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标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标语范文1
1、企业必须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
2、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产品创新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遵循的一个长远发展计划。
4、用知识拓展视野,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未来!
5、集天下智慧,创无限财富,促世界进步!
6、以不断的创新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7、创造完善,服务社会。
8、全员创新,人人有责,人人可行。
9、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
10、留心生活,创新无处不在!
11、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
12、将创新技术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
13、将创新研发转化为新的生产产品。
14、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注重科技运用和推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5、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做为标志。
16、创新无止境,实践出真知。
17、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18、知识武装你和我,创新改变企业!
19、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20、占行业熬头,创世纪经典。
21、整合资源、创造机会、开拓市场、实现共赢。
22、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23、创新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
24、言有信,行有恒。
25、通过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
26、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利用。
27、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8、神话是编造的,奇迹是创造的。
创新标语范文2
历年的考试大都偏向于对考生求同思维的考查,但同时也鼓励考生运用求异思维。只有敢于求异,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有所创造。
题型1: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题型解析:此题在思维的求异与发散上,给了考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要求阐述对现象的看法,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必须对“现象是什么”“对此现象的看法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阐述、对这一现象的点评”等给出答案。考生只有在思维上,思考多方面原因,才能答好此题。
创新特色2:突出辩证
突出辩证思考,一直是高考试卷命题倡导的积极思维方式。近年高考试卷中,有很多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的试题。
题型2:《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题型解析:本题以国学素材设题,要求考生根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围绕“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辩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正确想法和做法。
创新特色3:描述图像
这是一个读图时代。图形,意味着形象;读图,意味着高效理解。有时,因为有了图形,文字显得黯淡无力;有时,因为有了图形,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考生答题时要紧扣题干要求及构图要素,具体描述图像。
题型3:下面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题型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在读图中领悟理由,并诉诸文字。考生首先要确定最好的一幅,然后根据构图要素描述图像,可从人物表情、动作等方面阐述。
题型4:根据你对图文材料相应信息的理解,对丰子恺的这幅漫画加以描述介绍。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
题型解析:本题要求对漫画进行描绘,因此就要注意画面介绍要完整,要了解作者绘画的意图,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幅漫画也是充满了温馨感觉的,画面中妈妈在削瓜,孩子给妈妈扇扇。一幅其乐融融的“母慈子孝”图。考生只要能体会到丰子恺漫画的温馨特点,并对漫画进行有条理的介绍,加上自己对这个场面的想象,即可做出生动的回答。
创新特色4:延伸教材
命题直接选取教材中的某些元素或整体内容,比如一些简单的课文意象、一个故事片段、某位作者或文章主人公、某类精神品格或价值取向、某部或某类文学作品等,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句段写作。要想做好这类试题,首先必须熟悉教材相关内容,否则就会张冠李戴或失之浅陋;其次要仔细研读题干或例句,真正吃透它的要求,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句段。
题型5: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康桥”“边城”“雨巷”“蜀道”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题型解析:题干给定的四个意象皆出自教材,熟悉教材、了解意象特征是写好句子的第一步,康桥的柔、蜀道的险、边城的清丽、雨巷的悠寂的意象特征应抓住。就句式来说,例句是以描述的意象开头,接着是三个以“你的”开头的描述意象特征的句子,描写意象特征的都是四字短语,有拟人也暗含排比;最后是“不正好”带出的陈述此意象对自己影响的反问句。
第12期 2016年9月24日
创新特色5:应用生活
此类试题形式多样,大多结合生活虚构情景设置任务,与各类实用文体结合,比如写颁奖词、宣传语、发言稿、节目串词等,或是设定场景要求展示情景、抒发感想等,变换演绎的空间极大,但本质上大同小异。近年来部分省市新出现的微写作稍作变动亦与此类试题近似。实用文体的写作,要熟悉相应文体的基本格式;虚设情景的写作,要结合要求合理虚构、内容集中、特征鲜明。主体内容完成后再精确地调整修剪,以符合相关的修辞和字数等要求。
题型6: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题型解析:平时生活、学习中,需要考生对每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多积累、领悟。颁奖词对人物生平事迹不需要作详细介绍,但精炼概括必不可少,因而对相应人物的言行品格、事E贡献还是要有基本的了解,没有了相应事实作依托,颁奖词就会变得空泛。此外,精要的叙述之后要有一定的抒情或议论以表达感想。
题型7: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题型解析:这是一道语言分析综合能力考查题。既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去揣摩文章的内容和含义,又要对各组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然后准确分类。第一组《看见〈看见〉》写的应该是读后感,《书虫诞生记》写的应该是因为自己爱看书而成了书虫,《对话坡》写的应该是自己读了苏轼作品后的心得,《家有书窝》写的应该是对自己书屋的喜爱之情。因此,用“悦读生活”比较恰当。第二组《同桌的你》写的应该是同学之情,《伴我同行》和《奔跑吧,兄弟》写的应该是朋友之情,《没有麦田的守望者》写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守望”。因而不能用表达对父母报恩之情的“寸草春晖”,而适合用“那些花儿”。第三组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写的应该是自己的思想和领悟,所以该用“我思故我在”,而不能用意思为针砭时弊的“指点江山”。
题型8: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系列演出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宣传标语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目的,往往用通俗的话语诠释重要的观念,传递最新的信息,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另外,拟写时还要注意能体现活动的宗旨、富有创意等。
题型9: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l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生倡议:
。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XX中学学生会
创新标语范文3
其实,这是天津普通高中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以来,我第二次来到这里。上次,正赶上他们接受达标评估,看到学校的环境,就已经为之一振。这次,是推荐兄弟学校考察学习,看到学校的变化,更是为之一振。短短的一年,他们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这个主题,进行的精心思考和精深探索,在全校的角角落落到处都能看到。所以,他用“教育表达,也需要创新”来概括自己的思考,真不是“忽悠”别人。
教育总要想方设法“表达”出来,这是尽人皆知的常理。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教育内容;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育技术;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技术开发。可以说,无不借助“表达”,使人得到教益。但是,运用不同的“表达”,肯定收到不同的成效,这也是尽人皆知的常理。因为,教育的“表达”属于比较特殊的“表达”。其特殊之处在于,这种“表达”不会一“表”便“达”。它是一个由情感接受走向思想认同的过程。再重要的观点,再严肃的要求,再完美的建议,再善意的劝诫,如果你用平平淡淡、絮絮叨叨的说教,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何况,学生已经融入信息时代。
如果,你去深入思索这些“更是为之一振”的变化,尤其是审视那些并不起眼儿的小事儿,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发现他们着意、着力进行这种“创新”的重要价值。
其一,他们的教育“表达”点燃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有人说,社会责任就是要对社会负责。还有人说,公民的“公”字指的就是社会责任。这两个判断是否确切,可以暂不讨论。反正它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标志,已经得到社会认同。但是,有个悖论也无法回避: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人,自我和他人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无论什么事儿,眼前和将来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好像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征”。另一方面,在学生群体里,不少孩子凭着自发的热情,心里不光装着“自我”,也能装着“他人”;靠着理性的思考,事儿上不光想着“眼前”,还能想着“将来”。好像这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规律”。如果综合分析这一悖论,咱们真需要“给力”学生,帮他们升华“自发的热情”,提炼他们“理性的思考”,使之成为社会责任的“自觉”。其实,说到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就是学校的社会责任。国家之所以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列入实施素质教育重点之一,大概这是其中的主因。
就拿环境保护为例,这是再“生活”不过的社会责任了。学生的幼儿阶段,那时并不知道这就叫社会责任的他们,已经在生活中有过一些实践尝试,也在收获不少社会赞誉。可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原本非常知道这就叫社会责任的咱们,却常把它停留在似无似有的“状态”。当然,有时确实是因为忙乱;可是,有时也难免出于应付。谁都知道,咱们总不当回事儿的“事儿”,学生一定更不当回事儿。一旦形成“习惯”,恐怕社会责任的“麻木”就会滋生、蔓延。然而,在第十四中学,学生可以体验另外一番“生活”。走进校园,你就会被社会责任所“包围”。楼道里,墙裙凸出的边檐儿上,一条6厘米宽灰漆的色带非常显眼。他们说,别看这个檐儿很窄很窄,时间长了也会落上不少灰尘。只要一“擦”,准是一条泥印儿。这个看似简单的处理,正是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开关上,一个疑似“虐杀”白熊的卡通画特别吸引人。他们说,别看这个开关经常使用,时间长了一般就不再在意。这种非常鲜活的设计,正是社会责任的形象折射。在这里,没有什么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最容易忽略的厕所,他们也是那么较真儿。各类节水型的设施自不必说,就连擦手纸卷的小盒儿,也研究得极其精到。外壳画着大树的横断面,清晰的年轮似乎是在告诫“撕下的纸等于砍伐的树”。顺着拉纸的出口儿,墙上贴有使用的“极限标”,鲜明的“红格”好像是在宣示“浪费资源等于破坏环境”。他们就是这样随时随地点燃学生的社会责任,这不就是一种“创新”的教育“表达”吗?
其二,是他们的教育“表达”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其实是人的天性。所以,学校教育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激励他们自主发展。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可能谁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告知”,还是让学生主动探求“认知”,尽管最后都落在“知”上,收获的情感和效果确实差异很大。但是,咱们这些当家长的、当老师的,总是不放心,更是难放手。这种倾向不说普遍,亦非个别。于是,大人的“好心”终于换来了孩子的逆反:“我的事情我做主”好像已经成为这一代孩子的心理取向。不管这句话后面还有多少潜台词,其中蕴含的“自主意识”实在可贵。只要加强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就能转化成正能量。当前,之所以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更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原则,大概也有这些因素。
就拿接待客人为例,本来这是再“常态”不过的教育契机了,可是,无论来了大领导,还是见到老同行,基本都是校长一讲到底。顶多进了专用教室,才找来专业教师专门介绍。然而,在第十四中学,学生可以享有另外一种“常态”。因为,他们都有机会可以“自主”一把。除了能够有机会引领客人就校园设施、办学特色、学生社团、班级文化等方面参观、讲解以外,还能在高科技“环境”中,进行形象的解说和精熟的操作。原因很简单,学生早已“自主”接触了无线网络、3D打印、激光雕刻、陶艺制作、创意设计、生态农业和数字博物馆、3D电影院、生物探究室、机器人工场等不断开发的现代课程和陆续“进”校的先进装备。可以说,这里学生能够“自主”的,肯定就让他们“自主”:竞争礼仪规范的“形象大使”,参与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加入校园建设的创意团队,担当学弟、学妹的班级“学长”……都经过了申报、论证、评选的严格“程序”。看到这些孩子的“自主意识”,谁都会有一种“不是专业胜似专业”的同感。他们就是这样随时随地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你说,这不就是一种“创新”的教育“表达”吗?
其三,他们的教育“表达”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本来,把教育“表达”出来,咱们非常专业,理应并无不当。可是,这种似乎常规的教育方式,不时偏“被”学生不屑,反倒让你尴尬不已。其实,原因也不复杂。用他们的话说:咱们想的和学生想的不见得是一回事儿。这话一下点中“软肋”。有人还很会自嘲:“即便咱们没碰钉子,也是人家给了‘面子’。到底听了还是没听,只有天知地知。”这话诙谐且又中肯。因为,直到现在这种“只要知己,不必知彼,我要教育,你得接受”的教育方式,的确还没完全“退出”。咱们之所以一再要求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大概也有这个动因。
创新标语范文4
关键词:油画教学;创新方式;逻辑思维;形象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32-01
一、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采用非正常的逻辑思维
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作中采用非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思考作品的构思,全面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反常的或逆向的思维,即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以求得更好的突破。这种创新思维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开放性的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能够让油画作品出其不意,给人留以出其致新的画面。而崇拜超现实主义的画家都习惯通过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来表现手中的作品。例如,著名的作品《时间的永恒》这幅油画中,西班牙的画家达利就是用反常规的逻辑思维方式,把现实中的钟表用不同的形状,如不同形状的饼干摆放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给人产生一种无限的遐想,在观赏的时候,能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素来。再如,俄罗斯著名画家夏加尔的作品《城市上空》,这幅作品都是用写实的、比较具体的方式构画出和自己的妻子一起飞翔在城市上空的画面,但所表现出的情节却是相当离奇古怪的,是自然中很难看到的情景,只能通过写意的方式从画面中构画出来。这种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画家采用了远离了自然规律的非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用一种发散式的矛盾的创新方式,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因此,在油画创作中,可以多让学生采用改变逻辑训练或元素替代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反常规的逻辑思维,很好的把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创新意识,让绘画作品在画面上得到全新的表现。
二、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
在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
例来创新作品。一般来说,人们对现实中所观看到的事物的大小比例会在脑海中开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一旦变大或缩小或拉伸都会给学生产生一种新的感观上的冲击。因此,在油画创作教学中的人物写生阶段,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改变形象比例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创新的发散式思维,大胆地去改变人物的比例关系,不但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还能从夸大或缩小人物的整个比例来说,使绘画作品取得十分奇特的效果。其次,还能让学生从人物的各种比例中去感受那种十分强烈的夸张手法,通过长时间的写生练习,在今后的油画创作中,尽可能的多设想,就很使油画作品在画面上产生奇特的效果。例如,画家贾科梅蒂就是这方面的独行者,他在自己的人物雕塑作品中,十分善于采用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例关系来突出作者本身内心的神秘和柔软,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都是细瘦枯干,渺小脆弱,没有肉体感,甚至没有重量和体积感,给人一种收缩和绝望的观感。而画家宫力龙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则恰恰相反,他很善长把人物比例变得又短又胖,给人以十分纯朴的感觉。因此,通过在创作中改变画中事物的正常比例,让学生得到启发,创造出新的绘画作品来。
三、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改变事物的原始色彩
在油画教学中,对学生在绘画中的色彩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色彩是绘画表现生活的一种手段,对油画来说特别重要。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油画大师对色彩的研究和探索都尤为重视。因此,在油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在绘画写生中,大多数学生对环境和光对物体的影响不是很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画面的色彩总是几种固定的颜色,要么是粉色,要么是全红,要么就显得很“花俏”往往局限于看一眼画一笔的肤浅的层面上,不能很好的把作品的色彩从画感上表现出来。因此,在油画教学中,教师就得从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开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研究色彩造型的规律,真正做到了解正确掌握分析和表现色彩的科学方法上来。通常,比较理性一点的是古典主义色彩,它往往通过事物的形象、质感、体积及事物周围的空间和氛围来表现作品的色彩。尤其是后期的印象派梵·高和高更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很强调主观感受,都是通过客观的环境来引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识。而现代派对绘画色彩上的追求更具有个人的情感化和个性化,他们是典型的为艺术而绘画的感觉。对于不同的群体,对不同色彩的油画有不同的要求和鉴赏水平,各种派别对绘画色彩上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因此,在油画色彩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正常色彩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色彩构成中某些内容的进一步认识,引导学生在绘画中通过改变事物的原始色彩,利用色彩对画面进行合适的调整,来统一画面的整体效果。让学生在掌握色彩的传统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大胆地打破色彩的自然规律去探索和创新。
四、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灵活运用事物具体形象和抽象的形象
现代艺术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将事物具体的形象抽象化。但我认为在油画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事物具体形象和抽象的形象,多做抽象具象转换训练。如在油画学习的初级阶段,如对静物进行写生及风景的写生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繁锁,再逐步穿插到高级阶段的人物写生的油画创作中去,学会把具象转化为抽象形象。例如,在《餐桌上的红花蜕变系列组画》中,可以看出这是比较常规的具象写生,通过一系列蜕变,及局部放大效果,最后演变成一幅典型的局部抽象作品,从画面上看上去意味尤存,很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种训练方法,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研究,能让学生把对事物的抽象观念意识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并运用到作品中去。
五、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创造事物新形象
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创造事物新形象,通过对事物进行局部重组能收到很好的创造性效果。例如,莱热的作品《两只鹦鹉的组合》也是采用此类方法,还有03年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孙景波的绘画作品《焦点透视》,也是模仿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构成形式来进行创作的,通过局部重新组合,得到另一种创作效果。与此相同,很多抽象主义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树立一定的形象,通过画面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生活的现状和存在的某些问题。如著名画家培根的作品中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怪异、恐怖的人物形象,而且培根有意把这些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戏剧化的修饰,给人留下很悲惨的画面。如在《下楼梯的男人》这幅作品中,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局部重组和描绘,用弯曲的画风表达了人物内心的万分恐惧和极度的精神不安,给作品树立了新的形象。因此,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局部切断重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启发下,敢于打破常规,将不同事物的局部进行重组或将同一事物的不同局部打乱,通过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组合,最后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来,相信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能为学生今后的油画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
六、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多借助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原有形象
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多借助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原有形象,来重新开创新的形象。如常用的放大镜、哈哈镜等,或透明半透明材料制作成的各种有色镜等,通过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就能得到很多全新的而且十分离奇古怪的形象出来,透过这些事物的形象,把这种形象安放到油画作品的画面上,就会取得十分奇特的效果来。例如,在创造过程中,可以表现这样的画面来,一个小小的蚂蚁或麻雀利用哈哈镜改变它原来的形象,再在旁边画上人物和自然景观,这样就体现出一种较深的寓意,给观赏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而且回味无穷。在具体的绘画训练中,可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不同的辅助工具,去体验不同的实验效果,再把这些所得的结果巧妙地表现在油画作品中,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并创造出有思想、有品味、有特色的油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论文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4(2).
创新标语范文5
新课程下,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课堂五彩缤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课堂亮起来了、动起来了、响起来了。声光电、唱念打,各种手段纷纷登场,把课堂装扮得花枝招展……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丽,那么热闹。我们听课者都会陶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气氛,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师的激情奔放,欣赏于皆大欢喜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只要内容意义而忽视形式意义,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界的。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思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眬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既然是训练语言表达,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其次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参考文献:
创新标语范文6
一、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思想
体育具有多功能性是当今的体育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三维体育观”以人为本,注重学校体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体育观、教育观。学校体育思想必须适应新形势,更新观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注意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健身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因此,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尝试新的体育项目,指导他们自编徒手操、小游戏等,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核心”,强调教师的促进作用,认为只有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发现法、诱导法、问题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为了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教学观念、体育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体育教学方法也必须有新的发展。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面对不断改革的主客观环境,必然会有更多的教学方法涌现,教师应及时吸收、大胆创新,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命令式的口气比较多,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志和口令来完成教师的要求,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然师生同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就应该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自然、默契的氛围。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直观形象思维高于抽象逻辑思维,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变化的规律,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学,将直白的教学情景化,把体育课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达到锻炼身体、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在练习“障碍接力”这个游戏时,可将其改为小故事“我给送情报”,在这个游戏中,“我”要穿过层层障碍物,绕过“敌人的封锁”、爬过“山坡”、跳过“小河”、最后顺利把情报送到“叔叔”手里,使学生在练习中如身临其境,兴致高涨,既掌握了动作要领,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一堂课要重复很多次,既浪费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起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如进行足球基础知识教学这一课程时,教师先讲解、示范,然后结合各种比赛实况制作出了多媒体课件,并且细化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每个技术环节,在充分领略足球运动巨大魅力的同时,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开发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