焉、随意交流、目标不明、效率过低。
(三)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讨论交流学生独立自学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并通过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化学反应,拓展知识空间,促进能力提高。其操作步骤是:先进行小组交流,在组长的组织下,检查每个同学的自学成果,交流不同的见解,最终达成共识,并提出共同的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组间合作,由各小组代表提问质疑,其他小组代表依次抢答释疑,并最终发现共性的疑难问题,以备教师精讲点拨。
(四)自觉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见解习惯的培养。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不愿参与小组讨论、不愿发表个人见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习惯于“一言堂”,霸占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平时又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在心理上、意识上存在着障碍,不习惯参与课堂发言,以致造成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习惯,一是教师必须放弃“一言堂”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坚持不懈地鼓励和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赢得自信、享受快乐。
(五)善于及时归纳总结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结束之后,让学生完整系统地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关于这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口头归纳,也可以训练学生绘制“知识树”,不管哪种形式,关键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课改体会范文3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有待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课改体会范文4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
在高一新生入学后,教师从介绍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教师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排球教学计划在高二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
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查: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几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以及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教师在仔细“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教师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如此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
3.评价方法的改革。
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
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得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师重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认真,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教师多有用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广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
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言行,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出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课改体会范文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培训心得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通过去新安县学习,听课学习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改体会范文6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产生了深刻的体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使我认识到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经验体会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是永城市教研室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永城实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所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环节”是指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知的四个重要环节,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这四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可以循环操作。这种模式符合课改精神,符合教学实际,一经推出就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如果说“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是一首乐曲,那么合作释疑就是其中最高亢的音符;如果说“四环节”是一幅画卷,那么展示评价就是其中最浓重的一抹;如果说“四环节”是一道风景,那么巩固深化就是其中最靓丽的一隅。展示评价环节是“四环节”的核心,是反馈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气氛最活跃、学生积极性最高、最乐于展示自我的时候。因此“四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要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且能收到实效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大胆尝试,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意义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精心做好知识的引路人,但路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可以扶一把、牵一把,但不能代替学生走。
“四环节”的精髓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并充分地发挥学生自学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堂上始终坚持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坚决支持鼓励,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教师坚决不代替。这三个凡是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具体说来我是这样做的。
(1)精心设计好导入语,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自主学习中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老师上课时都是开门见山:“今天我们来学习……”而此时多数同学的注意力尚处于课间活动之中,效果肯定不会太好。为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我采取的方法是:⑴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⑵利用复习导入,由于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所以把旧知识加以引申,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并且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为了给本组争分,都非常认真的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积极的举手抢答问题,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转移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自学质疑环节,我经常给学生出示很多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而学生在自学时遇到疑难问题就会举手提问,不愿主动地去思考,不去考虑解题的步骤与过程,只是一味的关注问题的答案。我想这种学习习惯是不好的,它不符合课改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的大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于是,当学生再向我发问时,我总是说 “再想想,相信你是最棒的”,让他们自己独立去思考。同时我会告诉他们,有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如本组都不会,可以请教其他组的同学,或放在班级内共同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变了,有问题会主动思考了,并且变得善于讨论,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3)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时,我从不统筹安排,完全放给学习小组,让小组长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抢答展示时,要有序,有学生抢到时,要引导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和及时补充。学生展示时,还要注意展示同学是否抄袭其他同学的答案,因为在小组讨论时,可能他没有积极参与,如被叫到展示,就拿别人的学案充数。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抽号展示,我想这样展示的答案也许不是最完整的,但却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若有争议,教师再去点拨,最后达成共识。
(4)要注意把握点拨精讲的时机。四环节教学不是讲解导学案,也不是统一答案,要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也不要急于讲,应让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如仍不能解决,教师再精讲。再者,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共性错误,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要及时点拨总结,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收到较好的效果。
(5)课堂评价机制,给四环节课堂注入活力。 为了能使我们的课改长期推行下去,不致于某些老师和学生有“三天热”现象,学校每月都奖励最会学习的小组,通过课堂打分来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评价要公平,既要求每组都有问题展示,又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不同学号的学生展示。比如,在复习提问时,仅一两个问题,不可能让每一个组的同学都来回答,若给回答小组加分,没叫到的小组肯定有意见。经过思考,我决定对回答小组答对不加分,但答错扣分,这样保证了每组积分的公平性。
在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时,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①要根据课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四个环节。适时地给学生“制造”出展现知识背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要为了设置问题而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亮点所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找到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入,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进一步提高。
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运用这种模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教学中前两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学生为了尽可能的针对问题情境提出自己的意见而积极开动脑筋。教学中的后两个环节是培养学生集中思维能力的最好机会。让学生观察和辨析研究,逐步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发散思维阶段,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集中思维阶段,则应积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③运用这种模式教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上主要是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不要用言语或表情去干扰他们的思考。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矛盾,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或争论,必要时也需做适当的启发。只要坚持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一定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