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宣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宣誓范文1
关键词:信号传递;审计师选择;审计师声誉;企业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4-0062-05
新股发行市场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为研究审计师选择作为企业价值信号传递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天然视角。在新股发行时,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了确保企业的证券价值不被低估,高质量低风险的发行企业有动机通过某种机制将他们的私人信息传递给投资者,比如选择高声誉的投资银行和高声誉的审计师。在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后,审计师选择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其有效性如何则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审计师声誉与IPO企业风险:文献回顾
公司证券发行折价这一经验现象是IPO市场集中探讨的问题。折价是指股票的发行价与上市首日收盘价之间的差异。企业的发行人有动机最小化折价,因为折价会把他们的财富转移给新投资者。对于IPO折价这一现象,理论界分别发展了理论、赢家诅咒模型和信号显示模型予以解释。这些解释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不确定性程度的降低能够减少折价。
好的发行公司有动机降低不确定性,而声誉高的审计师有助于降低新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程度,从而降低发行折价。对审计师的选择可以提供关于公司质量的额外信息。Titman andTrueman(1986)构建了一个信号均衡模型。模型证明,由于高质量审计师具有验证与发行公司价值有关的报告信息的相对优势,所以发行公司须支付与高质量审计有关的溢价;而对于低质量公司而言,雇佣高质量审计师的预期成本将超过发送错误信号所带来的收益。这种成本收益比将导致发行企业选择将审计师类型作为信号向市场传递关于公司价值和风险的信息。这一模型得到后来众多研究者的经验支持,研究者们发现高声誉的投资银行和审计师,有助于降低新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程度,从而降低发行折价;且有相当数量的公司在上市前从地方性事务所转向全国性的大事务所。
另一方面,高声誉审计师自身有动机去维持声誉,他们有动机去选择前景好的公司和为风险较低的公司进行审计,因为为业绩较差的IPO公司审计会对声誉造成影响。由于深口袋效应,规模大和声誉高的审计师更易遭到且声誉受损的后果更严重。保护声誉的需求同样导致高声誉的投资银行承担低风险的IPO项目,并鼓励发行企业选择高声誉的审计师。
针对审计师在IPO市场中的作用,国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朱等采用2001年和2002年的样本,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李常青等采用1999~2002的样本发现,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并不能降低IPO折价幅度。李明辉采用2002~2004年的数据从成本的角度考察了IPO企业的审计师选择,结果表明理论对我国IPO市场审计师选择行为的解释力并不充分。以上我国学者关于审计师声誉与IPO企业质量之间关系的结论似乎表明,我国企业在新股发行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但上述研究开展得较早,样本所处期间均为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之前,而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和证券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很可能对发行企业的审计师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运用我国证券发行制度改革后的数据,对我国审计师声誉与IPO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假设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说的提出
高质量审计能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成熟资本市场,高声誉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更可靠,能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事先不确定性,降低IPO折价幅度。例如,在美国,IPO公司均倾向于聘请声名卓著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主审事务所,以此来促进新股的顺利发行。在我国,随着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主承销商和发行公司在IPO时是否倾向于聘请高声誉事务所、高声誉审计师的信号传递效应是否有效均有待我们去检验。
在审计师选择和上市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即公司风险)二者的关系上我们集中考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低风险的好公司是否有动机选择高声誉的审计师,即IPO公司的事前风险与审计师选择问题;二是市场是否能察觉IPO企业的风险和审计师声誉之间的关系,即审计师声誉的市场反应问题。一方面,审计师有动机去调查和报告发行企业在运用会计原则中的偏误,且声誉资本上投资越多的事务所降低错误的激励越大,由他们审计的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就会更准确,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事前不确定性,因此,低风险高质量的IPO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高声誉事务所。另一方面,若审计师声誉得到了市场认可,那么高声誉审计师审计的IPO公司的首日回报应比低声誉审计师审计的IPO公司的首日回报显著为低。我们将分别检验这两个命题。
假说1:事前风险更低的IPO公司更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
假说2: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IPO公司的首日回报更低。
(二)企业风险的衡量
企业风险的衡量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事前风险的预计,二是事后风险的衡量。事后风险的衡量通常采用的指标是IPO之后60日内日收益率的标准差,这一衡量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是基于市场基础的,缺陷则在于在作出信号决定时它是无法被观察的。理论上说,对风险的较好衡量应是在企业公开发行之前。但是,由于IPO之前缺乏股价交易的数据,基于市场的风险衡量又是不可能的。作为衡量事前风险的替代变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借鉴Alt-man(1968)年所建立的模型,这一模型衡量了包括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其它与企业有关的体现财务弹性的因素。基于IPO之前的财务信息更好地代表了在新股发行项目中企业家和审计师所采用的风险衡量因素,因此更适合用来评价从盈利预测书所能推断出来的总风险。
借鉴Altman(1968)的模型,本文以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率、公司成立时间等四个变量来计量发行企业的事前风险。公司规模愈大,风险越低;公司资产负债率愈低,风险愈低;公司资产净
利率愈高,风险愈低;公司成立时间愈长,风险愈低。我们预计,规模大、负债比率低、资产净利率高和成立时间长的公司更有可能选择声誉高的审计师。现行制度安排下,发行企业选择何种类型的审计师还会受到承销商的影响。高声誉承销商在发行程序中有更强烈的动机选择高声誉审计师来验证财务信息,以防止定价错误。因此,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承销商声誉这一变量。
(三)审计师声誉的计量
大规模事务所被认为是高声誉高质量事务所,因为大事务所的客户更多,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更小,所以其独立性更高;且“大所”审计的公司比“小所”审计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反应系数,更少的盈余管理以及更低的诉讼率。深口袋理论也同样认为,大规模事务所代表着高声誉,因为大规模事务所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预期未来的损失更大,这将激励大规模事务所付出更高的努力水平。中国的研究者们对“四大”的审计质量较高也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研究者们发现,“四大”的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经“四大”审计的操控性应计略低于本土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中国资本市场对“四大”审计质量的认同度较高。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总收入、CPA人数、从业人员人数等几项指标为标准进行的2006~2008年百强事务所的排名,国际四大所的排名连续三年均稳定在前四名,且四大所中的每一家的业务收入占全国百强事务所总收入的比例均在10%以上;国内所的排名在这三年的各年间却较不稳定,且单独一家国内所的业务收入在全国百强事务所总收入中的占比最多在2%以内,与国际四大所有很大差距。因此,前人的研究及最近的经验数据取得了一致,国际四大事务所可被认为是高声誉事务所。如果IPO公司选择四大事务所作为主审事务所,则AUD=1,否则,AUD=0。
(四)承销商声誉的计量
承销商声誉的计量有不同的方法,国外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衡量方法有两种:(1)C-M法: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的两位金融学家Carter和Manaster(1990)提出来的。他们依据IPO的墓碑公告中承销商的排名次序对不同承销商的声誉进行分级。(2)M-W排名系统。Megginson和Wdss(1991)以各承销商在证券承销市场中的份额作为投资银行声誉的衡量指标,市场份额越大的投资银行其声誉也越高。
在我国缺乏相应的墓碑公告,而单纯采用市场份额来衡量承销商声誉的方法也不可取,因为市场份额高的承销商不一定能代表市场的认可度,我们认为,应综合考虑其市场份额及业内认可度。为此,本文借鉴2007年新财富第二届中国最佳投行的评选活动的调查结果,由调查所得的承销商排名结果来确定其声誉,该调查对象由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研究员等投资和研究代表以及近年内有过融资发行经历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组成,其调查结果代表了投资银行(即承销商)和上市公司的认可度。结果表明,投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调查得分前两位的券商占了总分值的46.7%,前五位的得分占了总分值的75.5%,前十位的得分占了总分值的89.23%(评分标准由券商的承销金额、同行评价的品牌认同度、创新力等指标组成)。从分值比例分布可以看出,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的优势非常明显,银河证券紧随其后,而其余券商则较前三名有较大差距。我们据此设定,若IPO公司选择这三家投资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则UND=1,否则=0。
(五)回归模型
本文构建logistic模型来检验IPO公司风险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其中,SIZE、ROA、UND、AGE的系数符号预计为正,而LEV的符号预计为负。
H1:AUD=α+β1SIZE++β2LEV++β3ROA++β4UND++β5AGE++β6YEAR++β7INDUSTRY+ε
模型所用的变量总结如表1。
三、样本选择和实证结果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6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间沪深两市的IPO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剔除14家金融业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样本后,剩下254家公司。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段内的数据,原因有二。原因之一是因为2004年末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此前,我国所实行的证券发行审核的“额度管理”、“指标管理”、“通道制”属于行政控制上市公司家数的办法,而于2004年12月31日正式全面实施的保荐制度,强化和细化了保荐机构的责任,尤其是保荐代表人的个人责任。从而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需局面,缓解了发行上市企业的有限供给与证券市场无限投资需求的矛盾,使得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逐步消失,在给予保荐机构遴选和推荐发行人权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其为发行企业正确定价及保证发行人提供可靠信息的责任,这将极大促进高声誉的投资银行出于保护声誉的需求选择高质量的发行企业以及选择高声誉的审计师。原因之二则在于,2005年我国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股市融资暂停,一年后新股发行重新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综合治理证券公司、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两点,我们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这三年期间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表2中,我们列示了样本总体(n=254)、选择大事务所样本(n=23)、未选择大事务所样本(n=231)企业风险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并进行了按公司选择审计师类型划分样本组的对比性统计。在计算各组解释变量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的基础上,通过对2组均值的T统计参数检验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进行组内独立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三)logistic回归结果
本文对SIZE、LEV、UND、AGE、ROA这五个变量采用强制进入策略(enter)进行Logistic检验,可以发现,模型在0.01水平上显著(Chi-square=29.041,Sig,=0.000)。
1 企业风险与审计师选择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可知,IPO企业规模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规模越大的IPO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公司规模是代表企业风险的最重要的衡量因素,大规模公司抗风险的能力更强,这与信号传递理论的预期一致,低风险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高声誉事务所。
公司成立时间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较长经营历史的公司生产经营稳定,不确定性越低。
承销商声誉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声誉越高的承销商越倾向于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这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承销商声誉和审计师声誉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通过默认企业的现任审计
师或建议更换审计师,承销商对选择审计师的决策有充分的影响力,高声誉承销商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可能性更大。
其余两个变量即资产负债率系数为负但不显著,总资产利润率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说明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利润率的大小并非事务所风险评价的敏感因素,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极低比例的退市风险导致事务所普遍风险意识不强,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对拟发行上市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关注度不够。
2 审计师声誉与IPO首日回报。从IPO公司第一个交易日的市场反应来看,市场确实认为四大审计的IPO公司比非四大审计的IPO公司的风险更低。从表4可以看到,审计师的声誉越高,折价越低,非四大客户的平均折价为148.64%,而四大客户的平均折价为79.75%,只相当于“非四大”样本组的50%左右,差异是显著的,T值为-3.091。这说明,高声誉审计师审计的发行企业的首日回报更低,事务所的声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审计师声誉有助于降低新股发行价。
(四)多重共线性问题
Logistic回归同样需要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笔者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检查容忍度,可以发现,容忍度均大于0.60,方差膨胀因子VIF均接近于1,因此,变量间的共线性并不严重(表5)。
四、结论
从宏观层面来讲,中国A股IPO首日回报远远高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首日回报水平,但是其年度平均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种IPO首日回报特征是与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动态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发行制度的变化是影响我国A股IPO首日回报的主要因素,而随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管理者降低IPO首日回报、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从微观层面来讲,投资银行和审计师作为证券市场的中介机制,对于降低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行政管制的逐步退出即是市场机制逐步进入的过程。
企业宣誓范文2
用户的需求各不相同。有时,有人会向我询问17英寸显示器的市场价格,而更多的时候是和同行或发烧友一起讨论27英寸或者30英寸将什么时候普及。再考虑究竟选择多大尺寸的产品时,要注意避开两个误区:单纯选择价格最低的产品,或者追赶潮流盲目选择大屏的产品。
价格与性价比的对决
很多用户希望能尽量控制采购成本,选择价格最低的产品,他们往往会关注规格最低的产品,认为这些产品的采购成本最低。但是,在现在的显示器市场,这一观念需要改变。
在现在的市场中,由于面板的成本和供应因素,小尺寸的显示器产品的价格并不见得会远低于更大的产品。目前,17英寸普屏的产品价格和19英寸宽屏的产品价格已经相差无几,但后者将能坚持更久不被淘汰。
21.6英寸还是22英寸
21.6英寸和22英寸的液晶显示器的规格非常接近,甚至在采用不同的边框时,两者几乎无法用简单的目测加以区分。但是,选择哪个呢?
目前,由于21.6英寸的面板供应并不充足,产品并不多。同时,有限的产品多是以低价或性价比作为宣传点,其功能和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户如果资金并不紧张,目前还是选择有更多产品的22英寸宽屏产品更合适。或者也可以等将来21.6英寸产品线丰富后再进行购买。
同时,虽然尺寸差别不大,但21.6英寸和22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点距有不小的差异,对文字大小敏感的用户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大屏选择要谨慎
很多用户也希望选择更大尺寸的显示器。但用户需要注意自己的使用环境。对于长时间坐在显示器近处进行文字处理的用户,大屏的显示器可能由于超出视野范围,需要扭头观看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
另外,有些用户希望追赶大屏幕的潮流,但又受资金的限制,只能选择一些TN面板的大屏产品。但这些产品在近处观看时,由于可视角度的不足,边缘的色彩表现会比较差。当然,如果是用来在远处看高清节目,这些产品还是能胜任的。
指标:理性对待
厂商的竞争永远不缺少焦点。对于显示器产品来说,其性能指标之间的争端是最好的竞争点,围绕指标之间的话题也最多。而作为用户,对指标一定要理性对待。
响应时间趋于理性
响应时间大战曾经是厂商们竞争的焦点。凭心而论,在从40ms向8ms演进的过程中,用户是得到了实惠的。但在之后,响应时间缩短带来的效果改善已经很小,而且由于响应时间的定义有空子可钻,虚标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反而让用户花了眼。
现在市场上,响应时间的竞争已经平息。其实,8ms以下的响应时间已经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选择时,不必太过追求更低的响应时间。
对比度竞争要冷静对待
在动态对比度的概念被提出后,2007年,厂商们的竞争焦点转向了对比度的竞赛。这方面,LG一直走在前面,并在近期推出了5000∶1的显示器产品。同时,各大厂商的产品标称对比度也纷纷向动态对比度演进。
需要注意的是,动态对比度是在不同画面切换过程中测得的,并不能在同一画面中出现。而这些较高动态对比度的产品的特征对比度并没因此而受益。因此,在日常如文本应用等方面,较高的动态对比度是没有用武之地的。用户不用盲目追求高指标。
但是,动态对比度在观看电影等动态画面时确实可以提升表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色彩还需继续期待
相比之下,色域的提升更值得用户的期待。更广的色域下,颜色的鲜艳度有明显提升,是用户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色域范围有精确的定义,不存在虚标的情况。随着广色域面板的不断推出,广色域的显示器产品也会越来越多。不过,目前产品还不丰富。同时,这些产品定位往往较高,价格也会不菲。需要选择的用户可以再等待一段时间。
同时,广色域并不代表适合设计人员,因为设计人员要求更多的是画面与打印出来的成稿色彩的一致性,而面板的色域与显示一致性没有关系。这是需要注意的。
设计:由小见大
由于面板供应的同质化,目前显示器产品的硬性指标趋于一致,而设计的好坏就成为了考验厂商实力和产品优秀程度的重要因素。
底座设计需要重视
底座是支撑显示器整体的部分,它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显示器应用的方便程度。
在使用中,俯仰角的调节是用户最常用到的,也是大部分显示器底座都具备的功能。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显示器的底座仅仅具备俯仰角调节功能。
好的显示器底座应该至少具备俯仰角调节和水平转动的功能。转动功能可以方便用户改变角度或是将屏幕展现给其他人。
从理论上来说,人眼与显示器保持水平最利于健康。所以,升降功能其实也很有必要。然而,升降功能实现比较复杂,具有的机型也比较少。如果资金允许,用户应该尽量考虑具备这项功能的产品。
旋转屏幕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功能,在特殊的应用中,这一功能非常实用。但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用户,旋转屏幕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操控和功能设计很重要
在使用中,操控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
模式快捷键是最能带来体验提升的。很多显示器已经将其作为必备的快捷键添加在显示器上。用户可以在不同应用时选择合适的模式。需要常常切换应用的用户最好将这一点纳入考虑范围。
调节功能方面,最需要的就是画面比例的调节。虽然大部分应用都已经开始支持16∶10的显示模式,但还有一些应用中,画面会被拉伸变形。具备16∶10和4∶3的切换,或是点对点的调节是很重要的功能。同样,用户要从自己的应用出发,考虑需不需要选择具有这一方面功能的显示器。
外观和人性化设计供参考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外观设计非常重要。但是,显示器产品的作用是显示画面,仅仅看重外观,让眼睛难受是很不划算的。因此,外观只能作为选择的参考。
同样,一些人性化设计也很吸引用户。最突出的就是整理线缆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也都是辅助的功能,并不能决定一款产品的好坏。选择时还是要先考虑产品的其他性能。当然,有这些设计锦上添花会更好。
接口和功能:斟酌行事
显示器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今天,繁多的接口也出现在显示器的背后。从一般接口上来看,用户选择时应该选择至少拥有DVI接口的产品。仅仅拥有D-sub的产品也有出现,但DVI相比D-sub拥有很多优势,是大势所趋。
HDMI距离还有多远
随着高清热潮的到来,HDMI接
口出现在一些显示器背后。然而,到现在为止,大部分HDMI接口还没有体现出它的作用。
内容资源的缺乏使得大部分普通用户显示器背后的HDMI接口成了一个摆设。同时,由于税率原因,带有HDMI接口的显示器往往要比不带这一接口的同类产品贵出一截。
用户是否要选择拥有HDMI接口的显示器呢?如果用户是影视的爱好者,不妨选一个备用,毕竟显示器可以用3年以上,可以等待片源普及。但对于一般的用户,可以不必考虑,因为在一段时期之内,它将仍是个摆设。
特殊接口需要与否
对于一些特定用户来说,分量色差接口是很实用的设计。而对于喜欢一机多用的用户来说,带有AV接口或S端子接口的显示器可以连接影碟机等设备,将显示器的功能扩展,也是比较实用的设计。
但目前,由于带有这些接口的显示器产品非常少,用户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因此,不是非常需要的时候,也不必为了用不到的接口来限定自己的选择范围。
集成功能是亮点还是鸡肋
企业宣誓范文3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以王府井、天津劝业为代表的以往的国资百货商店借机完成了股份改革,此类企业能够相对容易地赢得国有银行的信任,获得贷款,此类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筹资渠道,就在于国内的证券市场增发股票与银行贷款。
近些年,我国商业零售业异军突起,民营零售企业由于缺乏政府背景,相对于那些具有国资背景的零售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证券融资,或者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金。
在国内证券市场能够为民营零售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途径之前,作为国内家电零售业的领导角色,国美电器将其筹资的目光落在了相对发达的国外金融市场。2004年6月,国美电器通过借壳中国鹏润,在香港证券市场完成了融资工作,共筹集资金88亿元,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帮助其巩固了国内家电零售老大的地位。
与国美不同的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在寻求融资途径的时候,却立足国内证券市场。当然,国美在寻求海外上市前,也曾考虑过在国内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先是尝试收购“宁城老窖”,买壳上市,无疾而终,后又顾虑国内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融资长达至少九个月的对其财务状况的重重审查,最终还是放弃了国内金融市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在香港证券市场完成借壳上市工作前二个月,苏宁电器的IPO申请获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成为我国首批IPO上市的中小企业。上市以来,该股票始终保持较高价格,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股票的第一高价,对其市场形象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是通过证券融资,我国的家电零售两大巨头国美与苏宁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相较起他们各自的选择,我们可以发现,从上市初期来看,国美占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二者上市的目标就是为公司的发展筹措大量的资金,在这方面,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外证券市场可以为国内的优质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从筹资数来看,国美在香港证券市场借壳上市筹资88亿人民币,而苏宁,尽管上市当天32.70元的收盘价较其16.33元的发行价涨了100%,但其筹资总额仅为3.95亿元,远低于国美。即使是相较于与苏宁净资产大致相当的北京物美在香港IPO上市所筹集到的6亿港元的筹资额,苏宁在国内证券市场的筹资水平仍然相对偏低。正是由于海外上市巨大的筹资额度,才使得众多国内零售企业在筹措资金时,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海外证券市场。
把国美从国内证券市场驱赶到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上市资格的严格要求与繁琐流程,而借壳上市又难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壳资源,相对而言,海外上市的手续更为简单,尤其国美是通过买壳上市,直接收购香港证券市场的现有的上市公司,完成上市工作的,这样其操作流程就更为简单了。从开始筹划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到最终完成IPO,苏宁总共花了五年时间,才使自身符合国内上市的各种资格要求,并完成相关手续,从而获得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通过。即使这样,其最终也只能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没能实现主板上市的初始目标。即使同在国内的证券市场上,国内的另一大家电零售巨头―借壳郑百文的山东三联的上市历程也较IPO上市的苏宁简便很多。
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内上市的苏宁可能会比国美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从而使公司获得长远的资金来源。由于海外上市,当地投资者很难获得该上市公司的直接信息,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总体认识都会偏于保守,那么其股价的定位,以及以后的发展可能难以令人满意。而在国内上市,国内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可以拥有相对丰富的信息来源,也可以对其发展具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对其发展潜力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只要该上市公司发展状况良好,就可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进一步增资扩容就相对容易进行。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借近年我国证券市场火爆行情之东风,苏宁的发展受到众多的投资者的认可,其股票在证券市场不断得到追捧。2007年1月,苏宁的市值已经突破500亿大关,超越了美国第二家电连锁巨头Circuitcity,其董事长张近东的身价已经超越上市初期远在其之上的国美黄光裕,这也证明了当初苏宁选择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明智。
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一直是众多跨国零售巨头市场开拓的重要目标。一些主要的跨国零售企业早早就进入我国,抢占市场的战略要地,1995年,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进入中国,同一年,麦德隆与上海锦江合作进入上海市场,1996年,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通过与深圳万佳合作在深圳建起了在华首家山姆店。其后,易初莲花、欧尚、百安居、7-11、宜家等跨国零售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底,我国对外国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后,一些后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零售商为了不被其竞争对手抛于身后,选择对华现有的一些区域性的零售企业进行股权收购与兼并工作,从而节约其市场开拓的时间。2004年,港资的华润集团将在江浙地区具有较强影响的苏果超市收归旗下;2006年1月,国际知名大投行摩根斯坦利与永乐电器达成对赌协议,收购其3.63亿股股份;2006年5月,全球最大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与中国第四大的家电连锁商五星电器达成收购协议……跨国零售企业对民族零售企业的收购,一方面帮那些迟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零售巨头扩大了在我国的市场影响,加速其业务扩张,另一方面可视为本国的零售企业的融资行为,他们通过出售部分或者全部自身的股份,获得了大量的资金。
企业宣誓范文4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关信平
就业歧视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就业歧视。
首先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企业和公众都认识到就业歧视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尤其是应该对有就业歧视行为的企业及其主管人员加强教育。同时还应该通过新闻媒体、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去帮助人们树立反就业歧视的基本观念。在劳动力市场、招聘广告等场所中应该有明确的反就业歧视的口号标识,以增强人们对就业歧视行为的警觉。
其次,应该落实到法制体系中。不仅要有相应的立法,而且还要有完善的执法落实机制。包括建立反就业歧视执法和监督机构及政府问责制度。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就业招聘和雇佣行为监管,制止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
再次,注重培养劳动者识别和反对就业歧视的能力,一要能够鉴别,二要能够自我保护,三要敢于反对。这样使就业歧视真正无藏身之地。
再有,全社会应树立起公平、公正、诚信和社会保护等重要的价值理念,并将这些价值理念真正地体现到政府的法制和行政过程、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之中。我们应该将此问题提高到“维护就业公平”的层次,在“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层次上讨论反就业歧视问题。只有当公平、公正、诚信和社会保护这些价值原则真正成为了我们社会中最主要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行为准则,就业歧视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就业公平 职业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办公室、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熊 剑
在近两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中介机构异常红火,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伴随而生的是各种各样的歧视性限制条款:性别、年龄、户籍甚至血型等不一而足,仿佛“王侯将相,倒真有种矣”。
在这关键时刻,职业教育显得异常重要。目前,我国正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作为提高公民能力与素质的“职业教育”,既能普及公民的技巧技能,使公民有一技之长,又能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使自主创业成为可能,促进就业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因此,从“高等教育”走向“职业教育”将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只要我们努力到位,教育公平并非无解的难题,公平的教育机会将促进公平的就业机会。1995年起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启动的“温暖工程”在以职业教育带动弱势群体就业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实践。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展开,实现就业公平,消除就业歧视之日可期矣。
从教育与立法上消除农民工的就业歧视
长沙国家高新区投资服务中心主任 李晓阳
农民工的流动性与他们产业工人工作性使他们成为特殊的“边缘人”,他们在现实中首当其冲地遭遇到最严重的就业歧视,被种种就业不公平问题所困扰。
既然大量的就业歧视和不公平问题出在农民身上,其沉淀又有文化与政策双方面的原因,我们势必要从教育与立法两个根本上寻求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在教育措施上,国家势必要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加强对基层职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的心态、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培训,以及针对农村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能够自己承担起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的历史使命。要广泛发动全社会的教育培训资源,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搭建针对农民工的就业平台与生活服务体系。我们应多开展职业教育,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从立法上铲除就业歧视,已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应在《宪法》中增加反就业歧视的内容,并制定独立的《反就业歧视法》。从司法层面上应建立相应机构,如“公平就业委员会”,以保障劳动者就业平等合法权益的实现。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都设有公平就业委员会之类专门针对就业歧视的机构。
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蔡定剑
我国反歧视,促进就业平等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和完善有关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我国现行法律中有一些反歧视的法律条款。但是,这些规定都是非常原则的,没有太具体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反对就业歧视,必须从完善法律开始。反就业歧视一般不能只靠一两部法律,而是一个法律体系。我国进一步规定具体反歧视的条款。在必要的时候制定一个《公平就业机会法》。
企业宣誓范文5
(一)企业融资方式单一
近年来,国家对企业的政策性优惠和补贴逐渐减少,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债务融资,忽视了自身积累的重要性,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融资成本较高
银行借贷是现代企业融资的重要融资渠道,然而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债权人难以有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保障,所以金融机构多采取抵押或担保的方式,造成了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三)企业信用障碍
很多企业不注重自身信用建设,信用意识淡薄,信息披露不完善,甚至公布虚假信息,这就会为银行借贷和信用融资造成障碍,极大地挫伤了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与客户和供应商良好关系的建立。
二、生命周期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一)初创期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1.债务性融资
初创企业利润低,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没有能力债券融资;企业在初创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大量的固定资产进行银行借贷和商业信用融资,总而言之初创期企业债务性融资能力较差。
2.股权性融资
初创期的企业成本高,利润少,内源性融资的能力有限;也很难发行股票;初创期企业虽然经营风险较大,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与风险投资的投资偏好一致,此时,风险投资是企业最好的融资选择。
(二)成长期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1.债务性融资
伴随着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形象的建立和商业信用的积累,固定资产不断增加,企业可以考虑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借款;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净资产增加,企业可以进行债券融资,但成长期企业债券发行量普遍较小。
2.股权性融资
成长期企业发展迅速,产品销售数量的大幅增加,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利润增加,所以这时企业可以考虑内源性融资。随着企业良好的发展,经营也已经较为稳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三)成熟期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1.债务性融资
成熟期是企业鼎盛发展时期。此阶段的企业规模大,资产多,信誉高,更容易进行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借款。企业实力增强,可以通过债券融资,但考虑到债务融资兼具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双重性,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权衡利弥以确定合适的负债规模。
2.股权性融资
成熟期的企业现金流入比较大,可以优先考虑通过内源性融资,部分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成熟期企业基本已经具备了主板上市的条件,可以进行股票融资。总之,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融资规模也会相对变大,企业应权衡利弊做出合理选择。
(四)衰退期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1.债务融资方式
企业在衰退期企业资金流入量下降,甚至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所以企业不应再大量举债。
2.股权融资方式
衰退期的企业通常现金流入比较少,很难实现内源性融资;企业可以适当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企业缺乏盈利能力,又不宜有过高的债务,此时最好的融资方式是政府捐款,若有政府扶持,企业可以利用原有的产业做后盾,集中企业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始新一轮的成长。
企业宣誓范文6
【关键词】多元化;核心竞争力;风险应对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份额的不断萎缩,建筑行业产能过剩日趋明显,专业施工企业的传统主营业务已无法支撑企业发展和壮大,再加上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调整和决策实施,专业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发展环境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对多元化发展充满了向往和期待,都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实施多元化发展。“业务结构转型、传统产业升级”已成为新形势下专业施工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一、多元化发展现状
以某基础处理专业施工企业为例,该公司是长期从事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与各类土木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水利水电、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矿山环保等领域各类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是国内地基与基础处理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行业地位。近年来,面对国家、国资委和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要求和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该公司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了“立足主业、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以突破传统的基础处理施工模式。一方面纵向发展,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进入投资领域,以投资带动施工,同时整合资源进入勘察、设计和机械制造领域;另一方面横向发展,拓宽建筑主营业务领域。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该公司在勘察设计、施工领域拓展、机具制造等领域的多元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多元化也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和潜力。
二、多元化发展风险与挑战
多元化是把“双刃剑”,它在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管控的难度,在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分散了有限资金和资源,在放大企业品牌效益的同时带来了人才瓶颈和培育市场竞争力的难度。因此认真分析和认识多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对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1、 影响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对专业施工企业而言,一般规模不大,资源较为有限,如果涉足领域过多,或不恰当地进行多元化发展,势必导致企业有限的资源分散到多个需要发展的不同业务领域之中,极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原有主营业务的资源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降低原有核心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不利于原有主营业务的拓展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延续,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多元化意味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领域拓展、管理幅度加大,很容易导致管理成本急剧增加,执行效率降低,整体管控能力下降。尤其是面对新业务、新领域,原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一时难以适应新业务领域的发展现状和需要,原有管控体系逐步失灵,人力资源不满足、管理机制不适应,各子企业和业务板块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和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管控水平不高,可能会造成原有主营业务板块盈利能力下降、新业务领域利润偏低甚至亏损,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
3、 资源短缺压力增大。多元化不是简单的开发新市场,进入新领域,更重要的是进入新领域后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培育,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投入来熟悉新领域的技术、管理知识,培养队伍,塑造品牌。实施多元化,往往前期投入大、产出低,这给企业现金流带来很大压力,并且随着多元化逐步深入,企业资源需求大幅上升,资金短缺、人才紧张、设备缺乏等各种资源短缺问题接踵而来,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4、 经营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多元化是开拓新市场,面对较为陌生的业务领域,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了解,对新业务发展趋势的判断不清,对新业务不熟悉或者企业自身条件达不到新业务发展的要求,都有可能导致决策者的战略误判,如果决策者水平不高,发现问题后又难以自拔,就会拖累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
三、多元化发展风险应对
专业施工企业业务领域单一,盘子小,底子薄,资源相对有限。面对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在进行多元化选择时更要注重在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上及时做出调整。多元化后企业对新业务的市场营销、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管控模式等均需要一个掌握、熟悉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及时掌握,因此更应注重运营质量,稳扎稳打,走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
1、确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多元化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在原有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并将竞争优势扩大至其他业务领域,达到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目的。因此在制定多元化战略时,要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展开,在多元化发展方向和行业上要选择国家鼓励和支持、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如果多元化战略目标不明确,或者与企业原有主营业务相背离,会使企业在较长时间内缺少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难以达到多元化真正目的。
2、坚持立足主业,业务相关。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专业施工企业专业性强,在某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因此在进行多元化时更应立足企业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品牌、营销、管理优势,在现有主营业务的产业链上下游寻找机会,这样多元化才会更加可控,才能充分发挥业务间的协调效益,逐步将现有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延伸扩大到不同领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功转移,产生放大效应。
3、充分权衡企业自身资源和整合资源能力。专业施工企业资源较为有限,因此在多元化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除了企业资金、设备等硬资源外,还要充分考虑企业拥有的人力、技术、管理等软资源是否充足,如具有注册资格的人员是否足够,企业资质能否满足新进领域和新开发市场需要,企业管理能力能否满足新业务领域需要等等,企业要根据自身资源与能力选择多元化的方向和目标,要积极准备,认真做好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储备和整合,使之能满足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4、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业务拓展涉及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进入新业务领域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尤其要注重对宏观环境、国家政策、行业态势和业务前景进行分析,否则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新开展的业务反而会成为企业的包袱,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重视自身管控能力建设。根据多元化发展的形势需要,积极进行内部管控模式和机制体制的调整与转换,将经营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组织架构和体系的针对性、内部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创新性以及和管理方式、手段的信息化作为重点,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全面提高企业内部管控能力,使之与多元化发展同步。
总之,专业施工企业在进行多元化发展选择时,只有认真调研分析自身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综合权衡机遇与风险、环境与资源、能力与人才、组织与管控等要素,确定多元化战略实施时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得到保持并持续巩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企业才能达到做优做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宝明 多元化的战略反思与调整 《施工企业管理》 2013