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护人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抗疫医护人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抗疫医护人员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1

深圳市康宁医院始建于1980年,是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直属医疗卫生单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三级专科医院,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医院开放床位668张,现有在岗人员700余人,现因工作需要,拟招聘工作人员3名,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条件

(1)康复治疗师1名

1.年龄要求:30岁以下,身体健康。

2.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

3.专业要求:康复治疗专业。

4.其他要求:具有康复治疗师资格证。

(2)精神科医师1名

1.年龄要求:35岁以下,身体健康。

2.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

3.专业要求:临床医学或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

4.其他要求:具有医师资格证且执业范围为精神卫生专业,已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方向为精神科,已取得规培合格证;或取得精神科主治医师资格,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3)三名工程研究助理1名

1.年龄要求:30岁以下,身体健康。

2.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

3.专业要求:具备医学背景或心理学背景。

4.其他要求:能熟练操作及运用Word、Power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同等条件下英语水平高者优先;有一定科研经历者优先。

二、工资待遇:按我院临聘人员薪酬方案执行。

三、招聘办法

1.个人报名: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身份证、学历学位证及相关证明材料发送至人事科邮箱,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岗位”。

2.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1月31日。

四、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755-25603443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2

关键词 医院 护理人员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79

目前医院健康教育是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医院健康教育不但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而且能将健康知识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无病”人群,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而要深化医院健康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在医院搞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其次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三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知识的前提

因为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医院是一个重要的接合点:一方面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有众多可教育对象;另一方面往往当人们在患病时更有知晓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还有当患者家属、亲友等身临于医院看到患者的痛苦时会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而愿意接受健康知识。所以搞好医院健康教育在全民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认识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

第一,健康教育通过卫生知识宣教可增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其对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疾病恢复。如在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中,其父母不了解缺铁性贫血对儿童健康、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合理喂养、铁剂治疗的有效性,也就不可能很好地执行医嘱。故只能通过健康教育来达到目的。第二,可以达到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可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人们已经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许多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如恐惧、焦虑、精神紧张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与发展。健康教育可减轻或消除患者不良反应,解除患者和家属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如与吸烟、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心、脑、肺等脏器疾病,最根本的良方就是戒烟、合理膳食、加强锻炼,而药物治疗没有良方[1]。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科学、严密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处方就是最好的应用。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做好医院健康教育的保证

提高护理人员知识水平:因为健康教育融入了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转变服务理念,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健康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全面素养,如人际交流、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护理人员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更深入、更准确、更有效地开展好健康教育工作。

有效的人际交流和传播技术是搞好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桥梁,也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比如讲话的速度、是否通俗易懂、能否举一反三、问话技巧、能否耐心倾听等传播基本技巧,还有在谈话中是否和蔼可亲、尊重对方,内容是否简明扼要等谈话技巧以及是否能正确运用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传播技巧等。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个人修养,努力提高传播技巧,才能使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要深化医院健康教育必须满足门诊和住院患者及家属等共同享受健康知识

加强门诊健康教育工作:门诊健康教育应从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时间开始,贯穿在候诊、就诊、检查、取药、治疗等每个环节。面对门诊患者流量大,病种杂,停留时间短,健康需所求及文化、年龄、性别等差异较大的特点,而在护理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何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护士应积极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①宣传栏:在门诊走廊、各科室候诊区墙面设置固定的宣传栏,根据季节宣传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知识。②媒体宣传:在门诊大厅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医院简介、就诊须知、相关政策、便民措施、突发事件的应对、医疗新动态等内容。③在门诊大厅设置导诊咨询台。④加强门诊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工作: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也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它包括患者的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和出院教育。①入院教育:患者的入院教育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纽带。成功的入院教育一方面使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以便“因病施护”;另一方面使患者消除或减轻住进医院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医院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内容有病区环境和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的介绍;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及文化程度等;告知患者在各种检查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要求患者在住院期间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等。②住院教育:患者的住院教育应在患者住院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检查、用药反应、护理特点和健康问题等需求,分期制定符合个体的教育计划并利用生活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操作、术前准备、巡视病房等各种时机,适时对患者进行观念更新、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从而主动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及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③出院教育:患者的出院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治疗的前提和保证。患者的出院教育可以在出院前或出院时进行,慢性病患者出院教育在住院期间即可进行。其内容包括:评估患者住院教育掌握的情况;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健康行为等掌握的程度及身体恢复状况;帮助患者及家属确定出院教育内容,如积极休息,合理营养,适时锻炼,用药指导,心理调适,复诊时间等注意事项。通过开展出院教育不但规范患者的行为,使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可纠正患者周围的其他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不良行为。

总之,能够充分认识到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健康教育实施护士的整体素质,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加强门诊和住院患者一条龙的健康知识宣教,才能深化医院健康教育,将医院健康教育拓展到整个社会,使广大居民自觉摒弃不良习惯主动寻求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自我保健,合理营养,参与锻炼,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注意心理卫生等方面提高健康水平。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3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的方法,选择广州某区基层镇级8间医院护理人员236人。没有年龄限制,女性。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基本信息+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如何应对亚健康)对护理人员发放问卷,并且调查人员当面讲解问卷中的各项问题和填表要求后,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拟调查人员300人,实调查290人,发放问卷290份,实收回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36份。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将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分为三个等级:“仅听说过”定义为听说过亚健康这一词,但对定义模糊,对如何处理亚健康问题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初步认识”定义为知道亚健康的定义,对亚健康概念、应对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只是粗略的认识,不全面;“深入了解”定义为对亚健康这一词的定义清楚,了解亚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并能熟练掌握病人亚健康的应对方法。

2结果

236名护理人员中对亚健康仅听说过的有17人,占7.21%;有初步认识的有196名,占83.05%;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23名,占9.75%。

3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亚健康有初步认识的占大多数,为83.05%,然而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仅占9.75%,7.21%的护理人员对亚健康仅听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①可能是护理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没有与医学发展步调保持一致;②是镇级基层医院仍有相当部分年龄较大护士为无专业护理学历人员,或者是后来参加成人护理专业学习人员,学习强度不够。③是与镇级基层医院基础相对较差,没有认真开展继续教育有关。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普遍较差,建议卫生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对亚健康和健康的认知情况,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知识来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一些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受益更大,做讲座不仅可以增加护理人员健康知识储备,更是给护理人员一个警醒,提醒护理人员首先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②提高基层医院护士亚健康基础知识。目前国内的各大护理院校教育中对亚健康知识相关教育很多,但护理人员在工作后较少有机会参加亚健康方面的培训。因此,为了尽快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的亚健康知识水平,各级护理学会应为基层医院护士提供系统的亚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医院护理部要鼓励护士参与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亚健康学术讲座等,带动护士对亚健康知识和管理技巧的掌握,并为护理专业学生增设必修或选修亚健康课程。③护士需积极参与对病人的亚健康管理。大部分护士认为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亚健康主要是医生的职责。亚健康管理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很多,护士能及时发现患者除现症外其它方面的亚健康,但是要充分发挥护士在亚健康处理中的作用,只有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亚健康”学习的机会,才能提高她们亚健康的知识水平,更好地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④规范亚健康患者的管理处理实践。制定标准化、正规化、系统化的亚健康实践工作指引,为提高护士对亚健康患者的评估能力,并建立亚健康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加强对亚健康的监督与指导。努力培养亚健康专科护士,促进亚健康专科的发展,提高亚健康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基层医院护士进行亚健康认知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护士缺乏深入了解亚健康相关知识,在日常的整体护理工作进行的健康教育欠缺实质效果,仅停留在对亚健康知识初步了解,无法正确及时地对亚健康患者进行亚健康教育。

4结语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4

【关键词】 人格;心理健康;驻军医院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应对方式作为个体在现实环境中针对不同的生活事件表现出来的处理模式,本身就是人格表现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人格特征中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涉及应激作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人格一起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对某驻军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部队医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6年8、9月对某驻军医院医务人员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107名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0~52岁,平均(31.6±4.6)岁。其中男43人,女64人,医生48人,护士59人。

1.2 方法 (1)人格特征评定:采用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1],该问卷共88个条目,选取量表反映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3个维度对人格特征加以分析。(2)心理健康水平测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虐、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对每个问题采取5级评分(1~5级,l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根据总均分及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3)应对方式评定: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2],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采用4级评分,即在每一条目后列有0不采用、1偶尔采用、2有时采用和3经常。量表进一步分为积极应对方式(C1-12条目)和消极应对方式(C13-20条目)两个因子。(4)问卷测评方法:施测人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集中调查对象,测试前用统一指导语详细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则,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

1.3 观察指标 (1)医务人员个性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各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加入交互作用变量的分层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发放问卷107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回收合格问卷100份,有效率93.5%。

2.2 医务人员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 由表1可见,神经质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0.332

2.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的3个维度得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精神质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有: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可解释总方差的50.7%,详见表2。 表2 症状自评量表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

2.4 交互作用分析 为了考察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把全体调查对象的神经质分别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相乘,形成新的交互作用变量。根据表2中的回归结果,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以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为第一层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以各交互作用变量为第二层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见表3。表3 加入交互作用变量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表3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依次是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包括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在内的所有回归显著的变量可解释总方差的53.4%,回归结果显示只有神经质与消极应对存在交互作用。

3 讨论

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作为应激作用过程中的因素之一,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人认为良好的人格可以在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冲击中起到缓冲作用,但Cooke[3]的研究则发现神经质维度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独立于生活事件,没有缓冲作用;许崇涛[4]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因素是心理健康低下的一个独立“原因”。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对生活事件以及因为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一定程度上受人格特征的影响,表现为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对应激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本调点考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神经质纬度反映的是个体情绪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分数高反映情绪不稳定;精神质纬度反映了个体与精神病理性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体可能具有对人不友好等特征,或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内外向纬度低分反映个体内向,高分反映性格外向。结果发现神经质、精神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内外向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提示人格因素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关系,具有情绪稳定、性格外向人格特征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和健康之间的中介因素,在应激情况下,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来增加心理适应能力、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至关重要。本调查选用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纬度。积极应对方式表现个体针对生活事件采取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的烦恼等应对措施,而消极应对方式则表现为个体采取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等方式进行应对。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与积极应对方式相比较更为突出[5]。本调查显示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消极应对方式对驻军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较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更明显。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一旦神经质与消极应对这个交互作用变量作为因素之一进入回归方程,消极应对影响心理健康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就由正转负,即引入交互作用量变之前,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变为积极作用,说明消极应对方式作为人格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中间变量,似乎是一个保护性因素,能起到缓冲人格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关于这种假设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加以证实。

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与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期望个体在短期内塑造完美的人格以适应环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为了保证心理健康,较为可行的方法是鼓励个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针对各种生活事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尽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修订)[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9.

[2]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3] Coke DJ.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the life event/anxiety-depression link,A community study[J].Acta Psychiatr Scand,1986,74(3):281-291.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5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emergency medical workers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workers in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o provide more evidence to help them to be mentally healthy. METHODS: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298 emergency medical workers, who came from 4 largescale general hospitals in China, were interview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The scor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hinese norm. RESULTS: The average symptom score and all factor scores of SCL90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hinese norm (P

【Key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medical personnel; mental health; SCL90

【摘要】 目的:了解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促进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措施,为该特定人群的心理评估和心理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国4所综合性大医院急诊科的298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焦虑、敌对和抑郁等方面. 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般人群,其主要表现为焦虑、敌对和抑郁等.

【关键词】 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SCL90

【中图号】 G619.29

0引言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 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急诊医护人员能否对急诊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 研究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急诊医疗服务显得十分重要. 急诊医护人员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已经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如何保护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然而,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是心理卫生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国内针对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少见报道. 本研究是调查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该特定人群的心理评估和心理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4所综合性大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298(男66,女232)名,年龄18~62岁,平均(30.2±4.2)岁. 未婚191名(64.1%),已婚107名(35.9%). 中专18名(6.0%),大专179名(60.1%),本科83名(27.9%),硕士18名(6.0%). 在急诊科工作时间0.5~22 a,平均(6.0±7.8)a.

1.2方法采用抽样的方法,对全体人员进行SCL90问卷调查,选取同一时间,所有被试者在同一条件下一次独立完成,当场交卷,不记姓名. 发放问卷31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96.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为国际上广为采用的评定量表,根据原编制者检验,效度为0.77~0.99[2],其评定结果真实可靠,共90项,内容涉及情感、感觉、思维、意识、行为、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采用五级评分制,包括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分别记1~5分,统计指标有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分等 [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t检验. P

2结果

急诊科医护人员SCL90各因子分与金华等[4]的常模评分比较,发现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各因子分与总均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该样本的阳性项目数平均46.8,表明90项症状在急诊科医护人员中平均出现约46项,较我国常模平均增多约23项(常模为2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反映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表1),常见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在焦虑、敌对和抑郁等方面(表2).

表1急诊科医护人员SCL90各因子分与常模的比较(略)

表2急诊科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症状(略)

3讨论

本研究显示,298名急诊科医护人员在SCL90问卷调查中各因子均与一般人群有显著差异(P

3.1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5]. 此结果与徐习[6]于2001年对9所综合性大医院92名急诊科护士的调查结果及胡敏予等[7]人用SCL90问卷对长沙市5所综合性大医院650名护士的调查结果基本类似. 王卫等[8]对8所军队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和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理问卷测评,结果显示,8所军队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躯体化、抑郁 2个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女性及护士心理状况评分高于男性及医生. 张伟红等[9]对122名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军队急诊科医务人员,在抗击SARS期间进行了SCL90测试,结果显示,有0.8%~11.5%的医务人员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职别、性别、职称、文化程度与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相关,年龄和在SARS一线工作时间与SCL90的总分及部分因子分显著相关;护士、女性、低职称、低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明显. 主要原因有:①急诊医学的特殊性:急诊医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急诊医学的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急诊医护人员经常被误解,急诊科医护人员也因急诊的内涵没有确定而认为自己没有专业,事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不能安心工作. 急诊科的患者治疗缺乏医疗的连贯性,而急诊医护人员又很难做到精通每一个系统. 此外,急诊医疗纠纷较多,使急诊科工作人员思想负担较重.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致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不能放松,出现“做事必须反复检查”、“感到要很快将事情做完”、“对事情过分担忧”、“感到紧张和容易紧张”等心理症状和因“感觉前途没有希望”的敌对性的症状. 急诊科属于相对开放的区域,工作充满风险,具有不稳定性,无规律性,劳动强度大,又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属于高风险科室. 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性,而且在工作中还会受到多种心理社会性危害[10-11]. 由于这些特殊性,致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出现脾气暴躁、易怒,主观上也感到“容易烦恼和激动”、“经常与人争论”和“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躯体化等心理症状. ②新闻媒体对医患关系分外关注,对医院负面报道较多,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③我国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发展趋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往往只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反应过敏,自私自利,做事、择物功利心态极强,只顾自己有没有利益可得;过于严谨,特别是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考虑如何体谅别人,忽略他人感受. 这种心理偏执造成个性的异化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侵犯他人的权利. 正是由于这种发展趋势,致使民众就医时因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而忽略了医护人员的感受,致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3.2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一般人群差,其心理症状主要表现在焦虑、敌对和抑郁等方面. 因此,要改善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必须提高大家对急诊医学的认识,认识到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殊性;其次,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督管理,正确引导媒体对医方的不正当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避免舆论导向将医务人员置于患者的对立面上,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第三,要培育我国民众健康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A]//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2] 王宇中.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效度[A]//李雯华,王宇中. 医学心理学[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5-118.

[3] 王扬,张丹,柴光军,等.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新入伍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状况[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1998,9(1):48-51.

[4]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260-263.

[5] 杨征,肖仁富,龚正华,等.症状量表评价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应用结果分析 [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13:9-12.

[6] 徐习.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 2001,17(4):37.

[7] 胡敏予,周吕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193.

[8] 王卫,刘景红,高文斌,等.军队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04,19(7):16-17.

[9] 甘景梨,李晓琼,张伟红,等. SARS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04 ,21(1):42-43.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效快速的院前急救工作,可以有效的挽救患者生命,降低院前急救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1]。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工作以急危重症病人多、病情复杂多变、工作强度大、压力高,且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特点明显,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3].为了解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90名综合性医院的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中国正常人常模[4]进行了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某大学四个附属医院的全部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其中医生28名,护士62名。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5]为研究测试工具,在同一主试的指导下按标准测试程序进行。

1.3 阳性界定标准 1、总分>160分。2、任何一项因子分≥2。3、阳性项目数>43。以上三个条件,满足一项即视测试结果为阳性。本研究只比较阳性项目数与因子分。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1.0处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SCL-90测试结果与中国人常模比较,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且P

3 讨论

SCL-90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具,使用方法简单,应用方便,适用于各职业、文化水平、年龄阶段,且有较高的信效度[4]。由本研究结果可知,与正常中国人相比,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在其它各因子均表现出较低心理健康水平,印证了李立新、唐群英等的研究结果[2、3]。

急救医护人员是急诊病人生命的第一拯救者,压力大,责任重,且当今社会医疗关系紧张,容易受到伤害,导致他们较普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急救工作的完成[6、7]。因此,医院管理层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 现代急诊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 5

[2] 唐群英,乐胜,王国标,等.院有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热带医学杂志.2008,8 (5) :480-485

[3] 李立新,王少平,宋成珍,等.120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心理卫生状况初步调查.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337-338

[4] 金华,吴文源,张明原.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3

上一篇思念日志

下一篇消防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