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燕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燕阅读答案

海燕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般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依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因为只有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强化其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成为初中生学习语文,甚至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所以,就必须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问题

1.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阅读课资料来源不足,大多数初中阅读课上,学生进行阅读练习的资料来源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如今时代在发展,教材已经无法真正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2)教师课堂提问水平不高,提问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通常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也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轻而易举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没有真正的启发作用。

2.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阅读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大量知识,然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其所具有的学习时间、娱乐时间还有休息时间都是有一定比例的,因此,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无法提升;(2)学生课堂参与的意识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就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才能提高效果,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对于教师的问题漠不关心,这种现象很普遍。

二、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1.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其自身也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具备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对于知识方面的渴望和需求,才能肩负起教导学生的任务,从而在知识的传播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

2.开展对比教学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知识的连贯性,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在讲解《海燕》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选取高尔基的《海燕》来进行对比教学,从两篇课文的内容、写作手法、预计寓意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倪国平.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1(22).

海燕阅读答案范文2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什么?

生:《海燕》。

师:课文中只写海燕吗?

生:不是。

师:还写了什么?

生:家乡的小燕子。

师:为什么要写家乡的小燕子呢?

生1:家乡的小燕子漂亮。

生2:家乡的小燕子在春天的美景中飞翔。

生3:家乡的小燕子和作者的关系很好。

生4:家乡的小燕子在家里住。

生5:家乡的小燕子会给人们带来好运。

……

师:联系整篇课文分析,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

生1:想家。

生2:对家乡的思念。

师:作者仅仅是思念家乡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再分析一下。

生1:祖国。

生2:乡愁

师:从课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现呢?

生1: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生2: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师:本文主要表达的是乡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燕?

生:作者是看到海燕才想起对家乡小燕子的思念。

师:先看到还是先思念。

生:先看到后思念。

师:那课文为什么先写家乡的小燕子,后写海上的燕子?

生1:倒叙的写作手法。

生2: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切。

生3: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的程度之深。

(此时,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洋溢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好似有是什么东西在心里沸腾!)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回答的内容归纳整理就自然能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了。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进入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准了切入点能将读悟、想象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在读说的训练中简简单单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认识事物有一个心理过程,它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一过程不可颠倒,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之上,没有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将是空中楼阁。整体感知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对作品的感觉和知觉,是阅读欣赏的基础。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才得以实施,逐渐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整体感知文章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确定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此带动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紧抓文本,找准突破口

任何文章中的字词句都不是任意的堆叠,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是作者心血来潮,随时兴起,信手拈来的。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用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字、词、句、篇是文章的“目”,中心就是把这个“目”带动起来的“纲”。所以,要整体感知课文就得抓住课文的思路、中心,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带动起整个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不同的课文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不断寻找自己所需答案的有效方法。从“长文短教,短文长上”的方法得知,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可以用“长文抓题眼、线索,短文分析内容、结构”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文本,分析文本。

二、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新课程倡导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或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即生成对问题理解的多种解读方式,而有些解读显然超出了老师预想的结果,从而迫使教师选择其中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能够生成非常有价值的且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海燕阅读答案范文3

课题:《海燕》(高尔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情况:

1. 作者及背景简介。

2. 配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朗读指导。

3. 设计文章内容分析表格(包括正面描写海燕、侧面描写海燕和海燕的象征意义三大格),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然后显示答案。

4. 放映配画朗诵录像,放映名家朗诵录像。

整个课堂多媒体可谓全程参与,色、光、声、像俱全。教师完全丢掉了粉笔,离开了黑板,站在计算机演示平台前,点击鼠标,把教材的文字图像化了,让学生眼见海燕、耳闻其声,遥远的海域拉到了眼前。置身其中,享受着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乐趣。师生们似乎都那么的入神。

然而,醒过来之后,却觉得自己只是当了一回观众。表演者除了教师还多了一部机器,因而显得更为纷繁多彩。

如果对照语文新课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我们便会发现这样的课,跟传统“我讲你听”的教学相比,只是多了一件华丽外衣而已。不客气的说,如果“我讲你听”的教学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话,那么如此地使用多媒体,则使这些现象显得更为惨烈。

新课标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然而,在这节多媒体参与的课堂上,屏幕上先是作者介绍,接着是时代背景介绍,最后在填表分析时,海燕的“象征意义”的格子里出示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先驱”,这几个字特别用红色加粗,让学生毋庸置疑。这,怎么能说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呢?其实不要说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就是成人,由于国籍不同、身份不同、阅历不同,都不可能对海燕这一形象有相同的体验:一致认为象征“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先驱”。因为经典的也就是世界的,如果是某一个民族、阶级或某一个团体独有的东西,它就不可能成为经典。在“世界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和平发展”成为全人类共识的21世纪,我们不但没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反而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惨烈地“摧残”学生。

再则,假如没有多媒体,就没有后面配画朗诵的画面,那么一千个学生心中就会有一千个海燕,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也正是这个再创造使文学作品充满了魅力。曾记得一个文学家说过,小时候听爷爷讲孙悟空的故事,他把孙悟空想象成一个英俊无比、威猛高大的英雄。后来看了连环画,见孙悟空原来是一个瘦骨嶙嶙的猴子,实在扫兴。

一般来说,不喜爱文学作品的人,都是缺乏想象能力,不善于把文字变为画面,即缺乏再创造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一半是天生,一半靠培养和锻炼。配画朗诵,固然十分精彩、十分动人,令人大开眼界,但它说到底是机器的精彩,是别人的精彩,并不是学生自己的精彩。它的副作用可能会使善于想象的学生觉得扫兴,使不善于想象的学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而养成严重的依赖性。

课堂突出了朗诵指导,并以《命运交响曲》作为基调,对于理解《海燕》的主旨来说无疑是有益的。新课标也指出,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问题是“言为心声”,既然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又怎么能把全班的学生都定在一个调子上呢?即使是“流利”,也有“大江东去”“湘江北去”“门前流水尚能西”。哪一方“水”不是“流利”的呢?如此划一的朗诵指导,对照新课标的“自主”,的确有扼杀个性之嫌。

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怎样使它在落实新课标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十分值得商榷。

我以为,多媒体必须为学生阅读的“自主、合作、探究”服务。比如海燕的象征意义,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自由写,然后通过投影,把学生所写显示出来。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评判,教师参与其中,最后再展示作者和时代背景简介以及传统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海燕的形象也要让学生根据文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口头描述,然后再展示有关画面,让学生比较优劣。读也是如此,可准备几首音乐曲,让学生挑选配乐个别朗读。看哪首曲子喜欢的学生最多,然后以这首曲进行配乐齐读。最后欣赏名家的朗读作品,师生共同比较评判。

海燕阅读答案范文4

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可见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黄金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训练,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维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维尚未定型,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开发的阶段,思维的方式尚未形成,学生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探索的欲望比较强烈,创造性思维的可塑性比较强。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小学1~3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以外的内容比较有兴趣,而对于书本的内容相对而言兴趣比较低,从3年级以后,学生的思维开始转变,对一些比较新的事物以及有点复杂的东西更加感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比较倾向于有挑战的的学习方式,阅读方面,喜欢读课外的读物而不仅局限于课本。1~3年级这个阶段基本上是比较喜欢一些具体的实在的事物,而对于一些太过抽象的事物则不太感兴趣,4年级以后思维开始慢慢得到发展,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开始感兴趣。从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看,兴趣对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兴趣是他们主动积累知识的动力,在兴趣的作用下,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其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进度。

2.灵感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

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小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如果他的答案带有比较丰富的创造性,说明这个时候其思维状态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阶段,其灵感比较丰富。根据相关实验证明,小学生的灵感主要依赖于其思维的活跃性、记忆力的强度以及注意力的集中度。

三、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探究

小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希望,是我国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必须要注意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与总结,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般而言,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历史是要培养学生看待历史的正确态度,英语是要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能力,语文这门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想象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语文的情境,尽可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体而言,老师在教授相关的语文课文的时候,应该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的感受文中的情境,比如,在学习《海燕》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展示海燕在风雨中飞翔的姿势,引导学生去感受海燕的坚强与勇敢,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人生的道理。

2.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信心

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要求必须要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的思维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它要求学生必须要能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创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求新、求异,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尊重学生差异性思维的发展,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另外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想必每一个教育者都深有感受。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新的不竭动力,学生有自信心才会勇于说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而培养学生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老师必须要承认学生的思维的个性差异,因为学生只有在得到肯定之后才会更愿意说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但是又存在合理性的观点。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激励人们主动的对各种问题进行地钻研与思考,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小学生。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对事情的专注度明显要弱于初高中生,因此能够使他们持续关注某个事物的重要力量就是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他们才会不断地去了解事物的奥秘。另外,就是必须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一个人只有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答案,才会积极去思考一写心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新的问题。

4.鼓励学生质疑

有很多人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偏理科性的学科才应该多质疑,像语文这种人文性的学科不用有太多的疑问。其实不然,学生在学习每一门学科的时候都应该有质疑的勇气。质疑是学生思维比较开阔的表现,也是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表现,所以老师应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第一是文章的题目上,第二是课文的语句上,第三是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等。

四、结语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老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了解小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淑兰.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初探[J].教学实践,2011,(22):42.

海燕阅读答案范文5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于第一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素养”上。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我比较认同这一解释,因此,语文素养是渗透于课堂中的有目标多细节的综合能力。对于第二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各人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提出了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3.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音、字、词、句、句群”进行有效连接。对于第三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合作体现为一个“互动性”。现在部分学校推行的“小组教学”就是“合作”的一个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对于第四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活力”。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的记忆更为牢固。“生本教学”所遵循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符合新课标中的自主学习原则。在《海燕》的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小组汇总后在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定出初步的解答方案。第二步,把“象征”的定义告诉学生,让学生利用图书室、多媒体等手段查阅《海燕》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然后,学生把所提问题重新放到小组中进行第二次讨论,制定出新的答案。以上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制定的答案进行筛选,然后补充所遗漏的问题。这种教学思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时刻关注当今语文中考命题方向

海燕阅读答案范文6

“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出的“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异质同构”。通俗点说,就是不同的形式之间,存在某种相同的或者说是相类似的系统结构,也就是事物的同构性。利用这种“同构性”,就有可能激起相同的审美经验。

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些方面看,处在“异质”的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两种形式之间,具有某些结构上的一致性,就是“同构性”,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同构性,诗歌就可以看作是浓缩的现代文,现代文可以看作是发散的诗歌。同样,诗歌鉴赏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现代文阅读中,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诗歌鉴赏中。这样就可以化长为短,化繁为简,合二为一,大大降低了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提高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之“异质同构”在“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上都存在“同构”现象。如二者都有“××段(或××联)写了哪些景物?”;都有“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都有“××段(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等等。尤其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形象塑造”、“分析概括”、“炼字炼句”、“结构作用”等各个方面有极其突出的“同构”现象。

如在肖铁的现代散文《壶口的黄河》中,文章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是侧面烘托。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再看2010年山东卷现代文阅读第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解答提示】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用的是侧面描写。在诗歌《寻陆鸿渐不遇》中“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可见,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诗歌鉴赏,都有很多“侧面描写”的知识。

在周涛的现代文《秋光里的黄金树》中,“第九段,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答】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再如,在黄庭坚的诗《题竹石牧牛》中“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案】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掌握了这些“同构现象”,就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找到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的契合点、同构性,扎实把握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提高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语文教学本色,以最终解决“学生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水平低下”这一主要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