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和公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媳妇和公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媳妇和公公范文1

关键词:辐射供冷,置换通风

0.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国民经济能耗的27.6%,夏季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85%[1]。辐射板供冷方式不仅节约能源,且能让人体感觉舒适。同时结合置换通风的方式既解决了新风问题和辐射冷板结露问题,又降低了室内空气的竖直温度梯度,改善了热舒适性,工作区的气流速度也较常规全空气系统低。空气处理能耗因送风量减少而大大降低,且夏季冷板供冷温度也较高,可使系统的总能耗降低。

1.辐射供冷、置换通风独立系统分析

1.1 辐射供冷方式利与弊

一般而言,辐射供冷中,辐射换热量要占总换热量的50%以上。其具有以下优点:

1) 舒适性强:一般认为,舒适条件下人体产生的热量,大致以这个比例散发:对流散热30%、辐射45%、蒸发25%。辐射供冷在夏季降低维护结构表面温度,加强人体辐射散热份额,提高了舒适性。

2) 节能,转移峰值耗电,提高电网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由于辐射供冷使用的水温高于常规空调系统,为采用地下水等天然冷热源提供了条件。同时热泵/制冷机蒸发温度的提高增大了其制冷系数,提高了效率,有利于家用热泵/制冷机等设备的开发利用;辐射供冷的峰值耗电量是全空气系统的27%左右[7],调峰作用明显。辐射供冷的冷媒温度较集中空调系统的高,可采用低温的地面水、地下水、太阳能、地热(冷)等自然冷热源,提高了节能性,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3) 辐射换热具有“自调节”功能:由于地板和房间的壁面、顶棚有辐射换热,起到冷壁的效果,而维护结构的热容量大,所以短暂的门窗开启对室内温度场的影响不大;而且辐射换热具有“自调节”功能,当维护结构和室内热源温度升高时,根据辐射换热的四次方定律可知,能自动加大辐射换热量(供冷量)。有研究表明,当玻璃穹顶温度达到50℃时,供冷能力可升至100~150W/m2[8]。

4) 提供了另一种末端系统形式:为目前夏季供冷的居住建筑,提供了又一种可能的末端系统形式,改变了原来只能选用风机盘管或小型集中送风系统的情况。

5) 有利于系统形式和布置方式的优化:传统的空调系统,以空气为冷媒,风管截面大,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有时还会与建筑的梁相冲突而难以布置。采用辐射供冷有利于系统形式和布置方式的进一步优化。

但是,单独使用此方式供冷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

1) 表面易结露:在单纯的辐射供冷中,可以认为辐射对空气是透明的,空气温度的下降主要通过辐射板以及其他内墙之间的自然对流换热,但没有除去室内余湿的作用,当室内余湿较大或人在室内停留时间较长时,会感觉闷热。在稳定状况下,地板表面温度一般在19-20℃,室内温度在24℃左右,所以当湿度高于70%时就有可能在地板上结露。

2) 辐射供冷能力有限:由于露点温度的限制,加上表面温度太低,会影响人的舒适感,所以限制了辐射供冷的供冷能力。

3) 空气品质问题:在潮湿地区,室外空气进入室内会增大结露的可能性,因此要求门窗尽可能密闭,影响自然通风。在不使用风系统时,室内空气流速太低,如果温度达不到要求,会增加闷热感。

1.2 置换通风方式的利与弊

置换统风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舒适性改善。热源发生的热量可通过热对流作用自然向上,有效排出房间;向工作区扩散的热量仅为一小部分,热负荷的增减对工作区的影响较小;送风口设置较低,人手可及,能随个人要求调节出风量,满足个人的舒适性要求。

2) 运行方面的经济性。夏季送风温度比常规方式有所提高,制冷剂蒸发温度高,制冷机效率高,过度季节能利用的新风供冷的时间较常规系统长,故制冷机运行时间可缩短。

3) 室内布置较灵活。与混合通风相比,置换通风的风量减少,因此风道所需空间减少,建筑面积使用率可提高。

2.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复合系统的分析

鉴于顶板辐射供冷、置换通风独立系统的上述缺陷,辐射供冷通常要与某种形式的送风结合,将室外新风经过除湿处理后送入室内,既可解决新风问题,又可降低室内空气温度,并降低结露的风险。送风还可以承担一定的室内冷负荷,使得顶板辐射供冷在冷负荷较大的场合也能使用。 有数据表明,使用该系统时地面与室内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高出单独使用地板供冷时约45%,导致总换热量高出30%。

2. 1 地板辐射供冷加置换通风情况分析

以地面温度为20℃为例,由于地面温度低,室内温度分层较为明显,上部区域温度高,变化较小;下部区域温度低,变化大,有一个较大的垂直温度梯度。在靠近地板处的温度最低,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呈倒温度梯度分布。单纯的地板辐射供冷房间的气流组织非常微弱,只有室内的空气遇到热源的情况下,气流速度才会加大,置换通风的引入,不但为室内引入了新空气,还加强了气流的扰动,使室内空气动起来,室内空气的空气龄减小。但是送风口处温度较低且附近的冷空气厚度比大,这区域会使人感到有冷风,产生不舒适感。。

2.2 顶板辐射供冷加置换通风情况分析

冷却顶板通过提供低温辐射来冷却热源,产生对流热,通过对流换热冷却上层区域的空气,从而降低了室内空气温度梯度。因此冷却顶板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室内工作人员的舒适性,也减轻了置换通风引起的垂直温差问题。但是,送风口及热源附近,垂直温度梯度仍然很大,只要远离这两个区域,房间内绝大部分区域的垂直温度梯度都很小。送风口处温度较低且附近的冷空气厚度比大,这区域会使人感到有冷风,产生不舒适感。

2.3 两种供冷方式的对比分析

地板辐射供冷加置换通风系统由于辐射板和新风的送风口都位于房间的底部,辐射板的存在加剧了置换通风形成的温度梯度。地板承担了主要的冷负荷,并且可以看出,地板辐射提供的冷量在该系统其主要作用。

而在顶板供冷加置换通风系统中,冷却顶板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室内工作人员的舒适性,也减轻了置换通风引起的垂直温差问题。由于热气流的上升作用,在顶板辐射供冷中,对流作用在承担室内冷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比地板辐射供冷大。

媳妇和公公范文2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公共行政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与以往的行政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2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即中低级文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总量”控制,给一线经理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三,与上一点紧密相联,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performance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第四,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一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第五,在看待文官与政务官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包括高级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则;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特别是对部分高级文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开。事实上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在现实中也根本行不通,因为国会、总统等政治机构及政务官对于政策问题往往只是提出原则性目标,而具体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机构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实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即政治决策的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文官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当文官对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虑甚至不满时,他们甚至会蓄意阻挠执行。除此以外,文官所拥有的五大优势决定了文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政务官的决策,一是任期优势,事务有的任期长,而政务官随政府更换任期短(美国政务官平均任期仅22个月)。二是专业知识优势,这是事务官长期在一个部门任职而政务官调动频繁的必然结果。三是信息优势。送达政务官的信息由事务官筛选加工,而筛选加工信息大有文章可做。四是时间优势。事务官主要精力放在部内工作上,而政务官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议会质询、内阁会议、联系选民等事务上。五是人数规模优势,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比例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若硬性规定文官的政治中立,既不可行。也不合理。它只会使文官失去政治敏感性和对公众要求的响应力,只有正视行政机构和文官的政治功能,才能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即除了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善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公共服务理论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卢梭、霍不斯至马克思,他们对于政府的产生与性质的论述有根本的差异,但是在政府为人而产生和存在这点是共同的。柏拉图将政府的产生和存在当作一种正义或者一种“善的实现”,是人类自觉地通过政府这种组织实践达至幸福的途径,人们“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就叫它做城邦。”亚里士多德进而指“出城邦是一个至高而广阔的社会团体,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发展到卢梭时,他提出政府是一种公意。有人们各自让渡一部分权利所订立的契约,本质也是为人民所拥有,为人的目的服务的。霍布斯把政府的本质定义为:“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他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而与上述不同的是,马克思对政府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历史的划分,发现两种不同性质的政府:私有制度下的政府和公有制度下的政府,后者是政府和人民的价值高度同一的政府,实现人与人的本质的完全同一。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新理论。丹哈特夫妇提供了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比较的一个代表性范式,他们提出了对服务行政有相当指导意义的七个方面:(1)服务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4)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6)重视人而不止是生产率;(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夏书章先生对此有这样的评价,“在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现新公共服务运动,并非偶然,故不论它们之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内容上的分歧和争议如何。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视,即强调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归根到底是公共服务的性质。”与新公共管理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观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体现在:①新公共服务呼吁维护公共利益,“当公民能够根据公共利益去行动时,社会的广泛利益才能从一个独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脱离出来,并转变成一种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会奉献的过程最终使个人变得完整”,这种观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个人自利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论。②新公共服务强调尊重公民权利。新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坚持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不同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新公共服务倡导者相信公共组织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③新公共服务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务看到当今政治生活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政府不再是处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更多的利益集团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新公共服务认为行政人员应该意识到,公共项目和公共资源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作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企业家,他们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将越来越多地扮演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角色。

4启示

第一,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特别是顾客(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如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媳妇和公公范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1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1、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1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1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3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1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1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1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1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1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1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1现实。也就是说,1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1个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要有条件的、分步骤的。那种脱离现实国情、好高骛远式的盲目建设难免要遭致失败。我国仍是1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就能安全地度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期。唐铁汉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据国外经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3个基本阶段:1是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否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与停滞。2是人均GDP处于1000~8000美元的社会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增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控制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3是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注意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会福利的过快增长。在该阶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比较国外经验而言,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说仅仅处在第1阶段(即“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阶段)向第2阶段(即“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时期。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1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1政府主导。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这种政府主导的特质,首先表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1就是公共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主导的特征还表现为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政府根据国情和本区域内的人口资源和财政能力来确定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水平、策略、原则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经同级权力部门机构批准实施。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

2社会参与。和谐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1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首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设置畅通的公共需求的表达渠道,而且更需要社会公众需求表达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如平新乔、赵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了1项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并对公共服务需求事项作了1个排序。结果表明,解决户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治安、卫生及其他。该项调研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某部分人群的社会需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是不1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心声。当前全国各地的献计献策行动即是1个很好的佐证。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美国的慈善捐助每年达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捐助每年也达60亿港元。我国内地目前每年仅有10多亿元,只相当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扩大第3次分配的规模,这样既可弥补国家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门和第3部门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2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门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不得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门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门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3部门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门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1种前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共产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其次则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上。政府职能外包理论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可借鉴经济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样,政府通过职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务交易成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甚至精简了政府机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大胆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比如,在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政府就已经借鉴并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资模式、直接购并、纯民营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媳妇和公公范文4

化工生产的本质是元素化合物的应用、转化,集中体现了化学科学的知识、观念、方法及价值取向。新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元素化合物内容都涉及了有关工业生产,多处出现以实际生产为基础的工业流程图,凸显出化学是真实的、实用的科学以及化学对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考试题中出现大量以工业生产为背景的综合分析题,正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使实践和生活成为科学课程内容基本来源”[1]这一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融合化工生产实际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复习,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科学层面理解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理解物质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内在联系,完成“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探究过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分析设备安排的原理、提高效率的途径等,完成“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解决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下从化学科学的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元素化合物复习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氨”的综合复习为例加以说明。

1 教学过程

1.1从反应原理探究氨的工业合成

1.1.1物质转化与合成氨反应

[展示背景素材]如果没有合成氨(加上合成尿素和第一、二、三代新农药技术), 世界粮食产量至少减半,60亿人中至少15亿人将被饿死,因此,国外传媒把Haber-Bosch的合成氨技术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了解并感受合成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提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获取氨的途径,其中用于工业生产的是什么?为什么?[理解实验室反应与工业生产的区别]

交流:①NH4Cl与碱石灰共热: NH4Cl+NaOH

NH3+NaCl+H2O;

②浓氨水分解(CaO或NaOH条件下):NH3・H2O

NH3+ H2O

③氮气与氢气化合:N2+3H22NH3

用于工业生产的是反应③,因为自然界不存在大量的铵盐或氨水。[学生]

问题:①以空气为原料,用两种方法获取氮气(交流:略)

②工业上常用天然气、水为原料制备氢气,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交流:CH4+H2OCO+3H2

CO+H2OCO2+H2[学生]

1.1.2反应原理与合成氨条件

[提供信息]合成氨反应特点: 298 K时,N2(g)+3H2(g) 2NH3(g) H=-92.2 kJ・mol-1S=-198.2 J・K-1・mol-1

提问:①合成氨在298 K时,能否自发进行?

② 综合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因素,工业合成氨选择的生产条件为:温度:700 K,压强:20~50 MPa,催化剂:活性铁。试说明理由。[从反应原理审视反应方向、反应条件]

交流:①H-TS

②低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但反应速率慢,700 K左右,催化剂的活性最强;高压条件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的转化率,但考虑设备承受与动力成本,压强不宜过高。 [学生]

追问:700 K左右,中压(20~30 MPa)条件下,采用氮气与氢气物质的量比为1∶2.8的投料比时,合成氨厂出口气中氨的含量一般为13 %~14 %,求氢气的转化率。[了解实际生产中原料气转化率不高,需循环利用]

交流:氢气的转化率:25 %~27 %,原料利用率不高。[学生]

1.1.3生产设备与技术措施

媳妇和公公范文5

关键词:工法工艺施工设备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法特点

本工法工艺工序衔接紧,工效高,操作方便,易于掌握。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合理改变施工技术方案,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进度。针对钢骨架聚乙烯钢骨架复合在有水、潮湿的条件下焊接质量不好保证的问题,根据现场经验,总结在高渗水地域的沟下施工方法。

二.工艺原理

钢骨架塑料复合管敷设方式与钢管一样,而管道连接一般采用电熔套连接和法兰连接两种方式,而管材之间的电熔连接、管材与电熔管件之间的连接是施工的控制要点。聚乙烯属热塑性塑料,其重要的温度参数有玻璃温度、粘流温度、晶体熔融温度和热解温度。当塑料在粘流温度或晶体熔融温度以上时,塑料由固态熔融为粘稠的流体,熔接即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热熔焊接原理正式建立在聚乙烯为部分结晶性热塑料(高密度聚乙烯的结晶度为85% ~95% )的熔融特性上,熔接的基本过程是对聚乙烯连接的界面通过加热至融化状态,根据粘性接触理论,在压力作用下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连接成一个牢固的结合整体,熔合区可以达到管材同等强度。

2.1工艺流程及操作特点

钢骨架塑料复合管施工流程如下:管沟开挖管道布管、定长热熔套及管端打磨组对固定焊接冷却拆除卡具管道试压管沟回填。

a.焊接工艺三要素:电压、电流、时间是设定焊接的参数,焊接参数是保证电熔焊接质量重要的因素。从焊接原理上看,设置正确的焊接参数,实质上就是给焊接区域提供恰到好处的热量(电能转化为热能) 。b.参数修正:焊接参数会因时(季节) 、因地(不同地区) 、因环境气象条件变化和地质状况的不同作适当的调整,要严格焊接工艺纪律:现场焊接参数一经确定,决不允许随意改动,必须严格遵守。c.管材、管件的检查:管材重点检查管体表面是否有过深的划痕,管材内外表面是否有不可恢复的突起或凹坑,管材端口封口环是否有裂纹或脱落;对管件重点检查热阻丝是否通电、是否有过深的划痕损伤到热阻丝等。d.定长配管:根据现场需要,管道连接过程中需要的管材不可能完全为整根管道,因此需要现场切割定长管。现场一般采用电动切割锯,由于受到沟底操作空间的限制,应将所需的短管在地面上先配管,避免到沟内切割,切割后的定长管连接需要使用抢修电熔套。管道应在沟底连接,管材下放到沟底后应用非金属软带吊起、垫好,以便后续的组对、固定和焊接工作。e.电热熔面的打磨:将管沟底部待连接的管材用300 mm左右的方木垫起,每根管材需垫3处;清除管材端面的污物,如有水渍应用干净棉布擦干,用电动钢丝刷打磨管材表面,打磨长度一端为1 /2电熔套长度,一端为整个电熔套长度;在管材距离端面1 /2电熔套长度处做标记,将打磨好的端部用塑料袋套好,避免被污染,打磨好的端部最忌讳的是粘有水份或泥污。 f.电熔套、管材装配:将打磨好的管件先全部敲入打磨长度为整个电熔套长度的管材一端,然后将两管材调直,管口对正无间隙,用榔头将电熔套从一端向另一段管材敲打,直至管材端部的标记露出为止。a.工装固定:将专用固定工装卡在电熔套两端(注意留出电熔插头的距离) ,用丝杠拉紧,保证管材端部对紧b.通电焊接:将专用电热熔焊机输出插头与电熔套两接线柱连接,焊接电压一般控制在42-45V,焊接电流根据不同规格的电热熔套需要的热输入量不同,按照现场设定的焊机参数通电加热。焊接温度的控制焊接要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最佳的温度为180~220 ℃。

2.2施工注意事项:

a.由于钢骨架聚乙烯钢骨架复合在有水、潮湿的条件下不能保证其焊接质量,对高渗水地域沟下安装施工过程中,建议在打磨后用热风焊枪将毛面表层十分吹干再进行热熔接头组对。b.夏季施工时应避免管道暴晒,在现场应做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c.管道暂时停止施工时两端要采取临时封堵措施。d.冬季施工当管材表面结有霜冻时,应先将管材端部霜冻除掉,再用热风机将管材端部表面烘干,然后打磨管材端部热熔区,以保证热熔区的清洁。冬季施工管道表面温度< - 3 ℃时,对焊接工艺参数应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焊接效果。同时搭建临时棚,以提高对口处的管道表面温度,对口焊接时应使棚内温度> 10 ℃。焊接完成后,对焊口要进行适当的保温,可采用棉毡包裹。e.冬季施工不得使用冻硬的橡胶垫片,应在施工前将橡胶垫片在15 ℃以上的环境内放置24 h,恢复弹性后方可使用

2. 3管道漏点返修或运行后泄露事故抢修

管道一旦发现漏点,必须进行修复。根据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的性质和漏点情况,一般有两种修复方法。一是将漏点位置管道切割掉1m,重新用1m长抢修短管和2个抢修电热熔套焊接连接。在切割前切断管线阀门,切割后完后必须放尽管内介质,为防止管内介质流不尽,影响焊接质量,可在管道组对、固定之前将两端管道用黏土封堵,焊接完成,冷却1小时后对管线重新进行冲洗,以保证管内的清洁。

2.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由于钢骨架管道焊接完成后,其固定卡具需要待管道完全冷却后方可拆除。由于冷却时间较长(一般需要90分钟),而卡具为循环利用工具,因此需要准确控制其组装、焊接和冷却时间关系,充分利用焊机和卡具,作好施工统筹,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尤其是人工。例如,在临近下班之前尽可能焊接完成一道口,在休息时间段作为焊口冷却时间,这样可以大大避免卡具的利用率,防止因卡具不能拆除而耽误下道工序的进行。一道热熔口焊接时间约10—15分钟,组对固定时间阅10分钟,而管道冷却时间为90分钟左右,掌握好这些时间参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三.施工机具设备

根据工程施工总体要求,合理配置土方及管道焊接安装施工机组,以下为工程施工只要施工机具设备,见表1:

表1 主要机具设备表

四.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a.严格控制材料进厂检查、验收程序。

b.按照现场设定的焊接工艺参数严格执行。

c.严格执行施工工序和半成品保护措施,防止水、汽、油和泥污等污染。

d.严格控制管道下沟的弯曲度,尽可能保证管道平直敷设。

e.对于此类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点主要是沟底施工防止塌方和用电安全事宜,另外还有管端打磨时应注意做好眼睛及面部防护。

五.结束语

银浪地区燃煤锅炉房集中供热工程(站内部分)厂区给水工程施工。一共完成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DN250 1600米,DN200 120米,DN65200米的锅炉房给水管道安装。应用此工法,管线试压一次成功,质量达到优良。采用该工法施工,既提高施工进度,又保证了施工质量要求。通过现场热源机具的合理安排,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机具的浪费,节约了施工成本。

媳妇和公公范文6

面对仍在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到哪里?根据中改院针对“三农”问题专家的问卷调查报告的数据,56.3%的专家认为应当把着力点放到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上;20.2%的专家认为应当放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上;还有18.3%的专家认为应当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可见,专家更倾向于通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减缓城乡发展差距。

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比较集中。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98.6%的专家选择基本医疗卫生,93.0%的专家选择义务教育,90.7%的专家选择公共基础设施,78.5%的专家选择最低生活保障,63.1% 的专家选择农技支持,54.7%的专家选择就业服务。由此可见,在“三农”问题专家看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服务,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

我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也证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合理,而非仅仅是供给主体的缺位。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级政府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供给主体错位;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薄弱,农民的参与不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行政府分级负责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分别提供全国性和地方性公共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并不尽合理,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强制下级政府提供,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导致下级政府事权大于财权,受财力限制,公共产品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提供,致使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同时,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却完全由农民承担,造成农民负担沉重。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化的约束,公共服务支出并不能随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实现同步增长。因此,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尽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从中改院专家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政府应该提供给农民最关心、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方面。

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减轻农民筹资压力;出台优惠政策,免除农村五保户、特困家庭的参合费,提高参合率;进一步完善保障办法,在保大病的同时,兼顾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使农民就近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促进医疗机构改善服务质量和降低价格,加强对医疗机构各项收费监督,切实减轻农民就医负担。

―― 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目前农村(尤其贫困地区)面临的突出矛盾由“上学难”逐步变成“办学难”,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教学设备非常落后。因此,应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进一步的经费追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此外,从农民接受多种教育的现实需求出发,采取社会救助、助学贷款、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支持贫困家庭青年接受非义务教育。

――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央应尽快出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相关法规和条例,在民政部门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实施和管理;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社会保障标准。以县(市)为单位划线,统筹设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从目前家庭养老体系的现实出发,应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兴办养老院,并采取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如福利彩票、社会捐赠等)来解决福利机构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

――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政策。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国家培训计划,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层政府可以采取与企业联合办学,促进农民有序流动;进城务工人员中,对低技能、收入无保障的农民工,宜考虑先在农村解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其技能,待其有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时,再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为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小城镇经济,积极引导农民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渐次转移,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加大对失地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合理确定征地标准,确保征地补偿款足额、及时发放给农民;可以考虑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将征地溢价收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资金范围,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支持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安全饮水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形成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机制。

――制定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规划。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设置明确的时间表,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全体农村居民,并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在正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先行在全国统一制度安排,解决不同省(市)、不同部门各自制订政策,政策口径不统一、方向不明确,跨城乡、区域对接困难的问题。

――以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目标调整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乡镇政府作为与农民最接近的一级政府,应当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提高乡镇政府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来调节农村各种利益关系,逐步形成惠及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保持乡村安定有序;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为中心,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低廉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合理配置农村公共资源,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以钱养事”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机构编制。严格实行政事分开,将原来由“七所八站”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一律上收到乡镇政府直接执行。除国税、地税、国土等国家垂直管理的站所和公安、林业、交通等县级延伸派驻单位之外,其他“七所八站”要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依法注册登记成为具有企业法人性质的经济实体或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公共服务委托机制,采取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化、数量化”的办法,逐项约定服务内容、质量要求、价格标准、考核办法和结算方式等,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合同管理,结算由政府“买单”。

第三,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缩减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继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尤其贫困地区农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